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课堂

摘要:一年级学生刚踏入小学门槛,学习时间、方式和要求的骤变使他们处于不适应状态,从而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观,对学习缺乏主动和持久的耐性,表现在课堂上为被动,不专心等,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设计并实践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是重要和有趣的,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学好数学。本文从培养一年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激发学习兴趣和教给学生发言的方法和要求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阐述了如何激发一年级小朋友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欲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这个问题。

关键词:学习观学习兴趣发言主动参与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了催化作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仅应该担负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任务,更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去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反映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它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在小学阶段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数学,仍然是抽象的、概括的。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还很稚嫩,而且大部分小朋友学习数学还依赖教师、家长,不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普遍存在着学习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比较淡薄,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对学好数学缺乏信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程度。

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如何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如何创设情景,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得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主要概念和理论依据

(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学生的心理需求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便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并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研究的欲望。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学生对活动的参与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过程中,人才能认识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认识发生的始源性机制是主

体参与,而需要正是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只有充分研究学生的需要,不断满足这种学习需要,才能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的认识得以发生并能不断地深化。

三、激发学生主动投入课堂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从幼儿园到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包含着一系列的重大转折和变化。学习形式上从游戏为主变成每天五节左右的上课学习。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的缩短,每天上课时间的骤然增加,使得幼儿精神疲劳,学习兴趣减少。小学教室也不像幼儿园时那样布置美观富有情趣,完全受教师支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且考试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容易引起幼儿情绪上的恐惧和紧张。还有师生关系,教学方法都大不一样了。因此应该从几方面帮助幼儿真正适应小学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观。

1、学习态度

许多到入学年龄的儿童,都有入学学习的要求和愿望,向往成为一名小学生,但这并不说明在学习态度方面已有了很好的准备。他们只是充满着新鲜感,还没形成坚持学习的动机,因此,有的儿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做功课粗枝大叶,对学习马马虎虎,上课玩铅笔,橡皮,作业本上乱画等等。为了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动机,养成好的学习态度,我们教师应该时常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告诉他们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复习考试不作弊等。

2、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如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就进教室,拿出课本和铅笔盒,等待老师上课等等现象。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首先要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如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响亮。该动的时候可以自由行动,该说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该静的时候就必须安静。如:如()<5,括号可以填哪些数?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讨论结束后,教师组织教学时说:“一二停”学生就必须停下,并马上坐好,准备交流。另外还要加强坐姿、注意力、动手操作等的训练。

(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教材孕育的智力因素,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1、鼓励大胆猜想和尝试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通过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凭借直觉获得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以提高创造力。比如:图形的拼组中例2是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不能用几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尝试拼。当学生掌握平面图形关系后,教师又可以提出:用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呢?拼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和展示。

2、变换课堂组织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