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设计: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与技能1.掌握聚落的划分依据、分类,对比分析两种聚落形态的差异;2.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划分及其特点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2.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重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聚落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有关资料,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方法:启发,小组合作,讨论等教学流程[导入]人们时常会说到“衣食住行穿”,我们这节课就来说说其中的一方面:住。

[设问]人们住在哪些地方?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城市,有些人住在乡村。

再说到我们班,也是有的住在城市,有的住在乡村。

[提问]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新名词:聚落。

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学生回答]聚落是人们的集中居住地;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承转]聚落既是人们的居所,又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读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提问]分析比较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学生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情况)[小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读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活动1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学生讨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房屋的密集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等分析比较。

[讲述]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读图]活动2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学生讨论](学生也可展示自己的图片)[承转]早期的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呢?聚落与环境之间有何关系?[读图]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问]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学生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情况)[读图]平原地区聚落众多[提问]结合已经学过的世界人口的分布,想一想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的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学生讨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情况)[承转]聚落民居建筑因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等的差异而有很大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内容逻辑关系
①聚落的概念与特点:
-重点知识点:聚落的概念、类型(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特点(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关键词:集中居住、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板书设计:标题“聚落的概念与特点”,分别列出聚落的定义、类型、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
2.聚落的特点: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的环境特点,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
3.聚落的分布:让学生了解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等。
4.聚落的发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如乡村变成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等。
5.聚落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聚落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城市的起源》、《乡村聚落的发展与变迁》等,以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视频资源:鼓励学生观看与聚落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聚落的文化传承》等,以增强对聚落的认识。
2.拓展要求: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资源,深入了解聚落的各个方面。
介绍与聚落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聚落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聚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聚落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到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人类文明的驿站,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这里积淀文明的结晶。

这是什么地方?我们通过两个古汉字来寻找线索。

今天让我们走进其中,了解它的魅力。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西沟村),(大连市)的相关视频及图片,结合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其中大连市的视频利用360度全景技术,学生们通过VR 视频眼镜进行观看)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活动一:炫彩T台:乡村景观PK城市景观活动内容及形式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

观察这两个视频,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景观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多媒体展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想一想: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

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

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

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

任务 1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下面通过观察图片,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观察: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别。

1.这两幅图中的道路情况有什么区别?2.这两幅图中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区别?3.这两幅图中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讨论:你愿意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任务2 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请选择聚居地的地形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土壤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气候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补充因素1: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

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聚落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教材、教学课件、教案、学生作业模板等。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地图等)、地理相关教育网站和视频资源。
4. 教学手段:讲解、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地考察、互动游戏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出改进聚落发展的建议。
(3)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制作聚落模型、设计理想城市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聚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分享学习心得: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复杂因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在实践调查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地球仪、地图、白板、黑板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授课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景观上的差别;根据收集到的聚落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判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
难点:聚落与环境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第三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1课时)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课堂小结
39’12”-44’31”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六、教学流程图
一、新课导入(进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教学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解决措施: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五、运用的能力点
能力点1:
能力点2:
能力点3:
六、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按照完整视频的时间
点)
环节目标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包”景观图。
学生阅读回答:
1、这些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百科全书”
2、为了更好的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科
地理
章节
第四章第三节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课
年级
七年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四、小组合作学习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2、分析下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学生抢答,小组计分。

)1、不同地区的聚落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B.建筑风格的差异C.风俗习惯的差异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地势平坦B.地形崎岖C.资源贫乏D.交通不便3、内蒙古草原群众多居住()A.竹楼B.冰屋C.蒙古包D.窑洞4、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第三节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第三节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三节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能够根据实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知道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著名的传统聚落。

3.能了解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目标:1. 通过分析阜阳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培养爱护家乡的自豪感。

2.了解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能够联系所居住聚落的一些文物古迹、宗教场所或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分析聚落(城市或乡村)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提倡文明旅游,培养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重点】了解聚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知道自己对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能做些什么,落实到实际中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我想问问同学们,咱们生活的地方属于哪一种聚落?咱们的家乡阜阳现在是什么样想不想看一看?接下来咱们通过一首歌去看看我们的家乡。

(播放视频)【讲授新课】:我们的家乡发展十分迅速,可谓日新月异,那么阜阳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呢?请你根据你对家乡的了解及导学案中所给的资料,组内共同探讨一下。

一、自主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从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组内发言,其他组补充。

)(简单评价总结)过渡:阜城地处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发展比较迅速,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真的很幸福。

当然,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利用自然环境和他们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聚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聚落文化。

你能猜出以下这些图片都是哪里吗?活动:(传统聚落竞猜)(举手猜)这些聚落特色鲜明,所以大家一眼就认出来了。

(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为了更好的保护挽救他们,联合国通过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把许多聚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合作交流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个聚落——丽江古城(出示图片)。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教案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
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
【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一—聚落》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白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前面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和人口分布,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了铺禁作用。

木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这一节探究的内容是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及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本节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木技能;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I大1此本节内容不但关系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地理思维的形成。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半个学期的地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但综合能力差,合作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课外知识积累少。

这些是初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困惑所在,也是本节需着重渗透的方面。

四、教学冃标:1、知识与技能:会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并能举例说出聚落与白然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牛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3、悄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悄趣。

初步形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及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分析等。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法导入课题师: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咱们现在居住在乡村还是城市?生:城市(乡村)师展示视频资料,生欣赏。

师:通过欣赏视频比我们感受到聚落的多姿多彩,你们想了解更多有关聚落的知识吗?生:想2、探究新知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差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聚落图片和案例,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分析聚落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资源•聚落类型图片和多媒体展示。

•案例分析材料,包括城市、乡村聚落的例子。

•小组讨论题卡。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图片和案例。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变化。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不同聚落(城市、乡村)的短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看到了哪些类型的聚落?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聚落?聚落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会如何发展变化?”引出新课主题。

新课教学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2.•简述聚落的定义,强调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场所。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并分类(如城市、乡村、集镇等)。

•逐一介绍每种聚落的特点,包括人口规模、建筑风格、经济活动等。

3.聚落的形成条件4.•提出问题:“聚落为什么会在这里形成?有哪些条件促成了聚落的形成?”•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如交通、资源、政策等)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分组讨论:选取一个具体聚落,分析其形成条件。

5.聚落的发展变化6.•简述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包括初期形成、逐渐扩大、功能分化等阶段。

•利用多媒体展示聚落发展变化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小组讨论:预测一个聚落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探究活动聚落的形成
1.乡村与城市聚落差异
读图,回答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异,并完成下表。

【教师总结】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很大,城市聚落一般也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聚落规模建筑物道路生产方式
乡村小矮稀疏农业
城市大高稠密工业、服务业
2.影响聚落分布的条件
在下图的横线上填写适合聚落分布的条件。

答案:①充足②肥沃③平坦④便利⑤丰富
【精讲点拨】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资源等。

3.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观察下面特色民居,填写下表。

典型民居建筑特征主要原因
A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高大,分上下两层,底层堆放杂物,楼
上住人
通风散热,避免虫兽侵袭
B因纽特人的冰屋墙体很厚气候寒冷,就地取材,易于保暖
C西亚民居厚墙,小窗
降水少,节约建筑材料,防止外面热量
进入
D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在黄土坡上挖掘而成
黄土直立性好,就地取材造价低,冬暖
1.读城市和乡村景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乡村交通发达
B.城市建筑高大、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小
D.乡村房屋高大、分散
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乡村聚落的规模一般比城市聚落的规模小
B.乡村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服务业,城市聚落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
C.乡村聚落的道路要比城市聚落密集
D.乡村聚落的出现要比城市聚落晚一些
3.下图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D)
A.a
B.b
C.c
D.d
4.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
5.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聚落文化的是( C)
A.有人在古建筑物上刻写“xxx到此一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