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身份等级制度

合集下载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用)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用)
日 本 封 建 等 级 制 度 示 意 图
1603-1867德川幕府统治 傀儡
天皇 将军 大名
(诸侯) 拥有最 高权力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从12世纪起,一些武士 将军和大名的家臣 武士 出身的人掌握了国家政权, 天皇大权旁落。这些武士 农 自称将军,他们的统治被 工 民 称作“幕府统治”。

武士道精神,是武士道德
年平均增长速度
32.2%
英 美

1851-1873 1861-1873
1861-1873
3.3% 5%
3.8%
如何评价日本明治维新
(进步性、局限性)
进步性:
1、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 局限性: 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
幕府的封建统 治严重阻碍了 资本主义的发 展。
激化
内忧
社会矛盾
导致
导致
加剧
外患
西方列强入侵
民族矛盾
幕 府 统 治 危 机
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国门,导致 了民族矛盾,加剧了幕府统治危 机。
1853年,黑船事件 美国海军在日本登陆
幕府允许荷兰商人进行贸 易的唯一地点:长崎出岛
闭关锁国
丧权辱国
幕府统治
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887年的东京市民, 在你身边可能发生的现象有哪些?
• A 日本地方的200多个藩国都被撤销了,全国的行政区 划变成府、县两级。 • B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了,农民也可自由迁徙了。 • 政府办了许多工矿企业,还鼓励私人从事工商业,工厂、 银行、邮政局、铁路局等新事物给人们的生带来许多方 便。 • C 家长有义务送学龄儿童接受普通教育4年,不服从者 将受罚。 • D 大街上随处可见留着短发、穿西服的男子,很少有人 头上还留着发髻了;吃西餐、开化妆舞会、听西洋音乐 成为一种时尚。 • E 武士不再垄断军职,邻居家的孩子被征,成为一名 “皇军”。

日本的等级制度

日本的等级制度

⽇本的等级制度⽇本的等级制度,不单只是国内民众普通的等级,他们甚⾄在国际上也认为他们是顶端的。

虽然同有孝的韵味,但这种等级不同于中国的,中国以宗族为单位,中央派来的官员扮演者介⼊者的⾝份,⽽⽇本则姓⽒有等级限制,难成⼤的宗族体系,主要是看你是属于哪个藩,被统治者是完全的仆⼈。

这种复杂的等级制度体现在家庭,性别,年龄,职位等各种⼈际关系当中,但接受别⼈“鞠躬”的⼈⽆意中也承担着责任。

⽇本的孝的影响仅限于三代近亲,在这关系内他们绝对的服从长者。

地位越⾼则也意味着责任越⼤,虽然⽇本⼥⼈在⽇本的地位举⾜轻重,同样也附属于男性,但相对于中国,印度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她们⼜坐拥更⼤的⾃由。

⽇本还不要脸的把⾃⼰此成东亚各国的兄长,太溺爱“弟弟”则容易误解其意,这⽆疑是狂妄⾃⼤的。

在家庭⽣活中,⽇本⼈不提倡专制,但同时也⿎励对专制权威的绝对服从。

(事情⼀旦敲定,不愿也愿)。

需要⼀种服从家族(家长)意志的忠诚。

家长及所有成员都得为了整体家族的利益⽽选择是⾮。

虽然表⾯上是“妻管严”或是弟管兄,但丝毫不影响内在的尊敬和等级。

观⽇本历史,等级制其实是从伴随着⽂字的出现⽽出现发展的,和⽂字⼀样,等级制同样是从中国习来的。

(作者认为中国是⽆等级社会,等级制应是⽇本传统拥有的。

)成功的引进了中国的佛教,官阶品衔和法律制度,与中国不同,⽇本把“天皇”看成“云上⼈”(神),作者所说的中国没有等级,可能进从科举制和⽇本的世袭贵族做⽐较,我认为这样是有失系统的,中国也该是⼀个君王,⼠农⼯商分明的,君王也是世袭,各⾝份其实也是长久的。

⽇本长时期是封建领主制,藩国林⽴,家族统治明显,每个⼈的⾝份已经世袭固定。

德川政权闭关锁国,维护和巩固了等级制,商⼈进⼀步被打压,⾼⾼在上的武⼠则成为了寄⽣⾍,因为觉不允许他们从事任何的农事及⽣产劳动。

由于武⼠奉禄和农民收⼊相差⽆⼰,他们只能限制家族的规模,提倡最⾼的美德就是俭朴。

经济能⼒相当的武⼠和庶民的关系不可逾越,当庶民对武⼠不敬时,可当场斩杀。

日本的幕府时代与封建制度

日本的幕府时代与封建制度

日本的幕府时代与封建制度日本的幕府时代是从12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一个时期,这段时间被称为封建制度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日本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幕府时代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185年,当时源平合战结束后,源氏家族的源义经被平家家族的平清盛击败。

这场战争导致了源氏家族的衰落,同时也标志着幕府时代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日本的政权由幕府掌控,幕府是由武士阶级领导的政府。

幕府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核心,它建立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将日本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层。

在这个制度中,武士阶级处于最高地位,他们负责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

武士们通过服从幕府的命令来获得土地和特权,同时也要遵守严格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除了武士阶级,幕府时代的社会还包括了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负责生产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手工业者则负责制造各种商品,如陶器、木工和纺织品。

商人则负责销售这些商品,并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幕府时代的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农业生产的增加使得农民能够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手工业者的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他们生产的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很大的需求。

商人则通过贸易活动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他们成为了社会的富裕阶层。

封建制度在日本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强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幕府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和谐,同时也通过赏罚制度来惩罚违法行为。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从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其次,封建制度也加强了社会的等级观念。

在这个制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责任,他们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等级观念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然而,幕府时代的封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根据这个制度,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出生决定的,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地位。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与制度日本江户时代是指1603年至1868年的时期,这一时期命名自江户幕府,由德川家族所建立。

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的结构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对于现代日本社会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江户时代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并分析其对日本社会历史的重要意义。

一、武士阶层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以武士阶层为核心。

武士是拥有土地并服务于领主的军人阶层,他们通过武力来维护领地的安全和稳定。

武士享有特权和高地位,并以“武士道”作为道德准则,追求忠诚、勇敢和荣誉。

武士阶层内部分为不同的等级和阶层,例如大名、藩士和家臣等。

1. 大名大名是武士阶层的最高等级,持有一定规模的领地,并享有世袭权。

大名们在领地内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自主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

他们与幕府保持一定的关系,有时需要向幕府交纳一定的赋税或效忠于幕府的决策。

2. 藩士藩士是供职于大名领地内的武士。

他们服从于大名的命令,负责领地的管理和防御。

藩士通过绩效评定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待遇,同时也受到了大名的保护和赏识。

3. 家臣家臣是效力于大名或藩士的武士,他们负责执行各种任务,包括政治和军事等。

家臣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通过表现出色可以获得提升的机会。

武士阶层内部的社会地位是固定的,血统和家族的背景决定了一个人的地位。

封建制度的存在使得社会流动性非常有限,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难发生改变。

二、农民阶层在江户时代,农民是日本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和生产者。

农民阶层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受到了严格的统治和限制。

农民必须服从领主的命令,奉行领主的土地和支付相应的赋税。

农民阶层也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身份,其中有富农、佃农和雇农等。

富农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佃农则是租佃大名或藩士的土地进行耕作,雇农则是为富裕农民或领主提供劳动力。

作为社会的基层,农民的地位相对较低,他们面临着生存压力和经济困境。

然而,正是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活动,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运转。

试论日本人的等级序列意识

试论日本人的等级序列意识
试论日本人的等级序列意识
01 一、概念
03 三、影响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二、表现 04 四、启示
日本是一个等级制度较为明显的社会,这种等级序列意识在社会、文化、经 济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本次演示将从日本人等级序列意识的概念、表现、影 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深入了解这一重要的日本次演示化特征。
让人们在享受孤独的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如同那句诗云:“寒梅傲雪独 自开,此情唯大家能理解。”这正是日本人距离意识的真谛识与集团意识的探 究
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和集团意识,从其核心概念、形成原 因、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我们来探讨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内外意识,即对于自己和外部世界的 关系和界限的认识。在日本次演示化中,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平衡 和协调被视为至关重要。日本人注重在情感和理智之间寻求平衡,不断调整自己 的行为和态度以
距离意识,在日本次演示化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日本人对于 人际交往尺度的把握,以及对于个体空间和隐私的尊重。这种意识并非刻意的, 而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渗透在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探究日本人的距离意识,我们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日本的传统哲学和美学。 日本次演示化强调简约、内敛和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种追求反 映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形成了独特的距离意识。
参考内容三
日本人的自然观和美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在日本次演示化中,自然和人类之 间的关系是和谐共生的,这反映在日本人对自然和美的态度上。本次演示将从日 本人的自然观出发,探讨日本人的美意识。
一、日本人的自然观
日本人对自然的看法是独特的。在日本次演示化中,自然被视为一种神圣的 存在,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日本人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源于他们的宗教信仰。 神道教和佛教是日本次演示化的两大支柱,这些宗教信仰强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 和谐关系。

古代日本的等级制度

古代日本的等级制度

古代日本的等级制度古代日本的等级制度,又称为日本的社会等级制度,是日本古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种制度在古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对古代日本的等级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

在古代,日本的社会组织呈现出一种等级制度,即以天皇为最高统治者,将人们按照身份和地位进行分层。

这一制度的形成与中国的封建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但古代日本的等级制度也有其独特的特点,根植于日本本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日本等级制度的特点。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天皇。

天皇被认为是神的代表,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望。

在天皇下面,古代日本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和阶层。

最高的是贵族阶层,他们享有特权和权力。

接下来是武士,他们是天皇和贵族的武装力量,承担着保卫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再下来是农民阶层和佃农,他们是社会中的劳动者和生产者。

最底层的是奴隶,他们是社会中最边缘和弱势的群体。

古代日本的等级制度不仅在社会结构上存在,还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天皇是整个社会等级体系的核心,所有的政治权力都集中在他的手中。

贵族阶层牢牢掌握着政治和行政权力,对于国家的决策和管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经济方面,贵族阶层拥有丰富的土地和资源,他们通过剥削农民和佃农获取经济利益。

这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平等的存在。

最后,在文化方面,古代日本的文化活动主要由贵族阶层主导,他们发展了独特的文化风格和传统,如诗歌、绘画、舞蹈等,这些文化形式成为了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古代日本的等级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阶层的权益日益膨胀,对农民和佃农的剥削也越发严重。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此外,农民和佃农的力量和地位也逐渐增强,他们开始对贵族阶层的压迫进行反抗,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古代日本等级制度的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为改变被侵略的命运,实现富国强兵,积极要求在日本实行改革.
1根
源: 日本民族危机加剧
动( 三 ) “ 尊 王 攘 夷 ” 运
2直接原因: 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
3开始标志: 1860刺杀井伊直弼 “尊王攘夷”。中心是“攘夷”, 4口号(任务): 为 “攘夷”而尊王 中下级武士(主体,攘夷派) 5参与者: 部分大名、富农、工场主和商人 6活动手段: 刺杀、袭击、“奇兵队”的武装斗 争 1863年失败 7结 果: 8局 限: 对幕府抱有幻想;盲目“攘夷”, 没有明确提出倒幕
…….
思考1、美、英、法、俄、荷等西方列强的殖 民侵略给日本带来了哪些影响?
1、打开日本国门,使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社会危机。欧美国家经 济掠夺,使日本经济陷入严重危机,激化社会 矛盾,使得农民和市民发动起义,社会动荡不安, 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3、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 4、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使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 学习,反对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四)倒幕运动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 1原 因: 识到:单纯“攘夷”是不行的,只有 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2倒幕派 高杉晋作及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 领袖: 西乡隆盛(称为维新三杰) 3根据地: 西南强藩(长州、萨摩等) 长州、萨摩、土左、肥前等西南诸藩联合 开始: 大政奉还(原因?) 4过程 发展: 戊辰战争 高潮:
思考2: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主要表现 在哪几方面?(明治维新历史背景)
1、政治统治方面: 幕藩体制和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激化 了社会矛盾,威胁幕府统治;
2、外交方面: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近代日本落 后。19世纪中叶,美国打开了日本的门户,列强接踵而 至,签定不平等条约,加剧了日本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3、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冲击了封建经济, 冲击幕府统治。 幕府统治和苛刻的剥削,使广大人民包括 4、统治集团分化: 中下级武士生活日益贫困,日本社会各界不满幕府统治, 滋生出反抗幕府统治,开始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 知识讲解

日本明治维新 知识讲解

日本明治维新编稿:翟秀红审稿:陈敏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明治维新知识经纬知识清单从锁国走向开国的日本1、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1)幕藩体制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

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__①__的形式实现的,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由德川家族的人世袭担任。

地方上划分为大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

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

(2)阶级关系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士”是统治阶级;农民世代为领主耕种,除把大部分收获物交给领主外,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工商业受统治阶级的歧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

(3)锁国政策为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德川幕府推行__②__政策,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

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

(4)经济缓慢发展到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社会矛盾尖锐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迫于生计不得不屈身从事过去瞧不起的商业或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2、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1)黑船事件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把美国总统写给日本天皇的信交给了幕府政府,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这一事件称为“___③___”。

1854年,佩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日本,同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

日本的国门被打开。

(2)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开国后,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列强的侵略、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农民起义不断。

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刺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欧、日本封建等级制度比较

西欧、日本封建等级制度比较

西欧、日本封建等级制度比较一、内容概览社会阶层结构:描述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中的社会阶层及其相互关系,包括贵族、僧侣、武士、农民和其他自由民等。

土地分配与所有权:分析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土地分配与所有权特点,探讨土地作为权力和地位象征的方式,以及土地经营方式对等级制度的影响。

权力与义务:阐述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中的权力与义务分配,揭示各级成员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

军事与宗教:讨论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军事与宗教特征,说明骑士精神、僧侣势力在等级制度中的作用,以及神权政治与封建等级制度的相互影响。

封建等级制度的变革:对比分析西欧和日本封建等级制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革过程,指出导致等级制度变革的历史事件和原因。

1. 西欧、日本封建等级制度的定义在西欧和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中,社会被分为不同的阶层或等级,每个等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都具有特定的地位和权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比这两个国家的封建等级制度,探索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起源于古代,当时的法兰克王国开始实行一种新的土地占有制度,即领主将土地分封给他的骑士,骑士则需要效忠于领主并为领地提供军事援助和其他服务。

这种土地分配制度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等级体系,包括国王、贵族、教会、农民和商人等。

在这个体系中,国王位于最顶端,拥有最高的权力和财富,而贵族、教会和农民则分别占据不同的等级位置。

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则相对简单。

在封建时代,日本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天皇、将军、大名和农民。

天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他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精神和宗教方面。

将军是实际的国家统治者,主要负责日本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大名则是各个地区的领主,他们负责保护自己的领土和领民,并向将军进贡。

而农民则是最普通的日本公民,他们耕种土地并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是社会的基础。

尽管西欧和日本的封建等级制度在形式和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一种等级森严、权力分明的社会体制。

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社会结构
在德川,日本全体居民都被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分为四个阶级:武士、农民、手工 业者和商人。其他几个群体存在于这个阶级体系之外,包括演员、僧侣和屠夫。
幕府体制:德川家康至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幕府机构大体完备,幕府领地约占全国1/4,
其余由大名(诸侯)领有,称藩国。将军是全国最高统治者,下设老中,决定政策统辖政务,负责控制 朝廷 、大名与外交;大名是各藩国的统治者,下设家老、年寄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 法和年贡征收权等。幕府设巡见使及被称为目付的监察官监督各藩国,并采取大名改易等办法控制大名,
化政文化
江户时代后期文化,以江户的繁荣、都市生活为广大背景。江户是全国经济发展中心, 多数都市民众喜欢,町人文化最盛行的时期。都市繁荣、商人、文人的全国性交流、出版、 教育的普及、寺院的流行等中央文化向各地传播,学问、思想的分歧动摇着幕府体制,一 些古代体制的脱落动摇着现在的幕府。 江户时代后期文学以政治和社会为题材的出版物和纪传体普及,受到广大民众喜欢。 小说在这一时期盛其代表人物山东京传(1761~1816)、式亭三(1776~1822)、十返舍一 九(1765~1831)、为永春水(1790~1783)、在这一时期国学和洋学都得到很好地发展。
元禄文化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期为元禄文化,是幕政安定、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成熟时期, 民众也开始有了多彩的文化。元禄文化以人和社会为中心,比较倾向于现实主义和实 证主义,着重实证于古典研究和自然科学问题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美术,受桃山文化 和江户初期文化洗礼 文化艺术中心代表:井原西鹤(1642~1693)、松尾芭蕉(1644~1694)进松门左卫门 (1653~1724)等 这一时期歌舞伎和民众演剧得到发展。
教育方面

日本身份等级制度

日本身份等级制度

日本身份等级制度日本的身份等级制度是一项过去存在的制度,在江户时代大约长达260年。

日本的身份等级制度被称为"身分制度",也被称为"四民平等制度"。

它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包括士农工商。

这个制度经过多次,最终于明治维新时期被废除。

在日本的身份等级制度中,最高的等级是士阶层。

士是指武士阶层,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他们通常是领主或武士家族的成员,掌握了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

其次是农民阶层,也称为农民或百姓。

农民在社会中占据了大多数人口。

他们是农作物的种植者和生产者,为社会提供食物和其他农产品。

农民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他们没有政治权力,也无法拥有土地。

他们被认为是社会的底层和劳动力。

第三个等级是工人阶层,也称为佃农或雇佣农民。

工人是农民和领主之间的中间人。

他们在领主的土地上进行耕种,作为回报,他们需要支付租金或工资。

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与农民相似,虽然他们拥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但仍然受限制。

最后一个等级是商人阶层,也称为商人。

商人是经商者,参与商品交易和贸易活动。

在江户时代,商人阶层的社会地位较低,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职业。

商人被严格控制和监管,他们不能拥有土地,也不能娶入武士家族。

尽管如此,商人阶层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身份等级制度是由幕府掌握的政府机构实施的。

幕府是一个由将军领导的政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幕府通过法律和制度逐渐确立了这个身份等级制度,并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强化人们对于自己社会地位的认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身份等级制度开始受到批评和反对。

这种制度对于社会的流动性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

许多人开始质疑固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分配是否还适应时代的发展。

尤其是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身份等级制度被认为是一个束缚日本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身份等级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现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上)(20031124)[总结]

现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上)(20031124)[总结]

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上)(20031124)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身份等级制(上)(20031124)徐建新 [世界历史]日本学界将社会结构中的等级制度称为身份制。

所谓社会等级是由一群具有同样身份的人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身份即是等级,或者称之为身份等级。

身份等级所反映出的差别主要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在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权利等差。

在阶级社会中,身份等级是指每个阶级的特殊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

身份等级集中体现为不同身份等级的成员在政治权利上、经济利益上、社会地位上享有的(或根本不享有的)各种特权,以及他们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般来讲,阶级是与生产关系的体系相关联,属于经济的范畴,而身份等级则属于政治的、社会的范畴(1)。

所谓身份等级制,是指以法律的形式(包括习惯法、宗教法和国家基本法等不同的形式)将身份等级的划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秩序(或社会制度)固定下来,并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

在19世纪中后期日本跨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日本人曾长期生活在按身份区分人的贵贱的所谓身份制社会中。

前近代的江户时代(1602年-1867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等级身份制社会,这种封建等级身份制是从古代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发展演变而来的。

古代律令制国家中的"良-贱"身份等级制即是日本古代身份等级制的体现,而这种等级制的源头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探讨古代日本身份等级制发生发展的历史,对于搞清古代日本的社会结构,理解日本前近代典型的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前史,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将回顾公元七八世纪律令制时代的历史,对古代日本身份等级制的确立及其具体形态作一些考察。

一、律令制国家的"良-贱"身份等级制的确立公元7世纪以后,日本的奴隶主统治阶级积极引进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

这些变革给旧有的身份等级制也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

日本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该时期从1603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68年。

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是由严格的等级制度所支配的。

这个等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对整个社会的组织和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基本上分为四个主要阶层: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贾。

武士是社会等级制度中最高的阶层,他们享有特权和权力。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和服从于封建领主。

农民是第二等级,他们负责耕种土地并提供粮食。

手工业者是第三等级,他们从事各种手工业工作,如铁匠、木匠、陶工等。

商贾是第四等级,他们负责贸易和商业活动。

在这个等级制度中,每个阶层都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

武士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国家和维护社会秩序,他们享受特权和豁免权。

农民则负责生产粮食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他们也享受一定的土地和权益。

手工业者承担着社会生产中的手工制造工作,并为社会提供各种工艺品和生产品。

商贾,则负责贸易和商业活动,为社会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除了这四个主要阶层外,还有一些次要的社会群体。

首先是贱民,也称为非人,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任何权益和地位。

贱民被视为社会的边缘人,受到歧视和压迫。

其次是僧侣和学者。

僧侣是负责宗教活动的人员,他们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崇高地位。

学者则负责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尊重和崇拜。

在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中,地位和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家族和血统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身份通常是通过他的出生和家族背景来确定的,这种社会地位通常是一种永久性的,很难改变。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主要由他的家族和祖先来决定,而不是由他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来决定。

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个等级制度鼓励了封建主义和等级观念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割裂。

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使许多人无法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命运。

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1)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是日本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也是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尖锐的时期。

德川幕府时期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把居民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等级身份世代相传,不得改变。

进入18世纪以后,由商人高利贷者控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手工业或分散的手工工场在农村已经相当普遍。

商业资本的兴起,对自然经济、等级制度和整个封建制度都起了瓦解作用。

当日本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解体的时候,西方列强闯了进来。

从18世纪末开始,美、英、俄、荷、法等国,先后与日本缔结不平等条约。

这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了民族危机。

19世纪中叶,日本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攘夷倒幕”运动。

“攘夷倒幕”的领导权落到了下级武士之手。

他们以“尊王攘夷”、“政权归皇室”为口号,于1868年1月3日发动政变,推翻了幕府统治。

15岁的睦仁天皇成为国家元首,年号为“明治”,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①奉还版籍,取消封建领地;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权。

这些措施,对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②实行“四民平等”,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建立近代常备军和警察制度。

③改革教育,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

④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权,实行地税改革。

⑤创办和转卖国营企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培植特权大资产阶级。

(3)明治维新的影响明治维新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它一方面扫除了大部分封建障碍,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进程,使日本迅速地实现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从而比较顺利地摆脱了沦为西方国家经济附庸的民族危机,并为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在日本政治、经济生活中保留和培植了反动落后的封建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为以后发展成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日本江户时代的封建体制

日本江户时代的封建体制

日本江户时代的封建体制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段重要时期,其封建体制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代,日本经历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相对稳定和封闭,封建体制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组织形式。

一、封建体制的出现江户时代的封建体制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混乱与动荡。

在这个时期,日本全国各地的大名争霸,军阀割据,战乱不断。

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统一国家,并确保大名领地的控制稳定,江户幕府于1603年由德川家康建立,奠定了日本近300年的封建体制。

二、封建体制的核心组织江户时代的封建体制由幕府、大名、武士和农民四个主要组织构成。

1. 幕府:江户幕府是封建体制的核心机构,由德川家族领导。

幕府掌握着政治决策的权力,制定法律法规,统一行政管理,并维护社会秩序。

2. 大名:大名是幕府下的封建领主,由幕府分封领地以控制全国。

他们享有权力和特权,负责地方行政、税收和军事,同时也承担维持领地和属臣繁荣发展的责任。

3. 武士:武士是封建体制中的核心阶层,他们作为大名的侍从,担负着保卫领地和执行大名的命令的职责。

武士拥有特权和荣誉,但也要遵守严格的忠诚和服从原则。

4. 农民:农民是封建体制中的基础人民,他们负责农田的耕作和税收,为大名提供经济支持。

农民的生活以务农为主,处于社会的最下层。

三、封建体制的特点1. 严格的等级制度:日本江户时代的封建体制中,等级制度极为严格,不同阶级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距巨大。

武士阶级享有特权并且必须服从德川幕府的领导,而农民则是社会的基础,处于最低的地位。

2. 家族和宗教的重要性:在江户时代的封建体制中,家族和宗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族作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对于个人的身份地位和继承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宗教则对于人们的信仰和道德观念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佛教和神道教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崇高。

3. 庄屋制度的存在:为了有效管理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江户时代的封建体制中实行了庄屋制度。

庄屋是大名派驻在农村的代理人,负责管理土地,征收税收,处理纠纷等,同时也需要维护农民的利益和福祉。

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发展在日本历史上,江户时代是一个独特而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这一时期从1603年开始,德川家康成为幕府将军,结束于1868年明治维新。

江户时代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发展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江户幕府的政治体制江户幕府是由德川家康建立的,确立了以幕府将军为中心的军事统治体制。

幕府将军拥有最高权力,类似于军事独裁。

幕府政权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其中,一个重要的制度是藩制度,将全国分割成数百个藩,由大名(藩主)来统治。

藩主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幕府纳贡并服从幕府的指挥。

二、社会等级制度江户时代的社会等级制度严格,按照身份和职位划分。

最上层是武士阶级,他们享有特权和权力,并拥有土地、财富等资源。

其次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地位低下,被视为劳动者。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属于贱民阶层,包括浪人、盗贼以及被指定为巫女的女性等。

这种等级制度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身份,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流动。

三、文化与艺术的繁荣尽管江户时代社会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但这一时期也见证了许多文化和艺术的繁荣。

例如,在文学方面,江户时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长篇小说《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等。

同时,传统绘画、浮世绘和陶瓷制作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这些文化和艺术的成就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城市的兴盛江户时代是城市兴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首都将从京都迁至江户(现在的东京)。

江户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与此同时,商业活动在城市中兴起,人口迅速增长。

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涌入江户,城市日益繁荣,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这种城市化进程也给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创造了条件。

五、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尽管江户时代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却蓬勃发展。

通过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为勤劳的农民带来了丰收。

而手工业者如纺织工人、陶瓷工人等也大量涌入城市,发展了独特的手工业生产。

日本身份等级制度

日本身份等级制度

(二)年功序列制的实质是师徒传承的封建等级年功序列的主要特点是,员工年龄愈大、工龄愈长、熟悉程度愈高,工资也愈高。

在年功序列制下,决定职工基本工资的主要因素不是职务和贡献,而是企业工龄。

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根据。

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

年功序列制有着浓厚的封建等级制度色彩,其文化历史渊源是封建父子传承、师徒传承,以老为尊的社会传统。

这样的方式表现为强烈的人身依附性和森严的等级之分。

日本企业将这种以老为尊的观念深深植入其企业文化中,产生年功序列制这样的薪酬体系,实质上是继承了师徒传承的方式,本质上仍然是日本文化封建等级的延续。

在日本式等级制度经营体系下,员工与公司一体化,成为与公司同存亡的“公司人”。

员工灭私奉公的态度,一方面是为了公司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身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而且在年功序列制度下,个人一般也不希望转换工作。

因为进入一个新公司就意味着自己的年功为零,一切得从头开始,这样做不仅经济利益受损,而且社会对此的评价也很低。

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转换工作困难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转换工作困难更加强化了企业中员工的稳定性。

不论企业所给予的工作内容是否合自己的意,在终身雇佣及年功序列制下,员工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只能对企业尽忠尽职,勤勤恳恳地工作到退休。

(三)论资排辈的内部晋级制度防止内外部对等级制度的挑战日本企业强调长期评价,注重内部提拔,外部招聘来的管理人员,无论其能力多强,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熟悉企业内部的制度和体系,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个人关系,是很难开展工作的。

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使用上有“有限人员”和“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特点。

而这种内部提拔的条件就是论资排辈,企业员工无论如何有能力,只要没有一定的资历或者说工作年限,很难获得提拔。

日本企业之所以要实行论资排辈的内部晋升制度就是因为其本身就是用等级制度对企业进行管理。

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民族性格

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民族性格

日本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及其制度下的统治思想和民族性格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所著的《菊与刀》一书的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这是一本探讨日本人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

”这句话一下子提醒了我,她告诉我:这本书是要在惊醒一种类似数学问题的推导——日本民族的形成、准确来说是其民族共性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联系各方面作者所能获知的关于日本的材料,作者在这些庞杂的信息中归纳提取,试图的得出对这个民族的正确解读,并进一步总结出日本民族的行为规律。

这对一个从未去过日本的的学者来说,《菊与刀》的完成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且历史的事实也证实了她在书中的推测的准确。

这也成为初始我百度《菊与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而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出于我对日本民族的兴趣。

一直以来,中日两国的历史对让我着迷,特别是在两国间的羁绊特别深的那些年代。

同时我也被一个问题困惑良久:为何二战后原本已成废墟的日本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回恢复国内建设并用短短3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经济强国?这么一个战后人口不多,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小岛国,到底是凭借怎样的力量能够这样心无旁骛地进行经济建设。

我也希望通过《菊与刀》找到答案。

而在卒读《菊与刀》以后,通过作者的归纳和分析,我认识到日本民族在二战后的让人赞叹的团结一致是与他们的社会制度、统一的主流思想和大和民族的性格是紧密相关的。

用哲学的观点来讲,就是内因(换言之即日本自身的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也决定像本尼迪克那样,尝试从社会制度(或者社会结构)、指导思想和民族性格入手,讨论日本民族为何能在二战后崛起。

一、森严的等级制度我秉持这么一个观点:日本是建立等级制度在先,形成民族性格在后。

在我看来,等级制度是既得利益阶层为维护其统治,所制定出来的这么一套自上而下等级森严、如金字塔般稳固的架构。

这套在我看来眼熟异常的制度,包括后来德川幕府统治初期规定的“士农工商”四个阶级的分类,完全是照抄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甚至连位置都没有任何的改变。

日本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日本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日本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日本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制度严格、层次分明的社会结构。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地位和身份被严格地界定,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自己所属等级的指令和规定。

本文将以不同角度探索日本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它对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首先,日本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基于家族和氏族的血缘关系。

家族被视为一种社会单位,家族内的人们享有相同的地位和身份。

而氏族则更加扩大了这一范围,将家族与其他相关家族联系起来。

从根本上说,个人的社会地位是通过他们所出生的家族来决定的,这种身份难以逾越。

这种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实现梦想的可能性,因为他们的地位在一生中几乎不会改变。

其次,日本的等级制度还涉及武士和农民两个主要阶层。

武士阶层是日本封建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职责是为国家、封主和氏族战斗。

他们拥有特权和权利,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阶层,他们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低下,主要负责农业生产和维持社会秩序。

农民的生活往往艰辛且贫困,他们被视为社会底层,世世代代被剥夺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机会。

另外,等级制度对于日本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等级制度下,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而这种角色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尊重。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遵循的规定和责任,从而确保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发展。

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使社会得以持续运行,并防止了社会动荡和混乱的可能性。

然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这种等级制度容易导致歧视和不公平。

人们的机会和权利受到其出生家族的限制,而非个人的实力和才能。

这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因为人们被束缚在特定的社会地位中,无法实现其潜力和创造力。

其次,等级制度还加强了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威。

特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通过控制社会资源和信息来维持和巩固自己的地位。

这种权力不平等和不公正导致新观念和新思想无法获得发展,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论德川身份等级制中的“差别”现象

论德川身份等级制中的“差别”现象

日本 德 川 时 代 实 行 的士 、 、 、 “ 民 ” 农 工 商 四 身 份 等级制 , 产 生 可 以追 溯 到织 田信 长 和 丰 臣 秀 其 吉统 治 的安 土桃 山时代 。丰 臣 秀吉 统 治 时期 推 行 的“ 阁检 地 ” 太 以及 随后 颁 布 的 “ 狩令 ” “ 份 刀 和 身 统制令 ” 步 确 立 了 以 士 ( 士 ) 统 治 阶 级 , 初 武 为 以 农、 、 工 商为 被统 治阶级 的封 建身份 等级 制度 。 德 川 幕 府 成 立 之 后 , 承 丰 臣 秀 吉 这 一 身 份 继 统 制政 策 , 过法 律 、 通 法令 巩 固与 完善 世 袭 的 身 份 等级制度 , 整个社 会 ( 占人 口极少 数 的 皇 室 和 将 除 宫 廷贵 族 之 外 ) 分 为 四个 等 级 , 次 为 士 、 、 划 依 农 工 、 , 下 还 有 被 称 为 “ 多 ” 非 人 ” 贱 民。 商 其 秽 和“ 的 随后 , 川 幕 府 发 布 一 系 列 法 令 , 仅 严 厉 禁 止 德 不 士、 、 、 农 工 商之 间的 横 向 流动 , 明确 规 定 四 民各 自 的权 利和 义 务 , 在 四 民 内部 又 划 分 出若 干 个 等 还 级 , 牢地将 每个 人 都 固定 在 自己应 处 的位 置 上 , 牢 衣 、 、 、 各 不 相 同 。当 时 的 日本 社 会 正 如 福 食 住 行 泽 谕吉 在其著 作《 明论 概 略 》 文 中所 言 : 就 好 像 日 “
商 的职 业边 界 , 而形 成 了武 士 为农 、 、 从 工 商战 斗 , 农 为 士 、 、 生 产食 物 , 为 士 、 、 从 事 手 工 工 商 工 农 商 业 生产 , 为士 、 、 担 负商 品流 通 , 商 农 工 四民各 司其 职、 各得 其所 的社 会 局 面 。从 此 , 士 彻底 退 出生 武 产领 域 , 失去 土地 , 开 农 村 , 居城 下 町 , 为 领 离 移 成 取俸 禄 ( 米 ) 工 薪 阶 层 ; 此 时 , 武 士 之 下 、 禄 的 而 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功序列制的实质是师徒传承的封建等级年功序列的主要特点是,员工年龄愈大、工龄愈长、熟悉程度愈高,工资也愈高。

在年功序列制下,决定职工基本工资的主要因素不是职务和贡献,而是企业工龄。

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根据。

这里所说的工龄,均指在同一公司或企业内连续工作的年数,而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工龄一般不能连续计算。

年功序列制有着浓厚的封建等级制度色彩,其文化历史渊源是封建父子传承、师徒传承,以老为尊的社会传统。

这样的方式表现为强烈的人身依附性和森严的等级之分。

日本企业将这种以老为尊的观念深深植入其企业文化中,产生年功序列制这样的薪酬体系,实质上是继承了师徒传承的方式,本质上仍然是日本文化封建等级的延续。

在日本式等级制度经营体系下,员工与公司一体化,成为与公司同存亡的“公司人”。

员工灭私奉公的态度,一方面是为了公司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身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而且在年功序列制度下,个人一般也不希望转换工作。

因为进入一个新公司就意味着自己的年功为零,一切得从头开始,这样做不仅经济利益受损,而且社会对此的评价也很低。

所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转换工作困难这一问题。

与此同时,转换工作困难更加强化了企业中员工的稳定性。

不论企业所给予的工作内容是否合自己的意,在终身雇佣及年功序列制下,员工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只能对企业尽忠尽职,勤勤恳恳地工作到退休。

(三)论资排辈的内部晋级制度防止内外部对等级制度的挑战日本企业强调长期评价,注重内部提拔,外部招聘来的管理人员,无论其能力多强,没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熟悉企业内部的制度和体系,和上下左右建立起密切的工作和个人关系,是很难开展工作的。

因此在日本企业中,员工的使用上有“有限人员”和“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特点。

而这种内部提拔的条件就是论资排辈,企业员工无论如何有能力,只要没有一定的资历或者说工作年限,很难获得提拔。

日本企业之所以要实行论资排辈的内部晋升制度就是因为其本身就是用等级制度对企业进行管理。

等级制度本身具有能上不能下的性质,等级制度的上层是这种制度的既得利益者,最担心来自外界和底层的挑战,如果底层可以轻易的获得上层的位置,那么作为“上层”的权威就会大打折扣,所以等级制度本身的特点就要求下层晋升到上层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同时,上层也会担心来自外界的挑战,所以就设计了内部晋升制度,将外界有能力的人拒之门外,维护自身的利益。

但是日本人特别注意现实中的等级关系。

在与人接触时,总是细心地注意自己和对方的地位,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并且揣测对方的地位,来决定交流时应当采用的对策和所持的态度。

日本人有面对生人紧张的心理,当确认了对方的地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便解除了紧张。

有一个最典型、也是被日本人或非日本人论说日本人时百举不厌的例子,就是利用名片。

名片一般都注明了能立即了解对方地位的所属集团、从事职业、官衔级别等信息。

人们公认日本人特别地喜好名片。

除了初次见面,第一个有效动作是交换名片以外,持有某大人物的名片也是炫耀自己的手段。

在日本的社交场合,名人的跟前总是排起长队,小人物们争先恐后地交换名片。

我还见过一张名人的名片,被数人借去复印以备收藏的情景。

他们的等级观念是非常严密的,上下关系清清楚楚,似乎谁也不想“越雷池一步”。

重要的是日本人的等级观念非常实用。

他们认为,阶级和身份不过是暂时的,当你有实力有权力的时候,下级要对你依顺,一旦你失去了那些,你的阶级和身份也就没有了,你过去的部下立即对你另眼相看。

都说日本人论资排辈,尊敬年长者,这是儒学思想在日本产生影响造成的习惯意识。

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人集团(企业、团体等)中的“年功序列制度”(论资排辈),长者为先的习惯意识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成为工作生产甚至生活娱乐中人际关系的规范。

不过,这个“长者”不一定就是年长者。

年长者以其年龄,“吃的盐比别人吃的面都多”,标志着他比较经验丰富、知识渊博。

但是在一个集团中待的时间长短更为重要,“在团长者”对这个集团应该属于比较经验丰富、知识渊博。

在年长者和“在团长者”之间,这个集团往往选择“在团长者”,因为从现实角度讲,“在团长者”要实际、实用得多。

“年功序列制度”就是基于这个实用概念而形成的。

日本人不跳槽,安分守己地在一个企业中,充分享受“年功序列制度”。

随着时光流逝升薪晋职,“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成为“在团长者”,然后可以像前辈一样“叱咤”一番“风云”,退休时领取一笔可观的根据在这个企业的时间长短来确定数值的退休金,完成其有价值的职业人生。

日本人的地位意识非常实际,根据供求关系,地位随着变化,有利地位和不利地位的相互态度明显不同。

在人的经济交往中,最频繁的活动是买卖关系。

买方手中有钱,可以任意选择购买某个卖方的商品,立场地位就相对有利。

卖方要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换回现金,求买方购买自己的商品,立场地位就相对不利。

在供求关系上引起人的地位感觉和态度的变化,这似乎是商品社会中一种自然现象。

日本买方与卖方的关系有一种强烈的反差和绝对的不平等。

买方虽然就是个普通人,在买东西的时候立刻有了自己是“上帝”的感觉。

我买你的东西来了,我给你带恩惠来了,要求卖方提供尽可能的服务,自然而然地采取傲慢、得意的态度。

而卖方则鞠大躬施大礼,用尽日本繁杂的尊敬礼节和甜言蜜语,宛如见到“上帝”,采取卑恭的态度。

在这一瞬间,因为买卖发生的接触产生了供求关系,使人的地位发生了重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可是,与日本同样商品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尽管也叫嚷“顾客是上帝”,但没有日本那样的强烈反差和不平等。

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日本的作法,比如说中国,在有的商店门口两侧,身披彩带的两排俊女,鞠躬作笑,对入店者致欢迎词,对出店者致谢语,把顾客捧为上帝。

这不过是改善服务水平、促销的一种手段。

购物者没那么自我感觉“伟大”,售物者也没那么故做“渺小”,相对平等的地位并没有因为供求关系而发生变化。

这个能够引起地位意识变化的供求关系并不仅仅限于经济活动。

日本人求人做事,求人者和被求者之间,也是同样。

在没有既定的上下等级关系、相互是一种平等关系的时候,求人者为达到目的,对被求者点头哈腰、甜言蜜语,而被求者很自然地腰杆挺直、指东说西,呈伟大状。

看上去,二人明显的地位有所不同,实际上就是在求与被求之间,彼此地位发生了瞬间的变化。

当事情过后,二人之问求与被求的关系结束了,相互地位立即恢复正常。

日本人的地位意识中,没有稳固的平等,也没有难变的上下关系。

当有需求时,平等将被打破。

根据场合,根据情况,日本人的地位意识是频繁变化的。

……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日本企业的传统工资制度;是一种简单而传统的工资制度,其主要内涵是员工的基本工资随员工本人的年龄和企业工龄的增长而每年增加,而且增加工资有一定的序列,按各企业自行规定的年功工资表次序增加,故称年功序列工资制。

年功序列工资制的基本思路是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技术熟练程度与员工本人年功和企业工龄成正比,本人年龄越大,企业工龄越长,对企业的贡献也愈大,功劳也愈高,因此,员工的工资也要逐年增加;同时考虑到随着员工年龄的增长,生活开支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员工的工资和生活补贴在一定的年龄段也要每年增加。

年功的含义就是年龄愈大,在企业内的工龄愈长,功劳就愈大,熟练程度也就愈高。

序列就是等级的意思。

只要在企业内的工龄长,对企业忠诚,能力不高也可以提高工资,提升职位。

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的企业按员工入厂的年限对员工分层,入厂在2年内的叫新人层,3-5年的叫一般层,6-9年的叫中坚层,10-14 年的叫核心层,15年以上的叫监督层。

日本没有全国统一的工资等级标准。

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例,其员工1978年的标准月工资为156710日元。

员工的工资收入中除按年功序列确定的基本部分(约占49%)以外,其余一半以上仍由活的因素,如效率、成绩等决定。

年功序列工资制的发展趋势年功序列工资制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广为流行。

年功序列工资制在日本最初实施的时候,效益比较显著。

对一些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种工资制度显著优点就是最大限度的稳定了企业雇员,增强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对于战后日本的经济复苏和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年功序列工资制的弊端日益显露,主要是工资收入不能反映雇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也不能充分反映职务或岗位的特点,使雇员之间缺乏竞争力。

近年来,日本许多企业也开始对年功序列工资制实行全面改革,主要做法是:一方面是提高职务工资和能力工资在基本工资中的比例;另一方面是削弱年功因素,把无限期凭年功提薪改为一定年龄内凭年功提薪,实际上,也就是把单一的年功工资改变为多元的结构工资。

年功序列工资制的优缺点1、年功序列工资制的优点1)年功序列工资制可防止过度竞争,保证秩序。

不同年龄层职工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同年龄层之间的工资差别很小,有利于维护团队精神。

2)在起点工资确定之后,工资便随着年龄逐渐上升,以保障生活费用为原则,从而使职工有一种稳定感,工作的心理压力不大,能力能正常发挥。

3)企业内进行人事调动时,年功序列工资制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工资体系,因而它有利于企业内人才的相互流动。

2、年功序列工资制的缺点1)年功序列工资制取决于年龄与工龄等要素,而不太讲求能力或职能要素,不利于人才潜能的发挥,缺乏激励性。

2)工资决定的基础过于模糊,不利于职工对工资体系的了解。

3)提升工资时,无法确切把握能力要素。

4)年功序列工资制的包含要素过于庞杂,它不仅是推动职工工作的一种代价,还要照顾职工的住宅与家属方面的收入要求,因而在工资体系中往往设定种种名义的津贴或间接性给付,这就造成家庭与工作不分的局面,忽略了工资的本质定义。

[编辑]五种基本薪酬模式的比较资制薪变本位思想技能/能力工资制员工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因人而异,技能/能力提高工资提高鼓励员工发展广度深度技能,有利于培养人才技能评定复杂,能力界定困难绩效工资制员工的劳动贡献与绩效直接挂钩,工资随绩效浮动激励效果明显,节约人工成本助长员工短期行为,团队意识差市场工资制劳动力供求关系根据市场、竞争对手确定工资竞争性强,操作简单缺乏内部公平年功序列工资制员工的年龄、工龄和经验工龄与工资同步增长稳定性好,员工忠诚度高缺乏弹性,缺乏激励[编辑]相关条目∙岗位工资制∙技能/能力工资制∙绩效工资制∙市场工资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岗位技能工资制∙技能绩效工资制∙岗位绩效工资制年共序列/年功序列(ねんこうじょれつ): 就是中文所谓的论资排辈所谓“年功序列工资制”,亦即根据职工的学历和工龄长短确定其工资水平的做法,工龄越长,工资也越高,职务晋升的可能性也越大。

如果学历、能力和贡献不相上下,工龄就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