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形成发展的原因,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以图片和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能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聚居地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等,直观展示聚落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新课导入: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聚落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5.总结提升: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聚落的划分依据、分类、对比分析两种聚落形态的差异;2、了解聚落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划分及其特点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通过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使学生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重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聚落的形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课所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对聚落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环境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地理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都从日常生活、课外书籍、电视电影等媒体上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路: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我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变感性知识为理性,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设计了三大板块:自主探究: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
结合亲身体会谈谈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合作探究一:以旬阳县城为例,谈谈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小组合作对资料整合,得出结果。
合作探究二:以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师: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 材料一 展示图片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材料一,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班级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1)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2) 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
生:1、阅读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2、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城市?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有关系?
生:学生通过所展示材料分析结果,总结出影响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
师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生:分析丽江古城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城市和乡村
2、聚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2、聚落形成的因素、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篇一: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聚落与环境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
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精品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辨认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教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教师引领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聚落的分布特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获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能够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3.能够辩证的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辨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了解他们的景观差异。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收集中国自然与传统人文旅游景点的图片;制作PPT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聚落与环境”“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从这几幅图片中把你的“家”找出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城市、乡村聚落的景观图,山地、平原的景观图,沙漠、绿洲的景观图。
[学生]竞相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好,都觉得降水较多的平原地区是我们的“家”,但是实际情况到底如何?那就让我们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吧![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二、展示学习目标,解读学习目标三、学生独立自主学习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和,由于劳动生产方式2、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聚落形态也不相同,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呈状,有的聚落在河流、山麓、谷地等呈状。
3、目前世界上许多部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巴黎的沿岸,意大利的,我国陕西的、云南省的,安徽省的,澳门的。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小组代表展示自学成果四、小组合作学习1、在那些地方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2、分析下列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下列各题,学生抢答,小组计分。
)1、不同地区的聚落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A.地理位置B.建筑风格的差异C.风俗习惯的差异D.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地势平坦B.地形崎岖C.资源贫乏D.交通不便3、内蒙古草原群众多居住()A.竹楼B.冰屋C.蒙古包D.窑洞4、关于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A.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的河谷两岸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B.在河流下游三角洲地区易被海水淹没,聚落分布比较分散。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2: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4: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自读教材,比一比,看谁过目不忘:① __乡村与城市__统称为聚落,先有_乡村_聚落,后有_城市__聚落。
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劳动生产和_社会活动的场所。
③由于_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景观_有较大的差异。
④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地形_、_土壤_、_自然资源_、_水源_和_交通_等。
⑤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平原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密集_,在高山_、__荒漠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⑥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人类活动__和_自然环境__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⑦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历史文化_、_宗教信仰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建筑_风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景观因_环境_而异。
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主要表现为: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_越来越完善_。
⑨亚洲乡村聚落人口_众多_,房屋较_密集__;欧洲乡村聚落人口_较少__,农业机械化水平_高_,房屋较_分散_;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_较为原始__的村落。
(教师订正答案后给点时间让学生读记知识点,小组按分工互查记忆情况[德华1] )[德华1]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巡查批改,5分钟的时间到后点学生订正答案,在教师批改忙不过来时提醒学生按小组分工批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程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承接前两节人口与人种、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的基础上,过渡到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节教材的知识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联系紧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和城市;二是聚落与环境,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三是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所有内容都围绕身边的生活环境来展开。
课文通过大量实例和图片,给学生留下鲜明直观的印象,但内容的落脚点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少年期,《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是他们认识较深刻的一种自然环境,但是这种认识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完善,受知识水平和生活地域的限制,有些是他们熟悉的易于理解,而有些可能是根本没有见过不易理解的,如平原的学生很难理解山村景观,北方的孩子没有见过水乡等,所以应首先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身边的地理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料,丰富学生的感知,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教学任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以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能运用图片说明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密切联系,从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1)学会根据有关聚落的图片及其他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2)通过让学生自学、读图比较,小组分析、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使学生领悟到尊重自然规律并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了解什么是聚落,聚落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聚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导入
1. 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聚落吗?人类为什么要聚集在一起形成聚落?
2.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发学生对聚落的探究欲望。
二、观点诠释
1. 定义:聚落是指人类集中居住并形成社会组织的地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
2. 类型:根据规模和结构可以分为部落、村落、城市等不同类型的聚落。
3. 特点:聚落通常具有相对固定的地理位置、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集中等特点。
三、聚落的影响
1. 社会发展:聚落的形成增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2. 文化传承:不同类型的聚落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着民俗、传统和价值观念。
3. 经济繁荣:聚落集中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增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四、活动设计
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聚落,并总结各自的特点和影响。
2.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当地的村落或城市,让学生亲身感受聚落的魅力和影响。
3. 创意表达:让学生以绘画、写作或演讲的形式表达对聚落的理解和感悟。
五、思考问题
1. 为什么人类要聚集在一起形成聚落?
2. 聚落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
3. 你认为未来的聚落会是什么样子?为什么?
六、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定义、类型和特点,以及聚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希望同砚们能够珍惜聚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繁荣!。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聚落,聚落的形成原因,聚落的类型及特点,以及聚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认识聚落1. 什么是聚落?聚落是指人们为了生活、生产和防御等需要,聚集在一起建造的人类居住区域。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
2. 聚落的形成原因聚落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对等因素。
地理环境好、资源丰富的地方更容易形成聚落,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聚落规模也会更大。
二、聚落的类型及特点1. 根据规模分(1)乡村:规模较小,人口较少,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
(2)城镇:规模较大,人口较多,有商业、工业、文化等多种功能。
2. 根据功能分(1)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主要是种植作物、养殖家畜。
(2)工业聚落:以工业为主要生产活动,主要是加工制造产品。
(3)商业聚落:以商业为主要活动,主要是进行买卖来往。
3. 特点聚落的特点包括人口密集、生产活动集中、交通便利、文化传承等。
三、聚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 经济影响:聚落的形成增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 社会影响:聚落的形成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 文化影响:聚落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处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四、思考与讨论1. 你所居住的地方属于什么类型的聚落?它有哪些特点?2. 聚落的形成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有哪些影响?3. 你认为聚落在摩登社会中还具有什么意义?五、拓展延伸1. 请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一个特定聚落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请设计一个关于聚落的调查问卷,并进行实地调查。
3. 请就聚落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对聚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白了聚落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其影响。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深入了解各种类型的聚落,加深对人类聚居地的认识。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聚落案例感兴趣,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集镇等。
2.案例素材:选取典型的聚落案例,如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聚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地方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知识,让学生对聚落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使用课件或板书进行呈现。
3.操练(10分钟)针对聚落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
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全面落实台北盆地的含义、主要类型、相同类型台北盆地的景观差异,并使学生认知影响台北盆地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介绍台北盆地的主要原产地区,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对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保护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学重点:通过对聚落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聚落和环境的关系,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案例、谈话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看到两幅图片,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景观呢?---城市和乡村,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第一部分:乡村与台北盆地环节一:1、根据一个城市台北盆地的实例,探讨台北盆地的含义2、讨论城市聚落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3、探讨乡村台北盆地居民的劳动生产方式及乡村台北盆地的类型环节二:探讨亚洲、欧洲、非洲相同地区乡村的特点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第二部分:台北盆地与环境环节一:1、探讨文明古国的原产及构成的因素。
2、讨论中国大城市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环节二: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阐述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影响台北盆地构成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3、看录象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教师总结: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
下节课我们来探讨如何发展和保护现有的聚落。
附于:板书小册子一、乡村和城市1.城市:工业、服务业2.乡村:农业为主的经济活动二、台北盆地与环境1.聚落的分布:河流中下游平原2.影响因素:土壤、水源、地形、交通、自然资源等。
人教2024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举例:以课本中的案例为依据,如沙漠地区聚落的水资源利用、江南水乡的防洪措施等,解释聚落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3)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因素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聚落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珍视聚落文化遗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聚落的概念与特点:理解聚落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的地方,掌握聚落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举例:通过课本案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等,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及不同地域的聚落文化。
(2)聚落的类型与形成因素:区分乡村与城市聚落,分析聚落形成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聚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聚落文化的课外阅读和实地考察活动,以提高学生们对聚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聚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的观点较为片面。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我将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聚落的特点、类型和形成因素。对于难点部分,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图片及亲身体验,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合作探究、提炼总结、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展示四幅图片(两张城市,两张乡村的景观照片),让学生说说与我们现在所在的环境相似的图片有哪些?那么除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聚落吗?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讲授新课】板书: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师:什么叫聚落?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
师: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生: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
师: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而且聚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
师: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大家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师:投影展示课本P81图4.12“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学习小组讨论说明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生:学生仔细观察城乡景观图片,结合教师的提示及自己对城乡的了解进行讨论,比较城乡景观的主要差异。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同点和差异。
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图文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重点讲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三、课堂讨论: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学生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四、小结:一)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一)教师布置作业: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研究地理的兴趣。
洞、尖顶瓦屋、冰屋等民居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同时,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特点。
例如,在高海拔、寒冷的地区,人们建造冰屋来保暖;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人们会选择建造窑洞等低矮的房屋来避免过度蒸发;在台风频发的地区,人们会建造尖顶瓦屋来抵御风灾等。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对聚落建筑的影响。
建筑的巧夺天工,不仅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晶,更多的是环境给我们的指导。
环境影响着聚落的分布和建筑的形态,聚落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记录了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成为了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为了保护这些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1972年,XXX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很多聚落都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其中,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独特风貌的古城,以五彩石铺成的街道、潺潺流水、垂柳小桥等景观而闻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