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简答题重点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包括细胞、器官和系统、整体三个水平。
3.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相对稳定,即稳态。
4.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1)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在机体的所有调节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肽类和细胞因子等),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3)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5.生理功能调节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原理来理解,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是较重要的概念。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在受控部分的状态尚未发生改变之前,机体通过某种监测装置得到信息,以更快捷的方式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用以对抗干扰信号对受控部分稳态破坏,这种调控称为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各种物质的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分两种: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经通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分两种: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是指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是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2.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可分为三类: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通过膜受体-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的活动实现的。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通过通道的开放或关闭引起离子的跨膜转运,改变膜电位或细胞内化学活动的改变而实现的。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通过改变酶耦联受体分子胞浆一侧自身酶的活性或直接影响胞浆中的酶活性而实现的。
3.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其形成机制包括:①K+平衡电位(E k);②膜对K+的通透性;③钠-钾泵活动水平。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当静息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引起细胞膜上大量钠通道开放,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这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动作电位的去极相主要是由于Na+大量、快速内流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复极相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
4.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发生动作电位,阈下刺激虽不能触发动作电位,但可引起局部反应,局部反应的特点:①电紧张性扩布;②分级性;③总和效应。5.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后,会迅速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这种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称为传导。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呈跳跃式。
6.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引起乙酰胆碱递质的释放,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的N2–乙酰胆碱门控通道受体结合并引起通道开放,导致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使邻近肌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神经-肌接头的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②时间延搁;③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7.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基本过程包括:①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T管扩布至三联管,激活T 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Ca2+通道;②L型Ca2+通道的激活导致三联管膜上的ryanodine受体通道开放,终池中Ca2+释放入胞浆;③胞浆内Ca2+浓度的升高促使TnC与Ca2+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④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同时激活肌浆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胞浆中的Ca2+回收至肌浆网,胞浆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8.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包括: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前负荷决定了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力量与其初长度成正变关系。后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阻力,后负荷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肌肉缩短速度减小。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主要取决于胞浆内Ca2+水平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
9.收缩时肌肉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的增加,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当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为单收缩;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发生收缩的总和,包括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第三章血液
1.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正常人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功能,调节功能,防御功能,生理止血功能。
2.血浆渗透压由大分子血浆蛋白组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电解质、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晶体渗透压构成。晶体渗透压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对于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3.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红细胞具有通透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红细胞生成的促成熟因素主要是维生素B12和叶酸。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
4.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从而维持机体生存。
5.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包括: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血小板的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的主要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阶段。
6.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半固体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因子Ⅹ的激活和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因子Ⅹ的激活包括两条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始于Ⅻ因子的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始于因子Ⅲ与血液的接触。
7.血液中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主要的抗凝物质是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8.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液化,使血管保持通畅。纤维蛋白溶解的两个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