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书评(程思茜G13201039)(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读《翻译批评导论》有感——论翻译批评的重要性近几年来,翻译出版物迭出,其中不乏具有真知灼见者。

在我最近所阅读的书中,除了《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之外,还有一本书也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就是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杨晓荣的《翻译批评导论》。

或许,是因为我平时的阅读面不是很广阔,之前我并不知道“翻译批评”这一词。

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对“翻译批评”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首先我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翻译多元论》这本书主要有七个章节——翻译批评基本概念、翻译批评基本原则、翻译批评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参照系、翻译批评的层次和方法、翻译批评的依据——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探索、翻译批评标准的传统思路和现代视野。

从整本书来看,作者全面梳理翻译批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集中探讨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问题;从技术层面和学科层面阐述翻译批评方法论,充分体现翻译研究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质。

不过,下面我重点谈谈翻译批评的目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一些见解。

根据此书,我了解到,作为翻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翻译批评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

很多学者对它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杨晓荣教授将其定义为“翻译批评主要针对具体的译作或译作有关的某种翻译现象所发的评论。

因此,翻译批评可以使鉴赏,也可以是指出错误式的批评,还可以是理论性的研究,借评论某种现象说明某个问题。

常规意义上比较完整的翻译批评应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取某种论证的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作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

”对于这个定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不过,在我看来,这个定义虽然将翻译批评这一概念简单化了,但还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比较具体清晰地指出翻译批评到底是在干什么,使我们这些初次接触翻译批评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它。

此外,我还了解到了翻译批评的目的。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进行翻译批评呢?其实,翻译批评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翻译质量。

口译理论概述 书评

口译理论概述 书评

口译理论概述书评释意学基础上的口译理论——评介鲍刚的《口译理论概述》严婧(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 330013)引言:释意学派,又称“达意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原理与教学的学派。

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身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做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

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翻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由鲍刚所著的这本《口译理论概述》则在国内口译理论研究稀缺的情况下,从释意学的角度为读者总结了口译的特征,准备与理论知识。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认知心理学一、内容提要全书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为我们介绍了口译的产生、发展以及口译理论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作者介绍了口语的特点以及与此对应口译的相关训练方法。

第三章主要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讲述了口译过程中,信息的接受与解码。

第四章,本书探讨了原语的贮存以及如何有效记笔记的问题。

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口译过程的第二步,即:“脱离词语外壳”进行口头翻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战”。

本书结尾处,主要探讨了口译的译前准备。

二、我的评价首先,我通过第一章内容来谈谈口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对目前口译理论的看法。

尽管释意理论现今已在国际口译理论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国内乃至国际上仍然缺少具有实证意义的、科学的系统化口译理论。

释意理论与其说为口译研究提供了现成答案,还不如说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指出了一条可行的,然而却布满了荆棘的前进道路……口译研究仍然有不少的问题有待于解决,释意理论也需要进一步普及、发展,并需要启动多学科研究成果予以实证。

我认为释意理论道出了口译之本质,然而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是如何以科学的方式,证明这一本质以何种方式在口译各个相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理论,还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国内译员的实践与培训。

女性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女性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启示—以《简爱》两个汉译本为例[摘要] 本文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对19世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简爱》的两个汉译本(祝庆英版和黄源深版)进行对比分析。

除了通过弗洛托提出的三个女性主义翻译策略:加写前言和脚注、增补和劫持,本文还有从中国化的女性主义这方面进行对比赏析。

由此发现女性主义翻译策略的运用对翻译《简爱》这样女性主义小说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发现女性译者往往更能准确形象的在译文中再现女性形象。

由此得到两点启示,一是类似《简爱》这样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应该提倡采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是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译者性别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简爱》;译者性别Translation Implications from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Jane EyreAbstract: The thesis i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Zhu Qingying’s version and Huang Yuanshen’s version) of Jane Eyre,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harlotte Bronte who was a writer in 19century from United Kingdom. Based on the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the author make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from several aspects: the strategies concluded by flotow: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 supplementing, hijacking and the character of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China, to be more specific. And the conclusion is made that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s helpful to translate the feminist works like Jane Eyre and female translator are able to describe female image more vividly than male translator. And thu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hesis, one is that it is more advisable to adopt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feminist literature works’translation, another suggestion is that the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or’s gender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Key words: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Jane Eyre,the gender of translator1 引言自从20世纪5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的萌芽,传统的“对等”翻译观念和思想逐渐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对翻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开始质疑“对等”是否真是翻译的前提和翻译的目标(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1990:6)。

翻译释意理论辨_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翻译释意理论辨_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许钧在不久前完成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一书中,我们曾辟一章,对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创立的翻译的“释意”理论进行了评述与研究。

这次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翻译学术研讨会(1997.11.1-11.3,有机会和与会的塞莱斯科维奇教授就释意理论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换了意见,现将谈话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供同行参考。

许钧(以下简称许:塞莱斯科维奇女士,您是世界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曾长期担任巴黎高等翻译学校校长,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翻译实践,带领同行和众弟子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创立了翻译的释意派理论。

就我所知,早在1968年,您就发表了rences in ternatite dan s les confé《国际会议译员——言语和交际问题》(in terp rèm es de L angage et de comm un icati on一书,借助言语科学研究的成果, onales,p rob lè把口译纳入系统的理论研究轨道,对口译的性质,任务进行了界定,为释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您与玛丽亚娜?勒代雷合作于1984年发表的《释意理论》(in terpréter pou r tradu ire,运用现代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与交际理论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系统的阐述,对口笔译的共同点及差别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即席翻译及同声传译的基本规律,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发表,标志着释意理论的确立。

您能否就释意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意义作一概括性的介绍?D.塞莱斯科维奇(D an ica Seleskovitch, 1921—以下简称S:释意理论,更确切地说,应该叫交际与释意理论,这一理论的建立,并非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里面凝结着我的同行们的心血。

若要用几句话来说明这一理论的要旨,那我是否可以这么说:释意理论首先是一种口译理论,我们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借助语言表达的意义,因为不同语言社团的人有共同的需求,他们交往的目的是相互理解,交换思想,或在不同领域进行可能的合作。

评价理论指导下小说Golden(节选)的翻译报告

评价理论指导下小说Golden(节选)的翻译报告

分类号密级公开UDC 编号2014020149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学位论文评价理论指导下小说Golden(节选)的翻译报告申请人姓名罗兴岚导师姓名及职称陈娟副教授申请学位类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科专业名称英语笔译培养单位外国语学院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2017年6月10日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he Novel Golden(Excerpt)Luo XinglanSupervis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Chen JuanSubmitted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the Degree of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Guizhou UniversityJune 2017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贵州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人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20 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20 年月日签字日期:20 年月日目录致谢 (2)中文摘要 (3)英文摘要 (4)1. 项目简介 (5)1.1项目背景 (5)1.2 项目意义 (5)1.3项目目标 (6)1.4 报告结构 (7)2. 过程描述 (8)2.1译前理论准备 (8)2.1.1 评价理论简介 (8)2.1.2 理论选取依据 (10)2.2 译前原文分析 (11)2.2.1 原文主要内容 (11)2.2.2 原文文本分析 (11)2.3 译中难点 (15)2.4 译后校对 (18)3. 评价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案例分析 (19)3.1 翻译过程中态度资源的识别与翻译 (19)3.1.1 情绪资源的识别与翻译 (19)3.1.2 判断资源的识别与翻译 (22)3.1.3 鉴赏资源的识别与翻译 (23)3.2翻译过程中介入资源的识别与翻译 (24)3.2.1 自言的识别与翻译 (24)3.2.2 借言的识别与翻译 (25)3.3翻译过程中级差资源的识别与翻译 (27)4. 实践总结 (29)4.1 翻译心得和教训 (29)4.2 待解决的问题 (29)参考文献 (31)附录 (33)附录1 项目翻译原文本 (33)附录2 项目翻译译文本 (63)致谢在此翻译报告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陈娟副教授。

翻译理论与实践评析各译本The gril of Magi

翻译理论与实践评析各译本The gril of Magi

period of prosperity when its possessor was being paid $30 per
week.
翻译语序不同
张经浩: "迪林厄姆”这个名号是主人先前春风得意之际, 一时 兴起加上去的,那时候他每星期挣三十美元。
王永年:“迪林汉”这个名号是主人先前每星期挣三十块钱的 时候,一时高兴,加在姓名之间的。
alone and not by meretricious ornamentation—as all good things
should.
俗气的装饰
张经浩:她找遍了各家商店,哪儿也没有这样的东西,一条朴 素的白金表链,镂刻着花纹。正如一切优质东西那样,它只以 货色论长短,不以装璜来炫耀。 王永年:她把所有店铺都兜底翻过了,各家都没有像这样的东 西。那是一条白金表链,样式简单朴素,只是以货色来显示它 的价值,不凭什么装潢来炫耀——一切好东西都应该是这样的。
张经浩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发 表了大量的著作和译作,主要包括《简明英语语 法》、《英语同义词解说》、《译论》、《名家名 论名译》等专论论集,也有《冰岛迷雾》、《爱 玛》、《世界名作家小小说精华》、《欧·亨利短 篇小说选》、《司各特短篇小说选》、《傲慢与偏 见》、《马丁·伊登》等西方文学经典重译。此外, 张教授还在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Ours : 德拉从桌子旁扭扭捏捏走到他身边。
03
show their feelings, opinions and ideas
表示;表达;表露
His eyes were fixed upon Della, and there was an expression in them that she could not read, and it terrified her.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读后感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读后感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读后感摘要美国的翻译研究,开始较迟,历史较短。

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二次大战后逐步有所发展,到了60年代之后,则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郭建中编著的《当代美国翻译理论》系统、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当代美国翻译研究发展史及重要翻译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大学中还没有翻译研讨班或研究中心,也没有翻译研究中心,没有文学翻译工作者的组织,也没有翻译或翻译研究的专门刊物。

埃德温·根茨勒在《当代翻译理论》中提到,60年代起,文学翻译在美国才开始受到公众和学术界的重视。

保罗·恩格尔于1964年在衣阿华大学开设了第一个翻译研讨班。

第二年,福特基金会拨款给在奥斯丁德克萨斯大成立全国翻译中心。

1965年出版了第一本《现代诗翻译》的杂志。

1968年,全国翻译中心出版了第一期翻译研究杂志《得洛斯》。

从此,文学翻译在美国文化中取得了小小的一席之地。

70年代之后,美国的翻译和翻译理论继续得到发展。

好几所大学开始设翻译课和翻译研讨班。

由于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发展,美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协会(American literary translators association)于70年代末成立,并出版了《翻译》(tanslation)作为该组织的机关刊物。

1977年美国政府开始从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中拨出专款资助文学翻译。

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三个有影响的翻译研究中心,即加利福尼亚的蒙特利国际学院、华盛顿特区的乔治城大学和宾厄姆顿的纽约州立大学。

所有这些,为美国翻译和翻译理论在80-90年代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翻译史上的基础理论和一些译论。

其翻译理论史尽管时间不长,但发展迅猛。

二战结束之后,由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原因,原先在美国不受重视的翻译得到了政府、学术界和民间人士的关注,翻译研究也随翻译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更由于蜂拥而至的世界各地的新移民,使翻译和翻译理论的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李继宏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分析陈晴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李继宏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分析陈晴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李继宏版《了不起的盖茨比》译本分析陈晴发布时间:2021-09-01T07:15:15.434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7期作者:陈晴[导读] 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奠定了其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了20年代“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

20世纪末,这部小说入选美国文学史上一百部最优秀小说,并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

本文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以李继宏译本为例,从句子和词汇两个层面进行举例说明。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 051430摘要: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奠定了其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为了20年代“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

20世纪末,这部小说入选美国文学史上一百部最优秀小说,并多次被搬上银幕和舞台。

本文将结合功能对等理论,以李继宏译本为例,从句子和词汇两个层面进行举例说明。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了不起的盖茨比》;李继宏Abstract:The Great Gatsby by American writer F. Scott Fitzgerald established hi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made him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st generation” in the 1920s. The novel was listed among the 100 best novels in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at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and has been adapted for the screen and stage many tim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this paper takes Li Jihong’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from the two levels of sentence and vocabulary. Key Words: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The Great Gatsby;Li Jihong一、《了不起的盖茨比》简介(一)作品及作者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写作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和长岛。

重识“善译”观的理论价值

重识“善译”观的理论价值

重识“善译”观的理论价值余蕾【摘要】本文以马建忠和胡适分别于1894年和1914年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为基础,探讨其理论意义。

首先,对现今研究“善译”观的某些观点予以驳议;接着,对比马胡二人“善译”观中的主要思想,指出它是关于译者中心论的理论模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溯‘‘善译’’的理论来源。

%This thesis researches into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basis of the notion of "Good Translation" advanced by Ma Jianzhong in 1894 and Hu Shih in 1914 respectively. Firstly, it argues against some of current researches on "Perfect Translation" ; next, it makes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main values in Ma's and Hu's, "Perfect Translation" and further points outits translator-centered theoretical mode; lastly,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trace their theoretical source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期刊名称】《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4页(P111-114)【关键词】“善译”观;理论意义;译者中心论;中国传统哲学【作者】余蕾【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位翻译理论家提出过“善译”翻译观。

彼得·纽马克翻译批评理论视角下《弟子规》译本评析

彼得·纽马克翻译批评理论视角下《弟子规》译本评析

彼得·纽马克翻译批评理论视角下《弟子规》译本评析作者:赵华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3期摘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作品的水平和质量尤其是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如《弟子规》等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特殊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对促进这一跨文化交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翻译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弟子规》两个不同英译版本为例,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出发,指出翻译批评的重要性在于为译出更好的作品打下基础。

关键词:翻译批评彼得·纽马克《弟子规》一、引言作为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翻译批评所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对众多的翻译作品进行评论,或对纷纭的翻译现象做出解释,还要通过这种评论或解释,对翻译活动进行影响,指导它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对翻译重要性认识的日益加强,在翻译批评理论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正是鉴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其著述中提出的关于翻译批评的理论对我们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弟子规》是中华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本道德风范的启蒙读物,该书是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写的青少年道德启蒙读物,每三字一句,通俗易懂,内容合乎我国古代礼仪道德和人性真善美的体现,又合辙押韵,便于诵读,虽然已经过去了300多年,流传至今,但对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熏陶及现代社会人际和谐交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毫无疑问,《弟子规》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它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剔除其中不适合当今中国社会的内容,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相信这也是顾丹柯先生和郭著章先生翻译《弟子规》的初衷。

二、翻译批评的重要性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一条重要纽带”。

[1]纽马克认为翻译批评有五大目的:提高翻译质量;为翻译教学提供实例;阐明特定时期特定领域内的翻译观念;帮助理解名家名作和名家译作;比较原语和译语在语义和语法上的异同。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英国译论家雅各布奈达(JacobNeusner)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于2020年,用他广泛的学术生涯重新定义了翻译领域。

这本书被誉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新史的开创者,其中的理论历史概念非常具有深远的意义,构建了翻译领域的新框架。

翻译理论贯穿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整体构架中,从关于翻译作品及后续文献研究的理念,到作品进行完整性概念的介绍,以及有关不同翻译方法及其应用的探究,实践概念也是书中的重要议题。

该书中的许多观点和术语反映了当今时代翻译理论的观点,而它们对翻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方面,《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翻译理论的基础和历史。

奈达认为,翻译是一个语言和文化媒介,它可以将新的内容转化成客观信息,以供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

其次,奈达指出,翻译应该与现代社会文化、政治和信仰观念相结合,因此,翻译首先必须考虑文字的文化意义,而不仅仅关注历史、拼写和语法。

归结起来,奈达追求翻译的可持续性,以保护传统文化,发展非政治化的社会环境,提升全球多样性。

另一方面,书中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践概念,尤其是它的十六个翻译方法,该方法建立在奈达的3个主要翻译原则之上,包括:第一,翻译应该是一个语言和文化的中介;第二,它应该与现代社会文化,政治和信仰观念相结合;第三,它应该允许读者接受文本的内涵。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如何实施这些方法,包括采用社会化翻译和奈达翻译语言论并重新审视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关系。

总而言之,《翻译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翻译领域的新概念,它的理论历史概念及翻译原则为翻译研究发展和实践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改善翻译质量,并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全球多样性发展。

人们在阅读该书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理论,从而更加有效地翻译文本。

评价理论观照下中国古诗美学价值的理解与翻译--以《钗头凤》英译为例

评价理论观照下中国古诗美学价值的理解与翻译--以《钗头凤》英译为例

评价理论观照下中国古诗美学价值的理解与翻译--以《钗头凤》英译为例张威;李菁【摘要】评价理论中的态度、介入、级差系统与文本的文体风格、审美价值密切相关。

因此,评价理论与翻译实践、翻译批评也存在紧密关联。

诗歌英译的关键是将原文的“美”移植到译文。

然而,因主体差异,译者与原作者往往对同样客体持有不同的评价态度。

以《钗头凤》三个英译本为例,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作者与译者审美及价值观的异同,探索衡量译文质量的有效标准,并以此探究评价意义承载的文化美学特征。

%Appraisal System consists of Attitude, Engagement and Graduation, all of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tylistic fea-tures as well as aesthetic values.Hence, Appraisal System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key of translating Chinese poems lies in the transfer of original“aesthetic value” into its corresponding target text.Howev-er, due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translators may hold a disparate attitude with that of the writer.This paper, with the ex-amples of three versions of Chaitoufeng,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crepancies of aesthetic and ethnic viewpoints between writers and translators, provide practical criteria in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translated works, and probe into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loaded in Appraisal System.【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02【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评价理论;《钗头凤》;诗歌英译;美学价值【作者】张威;李菁【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100089;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李菁(1991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

翻译书评与翻译批评——《翻译为什么重要》九篇书评的对比研究

翻译书评与翻译批评——《翻译为什么重要》九篇书评的对比研究

翻译书评与翻译批评——《翻译为什么重要》九篇书评的对比研究吴万伟【期刊名称】《英语研究》【年(卷),期】2011(009)004【摘要】分析发表在今年四月和五月《纽约书评》、《星期日泰晤士报》、《时尚精英》、《环球邮报》、《英国邮报》、《澳大利亚人报》、《人文月刊》、《国民邮报》等西方媒体上的九篇书评。

这些书评谈论的新书《翻译为什么重要》是当今在西方非常有影响的西班牙语翻译家伊迪丝·格罗斯曼(Edith Grossman)的新作,她的译作《堂·吉诃德》既是代表作也是畅销书。

根据收集的数据,探讨和归纳翻译书评和翻译批评的相似性和差异,根据书评作者的编辑、作家和译者等不同身份,把书评分为倾向理论的书评、倾向创作的书评和倾向翻译的书评三种,最后归纳了翻译书评的基本操作程序。

【总页数】7页(P77-83)【作者】吴万伟【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书评 [J], 黄朵朵2.翻译书评写作模式探索——基于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三个版本9篇书评的研究 [J], 管机灵;3.翻译书评写作模式探索——基于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三个版本9篇书评的研究 [J], 管机灵4.论英语翻译在肉食国际营销中的重要性\r——书评《肉品科学英语材料选编》[J], 刘宁5.国际期刊翻译书评特征解析——以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书评为例 [J], 管机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

翻译理论读书报告翻译是一个将一种语言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涉及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

翻译理论是关于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践的研究,其目的是提供有关翻译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

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期的翻译理论主要关注语言的转换和语法结构的转化。

从“等值翻译”到“意译”,翻译理论逐渐认识到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和社会背景。

现代翻译理论更加关注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强调翻译的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望。

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和学者。

其中,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实现与原文相同的功能。

这种理论观点认为,翻译应该符合目标语言文化的习惯和规范,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

另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是“重建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言中重建原文的意义和效果。

这种理论观点认为,翻译应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及原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除了功能对等理论和重建翻译理论,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翻译理论,如文化翻译理论、译后评估理论等。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翻译工作。

在实践层面,翻译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一些指导原则。

首先,翻译者应该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望,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其次,翻译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转换目标语言和源语言之间的差异。

最后,翻译者应该注重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以确保翻译文本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总的来说,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过程和实践的学科,其目的是提供有关翻译的理论框架和指导原则。

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到语言转换、文化转换和功能转换等方面。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理论为翻译者提供了一些指导原则,包括根据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选择翻译策略、提高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注重翻译质量和准确性等。

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RT翻译——精选推荐

2RT翻译——精选推荐

首页| 无图版| 左右分栏» 您尚未登录注册 | 搜索| 社区服务| 帮助社区服务勋章中心道具中心邀请注册银行短消息收件箱发件箱消息跟踪写新消息控制面板控制面板首页编辑个人资料查看个人资料好友列表用户权限查看交易币管理特殊组购买收藏夹我的主题统计与排行基本统计信息到访IP统计管理团队管理统计在线统计会员排行版块排行帖子排行网上读书园地论坛» 学术妙笔» 读书笔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等编著>> 论坛导航|- 论坛公告栏|- 书园制度版|-书园日记|- 新手学园>> 友情求助区|- 专家找书|-优先求助|- 我的应助|- 期刊论文求助|- 悬赏求助和财富交易|- 你问我答>> 检索讨论区|- 检索方法探索|- 解密档案|- 资源销售专区|- 中文文献资源|- 外文文献资源>> 资源共享区|- FTP 联盟|- BT 资源专区|- 网络资源>> 专业交流与互助|- 读书软件交流|- 健康卫生|- 生命科学|- 电子书,课件,视频,音频制作与交流|- 计算机技术|- linux/unix[关闭中]|- 大型专业软件交流[关闭中]|- 外语学习|- 网络经管|- 经管资料|- 法律之窗|- 书园法律援助中心|- 教学相长>> 读书交流|- 学术妙笔|- 众趋堂|- 读书参考|- 学苑书林>> 社区交流|- 书园茶社|- 转贴|-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上海2010|- 多媒体空间|- 书园风云录|- 书园精华|- 文学原创与美文欣赏>> 站务管理|- 网站建设|- 项目活动组|- 项目组存档|- 认证会员申请与考察区>> 会员认证区|- 初级认证区|- 中级认证区|- 群英会>> 博客区|- 强国梦|- 空山|- 秋爽斋|- 淡泊草|- 水清木华|- 书园旧梦本页主题: 读书笔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廖七一等 编著打印 | 加为IE 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hero8151级别: 普通会员精华: 0发帖: 1502威望: 32 点财富: 44 论坛币活期存款: 0定期存款: 100总资产: 144 论坛币在线时间:2240.9(小时)注册时间:2005-04-22 21:52最后登录:2010-11-26 10:41 读书笔记: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廖七一等 编著第一章、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 Savory):翻译的艺术 《翻译艺术》(The Art of Translatio n ):“英语中论述翻译的最佳之作” 1.有人认为: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外衣之下包裹着一个个对等的观念”。

功能对等理论书籍读后感

功能对等理论书籍读后感

功能对等理论书籍读后感读完关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书籍,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奇妙的翻译之旅,而且是一场让我对语言转换有了全新认识的旅行。

首先呢,这个功能对等理论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试图打开不同语言之间那扇看似厚重又神秘的大门。

以前我总觉得翻译嘛,不就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的字词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字词就好了。

就像玩那种一对一的替换游戏,这个词对应那个词,多简单呀。

可读完这本书才发现,我这想法简直幼稚得像个小朋友以为搭积木只要堆得高就好,完全没考虑到稳定性(也就是翻译的准确性和表达效果等多方面因素)。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一种“神似”而非“形似”。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漫画里的人物和真人的关系。

如果按照以前我那种简单的字词对应想法来翻译,就好比把真人的照片直接印在漫画人物的脸上,看着就特别别扭。

而功能对等理论呢,是要抓住人物的灵魂和气质,把真人那种神态、情感等通过漫画的形式重新展现出来,让看漫画的人能像看到真人一样感受到那些内在的东西。

比如说,英语里形容一个人高兴会说“on cloud nine”(直译是在九霄云外),如果按照简单的字词对应翻译成中文的话,中国人可能会一头雾水。

但要是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成“高兴得飘飘然”或者“欣喜若狂”,那读者马上就能理解其中的情感,这就达到了在功能上对等的效果。

书中还列举了好多例子,这些例子就像一个个小故事一样,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有的是文学作品的翻译,那些优美的诗歌和富有哲理的散文,在不同语言之间转换的时候,如果只追求字词对等,就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就好比把一首悠扬的古典音乐硬生生地用电子音去演奏,旋律虽然还在,可那种能触动人心弦的感觉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功能对等理论就像是一个高明的指挥家,根据不同乐器(不同语言的特点)来重新编排乐曲(进行翻译),让不同语言背景的听众都能感受到音乐(原文)的美妙之处。

不过呢,这个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在追求功能对等的时候,可能会让翻译变得有点太灵活,感觉像是给原文做了一场大手术,虽然功能上好像对上了,但原文的一些独特之处可能也会被削弱。

从价值学和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红玫瑰王后玛格丽特安茹》以张杨译本为例

从价值学和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红玫瑰王后玛格丽特安茹》以张杨译本为例

从价值学和功能翻译理论角度分析《红玫瑰王后玛格丽特安茹》以张杨译本为例摘要:翻译发展至今,很多翻译家都提出了自己对翻译标准的看法,大多是对于传统译学中翻译标准的看法,但是文学翻译存在其特殊性,所以文学翻译需要有新的标准,本文结合价值学和功能翻译理论,以《红玫瑰王后玛格丽特安茹》张杨译本为例进行分析,旨在分析该译本中有哪些符合价值学和功能翻译理论的内容,有哪些是与价值学和功能翻译理论相违背的。

关键词:翻译标准;文学翻译批评;价值学;功能翻译理论;《红玫瑰王后玛格丽特安茹》绪论《玛格丽特王后:武士王后与玫瑰战争》是美国著名作家雅各布·艾博特的代表作,该书是美国国家图书馆珍藏名传,也是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小说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业界权威作家及评论家的高度赞赏。

随后,该书由美国作家安德鲁格兰特改编为《红玫瑰王后玛格丽特安茹》,由张杨翻译,2008年由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文将从文学翻译需要具有新标准的角度出发,结合价值学和功能翻译理论对该译本进行分析[2]。

1.文学翻译批评新标准1.1价值学文学翻译批评的本质就是评价, 它所需要的评价理论属于价值学的范畴, 所以文学翻译批评标准的基础是价值学,它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以及个人行为对个人、阶级、社会的意义,即主体的需要、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的需要[1]。

1.2功能翻译理论功能翻译理论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即目的原则、忠诚原则、连贯性法则和文本类型理论法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

所谓“忠诚”的意思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把翻译这种传意活动的所有参与者 (原文作者、翻译的客户或委托人、译文的接收者 )都考虑在内, 以求得在各参与者之间达到平衡。

连贯性法则能够辅助我们进行英语翻译,更好的实现文本翻译功能。

不同文本的翻译就有不同的翻译批评要求,所以需要区别英语文本类型,获取、提取英语文本理论,根据英语文本理论要求,进行适当的英语翻译,达到英语翻译的实效性[2]。

论翻译理论的科学评价问题

论翻译理论的科学评价问题

论翻译理论的科学评价问题黄远鹏;范敏【摘要】针对目前国内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重复研究过多、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文章提出运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对翻译理论进行科学评价.要对翻译理论进行科学评价,首先要有问题转换意识,即,从以往对孤立的理论批评转换为评价研究纲领的视角.研究纲领的进步性和退步性问题对于评判翻译理论的创新性和甄别重复研究提出了科学思路,因而有利于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4)003【总页数】5页(P279-283)【关键词】科学研究纲领;翻译理论;评价;进步性;退步性【作者】黄远鹏;范敏【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学院,太原030051;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日照276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我们曾不止一次听到有关国内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复性研究过多、创新意识不足。

尤其是许钧、穆雷在回顾梳理了过去30年(1978-2007年)我国翻译研究的情况后更是指出:“30年来,我国不少翻译研究成果是对西方翻译理论的译介、验证或应用,而对其进行反思、质疑、证伪、发展的却很少,表现出研究者的创新意识不足。

”[1]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对翻译理论的探索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我们缺乏对翻译理论评价的科学尺度。

如何对翻译理论进行证伪?几个例子能否证伪别人的理论?什么样的理论属于重复性研究?怎样的理论才算创新性的理论?对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研究者对创新性理论的概念就是盲目的,也就不能发展出创新性的理论。

而这种种问题正是科学评价翻译理论所要回答的。

一、评价对象的范畴1.对翻译理论的认识何谓翻译理论?这个曾经无数次被追问的问题,我们重新起是为了探究进行科学评价对象的范畴。

我们首先看一下翻译理论家们是如何认识“理论”的。

霍姆斯将“理论”定义为,“一系列论述,在逻辑上每个论述都源于前一个论述或源于某一个通则,这些论述合在一起对某个现象有着很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fterthoughts upon Bassnett’s 《Translation Studies》In this new-born while in-depth field of translation, a variety of monographs 、text books abound in this blooming, glamorous garden, then I choose one glistening rose in full blossom TranslationStudies(the third edition) as my favorite book to undertake a report. The writer---Susan Bassnett is a well-known translation theorist winning her reput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and celebrated for her tremendous, fruitful translation monographs, translations and compilations. Her research range varies from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English literature, dramatic productions to the translation phenomena in postcolonial period. Besides, some of her seminal works contributed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lik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blaze the trail for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school. And this book makes a name for her proving to be one of her most influential works.This book consists of four main parts: “Preface” to the third edition, “Introduction”, “Contents” and “Conclusion”. In the preface, Bassnett elaborated upon the cause, status quo and prospect of this discipline and also sketched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Then,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she pointed out the pivotal goal of this book, which is an attempt to outline the scope of that discipline, to give some indication of the kind of work that has been done so far and to suggest directions in which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Most importantly, it is indeed a discipline in its own right: not merely a minor branch of other disciplines. She also holds that translation study is one kind of discipline deeply, firmly implanted in the practice. S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is discipline is of great value and importance. After that, she used four research atmospheres to construct the range of this disciplin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in the TL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and Poetics. The “contents” part comprises three chapters: central issues, history of translation, specific problem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e first chapter, it touches upon issues like Language and culture, Types of translation, Decoding and recoding, Problems ofequivalence, Loss and gain, etc. Bassnett freed from the shackles of the old, clichéd debates on some issues, provided her new insight into theses issu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Bassnett cherished the history as thread to give a comb of the different views in various periods of western culture, and pondered over the effects and change of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It covered periods from “The Romans” to “The Renaissance” to “The seventeenth, eighteenth centur ies” until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last chapter, at the beginning, she compar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at between driver and mechanic. And finally she suggested that, in terms of a careful analysis of cases and examples, translators would give rise to different specific issues after choosing disparate translation criteria. She introduced different translation criteria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poetry, prose and dramatic texts, cited some examples from original works for our reference. In “conclusion”, she confessed that some other vast amount of material was left undiscussed, such as: machine translation, cinematic texts, oral translation or interpreting; these are like fly in the ointment. Above mentioned is the general outline of the whole book.Actually, this marks a significant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this discipline. The biggest contribution is that it circumscribes the basic research domain of translation study as the separat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It also highlights that translation study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ural level to have the whole meditation upon translation, which opens the door of “cultural turn”. Secondly, this book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school. Before, the translation field was overwhelmed with the linguistic perspectives on translation, to name just a few, Nida’s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Newmark’s “semantic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oury’s different kinds of norms. It’s from this book that the general structure and blueprint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school has been gradually constructed. What’s more, she even expounded on the basic notions of this school i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is book: A focus should be pinned on the historic,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texts, what criteria decided translators’strategies in translation, and we should attempt atrecognizing how the complicated process of controlling texts produced. Thirdly, there are some minor while still glittering lights cast upon readers from the book. It gives us a comparatively systematic line of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in western culture. Attention to “history” here means not merely the main translation principles, strateg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but also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 elements of SL and TL texts. Besides, she might be courageous enough to challenge, or even topple down the core principles of “equivalence”, “fidelity”, “translatability”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views, and regarded the translation history, some other cultural views as being set in the equal place with linguistics. Maybe these radical and audacious views incurred criticism and doubts from other translators and theorists.Every leaf has two sides; this book is no exception. Since the publication, this book has been leveled criticism, suspicion from different voices. Generally, the structure of this book seems to be general and sweeping. It falls short of the specific, systematic research methods and doesn’t provide us with some instrumental principles, methods, strategy easily to be practiced. So in some aspects, it doesn’t delve into the broader and deeper part of some theories, just like a dragonfly skimming the water surface. In spite of her promotion of combining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translating poetry and dramatic texts, it’s obvious there is a lack of relevant theories supporting the analysis of original works in detail. More specifically, I was skeptical about her defining of equivalence in this book: the first lays on an emphasis on the special problems of semantics and on the transfer of semantic transfer from SL to TL, the second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equivalence of literary texts. After contemplation, the doubts exist in whether it’s scientific and overall. Besides literary texts, other types of texts’ problems of equivalence seem to be ignored. Her two lines can’t cover the core nature of equivalence, not to mention, the gamut of it. Then, the translation of dramatic texts attracted m y interests, esp. the principle of “playability”. It indeed makes huge progress in that it moves away from adhering to the original texts too closely to focusing on the performable aspects of texts. However, after considerate reading, problems loom large. There seems to lack thespecific, working principles or methods. And in the practical translation of dramatic texts, even if there are setting criteria of “playability”, they will vary accompanied by the change of different cultures, periods, text types. What’s worse, “playability” in translating dramatic texts sometimes fall victim to other sides’ full advantages. So in the directors, theatre managers’ eyes, the SL texts were anything but sacred, and were reshaped according to very basic needs---the audience expectations, size of company, repertoire of performers,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etc. So they reshaped the text actually in order to satisfy their own benefits to maximum, and used the term as an excuse to exercise greater liberties with the text than convention allowed. Bassnett herself also realized the impossibility to exercise this “playability”, as a result, after 1985, she gave up the “playability”, then began to run counter to her former theories in a series of papers, namely: Ways through the Labyrinth: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ranslating Theatre Texts; Translating for the theatre---Textual complexities; Translating for the theatre: The Case Against Performability. She once admitted that performability was nothing but a human illusion, finally vanishing into thin air in reality. She also considered other precious elements in the performance part, compensating for the loss in the TT, for example, encoded gestic moves, kinesic, paralinguistic signs, deictic units all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erformance of dramatic texts. So the dramatic SL can be displayed vividly in fidelity by the use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actors’ part. Differences in register involving age, gender, social positions, consistency in monologue should take priority over an abstract, individualistic notion of performability. So all these encourage and force her to abandon “playability” resolutely and determinedly.To sum up, this book, just like a beam of sunshine, illuminates the whole translation field; also like a glistening pearl, glitters incessantly to eternity. Despite its tiny weakness, its brilliant lights will never be overshadowed, so it continues to exert profound influence upon generations after generations who read i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