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第2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二章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教学内容】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难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讲授提纲】第一节农村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南移(从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文化向农耕生产过渡的风貌。

农耕居首三代时期,农耕业已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秦秋战国时期,列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无不与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

重农固本秦汉以后,“重农固本”成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流域达到较高水平,并使之成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而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农耕的向南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重心南移汉晋以后,北方边患日趋严重,战乱频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中国农耕区的核心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基本格局: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的对垒与融合耕守牧攻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长城心态万里长城正体现了中原华夏民族试图把农耕区围护起来的心态。

对垒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对垒的一面,又有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经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中华文明两大源泉:农耕与游牧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它们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农耕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第二讲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 ❖ 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
❖ 重心南移: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江南
2.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 长期对垒:中原农耕人被动防御,游牧人常取攻势
❖ 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形式为中介, 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游牧人,从农耕人那里 学习先进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技术,促使其 自身社会形态的变化
3.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 纵: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远古的村社经济残余,到宋元明清时期演变 为乡族经济;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 也长期存在;贵族分封制度,历代不绝(明 代藩王勋戚经济)
需要
❖ 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加强其依附性
4.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 经济剥削 ❖ 意识形态的保守性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及新 因素的成长
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1.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 横:不仅仅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 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4.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 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 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之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之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造船工程技术成就》(中国国学网)
充分和灵巧地利用风力,是我国古代船舶技术高度 发展的标志之一 ……秦汉造船遗址,汉代楼船,以及高效
率推进工具橹的出现、船尾舵的出现和风帆的使用,说明
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到汉代已经成熟了。
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宋代用于航海,是我 国航海技术的卓越成就,比西方要早两个世纪。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 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 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 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 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Hale Waihona Puke 国的丝绸和茶叶仍是外国人最喜欢的中国特产。
五、中国古代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器、漆
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造船业和冶炼 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注目的成就。“四大发明 ‘是中国古代的伟大科技成果。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 一。在历史上,中国木船船型十分丰富多 彩。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估计有千种左右, 仅海洋渔船,船型就有二三百种之多。我 国古代航海木帆船中的沙船、鸟船、福船、 广船,是最有名的船舶类型,尤以沙船和 福船驰名于中外。
(一)世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
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 的长期对垒与融合,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发 展的源泉和动力,同时也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的 源泉和动力。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二)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垒与融合的特点。
1.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和农耕民族的防守;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 族之间的战争与争锋,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 互补和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对垒, 往往以迁徙,聚合,和亲为结局。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远古时代,土地氏族村社共有,夏商西周,土地国有,不得买卖,以集体劳动为主的协田制,西周后期的井田制。

与生产力相适应。

“众人”“协田”是殷商时期盛行集体耕作制的反映。

到西周后期,集体耕作的土地有了公田,私田之分。

孟子曾把这种集体耕作的田称为“井田制”。

殷周时期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是与那一时代生产工具同时并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也是在氏族公社解体,进入初级阶级社会,血缘贵族保留土地公有制外壳,并继续实行集体生产的一种经济制度。

到了西周后期,土地国有制出现某些瓦解的迹象,奴隶制度逐渐出现了瓦解的征兆。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土地私有,争夺,买卖,家庭个体生产。

土地买卖出现。

春秋晋国时已有易田换田的现象,是土地买卖的先声。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型的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则是国家直接向个体生产者征收赋税徭役。

个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不同的形态,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

在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的互为盈缩,构成农耕私有经济运作的基本特色。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商品经济发达较早,缺乏独立的性格,有依附性,地主,商人和官僚三位一体。

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

虽然这种商品交换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存在的,但是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西欧古代自然经济单位是领主庄园,自给自足,没有商业往来)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

彩陶罐
白衣彩陶钵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黑陶.flv
A、地区: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 时代文化。 B、命名: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 4350─3950年。 C、分布: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D、工艺:磨光黑陶,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 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南移原因和进程
• 秦汉统一:南北文化易于交流 • 汉晋:战乱频繁,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而江南战乱较少。
• 隋唐:经济重心南移 “苏杭熟、天下足”
总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进程: 唐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 域,魏晋以来随着大批中原人口的南迁, 江南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之后,江淮地 区成为重要的经济区,宋代以来,南方已 经取代北方成为经济中心。
龙山文化蛋壳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罐
龙山文化早期蛋壳陶杯
河姆渡文化
A、命名: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 B、分布: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C、工艺:
• 骨器、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发现为最早) 、
农具大量使用耒耜、
耒耜 • 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 具,起源甚早。 • 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 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 用 • 在铁器出现之后,木耒、 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 口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
•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的军 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 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 “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汉书· 晁错传》) • “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 (桓宽《盐铁 论》)
3、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2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2第二章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新唐书•五行志一》:“天宝初, 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 摇钗,衿袖窄小。”
3.中国农耕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既早 熟又不成熟,农耕经济的这一特点造成 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保守 有余,灵活不足,开放不足。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 社会经济的主体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表明华 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 渡的历史风貌。 石器均为农具等。 陶器也与生活密切相关。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属新石器 时代,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 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 纺轮等。 农业较发达,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 要是猪,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 各种水器、灶、鼎、碗、杯、盆、等日用 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 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 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 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 也称彩陶文化 。
35东周列国混战东周列国混战东周列国混战东周列国混战魏晋八王之乱魏晋八王之乱魏晋八王之乱魏晋八王之乱汉代侯景之乱汉代侯景之乱汉代侯景之乱汉代侯景之乱唐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唐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唐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唐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各个朝代末的战乱各个朝代末的战乱各个朝代末的战乱各个朝代末的战乱清朝三藩之乱清朝三藩之乱清朝三藩之乱清朝三藩之乱历史上经济的低历史上经济的低谷期谷期谷期谷期历史上经济的低历史上经济的低36如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了当时如明末清初的战乱造成了当时四川人口的锐减有了后来四川人口的锐减有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的特点;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 发展的影响。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 38页)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PT 38页)

行业
青 铜 冶 炼
朝代 夏 商
西 周
成就
世界地位
青铜冶炼开始
青铜铸造技艺臻于 技艺规模居于上
成熟
古世界前列
湖北大冶铜绿上古
铜矿
古代冶炼技术已
数量多,种类齐备, 达到较高水平
技艺精湛
行业
冶 铁 业
朝代 春秋 战国 汉代
南北 朝
北宋
成就
世界地位
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木炭)
炒钢和铸铁脱碳钢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 (用煤做燃料) 用煤的国家

粉彩和珐琅彩
❖ 秦始皇陵铜车马
西 汉 宫 灯
核舟
台 北 故 宫 所 藏 玉 雕
翡 翠 玉 白 菜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 生的原因
❖ 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土地与农民的相对自 相对早熟导致的思想保守
❖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 失调
王朝的初期繁荣与后期腐败 人口增长率与物质资料增长率的矛盾
❖ 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
❖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不是主要成分)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 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一、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 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1、远古时代:氏族共有; 2、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
❖《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 、集体耕作、铜石并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 经济基础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 经济的主体
❖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 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取得的。
夫民之大事在农, 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 民之蕃庶 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 和协辑睦于是乎兴, 财用蕃殖于是乎始, 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国 语·周语)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书籍绪论习题一、为何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答: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经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渐实现自己价值观点的过程。

其表现即有自然相貌、形态、功能的不停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集体素质的不停提升和完美。

二、如何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差别?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实质差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到的生计方式,其涵盖面特别宽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清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对于物质创建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建活动及其结果,主假如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

三、文化构造的四层次包含哪些内容?答:对文化的构造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民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民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仍是记着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如何认识和评论中国传统文化?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拥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设品,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代代相传的思想方式、价值观点、行为准则、一方面拥有激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拥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日的中国人,为我们创始新文化供给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要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答: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计和繁衍的最适合地域,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不论是物质的,仍是精神的,都是成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跟着农业区的扩大而流传。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持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阻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了解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和 发展形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探 寻中国商业经济发展迟缓的原因。
编辑ppt
1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指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与以交换为目的、以 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结 构,农业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然经济 的特点和基础。
中国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工商 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 织、造船、建筑、贸易等,扩充了内部的活动空间,使自 己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再生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编辑ppt

22
编辑ppt
23
编辑ppt
24
编辑ppt
25
编辑ppt
26
编辑ppt
27
元 人 绘 耕 织 图
编辑ppt
19
民谚: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 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 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 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 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 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
•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中华书 局2005年
•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 学出版社1998年
编辑ppt
41
编辑ppt
6
河姆渡遗址 骨耜
编辑ppt
7
河姆渡文化 陶纺轮
编辑ppt
8
河姆渡文化象牙盅(6900年前)
编辑ppt
9
河姆渡遗址陶器
编辑ppt
10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一至四章 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一至四章 笔记

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书本绪论习题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答: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答: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答: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答: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2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 第2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教学内容
•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 因 •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隋唐以前,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 到较高的水平。
13一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殷商西周时期属于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14二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和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建立土地私15自东周以后至清代基本上都是每个家庭内男耕女织以织助耕或以工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16东周以后直到清代封建的土地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制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吸收 外域 的文 化: 佛教 中国 化
•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基本特 点,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 开放不足,保守有余。
• 敬德保民、民为邦本思想 • 儒家——仁为核心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平均主义思想:农民反抗压迫的思想 武器;加剧了中国历史稳定与动乱的 恶性循环
•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 济发展的箝制。
• 基础:小农经济 • 上层建筑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长 期持续性 • 庞大的官僚体系——阻碍经济发展
• 经济剥削: • 大量的专职官吏和军队——赋税、徭 役、兵役 • 重农抑商观念——工商业经济受剥削 • 知识分子思维模式——保守、怀古, 言必三代 • 怀念三代的井田制度和力耕自足的生 活
•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 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 向上的方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 一面。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

书本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 是中国传统自然经 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上下五千年,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 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 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 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在农业文明阶段,中国文化在世界一 直遥遥领先。但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中 国文化就开始落后了。
二、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 国文化的包容性
自东周以后至清代,基本上都 是每个家庭内,男耕女织,以 织助耕,或以工助耕、以商助 耕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东周以后直到清代,封建的 土地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 经营制,在我国历史上一直 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对农耕经济具有依附性, 缺乏独立性,因此商品经济的变迁呈现出 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第二章 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基础
教学内容
•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 因 •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 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隋唐以前,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 到较高的水平。
•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 商品经济及新因素的成长 • 城市是政治、军事、消费中心 • 盐、铁、军需品——专卖政策 • 徽州商人——官盐 • 山西陕西商人——军需 • 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导致商人性格的依 赖性
第四节 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 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 化的延续性。
• 知识分子陷入解经和科举的漩涡,对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缺乏应有的重视 • 科技发明无法推广应用,中断、失传 • 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 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
• 中国文化凝重的保守性格 • 宋元以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 包容性,较之汉唐明显衰退。 • 认为儒家文化已经至善至美 • 自负盲目
吸收 外域 的文 化: 佛教 中国 化
• 三、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中国农耕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的基本特 点,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所谓凝重性,就是稳重有余,灵活不足, 开放不足,保守有余。
• 敬德保民、民为邦本思想 • 儒家——仁为核心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平均主义思想:农民反抗压迫的思想 武器;加剧了中国历史稳定与动乱的 恶性循环
• 官僚、地主、富商大贾的相互 转化 • 迷恋现有的成就,夜郎自大, 我朝天下第一,拒绝新的思想 和社会变革

原因之二,稳定与战乱,人 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 调。
• 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没有民主而 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政体 • 一代不如一代,行政效率衰退和政 治腐败——导致游牧民族的入侵或 民众的暴动 • 王朝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 (规律)
长安城
唐以后,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 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苏杭/湖 广熟,天 下足,
东南财赋
西北兵甲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和融合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经济为主,其他地区以农耕经济 为主。
• 北方游牧民族体魄健壮,勇猛善战, 依靠放牧为生,加之地理环境的恶劣 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他们经常南 下掠夺。 •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战争与争 锋,客观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互补和 民族的融合。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阻碍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
• 海外贸易:建立在“宾服贡献” 的基础上 • 政治需要; • 满足统治者对海外奇珍异宝的 需求 •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第二节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 段和形态
一、殷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
殷商西周 时期,属 于土地国 有的自然 经济阶段
农耕经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造 就了中国文化的兼收并蓄的特 点
思想上,诸子百家并存
中国文化包容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又促使不同 区域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合一。 秦文化 楚文化 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 闽粤文化
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
施胡妆
唐代胡舞
融合多 种戏剧 的京剧
• 原因之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 济发展的箝制。
• 基础:小农经济 • 上层建筑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长 期持续性 • 庞大的官僚体系——阻碍经济发展
• 经济剥削: • 大量的专职官吏和军队——赋税、徭 役、兵役 • 重农抑商观念——工商业经济受剥削 • 知识分子思维模式——保守、怀古, 言必三代 • 怀念三代的井田制度和力耕自足的生 活
• 原因之一,社会经济既早熟又 不成熟。

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 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既 早熟又不成熟的特征,制约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
• 商品经济繁荣于汉唐宋元明清 各个时期 • 土地买卖(战国秦汉、宋元) • 流民大迁徙

中国历史的早熟却未能促成 它的成熟发展,相反却凝重了 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 性。
文景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康乾盛世
四、中国古代社会所得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1.农业方面
都江堰
丝绸
茶叶
2.手工业方面
冶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造船
3.货币经济方面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 生的原因
• 十六七世纪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倍受挫折?为什么当时中国 没有跟随同时代的西方文明,走上 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 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是以农耕自然 经济为主的,同时 农耕经济包容着工 商业等多种经济成 分。包括手工业、 水利、采矿、冶铁、 纺织、造船、建筑、 贸易等。
四、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 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 的进取精神,因此,尽管我国东南面临的 是辽阔浩瀚的海洋,但我们没有充分利用 沿海的优势,发展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 对外贸易自古以来就不够发达。
远古时期:氏族村社共有 • 夏商周时期:土地国家所有 • 西周时期:分封,土地国有 • 西周后期——公田、私田 • 集体耕种
二、东周之后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春秋战国时 期各国实行 变法和改革, 封建土地所 有制逐渐建 立,土地私 有化。
• 东周以后,士人、农夫可以依靠军功而 取得土地 • 春秋时期:土地买卖出现 • 集体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 形态,形成男耕女织的家庭农业 • 国家向个体生产者征收赋税徭役 • 地主、农民——地主经济、农民经济 • 唐代均田制破坏后,土地私有进一步深 化
• 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大多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农耕经济恢复和发展, 人口增长。 • 升平社会带来政治腐败——新的动 乱,社会化经济遭到破坏
• 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是战国至汉唐之间, 铁器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精耕细作 • 明清时期,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和粗粮 品种,扩大劳动量的投入
玉米
番薯、马铃薯
•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负面的影响。 • 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 向上的方面,又要看到它消极颓废落后的 一面。
思考题
• 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 些特点? • 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 期迟滞不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