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滕西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课件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学习谭嗣同热爱祖国敢于为革命舍身取义的崇高品质,认识这一人物思想上的局限性。
2、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相关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点:1、本文的结构层次2、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谭嗣同的政治见解2、对谭嗣同的评价教具准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由前课五人之死意义所以重大,引出舍生取义,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
广东新会人。
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次年访康有为,被这为今文经学大师所折服,于是依毅然退出学海堂,从学康三年,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戊戌政变后,出亡日本,广读西书。
1902年创《新民丛报》。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一生著述等身,总约千万余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1912年回国,1918-1920年旅欧,回国后不遗余力地从事讲学和著述,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
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
主要著作收入《饮冰室文集》。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1929年病逝。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比较 探究《谭嗣同之死》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谭嗣同之死》⊙教学目标:1、了解谭嗣同、梁启超、戊戌变法常识及历史知识。
2、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3、学习谭嗣同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气概,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
⊙评价任务:通过学生的预习展示,了解学生对背景常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文整体感知,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疑难问题合作探究,感悟人物的英勇气概。
比较探究哈默尔、文天祥、陈毅、陆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一.感悟导入:(投影出示时句图)同学们,预习之后,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我们多少有所了解,这幅时句图就鲜明的告诉我们,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这时的中国以在危难之中,谭嗣同的等爱国志士,他们愤中国积弱不振,要求变法图强富国。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谭嗣同之死》,学习他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气概。
二、预习展示:1.学生介绍谭嗣同:(投影)2.梁启超及时代背景。
(投影)3、学生做<助学>预先积累2我这样积累(1)。
4、3名学生到黑板书写预习的生字,其他同学做<助学>预先积累,生字相互补充。
(师生共同认读生字)三、自主学习:1、有表情的朗读课文一遍,划出生字词,重点语段。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做<助学>感知探究(一)。
2、出示投影,学生理解课文,说一说课文意思。
3、同桌相互讲谭嗣同牺牲的过程。
四、合作学习:1.再研读课文,以被捕为界把课文分两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学生读书划出来)2.谭嗣同被捕前后都做了那些事。
师生讨论后,(投影9)完成助学感知探究23、特别是他在监狱墙壁上题的诗,更彰显了他的英勇气概。
理解诗,投影10、11.4、通过这些事,我们知道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走。
师生讨论后,做《助学》感知探究3题。
五、交流释疑:1.学了这篇课文,你怎么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
师生讨论后,做《助学》感知探究4题。
(投影13、14)2. 比较探究哈默尔、文天祥、陈毅、陆游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021年整理〗《谭嗣同传》参考1完整教学课件PPT
①②备有__形极_开_容孤_懋_词_孽勤_,_苦殿_旧_,故._的_故事._,_操_原_心_来_危_的_ _____连__词__,__所__以____ (3)故③④⑤⑥唯此_若前_袁_物非以名_世_故吾降.词__凯非故及.,__久西人物典__使产乎故.故__朝,_鲜__凡__形,__随副__容讲__武词__词中__还,__,外__者本__旧之__九来__,_故_人.__熟___悉____名的____词___,__死__亡____
四、古今异义 ①集同志讲求磨厉 古义:__研__究__探_讨__。_____ 今义:追求。 ②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 古义:__方__法__,__步__骤_。_____ 今义:不紊乱。
③知其为非常人矣 古义:__不__一__般__。_____ 今义:很。 ④需次金陵者一年 古义:__居__住__。___ 今义:第二等,第二位。
⑤又时时至上海与同志商量学术 古义:__共__同__志__向__的__人__。_____ 今义: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一种称 谓。 ⑥并力经营,为诸省之倡 古义:__筹__划__,__谋__划__。____ 今义:筹划并管理。
⑦有开懋勤殿故事 古义:___旧__例__。____ 今义:有情节的,用来讲述的事情。 ⑧以流通经典为己任 古义:___顺__利__的__阅__读__。___ 今义:流转通行。
三、词类活用
①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____名__词__作__状__语_,__一__天__比__一_天__。________ ②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 ____形__容__词__的__意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为__奇__。______ ③淹通群籍,能文章 _____名__词_活__用__为__动__词_,__写__文__章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3比较研究谭嗣同之死教案北师大版
《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二、作者、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
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
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
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
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解读课文(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
淹通:深通。
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第2课时《谭嗣同之死》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挨着次序,等待补官。冥探:深探。心法:思想方法。衍绎:发挥。
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朗读
标注
板
书
设
计
被捕前谋救皇上救康有为劝梁启超
奋不顾身
先人后己
谭嗣同之死光明磊落
被捕后题诗狱壁慷慨就义
补充: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语言特色:
吸收了一些近似口语的词汇和句法。如:“被捕”“向来”“询问”“查出”“设法”“今日”“可以”“救护”“今日可以救我圣上者”“数月以来”崐“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等。这种近似口语的词句大量采用,就形成了崐一种基本上是文言,但又带有白话成分的新体散文──新民体,这是梁启超的贡献。
如何评价谭嗣同这个人物?
学科组语文组年级七学科语文
课题:《谭嗣同之死》
教
学
目
标
知识领域
技能领域
情感领域
1、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18《谭嗣同传》课件 (用)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借谭嗣同还魂,树一有血有肉有情有爱 之人,铮铮铁骨与柔情似水,真英雄耳。其妻 曰:“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 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水”意思就是:今 生把你遗忘,来世再续前缘。谭嗣同为英雄被 铭记,被妻忍痛忘记今生之情,其实,两者一 样刻骨铭心。)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 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挨着次序,等待补官。 冥探:深探。 心法:思想方法。 衍绎:发挥。 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 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三)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国是:国事,国家大事。 大病:名词活用作动词。患重病。 入觐:朝见皇上。 超擢:破格提拔。 少:同“稍”,稍微。 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
第五段介绍谭嗣同被捕及就义的情况。 重点字词:擘画:(谋划,商量) 竟日:(竟,终;整天) 及难:(赶上灾祸) 系狱:(被扣押在狱中) 春秋:(年岁) 问题讨论:(1)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做了哪 些事?
一是劝梁启超出走以图将来,二是要梁启超设法 营救康有为,三是把书籍文稿交托梁启超,四是 与侠士(大刀王五)谋救光绪帝。
解读课文 (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 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淹通:深通。故 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 尽 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 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 贱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 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 达事理。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 发起领导了“诗界革 命”、“文界革命”、 “小说界革命”和戏 剧改良运动,成为 “五四”文体改革的 先导,创造了一种新 的散文体裁“新文 体”,将小说提高到 “文学之最上乘”的 地位。作品结集为 《饮冰室文集》。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七下《6谭嗣同之死》word教案 (4).doc
比较·探究谭嗣同之死
学习
目标
1.知识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2.过程方法: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学习谭嗣同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重点
难点
重点: 学习谭嗣同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懂得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教法
选择
参与式教学法指导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教学
时数
2课时
教学
时数
第2课时
备课
总数
第35课时
课堂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
1.复习回顾:指名诵读并串讲文意。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体会谭嗣同光明磊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忍死须臾待杜根”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
这里以杜根比林旭等同时被捕的人,意思是期望他们能侥幸脱
险,将来继续推行维新变法。
“我自横刀向天笑”
1.引导复习,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2.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具体学法指导。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 视
1.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写了谭嗣同被捕前后的哪些事?
被捕前:谋救皇上、谋救康有为、劝梁启超东渡。
被捕后:狱壁题诗、慷慨就义。
2.理解谭嗣同的绝命诗: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谭嗣同之死》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谭嗣同之死》导学案课件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导学案PPT课教学设计教案课后反思《谭嗣同之死》【教学目标】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超链接视频短片《谭嗣同》。
作者、背景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
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
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
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
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解读课文(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初中语文_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谭嗣同之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学习《谭嗣同之死》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品味语言,体会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附板书设计(一):谋救皇上、谋救先生、劝君东渡谭嗣同忠仁义智勇狱壁题诗、慷慨就义附板书设计(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这篇文章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不是太难翻译,并且课下注释较多,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因此可以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积累感悟,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
效果分析本节课巧妙的导入,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使他们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
在教学中,把“读”字摆在首位。
读法有种种,有个人读、集体读、范读等,教学环节中有正读、译读、理读、品读、延读等。
整节课以读贯穿始终,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翻译课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语感,有助于以后的文言文学习。
本节课巧设情景,拉近了学生与谭嗣同的距离,补充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歌体验,促使他们真正走进了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
在延读——与谭君对话这一环节,创设小记者人物专访这一情景,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致,并且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谭嗣同为何不出走。
《谭嗣同之死》教材分析《谭嗣同之死》是清代维新派领导人之一梁启超的作品《谭嗣同传》的节录,原传全文记述了谭嗣同的学问、人格和可歌可泣的一生,从少有大志到成为戊戌变法的激进派,都贯穿了为理想而献身的豪情。
文章突出写了谭嗣同甘冒杀身之祸,游说袁世凯发动政变,推翻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经过,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安危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节选文字《谭嗣同之死》先写政变发生后,谭嗣同从容镇定,准备以死殉变法,劝梁出走,并营救康有为;接着写谭嗣同将文稿托付给梁启超,勉励他出逃“以图将来”。
山东省滕西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谭嗣同之死》课件 新人教版
11
下
我自横刀向天笑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 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出奔。指康有为、梁启超;留:指自 己。
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 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12
首
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谭嗣同被捕前 后的哪些事? 被捕前:谋救皇上、谋救康有为、 劝梁启超东渡。 被捕后:狱壁题诗、慷慨就义。
13
下
2、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是怎样的人?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法激进派的一员, 在变法失败后,没有考虑个人生命的安 危,想方设法地营救皇上,救康有为, 体现了他奋不顾身,先人后己的高尚品 质。明知要被捕,在完全可以逃走的情 况下,却甘愿赴死;而且多次劝梁启超 东渡保存实力,最终慷慨就义,这表现 了他具有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 生死于之度外的英雄气概。
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语和晦 涩难懂的语句,结合注释,就
能顺利翻译成现代文。
17
首
参考译文
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当 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相 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
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
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
垂帘听政的诏书。
18
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以前想救
22
谭嗣同已经囚在监狱里,在监狱的墙上 写了一首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 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 胆两昆仑。”大概是想念康有为吧。在 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享年 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围观的达万人, 谭君慷慨激昂,神情没有丝毫改变。当 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新,谭君喊刚毅上前 来说:“我有句话……”刚毅走开不听, 于是从容就义。啊!壮烈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理解谭嗣同的绝命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
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 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 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 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 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下
忍死须臾待杜根
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 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 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 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 为侍御史。
下
文章主题
文章突出写了谭嗣同在
变法失败后慷慨赴死的经过,
充分表现了他光明磊落、奋 不顾身、置个人生死于之度 外的英雄气概。
首
结构
谭 嗣 同 之 死
被捕前
谋救皇上 救康有为 劝梁启超
被捕后
题诗狱壁 慷慨就义
光明磊落 奋不顾身 先人后己
下
写法特点
本文虽为一篇文言文,但我
们不觉得很深奥,语言较为通
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语和晦 涩难懂的语句,结合注释,就
谭嗣同已经囚在监狱里,在监狱的墙上 写了一首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 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 胆两昆仑。”大概是想念康有为吧。在 八月十三日这天,在刑场上被害,享年 三十三岁。就义的那天,围观的达万人, 谭君慷慨激昂,神情没有丝毫改变。当 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新,谭君喊刚毅上前 来说:“我有句话……”刚毅走开不听, 于是从容就义。啊!壮烈呀!
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
杵臼、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 充当他们。”于是互相拥抱一下
就分别。
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又和侠士们 商议救护皇上,事情终于没有成功。初 十日,就被捕了。被捕的前一天,有几 位日本志士苦苦劝他去日本,谭嗣同不 听。再三劝他,他说:“各国变法,没 有不经过流血就成功的,现在中国没听 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是国家 不富强的原因啊。有流血牺牲的,请从 谭嗣同开始吧。”终于没有离去,所以 遭了祸。
下
谭 嗣 同 简 介
下
谭嗣同 (1865-1898)湖南浏阳人。自 幼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讲求经世致 用。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 要求变法图强。游历北京,结识梁启超等 维新名士。1897年8月,应召入京,受光绪 皇帝召见,授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 法事宜。9月21日慈禧政变发生后被捕。28 日临时刑前愤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英勇就义于北京 菜市口,为戊戌六君子之一。遗著辑为 《谭嗣同全集》。
下
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 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维新派,代 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 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 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 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1898年9月21日,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派发动政变,慈禧重新“训 政”,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惨遭 杀害(这6位志士为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 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 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变法运动彻底失败。
能顺利翻译成现代文。
首
参考译文
到初六日,政变就发生了。 当 时,我正在谭嗣同的寓所拜访他,相 对坐在榻上,筹划着救助皇上的办法,
可是搜查康有为住处,逮捕康有为的
消息忽然传到,不久,又听说西太后
垂帘听政的诏书。
谭嗣同从容地告诉我说:“以前想救
皇上,已经无法可救,现在想救康先 生,也已经无法可救。我已经没有事 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虽然这样, 天下事情知道它不可能却要做它,您
首
读准字音
榻 tà 擘 bò 箧 qiè 臾 yú
杵 chǔ
戮 lù
臼 jiù
首
串讲文意 一、补充注释
变:政变。 遂:就。 方:正在。 寓:寓所。 抄:查抄。 旋:不久。 垂帘:女后辅佐幼主临政、 听政。 耳:罢了。 虽然:虽然这样,但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道它不可能还应该努力去争取。 足下:您,第二人称敬称。 谒:拜访、拜谒、拜见。 是夕:这个晚上。 竟日:整天。 东游:东渡日本, 指暂时去日本避难。 箧:小箱子。 无以酬圣主: 无法报答圣明的皇帝。 酬:报答。 未可卜:难以 预料。 遂:于是。 侠士:指大刀王五。 卒:终 于 再四:再三。 强:苦劝。 系狱:拘囚在监狱 中。系,拴脚,引申为拘囚。 须臾;极短的时间。 春秋:年龄。 神气:神情。 少:丝毫。 就戮:接 受斩刑。 戮:斩、杀。 烈:刚烈。
这里以杜根比林旭等同时被捕的人, 意思是期望他们能侥幸脱险,将来继续推 行维新变法。
下
我自横刀向天笑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向天笑:表 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
去:出奔。指康有为、梁启超;留:指自 己。
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 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首
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谭嗣同被捕前 后的哪些事? 被捕前:谋救皇上、谋救康有为、 劝梁启超东渡。 被捕后:狱壁题诗、慷慨就义。
目标 作者
生字
解释 感知 拓展 译文
学习目标
2、读懂课文,理解文意。
1、了解有关梁启超和谭嗣同的常识。
3、联系历史,学习谭嗣同光明磊落、
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英雄气概。
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梁 启 超 简 介
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
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 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 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 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1890年,他拜康有为为师,受康有为的 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 新之术,并一直追随康有为进行维新活 动,是康有为的得力助手。
试着进入日本大使馆,拜见伊藤先生,
请他发电报给上海的领事来救护康先
生吧。”
我这个晚上就住在日本使馆,谭
嗣同整天不出门,等待逮捕他的 人。逮捕的人结果没有来,就在
那第二天进入日本使馆,和我相
见,劝我去日本,并且携带了他 所著的书和诗文辞稿本数册,家
信一箱托付给我。
说:“没有出走的人,就没有办
法谋取将来的事;没有牺牲的人, 就没有办法报答贤明的君主。现
下
2、梁启超笔下的谭嗣同是怎样的人? 谭嗣同作为戊戌变法激进派的一员, 在变法失败后,没有考虑个人生命的安 危,想方设法地营救皇上,救康有为, 体现了他奋不顾身,先人后己的高尚品 质。明知要被捕,在完全可以逃走的情 况下,却甘愿赴死;而且多次劝梁启超 东渡保存实力,最终慷慨就义,这表现 了他具有光明磊落、奋不顾身、置个人 生死于之度外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