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居民与聚落第三节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类型
1 2 3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是指那些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 手段的人类聚集地,包括农村、山村、渔村等 。
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是指那些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要谋 生手段的人类聚集地,包括城市、城镇、村落 等。
特殊聚落
除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外,还有一些特殊 的聚落形式,如游牧部落、航海民族、宗教信 徒等。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目录
• 聚落概念与特点 • 聚落与人类关系 • 聚落发展与变迁 • 环境保护与聚落发展 • 聚落旅游与文化保护 • 未来聚落发展趋势
01
聚落概念与特点
聚落定义
社会群体
聚落是由一组社会群体组成的,这些社会群体可能包括家庭 、家族、氏族、村落等。
相对定居
聚落中的社会群体通常是相对定居的,但并不是绝对不变的 ,有时会因为环境变化、战争、灾害等原因而迁徙或流动。
聚落变迁对人类的影响
1 2
社会影响
聚落的变迁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例如改变 人类的居住方式、生活习俗和社会结构。
经济影响
聚落的变迁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例如促进 经济发展和改变经济发展方向。
3
环境影响
聚落的变迁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改变土地 利用方式、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等。
04
环境保护与聚落发展
自然环境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迁移、经济发展、资源分布等社会经济因素也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文化因素
文化传承、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等文化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聚落人类生活方式
01
农村聚落生活方式
农村聚落中的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生活方式相对朴素,强调自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宁夏省级优课)
本节内容选自科学普及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授课类型:新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自然环境和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三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本节课讲述“聚落的形态”和“自然环境和聚落”。
聚落主要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比较高,思维活跃。
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阅读教科书和读图分析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较为浅显的问题。
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思维方式中感性思维起主导作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生活常识,结合生活或时政热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能够区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2. 通过合作探究设计符合当地地理环境的住所,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和民居的影响,能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训观察能力和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城市和乡村,能够区分城市和乡村的差异。
(2)能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和民居的影响,能举例说出聚落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难度不大,教学围绕学生读图比较----获取知识—---能力提升---学以致用展开组织,利用电子白板和网络环境,使学生借助各种图像和多媒体资料体会和感受自然环境对聚落的深刻影响,设计如下:1.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现师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1.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年级地理聚落——人类的聚集地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规模、密度等。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聚落 多为团块状,规模较大,密度也大;山地、丘陵地区的聚落主要位于山谷地带, 呈条带状。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聚落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房屋的建筑材料、 建筑结构等无不深深打上自然环境的烙印。例如,黄土高原地区 气候比较干燥,有堆积很厚和直立性较强的黄土,当地居民因地 制宜,建造了具有“绿色建筑”之称的窑洞。
第五章 世界的人种
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一、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与城市
乡村与城市在外观上有很大差异。例如,范围的大小、建筑物 的高矮、道路的疏密,以及人口数量的多少、汽车流量的大小等。与 乡村相比,城市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民区、 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和休闲娱乐区等。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为保护这些人类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8年开始 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确认和命名。截至2011年6月,各个国家和 地区获得世界文化遗产命名的共有749项。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有价值的聚落,处理好发展 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聚落与自然环境
议一议,你家乡的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各地的聚落千差万别, 风格独特。它们既印有人类利 用和改造大自然的痕迹,也记 录并传递着不同时期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信息,是人类的 宝贵财富。它们不但有科学研 究的价值,也有文化审美的价 值。于是,有的聚落就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 遗产。
三、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四、小组合作学习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2、分析下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学生抢答,小组计分。
)1、不同地区的聚落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B.建筑风格的差异C.风俗习惯的差异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地势平坦B.地形崎岖C.资源贫乏D.交通不便3、内蒙古草原群众多居住()A.竹楼B.冰屋C.蒙古包D.窑洞4、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西递
图4.20
云南——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著名的“三眼井”,三个水 塘相互连通,清水顺序而下,一塘饮水, 二塘洗菜,三塘洗衣。
1.聚落可分为 ( D ) A、乡村与牧村 B、乡村与渔村 C、乡村与林场 D、乡村与城市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表现在 ( B ) A、乡村的道路较城市狭窄,错综复杂 B、人口的职业构成有较大的差异 C、功能差别,乡村功能较为复杂 D、人口密度不同,乡村人口较稠密 3.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B ) A、聚落就是人们休息的地方 B、城市聚落是由乡村聚落演变而来的 C、一般说来,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聚落
10
200
0 月份
0
100
-10 1 4 7 10
0 月份
图4.17
西亚的民居
图4.17
东南亚的民居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炎热,昼夜温差 大,厚墙可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 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 天从沙漠区吹来的热风。
在全年湿热的热带,双层竹楼或木楼, 下层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为上层 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 多,房屋密集。
图4. 14 团块状聚落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 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
图4. 15 条带状聚落
认识居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资料,分析下面 两处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气温/℃
40 30 20
降水量/毫米
300 250 200 150 100 50
气温/℃
30
降水量/毫米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2024版新教材)
A.甲 B.人
C.丙 D.丁
9.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C)
A.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 的聚落建筑。
B.在聚落的发展中,所有旧的聚落建筑都保存下来作为历史 人化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人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人临的问题。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人人的事情,与 其他国家人关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当地居人以茶树种植为主业。读图, 完成第1题。
1.该景观的聚落形式及判断理由是( C )
①城市 ②乡村
③从事农业人产
④从事人农业人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右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 河南开封)的繁华人貌。读图,完成2~3题。
乡村 低 矮 少 少
有
城市
人
人 多多
人
人然景观改 变人人
人
人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人劳动 人产和社会人活的场所。
耕作乡 村景观
乡村聚落
耕作→农村
放牧→牧村
捕人→渔村
人产人式不同
伐人→林场
乡村聚落的类型不同
城市聚落
人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劳动呢?
服
务
人
业
业
人结:
同
为
1
2
乡
村
3.特人人居与人然环境的关系。
练人练 根据资料,分析人亚的人居与当地人然环境的关系。P83
墙厚 窗人
厚墙:减少传人的太阳热量 窗人:减少吹进的热人
炎热、 人燥
人亚的人居
练人练 根据资料,分析东南亚的人居与当地人然环境的关系。P83
第四章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知识点总结一、聚落的形态:1、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2、聚落的两种形态: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1)乡村一般规模较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进面把乡村聚落分为农村、牧村、渔村等不同类型。
(2)城市聚落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整个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重要基地。
规模一般大于乡村和集镇居④气候田间的选择:气候温暖湿润⑤交通条件的选择:交通便利总结: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思考一】为什么位于沿江、沿河、三角洲的聚落更容易发展为城市?①自然条件:支干流汇合处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资源充足,有利于人们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为人们提供更充足的食物。
②经济条件:河流可以为聚落提供河流航道,便利的交通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经济发展更快速。
【思考二】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大、教育先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等,吸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是不是城市人口越多越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还会产生哪些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城市不是人口越多越好,要与城市的物质资源相适应。
如果城市人口过多会产生城市问题,例如交通拥堵、住宅紧张、污染加剧、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城市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政府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控制房价的涨落,增加住房;大力宣传环境教育、制定环境保护法;在公路两旁设置隔音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宣传节约用水;加强法制教育等。
5.聚落的演变:乡村城市聚落的规模小到大聚落的景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高度越来越高;交通道路越来越宽;生产方式: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非农业生产方式;交通方式:从单一的出行方式转变为多样化出行方式;6.民居:①寒带地区:因纽特人——冰屋,低矮无窗保温好。
②东南亚地区——干栏式民居:高脚、窗大、墙体薄。
有利于排水散热防潮,在热带地区的海岸或河边造房,方便乘船生活。
人教版七上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件(共36张PPT)
寒带地区
寒带地区终年严寒,就地 取材搭建冰屋,冰房子, 很低矮,无窗户,保温效 果好。可以抵挡极地寒风, 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我国南方的江南民居
三、走进现实,探究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
房屋
密高 集度 度
交通 人 道路 口 车辆 密 多少 度
空 生产方式 气 质 量
自然 景观 改变 的大 小
乡 村
小矮少
耕作、放牧、 小 好 捕鱼
小
城 市
大高 多
大 差 工业、服务 业
大
二、走进自然,寻觅理想家园
假设你是一名原始部落的首领,你将带领族 人定居下来。你将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林场
乡村聚落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1
城市聚落2
热带雨林地区
热带雨林地区
竹楼
树屋
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 楼,就地取材,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因 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
温带草原地区
蒙古包
选材轻便,便于搭建及 拆卸。
黄土高原
窑洞: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 就地取材。这里气候干燥,土质 十分坚固牢靠,极难渗水。直立 性很强的黄土,可随意挖凿而不 会坍塌。 窑洞有厚厚的屋顶和墙 壁,使得窑洞能保温也能隔热, 冬暖夏凉。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势坦
聚落的形态
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 落呈团块状。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聚落与环境
1. 乡村 和 城市 ,统称聚落。 2.乡村一般规模较 小 ,主要有 农村 、牧村、渔村等不同类 型;城市规模较 大 ,人们主要从事 工业 、 服务业 等工作。
3.在高山、荒漠 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4.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 团块 状,聚落沿着河流、山麓、谷 地等则呈 条带 状。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不同的聚落,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 遗产。这些遗产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 情况的一部活的“ 百科全书 ”。 2.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 遗址 ,处理 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 全人类共同 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习目标
1.知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2.◎重难点:会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 3.◎素养目标:知道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形成保护传统聚落和 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觉的行动。
预习导学
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未来生存,必须建立适当 的居住地来防寒避暑避风雨,进而开展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 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 为聚落。乡村和城市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 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4.阅读课本上有关丽江古城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主要特色?
丽江古城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美 地保存了原始风貌,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百科全 书”。
(2)针对丽江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你认为保 护丽江古城应该怎么做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课件: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共24张PPT)
(5)C处聚落附近森林资源丰富,如果在C处建造纸厂是否 合理?为什么?
不合理。因为C处位于河流的上游,造纸厂会造成水污 染,影响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安全。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多集中在绿洲上。 材料二 黑龙江省的大庆是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城市。 材料三 河北省的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 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材料四 平原地区的聚落多成团块装,且规模较大;而山谷 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9. 下列地区中,属于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 )
A. 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 高山地区
C. 荒漠地区
D. 极地地区
10. 读图4-3-5,该聚落景观是(D )
A. 北欧的房屋 B.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C. 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 D. 西亚的民居
知识点②: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1. 人们提倡保护传统聚落的主要原因是(A )
同步训练·能力提升
16. 读图4-3-6,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反映了__城__市__聚落的特点,图乙反映了__乡__村__ 聚落的特点。 (2)图丙中A、B、C三处聚落都属于_乡__村___聚落,这三个 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其共同点是 _位__于__河_流__附__近__的__平__原_地__区__,__交__通_便__利__________。 (3)A、B、C三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____B____处,理由是 _位__于__河_流__交__汇__处__,__交_通__便__利__,__有_利__于__人__和__货_物__的__集__散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先有__乡__村__ (填“城市”或“乡村”)聚落。
2023年中考地理复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什么是聚落?先有什么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地——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简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地形、交通道路、建筑物等方面)乡村聚落地形比较崎岖,只有小路通往附近的村镇,建筑物稀疏,低矮,周围是池塘,农田,果树等。
城市聚落地形比较平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车辆很多,房屋密集,高楼林立。
3、叙述亚洲、欧洲、非洲乡村景观的特征?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比较密集。
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比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村落中房屋较分散。
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4、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5、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山区,有些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有些平原地区聚落呈团块状;威海的聚落呈团块状。
6、填下表,比较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7、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聚落过去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
城市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8、世界遗产的分类?列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外名城?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意大利的威尼斯,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各古城的特点)。
9、山东乡村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东传统民居的共同点是:屋顶和墙体较厚,原因是山东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样冬天寒气进不来,夏天太阳晒不透。
不同的民居反映不同的环境,如:海草房位于降水丰富的东部沿海,石头房位于地势崎岖的中部山区,土坯房位于降水较少的鲁西北平原;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受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人们只能就地取材。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经济水平、民俗等特点。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基本观点和类型。
2. 学会区分传统和摩登聚落,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干系。
3. 通过分析案例,了解不同地区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案例,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展示不同类型聚落和其地理环境。
2. 准备案例资料,包括不同地区传统和摩登聚落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3. 设计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教学板书和教学课件,便于讲解和展示。
初中地理课程《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人类聚居地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聚落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生存的干系,激发学生对聚落的钻研兴趣。
二、新课教学1.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a. 讲解聚落的形成原因,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b. 介绍不同类型聚落的演变过程,如传统村落、摩登城市等。
2. 聚落景观与特色a. 讲解聚落景观的构成因素,如建筑、道路、绿化等。
b. 分析聚落景观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c. 引导学生结合实例,探讨不同类型聚落景观的差别及其文化内涵。
3. 聚落规划与珍爱a. 讲解聚落规划的重要性,包括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景观珍爱等方面的内容。
b. 讨论当前聚落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c. 强调珍爱传统聚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发展与珍爱之间找到平衡。
三、实践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传统村落或摩登城市,观察聚落景观、了解聚落规划,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
2. 小组讨论:回到教室后,小组内交流考察心得,讨论聚落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提出自己对聚落规划与珍爱的建议。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前展示的图片,引出聚落的观点和分类,强调聚落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重点习题练习复习课件
A.亚马孙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撒哈拉沙漠
D.南极大陆
【解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资 源等。读图可知该城市主要沿河流两岸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说 明城市的形成发展主要受河流因素的影响。
4.下列民居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B )
【解析】亚马孙平原由于气候湿热,人口稀少,聚落也稀疏; 撒哈拉沙漠地区由于气候极端干旱,聚落稀少;南极大陆由于 气候极端严寒,目前无人定居;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适 宜,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所以聚落密集。
楼或竹楼
多雨
物、养牲畜,上
层住人
西亚热带沙漠地
白天炎热,昼夜 温差大,终年高
墙厚、窗小、隔
区的房屋
温干燥
热性能好
❶误认为平原地区的聚落一定非常稠密 并不是所有的平原地区聚落都密集,如世界最大 的亚马孙平原,就因为过于湿热而人口稀少,聚 落规模也很小,甚至有的地方没有聚落。
❷聚落的形态 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聚落沿着河流、 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1.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形式的聚落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 等生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丰富
图4-3-3所示是某地景观图。据图回答2、3题。
2.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1)作用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 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2)保护 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世界上许多聚 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