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专业考研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笔记-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笔记-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笔记-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笔记备份: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并不专指“逐字”的程度在经济、科学、新闻、政论等语篇中,语言形式不是关键因素,在英汉翻译中发挥中文的优势是译者始终要努力的方向。

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既然已传达信息为主,那么介绍原语文化不应以牺牲译入语为代价,否则靠近原语的译法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

以读者为中心而非作者,在英译汉中尤为突出翻译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左右为难的事。

英汉语义对比:举例如 democracy 中西感觉是不一样的;It is not funny 译成这不好笑,根本没有将说话人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

汉语是人治的语言,印欧语系是法治的语言句法对比:一、英语重形合,汉语则重意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何等简洁,不须加动词即可表情达意。

汉语结构较为松散,重意念。

将一个重形合的语言转化成重意合的语言,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形合的特点transfer 到意合的语言中,现在很多译文充斥着洋腔洋调,却美其名曰“忠实原文”。

二、状语对比------------------------状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定语对比--------------------------定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被动句对比-----------------------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篇章结构的不同实际上是思维结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

汉语中所谓的“布局谋篇”就是我们翻译当中牵涉到的语段篇章的安排问题。

英汉翻译是否保留原句的布局特征,还是应该采用译入语的布局特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贪懒的办法也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译者根本就没有真正看懂原文。

第二个问题是译者的翻译思想有问题,认为这类贴近原文的译法才是忠实的译法。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套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套语的翻译)【圣才出品】

第7章套语的翻译一、套语是文化的结晶套语(language formula)是一个文化特征性强的整体,其内部成分具有不可替换性。

它文化内涵丰富,是一个语言文化体系的结晶,多为约定俗成的成语、俗语表达等。

例: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分析]这是一个整体表达,其中文化内涵丰富,从中可以知道英语环境中用will和way 来表达决心和出路的关系。

“If you are determined to do something, you can find a way to do it.”虽然从语义上讲,和原句没有什么差别,但原句拒绝进行这样的改动。

二、科技套语和文化套语的差异科技等领域的不少表达法也和文化套语一样,拒绝别人对它们加以改动。

可是,这两类套语却有十分不同的特征。

(1) 科技等领域中的套语本身和文化套语有差异。

①文化套语可小到一个词,大到数个句子,甚至更大。

如,打电话时的一套礼貌对话就是一个套语,可能会由数个句子组成。

②科技等领域中的固定说法则往往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一般是专有名词,或是由几个词组成的固定短语,如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微创手术)。

一般不会上升到句子或句子以上。

(2) 两种套语的“效忠”对象不一样。

①科技等领域的套语由于是为一个实用的目的而存在,在跨文化交流中这类套语的转换原则是“求同”,即尽量在译入语中用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法。

②文化套语并非为任何短期的实用目的而存在,它要“效忠”某一个体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套语的转换原则就不一定总是“求同”。

在有些情况下“存异”反倒更好。

三、文化套语的翻译1. 译者要能敏锐地找出隐含的文化套语,采用适当的翻译单位译出其浓厚的文化内涵。

例:①Your guess is as good as mine.[译文]我和你一样不知道。

[分析]如果没有看出原文为套语,可能就会译为“你的猜想和我的猜想一样好”,这样的翻译表面上可谓十分忠实原文,但却完全没有将原文的真正意思译出来。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圣才出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圣才出品】

《⾼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从语⾔⽂化对⽐⾓度看翻译)【圣才出品】第2章从语⾔⽂化对⽐⾓度看翻译⼀、语⾔⽂化对⽐的层次对⽐就是在两种语⾔的各个层⾯上去发现相似性和差异性,以便为⽇后的翻译活动打下⼀个扎实的基础。

语⾔对⽐的层次为:(1) 语⾳和书写系统的对⽐(2) 语义的对⽐(3) 句法的对⽐(4) 话语和篇章结构的对⽐(5) 社会、⽂化等语⾔外因素的对⽐⼆、语⾳和书写系统的对⽐1. ⾳节、声调不同(1) 汉语⼀个字⼀个⾳节,⽽英语⼀个词则可能有多个⾳节,汉语有四个声调,英语没有。

(2) 对翻译的影响①失去语⾳承载的特殊意义。

例:“四⼗四只⽯狮⼦”这句话的语义可译为(forty-four stone lions),但⽆法体现汉语特殊的语⾔特征。

②⾳译时,汉语的声调⽆法体现,英汉的⾳节数可能会⽆法对应,发⾳⽆法完全相同。

例:a. “王洪宝”和“王洪豹”这两个⼈名译成英语时都是Wang Hong-bao,没有差别。

b. Dallas译成“达拉斯”,但原⽂两个⾳节,S不构成⼀个⾳节,中⽂则是三个⾳节。

c. Reagan译成“⾥根”,但是R和“⾥”中的L完全不同。

2. ⾳韵和节奏的对⽐(1) 任何语⾔都有⾳韵和节奏,因为⼈们在交流过程中也希望取得⼀些“额外”的效果。

(2) 英汉⾳韵和节奏差异的根源①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的区别。

形合的句⼦,为了结构的严谨,表意的精确有时会牺牲⾳韵和节奏。

例:A new kind of aircraft—small, cheap, pilotless—is attracting increasing attention.[译⽂]这是⼀种体积⼩、造价低的⽆⼈驾驶型飞机。

[分析]原⽂并未考虑到⾳韵、节奏⽅⾯,但在翻译为意合的汉语时,做出了调整,使其结构整齐,考虑到了⾳韵与节奏。

If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renew their moral life, build on their culture commonality, and develop closer forms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a third Euroamerican phase of western affluence and political influence.[译⽂]如果北美和欧洲能在道德⽣活⽅⾯得以重振,在共同的⽂化基础上进⾏发展,在政治经济领域进⼀步整合,以此作为在北约安全合作外的补充,那么将可衍⽣出经济富甲天下,政治⼀⾔九⿍的欧美第三阶段。

笔记-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笔记-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211、985学长学姐组建为大家答疑解惑笔记备份: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并不专指“逐字”的程度在经济、科学、新闻、政论等语篇中,语言形式不是关键因素,在英汉翻译中发挥中文的优势是译者始终要努力的方向。

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既然已传达信息为主,那么介绍原语文化不应以牺牲译入语为代价,否则靠近原语的译法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

以读者为中心而非作者,在英译汉中尤为突出翻译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左右为难的事。

英汉语义对比:举例如democracy中西感觉是不一样的;It is not funny译成这不好笑,根本没有将说话人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

汉语是人治的语言,印欧语系是法治的语言句法对比:一、英语重形合,汉语则重意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何等简洁,不须加动词即可表情达意。

汉语结构较为松散,重意念。

将一个重形合的语言转化成重意合的语言,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形合的特点transfer到意合的语言中,现在很多译文充斥着洋腔洋调,却美其名曰“忠实原文”。

二、状语对比------------------------状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定语对比--------------------------定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被动句对比-----------------------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篇章结构的不同实际上是思维结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

汉语中所谓的“布局谋篇”就是我们翻译当中牵涉到的语段篇章的安排问题。

英汉翻译是否保留原句的布局特征,还是应该采用译入语的布局特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贪懒的办法也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译者根本就没有真正看懂原文。

第二个问题是译者的翻译思想有问题,认为这类贴近原文的译法才是忠实的译法。

正确的翻译思想应该是译文必须像中文,不带翻译腔,因为原文有原文读者读时并没有翻译腔。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文化与翻译)【圣才出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文化与翻译)【圣才出品】

第3章文化与翻译一、尤金·奈达对于文化与翻译的探讨1. “功能对等”原则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研究《圣经》翻译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处理文化与翻译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内容就是他的“功能对等”原则。

该原则强调译者追求的不是文字上的对应,而是要将文化因素在译文中反映出来,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2. 《跨文化宗教》奈达有关语言和翻译的思想和他在宗教上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他在1968年出版过一本《跨文化宗教》。

该书从人的各种不同冲动切入,讨论各文化间的同和异。

二、人类最基本冲动的相通性1. 人类在最基本的生理冲动与需求方面是基本相同的。

因此,这类表达生理冲动或需求的语言(在它们没有被添加入人文意思之前)在各个不同文化里没有什么不同的意思。

2. 表达人类最基本冲动和需求的说法在翻译上不构成多大困难。

3. 只刺激人类生物感官的外部环境属于自然,也没有多大文化差异,语言间的冲突就不大。

三、人类较高层次冲动的差异1. 较高层次的冲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也就会因文化而异。

2. 客观的、没有情感的外部自然环境也可能被有情感的人赋予人文色彩。

3. 区别属于生理或自然的符号和属于文化的符号是十分重要的。

属于生理、自然的事物和现象常可在不同文化的人心中激起相同或相似的反应,而属于文化的事物和现象对人的作用则常因文化不同而大相径庭。

4. 对译者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来自最带人文色彩的语篇的翻译。

译者要考虑到各种生理活动与文化的关系,区别翻译对象在各种文化间的异同,想出恰当的办法,既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又要让译文读者可以接受。

四、商业和高科技环境中的语言特点1. 商业语言的特点与商业有关的文字必须排除人的情感因素。

为了便于商业交流,人们采用一种语言为国际交流的语言,目前这一语言是英语。

2. 科技语言的特点科技是自然的、客观的、无人为因素的。

因此科技交流必须以标准化为前提。

作者和译者使用语言的自由度极有限,必须采用既定的、已经广为接受的说法。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展开全文第一部分翻译技巧篇复习笔记第1章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问题一、翻译基本问题的提出1. 翻译的定义(1)语际翻译与语内翻译广义地说翻译包括的范围很广,甚至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

本书讨论的翻译就是指如何将某一语言活动的言语产物转换到另一语言中去,也就是语际(interlingual)翻译。

严格地说,翻译还应包括某一语言内不同变体间的转换,也就是语内(intralingual)翻译。

这两类翻译在本质上颇有雷同之处,而且其核心问题都是如何把原文的意思在译文中说出来。

(2) 探索翻译的新概念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各类应用语言学分支学科应运而生,探索翻译的工具越来越得心应手,出现了许多关于翻译的新的概念,如“忠实”、功能对等、等值、信达雅等等。

但翻译的本质仍然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内进行交流的过程。

概括来说,翻译的定义就是把原文中的意思在译文中表达出来。

2. 原文意思在译文中的表达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句子如照字面直接译过来意思就会不够清楚。

(1) 句子中的有些意思会紧紧地结合在语言本身的形式上使得译者将语言的形式照搬。

例: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译文】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

【解析】本句中it为形式主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that从句。

从翻译技巧上看,可先译that从句,后译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但是鉴于原文的语言形式有一种讽刺的口吻,译者有必要依照原文的句法结构进行翻译。

(2) 意思和语言结构完全绑在一起,而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的不同造成了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复习笔记(下)【圣才出品】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复习笔记(下)【圣才出品】

第11章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一、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1.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1) 定义: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奈达把功能分成九类,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但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①表现功能(expressive)②认识功能(cognitive)③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④信息功能(informative)⑤祈使功能(imperative)⑥行为功能(performative)⑦情感功能(emotive)⑧审美功能(aesthetic)⑨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2) 理论来源①语言学领域对语言外的因素产生了兴趣,各种语言学分支渐次诞生,如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符号学等。

奈达理论中读者心理反应这一基石基本上得益于上述语言学方面的发展。

②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的早期理论中有关语言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转换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奈达描写功能对等提供了工具。

2. 奈达的研究重心的变化(1) 早期的奈达从语言内营造他功能对等的理论,用了诸如转换生成语法、语义成分分析等具体方法来描写他的理论。

发表于1964年的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主要在语言学的框架下讨论翻译(也涉及了语言外的因素)。

他在该书中将语义细分成语法意义(linguistic meaning)、所指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和情感意义(emotive meaning)。

(2) 越往后,奈达就越重视社会文化因素。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翻译练习(翻译实践篇详解)】【圣才出品】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翻译练习(翻译实践篇详解)】【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翻译实践篇详解一、非文学类文本(社会人文)1. Van GoghAlthough art historians have spent decades demystifying Van Gogh’s legend ①, they have done little to diminish his vast popularity. Auction prices still soar, visitors still overpopulate Van Gogh exhibitions, and The Starry Night remains ubiquitous on dormitory and kitchen walls②. So complete is Van Gogh’s global apotheosis that③Japanese tourists now make pilgrimages to Auvers to sprinkle their relatives’ ashes on his grave. What accounts for the endless appeal of the Van Gogh myth? It has at least two deep and powerful sources④. At the most primitive level, it provides a satisfying and nearly universal revenge fantasy disguised as the story of heroic sacrifice to art⑤. Anyone who has ever felt isolated and unappreciated can identify with Van Gogh and hope not only for a spectacular redemption⑥but also to put critics and doubting relatives to shame. At the same time, the myth offers an alluringly simplistic conception of great art as the product, not of particular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and the artist’s painstaking calculations, but of the naive and spontaneous outpourings of a mad, holy fool⑦. The gaping discrepancy between Van Gogh’s long-suffering life and his remarkable posthumous fame remains a great and undeniable historical irony. But the notion that he was an artistic idiot savant⑧is quickly dispelled by even the most glancing examination of the artist’s letters. It also must be dropped after acquaintingoneself with the rudimentary facts of Van Gogh’s family background, upbringing, and early adulthood.The image of Van Gogh as a disturbed and forsaken artist is so strong that one easily reads it back into⑨hi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But if Van Gogh had died at age twenty, no one would have connected him with failure or mental illness. Instead he would have been remembered⑩by those close to him as a competent and dutiful son with a promising career in the family art-dealing business. He was, in fact, poised to surpass his father and to come closer to living up to the much-esteemed Van Gogh name⑪.The Van Goghs were an old and distinguished Dutch family who could trace their lineage in Holland back to the sixteenth century. Among Vincent’s five uncles, one reached the highest rank of vice-admiral in the Navy and three others prospered as successful art dealers. Van Gogh’s grandfather, also named Vincent, had attained an equally illustrious status as an intellectually accomplished Protestant minister. The comparatively modest achievements of the artist’s father, Theodorus, proved the exception, not the rule⑫. Although Theodorus was the only one of grandfather Vincent’s six sons to follow him into the ministry, he faltered as a preacher⑬ and could obtain only modest positions in provincial churches. It was for this reason that Theodorus and his new wife, Anna, found themselves in Groot Zundert, a small town near the Belgian border. Vincent was born a few years after their arrival.Van Gogh enjoyed a relatively uneventful childhood save for the birth of fivesiblings (three by the time he was six and two more by his fourteenth year)⑭ and his attendance at two different boarding schools. In rural Zundert he took long walks in the Brabant countryside and developed a naturalist’s love of animals and plants. At his two boarding schools, he excelled at his studies and laid down the foundation for his lifelong facility in French and English. The family’s decision to apprentice him at sixteen to Uncle Vincent’s art gallery in The Hague was far from a nepotistic last resort. Uncle Vincent, called “Cent,” had transforme d an art supply store into a prestigious art gallery and had become a senior partner in Goupil et Cie., one of the largest art-dealing firms in Europe. Vincent had not better opportunity for advancement than working at The Hague branch of Goupil’s. And it was a testament to Vincent’s abilities that the childless “Uncle Cent” took a paternal interest in him and arranged for his position as Goupil’s youngest employee⑮.Vincent’s duties progressed from record keeping and correspondence chores in the back office to dealing, if only in a subordinate way⑯, with clients. This confronts us with the nearly unthinkable image of the “socially competent” Vincent⑰. But such was the case at this stage in his life. The same man whose eccentricity would one day make young girls scream in fright dressed appropriately and charmed customers with his enthusiasm for art⑱. Vincent also ingratiated himself with the local artists of The Hague School and earned his colleagues’respect. Although his status as Uncle Cent’s nephew and protege must have smoothed his way, Vincent appears to have been genuinely dedicated and effectiveat Goupil’s. His boss, Tersteeg, sent home glowing reports⑲ and after four years at The Hague he was promoted to the London branch.From Van Gogh and Gauguin, by Bradley Collins 【参考译文】梵高尽管艺术史家们数十年来一直在淡化梵高传奇的神秘色彩①,但梵高受欢迎的程度几乎丝毫未减。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复习笔记(中)【圣才出品】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复习笔记(中)【圣才出品】

第5章翻译的基本技巧一、翻译技巧概述翻译的技巧实际就是变通的技巧。

1. 许渊冲教授描写的翻译技巧(1) 加词2+1=2(加词不加意)(2) 减词2-1=2(减词不减意)(3) 换词2+2=3+1(变换符号不变换意思)(4) 移词1+2=2+1(前后移位)(5) 分译4=2+2(一分为二)(6) 合译2+2=4(合二为一)(7) 深化1:2=2:4(具体化)(8) 浅化2:4=1:2(抽象化)(9) 等化2+2=2×2(寻求灵活对等)(10) 一分为四4=1+1+1+1(莎士比亚戏剧中的woe译成离合悲欢。

)(11) 合四为一1+1+1+1=4(鲁迅的“管它冬夏与春秋”译成I don’t care what season it is.)2. 常用的技巧种类繁多,但主要包括词性转换法、加减重复法、反面着笔法、分合移位法以及专门针对句型结构的方法,如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被动句的译法等。

3. 从理清短语中词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创造出来的“解包袱法”(unpacking)。

解包袱法1. 对解包袱法的理解解包袱法是指在各类词之间关系复杂时,译者在使用各种翻译技巧前,有必要先将这些缠在一起的关系像解包袱一样解开,然后理顺。

例:美国总统克林顿被称为the first black president。

【解析】美国总统克林顿为白人,因此black在这里不可能是用来表示总统的肤色,black和president两个词之间的关系也就无法用形容词修饰名词的关系来解读,直译为“黑人总统”。

根据上下文情境和背景分析,此处表示的是“与黑人关系紧密”之意,因此译文需加词将black和president之间的语义关系挑明。

案例讨论(1) 名词+名词结构①We want to buy quality steel.【译文】我们要买高质量的钢材。

【解析】quality具有形容词词性,意为“having a high degree of excellence”,因此,翻译为“高质量的”。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翻译的基本技巧 1.4 反面着笔法

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3版)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翻译的基本技巧 1.4 反面着笔法

1.4反面着笔法⊙正说反译1.a fly in the ointment【译文】美中不足2.call a spade a spade【译文】直言不讳3.be on tenterhooks【译文】坐立不安/六神无主/手足无措4.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译文】贪多嚼不烂。

5.Good winner,good loser.【译文】胜不骄,败不馁。

6.predictably【译文】不出所料7.failure【译文】不及格/不履行/没做到/没发生8.supreme authority【译文】无上权威/最高权威9.with dignity【译文】不失体面/不失尊严10.be fatally ill【译文】得不治之症11.soon enough【译文】不久12.keep...within bounds【译文】不失当/不为过/没有扩大化/没有超出范围/没有越过雷池一步13.Danger,Building Site.【译文】工地危险,禁止入内。

14.Hands off.【译文】请勿触摸15.Smoking Free Store.【译文】无烟商场16.Keep Head inside Vehicle【译文】请勿将头伸出窗外。

17.In the absence of the definite information we had to wait a while before makinga move.【译文】由于没有确切消息,我们不得不等一等再做决定。

18.In the long run,there is no doubt that many small companies will be replaced by corporations.【译文】从长远观点来看,十分清楚,很多小公司将被集团公司所取代。

19.His childhood is free from anxiety.【译文】他的童年无忧无虑20.She saw him coming but she ignored him.【译文】她看见他走过来,但不理睬他。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彼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彼得

《⾼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彼得第14章彼得·纽马克和他的贡献⼀、纽马克翻译理论概述1.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翻译教育家和理论家。

著作:《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2. 纽马克与奈达理论⽐较(1) 纽马克略倾向于直译,因为他崇尚真实性和准确性。

(2) 奈达认为翻译是⼀门科学,⽽纽马克认为它并不是科学。

(3) 纽马克和奈达⼀样都认为交流是翻译的⾸要任务。

3. 纽马克的理论涉及的⾯⼴,既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也涉及到翻译的某些具体问题,⽽且讲解通俗易懂。

4. 纽马克的理论中最重要的是他对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的区分(semantic/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s)以及他对语篇类别的仔细区分。

⼆、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1. 纽马克感到直译和意译的两元模式束缚译者,所以他创⽴了⼀个多元的模式,其中有8种供选择的⽅法:在这8种⽅法中,最下⾯的两种,即语义翻译和交流翻译是核⼼。

2. SL emphasis(强调源语)左边的⼏种⽅法都是强调源语的,只是程度不同,但即便是最⾃由的语义翻译法也是强调源语的。

(1) 逐字翻译①逐字翻译指不仅保留源语的语序,⽽且也将原⽂中的词逐⼀译进译⼊语,将源语放在上⾯,将译⼊语直接写在下⾯,以便上下对照。

这种⽅法根本不顾及上下⽂等因素。

有关⽂化的词都以直译法搬到译⼊语中。

②⽬的:⽤这种⽅法揭⽰源语的结构,或对⽐源语和译⼊语间的差别,是学术研究的⼀个⼯具,没有交流的作⽤。

(2) 直译直译指将源语的语法结构转换成译⼊语中与之最接近的结构,但源语中的词仍然⼀个⼀个地译进译⼊语,不顾及上下⽂等因素。

(3) 忠实翻译①忠实翻译指在译⼊语语法结构的限制内精确地重现原⽂的上下⽂意义。

但⽂化词照搬到译⼊语中,并保留原⽂的语法和词汇的“异常”结构(abnormality)。

②⽬的:旨在试图完全忠实原⽂作者的意图和语篇结构。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语言前景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圣才出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语言前景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圣才出品】

第8章语言前景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翻译中到底哪些语义之外的成分需要在译文中保留这一问题与语篇的文体或风格有关。

杰弗瑞·李奇在他的《小说文体分析》中借用了语言前景(Linguistic foregrounding)这个概念来界定文体,描写了各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即偏离常规。

一、语言前景或突显1. “自动化”(automatization)和“前景”(foregrounding)Bohuslav Havranek创造了“自动化”(automatization)和“前景”(foregrounding)这对概念来描写语言。

(1) “自动化”就是指语言表达法在表达意思过程中只是被使用的工具,本身并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该语言表达法是常用的手段,属于一个语言系统内广为接受、频繁使用的手段,特点是平淡无奇。

例:I love you.用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就属于自动化的表达法,因为这是习以为常的说法,别人不会因之大惊小怪。

(2) “前景”不是某一语言体系中广为接受,经常使用的说法,即“不落俗套”,甚至是语出惊人。

例:一位中国小孩在打完电话时对妈妈说“我爱你”,就会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特别注意,因为中国人在这种场合不用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本身突显于中国语言体系中。

2. 只要一个语言表达法在所处的语境中格格不入、与众不同,就造成前景。

例:在一篇科技文章中某一技术用语并不在语篇中突显,不构成前景,而是自动化。

但将同样一个科技用语突然用到一次日常生活的谈话中,就构成了前景。

3. 李奇认为一个作者要创出自己的文体与风格常会在写作手段上偏离常规,从而造成前景。

偏离常规可以是“质量性偏离”,也可以是“数量性偏离”。

“质量性偏离”(qualitative deviation),指表达法本身偏离语言常规表达模式,违反了“语言法”。

“数量性偏离”(quantitative deviation),即某些用法本身不偏离常规,但其使用的频率超出读者的预期。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翻译前的语篇分析)【圣才出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翻译前的语篇分析)【圣才出品】

第15章翻译前的语篇分析一、进行语篇分析的必要性1. 从更多的角度分析语篇可以帮助译者更准确地把握文本,进而采用更符合语境的翻译策略。

2. 同一个表达法在不同的语篇里可能会有不同译法。

例:电影《卧虎藏龙》[译文]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我后来才发现,新闻系卧虎藏龙。

[译文]Later on, I discovered that the journalism department was full of highly talented people.二、语篇评价性的强弱1. 译者可以从语篇中作者对所论事件或人物判断评价的强弱来分析语篇。

2. 如果语篇的作者对文中的事物没有很强的价值判断,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不必过多地调整结构。

例:科技报道,新药的介绍,联合国经济趋势分析,都是没有评价或少有评价的语篇。

在这些语篇中,作者基本不对文章的内容做出评论。

翻译这样的语篇,译者不能过多地介入,不应该太灵活,因为这类语篇对准确性的要求很高,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比如一些法律合同),翻译这类语篇准确性要比流畅性更重要。

3. 如果语篇具有较强的价值判断,那么在翻译时译者介入,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就很有必要。

例:一篇反对政府某项政策的社论,一篇旅游宣传手册,一个产品广告,则是有较强评价特征的语篇。

在这些语篇中,作者对文中的内容明显有评论,不是站在中立的立场。

翻译这类语篇时,译者能对语言的结构作较大的调整,可以比较灵活地处理,因为这类语篇的流畅性非常重要。

三、从文化角度分析语篇1. 分析语篇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着手,也就是说,看一个语篇和文化的关系紧密与否。

2. Basil Hatim和Ian Mason在他们的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中提出,一个语篇与某一特定文化关系越不紧密,翻译中就越不必调整其语言结构。

相反,一个语篇与特定文化的关系越紧密,翻译中结构调整的空间就越大。

笔记-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笔记-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笔记备份: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并不专指“逐字”的程度在经济、科学、新闻、政论等语篇中,语言形式不是关键因素,在英汉翻译中发挥中文的优势是译者始终要努力的方向。

功能对等>形式对等既然已传达信息为主,那么介绍原语文化不应以牺牲译入语为代价,否则靠近原语的译法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

以读者为中心而非作者,在英译汉中尤为突出翻译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左右为难的事。

英汉语义对比:举例如democracy 中西感觉是不一样的;It is not funny 译成这不好笑,根本没有将说话人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

汉语是人治的语言,印欧语系是法治的语言句法对比:一、英语重形合,汉语则重意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何等简洁,不须加动词即可表情达意。

汉语结构较为松散,重意念。

将一个重形合的语言转化成重意合的语言,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形合的特点transfer 到意合的语言中,现在很多译文充斥着洋腔洋调,却美其名曰“忠实原文”。

二、状语对比------------------------状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定语对比--------------------------定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被动句对比-----------------------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篇章结构的不同实际上是思维结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

汉语中所谓的“布局谋篇”就是我们翻译当中牵涉到的语段篇章的安排问题。

英汉翻译是否保留原句的布局特征,还是应该采用译入语的布局特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贪懒的办法也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译者根本就没有真正看懂原文。

第二个问题是译者的翻译思想有问题,认为这类贴近原文的译法才是忠实的译法。

正确的翻译思想应该是译文必须像中文,不带翻译腔,因为原文有原文读者读时并没有翻译腔。

eg there are no limitations in self except those you believe in.思果:人的一己没有种种局限,除非你画地为牢。

北京师范大学翻硕考研学习笔记整理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翻硕考研学习笔记整理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翻硕考研学习笔记整理方法要冒一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

凯程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

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机构!一、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

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

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

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

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

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

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

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

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

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

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

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翻译的过程)【圣才出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翻译的过程)【圣才出品】

第4章翻译的过程一、描述翻译过程的不同模式1. 传统的两阶段模式(1) 两阶段模式的内容翻译的过程常常被翻译实践者简练地概括成理解与表达。

理解包括分析原文,弄通原文的确切意思。

表达就是要在译入语中把原文的意思说出来。

(2) 优点与缺点①优点:这种描述方法相当简单。

②缺点:这种描述方法不能揭示在翻译中句子或语篇深层的转换过程。

2. 尤金·奈达的三阶段模式(1) 三阶段模式的内容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即分析、转换、重建。

在翻译实践中,这些过程实际上同时发生,而且是在译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2) 对三阶段模式的理解①分析就是要分析出原文的语义,特别是要在分析中挖掘出各个层次的语义。

②转换是介于分析和重建之间的一个步骤,指译者把在大脑中分析好的语言材料从源语转换到译入语。

③重建是指译者把原文中重要的信息在译入语中表达出来。

二、分析理解原文通俗地讲,分析原文主要是要弄懂原文是什么意思。

1. 对“意思”(meaning)的讨论(1) 句中基本语言单位所指十分清楚,句子没有言外之意。

(2) 句子有言外之意,需分析字面意思之外的隐含意义。

如“That’s not funny.”一句暗含不满、阻止的意思。

(3) 句子或句中的词受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承载语言之外的象征意义。

如Red一词的象征意义因文化而异。

2. 不同语义的三种划分(1) 具体内容所指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以语言所指的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意义)关联意义(associated meaning,包括所有人、社会文化因素引发的意义)结构意义(structural meaning,包括语言本身结构产生的意义)(2) 理解与讨论①所指意义a. 定义:所指意义指词或短语所指称的事物的语义特征,是词最基本的意义。

b. 特点:所指意义比较稳定,不太容易变化,因此比较容易表达。

语言的所指意义是用来描述客观世界的,不掺杂人对客观世界的情感和态度。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中国翻译研究简述)【圣才出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中国翻译研究简述)【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翻译研究简述一、传统译论回顾1. 佛经的翻译(1) 汉代佛教之兴起带动了佛经的翻译。

(2) 中国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应为隋唐。

在玄奘(602—664)时期,中国佛经翻译事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对翻译的讨论也更趋完善。

玄奘直译意译兼顾,确切地表达了佛经的原意,是中国翻译研究早期的论说。

2. 清末和民国初年(1) 严复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写的《译例言》(1896年)里,用“信、达、雅”三个字概括了翻译活动要达到的标准。

“信”在严复来看就是忠于原文;而“达”则主要是文字表达;“雅”是要有文采,文字要雅。

(2) 鲁迅①鲁迅主张“宁信勿顺”。

②鲁迅在《几条“顺”的翻译》一文中对梁实秋和赵景深进行了回击:“拼死命攻击‘硬译’的名人,已经有了三代:首先是祖师梁实秋教授,其次是徒弟赵景深教授,最近就来了徒孙杨晋豪大学生。

但这三代之中,却要算赵教授的主张最为明白而且彻底了,那精义是‘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

”争论的焦点是到底要以源语为基准还是以译入语为标准。

3. 20世纪50年代傅雷①傅雷主张“神似”论。

②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文字上要求“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并期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4. 20世纪60年代钱钟书的“化境”①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里,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②把作品从一国文字精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是达到了“化境”。

用钱氏的话说,这叫“脱胎换骨”。

③钱钟书认为,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

5. 20世纪70年代没有新理论出现,但这段时期中国的翻译工作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

二、近期译论概述1. 20世纪80年代(1) 20世纪80年代中国翻译研究的主调是大量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翻译单位)【圣才出品】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复习笔记(翻译单位)【圣才出品】

第6章翻译单位一、翻译单位概述1. 翻译单位的定义翻译单位就是指在译入语中可以找到的与源语语言单位相对应的分量相等的单位。

2. 翻译单位可大可小,可以为几句,也可以为一个音位(phoneme)。

用较大的翻译单位,译者在译入语中的回旋余地就较大,可以较为得心应手地照顾译文的行文。

较小的翻译单位则可使译文在结构上接近原文,但译者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原文的束缚。

3. 如何取舍翻译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是什么类别的原文。

(1) 原文中关键的意义如果是用较小的语言单位体现的,那么译这类文章就可能要用较小的翻译单位。

如十分严谨的法律文件和用很小的语言单位(如音位和词)来表示艺术效果的诗。

如旅游手册。

(2) 原文中关键的意义如果是用较大的语言单位体现的,那么就可以采用较大的翻译单位。

5. 在以句子为翻译单位的总的原则下,尽可能将翻译单位扩大可能是译者所应努力的方向。

二、音位1. 定义音位(phoneme)是最小的语言单位,具有语音上的区别性特征,但本身不承载语义。

音位作为翻译单位在翻译时,如原文中的音位需要在译文中获得对应,音位本身就成了翻译单位。

(1) 适用范围:音译借词(如laser译成“镭射”)和专有名词(如Lincoln译成“林肯”)的翻译。

(2) 音译借词是翻译新词的一种译法。

如nylon(尼龙)和copy(拷贝)。

新词的另一种译法是根据新名词的意思译。

如Laser译为“激光”。

(3) 专有名词的翻译①音译②音意兼顾。

如Yosemite译成“优胜美地”,Coca-Cola译成“可口可乐”。

③专有名词汉译时应切记名从主人这一原则,也就是要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发音。

④约定俗成的译名也许并不十分接近原文的音位,但约定俗成也是一个应该记住的原则。

三、词素1. 定义词素(morpheme)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任何一个词素都有意义,而且一个词素只有一个意义。

例:walking有两个词素。

walk是一个词素,其意义是表示一个动词,ing也是一个词素,其意义表示前面那个词素所处的状态正在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叶子南【郑重声明】鉴于易研近年来辅导北大行管等专业上的卓越成绩,某机构开始对学生谎称跟易研教育是一家,跟易研资料共享、师资共享,以图达到混淆视听,浑水摸鱼的目的。

易研教育在此郑重声明:易研教育在北京地区仅有一家,是独立实体,完全独立办学,同其它任何机构均无瓜葛~~~在辅导北大行管等课程中,全部采用独家资料,独家老师,欢迎实地考察,谨慎考察或者咨询已经考上的学长学姐。

谨防被某些不负责任的机构打着易研的品牌旗号对考生进行误导、欺骗!定语从句的翻译点睛之语:英语中的定语从句不一定翻译成中文的定语,可以灵活变通,译成状语或其他类型的从句,甚至独立句。

很好的一例子:Individuals who have been infected with HIV but remain healthy and keep viral replication in check offer some hope for guiding the designing of effective HIV vaccines.如果把定语从句也译成定语从句就会蹩脚。

但如果译成状语从句:有些人虽然感染了HIV病毒但依然健康并能遏制病毒复制,他们为研制有效的HIV疫苗带来了一线希望。

译文中原句结构的影子全没了学习点二:不必过于执着细节,比如guiding the designing of我想译为指导有效的HIV疫苗的研制,略显别扭。

大可直接译成“研制”。

再看一例:Nobody can be said to understand the heath who had not been there at such a time译成假设状语从句:凡是没有在这个时节到过那里的人,就不能说他领会这片荒原。

定语从句译成假设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让步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的情况非常多,这是在充分理解原文内在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就是胡译。

状语从句的译法:译者应该应用转换、颠倒、省略等的方法把原文脱胎换骨成没有原文影子的中文!原因状语从句翻译是有时候不必见到because等就翻出来,很多时候就成了画蛇添足。

状语从句的翻译也可以很灵活:比如不要见了when就译成当什么时候...When it is wet,the buses are crowded.下雨天的公共汽车总是很拥挤。

这里就把状语从句译成了定语。

被动句的译法:(复习其他)汉语可以不用主语,为英汉翻译时将被动句转换成主动句创造了条件.另外被动句的标志性词可以省略不已,如果译出来也应该合理用词,如让、叫、遭等不要“被”字连篇。

认识翻译单位:这是翻译中的一个核心矛盾。

尽可能小也应该尽量大。

eg:He was at the wrong time and at the wrong place。

如果翻译成他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

中文读者不会明白什么意思。

我们译成“他当时实在不巧在场”表面结构上合原文大相径庭,但这不正是原文的意思吗。

体会:视译的时候可以照此原理,先把握意思,然后练习步步推进,不要太过局限。

但是,翻译单位也不是唯大是好。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原文的文体。

如法律文件就要精确到以词为翻译单位;而一本旅游手册的翻译就基本上可以以句子为翻译单位,甚至将几个句子合并起来。

一、音位:基本上就是指音译汉语是语素文字,每一字都有意思,这和英文的音位不同。

二、词素: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walking这个词包含两个词素,词素作为翻译单位的机会极少。

很有意思的一个例子post-Deng以词素为单位译出来是后邓;但如果译为邓以后就是将整个词作为翻译单位了。

三、以词为翻译单位也很少见。

四、以词组为翻译单位也不多五、以句子为翻译单位可谓翻译的中流砥柱:有时一个句子译不好的原因恰恰是由于译者放不开手笔,总队句子中一个词或短语恋恋不舍,这种将眼光放到较小的“树木”的倾向往往遮住了译者的视线,使他无法看到森林。

六、语篇与话语举一小例I am sorry for replying late.But I have been busy with my work。

翻译一:很抱歉回复晚了。

但是我最近工作很忙。

很显然这句翻译很别扭,虽然意思没有遗漏,但很难说这是地道的中文。

问题就出在这个but上。

如果从深层上转化为地道的中文,可以这样:我因工作繁忙,迟复为歉。

对于到底以语篇还是句子为翻译单位,叶子楠观点:只要我们在句子一层或较小的话语或语篇一层上充分地中文化,似乎不必做较大的话语或语篇结构的调整(即自由译)。

(eg若将数段文字前后调整以适应汉语的布局谋篇特征就不一定有此必要)不是自由译没有用武之地:比如广告翻译。

有时可以将其看做一个整体,三段译作两段又何妨?就算是把广告词一字不落的译成中文,如果不能打动读者的心,那还不如不译。

只有文化特征很强的句子才能起到捍卫本族语言和文化的作用。

翻译文化套语,实际上就已将翻译单位扩大了。

否则只能译的驴唇不对马嘴。

If you say he is lazy,think again.如果你说他懒,那你就错了。

前景概念:翻译中应尽量避免前景,如果原文不给原文读者造成前景,译文也应避免。

承认不可译性。

没有百分之百的忠实。

等效翻译即功能对等:译文在译入语读者心里应该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理感受一样。

奈达的理论简述为:1、采用词类取代传统的词性来描写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就为翻译中的词性转换提供了理论支持);2、采用核心句的概念及句子转换的概念克服句法对译者的束缚;3、用同构体的理论来克服社会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

2016首都师范大学翻译硕士专业考研复习经验指导立足2100余位成功学子的辅导经验,易研教育将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模块),这六大模块是考研专业课复习成功的“六部曲”。

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是考研专业课成功的坚实保障。

(一)选择预备阶段(1月中旬——3月初):这一阶段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考研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考研专业必备相关资料等。

易研教育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未来职业规划、本科专业基础、英语水平、报考专业就业状况等因素,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择校、择专业都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

一旦决定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易研教育认为,这种摇摆不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考研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

理解是记忆和运用的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

将主要的知识点全部理解,不必刻意记忆,达到心中有数、理解参考书目的主要内容,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即可。

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的话,切不可过分细致,以免浪费太多时间。

需要辅导的同学这一阶段的复习也是日后辅导取得切实效果的基础。

(三)重点清扫阶段(7月初——11月上旬):这一阶段是整个专业课复习的最关键环节之一,该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扫清重点。

重点知识点的最大特征是考察的分值与概率要远远大于一般知识点和次要知识点。

对于重要概念、知识点、公式一定要反复强化。

抓住重点专业课的复习就会事半功倍,这就是易研教育提倡的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

要抓住重点,通常情况下,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最近关注问题等。

专业不同,情况也会不同,要做具体分析。

抓住重点之后,关键要在这一阶段强化记忆和运用。

(四)框架专题阶段(11月上旬——12月上旬):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系统化。

之前的复习知识点的掌握都是呈零散状态,最大弊端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片面,影响后面答题能力的生成。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按照书中知识点的章节架构和专题将知识系统化。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易研教育总结了各学校专业课的考研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2月上旬——1月初):这一阶段也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关键环节之一,此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查漏补缺、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

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之间不存在自然而然的等同。

换句话说,掌握的好,不一定答得好,更不一定意味着得高分。

知识掌握上的盲点要通过全真模拟来暴露,答题思路上的缺陷要通过全真模拟来纠正,临试前的心态也要通过全真模拟来使之平和下来。

必须通过2——4次全真模拟,经历一个盲目——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暴露——再完善再提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答题能力和得分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六)状态调整阶段(1月初——考试):这一阶段的复习基本已经定型,最主要的任务是调整身心状态,以最佳的心态迎接考试。

此前的基础理解、重点清扫、框架专题、模拟考试等环节已经把该掌握的知识点和答题方法都掌握了,复习基本已成定局。

但是,这不是说这一阶段就应该完全放松下来,将专业课的复习完全扔到一边,只顾公共课,保持状态和热度很重要。

只是说,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要跳出来,不可过分纠缠于课本的细枝末节,要敢抓敢放,查漏补缺。

此外,保持信心、调整作息适应考试时间、多喝水、注意饮食健康也很重要。

易研教育提醒,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功亏一篑的结果,广大考生一定要在最后阶段积极调整,保持最好的身心状态!此资料由易研教育权威团队独家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