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认识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具体类别及演变过程,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分析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相结合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树立忧患意识和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中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完成的。
此外充分利用实例、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四、学法指导通过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在讨论分析中主动参与程度、交流意识是否积极并给予鼓励指导。
五、教学过程导入:由欣赏对比两组数字动画聚落美景导入新课。
展示: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及知识主干。
(一)聚落的分类活动一:通过两组图片对比观察他们生产方式的不同,进而得出分类的差异,乡村聚落不同类型的比较。
活动二:通过欣赏导入中两组数字动画深入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在道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承转: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同样是乡村聚落却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 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 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是人类聪明才智的体现。
(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展示: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突出甲、乙、丙三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师: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 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师生共同小结。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
(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
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的居住地和聚落》教案
《人类的居住地和聚落》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掌握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定义。
2. 解释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座法:讲解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定义及重要性。
2.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例子及影响。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人类居住地和聚落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二章:人类的居住地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类型的居住地。
2. 掌握不同居住地的特点和适应性。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类型的居住地,如乡村、城市、郊区等。
2. 解释不同居住地的特点和适应性。
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类型的居住地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居住地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适应性。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不同类型的居住地的特点和适应性。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第三章:聚落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
2. 掌握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介绍聚落的发展过程,如形成、发展、衰落等。
2. 解释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如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等。
教学方法:1. 流程图法:展示聚落发展的流程图,让学生了解其发展过程。
2. 地图分析法:分析不同聚落发展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因素。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聚落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2. 观察学生在地图分析中的表现。
第四章:聚落的特点和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特点和结构。
2. 掌握聚落的功能和组成。
教学内容:1. 介绍聚落的特点和结构,如规模、布局、建筑风格等。
2. 解释聚落的功能和组成,如居住、商业、文化等。
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不同聚落,观察和描述其特点和结构。
2. 图片分析法:展示不同聚落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功能和组成。
教学评估:1. 提问学生关于聚落的特点和结构及功能和组成。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教学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优教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类型,判断聚落类型并描述其差异。
2.举例分析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举例分析聚落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说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的分类:聚落分为和。
2.聚落的比较:聚落类型聚落规模生产活动乡村_____ 人们一般从事_____、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_____ 人们主要从事工业、_______等工作3.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_、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_________、地形平坦等。
②聚落的分布:一些_______________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密集;在高山、_____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③聚落的形态:一般在平原地区聚集的聚落呈_____状,沿河流、山麓、谷地分布的聚落呈_____状。
④民居与环境:西亚热带沙漠地区的房屋具有_____、_____特点;东南亚热带地区,乡村聚落中常见_________或_____。
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1.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有些聚落从不同角度记录着当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信息,便于后人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状况。
2.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__________城,我国山西省的__________古城、云南省的__________古城、安徽省的__________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你能解释下面两种居民建筑特色形式形成的原因吗?①寒冷地区的居民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民勤实验中学何立德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2.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学科参与意识及学习地理的兴趣,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激发热爱家乡传统民居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2:理解并能表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4: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与及各地民居建筑的差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自读教材,比一比,看谁过目不忘:① __乡村与城市__统称为聚落,先有_乡村_聚落,后有_城市__聚落。
②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_劳动生产和_社会活动的场所。
③由于_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_景观_有较大的差异。
④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_地形_、_土壤_、_自然资源_、_水源_和_交通_等。
⑤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平原_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_密集_,在高山_、__荒漠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⑥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_人类活动__和_自然环境__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⑦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生活习惯、_历史文化_、_宗教信仰_等不同,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_建筑_风格。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聚落的景观因_环境_而异。
⑧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上多数聚落都在增长,主要表现为: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_越来越完善_。
⑨亚洲乡村聚落人口_众多_,房屋较_密集__;欧洲乡村聚落人口_较少__,农业机械化水平_高_,房屋较_分散_;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_较为原始__的村落。
(教师订正答案后给点时间让学生读记知识点,小组按分工互查记忆情况[德华1] )[德华1]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教师巡查批改,5分钟的时间到后点学生订正答案,在教师批改忙不过来时提醒学生按小组分工批改。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初中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对比相关图片,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分析出聚落的景观不同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的景观差异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难点】聚落的景观差异与生产方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展示:《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图》提问学生观察一下两张图片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在描述后教师总结为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聚落。
环节二:新课教学1.聚落的概念与分类【问题】什么叫聚落呢?它又分为什么类型呢?【学生活动】提问【教师归纳】人类聚居的地方,分为城市与乡村聚落。
2.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的差异展示“城市与乡村景观图”。
【问题】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有什么差异?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分布情况,人口分布情况,生产活动类型)【活动】分组讨论【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表述,归纳总结,并注意这几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3.造成城市与乡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展示图片【问题】(1)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2)种植业和畜牧业更多的出现在乡村,服务业和工业更多的出现在城市,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教师引导。
【教师总结】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
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等农业上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正是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景观。
环节三: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搜集城市与乡村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差异,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郑州的变迁”进行导入,介绍郑州是如何从一座小县城发展成为一国现代化城市,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新课讲授:【聚落与环境】我们的同学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乡村,我们把城市、乡村这些人类的聚居地称为聚落。
因此,聚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景观的差异)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它们从事的生产方式不同。
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总结: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活动:阅读所给图片,思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住房、道路、基础设施等)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与郑州的发展类似,石家庄也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它的发展得益于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
除了交通的影响,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还有哪些?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案例:石油带来的城市——大庆聚落的分布:读图思考那些地方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方聚落稀疏?为什么?补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图——大河流域补充:民居与自然环境(案例)我国南北方民居、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传统民居…【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要注重对传统聚落的保护。
课堂练习: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知识点较多,讲解时要侧重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上,同时尽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教学设计1: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资料,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住在乡村,有些人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活动探究,小组合作一、聚落与环境1.分析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分别展示几幅图,让学生们观察这些图片中哪些是城市,哪些是乡村。
观察图片后,填写下列表格:乡村城市交通特点人口分布建筑特点生产活动教师:先有城市聚落还是先有乡村聚落?乡村是怎样演变成城市的?学生分组讨论城市发展过程,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村庄人口不断增多,居民点不断扩大而变成城镇;发展过程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较多的楼房,最终发展为城市。
2.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过渡语: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早期人类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比较低,因此,他们多居住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今天,位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然是世界上聚落密集的地区,形成了较多的大城市,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省会──武汉,武汉这个聚落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呢?展示:武汉发展因素图。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总结:由此可见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老师:聚落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聚落景观和建筑风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一、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变迁,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人类居住地的变迁。
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
2. 讲解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3. 分析聚落的特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集中、社会文化的体现等。
4. 探讨人类居住地的变迁:从游牧生活到定居生活,再到现代城市化进程。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引出本课时主题。
2. 讲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乡村聚落、城市聚落、集镇聚落等。
3. 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统等。
4.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特色和优势。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文化。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式及特点,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传统聚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八、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搜集有关聚落保护的案例,了解我国聚落保护政策及现状。
3. 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家乡推广和实践聚落保护与传承。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传承观念。
六、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学科地理教材名称教材出版社社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者时间地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含义、类型、形状等,分析聚落的形成条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几个聚落。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学习本节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聚落的形成条件,教材活动中丽江古城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读书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课本、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部分聚落景观图片。
让学生观察每张图中共有的事物(房子),并追问这些房子的用途,以此来引入新课。
好奇、产生兴趣。
通过观看,给学生视觉冲击,以此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城市和乡村聚落对比图,让学生将聚落进行分类。
再结合图片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并说出生活判断回答记忆从学生熟悉的事情谈起,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知识学习在那里的人们所从事的工作。
让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根据图片,分析聚落的形状。
教师给出特定称谓。
师生共同完成教材活动,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并与家乡的聚落进行比较,同时增添几个聚落图片作进一步的分析。
介绍聚落与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的关系,从而引出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欣赏水城威尼斯、平遥古城、丽江古城。
学生活动: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欣赏皖南古村落、北京四合院等图片。
思考、回答思考,找出特点即可。
分析理解倾听欣赏、感悟讨论、交流、回答欣赏、感悟性。
让学生动脑思考,积极参与。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拓宽视野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发自内心的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练习评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知识竞赛回答相关问题人人参与,加深理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布置作业搜集巴黎塞纳河沿岸和澳门古城区的图片。
教学设计4: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
4.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形成基于探究学习地理的兴趣,逐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世界观。
6.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和珍惜传统聚落的意识,并把这种责任和义务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二、教学重点1.认识聚落的城乡差异。
2.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法、启发式。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城市与乡村对比性景观图片。
人类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无穷的智慧下,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居住”景观。
有些人居住在城市,有些人居住在乡村。
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从这一系列图片中你看到什么?像图中展示的这些地方,都是我们人类的居住地,我们给它起了名字叫做聚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的聚居——聚落。
讲授新课如果要大家对这几张图片进行分类,你会怎么分?聚落分为了两种基本类型——乡村和城市。
1.走进城乡,感受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结合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城乡,找找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提供表格给大家参考。
生:联系生活,观察回答表格。
(建筑物,道路,绿地,人们的职业,果园,医院,学校,农田,牲畜,游玩方式,水和空气质量等)师:希望大家多用你的眼睛观察你的生活周围;如果对比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方法。
(过渡):乡村和城市出现的顺序是:先出现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我们知道大自然是十分奥妙的,要在大自然中寻找到适合居住的家园,还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如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你会选择在哪里居住呢?2.走进自然,选择理想家园(分组合作讨论回答)师:(学生讲一个,板书一个要素)还有哪些地方你不会考虑去居住的?为什么?(展示图)师:从大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容易形成聚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5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以及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聚落的概念、类型以及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聚落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聚落的照片、地图等资料。
2.教学素材:包括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课堂讨论:准备一些关于聚落与环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聚落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概念和特点。
提问:你们对这些聚落有什么观察和感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聚落的概念和类型,讲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图、照片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聚落进行观察和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聚落的建筑风格、布局、环境状况等方面,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聚落概念、类型和聚落与环境关系的掌握情况。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运用图片描述,培养观察、表达能力。
激发兴趣,乐于思考探究,培养合作、分析、归纳、创新能力。
知识迁移,拓展学习地理的方法。
步步紧扣,配合图片引导解析突破重难点。情感教育:人与环境协调发展。
激发兴趣,培养合作、创新能力。情感教育。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知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课堂小结
巩固新知
屏幕展示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导出城市和乡村都是人类的聚居地,进入课题。
出示课题并板书。
一、聚落与环境:
(一)乡村与城市:
1、总结聚落概念。
2、聚落类型及景观差异:
根据图片总结聚落的类型。请同学们看图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学生发言后总结差别要点,出示表格。
3、景观的差异是由劳动方式导致的。通过图片引导说明。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古代部落首领带领人们寻找理想的居住地感知环境因素;引导看书具体探究并展示,师生共议明确环境因素。出示生活小问题,活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
2、世界聚落的分布与环境关系: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乡村聚落:
劳动生产方式差异景观差异
城市聚落: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分布
形态环境
民居
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
清原二中徐永斌
观看图片,参与进入情境。
观察思考,发言,说明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抢答表格内容。
互动明确。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③篇。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课题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别。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聚落的作用及保护。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聚落的作用和保护,初步掌握搜集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生存教育,竖立爱护聚落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步骤活动备注(一) 课前自主预习一、聚落与环境阅读教材P81—83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聚落的概念:人们的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差异规模类型生产活动乡村较小农村、牧村、渔村等耕作、放牧、捕鱼等城市较大—工业、服务业等3.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③自然资源丰富④交通便利,⑤地形平坦。
4.聚落的分布(1)一些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5.聚落的分布形态聚落形态分布地区聚落特征团块状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条带状沿着河流、山麓、谷地在山区,有的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一些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二、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阅读教材P84第1~3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意义:特色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情况的“百科全书”。
2.现状:一些特色鲜明的乡村聚落正在逐渐减少;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也被高楼大厦所代替。
如何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3.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聚落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例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中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根据下面的材料,分析两处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
设计小小设计师,集思广益搭房子。给学生想象空间,重点分析教材上两种特色民居与环境关系,并给学生拓展空间。
引导总结,总结谈本节收获。
出示课堂检测
自由回答
学生总结聚落概念
根据图4.12总结聚落的类型。请同学们看图描述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巩固新知
猜谜语:背上长满鳞,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吧,可以吐活人。——房子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居住景观,而我们把人类的聚居地统称为聚落。
一、聚落
1、总结聚落概念。
乡村
2、聚落类型
城市
2、聚落类型的景观差异:
学生发言后总结差别要点:
景观的差异是由劳动方式导致的。
合作探究并展示成果,明确目标。
温故知新,思考回答。
观察并回答,明确目标。
小组合作探究并展示说明。
总结谈收获。
思考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乡村聚落:
劳动生产方式差异景观差异
城市聚落:
2、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分布
形态环境
民居
二、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
以古代部落首领带领人们寻找理想的居住地感知环境因素;引导看书具体探究并展示,师生共议明确环境因素。出示生活小问题,活用聚落形成与发展的环境因素。
2、世界聚落的分布与环境关系:
回顾世界人口稠密和稀疏区,展示早期城市引出,提出问题,并总结。
3、聚落的形态与环境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结合课本图片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潜能,并让学生懂得爱护环境,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引导观察、指导分析、点拨总结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探究新知
课堂小结
单位
圣泉中学
授课教师
张俊
课型
新授
课题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能够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3.了解世界文化遗产。
过程与方法:
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理解聚落的含义、类型及景观差别;通过小组合作、教师指导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