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合集下载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颈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上肢肌肉 瘫痪,胸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躯 干肌肉瘫痪,腰段脊髓损伤可能
导致下肢肌肉瘫痪。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还需要考虑 脊髓前角和神经根的损伤情况, 这些损伤可能导致特定肌肉群的
瘫痪。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诊断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诊断主要依赖 于脊髓损伤部位和自主神经分布区域的
关系。
按损伤原因
可分为创伤性损伤(如交 通事故、跌落等)和非创 伤性损伤(如疾病、老化 等)。
脊髓损伤的症状
感觉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 、触觉等感觉消失。
运动障碍
损伤平面以下肌肉瘫痪,肢体 运动功能丧失。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排汗异常等 。
其他症状
如痉挛、疼痛等。
脊髓损伤的并发症
肺部感染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还需要考虑脊髓 半切综合征等特殊情况,这种综合征 会导致身体一侧的感觉障碍。
颈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上肢和躯干感 觉丧失,胸段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躯干 和下肢感觉丧失,腰段脊髓损伤可能 导致下肢感觉丧失。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主要依赖于 脊髓损伤部位和神经根分布区域
的关系。
针对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日常生活活 动、工作技能、休闲活动等,帮助患者更 好地适应生活和回归社会。
言语治疗
心理支持
对于脊髓损伤后出现语言或吞咽障碍的患 者,需要进行专业的言语治疗。
脊髓损伤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如焦虑、抑 郁等,因此心理支持也是康复训练的重要 部分。
脊髓损伤的预防措施
安全教育
提高公众对脊髓损伤的认识和预防意 识,特别是对青少年和运动员进行安 全教育。
脊髓的分区与节段
脊髓分为31个节段,包括8个 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 个骶节和1个尾节。

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脊髓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力作用、感染、肿瘤等原因引起的脊髓损伤,其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式与损伤的部位有关。

脊髓是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受损,将会导致各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一、脊髓损伤的症状脊髓损伤的症状很多,包括感觉障碍、肌肉无力、麻痹、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和排尿等,甚至会导致瘫痪。

因此,对于疑似脊髓损伤的患者,应该尽早进行综合诊断。

二、脊髓损伤的诊断方法1、体格检查:诊断脊髓损伤的体格检查主要包括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评估。

医生可以通过问诊、体检、神经元图和肌肉功能测试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判断,进而确定损伤的部位、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式。

2、影像学检查: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的脊髓损伤情况。

目前主要包括:X射线、CT、MRI、超声波等多种检查方式。

3、其他检查:如血液检查、电生理检查等可评估神经元功能及全身状况。

三、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损伤的严重程度、部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以下是脊髓损伤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轻度脊髓损伤的常用方法。

例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抗生素、利尿剂和抗痉挛剂等。

2、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可通过各种疗法来恢复运动和感觉功能,如理疗、针灸、按摩等。

3、手术治疗:重度脊髓损伤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以尽可能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4、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为了恢复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包括元素康复和各种日常技能训练。

在治疗过程中,各项治疗措施需要相互配合,由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复杂性,患者的家属和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协作,共同推进治疗进程。

四、预防措施脊髓损伤是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加强户外活动安全:避免高空坠落、潜水的风险等。

2、防止车祸:驾驶员应遵守交通规则,骑车时佩戴安全头盔。

3、保暖:冬季应保暖,并避免出现过度疲劳的情况。

脊髓损伤的评定内容

脊髓损伤的评定内容

脊髓损伤的评定内容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导致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丧失。

评定脊髓损伤的程度和病情对于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脊髓损伤的评定内容。

1. 损伤级别:脊髓损伤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分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和完全性脊髓损伤。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表示脊髓仍然保留一部分功能,而完全性脊髓损伤则表示脊髓完全丧失功能。

2. 神经功能评估:评估脊髓损伤时,需要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详细的检查。

这包括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膀胱和肛门功能等方面。

通过测试肢体的运动范围、力量和协调性,以及对触觉、疼痛和温度的感知能力,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

3. 神经影像学检查:脊髓损伤的评定还需要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如X线、CT扫描和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脊髓损伤的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以及有无脊柱骨折或脊髓压迫等情况。

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和预测康复效果非常重要。

4. ASIA神经功能分级: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神经功能分级是评定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根据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完整程度,将脊髓损伤分为A、B、C、D和E五个级别。

其中,A 级表示完全丧失运动和感觉功能,而E级表示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正常。

5. Berg Balance Scale评估:Berg Balance Scale是一种评估患者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的工具。

通过一系列平衡测试,如站立、坐下和行走等,可以评估患者的平衡控制和协调能力。

这对于确定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方案和预测步态恢复的效果十分重要。

6. 活动能力评估:评定脊髓损伤的内容还包括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估。

这可以通过Barthel指数或Spinal Cord Independence Measure等评估工具来完成。

通过评估患者在自理、康复和社交方面的能力,可以确定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康复目标。

脊髓损伤 诊断要点

脊髓损伤 诊断要点

脊髓损伤诊断要点
以下是 7 条关于“脊髓损伤诊断要点”的内容:
1. 脊髓损伤后,身体的反应可明显啦!就像电路出了故障,有的地方灯不亮了一样啊!比如你感觉肢体麻木无力,哎呀,这时候难道还不重视吗?比如老王,之前就是没在意开始的这些小症状,结果问题严重了。

2. 诊断脊髓损伤得看运动功能啊!你想想,如果突然手脚不太听使唤了,做些平常很容易的动作都费劲,那不得好好琢磨琢磨咋回事嘛!像小李,那天发现自己走路有点怪怪的,这不就是个信号嘛!
3. 疼痛也是个重要信号呀!那种奇怪的、难以忍受的疼痛,就好像身体在向你大声呼喊一样!你说小张那次伤到脊髓后,那疼痛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呀,这还能不当回事?
4. 感觉障碍也得留意呀!就像你的触觉突然变得怪怪的,对温度的感知也不灵敏了,这能不奇怪吗?就好比小赵有段时间总是感觉身上某些地方怪怪的,这就是在提醒要注意啦!
5. 反射的变化要注意哦!本来正常的反射变得不正常了,这不就是个警示灯嘛!像那次老孙,发现自己的一些反射变得很奇怪,这多让人担心呀!
6. 大小便出现问题也可能是脊髓损伤的表现呢!这可不是小事呀,就如同家里的水管出问题了,会带来很多麻烦呀!你看小刘后来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多吓人!
7. 脊柱的情况也很关键呢!要是脊柱受伤了,脊髓能不受影响吗?这就像房子的根基出问题了,里面的东西能安稳吗?比如那次发生意外后,小强的脊柱就有了损伤,这多让人揪心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脊髓损伤的诊断要点很多,任何一个异常都不能忽视,一定要及时去检查和诊断呀!。

脊髓病定位诊断方法

脊髓病定位诊断方法
记 录神经的电活动 确定神经传导速 度和潜伏期以诊 断脊髓病。
影像学检查:利 用X线、CT、 MRI等影像学手 段观察脊髓形态 了解脊髓病变的 位置和程度。
脑脊液检查:通 过腰椎穿刺获取 脑脊液检测其中 的细胞、蛋白质、 糖等成分以辅助 诊断脊髓病。
影像学定位诊断
04
X线检查
脊髓造影:显示 脊髓形态观察病 变部位
脊柱X线检查: 观察脊柱骨质结 构判断病变位置
脊髓CT检查:观 察脊髓内部结构 确定病变性质
脊髓MRI检查: 观察脊髓形态和 信号诊断病变类 型
CT检查
定义: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通过X射线对物体进行分层扫描获取物体 的内部结构信息
优点:无创、无痛、无辐射能够清晰显示脊柱的解剖结构对脊髓病 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脊髓病定位诊 断中的应用:观 察脊髓形态、位 置及信号变化辅 助医生进行定位 诊断
MR检查
定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优点:无创、无辐射、无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理: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体 内的氢原子核发生共振再通过计 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应用:诊断脊髓病中的血管病变
神经电生理定位诊断
电生理检查:利 用肌电图、神经 电图等电生理技 术检测神经肌肉 功能辅助诊断脊 髓病。
脊髓病定位诊断的步骤
确定病变部位: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确定病变的部位是在脊髓的哪个节段。 判断病变性质: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判断病变的性质是肿瘤、炎症还是变性等。 分析病因: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职业等因素分析可能的病因。 制定治疗方案:根据定位诊断的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综合分析:结合影像学和神 经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定位
诊断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脊髓解剖及损伤定位

每个关键点要检查2种感 觉:轻触觉和针刺觉 (锐/钝区分)。 每个关键点的轻触 觉和针刺觉分别以面颊 部的正常感觉作为参照, 按3个等级评分。 0 = 感觉缺失 1 = 感觉改变(受损 或部分感知,包括感觉 过敏) 2 = 正常或完整(与 面颊部感觉类似) NT = 无法检查
身体两侧轻触 觉和针刺觉(锐 /钝区分)总分 各为56分,身体 一侧感觉总分 为112分。
(2)下行纤维束:又称运动传导束,将大 脑皮质运动区、红核、前庭核、脑干网状 结构及上丘的冲动传至脊髓前角或侧角, 进而支配躯干肌和四肢肌,参与椎体束和 锥体外系的形成,与肌肉的随意运动、姿 势和平衡有关。主要有: 1 皮质脊髓束:支配躯干和肢体的运动; 2 红核脊髓束: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 协调肢体运动; 3 前庭脊髓束:主要兴奋躯干和四肢的伸 肌,以调节身体平衡;
脊髓损伤ASIA评分表
脊髓损伤的神经系统查体

1、感觉检查:浅感觉、深感觉 2、运动检查:主动运动(肌力)、被动运动 (肌张力) 3、神经反射检查:浅反射、深反射、病理反射 4、肛门指诊:以区分全瘫和不全查28对皮节的轻触觉和针刺觉以确定感觉平面 C2 枕骨粗隆 C3 锁骨上窝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C5 肘前窝外侧 C6 拇指近节背侧皮肤 C7 中指近节背侧皮肤 C8 小指近节背侧皮肤 T1 肘前窝内侧 T2 腋窝顶部 T3 第 3 肋间3 T4 第 4 肋间(乳线) T5 第 5 肋间(在 T4 - T6 的中点) T6 第 6 肋间(剑突水平) T7 第 7 肋间(在 T6 - T8 的中点) T8 第 8 肋间(在 T6 - T10的中点) T9 第 9 肋间(在 T8 - T10的中点) T10 第 10 肋间(脐) T11 第 11 肋间(在 T10 - T12的中点) T12 腹股沟韧带中点 L11 T12与L2 之间的 1/ 2 处 L2 大腿前中部 L3 股骨内髁 L4 内踝 L5 第 3 跖趾关节足背侧 S1 足跟外侧 S2 腘窝中点 S3 坐骨结节 S4 - 5肛门周围(作为 1 个平面)

脊髓损伤及定位

脊髓损伤及定位
乱讲
脊髓损伤及定位
复习课
第1页
上田敏认为Brunnstrom评价法正确地把握了脑 卒中偏瘫恢复过程,判定标准基本明确,不过 分级太粗,应将其细分方便增加敏感性。为此, 上田敏以Brunnstrom评价法为基础设计了12级 评价法。
Brunnstrom Ⅰ、 Ⅱ、 Ⅲ 、Ⅳ 、Ⅴ、 Ⅵ级分 别相当于上田敏十二级评价法0、(1、2)、 (3、4、5、6)、(7、8)、(9、10、11)、 12级,所以上田敏十二级评价法和Brunnstrom 评价法没有本质上差异。
脊髓损伤及定位
第14页
5 前索损害 脊髓丘脑前束受损造成对侧病变水平以下触觉 障碍,刺激性病变出现病灶对侧水平以下难以形容弥散性 疼痛,常伴感觉过敏。
6 后索损害 薄束、楔束损害时出现震动觉、位置觉障碍, 感觉性共济失调,因为精细触觉障碍而不能区分在皮肤书 写字和几何图形。后索刺激性病变在对应支配区可出现电 击样剧痛。
脊髓损伤及定位
第11页
(三) 脊髓反射
许多肌肉、腺体和内脏反射初级中枢均在脊髓,脊髓对骨骼肌、腺 体和内脏传入刺激进行分析,经过联合神经元完成节段间与高级中 枢联络,支配骨骼肌、腺体反射性活动。主要脊髓反射有两种:
1 牵张反射 骨骼肌被牵引时,引发肌肉收缩和肌张力增高。当突 然牵伸骨骼肌时引发被牵伸骨骼肌快速收缩,如膝反射和各种腱反 射。骨骼肌连续被牵伸,出现肌张力增高,以维持身体姿势即姿势 反射。这两种反射弧径路大致相同。这种反射不但有赖于完整脊髓 反射弧,还要受皮质脊髓束抑制。假如皮质脊髓束抑制作用被阻断, 就会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这是椎体束损害主 要征象。
脊髓损伤及定位
第10页
4 网状脊髓束;行于前索及外侧索,连接脑桥和 延髓网状结构与脊髓中间带神经元,主要参加躯 干和肢体近端肌肉运动控制;5 顶盖脊髓束:在 对侧前索下行,将中脑上丘冲动传至上颈髓中间 带及前角基底部,兴奋对侧颈肌及抑制同侧颈肌 活动,是头颈反射(打瞌睡时颈部过低会反射性 抬头)及视听反射(突然光声刺激可引发转颈) 结构基础;6 内侧纵束:位于前索,将中脑及前 庭神经核冲动传至脊髓上颈段中间带,继而支配 前角运动神经元,协同眼球运动和头颈部运动, 是眼震和头眼反射(头部向左右、上下转动时眼 球向头部运动相反方向移动)结构基础。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损伤的位置和范围。

为了确诊和治疗脊髓损伤,医生需要根据一些诊断标准来确定损伤的类型和程度。

脊髓损伤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损伤类型:脊髓损伤可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损伤。

完全性损伤指脊髓在损伤部位完全中断,而不完全性损伤则指脊髓在损伤部位仍有一定程度的神经传导功能。

2. 损伤位置:脊髓损伤的位置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部位。

不同位置的损伤会导致不同部位肌肉和神经的功能受损。

3. 损伤程度: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可将脊髓损伤分为五个等级,从A级到E级。

A级指完全性损伤且患者完全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而E级则指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正常。

4. 损伤时间:损伤时间的确定对于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干预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损伤后遗症。

以上是脊髓损伤的诊断标准,医生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最精确的损伤类型和程度,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1 -。

脊髓损伤后的症状与定位

脊髓损伤后的症状与定位
② 后期锥体束受累引起痉挛性轻瘫,开始为同侧腿,而后发展至双腿。
③ 对一侧前外侧索压迫可引起对侧痛温觉减退。 ④ 最终导致膀胱、直肠失控。
14-1 (3) 哑铃型肿瘤综合征
这类肿瘤一律为神经鞘瘤,起源于椎间孔内,向外同时也向椎管内生长。 症状:
① 它产生神经根受压的征状与体征。 ② 当脊髓侧方受到压迫时,也可逐渐导致Brown-Sequard 综合征。
。 症状: (1)节段性肌张力低下,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反射消失
(2) 感觉传导束未累及,无感觉缺损。
XX
8. 前角、皮质脊髓侧束联合综合征 (肌萎缩侧索硬化)
症状: (1) 为前角细胞缓慢变性疾病, 好发于颈段, 通常为双侧性, 多节段的损伤可导致两手固有肌出现对称性萎缩。
(2) 如累及皮质脊髓束,常伴有上位神经元损伤(下肢肌)的症状。
发病:常见于脊髓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Friedrech 共济失调(遗传性疾病, 常见于幼年或少年)、外伤和脊髓外肿瘤。
症状:本体觉、位置觉、振动觉和辨别觉缺失。 Romberg (+)
3 X
4. 后角损伤
后角损伤出现于 脊髓空洞症、脊髓出血、髓内肿瘤等。 症状:感觉分离, 同侧节段性痛、温觉消失; 深感觉正常。

X
5. 脊髓空洞症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的坏死或空洞的形成,累及不同的 结构引起不同的症状。
② 累及到后索 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受损
③ 累及到皮脊侧束, 引起损伤平面以下 的锥体束征
④ 影响到前角 受损节段肌肉萎缩性麻痹
①累及到前白连合 节段性双侧分离性感觉缺失, 痛、温觉受损,深感觉正常
上圆锥 (L4-S2 节段) 圆锥(S3-Co 节段)

颈椎脊髓损伤鉴定标准

颈椎脊髓损伤鉴定标准

颈髓损伤即颈脊髓损伤,颈脊髓损伤通常可以通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鉴定。

当患者出现此情况后,建议及时前往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颈脊髓损伤通常是指外部暴力等各种原因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颈椎,造成颈椎骨骨折或者累及颈部脊髓神经节的损害,患者损伤水平以下躯体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一般情况下,根据症状还可以判断颈脊髓损伤的部位,如患者颈脊髓损伤发生于第四颈椎以上,可出现膈肌、肋间肌、腹肌全部瘫痪,可伴随窒息。

但如果颈脊髓损伤发生于第四颈椎以下,膈肌运动还可存在;
2、辅助检查:患者如出现颈脊髓损伤,应及时前往医院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完善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鉴定颈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部位。

当患者在进行CT扫描时,可见椎管腔变形。

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可见脊椎受到压迫,椎管内存在血肿等情况,但具体鉴定标准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建议患者出现颈脊髓损伤后,应注意立即制动,避免盲目移动,以免导致二次损伤。

同时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机体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脊髓损伤的横向定位关键词:脊髓损伤诊断,脊髓损伤定位,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在不断升高,准确定位脊髓损伤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目前脊髓损伤分为纵向定位和横向定位,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横向定位,脊髓损伤的横向定位包括以下5点: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

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

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

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

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

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

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

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

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

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

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

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标准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标准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标准一、引言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瘫痪和感觉障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脊髓损伤,确定脊髓损伤平面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脊髓损伤平面的定义、确定标准、分类与评估、治疗方案与预后评估,以便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脊髓损伤平面的定义脊髓损伤平面是指脊髓损伤部位在脊柱上的水平位置。

在解剖学上,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从颅骨底部一直延伸到尾骨。

脊髓损伤平面是指脊髓在脊柱的哪一个节段发生损伤,以及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三、确定标准确定脊髓损伤平面的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确定标准:1.病史:询问患者受伤时的具体情况,如受伤原因、受伤部位、受伤时的姿势等,有助于判断脊髓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2.体格检查: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如感觉、运动和反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脊髓损伤的平面。

3.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和脊髓的结构,有助于精确确定脊髓损伤平面。

四、脊髓损伤平面的分类与评估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脊髓损伤平面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与评估方法:分类法:这是一种常用的脊髓损伤分类方法,根据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将脊髓损伤分为五个等级(A-E),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2.Frankel分类法:根据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将脊髓损伤分为五个等级(A-E),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3.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ASIA标准是一套详细的评定工具,包括感觉、运动、直肠和膀胱功能等几个方面的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ASIA标准可以将脊髓损伤分为完全性损伤、不完全性损伤和无损伤三种类型。

该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了依据。

4.脊髓损伤程度评估:除了确定损伤平面外,还需要评估脊髓损伤的程度。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受伤节段、损伤类型(如压缩性、撕裂性等)、神经功能状态等。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2022总结版)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2022总结版)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一、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

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

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

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

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

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

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二、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一)、颈脊髓损伤:1、第一、二脊髓损伤:病人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②感觉改变: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

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病人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

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

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

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1)运动改变:病人为完全性四肢瘫痪。

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病人的自主呼吸丧失。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原则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原则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原则一、脊髓损伤概述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发生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感觉与运动、自主调节功能缺失的一种病症。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是对患者的损伤程度和部位进行准确判断的重要步骤,是指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确定脊髓损伤的横断面位置。

本文将探讨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二、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重要性确定脊髓损伤的平面有助于评估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不同平面的损伤可能导致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因此准确确定损伤平面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三、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原则1. 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包括损伤的机制、症状的起始时间、疼痛部位、感觉和运动功能的丧失情况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确定损伤的范围和平面位置。

2. 神经学检查进行神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尤其是对关键部位进行检查,如四肢的动作功能和感觉反应等。

根据神经学检查的结果,可以初步确定损伤平面所在的脊髓节段。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定脊髓损伤平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采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和MRI等。

CT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结构,有助于判断脊柱骨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而MRI则能够直接观察脊髓的结构和异常变化,能够更精确地确定损伤平面的位置。

四、脊髓损伤平面确定的方法1. Frankel分级法Frankel分级法是根据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进行分级的方法。

根据不同分级,可以初步确定损伤的平面位置。

分级法分为A、B、C、D和E五个级别,分别代表完全丧失、严重受限、轻度受限、恢复到正常的部分功能和恢复到正常的完全功能。

2. 脊髓髓外损伤指数(ASIA指数)ASIA指数是评估脊髓损伤严重程度和功能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ASIA指数,可以评估脊髓损伤的级别和脊髓的完整性,从而帮助确定损伤平面的位置。

3. 影像学定位通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脊髓损伤的位置和范围,从而确定损伤的平面。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韦宏宇 课件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韦宏宇 课件
4区:随意运动支配起主导作用 支配四肢远端的肌肉
6区:调节随意运动张力作用。 支配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
锥体系病变体征:在大脑皮质内,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很大重叠,不 易分清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伤, 只有达到延髓尾端以后,锥体束 损伤才产生比较单纯的锥体束体 征。临床上将锥体系病变引起的 瘫痪称上运动元瘫痪,严格来讲 也含有锥体外系(6区纤维)损伤 的表现。
三叉 丘系
内侧丘系 背侧
感觉种类及检查方法
? 种类:浅感觉 包括痛、温、触觉 深感觉 关节肌肉感觉(位置和运动感觉) 音叉振动觉 两点辨别觉 压迫感觉 重量感觉 实体感觉: 对物体的性质(温度、重量、形状、表面、
大小)的各种感觉,在大脑皮层结合成对该物 体一定的综合概念。
感觉障碍的种类
? 感觉消失 ? 感觉减退 ? 感觉过敏
一患儿,发热后发生一侧下肢瘫痪,肌肉 松弛,肌反射消失,知觉正常。 病灶定位:腰脊髓灰质之前角,脊髓灰质 前角炎的诊断基本可以成立。
定位诊断的要求
? 病灶是弥散的还是局灶性 ? 病灶是颅内的还是脊椎管内的
椎管内的病变: 定位应确定病灶的上界、下界、髓内、髓外、硬膜 内、硬膜外
髓内病变: 确定病灶占据的范围 颅神经损伤: 确定核上、核性病变、核下 周围神经病变: 确定根性、神经丛、具体神经损伤
脊髓丘脑前束
1.2
(触压)
(第Ⅱ级N元)
脊髓丘脑侧束 (痛温)
后角1、4、5层
1.2 0.2围突 中枢突后根 0.2
边上升 边交叉
后角固有核
(4、5层)
白质前连合 0.6 交叉 0.4
生理功能:此束主要传导痛、 温觉
病变体征:此束损伤后,身体 对侧病灶水平以下 痛、温觉消失或减 弱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成年男性平均长42-45cm。

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成人脊髓下缘抵第1腰椎下缘或第2腰椎上缘水平(女性可平第2腰椎锥体),儿童位置较低,新生儿脊髓下缘可达第2、3腰椎之间。

脊髓的外形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两处明显的膨大。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向下延续为终丝。

终丝是软膜的延续,达第2骶椎水平被硬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对脊髓起固定作用。

脊髓前面正中纵行的沟称为前正中裂,此裂两侧有前外侧沟,脊髓前根由此发出。

后面正中纵行的沟称后正中沟,后正中沟两侧有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后根在接近椎间孔处有膨大的脊神经节,主要由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

脊神经前根主运动而后根主感觉。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同神经系统的其它部分一样,是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质以及血管等组成。

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可看到内部呈H形的灰质,其周围包绕着白质。

每侧灰质和白质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灰质的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以及白质前索、后索和侧索。

在灰质的中央有一窄细腔隙,称中央管。

(一)脊髓的灰质脊髓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从整体上看,前角、后角和中间带的侧角称为前柱、后柱和侧柱。

前角中的神经元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即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自前外侧沟穿出脊髓,组成脊神经前根,支配骨骼肌。

后角的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痛觉、温度觉及部分触压觉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的部位。

每个脊髓节段的后角细胞接受来自相应节段皮肤等处的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并发出纤维组成上行传导束。

侧角主要见于胸段和上腰段,其内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在骶髓2?4节内,相当于侧角的位置上,含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二)脊髓的白质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神经交质细胞和血管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12
• 脊髓后索(薄束和楔束)
主要由后根纤维组成, 大部分后根纤维进入脊 髓后角内侧,分上下两 方走行。
精品文档
13
后索 本精体细感触觉 觉传导路
楔薄 Ⅱ束

肌 上肢、 、 躯干上部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脊髓后角和灰质前联合病变的最常见原因是脊髓空洞症,多在颈胸段脊髓,
或在延髓。
精品文档
25
•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表现为病灶水平以下全部区域内的感觉障碍 1.脊髓侧索病变:病灶水平以下对侧(一直到骶尾节段分布
区,即肛门、会阴部)发生痛温觉丧失。
脊髓丘脑束损伤所致,如果病灶从脊髓外侧方 向发展,部分破坏脊髓丘脑束,感觉障碍区域 达不到病灶水平。如只从脊髓侧方浅表部破坏 脊髓丘脑束的一部分,则可能只损伤来自尾部 (即会阴)以上的几个节段的纤维,造成假性 病变平面。这与脊髓丘脑束在髓内排列顺序有 关。
精品文档
28
• 脊髓后索病变:在患侧病灶水平以下发生传导性关节肌肉和振动觉消失。 触觉也可能受累,但不会完全消失。两点辨别觉的消 失是后索病变的一个重要指征。
• 后侧索联合病变:???
精品文档
29
• 半身感觉障碍
1.脑干病变:延髓、脑桥部:病灶同侧面部感觉消失,对侧 半身感觉消失。中脑部:病灶对侧(包括面部)
• 如果仅为脊髓丘脑束的浅层尾骶段的纤维受到损害,则会阴部及其附近
痛觉和温度觉消失,而呈半马鞍状(双侧损害时呈马鞍状)。
精品文档
27
“根据经验,病灶即便不在脊髓侧方,而是在后方(例如在 硬膜外腔),从后向前压迫脊髓时,也可能因两侧齿状韧 带的牵紧,加压于脊髓两侧,使脊髓丘脑束由浅入深的逐 渐受损,造成双侧痛、温觉障碍由下而上的上升性发展。 在这些情况下,根痛的存在是判断病灶水平的一个相当重 要的指征”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
精品文档
1
定位诊断的意义
• 明确病变部位,有的放矢进行治疗,尤其 是外科治疗
• 明确定位,了解疾病的性质
精品文档
2
如某患者一侧或两侧C3-T10脊髓节段痛温 觉消失,触觉存在,上肢肌反射消失。
定位:病灶在C3-T10脊髓节段的后角或前 联合部位。如果数年病史无明显恶性进展, 则基本推测为脊髓空洞症。
精品文档
26
脊髓丘脑束病理意义
• 颈部脊髓外病变向脊髓内发展时,对侧下肢先有感觉障碍,随着病变的 发展,感觉障碍逐渐上升,最后上肢亦有感觉障碍;当病变在脊髓内, 从灰质向外扩展时,却与之相反,感觉障碍从上肢开始,逐渐向下累及 下肢。
• 脊髓侧索发生病变,脊髓丘脑束完全损害时,在病灶水平以下 的对侧, 痛觉和温度觉消失,但病灶位于脊髓的侧方,尚未完全破坏脊髓丘脑束, 感觉障碍区就达不到病灶的节段水平。
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 围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害的结果。
• 反射消失(减弱) • 肌张力减退 • 肌肉萎缩
精品文档
36
上运动元瘫痪
皮质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损坏而引起
• 肌张力过强
• 腱反射增强
• 联合运动:健康肌肉收缩时,患侧肢体反射性出现连带运动
精品文档
16
• 小脑的本体感觉传导束 (非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 (脊髓小脑束) 从后根进入后角
• 功能:将颈、躯干、四肢 的肌肉收缩冲动传至小脑, 由小脑反射性地调节肌肉 运动,以维持身体平衡。
精品文档
17
小脑 上脚
小脑下脚 旧小脑
深 感非 觉意 传识 导性 路精品文档
脊 髓 小 脑 前 束


精品文档
22
感觉系统各部病变的定位诊断
• 周围型感觉障碍:
1. 不仅有各种感觉障碍,还会有运动障碍及反射障碍等。 2. 距离细胞体最远的肢体远端部位,往往最先发生异常。 3. 当病变仅限于某一神经的支干,也可发生该神经支配区
以感觉障碍为主的表现。(如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周围型感觉障碍常见如腕管综合征(CTS)、肘管综合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皮肤 传入神经
周围突
后根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脊髓丘系
下橄榄核 背外侧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 白质前连合
交叉
精边边品上交文升叉档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内侧丘系 的外侧
8
0.6 0.6
0.6

中央后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
感觉缺

2.丘脑病变:对侧半身感觉异常、半身疼痛
3.内囊病变:同丘脑病变,但无丘脑疼痛或感觉过度
4.大脑皮质后中央回区病变:感觉障碍分布范围不一致,感觉障碍常在 肢体的远端部位,上肢的尺侧、下肢的腓侧较为明显躯干的感觉较能
保持。出现单肢感觉缺失。皮质型感觉障碍的特点:出现精细性感觉
(复合感觉)的障碍。(如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图形觉等)
髓内病变: 确定病灶占据的范围 颅神经损伤: 确定核上、核性病变、核下 周围神经病变: 确定根性、神经丛、具体神经损伤
精品文档
5
感觉系统及其病变综合征
• 感觉及其传导束 • 感觉种类及其检查方法 • 感觉系统各病变部位的定位诊断
精品文档
6
感觉传导束
• 脊髓丘脑侧束
精品文档
7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征、颈椎病、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Horner综合征等。
精品文档
23
• 根型和节段型分布的感觉障碍
1.后根受损伤的症状:根痛。由于各节段存在交叉支配,单一神经根病 变时,往往查不出客观的感觉障碍。根症状的典型而重要伴发现象是 脑脊液冲击征,即咳嗽、喷嚏或用力憋气时,疼痛或麻木加重。病变 涉及后神经节时,发生带状疱疹。椎管内肿瘤、椎间盘突出、黄韧带 肥厚可产生类似症状。



1.2
内囊后肢 1.0

(第 Ⅲ 级N元)
丘脑中央辐射 0.5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标 准
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
1.2
脊髓丘脑前束
1.2
(触压)
(第Ⅱ级N元)
脊髓丘脑侧束 (痛温)
后角1、4、5层
1.2 0.2 (第脊Ⅰ神级经N节元)1上-升2节0.段5
皮肤
周围突 中枢突后根 0.2
边上升 边交叉
• 髓外病变向髓内方向发展,尾骶部 和下肢先有感觉障碍,然后随着病 变的进展,痛温觉障碍逐渐向上发 展。
• 髓内病变从灰质向外扩张,痛温觉 障碍发展顺序与髓外病变相反,即 自病变水平逐渐向下肢方向扩展。
精品文档
11
• 脊髓丘脑前束
解剖径路:与脊髓丘脑侧束相同 生理功能:传导一部分触觉(另一
部分由后索传导)。Foster研 究,切除双侧脊髓丘脑前束, 引起痒觉、搔扒觉及性感觉消 退。 病变体征:无特殊重要性。损伤时 因后索存在,触觉仍存在
后精品角文固档 有核
(4、5层)
白质前连合 0.6 交叉 0.4
9
生理功能:此束主要传导痛、 温觉
病变体征:此束损伤后,身体 对侧病灶水平以下 痛、温觉消失或减 弱
精品文档
10
脊髓丘脑侧束在脊髓内排列次序
• 外侧部分的纤维传导尾骶部和下肢 的痛、温觉;中部传导躯干、内侧 传导上肢及颈椎的痛温觉。该顺序 一直保持到脑干。
精品文档
30
运动功能及其病变综合征
• 分类 随意运动——锥体束 不随意运动——锥体外系统(包括小脑)
根据生理解剖分类
锥体束或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
(受损后产生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硬瘫)
锥体外系(受损后出现肌张力变化和不随意运动) 下运动神经元:脑干运动核、脊髓神经元
(受损后产生下运动元瘫痪—软瘫)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1
感觉障碍的种类
• 感觉消失
• 感觉减退
• 感觉过敏
• 感觉分离:在同一个区域内单独有几种感觉障碍,而其他感觉
正常。如脊髓空洞症的浅深感觉分离,脊髓后索病 变的深感觉消失浅感觉存在等
• 感觉过度:兴奋阈增高,对痛刺激没有异常强烈的感觉,对微
弱刺激的辨别能力丧失,感觉不出轻微的触觉刺激,温冷觉消失。对 痛觉刺激必达到很强的程度才能感觉到,从刺激到产生感觉有一段长 潜伏期,一旦产生感觉即为强烈的暴发性疼痛与剧烈的不适,并不能 明确定位。丘脑病变最常见。
楔束
小 脑 前 束
脊 髓 小
副核 ︵

楔分

束纤


束 后角 ︶
后角 5-7层
同(C侧8背-L核2)5(-7颈层膨大)
(腰骶膨大)
上肢颈部
传导躯干下肢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
损伤:
同侧
反射性共济失调 小脑1投8 射
• 头面部深浅感觉传导(略)
精品文档
19
Ⅲ 丘脑 腹后内侧核Ⅰ 三叉 神经节 NhomakorabeaⅡ
三叉神经
感觉核
头面部
(深)浅感觉
传导路
精品文档
中央后回 下1/3
丘脑 内囊后肢 中央辐射
三叉 丘系
内侧丘系 背侧
20
感觉种类及检查方法
• 种类:浅感觉 包括痛、温、触觉 深感觉 关节肌肉感觉(位置和运动感觉) 音叉振动觉 两点辨别觉 压迫感觉 重量感觉 实体感觉:对物体的性质(温度、重量、形状、表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