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20
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2 (新版)粤教版
课标依据
新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
方 法
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 法及其影响因素。
3分钟
下载
观看
过程与方法
图片
A
E
帮助理解
3分钟
下载
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图片
A
I
升华感情
2分钟
下载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释。体验化学学科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
难点
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介绍
知识目标
图片
A
G
拓展知识
1分钟
下载
讲解
过程与方法
图片
A
E
建立表象
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2 物质溶解的量 教案
同的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量的不同。
问: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
一定是稀溶液。
分析:在一定温度时,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
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课堂小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 相互转化
当堂练习:书中讨论与交流 ,练习册上的题
板书设计: 7.2 物质溶解的量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 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 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 质的不饱和溶液.
教学重点 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食盐、硝酸钾,水,酒精灯,三角架,玻璃棒;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研组修改 教师个人修改
提问: 1.什么叫溶液,其特征是什么? 2.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 硫酸铜溶液 碘酒 酒精溶液 稀盐酸 石灰水 硝酸钾溶液
生:回答
3.若看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且固体不再减
少,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若溶液中无固体,可加入少许该种溶质,观察,
若溶解,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若不溶解,则
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展示:取浓度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等体积,
让学生观察颜色不同,浓度大的溶液中所含溶
质多,再结合课前实验分别向 15ml 水的试管
中加入 3g 硝酸钾和 3g 氯酸钾,让学生总结不
引:我们知道糖可溶于水形成糖水,那么在 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制溶解糖呢? 教师演示:分别向 15ml 水的试管中加入 3g 硝 酸钾和 3g 氯酸钾,学生观察现象,边实验边 引导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生:阅读教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 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 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分析 :(1)概念中的“这种溶质” 并做实验说明。(在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硫 酸铜) (2)两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 演示实验:将上面得到的饱和溶液分成两份, 分别加水和升温, 生观察,分析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6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第二课时,包括固体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作为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
在上册化学就经常遇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
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情况,依据课标具体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来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溶解度的定义;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2.通过学习溶解度曲线,了解如何用溶解度曲线表示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度,如何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及其随温度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方法。
2.通过学习溶解度概念,初步了解溶解度是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强弱的重要方法。
3.通过学习溶解度曲线,理解溶解性和溶解度概念在混合物分离提纯方面的重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事物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辨证关系,理解化学在认识、改造和应用物质方面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建立、理解;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及应用;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策略: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掌握溶解度概念及应用。
3.通过问题解决,巩固本节重点。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6
所用教材科学版广东教育出版社章节名称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课标要求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学习目标 1.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能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定义,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入,学生比较感兴趣,由于饱和溶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忽略概念定义的两个条件,所以要精心设计了几个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实验,通过不断的探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粤教版第七单元7.2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是在学习了溶液之后进一步研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情况。
学好饱和溶液才能真正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溶解度的理解,同时也为下面学习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混合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
评价任务1实验7-5和实验7-6,分析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同时注意条件。
2.实验7-6和实验7-6,分析说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引入 1.大胃王总决赛,引出饱与不饱2.糖水的故事,质疑溶液主题7.2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实验实验7-5和实验7-6导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且注意条件探究过渡解决糖水故事中的质疑 1练习巩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注意事项质疑糖水的故事的质疑 2定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提示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若改变会怎么样?实验7-7探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实验探究练习熟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板书设计7.2物质溶解的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13
【 布置作业 】
习题 7.2 第 1,2 题
复习巩固,加 深理解
[ 教学特色简述 ]
1. 本课题以故事引入课题,情境生动。
2. 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感受知识生成的过程,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通过探究实验,突破教学难点,便于学生理解。
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 饱和与不饱和之间没有必然 饱和溶液与不
是稀溶液;
的联系。它们间的关系是 : 饱和溶液和浓
2 、对于同种溶质,在同一
浓溶液 不一定 是饱和 溶液与稀溶液
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 的关系
要浓。
饱和溶液;
【 课堂练习 】脑筋加油站
完成练习 巩固知识
三、深化探究 【 设疑 】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 与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明确 “一 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饱 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否可以 相互转化呢? 【 探究实验 】指导学生完成“ 继 续探究 【 巡视 】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实 验中遇到的问题 【 反馈检查 】1. 实验中出现了怎 样的实验现象 ?
《物质溶解的量》说课稿(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九年级下册第七章溶液概念的基础上, 从物质在一定量溶剂
里能不能无限溶解入题, 介绍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 别和联系。本节课的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点是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 难点是对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两个条件的分析, 以及对饱和与不饱和的辩证关 系的理解,为后面溶解度及结晶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学生学情分析:
教材注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活动,重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 程。同时,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 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物质溶解的量 教案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了解固体溶解度的含义,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与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溶解?可溶物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溶解;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2.在上面的前提条件下,关键看什么?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3.为什么必须说明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说明:1.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高锰酸钾;2.此为硝酸钾饱和溶液,高锰酸钾不饱和溶液思考:室温下有一杯接近饱和的蔗糖溶液,怎样把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情况下,溶液的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饱和溶液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蔗糖在100g水中的溶解量是有限度的,科学上是如何量度这种溶解限度呢?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状态:饱和单位:克讨论:20º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其含义是:在20ºC时,硝酸钾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31.6克。
或者说:在20ºC时,硝酸钾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1.6克。
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1)列表法: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1: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两曲线上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2:曲线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3: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曲线下面所表示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①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氯化铵等。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2 物质溶解的量 教案设计
7.1物质溶解的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材版本:科学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第七单元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设计思想现代教学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驱动来进行教学,把问题看作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教学来生成问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基于以上教学理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组织问题解决、指导练习应用、引导知识整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活动的实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建构知识。
二、教学分析本课为第七单元课题2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和学习,体会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无限溶解固体药品,让学生对溶液从定性的认识上升到定量研究。
从而为下一节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了解溶液饱和与否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2)、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分析与确定“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理念,其中探究学习是深化学习内容,丰富、提炼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722 溶解度教学设计 (新版)粤教版 教案
第2课时溶解度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探究溶解度曲线三、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四、教学准备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2分钟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新课讲授25分钟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
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于100g水中,得到饱和溶液;20℃时的氯化钠饱和溶液,每蒸发100g水,会析出36g氯化钠晶体等。
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基准问题。
通过讨论、辨析和运用溶解度概念表述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7.2 物质溶解的量 教案设计
7.2 物质溶解的量学情分析物质的溶解性涉及的知识较多,本章只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因此,本节的教学拟通过系统实验、课外探究、上网查询、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形成系统的溶解概念。
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蔗糖。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设 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观察活动]【实验7-6】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 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 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
(完成教材空白)[板 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最新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7.2物质溶解的量优质教案(7)
7.2 物质溶解地量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地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地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地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地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地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地解释。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地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地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地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地关系。
教学用具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地铁架台;硝酸钾、蔗糖。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三、四课时教学目地使学生掌握有关溶解度地几种基本计算教学重点有关溶解度地基本计算教学过程[复习]“20℃时食盐地溶解度是36克”地涵义是什么?20℃时: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质量各量间比值36克 100克136克 36∶100∶13672克 200克 272克 72∶200∶27218克 50克 68克 18∶50∶68从上述可见:在饱和溶液中,饱和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为定比[板书]三.关于溶解度(S)地计算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解度=溶剂质量 100克 溶质质量溶解度=饱和溶液质量溶解度+100克 溶剂质量100克 =饱和溶液质量溶解度+100克例1.把50克20℃时地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
求硝酸钾在20℃时地溶解度。
解:5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水地质量为:50克-12克=38克设硝酸钾在20℃时地溶解度为x 100x =12克38克 克 31.6x =克 答:略。
例 2.已知氯化铵在20℃时地溶解度为37.2克,实验室在20℃时,配制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需氯化铵和水各多少克? 解:设1000克氯化铵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铵地质量为x37.2271100010037.2x x ==+克 克 克克克 需水地质量为: 1000克-271克=729克答:略。
科粤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_20
物质溶解的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明确固体溶质溶解度的概念,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图。
2. 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3. 理解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4. 学习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解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温度与溶解度的变化关系。
教具:多媒体、坐标纸、导学案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利用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两张图片引入教师:请小组长反馈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学生展示交流:(二)、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溶解量:概念溶解性:概念溶解性包括哪些内容并回忆交流以前学过有些气体的溶解度。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3、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100g溶剂、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单位:克)目的: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合作交流】“在20 ℃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1.5 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交流,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师展示含义:在20℃时,该物质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质量为21.5g。
或者能够说:在20℃时,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21.5g该物质。
【巩固练习】(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则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____。
(2).在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13.3g硝酸钾,则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____。
目的:进一步理解固体溶质溶解度的含义4.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教师:溶解性是说明物质溶解水平的定性表示方法,而溶解度是定量衡量溶解性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
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水平越强.那么怎么用溶解度来衡量物质的溶解性呢?学生展示交流: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20℃溶解度大于10g 1-10g 0.01-1g 小于0.01g【练习应用】(1)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所以碳酸钙的溶解性是___溶物质。
精选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新版粤教版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新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教案_2
7.2物质溶解的量(第一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溶液第2节《物质溶解的量》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可以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在教材体系中是比较重要的,是前后内容的联系和纽带,为学习溶解度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这种溶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
二、学情分析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本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探究精神。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课则进一步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探究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条件。
激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营造化学学科教学中:“概念的形成需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而得出的基础上”的教学特色,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得更为扎实,而且使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结论的能力上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
三、教学思想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以及学生的可接受性。
本课教学中,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激发思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设计的思想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在展示交流中的互相补充和完善,从而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实验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动手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的感受到“在一定条件下,固体溶质溶解的质量是有限的”,进而正确表述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7.2物质溶解的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标题为“物质溶解的量”。本节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学生对溶液概念和性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之间量的关系。主要知识点包括:
1.溶液的定义和组成;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特定的化学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3.实验合作:在实验环节,学生将分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角色扮演:在讲解溶液配制的步骤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实验操作员、观察员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责任感。
4.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物质溶解的量的兴趣,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
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实验器材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能够形象地呈现抽象的化学概念和计算过程,网络资源则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以下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
1.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指导他们正确理解知识点。
这些互动方式旨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学习体验,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四、教学过程设计
科粤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初中化学《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_0
(整理并板书)
【过渡引入】前面学习中反映出溶质、溶剂不同,物质的溶解水平(溶解性)就不同,那么,物质的溶解性用什么来衡量呢?(溶解度)
(引导阅读并板书)
【强调】溶解度的四大要素及注意事项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依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教学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与探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Hale Waihona Puke 意图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教
学
过
程
设
计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区别及转化方式等)
2.固体的溶解度及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等
3.气体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4.相关溶解度的基本计算
【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
【设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
【演示实验7-5】验证学生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等知识
(整理并板书)
【设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并完成教材空白
分析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02内容,举例讲解并板书)
根据课本例题,讲解相关计算的方式和方法
(整理并板书)
师生【课堂小结】
课前预习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结论
[观察]【实验7-5】记录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老师引导下分析实验现象,学习新的知识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7.2.2溶解度教案(新版)粤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Hale Waihona Puke 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的7.2节《物质溶解的量》的子节7.2.2《溶解度》。该部分内容主要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测定方法。教材中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包括: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和溶解度曲线,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解度概念。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溶解度知识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溶解度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溶解度课题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4.提供溶解度问题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溶解度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实验法:通过设计溶解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数据,从而加深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2.讲授法:在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四要素和溶解度曲线时,采用直观教具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第7章溶液7.2物质溶解的量授课课件科粤版
感悟新知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 知1-练 该溶质,已经溶解的物质可能多也可能少,因此饱和溶液 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同理稀溶液是指溶液中 已经溶解的物质比较少,但它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 也可能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因此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 液;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浓,不同种溶质的溶液,由于溶解性不同,一种物质的饱 和溶液可能比另一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稀。
D. 改变条件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题秘方:对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一是注意强调两个条件,二是明确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可 以溶解其他物质。
感悟新知
知1-练
解析:向KNO3 饱和溶液中加KNO3 晶体,KNO3 晶 体不再溶解,溶液质量不变;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 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原溶质,若温度、溶剂量发 生改变,它可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继续溶解原溶质;在 一定温度下,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但 能再溶解蔗糖,A、B、C不正确。
感悟新知
易错提醒:
知2-练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因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
溶解能力不同;外因是温度。
当溶质、溶剂确定时,就只能通过改变温度来改变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改变固体
的溶解度。
感悟新知
题型3 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知2-练
例7 将3 g 某物质在20 ℃时溶于200 g 水中,恰好形成饱
C. Ⅱ和Ⅲ对比——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 Ⅲ和Ⅳ对比——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7.2 物质溶解的量-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7.2 物质溶解的量-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溶解的量以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物质溶解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物质溶解的量的概念。
2.物质溶解的量的计算方法。
难点
1.物质溶解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安排
A. 展示
1.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两瓶水,其中一瓶中加入了三块方糖,然后让学生观察两瓶水的不同处。
2.引导学生体验并总结:经过加入固体溶质后,水的溶解度增大,容纳的溶质的质量增大,这就是物质溶解的量。
B. 实验
1.实验一:设想有 2 克氯化钠溶解在 100 毫升水中,请问能否全部溶解?如果不能,还能溶解多少氯化钠?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测量物质的溶解量和计算物质溶解的量。
2.实验二:设想有 5 克葡萄糖以每分钟 50 毫升的速度溶解在 100 毫升水中,请问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将全部葡萄糖溶解?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物质的溶解过程和测量溶解物质和计算物质溶解的量。
C. 巩固,拓展
1.学生结合实际,思考物质溶解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调配药物、制作糖果、加工金属等。
2.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提醒学生掌握物质溶解的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深入地理解物质溶解的实质。
四、课堂扩展
1.课后分组完成一个小实验,探究物质溶解量与溶解的物质、溶剂温度等的关系。
2.小组讨论并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小组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并归纳物质溶解的量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2020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7.2.2 溶解度教案 (新版)粤教版
第2课时溶解度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回答】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活动与探究1】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 与 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归纳总结】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
学校名称:
课程名称:化学
内容主题:物质溶解的量(第二课时)教材版本:科学粤教版
教师姓名:
课堂检查: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10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氯化钠的溶解度就是10克
B、20 ℃时,10克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故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C、20 ℃时,10克氯化钠可溶解在100克水里,故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10克
D、20 ℃时,36克氯化钠溶解在100克水中恰好饱和,故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2、 20 ℃时,将20克某物质溶解在50克水中,恰好饱和,则 20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是()
A、20 g
B、40 g
C、20
D、40
3、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时,该溶液一定是()
A、浓溶液
B、稀溶液
C、饱和溶液
D、不饱和溶液
4、要增大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是()
A、加压降温
B、加压升温
C、减压降温
D、减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