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视角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人类的精神世界及文化产物,尤其是一代代积累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保护。
本文将依托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研究与探讨。
我们将首先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们的讨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成果,如民俗、习俗、庆典、手工艺、音乐、舞蹈等,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文化的表达方式等。
它既是人们精神的反映,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人类学以人的文化行为为研究对象,关注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文化人类学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首先,文化人类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人不仅是传承者,也是创造者。
人们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学习并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对非遗的传承。
其次,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和社会的互相构建关系对于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变迁都影响着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这直接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例如,有些民俗活动和节庆因受到新的生活模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而面临消亡的风险。
然而,对于有良好社会支持和环境条件的传统技艺来说,尽管社会环境和人的价值观可能发生了变化,但由于它们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依然得到了持续的传承和保护。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保护措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包括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两个方面。
个人层面的技艺掌握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学习和实践,而社会层面的文化认同则需要通过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推广。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活动,例如设立非遗节庆活动、组织非遗展示展览等。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程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或社群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和艺术表达,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文旨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现状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二、非遗的内涵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并传承的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各种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手工艺技能等。
非遗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它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遗传承机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非遗的传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
它涉及到代际传承、社群传播、教育引导等多个方面。
首先,代际传承是非遗传承的基础,老一辈的传承人通过言传身教,将技艺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其次,社群传播是非遗传承的扩展,通过节庆活动、社交聚会等途径,非遗在社群中得到广泛传播。
最后,教育引导是非遗传承的保障,学校和教育机构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教育手段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四、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尽管非遗的传承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传统技艺的失传是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许多传统技艺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消失,给非遗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现代科技的冲击也对非遗的传承产生了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非遗项目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边缘化。
此外,资金短缺、传承人才匮乏、缺乏创新等问题也是非遗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五、非遗传承的保护与策略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NMCH)是指个体和社群以及其所属文化群体口头传统和实践艺术形式的储存和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宽泛概念,它不仅涉及文化事物的抽象性和物质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传承价值和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保护景观,历史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文化熔炉和多元文化环境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随着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和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国际性的热点,不少国家及企业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与此同时,英语的翻译也成为各种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策略,以期深入了解英语翻译的运作机制,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质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第二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按照文化部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某一文化群体多种形式的实践艺术形式,包括社会传统的技艺和口头传统,以及社会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庆典,生活方式、惯例和习俗,以及技艺,如建筑、乐器、装饰、艺术、服饰、裁制、绘画、雕刻、民间科学、民间医学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形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构造体系,包括与文化遗产有关的语言、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社会文化环境的内容,以及文化遗产关联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非常广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三类:精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实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英译策略研究英译策略是指根据译者的实际情况,使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高品质的翻译质量。
因此,研究英译策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英译策略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熟悉专业领域的术语和专业术语,以便能够准确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意。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创造、发展并传承至今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等多重价值的事物。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维护,更是对人类共同记忆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社会背景、一定民族群体的产物。
非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从传统的技艺、民俗活动、民间表演到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它们构成了特定民族的独特文化风貌。
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非遗的传承主要依靠的是口头传统、实践操作以及社会传播等方式。
其中,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两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家族传承是指通过家族内部的代代相传,将非遗技艺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师徒传承则是通过师傅与徒弟之间的言传身教,将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徒弟。
此外,社会传播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包括节日庆典、庙会活动等社会活动中的表演和展示。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当前,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速,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许多传统技艺逐渐被遗忘。
其次,随着年轻一代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流失也对非遗的传承造成了影响。
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与建议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其次,应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非遗技艺的培训和研究等方式,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共情与认同: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路径研究——以汉绣为例
媒介与文化研究MEIJIE YU WENHUA YANJIU- 95 -共情与认同: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路径研究—以汉绣为例◎何贝贝[摘要]技术赋权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拓展了具身传播的实践场景。
文章聚焦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实践和共情传播,以汉绣为例,从身体感知的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方式。
研究发现: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具身传播优化路径应以体认为归宿,以互动为手段,以共情为目标,激发受者身体实践,引导受者身体参与,构筑受者身体认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身体理论;传统技艺类非遗;具身实践;共情传播;汉绣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取得更大进步[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是一项技术问题,还涉及人们的身体、情感、认知等多方面因素。
我们探讨身体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需要在具身体验的基础上,将具身理论与非遗实践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此,文章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汉绣为例,探讨在身体理论视域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播方式和路径,以期为汉绣以及更多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启示。
一、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播与具身传播的理论汇点手工艺是一项重要的具身化实践,它通过双手与材料的接触使人的身心合一,完成心智上的认知。
而身体理论认为,人类通过身体与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和交互,从而构建自己的文化世界观。
在对身体民俗的探索中,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哲学意义上的“身”与“心”的对立[2]。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再到梅洛-庞蒂以及福柯和布尔迪厄的推动,社会科学范畴内的诸学科不约而同地突破“身心分离”的非具身性(disembodied)研究路径,转而关注“会思考、有感情”的身体。
始于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莫斯提出的“身体技术”概念,人类学的视野回归到了对身体属性的研究,手工艺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一项反映社会文化的表征。
从功能语境视角看“非遗”旅游外宣的翻译--以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外宣汉英翻译为例
On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text:Based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tourism publicity of Yangzhou 作者: 杨永刚
作者机构: 扬州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扬州江苏225009
出版物刊名: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页码: 459-463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功能语境 旅游 翻译 扬州
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对其起到积极有效的保护,也有助于对其进一
步挖掘与完善,以及促进文化的对外输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具有独特
性,在外宣中如何进行汉英翻译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
题。
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及其汉英翻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功能语境视角下专
门用途英语翻译理论,探讨其汉英翻译,可以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外宣翻译提供参考。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与传承的路径,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非遗传承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规律,强调文化多样性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记忆。
三、非遗传承的现状(一)传统技艺的传承非遗包括许多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陶艺等。
这些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制度进行,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边缘化,许多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口头传统的传承口头传统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
这些口头传统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许多年轻人对传统口头传统缺乏兴趣,导致其传承面临困难。
四、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一)后继无人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非遗的技艺和口头传统缺乏兴趣,导致后继无人。
(二)资金不足非遗的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许多非遗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三)文化冲突与失真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常态。
然而,一些非遗在传承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导致其文化失真。
五、非遗传承的路径(一)政府支持与立法保护政府应加大对非遗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传承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方式,为非遗的传承提供资金支持。
(二)教育传承与普及知识将非遗引入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接触非遗,培养他们对非遗的兴趣和热爱。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下,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非遗传承的文化人类学基础文化人类学以人类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注重文化传承、发展及变迁的过程。
非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过程受文化人类学理论的指导。
非遗的传承涉及到文化认同、社会记忆、口传心授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在非遗的传承过程中,这些概念和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非遗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非遗传承的现状与问题当前,非遗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非遗传承的传统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非遗传承人才的断层、资金匮乏等问题也是制约非遗传承的重要因素。
四、非遗传承的路径与方法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为非遗传承提供法律和资金支持。
其次,应加强非遗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传承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使非遗得以代代相传。
同时,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等,为非遗的传播和保护提供新的途径。
五、文化人类学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文化人类学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可以深入了解非遗的实际情况,为非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文化人类学可以揭示非遗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此外,文化人类学还可以为非遗传承提供理论支持,指导非遗传承的方法和途径。
“译者中心”视角下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英译初探
“译者中心”视角下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英译初探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运河之一,它连接了中国南北地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沧州段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手工艺品、民间音乐、戏曲等。
本文将从“译者中心”的视角出发,对大运河沧州段的非遗文化进行英译初探,以探讨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播给更广泛的国际受众。
首先要了解的是,“译者中心”是指将语言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和翻译的中心。
在翻译非遗文化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语言文字进行翻译,还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和内涵,以及如何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传达。
大运河沧州段的非遗文化包括了丰富多彩的项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沧州铜雕、泥人张、清扬大鼓等。
这些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或者表演形式,更是承载着沧州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的精髓。
在进行英译时,翻译者需要结合沧州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来进行翻译,使得外国受众也能够领略到这些非遗文化的魅力。
对于沧州铜雕这一非遗项目,翻译者需要通过详细的介绍和解释来让外国受众了解到它的独特魅力。
沧州铜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对中国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在进行英译时,翻译者需要通过对铜雕的工艺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详细介绍,让外国受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沧州铜雕的价值和意义。
清扬大鼓作为沧州地区的传统鼓乐形式,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之一。
在进行英译时,翻译者需要通过对清扬大鼓的起源、演奏技巧、曲目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让外国受众对这一非遗项目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大运河沧州段的非遗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译者中心”的视角进行英译初探,可以让这些非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知。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翻译者投入到非遗文化的翻译工作中,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
探讨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民俗茶文化词语汉英翻译
2020年第09期基金项目: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文词汇对比研究——以中英文茶文化中的词汇为例”(项目编号:19YBB18);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术语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9C1639)。
作者简介:李林钰(1982-),湖南邵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20年8月24日。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中,就强调面对国际化的发展,要提高国际地位,就需要提高国家话语权,而提高文化自信就是其内容之一。
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早在数百年前的丝绸之路,就开始国际茶叶贸易,让中国茶文化进入沿线国家,到今天茶文化仍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实现茶文化国际化发展中,如何被人认识和理解,面对跨文化的视角,需要通过翻译,才能实现双语言双文化的交际活动,因此翻译就成为了重要的探究对象。
1民俗茶文化国际化发展1.1中国民俗茶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也相当丰富。
比如茶文化,起始于神农时代,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作为茶的故乡,一直都有以茶代礼的风俗。
中国茶文化是饮茶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更是与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现象[1]。
对茶文化,每一个国家都有自身的特点,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之所以被称之为民俗文化,是因为是我国民众所创造的,是一种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的非物质东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茶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1.2民俗茶文化的国际化发展中国民俗文化来源于亿万劳动者的文化探索和传承,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民俗文化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是中华民族人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加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加强,这对我国民俗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外宣——以茶文化为例
2020年第07期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泰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资料外宣研究”(编号:J17RB048)的成果。
作者简介:王源(1980-),男,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文化翻译。
收稿日期:2020年6月2日。
1引言茶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唐代陆羽所著《茶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在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和茶叶相关的名句,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山泉煎茶有怀》中写道“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夏昼偶作》中写道“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此外,茶叶在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420-589年)。
时至今日,茶文化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于2003年10月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艺,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于2006年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共有四批137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中国是目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数量最多的国家。
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进行外宣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2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外宣研究现状2.1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 ’s Invisibility)中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前者主张为目的语和目的语读者服务,而后者主张为源语和原文作者服务,保留异质性。
目的论视角下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以传统技艺类为例
076《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北海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了北海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其外宣英译能促进本土文旅国际化发展。
聚焦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以目的论为视角,分析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名录的外宣英译策略,以期为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工作的学者带来启示。
[关 键 词] 目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传统技艺目的论视角下北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以传统技艺类为例庞淑清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源于各民族长期的生活与劳作,具有独特的民族代表性、地域性与文化特征。
非遗类目有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等。
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申遗成功,截止到2022年12月,中国有43个非遗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全球领先。
可见,中华传统技艺深受来自世界各方的认可和关注。
北海是历史名城,隶属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是广西重要的旅游城市。
截止到2023年4月,北海市共有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 25项省级非遗项目以及44 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民俗等十大类别,代表了北海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民俗特色文化的向外输出离不开高质量的外宣文本翻译,非遗的外宣译文是外国游客了解其文化魅力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升北海国际旅游“软实力”。
一、非遗传统技艺类(一)非遗传统技艺类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国家级名录将非遗分为十大门类,沿用至今,其中传统技艺有629个排国家级非遗项目数量榜首。
中国民间传统技艺是工匠们的手工创作,选用生活实践中最常见的天然材料,借助朴实、简单的设备,融入特殊手工技法和民族智慧,制作出美观、实用的物品,保留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彰显出民族色彩。
这些传统技艺通过祖辈们的言传身教,在历史长河中反复打磨,流传至今。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范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作为文明积淀的独特产物,其价值不言而喻。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更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
本文旨在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那些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的、无法触碰但却深深根植于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中的无形文化元素。
这些遗产通常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的工具、实操等知识或技能。
其具有时间久远、种类多样和独特的传承价值。
三、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文化人类学以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及其变迁为宗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互动和人类行为模式的体现。
它关注的是文化背后的社会结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深层次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1. 家庭传承: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手艺、民间舞蹈等通过家庭内部的代代相传得以延续。
2. 社群传承:某些节庆活动或民间习俗,需要社群共同参与和维持,这种社群性的活动促进了文化的共享和传承。
3. 教育传承:现代教育机构如学校、培训机构等通过课程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下一代。
4. 数字化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与挑战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多样,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由于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出现断层。
“译者中心”视角下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英译初探
“译者中心”视角下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英译初探作者:李雪颖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07期摘要大运河沧州段的非遗文化有着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对其进行翻译是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一环。
作为译者,要在新时代背景的要求下充分发挥能动性,寻求非遗的翻译之路。
针对此,本文提出了音译、阐译、摘译和编译四种译文处理方法,以期实现原文到译文之间的无障碍沟通。
关键词大运河沧州非遗译者中心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0引言为修复、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国家提出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策略。
作为大运河流经的城市,沧州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对大运河沧州段的非遗文化进行翻译是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和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一环。
目前,沧州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有18项,省级项目有124项。
但由于非遗文化文本的特殊性,其翻译现状令人担忧。
1文本分析与其他类型的文本不同,非遗文化类文本有着以下几个突出的特征。
第一,文化内涵丰富。
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早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物品并非纯粹的自然形态,它的身上带有人类文化的鲜明印记……物品自身凝聚着文化,也传递着文化”(李善荣,1996)。
第二,叙事性强。
每一种文化背后蕴含着怎样的风土人情、神话故事,都经历了怎样的起源、发展、兴盛、沉寂以及复兴,这些构成了每一个文化背后独特的故事。
如,河间驴肉火烧得名就是由乾隆下江南的佳话而来。
第三,史学性强。
史学性是指发生在过去的事物的规律和特点,通常包括每一特定历史时期中某一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如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和结果等。
非遗文化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其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反应一定时期的历史背景。
如,吊炉烧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当做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从而沉寂下去,这反应了当时社会主义大改造的政治背景。
针对文本的不同特点,译者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手法。
话语研究视域下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研究
话语研究视域下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研究作者:田德新葛丹丹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08期摘要:在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以扬州雕版印刷的传播为例,深入探讨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以期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作者通过多次访问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实地考察大运河扬州段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与实物,并广泛走访参加“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中外知情专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话语资料。
通过主题分析的研究方法,梳理出扬州对外传播中有关雕版印刷的话语主体与话语主题、话语传播渠道与传播效果,揭示话语对雕版印刷对外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同时,文章针对雕版印刷对外传播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与具体措施。
关键词:话语研究;大运河;非遗文化;对外传播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08.037扬州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又因其“州多水,水扬波”而得名。
自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以降,具有2500年历史的扬州,依水而建、源水而兴、因水而美。
作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典代表之一,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被誉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扬州首次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于2009年9月30日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鉴于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扬州雕版印刷本身的历史发展、技艺特色与突出贡献等层面而鲜有从传播学视角对其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探究,本文在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以扬州雕版印刷的对外传播为例,梳理出扬州对外传播中有关扬州雕版印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语主体与话语主题、话语传播渠道与传播效果,并针对扬州雕版印刷对外传播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与具体措施。
1 国内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译者中心”视角下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英译初探
“译者中心”视角下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英译初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道,自西汉时期开始修筑,历经数千年,成为了中国古代交通的重要干线。
沧州段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运河沧州段的非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如传承人口老龄化、传统技艺失传等问题日益凸显。
1.2 研究意义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大运河沿线的非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沧州段的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面临着严重的保护与传承困境。
本研究旨在从译者中心的视角探讨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的英译问题,通过对非遗文化的翻译与传播,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着重分析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的特点与现状,探讨非遗文化的英译方法与策略,剖析译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挑战。
通过对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的英译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理解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非遗文化的全球传播和保护工作。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进行英译初探,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播和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研究非遗文化的英译方法和策略,旨在提高译文的质量,使更多人了解和重视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
通过挖掘译者中心视角下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如何解决在英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目的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2. 正文2.1 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概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运河之一,其中的沧州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非遗文化。
扬州民间文学类非遗外宣英译工作探赜
扬州民间文学类非遗外宣英译工作探赜张崎静(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作者简介】张崎静(1980-),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
本文为2017江苏省高校哲社科课题“翻译美学视阙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192)以及2017扬州市科协“软科学”课题“扬州民间文学类非遗跨文化传播研究—基于外宣翻译视角”(项目编号:201780)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中,文化交流是重要内容。
让区域文化“走出去”,需要加大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力度。
其中英译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以扬州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为例,分析了其外宣英译的难点和亮点,提出了加强英译工作的三点建议:政府引导,积极为民间文学类非遗传播搭建平台;促进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发挥地方高校英语师生优势,重视非遗翻译人员的专业培训;以翻译美学等理论为指导,开展非遗外宣英译交流活动。
【关键词】扬州;民间文学类非遗;外宣英译;建议【中图分类号】I2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8)01-0040-02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业已影响到世界各地,我国适时提出了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
在此背景下,各地越来越重视挖掘宣传本土文化,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扬州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历史上人文荟萃之地,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水乡文化,更留下了开放兼容的运河古城文化,特别是诸如扬州剪纸、扬州漆器、扬州评话、扬州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他们蕴含着本土文化中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是各地区的“活历史”。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可以引领本土文化在世界平台交流,从而更好地实现“一带一路”国际倡议中经济文化的融通。
生态平衡视角下的中国非遗外宣翻译
生态平衡视角下的中国非遗外宣翻译洪莉【摘要】中国非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与共同记忆,非遗外宣翻译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保护.以生态翻译学的\"翻译即生态平衡\"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聚焦文本生态平衡、\"翻译群落\"生态平衡及翻译生态平衡:通过合理重构译语生态环境,维系和谐的\"翻译群落\"关系,营造良好的翻译外界环境,从而完善非遗外宣翻译.【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4页(P119-122)【关键词】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生态平衡;生态翻译学【作者】洪莉【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化潮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中国文化复兴、繁荣与推广的重要方针。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形态,体现了传统技艺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中国非遗宣传,推动优秀文化走出国门,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是保护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辅助手段,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非遗外宣翻译概况非遗外宣翻译旨在打破文化隔阂,促进双向交流,保护民族文化。
然而,与如火如荼的非遗项目申报相比,无论借助传统的纸质媒介,还是时兴的电子媒体,中国非遗译介仍相对滞后。
迄今为止,国内正式出版介绍中国非遗的中英对照书籍,数量十分有限,主要有:以中国世界级非遗为对象编写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以地方各级非遗为对象编辑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汉英对照) 》、《中国文化集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语译介·巴蜀卷》等。
在网站宣传方面,从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到各省级非遗官网,均未设置英文对照网页;部分省市旅游资讯网或文化网,虽包含非遗英文推介,相较于庞大的非遗项目数量,仍是九牛一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9年3月20日Mar.20 2019第39卷第3期Vo1.39 No.3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031大运河文化视角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研究朱 莹(扬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 要: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极具本土文化特色,也反映了大运河通航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盛况。
本文将以大运河文化为研究视角,分析扬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英译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英译策略,以期吸引更多学者关注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传承大运河文化。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3-0075-0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是人类智慧文明的结晶,古城扬州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淮扬菜制作技艺、修脚技艺、酱菜制作技艺、富春茶点技艺、扬州盐商菜烹饪技艺和雕版印刷技艺等都是扬州人传统的生活文化、审美趣味和人文交流的反映,是京杭大运河通航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盛况的体现。
一、大运河文化孕育下的扬州“非遗”京杭大运河是联络中国南北的最重要的大动脉,沿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作为大运河历史的原点,扬州便是众多历史遗存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扬州,享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见证了大运河的发展史。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命人开凿邗沟,这便是大运河的历史起点。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
现今扬州境内的运河路线与2 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到宝应全长125千米。
大运河的通航灌溉了扬州的土地,来来往往的大小商贾不仅促进了扬州的繁荣兴盛,也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扬州作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注重运河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运河文化的传承,讲好运河故事,积极响应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号召,做好运河文化传承的“领头羊”。
大运河在扬州孕育了丰富灿烂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存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的雕版印刷技艺、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州盆景等,都是大运河孕育的文化精髓。
除此之外,扬州评话、弹词、扬剧以及扬州木偶戏等也是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扬州人民的创造力和扬州特有的文化精神。
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现状扬州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大运河通航产生的宝贵财富,扬州一带“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都与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密不可分。
因而,传承和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加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对外传播历史文化和提升国际影响力都有着重大意义,也是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一种有效方式。
目前,扬州拥有5项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遗”,通过文献检索、拜访传承人等调查得知,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仅有雕版印刷技艺有正式的英文介绍文本,并发布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
此外,笔者在扬州市政府官网搜索了“非遗”相关内容,仅看到一小段关于“非遗”的介绍,具体文本如下:原文: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以扬州画派、扬州园林、扬州工艺、扬州美食等为代表的扬州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
目前已有扬州古琴、雕版印刷、扬州剪纸三个世界级“非遗”项目和雕版印刷、剪纸、古琴、毛笔制作、高邮民歌、邵伯锣鼓小牌子、玉器、收稿日期:2019-03-05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大运河文化视角下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英译研究”(项目编号:SJCX18_0792)。
作者简介:朱莹(1995—),女,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 2017 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学。
·75·漆器、扬剧、评话、弹词、清曲、木偶、金银细工、富春茶点、扬派盆景、扬州园林建筑技艺、扬州刺绣、扬州传统修脚术1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译文:Yangzhou is ranked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24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The culture of Yangzhou, represented by Yangzhou school of painting, Yangzhou garden, Yangzhou art and crafts, and Yangzhou cuisine, occupies a unique po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At present, Yangzhou boasts guqin (a seven-stringed plucked instrument), woodblock printing and Yangzhou paper-cutting, the three world-clas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Yangzhou opera, Yangzhou ballad, jade carving, lacquerware and etc., all together 19 national 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以上这段介绍文本中,只有简单几个“非遗”项目名称的翻译,如将“雕版印刷”翻译为“woodblock printing”、“漆艺”翻译为“lacquerware”等。
浏览政府其他相关网站,对“非遗”项目的翻译仅限于名称翻译,并未对具体的制作工艺加以解释,同时还缺少对“非遗”项目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介绍。
笔者进一步统计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发现,目前讨论扬州“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论文大多数是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角度展开的,针对“非遗”英译方面的研究却鲜有。
换言之,扬州虽然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但针对其介绍文本所作的英译研究却仍有许多空白,未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英译策略“非遗”的英译是一种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既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也能带动“非遗”所在城市的旅游发展。
翻译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其中,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共同构成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
因而,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本意,还要考虑源语和目的语所处语言环境的差异性、读者的知识水平以及源文本隐含的文化历史背景信息等。
本文在已有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介绍文本英译为例,进一步探讨“非遗”介绍文本的翻译策略。
(一)音译加注解翻译“非遗”项目的介绍文本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地翻译“非遗”项目名称便是对外宣传的第一步。
据统计,扬州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名称中出现,很多地名或人名,如杭集牙刷传统工艺中的杭集、瓜洲铁锅制作技艺中的瓜洲、黄珏老鹅制作技艺中的黄珏等,这些固有的地名或人名可直接音译为Hangji、Guazhou、Huang Jue。
但是,如果直接音译某些具有文化特色的专用名词,外国读者可能无法理解。
为此,译者可以适当运用释义法,添加注解进行补充说明。
例如:淮扬菜制作技艺:Craftsmanship of Making Huaiyang Cuisine, one cuisine mainly prosperou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alt merchant culture in Yangzhou.萧美人糕点制作技艺:Craftsmanship of Xiao Meiren Pastry. Xiao Meiren, also called Xiao Niang, is a famous woman pastry chef in Qing Dynasty.淮扬菜系是淮安、扬州、镇江三地风味菜的总称。
隋唐时期,扬州是重要的港口,商贾云集,盐商文化繁荣,出现了很多名厨,从而丰富了淮扬菜系,交代盐商文化能帮助读者了解这一菜系发展之时的背景。
萧美人则是清乾隆年间著名的美女美食家、点心师,译文中的注解部分便很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了这一文化背景。
(二)直译加注解所谓直译,是遵照原文再现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但是,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思维方式、历史文化背景等也有不同。
因此,在直译的同时合理地增添补缀,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能扩充目标读者的背景知识。
例如:秦邮董糖制作技艺:Craftsmanship of Making Crispy Candy, which was created by Dong Lin in Ming Dynasty to show respect and love for his mother.秦邮董糖实际上指的就是酥糖,明朝翰林编修董璘为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尊敬与爱戴之心而制。
若将其直译为crispy candy,只能表明其酥脆的特点,没能传达其作为“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
注释部分便能让目标读者明白这种糕点还寄托着尊敬与爱戴母亲的情感。
当然,译者增补信息时,要使用读者所熟悉的概念,以免造成新的疑问。
(三)音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非遗”项目的翻译,是为了更好地让外国读者熟悉中国文化。
“非遗”介绍文本有很多专业术语,文体表达形式也有一定的中国特色。
为了能向读者呈现简洁、易懂却又不损坏原文意义的译文,译者可以在直译和音译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意译,如下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官网中的扬州漆器髹饰技艺的介绍文字。
原文:现代扬州漆器制作工艺有点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九大门类,品种齐全,技艺精巧,绚丽多彩,格调清新,极富东方神韵。
所产以扬州漆器厂出品的“漆花”牌漆器最负盛名,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并有多件代表作被选为国礼或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
译文:Nowadays, Yangzhou lacquerware manufacturing·76·processes contain nine different craftsmanships, such as lacquering, lacquering and jade carving, painting and so on. These skills are unique, glorious and have rich oriental charm. The most prestigious lacquer works are the “Qi Hua” lacquerwares produced by Yangzhou Lacquerware Factory, which has won many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gold awards. And some representative works produced by this factory have been selected as national gifts or displayed in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Diaoyutai State Guesthouse, etc.原文使用了很多四字词语,语句优美,形式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