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
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学法指导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五、教学过程导入:由欣赏对比两组数字动画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一)聚落的分类活动一:通过两组图片对比观察他们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得出分类的差异,乡村聚落不同类型的比较。
活动二:通过欣赏导入中两组数字动画深入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道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 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 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师生共同小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景观差异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方法】读书法、指导读图法、填表对比法、多媒体展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想一想: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这组图片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中高楼林立,充满了现代化气息;也看到了乡村之中平房小屋,田园静谧,充满了自然之美。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将其称之为聚落。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一份美丽的心情进入今天的课程学习。
究竟何为聚落呢?首先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聚是聚集的意思,落是村落的意思。
在象形文字之中更加生动直观的给予了解释,聚是人们集中在一起,在有树、有河流的地方安定下来,形成了人们最初的居住地。
因而我们将人类各种各样居住地的总称叫聚落。
任务 1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能够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下面通过观察图片,比较乡村和城市的区别。
观察:乡村和城市有哪些差别。
1.这两幅图中的道路情况有什么区别?2.这两幅图中的房屋建筑有什么区别?3.这两幅图中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区别?归纳总结讨论:你愿意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任务2 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请选择聚居地的地形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土壤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请选择气候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补充因素1:交通石家庄——“火车拉来的城市”曾经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后因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恰好建在了石家庄。
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从这里经过,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铁路枢纽。
现如今,它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而正定县仍不过是座3万人的小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
(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
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docx
《人类的聚居地一一聚落》♦教材分析]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图片及亲身体验,了解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2、联系生活实际,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及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合作探允、提炼总结、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展示四幅图片(两张城市,两张乡村的景观照片),让学生说说与我们现在所在的环境相似的图片有哪些?那么除了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之外,你还知道其他的聚落吗?板书: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一一聚落【讲授新课】板书:一、聚落的概念和类型师:什么叫聚落?同学们阅读课文的笫1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
师: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生: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种类型。
师: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而且聚住在乡村和城市这两个不同聚落的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
师: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乂可分为哪儿种类型?大家阅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师:投影展示课本P81图4.12“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了解,以学习小组讨论说明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房屋的密集程度、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出、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郑州的变迁”进行导入,介绍郑州是如何从一座小县城发展成为一国现代化城市,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新课讲授:【聚落与环境】我们的同学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乡村,我们把城市、乡村这些人类的聚居地称为聚落。
因此,聚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景观的差异)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它们从事的生产方式不同。
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总结: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活动:阅读所给图片,思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住房、道路、基础设施等)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与郑州的发展类似,石家庄也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它的发展得益于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
除了交通的影响,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还有哪些?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案例:石油带来的城市——大庆聚落的分布:读图思考那些地方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方聚落稀疏?为什么?补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图——大河流域补充:民居与自然环境(案例)我国南北方民居、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传统民居…【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要注重对传统聚落的保护。
课堂练习: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知识点较多,讲解时要侧重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上,同时尽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设计1: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资料,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活动探究,小组合作一、聚落与环境1.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分别展示几幅图,让学生们观察这些图片中哪些是城市,哪些是乡村。
观察图片后,填写下列表格:乡村城市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活动教师: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乡村是怎样演变成城市的?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发展过程,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村庄人口不断增多,居民点不断扩大而变成城镇;发展过程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较多的楼房,最终发展为城市。
2.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过渡语: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省会──武汉,武汉这个聚落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展示:武汉发展因素图。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总结: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老师: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一、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人类居住地的变迁。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
2. 讲解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 分析聚落的特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集中、社会文化的体现等。
4. 探讨人类居住地的变迁: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再到现代城市化进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出本课时主题。
2. 讲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集镇聚落等。
3. 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特色和优势。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文化。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八、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搜集有关聚落保护的案例,了解我国聚落保护政策及现状。
3. 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家乡推广和实践聚落保护与传承。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传承观念。
六、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教学设计4: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4.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形成基于探究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6.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二、教学重点1.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
2.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启发式。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城市与乡村对比性景观图片。
人类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无穷的智慧下,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居住”景观。
有些人居住在城市,有些人居住在乡村。
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从这一系列图片中你看到什么?像图中展示的这些地方,都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我们给它起了名字叫做聚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的聚居——聚落。
讲授新课如果要大家对这几张图片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聚落分为了两种基本类型——乡村和城市。
1.走进城乡,感受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结合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城乡,找找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提供表格给大家参考。
生:联系生活,观察回答表格。
(建筑物,道路,绿地,人们的职业,果园,医院,学校,农田,牲畜,游玩方式,水和空气质量等)师:希望大家多用你的眼睛观察你的生活周围;如果对比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方法。
(过渡):乡村和城市出现的顺序是:先出现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我们知道大自然是十分奥妙的,要在大自然中寻找到适合居住的家园,还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如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你会选择在哪里居住呢?2.走进自然,选择理想家园(分组合作讨论回答)师:(学生讲一个,板书一个要素)还有哪些地方你不会考虑去居住的?为什么?(展示图)师:从大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运用图片描述,培养观察、表达能力。
激发兴趣,乐于思考探究,培养合作、分析、归纳、创新能力。
知识迁移,拓展学习地理的方法。
步步紧扣,配合图片引导解析突破重难点。情感教育: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激发兴趣,培养合作、创新能力。情感教育。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知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
屏幕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导出城市和乡村都是人类的聚居地,进入课题。
出示课题并板书。
一、聚落与环境:
(一)乡村与城市:
1、总结聚落概念。
2、聚落类型及景观差异:
根据图片总结聚落的类型。请同学们看图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学生发言后总结差别要点,出示表格。
3、景观的差异是由劳动方式导致的。通过图片引导说明。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古代部落首领带领人们寻找理想的居住地感知环境因素;引导看书具体探究并展示,师生共议明确环境因素。出示生活小问题,活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
2、世界聚落的分布与环境关系: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乡村聚落:
劳动生产方式差异景观差异
城市聚落: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分布
形态环境
民居
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
清原二中徐永斌
观看图片,参与进入情境。
观察思考,发言,说明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抢答表格内容。
互动明确。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教学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教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判断聚落类型并描述其差异。
2.举例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的分类:聚落分为和。
2.聚落的比较:聚落类型聚落规模生产活动乡村_____ 人们一般从事_____、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_____ 人们主要从事工业、_______等工作3.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_、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_________、地形平坦等。
②聚落的分布:一些_______________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密集;在高山、_____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③聚落的形态:一般在平原地区聚集的聚落呈_____状,沿河流、山麓、谷地分布的聚落呈_____状。
④民居与环境: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具有_____、_____特点;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_________或_____。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有些聚落从不同角度记录着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信息,便于后人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2.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__________城,我国山西省的__________古城、云南省的__________古城、安徽省的__________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你能解释下面两种居民建筑特色形式形成的原因吗?①寒冷地区的居民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科地理教材名称教材出版社社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者时间地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含义、类型、形状等,分析聚落的形成条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几个聚落。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学习本节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条件,教材活动中丽江古城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读书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课本、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部分聚落景观图片。
让学生观察每张图中共有的事物(房子),并追问这些房子的用途,以此来引入新课。
好奇、产生兴趣。
通过观看,给学生视觉冲击,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城市和乡村聚落对比图,让学生将聚落进行分类。
再结合图片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并说出生活判断回答记忆从学生熟悉的事情谈起,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知识学习在那里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
让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根据图片,分析聚落的形状。
教师给出特定称谓。
师生共同完成教材活动,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并与家乡的聚落进行比较,同时增添几个聚落图片作进一步的分析。
介绍聚落与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的关系,从而引出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欣赏水城威尼斯、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学生活动: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欣赏皖南古村落、北京四合院等图片。
思考、回答思考,找出特点即可。
分析理解倾听欣赏、感悟讨论、交流、回答欣赏、感悟性。
让学生动脑思考,积极参与。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宽视野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发自内心的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练习评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知识竞赛回答相关问题人人参与,加深理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布置作业搜集巴黎塞纳河沿岸和澳门古城区的图片。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民勤实验中学何立德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分析出聚落的景观不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的景观差异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难点】聚落的景观差异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提问学生观察一下两张图片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在描述后教师总结为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聚落。
环节二:新课教学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问题】什么叫聚落呢?它又分为什么类型呢?【学生活动】提问【教师归纳】人类聚居的地方,分为城市与乡村聚落。
2.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的差异展示“城市与乡村景观图”。
【问题】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有什么差异?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分布情况,人口分布情况,生产活动类型)【活动】分组讨论【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表述,归纳总结,并注意这几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3.造成城市与乡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展示图片【问题】(1)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2)种植业和畜牧业更多的出现在乡村,服务业和工业更多的出现在城市,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教师引导。
【教师总结】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
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等农业上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正是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景观。
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城市与乡村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差异,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水城威尼斯、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学生活动: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欣赏皖南古村落、北京四合院等图片。
判断
回答
记忆
思考、回答
思考,找出特点即可。
分析理解
倾听
欣赏、感悟
讨论、交流、回答
欣赏、感悟
从学生熟悉的事情谈起,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好奇、产生兴趣。
通过观看,给学生视觉冲击,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
识
学
习
观察城市和乡村聚落对比图,让学生将聚落进行分类。再结合图片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并说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
让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根据图片,分析聚落的形状。教师给出特定称谓。
师生共同完成教材活动,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与家乡的聚落进行比较,同时增添几个聚落图片作进一步的分析。
让学生动脑思考,积极参与。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宽视野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发自内心的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练
习
评
价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知识竞赛
回答相关问题
人人参与,加深理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布
置
作
业
搜集巴黎塞纳河沿岸和澳门古城区的图片。
教学重点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
聚落的形成条件,教材活动中丽江古城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读书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本、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
入
播放部分聚落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每张图中共有的事物(房子),并追问这些房子的用途,以此来引入新课。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教材名称
教材
社
课题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者
时间
地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含义、类型、形状等,分析聚落的形成条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几个聚落。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学习本节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的能力。
板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城市聚落
聚落的形状:
团块状
条带状
聚落与环境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