[品德,现状,小学]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与发展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多地政府正在不断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施,但是多数小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现状:(1)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2)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课堂不愿与教师进行沟通;(3)教师的教学手段不足,教学方式存在缺陷;(4)有些家庭对学生的道德影响使得学生品德素质较低,不重视学习也不懂得尊重他人。
二、品社课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品社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
品社课程的内容较为单一,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有时课程的内容无法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触及或者体会到,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例如抗战历史、高科技发展等;有时课程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易于理解,学生不会再课堂上思考,也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我国素质教育虽以提及多年,但应试教育模式依然存在。不变的应试教育模式既令一些学校不重视品社课的教育,也令学生心中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依然为一门副科,不重视对它的学习。
(三)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
多数小学中,教师为了学生可以有一个优异的成绩,都会加重学生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留更多的作业,甚至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致使学生更加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轻视音乐、美术、品社等课程,甚至占用品社等课程的时间学习他们更重视的课程。
(四)有些教师素质不高或能力不足
在小学品社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不重视品社课的教学,不认真备课,致使其教学手段不足,教学方式存在缺陷,无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进行重点教育;有些教师对不尊重学生人格,学生缺乏爱心,体罚学生,降低了品社课教学的效果。
(五)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有些家庭中父母只为工作无暇估计子女的品德修养,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极易侵入学生的心理,长久以往使学生滋生了自我放纵、桀骜不驯的不良品性。
三、小学品社课应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对品社课重视程度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国家重视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要加强品社课的教学工作,首先就应提高教师及学生对品社课的重视程度。
1.政府加大宣传力度
要提高社会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就应该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各地方政府都应多多组织品德教育宣传活动,并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监管,使学校加强对学生品社课程教育的重视程度。
2.学校加强监管,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提高品社课的重视程度还应该加强学校对教师的监管,使语数外等课程的教师不占用品社课,使品社课的授课教师重视课程教育,想方设法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品社课学习营造一个良好地教学环境。
3.组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讨论是常用的学习交流方式,通过有目的的组织讨论交流,可以提高学生对品社课的认知度,进而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讨论的内容可以有以下几方面:(1)品社课可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使学生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2)品社课__可以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是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生活,了解社会;(3)品社课强调活动性,突出综合性,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4)品社课可以如是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正确的指导下培养道德感情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结合实际,突出教育特点
加强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该结合我国教育实际,不同地区和年级突出不同的教学特点。例如,在农村的品社课教育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热爱自己的家乡,在努力学习、考取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能遗落品德课程的教育,让学生在未来出人头地之后,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亲人、回报自己的家乡,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将《我的劳动感受》时,教师可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出劳动的感受,讲出劳动的意义,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三)开展拓展训练,实践中教育学生
加强小学品社课教学,还应开展拓展训练从实践中教育学生。例如,教师可精心设计课外阅读,如劳动模范、国家大事等,用品德和社会的眼光培养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有效的补充课本知识的不足。
四、结语
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净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成为国家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