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解剖与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脊髓损伤综合征
脊髓灰质炎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弛缓性瘫 痪
脊髓全横断性损害
常见于脊髓急性病变,如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opathy)、急性脊髓外伤、 脊髓慢性损害(如脊髓肿瘤晚期)等。
脊髓横断性损害引起双下肢截瘫或四肢瘫。
初期均有脊髓休克(spinal shock)症状、损害平面以下肢体
1、牵张反射 属于单突触反射,包括深反射和肌张力反射。
深反射(腱反射)
肌肉、肌腱 脊神经后根 α-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
2、屈曲反射 皮肤 脊神经后根 后角 中间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前根 肌肉收缩
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属于多突 触反射。 屈曲反射径路至少要有3个神经 元参加,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 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 元传递给前角的-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 肌收缩。由于肢体收缩要涉及 成群的肌肉,故受到兴奋的运动神经元常常是多节段的。
脊髓丘脑侧束 lat. spinothalamic tract
位置:外侧索的前半部,脊髓小脑前束的深部。 行程:起自对侧后角固有核,上升1~2节经白质前连 合交叉, 终止于丘脑。 功能:传导后根细纤维传入的痛、温觉信息。 损伤后表现:对侧伤面水平1~2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后角固有核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薄束、楔束
走行以及传导的冲动:
薄 、楔束核
楔束
上半身
躯干、四肢本体觉 和皮肤的精细触觉
薄束
同侧
下半身
脊神经节
脊髓丘脑束
位置:脊髓白质后索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1、位置:脊髓白质后索
2、走行以及传导的冲动
脊髓丘 (粗触觉) 脑前束
灰质后角 脊神经节
脊髓丘(温、痛觉) 脑侧束
躯干、四肢皮肤温、 痛、粗触觉
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
旁小叶的前部的锥体细胞。 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叉处交叉, 至对侧脊髓侧索,称皮质脊髓侧束; 少量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的前 索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
中脑
脑桥
皮质脊髓侧束
延髓
脊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束
支配躯干、四肢骨 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束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上、下肢骨骼肌肉 百度文库干肌
脊髓束受损 •对侧身体损伤平面1、2节段以下的痛、 温觉丧失——脊髓丘脑侧束受损 •同侧相应节段的下单位瘫——前角运动 神经元受损 同侧肢体早期发红、发热,后期发绀、 发冷、泌汗障碍——内脏运动束受损
脊髓空洞症
中央管周围灰质病变( 如脊髓空洞症或脊髓 内肿瘤)常侵犯了白质 前连合,则阻断了脊 髓丘脑束在此交叉的 纤维,若病变区发生 在颈膨大,则主要为 两侧上肢出现痛、温 觉丧失,而触觉存在( 因后索未受损伤)。这 种现象称为感觉分离
胸核
后角基底部和 中间带外侧部 的神经元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薄束、楔束
位置:脊髓白质后索
后 索 外 侧 索 前 索
薄束与楔束
•位于后索,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 和楔束核。 •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 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 和精细触觉。 薄束 T5 以下 楔束 T4 以上 •薄束在第5胸节以下占据后索的 全部,在胸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 内侧部,楔束位于后索的外侧部。 •定位:由内向外:骶、腰、胸、颈。
3、浅反射
刺激皮肤后引起的相应肌肉反射性的收缩, 常见的有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跖反射
有人认为,浅反射有长短两个反射弧。短反 射弧的中枢位于脊髓内,长反射的中枢可达大 脑皮质。因此,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腹壁反 射或提睾反射等会减弱或消失。
脊髓损害引起两下肢或四肢弛缓性瘫痪
脊髓是脑和脊神经之间运动、感觉和内脏运动神经传导的连结枢纽,也是各种 脊髓反射的中枢 脊髓损害将引起受损节段以下运动、感觉和内脏运动神经功能的障碍,以及各 种脊髓反射的改变。 Christopher Reeve 克里斯托弗· 里夫
腰段 脊髓节段
(31个) 骶段 尾段
5个
5个 1个
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向下延为终丝。 马尾 若这段椎管内长肿瘤或椎间盘向后突出可压 迫马尾神经根,表现节段性症状。 蛛网膜下隙穿刺或麻醉术 : L 3 ~ L4 、 L 4 ~ L 5
脊髓表面可见多条纵沟或裂
后正中沟
后索 后中间沟
前正中裂
•后束传递的信息可能与肢体个别肌的精细运 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前束所传递的信息则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 势有关。
脊髓小脑后束 post.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置: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行程:起自同侧板层Ⅶ的背核,及对侧背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 来的少许纤维,上行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 以此束仅见于 L 2 以上脊髓节段(背核位于胸髓和上腰髓) 功能: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的本体感觉和皮肤的触压觉至小 脑, 与肢体个别肌的精细运动和姿势的协调有关 损伤后表现
脊髓各节段中的内部结构
C8 T2
大致相同,但不同水平的切 面有所差异,表现在于: 1. 形态和大小不一; 2. 灰质结构和配布不同; 3. 灰质和白质量的相对比例不同.
T12
L4 S3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后束
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脊髓小脑束的功能:
传导下肢和躯干下部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当脊髓受损时,会引起各种传导束的功能障碍。临床上,对脊髓疾病诊断意义 最大的是锥体束(皮质脊髓束)、脊髓丘脑侧束和薄束、楔束。
脊髓的功能: ① 传导 ② 反射 (一)脊髓反射 按参与反射的神经元(突触)数目分: 单突触反射—最简单的反射弧 组成:一个传入神经元,一个传出神经元 局限于一个或相邻的一个脊髓节内,为节段内反射。 多突触反射:反射弧有两个以上神经元, 其轴突在固有束内上、下行数个 脊髓节后,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为节段间反射 按效应分: 躯体反射—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屈曲反射、浅反射等 内脏反射—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 竖毛反射、膀胱排尿反射、直肠排便反射等
脊髓解剖与定位诊断
脊髓概述
脊髓外形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功能 临床联系
脊
髓
概
述
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尾部
与脑相比是分化较少、功能较低级的部分,仍保留着明显 的节段性。
脊髓与 31 对脊神经相连,后者分布到躯干和四肢。 脊髓与脑各部间有广泛联系 , 来自躯干、四肢各种刺激通 过脊髓传导到脑才能产生感觉,脑也要通过脊髓来完成复 杂的功能。 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脊髓的许多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完成 的,但脊髓本身也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
白质前连合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ant. spinothalamic tract
位置: 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束的前内侧。 行程: 起自对侧的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终止于丘脑 功能:传导后根粗纤维传入的粗触、压觉信息,据认为痒觉也 由此束传导。
损伤后表现:一侧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侧损伤平面 l~2 节以下的区域出现痛、温觉的减退或消失。
延髓
C1
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T12 位于椎管内上2/3,前后稍 扁的圆柱形。 上端自枕骨大孔与延髓相 连,下端在成人平第 1 腰椎 体下缘。
T1
全长 42~45cm,最宽处横径为 l .0~ 1.2cm
L5
S1
脊 髓 节 段
颈段 胸段 8个 12个 颈神经 胸神经 腰神经 骶神经 尾神经 8对 12对 5对 5对 1对
皮质脊髓前束
躯干肌
皮质脊髓侧束:
在脊髓外侧索后部下行,达骶髓(约S4),逐渐终于
同侧灰质板层Ⅳ-Ⅸ,来自额叶的纤维可以直接与外侧群的前角运动神经 元(主要是支配肢体远端小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相突触。 纤维排列由内向外:颈、胸、腰、骶。
皮质脊髓前束:
在前索最内侧下行,大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终
于对侧前角细胞,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终止于同侧前角细胞。此束仅存 在于脊髓中胸部以上。
•支配上、下肢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只接受对侧半 球来的纤维,而支配躯干肌的运动神经元接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支配。 •当脊髓一侧的皮质脊髓束损伤后,出现同侧损 伤平面以下的肢体骨骼肌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等,也称硬瘫),而躯干肌不瘫痪。
各传导束纤维的局部定位排列
薄束
楔束 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丘脑束
VII
10
LI
L1
S1
Coc.1
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颈髓上部(C1~4) 颈髓下部(C5~8) 胸髓上部(T1~4) 胸髓中部(T5~8) 胸髓下部(T9~12) 腰髓(L) 椎 骶、尾髓(S,Co) 对应椎骨 同序数椎骨 脊髓节段-1 脊髓节段-1 脊髓节段-2 脊髓节段-3 平对第10~12胸 平对第1腰椎
腰穿位置:L3-4 L4-5
终丝
马尾
脊髓内部结构
1、灰质 1)、前角(柱)
2、白质
1)、上行纤维束 ⑴、薄束、楔束 ⑵、脊髓丘脑束 2)、下行纤维束
2)、后角(柱)
3)、中间带
⑴、皮质脊髓束
⑵、红核脊髓束
灰质连合
灰质 gray matter
胶状质 后角
后索 网状结构
外侧索
中间带 侧角 前角 中央管
白质
后角
侧角
灰质连合
前角
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组成。 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内含脑脊 液,此管向上通第 4 脑室,向下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 室。 40 岁以上的人中央管常闭塞 中央管周围是“H” 形或蝴蝶形的灰质,灰质的外周是 白质。
灰质
中央管
白质
中央管
C4
后角基底部和 中间带外侧部 的神经元
胸核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小脑前束 ant.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置:外侧索周边的前部,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 行程:起自起自腰骶膨大节段板层 V ~ Ⅶ层的外侧部(相 当于后角基底部和中间带外侧部)的神经元,大部分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小部分在同侧上行,经小脑上脚进入小 脑皮质 功能:与整个肢体的运动和姿势协调有关。 损伤后表现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侧索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前根 后根
前索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c
1
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的对应关
系
V
II
7
3
T1
一般规律是:
脊髓上颈节(C1~4)=同序数椎骨体 ; 脊髓下颈节(C5~8)和上胸节(T1~4) - 高 1 个椎骨 (- 1) 脊髓中胸节(T5~8) -高 2个椎骨体(-2) 脊髓下胸节(T9~12)-高 3个椎骨体 ( -3 ) 脊髓腰节约平对第 10~12 胸椎; 骶、尾髓节约平对第 1 腰椎。
Brown-Sequard 综合征
常见于脊髓的髓外硬膜内占位性病变,如 神经鞘膜瘤,先从一侧压迫脊髓;也可见 于脊髓刃器损伤
脊髓半横断
布朗-色夸综合征 Brown-Sequard syndrome
•损伤同侧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 精细触觉丧失——薄束、楔束受损
•同侧肢体上单位瘫(硬瘫)——皮质
后角固有核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白质前连合
脊髓丘脑前束
下行纤维束,又称运动传导束。
薄束 楔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小脑后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前庭脊髓束
脊髓丘脑前束
皮质脊髓束
支配躯干、四肢骨 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束 corticospinal tract
前索
前角(柱) anterior horn ( column ) 后角(柱) posterior horn ( column ) 中间带intermediate zone 侧角(柱) lateral horn ( column ) 灰质前、后联合anterior and posterior gray 网状结构 reticular formation
病例
患者:女性 5岁 在一次 高发烧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 查: 1. 头、颈、两上肢、右腿活动良好; 2. 左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肌张力↓ 3. 左膝跳反射消失,病理反射(-)
4. 全身深、浅感觉均正常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左腰骶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受病毒侵害。
病例
患者:男性,半年前背部曾受外伤。
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不能 引出,尿潴留。休克期一般持续3~4周,以后逐渐转为痉挛性 瘫痪,包括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现及反射 性排尿(尿失禁)。 脊髓慢性损害(如脊髓肿瘤的晚期)也出现脊髓横断性损害, 引起截瘫或四肢瘫,但无脊髓休克症状。 脊髓不同节段损害引起的瘫痪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