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 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

合集下载

为文必先为人---叶圣陶教育子女的故事

为文必先为人---叶圣陶教育子女的故事

为文必先为人---叶圣陶教育子女的故事叶圣陶(1894—1988年),我国著名作家和语文教育家。

教师出身的他,不仅对我国的教育和文学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而且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其独到见解。

他的“为文必先为人”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

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

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

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说与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叶至诚在谈到这段经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品格的形成,是与父亲的教诲和培养分不开的。

父亲分别给我们子女起名至善、至美、至诚,就是希望我们子女具备完美的人格。

父亲教导我们为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但为文必先为人。

”叶老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叶至善在回忆其父指导他们练习写作的有关文章中写道:“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了,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

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

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摘,争辩。

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错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

每改罢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合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

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像个样儿。

”“说是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

父亲一边看我们的习作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子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从表面上看,叶老是在指导子女练习写作,实际上,他更是在教育子女为人。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 (上)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 (上)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上)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教子故事】1、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鲁迅鲁迅不仅喜爱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视教育孩子。

他曾经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鲁迅认为,要教育儿童,必须理解儿童。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有一天,鲁迅从饭店买了几个菜,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动,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

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海婴瞎嚷,就不去理他。

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

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鲁迅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

【家长体悟】●要教育儿童,必须理解和尊重儿童。

理解和尊重比爱更重要。

●反对“粗暴压服”和“娇生惯养”这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

【著者点评】许多父母以所谓成人的标准——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对孩子求全责备,百般挑剔,压根儿不去理解和尊重孩子也同样拥有的尊严。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四:李振霞,造就“家庭博士群”的学者母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四:李振霞,造就“家庭博士群”的学者母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四:李振霞,造就“家庭博士群”的学者母亲(下)4、让孩子从最小的事儿做起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李振霞孩子很小的时候,李振霞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但满屋子都是书,她和先生就让孩子自己从书架上拿书。

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李振霞如是说。

他们从来没有刻意让孩子们一定要成名成家——其实,孩子们基本上是在“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

他们只是用爱心、信心、恒心、苦心织了一张网,谁料到它们竟给网回了四个博士。

一定要对社会有用。

怎么样能做到这一点呢?那你就得有知识啊,这也是学习的动力。

等孩子们大一点了,李振霞和先生就介绍他们看书、看英雄的故事、杨家将、岳飞啊,读这些东西,给孩子一个信念——将来也要像这些英雄一样,要对祖国啊、社会啊有所贡献。

他们只是介绍,告诉他们什么书好,让他们自己从书架里拿书,从来不逼他们。

在四个孩子眼里,孩子和书是父母生活中的主角,父母嗜书如命、忘情工作,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身教重于言教。

无言的行动有力地传达出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

女儿金萤说:“小时候,我们家很清贫,在物质上,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丰厚,但他们给予了我们一个求学与做人的根本,那就是——健康的心灵。

”博士姐弟奉献给父母的,不是房子、车子,而是麻省、剑桥、霍浦金斯大学的博士证书以及在世界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他们把证书、论文放在一个大红袋子里,袋上一行烫金的大字“献给我们亲爱的父母和祖国”,这让他们的父母心中深感欣慰。

李振霞家没有别的财产,但藏书多在中央党校也是出了名的。

当然现在又多了一样,满房间的孩子们的照片和证书、论文,这都是他们的无价之宝。

【家长体悟】●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长大要对社会有用。

怎么样能做到这一点呢?那你就得有知识啊,这也是学习的动力。

【著者点评】从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看,个人最终必须融入社会,孩子的才能最终都是要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并得以展现和发挥。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八:周弘,以赏识教育法感动天下父母的伟大父亲(上)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八:周弘,以赏识教育法感动天下父母的伟大父亲(上)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八:周弘,以赏识教育法感动天下父母的伟大父亲(上)八、周弘:以赏识教育法感动天下父母的伟大父亲赏识教育关注生命,直指幸福,培养出来的孩子心灵舒展,关系和谐,人格健全。

大家都做快乐的人中人,欲望不膨胀,性格不压抑。

一个与幸福有约的人,必然与成功有缘。

我们教给孩子幸福和快乐,根本就在于你自己必须快乐,否则,孩子快乐的源泉从哪来?【教子故事】1、相信你的孩子是天才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而骄傲。

——周弘医生告诉周弘,聋哑学校是婷婷今后唯一的出路。

医生的诊断,一度把周弘一家推向绝望的悬崖边。

但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周弘与其他聋儿家长一样,开始以强化的方法,教女儿发音。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女儿终于会开口说话了,但与同龄孩子相比,女儿还是落后了一大截,她在口语上将永远是个弱者。

语言除了口语,还有书面语。

周弘说:“女儿耳朵听不见,眼睛却看得见。

因为生理上的代偿功能,聋人的眼睛往往特别敏锐,我为什么不能用书面语与口语、说话与识字同步的方法来教育婷婷?”周弘说到做到。

他决定带领女儿追赶同龄的小朋友。

他把要对女儿说的话都写在墙壁上、地上、纸上,甚至女儿的手心手背上。

此时的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6岁时,女儿已认识2000个汉字。

本来应该就读聋哑学校的女儿,不但像所有孩子一样进了普通小学,还连跳两个年级。

全聋的婷婷,在爸爸的“赏识法”教育下,踏上正常的学习道路。

为了让婷婷相信自己是天才,周弘就在女儿的课桌上的玻璃板底下压了一张《天才儿童行为表》。

只要女儿看书忘记了吃饭睡觉,他就立刻指着上面的第一条对她说,你看,这上面写着呢,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不就是这样的吗?!“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周弘就这样给了女儿一种积极的暗示。

女儿8岁那年问周弘:“爸爸你崇拜谁?”周弘就告诉女儿:“我的女儿——你。

”这么多年了,他依然坚信这一点。

女儿生命的残缺让他从最初便把着眼点放在了她的生命本身,而不是分数或者名次。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小题。

成功的光环从来不戴在那些只知qiáo首以盼的人们的头上,上帝给每个人以相等的机会,无论你是怎样的出身,不管你是贫是富。

但是,成功的机遇不会自动来到我们身边,它总是喜欢那些主动出击,从不等待的人们,因为他们时刻做好了一切准备。

它总是躲避.那些不知行动或一遇困难便气馁的人,因为它无法忍受他们那种呆zhì和萎靡.。

聪明人学习,像搏击长空的雄鹰,仰视一望无际的大地;愚笨的人学习,漫无目的yóu如乱飞乱撞的无头苍蝇;刻苦的人学习,像弯弯的河流,虽有曲折,但终会流入大海;懒惰的人学习,像水中的木头,阻力越大倒退的越快。

1.根据拼音,在横线处写汉字。

(3分)(1)qiáo首以盼(2)呆zhì(3)yóu如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分)(1)躲避.(A.pì B.bì)(2)萎靡.(A.mí B.mĬ)3.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3分)A.三月的江南,杂草簇拥着鲜花,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春光无限,“草长莺飞”的亮丽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B.眼前这片景色如此安详美丽,不就是世外桃源,人间仙境?C.他自信这一席话委婉得体,尤其最后那一段接得天衣无缝。

D.苏州园林在设计上处处别有用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在第27届世界脑力锦标赛全球总决赛上,22岁的山西小伙张国栋与全球269位记忆高手同台竞技,最终获得“世界记忆大师”。

B.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评价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之一。

C.“5G+医疗”模式将实现远程影像阅片、远程会诊、远程病理等各类远程医疗服务,让市民看病变得更便捷、更方便。

D.设计标准达到了多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通车了,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大大降低了粤港澳三地的通勤时间。

《家风》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

《家风》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

《家风》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9—22题。

(11分)家风①《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的“义方”就是良好的家家训。

②何谓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珍贵的家族文化,它润物细无声,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历览前代先贤,如诸葛亮、曾国藩、林则徐,都是家训陶的干才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一部《曾文正公家书》,它与《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

《曾氏家训・诲弟》篇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这样的金玉良言现在读来,仍觉质朴可贵。

④徽州的《家训》、《家规》、《祖训》、《族法》等,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

修身,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齐家,调解宗族关系,保证宗族和睦;治国,遵守家法国律,践行太祖圣谕;平天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

比较著名的绩溪章氏《章氏家训》,寥寥196字,分齐家、修身、立业、劝学、笃行5篇。

其主要内容就是把耕读作为传家之宝,俭勤作为发家之道……徽州家训,所强调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观,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⑤民间,在决定女儿婚烟之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叫察亲,即女方组织亲朋好友到男方家考察,了解的不仅是硬件,最重要的是对男方家人的品行、邻里关系作一个全面把握,说白了就是全面了解男方家庭的家训家风。

⑥家训家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只有传承、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美好家风。

⑦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族子孙或家训体现出来的处世风范。

培育良好家风,一个关键点就是培育家庭美德。

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家庭美德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备元素。

每一个家庭都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等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端正人生态度。

教育孩子 Microsoft Word 文档

教育孩子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名家教子】好爸爸胜过100个教师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当母亲含辛茹苦地照顾我们时,父亲也在努力地扮演着上帝赋予他的温柔角色。

多少年来,人们在歌颂和赞美母亲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伟大。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地“模范父亲”的故事。

这些好老爸有的默默无闻,但培养出了扬名天下的人才;有的则自己就是世界名人,但在教育孩子方面颇有一套。

不管这些故事是令人感动或给人以启发,它们都真实地再现了父亲对孩子深沉的关爱,显示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达〃芬奇的父亲:充分发展孩子的兴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

一天,他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

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

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妖头。

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妖头的脸上。

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可是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他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维罗奇奥那里学画画。

在维罗奇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莫扎特的父亲:不惜放弃工作培养孩子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小时侯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

但是,莫扎特有如此成就是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

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

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 (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 (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二:鲁迅,近世儿童教育的伟大人物(下)4、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提问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希奇古怪的问题,做父母的都要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鲁迅鲁迅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他认为,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

因此,对孩子提出的问题,鲁迅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有一天,海婴问鲁迅:“爸爸,侬是谁养出来的?”鲁迅就答:“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海婴随即又问。

鲁迅便告诉海婴,这要追索到物种起源的问题,是从子——单细胞——来的。

但海婴还是刨根问底:“没有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看来,这问题用几句话是回答不了的了,而且也不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所能理解的。

但为了不使孩子失望,鲁迅还是耐心地告诉他:“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家长体悟】●孩子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

●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希奇古怪的问题,做父母的都要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

【著者点评】孩子们都有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是孩子的天性。

提高离不开思考,思考中的人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提问与思考密不可分。

试想,如果没有提问与思考,或许就没有世界上的任何一项发明创造。

面对孩子们的提问,不管是多么司空见惯的问题,也不论是多么希奇古怪的问题,做父母的都要高兴和鼓励,并不厌其烦地尽可能给予解答。

即使自己一时回答不了,也要像鲁迅那样,耐心地告诉孩子长大后求得解决,切忌不耐烦地呵斥或干脆不予理睬。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六:陈文福,用自主教育造就非凡女儿的伟大父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六:陈文福,用自主教育造就非凡女儿的伟大父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六:陈文福,用自主教育造就非凡女儿的伟大父亲(下)4、强化孩子自觉学习的意识如果说自主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根源,父母的引导、鼓励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指南和强化,这在孩子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是同样重要的。

——陈文福在陈文福的指导、鼓励下,宇华每天放学回家,首先把作业写完,吃过晚饭后玩一会儿,然后再复习一下今天所学的东西,预习一下明天要学的课程。

当然,起初的时候,陈文福还要在一边督促、提醒,但宇华渐渐地养成了这个习惯,不管大人在与不在,每晚都能积极主动地这么做了。

如果说自主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根源,父母的引导、鼓励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指南和强化,这在孩子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是同样重要的。

陈文福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

他用做数学题打比方,告诫宇华:如果一个方法费了很大的劲,却怎么也解不出来,那你就不该一味地抱着这个方法不放,而应该想一想,这种方法是不是不行呢?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甚至,一种方法最终证明是可以的,也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一点,不能只相信这一种方法,你应该再去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只有这样,才能锻炼你的思维能力,使你的头脑真正地灵活起来,真正地得到充实。

生活上也是,如果只知道学习,就不懂得生活中其他的东西,就不能真正学到更多的东西,就算成绩很好,也不是一个真正的好学生,社会的好学生。

陈文福还经常让宇华独自去做一些事情,让她多接触原来所没有接触的事情,在实践中去学习提高,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慢慢形成自己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避免僵化、呆板。

事实上,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宇华不仅变得日益活泼起来,主动地处理自己的事务,而且常常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主张。

更为重要的是,她的自觉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使她后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受益无穷。

【家长体悟】●如果说自主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根源,父母的引导、鼓励就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强化,这在孩子能力形成的过程中是同样重要的。

●家长要经常让孩子独自去做一些事情,让孩子多接触原来所没有接触的事情,在实践中去学习提高,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慢慢形成自己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避免僵化、呆板。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成功故事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成功故事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成功故事很多名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都出现过许多成功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成功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联语教子冯玉祥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儿子冯洪国出国学习时,临行前,冯玉祥把儿子叫到书房,亲手写下了一幅对联,赠子作为座右铭:“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

”并耐心地对儿子解释说:“此联意为只有无我,才能为公,经历过艰难困苦,才知做人不易。

”取名教子林伯渠革命老前辈林伯渠的小儿子要读小学了,林老对儿子说:“孩子,你快要上学了,应该有个地地道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林用三吧!”并给他解释说:“所谓,‘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脑筋想问题;二要用双手创世界;三要用脚踏实地干些事情。

”教子章程老舍著名作家老舍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

老舍认为:孩子将来做一个“诚实的车夫”,或者凭手艺吃饭的工人,比做贪官污吏强得多。

所以他明确要求不可虚荣,不可贪得,诚实虚己,自劳自力。

这种朴实的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赔偿教子里根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

在当时12.5美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给我。

”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并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明白了什么叫责任!” 父亲并没有把孩子的责任一推了之,那不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允许孩子犯错,但要让孩子敢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三则1、焦耳求知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

名家名作中的父亲在文学作品中,父亲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既代表着家庭的权威和责任,也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和梦想。

下面将介绍几位名家名作中的父亲形象,并分析他们在故事中的角色。

首先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是一个雄才伟略的智者,他一生都为国家的兴旺而奋斗。

作为家庭的支柱,他尽心尽力地维护着家庭的安稳。

在外面为国家谋划,面对强敌时,他总是表现出从容不迫的态度,让人感到安心。

但在家中,他却隐忍地承受着妻子的重病和儿子的夭折。

尽管内心痛苦,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信念,为家人和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诸葛亮的形象给人一种父爱的力量和家国情怀的激励,他成为了儿子们眼中的楷模。

另一位著名的父亲形象出现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家》中。

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家庭的生活,父亲是一个全心全意为家人着想的人。

他勤劳努力地赚钱,为了让孩子们上学,他甚至不吃饭省吃俭用。

虽然他没有文化,但他眼中只有儿女的学业和前途。

在面对贫困和艰辛时,他坚守着作为父亲的责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父亲的形象成为了一种激励,让读者感受到了责任和奉献的力量。

另外一个令人难忘的父亲形象出现在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

故事中的主人公卡夫卡成年后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并非亲生,而是被养父收养的。

卡夫卡在痛苦和迷茫中开始追寻自己的家族和身世的真相,最终发现了父亲悲惨的过去。

尽管面对这样的真相,父亲一直默默关爱着卡夫卡,给予了他信任和鼓励。

在小说的结尾,父亲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告诉卡夫卡生命的真谛,成为了卡夫卡内心的力量和支持。

这个父亲形象给予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家庭的温暖的希望。

这些父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他们有的是智者,有的是勤劳的劳动者,有的是默默关爱的养父。

但他们都具备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孩子的关心。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塑造下一代,成为儿女们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通过对这些父亲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爱是一种伟大和无私的情感。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下)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下)6、给予孩子积极的暗示父母的视角应该集中在孩子的个性、特长和兴趣上,切忌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家孩子的短处,也切忌用自己小时候的长处来比孩子的短处。

——高芸香高芸香在美国居住了两年多,认真观察了加州UCLA大学村的家长们带孩子的方式,她日益深刻地感受到: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传达给孩子的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太多。

比如,常常看到中国的妈妈们拉闲话时,根本不把在她身旁玩耍的孩子当回事儿。

谈到几时送孩子上幼儿园,她们往往会说:“我准备明年就把他塞进去,让老师去管他。

”家长们自以为孩子不注意她们的谈话,其实在孩子心灵深处,正掂量你这话的分量呢!这句话对孩子的心理,有许多不利的暗示:其一,他由此知道,在妈妈的印象里,他不是乖孩子,妈妈要惩治他了。

其二,他会想象,幼儿园不是什么好地方,要不然,妈妈为什么说要“塞”他进去呢?其三,幼儿园的老师是很厉害的管理者,她要修理我了。

经过这么一系列的分析和想象,孩子便会害怕上幼儿园,并对上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

又比如,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几组对话:其一,家长之间的对话:“瞧人家老韩的闺女,考了清华,学校奖了一万元。

人家那做父母的多风光啊。

”“咳,咱们像他们这么大时,早就拿轻负重,挑起了生活重担!……”其二,家长与朋友的对话:“就是为了她,我才一直没和她爸爸离婚。

”“要不是他,我们哪用这么省吃俭用!”高芸香认为,以上对话看上去没有直接谴责孩子,但实际上是变相地把内疚、悔恨、负罪的情绪送给了孩子,其危害不可小视。

表现之一:孩子听了,会因为自己不及老韩家的闺女而自卑,而且清华的目标对他来说又可望而不可即,会产生强烈的精神压力。

表现之二:孩子听了,会因为不及父母能从小就挑起生活重担而自责、内疚,从而减弱自信。

表现之三:孩子听了,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没有让母亲离婚,这会使无辜的孩子产生负罪心理,仿佛母亲的失意、不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这种有害暗示是要不得的。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考写作材料模板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考写作材料模板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考写作材料模板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考写作材料篇1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高领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守墓老兵—陈俊贵;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沈家父子;悬崖边上护梦人—格桑德吉;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方俊明;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看到这10个“感动中国”人物,又想到了“感动中国”十几年来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为国为民的伟大理想和让人泪不能止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

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一个捡破烂为生的古稀老人,能省吃俭用数年来捐出十几万元钱,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学生。

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将军夫人,放弃安逸,回到艰苦的农村生活,用他一生的付出实现了自己的崇高理想!一个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的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一员!还有身患绝症的母亲用几年的时间绣出清明上河图,用生命诠释伟大的母爱!还有义字当先为牺牲的战友守墓三十年的守墓人等等!他们的事迹从个体看大都是那么的普通,人物出身平凡,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

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

’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感动中国”的人物带给国家、社会多么大的正能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有“感动中国”精神加上我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奋斗,中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定是希望大道。

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物,来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他们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题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题

07年宁夏叶圣陶在四川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自家就没有什么把握,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怎么能给后一代人预先把立身处世的道理规定好了教给他们呢?【教子故事】1、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如何做人。

凡是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

而一旦涉及到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他就一定要管。

一次,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他手里。

他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

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

”他接着又举例说:“刀剪一类物品要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和“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的危害性,并深刻地指出:“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家长体悟】●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著者点评】孩子毕竟是孩子,正在成长之中,有时难免以为自己有特殊的权利,可以去做所有要做的事情,因而常常也就无所顾及。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该想方设法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而不能什么事情什么时候都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

要让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且逐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2、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一:梁启超,把9个女子培养成栋梁之才的伟大父亲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一:梁启超,把9个女子培养成栋梁之才的伟大父亲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一:梁启超,把9个女子培养成栋梁之才的伟大父亲书摘: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河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王欣指出:“中国父母往往把太多的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和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

”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

因此,改“望子成龙”为“让子成龙”,给孩子爱,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激发起“成龙”的热情,激发起学习的欲望和创造的活力,让孩子自己渴望“成龙”,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美国父母就普遍认为,儿童在生活中所学到的,与其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一、梁启超:把9个子女培养成栋梁之才的伟大父亲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

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读书分三步,即:鸟瞰、解剖、会通。

【教子故事】1、富贵不改寒士家风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

——梁启超梁启超一生虽历经沧桑坎坷,但爱国之心始终不变,作为一个爱国思想家,他着力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都贯穿着一个中心,就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孩子们小时,他常常在家里让孩子们围坐在小圆桌旁,绘声绘色地讲中外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英雄的故事,将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

孩子们长大离家后,他仍以书信形式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将来报效祖国。

他严以律己:“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要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

”梁启超自己生活俭朴,也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艰苦朴素,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他经常对孩子们讲,一个人要好学、坚忍、勤俭。

他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

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梁启超经常教育子女们要热爱生活,适应环境。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上)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上)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上)五、高芸香:培养出3个英美博士的作家母亲一个人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天资,除了智力因素外,性格、气质、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

“中才”远不及天才适应性强,做“中才”的父母也远比做天才的父母要吃力得多。

但是,世界上真正的天才又有多少?父母原本就很平凡,又何来天才的基因?【教子故事】1、学会向孩子道歉其实,孩子们对父母所提的要求会有多大呢?我们的抵触情绪说到底还是来自对他们的轻视和不尊重。

而儿童的天真和好奇心,却常常是在要求他循规蹈矩时被扼杀的。

——高芸香知道自己有错,但总不情愿先向儿子低头,因为儿子的态度一直十分强硬。

家庭里的空气因此变得很沉闷。

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往往是以后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土壤。

冷静地仔细想过后,高芸香立刻意识到:是自己的独断专行,使孩子无地自容,是她挫伤了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一个学生的尊严。

高芸香后来在她的《我的孩子不是天才》一书中写道:现在想来,我错就错在当时没有理智,粗暴的行为首先激发出孩子的逆反心理、抵触情绪。

【家长体悟】●宽容产生宽容,对抗产生对抗,这就是与孩子相处的真谛。

●其实,孩子们对父母所提的要求会有多大呢?我们的抵触情绪说到底还是来自对他们的轻视和不尊重。

而儿童的天真和好奇心,却常常是在要求他循规蹈矩时被扼杀的。

【著者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一旦懂得尊重和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

这种刺激将刻骨铭心,甚至终生都难以忘怀。

我们的不少父母信奉的是“棍棒下面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法,早已习惯了以“常有理”自居,时不时摆出一种训责别人的面孔。

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附属物,不尊重孩子的正当选择,强行要求孩子实现某种目标,很少或根本不与孩子交流思想知感情,明明知道是自己错了,冤枉了孩子,也不容置疑和辩解。

两种做法,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给孩子树立了勇于认错的榜样,自然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赞赏,从而赢得孩子的敬重;后者让孩子只看到了管制、指责和干涉,父母的死不认输,直接影响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正确评价,双方的心理距离也因此疏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动中国的十位成功父母》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三、叶圣陶:倡导“为文必先为人”的名家父亲
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自家就没有什么把握,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怎么能给后一代人预先把立身处世的道理规定好了教给他们呢?
【教子故事】
1、教育孩子为他人着想
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如何做人。

凡是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

而一旦涉及到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他就一定要管。

一次,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他手里。

他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

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


他接着又举例说:“刀剪一类物品要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篇《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不养成什么习惯”和“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的危害性,并深刻地指出:“谁要立足在今后的世界上,谁就得深切记住,不要养成妨害他人的习惯。


【家长体悟】
●告诫儿女们,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著者点评】
孩子毕竟是孩子,正在成长之中,有时难免以为自己有特殊的权利,可以去做所有要做的事情,因而常常也就无所顾及。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应该想方设法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而不能什么事情什么时候都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

要让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且逐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2、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

——叶圣陶叶至善兄妹三人在开始上学的时候,叶圣陶先生就指导他们练习写作,他们几乎每个星期都要交一篇习作给父亲。

至于孩子们写什么,则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叶老从不出一个题目硬逼孩子们去写。

不过,叶老有个要求,即使是练习,也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叶老给孩子改文章是很有趣的。

说是父亲改,实际是商量着共同改。

他不像老师那样在子女的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启发式地问孩子: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要用商量的语气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
叶老每改罢一段,就大声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通顺,孩子们就跟着他默诵。

叶圣陶称这样教孩子们作文是“引儿学步”。

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自奋其力,进步很快。

【家长体悟】
●倡导孩子们写作文,孩子们写什么,应该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著者点评】
孩子天生并不胆小,都想干事,很好地表现自己,但做父母的常常管得太多,剥夺了孩子原有的机会。

这样,孩子长时间体验不到自己“行”的经历,就会慢慢丧失勇气和胆量,成为一个胆小的人。

叶老指导孩子们练习写作文时,孩子们写什么、怎么写,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从不出一个题目硬逼孩子们去写。

即使是练习,也告诉孩子们应该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实际上,叶老是在教育子女如何做一个有个性、有勇气和有胆量的人。

“知心姐姐”卢勤说得好:一些中国的家长什么都愿意为孩子做,认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

他们没有意识到让孩子去“走冤枉路”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因为“走冤枉路”后获得的发现记忆更强烈。

父母给孩子“知”的喜悦,孩子因为辛苦而产生的挫折感就会一扫而空。

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常常愿意代替孩子做事,时时处处表现父母行,而不是鼓励孩子自己做事,让孩子证明自己行,这就无意中剥夺了孩子从失败中求得经验的机会,也就无意中剥夺了让孩子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

3、介乎“教”与“不教”之间
将来的固然重要,因为有跨到那里的一天,但现在的至少与将来的一样重要,因为已经踏在脚底下了。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指导孩子们读书和作文时,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而是介乎“教”与“不教”之间。

叶老仅仅要求孩子们每天要读一些书。

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

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

此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

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

他常常是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孩子们自己一起来说。

你也想,我也想,父
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

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
叶老“一直留意语言”,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作品中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

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

叶老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

【家长体悟】
●指导孩子们读书和作文时,不要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而是介乎“教”与“不教”之间。

●要求孩子们每天要读一些书。

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

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父母。

【著者点评】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

高明之处就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学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学习一旦变成孩子们的自觉行动,那学习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叶老的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独特的教子之道。

4、不自命为“名父”
自家就没有什么把握,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怎么能给后一代人预先把立身处世的道理规定好了教给他们呢?——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在早年所写《做了父亲》一文中,就明确提出不自命为“名父”的观点。

“学校,我想也不是与儿女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的。

学习一些符号,懂得一些常识,结交若干朋友,度过若干岁月,如是而已。

“我这方面既然给了个‘无所有’,学校方面又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就拦到了角落里,儿女的生长只有在环境的限制之内,凭他们自己的心思能力去
应付一切。

这里所谓环境,包括他们所有遭值的事和人物,一饮一啄,一猫一狗,父母教师,街市田野,都在里头。

“做父亲的真欲帮助儿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锻炼这种心思能力。

若去请教专门的教育者,当然,他将说出许多微妙的理论,但是要义大致也不外乎此。

……
“因为适宜的诱导是在他们生命的机械里加添燃料,而送进大学仅是给他们文凭、地位,以便剥削他人而已。

……
“他们应付环境不得其当甚至应付不了的时候,一定会怅然自失,心里想,如果父亲早给点儿帮助,或者不至于这样无所措吧。

这种归咎,我不想躲避,也没法躲避。

“对于儿女也有我的希望。

一句话而已,希望他们胜似我。

……
“我希望他们有强壮的身体。

“我希望他们有明澈的心灵。


【家长体悟】
●学校……学习一些符号,懂得一些常识,结交若干朋友,度过若干岁月,如是而已。

【著者点评】
叶圣陶认为做父亲的如果真的想帮助自己的儿女,唯一的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适应环境,锻炼应付一切的能力。

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他们不仅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成绩优秀,从小就开始学奥数、学英语、学微机等各种将来的应试课程;而且不管孩子是否有音乐、书画的爱好与天赋,都要逼着孩子去学钢琴、电子琴、书法、绘画等所谓的素质教育课程。

与此同时,他们却不鼓励孩子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和伟人传记,不鼓励孩子去阅读古今历史地理和人文哲学,更不鼓励孩子艰苦奋斗,去积极地适应环境,锻炼应付一切的能力,倒是常常表现为溺爱有加,甘愿为孩子包揽一切!
难怪华东师大中国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痛心疾首地指出:要想孩子成功,自己必须优秀。

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优秀,不注重做人教育,孩子必然
缺乏成就大事业的气概,这样只能是培养书呆子,培养坏人和罪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