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①聚落的概念与特点:
-重点知识点:聚落的概念、类型(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特点(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关键词:集中居住、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
-板书设计:标题“聚落的概念与特点”,分别列出聚落的定义、类型、环境特点、规模大小、规划原则,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阐述。
2.聚落的特点: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聚落的环境特点,如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
3.聚落的分布:让学生了解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等。
4.聚落的发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如乡村变成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等。
5.聚落文化: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聚落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城市的起源》、《乡村聚落的发展与变迁》等,以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视频资源:鼓励学生观看与聚落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如《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聚落的文化传承》等,以增强对聚落的认识。
2.拓展要求: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资源,深入了解聚落的各个方面。
介绍与聚落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聚落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聚落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聚落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师: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 材料一 展示图片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材料一,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班级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1)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2) 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
生:1、阅读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2、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城市?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有关系?
生:学生通过所展示材料分析结果,总结出影响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
师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生:分析丽江古城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城市和乡村
2、聚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2、聚落形成的因素、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
第3节《人类的居住地一一聚落》
一、教学总体设计主题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本课内容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安排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聚落。
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安排了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并爱护聚落环境。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
学法指导:通过读图提取信息、合作讨论等,培养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 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转折】是什么原因造成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聚落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更是人们劳动的场所,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造成了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出示图片:农村、牧村、渔村、林村)结合图片请大家思考这些乡村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出示图片:城市景观)那么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总结】由于乡村或城市的人们劳动生产方式差异,导致乡村和城市景观出现差异。
一般来说,现有乡村后有城市,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
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较少,有农田果树和鱼塘。
城市:房屋高大而且密集,道路多而质量好,商店、学校、医院等设施较多,几乎没有农田果树和鱼塘。
学生举手回答:耕种、放牧、捕鱼、砍伐树木。
学生举手回答:银行、学校、医院、商场、工厂等地方上班。
学习二聚落与环境【过渡】聚落往往形成于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假使我们能历史重演,回溯到远古时期,让你为我们某某选址你会选择甲、乙、丙哪一处?原因是什么?(出示:亚洲文明发祥地)看来大家的选择与古代的人们一致,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城市多数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聚落的形成,例如金融发达的某某形成金融城市,资源丰富的某某形成钢铁城市,文化资源丰富的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风景优美的威尼斯形成旅游城市。
学生举手回答:选择乙,沿河平原地带。
这里地形平坦…这里土壤肥沃,适于耕种…这里水源充足…这里交通便利…学生阅读课本82-83页,了解环境对聚落形【过渡】环境因素不仅影响聚落的形成还会影响聚落的分布、形态等。
请大家阅读课本82-83页,说说环境是如何影响聚落的形态与分布的?时间2分钟1.环境影响聚落的分布: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分布在地区,而、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2.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聚落常呈状。
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202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聚落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2. 课程平台:人教版地理教材、教学课件、教案、学生作业模板等。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地图服务(如谷歌地图、地图等)、地理相关教育网站和视频资源。
4. 教学手段:讲解、问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实地考察、互动游戏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出改进聚落发展的建议。
(3)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制作聚落模型、设计理想城市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针对感兴趣的聚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分享学习心得: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进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复杂因素感到困惑,特别是在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地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存在困难。在实践调查环节,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的挑战。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地球仪、地图、白板、黑板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 教学方法:a. 讲授法:针对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形成条件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b. 讨论法:在讲解聚落与环境关系、聚落文化与传统等内容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c.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具体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a. 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聚落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对聚落形态、特点有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聚落分布图的绘制和分析,增强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
c.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聚落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实施:1. 讲授法:a. 在讲解聚落的基本概念时,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学生易于理解。
b. 在讲解聚落形成条件时,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使学生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 讨论法:a. 在分析聚落与环境关系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环境下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b. 在探讨聚落文化与传统时,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聚落习俗,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3. 案例分析法:a.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条件、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b. 鼓励学生提出改善聚落发展的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多媒体设备:a. 通过展示聚落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聚落形态、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b.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堂互动,如开展聚落知识问答、抢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教学软件:a. 运用GIS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绘制聚落分布图,分析聚落分布规律。
b. 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聚落发展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因素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4章 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上册第4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三、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住冰屋,而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却住适合通风散热的高脚屋。
世界不同的地区,人们的居住地有何差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探究新知一、聚落与环境讲述: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1.聚落承转:乡村与城市有什么差异呢?2.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从聚落的规模大小、从事的工作方面比较乡村与城市。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
讲述: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指导学生读图4。
12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提问: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何差异?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承转:聚落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呢?3.聚落的形成展示图片: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示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4.聚落的分布讲述: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课件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说一说:你居住的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我们生活的聚落。
1.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而乡村又可以分为农村、渔村、牧村、林场等类型。
2.引导学生感知乡村和城市的差异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3.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面进行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1)建筑物的差异:(2)道路建设(3)基础设施:(4)人民生产活动也不同:4.引导学生归纳整理:5.引导学生探秘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1)互动探究选择一:什么地形是人类建设家园的理想地?补充: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农业发达,人口密集,聚落分布多;反之,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土地贫瘠,不适合耕作,人口稀少,聚落分布少;在那些终年被冰雪覆盖的高山高原地区则无聚落分布。
(2)互动探究选择二:什么气候适合人类建设家园?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人口稠密,聚落多;反之,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聚落少。
秧、放牧等;城市主要从事工业生产。
4.归纳整理:5.小组合作学习:会选择气候适宜、地形平坦、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家园(1)互动交流:很多学生能选出平原地形,并简单说出理由。
(2)互动交流:学生选择:全年温和而湿润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地区。
(3)思考交流:(3)互动探究选择三:自然资源新疆北部有一座城市,曾经是一片戈壁,如今却成为北疆工业带上的重要基地,是什么原因让克拉玛依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补充:同等条件发展起来的还有大庆。
(4)互动探究——交通运输。
补充:交通:因为修建铁路而迅速发展的新兴城市——火车拉来的城市。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案新版
第二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不同。
2.运用图片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知道爱惜文化遗产的意义。
【重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自主学习】学习一乡村与城市景观的不同1.咱们把人类的聚居地——,统称为聚落。
2.乡村与城市景观不同:聚落房屋的密集程度和高度道路修筑情况商店学校医院有无农田果树池塘乡村城市3.乡村与城市景观不同,要紧是由于不同造成的,城市的人们要紧从事、等工作;乡村的要紧类型有、、和等不同类型,居住在乡村的人从事、、、和等生产活动。
学习二聚落与环境1.阻碍聚落形成与进展的有利条件:水源充沛、、、、交通便利等。
2.目前世界上的聚落集中地散布在地域,而、地域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散布。
3.在一些平原地域,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衡宇密集,聚落常呈状;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河流延伸成状。
【合作探讨】特色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西亚民居东南亚民居1.小组讨论完成以下表格。
民居当地气候特点民居的建筑特点西亚东南亚2.你还明白哪些特色民居?它们与本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学习三爱惜世界文化遗产1.聚落与本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那时的、、、风俗等信息,是咱们了解那时人们生活状况的一部活的“”。
2.由于一些和的原因,一些有鲜明特色的乡村聚落正在慢慢减少。
为此,处置好的关系,是全人类一起面临的难题。
3.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例如法国,意大利的,山西的,云南的,安徽的,澳门历史城等等。
4.你还明白中国的哪些世界文化遗产?【合作探讨】阅读讲义85-86页,小组合作以丽江古城为例讨论爱惜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要紧特色?你如何明白得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语?2.丽江在进展进程中显现了哪些问题?3.若是你去丽江旅行,作为一名旅行者,你能为爱惜丽江古城做些什么?【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山东省的世界文化遗产。
【知识构建】【优化训练】1.聚落的两种大体形态是()A.城市和乡村B.工人和农人C.平原和高原D.气温和降水2.以下地域,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是()A.热带雨林地域B.温带海洋性气候区C.热带沙漠地域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3.在以下地域,一样来讲,聚落比较密集的是()A.高山地域B.丘陵地域C.平原地域D.河流上游地域4.中国的很多衡宇坐北朝南。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2: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4: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自读教材,比一比,看谁过目不忘:① __乡村与城市__统称为聚落,先有_乡村_聚落,后有_城市__聚落。
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劳动生产和_社会活动的场所。
③由于_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景观_有较大的差异。
④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地形_、_土壤_、_自然资源_、_水源_和_交通_等。
⑤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平原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密集_,在高山_、__荒漠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⑥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人类活动__和_自然环境__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⑦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历史文化_、_宗教信仰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建筑_风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景观因_环境_而异。
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主要表现为: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_越来越完善_。
⑨亚洲乡村聚落人口_众多_,房屋较_密集__;欧洲乡村聚落人口_较少__,农业机械化水平_高_,房屋较_分散_;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_较为原始__的村落。
(教师订正答案后给点时间让学生读记知识点,小组按分工互查记忆情况[德华1] )[德华1]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巡查批改,5分钟的时间到后点学生订正答案,在教师批改忙不过来时提醒学生按小组分工批改。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在图中引导学生发现聚落的分布形态。
游戏:民居连连看和欢乐对对碰。让学生知道有些民居极具特色
在教师的指引下,独立思考,读图分析问题、归纳整理知识。
看图分析
看卫星图,找出发展的优势。
观察思考,分析判断。
分组参与活动,合作探究民居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完成学程设计篇。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整理归纳的能力。
对比分析乡村或城市景观的特征,完成学程设计篇。
小组合作交流。
读图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以及整理归纳能力。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
究
新
知
知识升华
巩固练习
归纳小结
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气候适宜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地形平坦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2、聚落的分布
密集:温带、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稀疏:寒带或高山荒漠等地
3、聚落的形态
条带状:河流沿岸,山间谷地
团块状: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
4、聚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哪里更有利于早期聚落的形成?更容易形成哪种类型的聚落?
哪里的聚落更容易得到发展?为什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单位
二十二中学
教师
时间
课题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标内容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课标分解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一】作者:王文枫单位:济南锦苑学校目标与策略重点与难点重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难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教学环节一:初识聚落学习过程:课前播放泉城影像及本校师生工作学习照片,寓意立足泉城放眼世界。
“走遍世界”欣赏世界各地聚落景观。
(景观图片略)抢答导入:你可以把下面的景观分为哪两类?展示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问题引领:1.“聚落”是什么意思?用“聚”与“落”分别组词。
2.乡村与城市在景观上有哪些差异?3.现代化农村与城市的最主要差异表现在哪里?总结归纳:设计意图:“聚落”是学生刚接触的概念,通过设计组词来加强认识。
聚落的分类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聚落景观图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对聚落的分类及景观差异的比较。
造成差异的原因,学生总结归纳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设计提问“现代化农村与城市的最主要差异在哪里?”启发学生理解。
教学环节二:聚在何处学习过程:(一)影响因素启发提问: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哪些因素会影响聚落呢?学生活动:“勇闯亚欧非”。
活动要求: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为自己的部族在亚欧非大陆上寻找最有利的栖息地。
活动过程:1.全班分为六个部落,每组派一位代表在选定的位置插上自己部落的图腾,先到先得。
2.所选位置由全班同学举手表决是否有利。
如认为不合适,请说明理由。
教学评价:由于时间有限,可能有些同学会考虑不周而慌不择路,例如选在西西伯利亚平原等地区,这样的即时课堂生成资源非常宝贵,一定要充分利用,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小结:影响聚落的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湖、土壤、资源等因素。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有两个难点,一是影响聚落的因素众多,如果只是从景观图片分析,缺少对比性和趣味性,印象不深刻,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3节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结合本节学习,说出自己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与方法1、利用生活经验,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形成表象;初步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的描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条件”以及“对有价值的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学习,感受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1、聚落的类型及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讨论探究、自学归纳等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教师承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什么叫聚落”、“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这两个问题。
归纳:人们的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学生活动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回答(1)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2)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归纳总结: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场所,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教师承转: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泛指可观赏到的景物)又有较大的差异。
学生活动3:通过仔细观察图4.12,说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2.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3. 教学用具
课件
4. 标签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
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
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
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
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
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
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
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 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
[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
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
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
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
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
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
B.牧场——伐木
C.渔村——捕鱼
D.林场——种植
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
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
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
课堂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关于城市和乡村聚落景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和乡村景观没有差别
B、城市里有很多池塘,种了很多果树
C、乡村里有很多车辆、商店、学校,道路纵横交错
D、城市里有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医院、学校……道路纵横交错,车辆很多
2、关于聚落的分布,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稠密
B、高原、山地空气好,适合人们居住,聚落分布稠密
C、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区,聚落分布稀
D、气候终年炎热地区,聚落分布稠密
3、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比高山、荒漠地区大得多,说明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地
形C、自然资
源D、水源
4、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不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板书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
1.什么是聚落
2.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保护聚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