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权力观的历史演变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福柯对“话语与权力”的思考本身体现一套不同于西方传统主体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福柯思考的是西方社会的局部理性化过程,这不同于马克斯·韦伯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宏大理性化过程的反思。
在福柯那里,社会现实是被建构出来的,认识主体不是传统主体哲学中的超验主体,而是形式主体,因社会实践位置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主体性。
科学话语也不是先验的,而是实践的结果:与传统哲学的认识生产路径“意识-认识-科学”相比,福柯的考古学遵循的是“话语实践-知识-科学(话语)”,系谱学的介入进一步展示这种科学话语的产生过程。
在系谱学意义上,福柯是一个历史学家,不过福柯感兴趣的不是事物的历史,也不是理论的历史、意识形态的历史以及思想的历史,而是问题的历史,即事物成为问题的方法的历史:为何在某个既定时期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何是某种类型的问题,为何是某种问题化方式。
(58)借助这种“问题化”,通过话语实践和非话语实践解释了不同“知识领域”中主体性和社会现实建构的过程。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思想使我们看到,在考虑人类社会乃至自身的建构时,不能把话语与权力分开。
在考古学-系谱学层面上,社会现实以及主体性的建构在微观权力层面上表现为对知识(或历史先验)的把握和对作为权力战术的程序的掌控。
要理解这种“建构”就要从了解社会实践入手,具体地了解实践领域中知识和话语形成的规则,同时思考权力技术(更多体现为非话语实践的设置、安排以及程序)的配置,不能依赖超验的主体想象,脱离现实社会实践。
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福柯话语与权力思想的分析,我们看到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对于“传播是建构”的传播学命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和既定时期,话语的生产不是随意的,是有条件的,受一定数量的程序和规则控制,其中话语的生成条件就构成了某个时代“象征秩序及其表达”的“阅读格栅”,而且话语不仅仅是一套功能符号和语言表征,更重要的是在话语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权力关系。
关于福柯知识和权力思想
关于福柯知识和权力思想的一些浅见摘要:福柯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并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大方法,以其为代表的研究对象就是知识和权力。
福柯的权力思想十分独特,他批判性的分析了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知识、真理是权力的形式,权力若离开了知识和真理,也就不成其为权力。
关键词:知识型;考古学;知识;谱系学;权力话语;正文:福柯(Michel Foucault)是法国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他研究西方文化中一些边缘性现象,通过对西方世界微观的统治机制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其中一些具体现象提出了批判。
包括其对西方现代性的批评,具有对其时代的反叛性与颠覆性。
福柯历史类的著作包括《古典时代疯狂史》、《规训与惩罚》,哲学类的包括《知识考古学》、《词与物》。
福柯在其后期著作中运用了谱系学的方法,通过对历史中资料的挖掘整理来探讨权力机制其本源和作用。
福柯思想理解的两个重点方面在于“知识型”和“权力理论”。
一、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在福柯的早期研究中(1970年以前),从福柯的博士论文《疯癫与文明——古典时期的疯狂史》(1961)到《临床医学的诞生——医学视角考古学》(1963),从《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1966)到《知识考古学》(1969),虽然论述的问题不同,却无不贯串着考古学的方法,可见考古学在福柯前期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福柯用“知识型”这一术语指称特定时期知识的产生,运动及表达的深层框架。
通过对知识起源及历史的探究深入挖掘出一套产生知识,衡量知识,支配知识的控制规律和内在规则。
福柯认为知识是一种在不同时期控制人,统治人的力量。
他区分出了四种知识型:包括以文艺复兴时期(以相似性来判断事物,形成知识);古典时期(把表象,外在经验当作知识);现代时期(以自我表现,即“人”的观念就是一个知识的产物,“人”的意义在此时期形成);当代时期(以无意识力量,如通过精神分析学,人类学等的发展诠释,文化层面的“人之死”,人被解构化,消解,提出了人的“不在场”)。
知识与权力的辩证
知识与权力的辩证在人类社会中,知识和权力一直以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知识就是权力的源泉。
然而,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它们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的关联。
第一,知识作为权力的工具。
拥有知识的人在社会中往往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无论是在学术界、商业领域还是政治舞台上,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追随。
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来影响他人的思考和行为,从而获取更多的权力。
这就形成了一种权力的积累机制:知识为权力的扩张提供了基础。
然而,知识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权力的压迫工具。
当知识在某些人手中垄断和控制时,它就会被用来剥夺其他人的自主权和自由意志。
过去的历史中,统治者们常常通过对知识的掌控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束缚人民的思想和行动。
知识的不公平分配和滥用,使得权力变得不对等,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
第二,权力对知识的塑造。
权力不仅可以影响知识的传播和获得途径,还可以通过操控知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统治者们往往会利用权力来塑造和操纵知识的内容,以符合自己的意愿和目标。
举例来说,历史上曾经有一些政府试图篡改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以便控制人民的思想和态度。
这种权力对知识的操控,不仅会导致真实的知识被扭曲、压抑,也会阻碍自由思考和创新。
然而,知识也具有对权力的反抗和制约作用。
只有通过知识的普及和启蒙,人们才能更好地辨别真伪,拒绝权力的操控。
大量的独立思考者和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直以来都在为人类的自由、平等和正义而奋斗。
他们通过传播真理和知识,对抗不公、不义和专制,为权力的制约提供了坚实基础。
正是由于知识与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需要保持警觉和批判的意识。
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权威,也不能轻易相信所有的知识。
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对待知识持怀疑的态度,并通过批判和辨别来筛选和获取真正有益的知识。
最后,我们还需要创建一个开放、自由的知识传播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知识与权力的辩证关系
知识与权力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中,知识与权力是两个密切关联的概念。
知识意味着拥有信息和智慧,而权力则代表着决策和控制的能力。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知识可以赋予人们权力,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权力也可以影响知识的产生、传播和运用。
本文旨在探讨知识与权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并阐明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知识如何赋予人们权力。
知识在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世界、认识自我、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知识还赋予人们能力去改变自身和周围的环境。
例如,科学家通过研究和实验,得出一系列科学原理和法则,这些知识使得人们能够应对自然界的挑战,并发明出各种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技术和工具。
同样地,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市场规律和经济理论,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导,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拥有知识的人们通常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他们在社会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或组织利用权力来操纵知识。
权力的滥用可能导致信息的篡改、压制或掩盖真相,进而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一些政治家或媒体机构可能会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事件,以达到个人或特定政治立场的目的。
这种操纵知识的行为,既削弱了知识对应的权力,也削弱了公众的权力和自由。
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知识与权力的平衡,就需要建立一个开放、透明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实现知识与权力的平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和法律机构应该制定和执行公正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的合法权益,并防止权力的滥用。
此外,媒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秉持客观、平衡、公正的原则来报道和传播信息。
同时,公众应该保持理性、批判的思维,不轻信媒体的报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和验证信息。
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从而增强自身在社会中的权力。
知识与权力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社会结构和等级的形成上。
知识观视野下的大学职能演变
知识观视野下的大学职能演变知识成为知识社会的核心。
在不同时代,人们的知识观会随之嬗变,这种嬗变具体表现为古代朴素的知识观、科学主义知识观、实用主义知识观和知识经济知识观。
与之对应,大学相应地表现出传授、科研、服务、生产和转化知识的职能。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职能是一种社会期待,并具有多元化的趋势。
[标签]知识观大学职能知识观,即“人们对知识的观念与看法”。
什么是知识?知识的来源是什么?求知的方法是什么?怎样表达知识?知识的价值何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即体现了知识观当中的“知识本质观、知识价值观和知识习得观”等。
由于对这三者的不同解读,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
古希腊罗马时期,知识只为了自我认识,促进智力、道德的精神生活的发展,获得智慧。
苏格拉底是这一知识观的典型代表,他认为“美德即知识”,获得知识的唯一有效途径是抽象理智,即心灵的作用。
柏拉图也坚持认为,只有通过思想才能获得知识,抽象思维在知识获得中有决定性作用。
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感觉与理性的结合,但认为理性更重要。
中世纪时期,为了维护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教皇的利益,这种通过心灵获得的、促进道德形式的理性知识被宗教哲学家们披上神秘的外衣并将之归于神学知识,认为只有神学知识才是知识,只有神学知识才能自我发展。
这就是古代朴素的知识观。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兴起,自然科学迅猛发展起来。
针对古希腊理性思辨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空洞与神秘,自然科学强调观察和实验,追求科学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实证性”,这种实证主义思潮直接导致了科学主义知识观的诞生。
从伽利略和牛顿时代的开端,到19世纪30年代孔德的《实证哲学》一书的出版,科学主义知识观已成为主流。
该知识观认为,知识即是完全符合事物本身的实证性的客观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探求知识是为了获得知识本身。
另外,科学主义知识观还特别关注科学发现的逻辑问题。
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唯理主义派认为,知识的最终源泉是对清晰明确观念的理智直觉,而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派坚持认为,一切知识源于观察和直接经验。
【《政治学》】二、权力理论:权力、合法性与政治秩序
二、权力理论:权力、合法性与政治秩序
‚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 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卢梭:《社会契约论》 ‚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则。它意味着 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 表达的基本共识为基础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萨托利:《民主新论》 ‚任何政治系统,若具有能力形成并维护一种使其成员确信现行政治制度 对于该社会最为适当的信念, 即具有政治的合法性。‛S. M. Lipset,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Review,V153(March 1959),p.86.
二、权力理论:权力、合法性与政秩序
4、权力观的历史演变
(1)经典权力观: A、将权力视为制定和实施法律与公共政策;B、这种权力具有强制 性;C、垄断性地掌握这种权力的是政府官员。在某种意义上,它具 有精英主义的气质(多数人掌权,少数人无权)。 (2)精英主义权力观: 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认为权力只集中于 少数人手中,权力来自个人对行使权力的制度化角色的占据,即少数 精英对大众进行统治是必然的。代表性人物有:莫斯卡、米歇尔斯、 帕累托、米尔斯、韦伯和熊彼特等。米尔斯的权力观:权力只集中于 少数人手中,而民主社会只不过是一个谎言; 第二,为了考察权力, 我们要留意行使权力的制度化角色 权力来自个人对这些关键角色的 占据; 第三,权力是一种能力 (3)多元主义权力观: 它认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众多利益集团彼此竞争的过程,政府的 决策是对这一竞争结果的确认。罗伯特· 达尔将权力等同于影响力, 这是一种直觉意义上的权力观,权力的运用是这种权力观的核心。 “多头政体”、“多重少数人的统治”。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在人类社会中,知识和权力一直以来都是密切相关的概念。
知识可以带来权力,而权力也可以影响对知识的获取和传播。
这种关系与相互作用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知识赋予人们质变权力。
掌握了知识的人通常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优势。
在古代,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并获取知识,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垄断权力。
然而,随着教育的普及,知识获得的门槛逐渐降低,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知识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如今,拥有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医生、律师等专业人士通常在社会中拥有更高的地位和声望。
然而,权力也可以影响知识的获取和传播。
权力者往往能够控制和决定什么知识被传播,以及如何加以传播。
在某些情况下,权力者会有意抑制某些知识,以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地位。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中世纪的迷信迫害和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封闭式控制。
在这些情况下,权力通过限制和扭曲知识的流动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另一方面,知识也可以挑战权力。
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客观性和真实性,它可以揭示隐藏的事实和真相,从而打破权力的虚假和谎言。
对知识的追求和传播有助于保护公众的利益,制衡权力的滥用。
例如,新闻媒体、独立的学术界和公民社会组织在揭露腐败、维护人权和推动社会变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知识的力量使人们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公共利益发声。
然而,权力也可以通过操纵和控制知识来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
在信息时代,权力者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技术手段来收集和分析个人数据,进而掌握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模式。
这种情况下,权力通过获取和操纵大量的知识来操控公众的认知和行为,从而维护其统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被操纵和控制。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还体现在教育和研究领域。
教育是知识传承的关键环节,也是权力的体现。
通过掌握教学和评估权力,权力者可以影响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
权力与知识福柯思想的哲学解读
权力与知识福柯思想的哲学解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与社会学家,他对权力、知识和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复杂主题的深入探讨,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哲学、人文科学及社会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福柯的权力与知识关系出发,分析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透视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
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在福柯的理论中,权力并非单一、线性的,而是一种分散且无处不在的网络。
他提出“知识就是权力”,意味着知识不仅仅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更是塑造权力关系的重要因素。
福柯认为,权力与知识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知识作为控制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知识被用作控制与监管的工具。
教育系统、科学研究、医疗机构等领域所产生的知识,有时候并非仅仅是中性的真理,它们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例如,在教育中所传播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会通过不同形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
福柯通过“生物权力”概念阐释了这一点。
生物权力是指国家对个体生命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能力,它通过对人口健康、出生、死亡等方面进行干预,实现对社会整体的控制。
而这种控制不仅仅依赖于法律和暴力,更依赖于知识——例如医学、统计学及生物科学等。
这说明了知识如何渗透到权力结构之中,并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历史透视福柯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权力与知识关系的变迁。
从古代至今,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方式随着权力结构的发展而演变。
古代社会中,斯多噶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强调理性和真理在道德中的重要性,但这些知识往往是在特定权力结构下形成并维持的。
进入近现代社会,随着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兴起,知识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它逐渐成为规范与标准化的重要依据。
福柯考察了如何通过“话语”的形式来理解这种变化。
他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决定了一种特定类型的知识如何被接纳和传播。
例如,在精神病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疯癫”这一概念被重新定义,其背后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控制及其文化场域。
从人类简史中探讨政治权力的演变
从人类简史中探讨政治权力的演变政治权力是人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简史中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人类简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政治权力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政治权力的起源政治权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千年前的早期人类社会。
当时的人类开始聚居在固定的定居点,并建立起了社会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护个人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人们开始形成了一种集体意识,并通过共同的规则和制度进行共同管理和执政。
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政治权力常常是由一小部分人垄断的。
这些人在社群中担任领导地位,通过严格的规则和制度来行使权力,并为社群做出决策。
例如,原始部落中的首领、氏族社会中的长老等都是负责管理和领导社群的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治权力逐渐从个人化向制度化演变。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开始逐渐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限制和约束。
这标志着政治权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政治权力的发展政治权力的发展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变革。
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政治体系产生了不同的政治权力演变路径。
1. 古代政治权力的演变在古代社会中,政治权力常常与家族、氏族和王权紧密结合,以统治者为中心。
例如,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权,权力主要集中在皇权和贵族手中。
而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代文明中,政治权力也是由统治者和贵族掌握。
2. 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政治权力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中,政治权力逐渐分散到封建领主和教会等权力机构手中。
封建领主通过土地所有权和军事力量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教会也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掌握着精神权力,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和道德指导。
3. 近代国家制度的政治权力随着近代国家制度的形成,政治权力逐渐由个人化向制度化和法制化转变。
通过建立宪法、国家机构和法律制度,政治权力得到了规范和约束。
同时,民主制度和议会选举也使政治权力更加赋予了人民。
三、政治权力的社会影响政治权力的演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政治权力的集中与权力垄断常常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知识的权力与知识的解放
知识的权力与知识的解放曾经有人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道出了知识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知识的获取不仅能带来个体的自由与尊严,还有可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然而,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知识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带来不平等与压迫。
在此,本文将通过从知识的权力和知识的解放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知识的权力知识作为一种资源,拥有相当的权力。
有些人掌握着特定领域的知识,这使他们暂时拥有了一种资源垄断的力量。
比如,具备医学知识的人可以通过治疗疾病来掌握一定的权力,他们成为病人们寄予希望的对象,从而干涉他人的生活决策。
此外,财经和法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赋予了相关人群一定的权威和掌控力。
知识权力的存在不仅可能导致知识的不公平分配,还可能导致知识的滥用。
有些人利用其拥有的特定知识,在经济活动中获取不义之财,甚至对其他人实施欺诈与操纵。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经济资源会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处于被动地位。
二、知识的解放对知识的解放是对知识权力的制约和约束,使其不再滥用,发挥积极的作用。
建设一个知识解放的社会需要通过教育、平等和民主方面的努力。
首先,教育对于知识解放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了解世界,拓宽视野。
教育应该不仅关注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领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有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摆脱被动的局面。
其次,平等是知识解放的基础。
平等意味着没有人可以垄断特定领域的知识,而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潜力。
在平等的基础上,知识的权力就不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的共同财富,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民主的制度和价值观对于知识解放至关重要。
民主可以为每个人提供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从而确保知识的权力不会被滥用。
在民主的社会中,知识权力受到民主机制的制约和平衡,不会成为一己之私。
结语知识的权力与知识的解放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福柯三角:知识一主体一权力
2013年第5期(总第130期)/九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52013/GeneralNo 130/September福柯三角:知识—主体—权力周 慧【摘要】知识、权力和主体是福柯始终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这一“福柯三角”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其思想的关键。
但这三个轴心与我们的传统理解大相径庭,权力与知识并不是格格不入的。
恰恰相反,所有科学分支的发展都与作为物质性实践的权力运作紧密相连;而权力,也通过与知识的联手,即通过规训技术、坦白技术和针对“人口”的治理术,将个体塑造为客体和主体。
晚期福柯从“权力的支配技术”转向“自我的伦理学”,试图发展出一种导向生存艺术的伦理学,使得个体在知识与权力的网罗中,仍有希望成为独立自由和充满创造性的审美存在。
【关键词】知识;权力;主体;自我的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565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5-0067-09 知识(真理)、权力和主体是福柯始终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
无论是探索话语实践的考古学、权力—知识政体的系谱学,还是关注自我的伦理学,福柯的思想都紧紧围绕着这三个轴心展开。
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开启福柯迷宫的钥匙,是我们在其著述中找到门径的指针。
然而在福柯的语境里,这三个轴心与我们的传统理解大相径庭。
福柯不仅悬搁了知识的有效性,颠覆了主体的先验地位,同时也改变了对权力以及它与知识的关系的一贯理解。
在福柯看来,知识与权力不仅不是格格不入的,恰恰相反,现代权力对主体的控制和支配是通过与知识的联手完成的。
围绕这三个关键词,本文首先试图说明知识、权力和主体在福柯思想中的特定含义;其次,文章将逐一分析知识—权力的共生政体是如何通过规训技术、坦白技术和治理术来实现对主体的控制;最后,将说明福柯在晚期转向自我的伦理学的目的及其意义。
一、知识、权力、主体在福柯语境里的含义(一)知识在传统的人文语境里,知识是普遍客观的,是我们获得解放和自由的途径,是我们不断进步、迈向绝对真理的桥梁。
第二讲权力与权威
三、政治生活中的权力:三维权力观
1.从精英主义(elitism)谈起: 问:黑社会老大是精英吗? 帕累托:什么是精英? 莫斯卡:统治阶级与政治阶级(political class) 米歇尔斯:组织中的寡头统治铁律 米尔斯:美国的权力精英,托尔维尔以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2.多元主义(pluralism)的反驳
1、权威:披上正当性或合法性外衣的权力 (1)权威是合法化或正当化的权力 (2)权威是排除了强制和交易成份的权力 (3)权威是一种反对者也内在服从和同意的权力 权威(Authority)的原型是“创始人”(Auctoritas)之意,
指诗歌、家庭或城市的创始人,意指对创始人的尊敬而使 其表现出来的威信(Auctoritas).在古罗马,万物的创始 者是神,罗马城的创始者则为罗慕路斯。 简言之,权威是一种权力的统治对象从良心上服从,认为统 治者有理由统治的权力
的成分。也就是对服从的利害关系的考虑,而这 种考虑可能是因为别有用心,也可能是基于真心 的诚服。 2.马丁·李普塞特: 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 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
四、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1.政治分化 2.政治认同 3.政治判断 4.政治责任 (参考书目:《合法性与政治》,让—
一维权力观: A.权力的实际运作 B.决策制定 C.关键议题:两党的任命权,城市再造工程,公共教育 D.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的冲突 E.主观的利益,被看作是通过政治参与揭示出来的政策偏好
参考书目:罗伯特·达尔:Who Governs?
2.二维权力观
A.决策制定和不决策 B.各项议题与潜在的议题 C.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的或者隐蔽的议题 D.主观的利益,被看作是各种政策偏好或者愤恨
社会学论文-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
空间、权力与知识:福柯的地理学转向何雪松内容提要 福柯是将空间议题置于社会理论架构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本文评述福柯关于知识、权力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的论述,从而展现福柯地理学转向的基本理论脉络。
关键词 空间 权力 知识 福柯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厄里(John Urry)宣称:“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①且空间的缺席尤盛。
确实,很长时间以来,社会理论对空间的认识乏善可陈,地理学的想象力似乎在社会理论中蒸发,后现代地理学家索加(S oja)称此为历史决定论下空间性的失语,即时间(或历史)消解了空间。
②对社会生活的历史情境的过分强调掩盖或扼杀了社会理论的空间想象力。
尽管经典社会理论家涂尔干、马克思和齐美尔都涉及空间这一要素,但对空间的较为详细的讨论则要到1970年代以后,社会理论的演进呈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地理学转向或曰空间转向,即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的架构之中或曰以空间思维审视社会。
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学家在现代性架构下认识到空间与社会的互动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试图以一系列的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
福柯是后者的代表性人物,他旨在由此颠覆历史决定论和扭转空间在经典传统社会理论中颇受轻视之境遇。
学界对福柯的空间阐述已有所论述,③但对其关于知识和权力的空间化的讨论尚嫌不足。
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一特定层面进一步厘清福柯地理学转向之理论意涵。
地理学转向的缘由与空间隐喻的滥觞空间的隐喻在福柯的论述中不断呈现。
他在一次访谈之中进行如此回应:“人们常指责我迷恋于这些空间的概念,我确实对它们很着迷。
但是,我认为通过这些概念我确实找到了我追寻的东西:权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一旦知识能够用地区、领域、移植、移位、换位这样的术语来描述,我们就能够把握知识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和播撒权力的效应的过程。
存在着对知识的管理、知识的政治、权力的关系,它们是穿越知识的途径,当人们对它们进行再现的时候,能够指引人们通过区域、地区和领土这样的概念来思考支配的方式。
权力知识论——精选推荐
权力知识论权力知识论人是知识的存在。
知识与人类的需要构成密切关系。
一方面,知识是人的产物,同时知识又反过来塑造人,诱发人更多的需求,推动人类解除必然的限制,走向自由。
因此人类的历史也是知识的发明、创造、生产、传播、积累和延续的历史。
关于知识的研究,从古至今,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知识范式,一是从古希腊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知识研究,可统称为古典知识论或知识研究的古典范式;二是从孔德的实证主义延至20世纪中叶的逻辑主义思潮,可称之为科学主义知识论或知识研究的现代范式;三是从20世纪中期以后,发端于18世纪的解释学对知识的非确定性的、多元化的理解的立场得到发扬光大,以至出现具有“反本质主义;反文本的意义确定性;反科学主义;反一元主义”等典型特征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论或知识研究的后现代范式。
“权力/知识”是在不同学科、思维、立场相互碰撞之下、在后现代主义知识论中凸现出来的一个学术论题。
关于它的研究已经散布在诸如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哲学等广泛的领域。
本论文从知识论的高度,集中探讨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对权力/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论证。
文章立于三个具有人类共识的基本预设:1,人是知识的存在。
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生活在知识系统之内,不像动物直接生活在物理宇宙之中。
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中取得的一切进步都表现为知识结构的更为系统、更为精巧和精致。
人通过对知识真善美的诉求来实现自由。
2,自由乃人之本性。
自由是人自觉运用知识系统来说明自我及外在的一切,并超越自我的种种限制和割断外在的一切束缚的能力的实现。
自由并不是意志的任性。
自由实现的程度完全依赖于我们所掌握的关于自然和自我的知识系统的深刻性和普遍有效性。
3,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权力具有积极的一面,但权力总不可避免地蕴涵着罪恶。
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围绕知识构成问题,系统地阐释了构成知识的经验要素、逻辑要素、实用要素以及知识构成中的真善美属性。
作为知识权威:教师权力基础的演变与教师自主发展
地成 为权 力的租借 者。在现代社 会 ,要在权 力有 限的基础上 给教师 充分的知识 选择权 和教 学 自主权 ,
这 样 才 能提 高 教 学 的 有 效 性 ,并 促 进 教 师 的 自主 发 展 。 [ 键 词 ]教 师 权 力 个 体 知 识 关 集体知识 教 师 自主 权
在 传统 知识 观看来 ,知识 与权 力并 没 有直 接 的关 系 , 知 识 被 认 为是 客 观 的 和 纯 粹 的 。这 使 得 “ 么 知 识 最 有 价 什
在 我 国 的 先 秦 时 期 , 同 样 由于 缺 少 统 一 的 政 治 基 础 ,思 想
有者
回溯教育发 展 的历史 ,西方 古希腊 时期 和我 国的先 秦
界 也 有 较 高 的 自主 权 ,尤 以 “ 下 学 宫 ” 为 典 型 。 稷
l3
0 @ 0 0
宽 松 的 政 治 环 境 和 相 对 民 主 的 生 活气 息 使 得 处 于 教 师 地 位 的 知 识 分 子 有 较 广 阔 的 自主 思 考 的 空 间 ,在 这 种 思 考 的基 础上 他 们得 以构 建 自己 的知识 体 系 。在 这 一 时期 , “ 师所 教 的知 识 基 本 上 属 于 原 创 性 的 知识 ,为 了人 类 的 生 教
的状 态
从 历 史 的 角 度 来 看 ,教 师 权 力 的 知 识 基 础 先 后 经 历 了 个 体
知识 向集 体知识 的转换 。与之相 应 ,教 师权力在 教学 中的
使 用 方 式 和使 用 效 果 也 呈 现 出不 同 的 面貌 。
这 一 时 期 。 “ 古 希 腊 乃 至 整 个 古 代 世 界 ,雅 典 的 政 在
都 具 有 重 要 的 影 响 。 在 轴 心 时代 ,教 师 的 权 力 主 要 来 源 于 个 体 知 识 ,这 使 得 教 学 自主 成 为 可 能 ;在 封
中国哲学中的权力观与政治伦理
中国哲学中的权力观与政治伦理中国哲学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在这些思想中,权力观与政治伦理是重要的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哲学中权力观的演变与政治伦理的内涵,以期对中国政治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中国哲学中,权力观的演变经历了多个时期。
最早的儒家思想强调君权神授,认为权力源于天命,君主应该合乎道德,以仁义治国。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君主应具备仁爱之德,以便得到人心。
儒家观点认为,权力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应当为人民谋福祉。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思想的传入对权力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佛教主张人人平等,强调放下功利心求解脱,认为权力容易引发贪欲、嫉妒等烦恼。
这种观点对中国的政治伦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一些统治者意识到权力滥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历史的变迁,儒家思想逐渐与法家思想融合,形成了新的权力观。
法家思想认为,法律应当是统治者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权力应当受到制度约束。
这种观点对中国的法治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实践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哲学中,政治伦理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政治伦理强调统治者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人民争取最大的利益。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概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德,并以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此外,儒家还强调君臣关系中的忠诚与孝道,认为权力与责任紧密相连,君臣应相互尊重、互相理解。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政治伦理的实践并非总是如理想中所描述的那样。
权力滥用、腐败等问题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历史上的暴君、贪官等种种现象,暴露出中国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中的权力观与政治伦理逐渐与现代政治观念融合。
现代政治伦理强调国家权力应该是普遍的、平等的,并受到法律的制约。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强调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这种观念体现了中国权力观与政治伦理的新发展。
然而,中国仍然面临着权力观与政治伦理的挑战。
权利观念及其演变
权利观念及其演变权利被认为是做某种事情的资格或正当性。
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分为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
前者被归结为正式的法律和行为规则,具有强制性;后者被认为是一种道德的主张或哲学观点。
人权和早期的自然权利,均属于道德权利的范畴,尽管现在也经常被引申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内容。
对权利的认识和阐述有两种不同的角度。
对权利的上述基本划分,都包含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积极的权利观念和消极的权利观念。
消极权利观念划出一个行为不受限制的领域,约束他人,尤其是约束政府不要侵占"我"的领地,那是“我”的权利范围。
自由主义者所鼓吹的公民自由如言论自由等,多属于这种权利观念。
这种权利观念在实践上要求政府和我们的同类不要干涉我们,让我们自己好生呆着。
积极的权利观念要求别人,特别是政府给我们提供资源和支持,因而,要求政府和我们的同类要对我们承担责任。
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权利,如受教育权利,社会受益等权利,多属于这个范畴。
这种积极的权利观念在实践上要求政府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提供服务,保障社会资助。
权利观念起源于17和18世纪,最早来自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的思想,特别被社会契约论者所广泛使用。
自然权利观念是个人权利观念的表述,是权利观念最早的理论形态。
早期的西方思想家洛克、霍布斯、卢梭等都是它的阐发人。
自然权利被提出来是要解决社会政治的一个根本问题:政治共同体的起源和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就是:政治服从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服从公共权力?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要解决一个政治合法性的问题。
由于神学的解释不被认可和采纳,于是人们就需要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
社会契约理论就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那么,公共权力的行为规则是什么?它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西方思想家认为这就是上帝赋予我们的生来就享有的权利。
这种权利当初被称之为“自然权利”,今天被称之为“人权”。
这些权利在今天有的成为法律被规定了下来,有的还没有成为法律,而只是作为一种道义力量存在。
知识的权力与权力的知识
知识的权力与权力的知识当我们谈论知识的权力与权力的知识时,首先要理解知识和权力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有着无穷的力量。
而权力则是能够影响他人行为,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支持,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社会。
知识的权力在于其具有塑造、改变社会和个人观念的能力。
无论是科学知识、人文知识还是历史知识,都能够引导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例如,在医学知识的指导下,我们能够选择更合理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科学知识的推动下,我们能够创新并改善生活质量。
在历史知识的启迪下,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然而,知识的权力不仅存在于科学和学术领域,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
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如作家、艺术家、记者等,在公众范围内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们通过语言的力量,传播着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引导着公众的态度和思考方式。
他们所持有的知识,使他们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透彻的分析和解读,进而发挥着宣传和启迪的作用。
另一方面,权力的知识是指权力者拥有的一种掌控信息的能力。
权力者往往掌握着各种渠道的信息和资源,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
这种知识的掌握使得权力者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能够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更加自如地控制局势。
权力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往往会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从而对社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然而,知识的权力和权力的知识并非绝对的。
在现实社会中,知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和享受的。
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一些人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源,而另一些人只能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在教育领域尤为明显。
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一些人可以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另一些人则只能接受低质量的教育,导致知识的不对等。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不公平。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知识平等的社会。
这需要从教育入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从“力量“到“权力“--论“知识“内涵的演变
还认 为对 人类 生活 改善 给予 影响 力量 的不 是政 治和
宗教 ,也 不是 思想 ,而是 机械 技术 上的 发明 。由 此可
见“ 知识就是力量”中的“ 知识”指的就是自然科学
知识 。从 培根 提出“ 知识 就 是 力 量”开 始,人 们逐 步
形成 了一种 传统 的 知 识 观:科 学 知识 是 对 自 然 的 精 确表 象,科 学家 们运 用逻 辑方 法和 实验 研究 自然,得 出具 有普 遍有 效 性的 知 识 。例 如 ,笛卡 尔 认 为 科 学 知识 是惟 一真 正的 知识 。
而 是因 为它在 每时 每刻 、在 每个 点、或 者在 两点 之间 的 任何 关系中 都被 生产 出来 ;权 力无 处不 在,不 是因 为它包围一切,而是因 为它来自四面八方”[9 ]。因 此,权力的场所( 策源地)也从政府或某些特殊机构
有优 劣之 别,因为 一切 知识都 是意 识形 态,完完 全全 的意 识形 态,并无 真 正 科 学可 言[6]。 福 柯进 一 步 揭 示了 知识 与权 力的 关系 :知识 是权 力的 眼睛 ,凡 是知
种抽象的,纯粹的真理当作进一步的认识以及一切 互相排斥,对立的;新的知识权力观则认为知识和权
人类活动的决定因素和基础的做法是错误的。他认 力是相互关联,互相产生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
为知识无所谓客观与真假,只要它符合主体的目的, 传统哲学到当代西方哲学,对知识、权力及其相互关 对主体有用。尼采进一步提出了“权力意志”论:整 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理性到非理性,从内在的到
个世界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知识内在地包含于权 外在的,由相互排斥、对立到相互蕴含的演变过程。
力 意 志 之 中 ,知 识 是 权 力 意 志 的 工 具 、手 段。 在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权力观的内涵及历史演变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既古老又始终争论不断的话题。
在西方的认识论体系下,对知识和权力关系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
知识权力观从古典时期发展到当代,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几个阶段,社会变革的翻天覆地,不断引发着知识权力观的演变。
在前科学时代,人们把知识视为一种治国的实践智慧,而权力本身就是统治人与社会的权威力量,知识和权力被认为“本来就是一体的”。
这样的哲学思想,反应了当时的思想家们希望通过知识来治理社会的朴素愿望,具有代表性的哲人主要有柏拉图、培根、圣西门等。
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兴起、科学家职业群体的出现和科学体制的诞生,科学知识的地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
知识被认为是真理的典型象征。
1研究者崇尚所有理性因素,排斥一切非理性因素,社会科学研究以保证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中立性为前提,逻辑实证主义把知识与权力无涉的观念推到了顶峰。
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石里克和波普尔等。
在当代社会中,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学者们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认为知识和权力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内在的“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库恩、福柯和利奥塔等。
本文从社会规范、科学理性以及二者的兼容三个视域来阐述知识权力观的内涵和历史演变。
一、古典知识权力观:知识与权力趋于一致从知识和权力发生的角度上讲,社会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增加了,权力就产生了,知识和权力是一起产生的。
也就是说,当知识产生,然后支撑某种权力,与此同时,权力其实也就是某种知识,知识和权力的本原是同一的,只是表现形式和运行方式不同。
在前科学时代,人们把知识视为一种治国的实践智慧,而权力本身就是统治人与社会的权威力量,知识和权力被认为“本来就是一体的”。
这样的哲学思想,反应了当时的思想家们希望通过知识来治理社会的朴素愿望,具有代表性的哲人主要有柏拉图、培根、圣西门等。
1、柏拉图:“哲学王”的政治主张哲学王就是拥有真理的知识之王,柏拉图认为只有这样的知识之王才能统治国家,或者说统治者必须是知识之王。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在《理想国》的第五卷当中明确地提出来的,他在该卷中通过苏格拉底和格劳孔的对话指出:“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 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
否则的话,我亲爱的格劳孔,对国家甚至我想对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
”[1]214-21 5 总的意思就是:一个正义的国家应该让哲学家来统治。
一个国家,必须让哲学家才能统治,这样的观点一直被人们质疑,因为在多数人眼中,哲学是一种一般层面的、高度抽象的理论,而治理国家的方法则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和现实联系紧密的实践,并不是一个领域。
然而,当我们结合哲学史来考察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对它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是存在误解的。
柏拉图所谈的哲学,最初的意思是追求智慧,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曾说过“德行即知识”,德行即为“善”,“追求智慧”就是认识和做到“善”的过程。
因此认为,让哲学王也就是拥有很高格局的知识之王统治国家,国家就可以达到正义的标准。
2、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权力power)“知识就是力量(权力power)”,指的是知识与权力归于“一”。
培根说 :“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 ;因为凡不知原因时即不能产生结果。
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 ;而凡在思辨中为原因者 , 在动作中则为法则。
”这里的“一”指的是“同一性本质” , 是一种“一体性的因果互换性”。
它的逻辑是这样的:当人们要想支配社会的时候, 首先得服从于相应的规律, 因而有关原因的知识就成了人类施行权力于的科学依据。
《新工具》的第二卷中论述 :“一个人如果仅只对某几种东西认识到其性质的原因 , 他的知识就算是不完全的 ; 如果他只能对某几种质体加添一种效果 , 他的权力也同样算是不完全的。
……可是如果有谁认识到法式 , 那么他就把握住若干最不相像的质体中的性质的统一性 , 从而就能把那迄今从未做出的事物 , 就能把那永远也不会因自然之变化、实验之努力 , 以至机缘之偶合而得实现的事物 , 就能把那从来也不会临到人们思想的事物 , 侦察并揭露出来。
由此可见 , 法式的发现能使人在思辨方面获得真理 , 在动作方面获得自由。
”2 这里的“法式”,指的是事物运行的普遍规律,人们一旦掌握了它,就掌握了自然事物运行之根本,自然就不再是不可控的,而是可以根据“法式”加以掌控和利用的对象了。
这里体现出,在培根看来人一旦拥有了知识(法式),就对一切事物具有了掌控力和驾驭的权力。
3、圣西门:科学家和实业者联合专政在十九世纪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昂利.圣西门也认为具有知识的人和僧侣阶级比起来更适合成为社会的统治者。
在圣西门看来,国家中最有知识的群体是科学家和实业者。
科学家因为在研究的实验中获得了大量的实证知识,也就获得2了掌握世界运行规律的能力,在古典主义时期,这样的规律就是智慧和美德,是一种神圣的力量,因此他认为科学家具有掌握和运用这种神圣力量的巨大能力;而实业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他们的财富比贵族还多,足以对人民产生影响,因此也可以成为社会的统治者。
在他的构想中,社会统治权力因此将发生转移,权力不会再留在僧侣阶级和贵族的手中,这就是他主张的“科学家和实业者联合专政的社会秩序”。
正如《圣西门选集》第一卷中提到的:“那些一流的学者、艺术家和手工业者,是真正的法国之花,因为他们是最能生产的法国人,是制造最重要产品的法国人,是在管理者最有益于民族的工作,他们是使得民族在科学、美术和手工业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法国人,是把祖国的文明和繁荣推向顶峰的人……”。
3综上所述,古典知识权力观的共同点是都主张由掌握知识的人担任社会的统治者,将知识作为治国智慧,即运用知识获取权力。
在上述主张中,知识和权力是一体的、同一的,二、传统知识权力观:知识与权力二元对立1、近代知识权力的剥离在科学理性的视域下,知识被看做是具有确定性的、客观性的、普遍性的和价值中立的,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认识自然、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而科学就是这种愿望的体现,因此,科学是一种追求确定性的工作,科学的任务就是对于世界运行的规律即真理进行发现和接近。
到了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兴起、科学家职业群体的出现和科学体制的诞生,科学知识的地位得到了史无前例的重视,知识被认为是真理的典型象征。
3圣西门.圣西门选集第一卷,1985年:235-236同见胡春艳.科学技术政治学研究纲领.71-724同时在科学理性视域下的权力,被认为当它介入知识生产的过程中的时候,将阻碍知识的研究和发展,使知识具有政治倾向,而有失真理的客观实在性,这对于知识研究的发展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
主张把权力从知识中排除出去,将知识与权力彻底剥离的二元对立思想影响着近现代的知识权力观。
这是一种表象主义的认识,在这样的知识权力观中,权力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属于政治领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知识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经过确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知识和权力之间彼此外在、没有任何对称性关系。
研究者崇尚所有理性因素,排斥一切非理性因素,社会科学研究以保证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和中立性为前提,逻辑实证主义把知识与权力无涉的观念推到了顶峰。
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和波普尔等。
2、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里兹•石里克(MoritzSchlicklisten)是一名德国哲学家,他是维也纳学派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关于知识权力观的主张,逻辑实证主义同样是把权力阻隔在知识研究之外,从而导致了知识与权力的分离。
了解他的知识观,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石里克科学认知的目的是追求精确而可靠的知识体系。
这种精确性和可靠性的含义主要是指知识体系本身的完备性和逻辑上的无矛盾性,这一点是突出强调知识体系的完善和逻辑上的自洽性。
石里克在《意义和证实》一书中写道:“没有一种理解意义的办法不需要最终涉及实指定义,这就是说,显然全部都要涉及`经验'或`证实的可能性'。
”5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意义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被清除,知识只注重逻辑,而忽视历史、文化。
”波普尔(Popper ,K .R .)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波普尔致力于科学逻辑的研究,5在波普尔看来,一种理论只要是可证伪的、可反驳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如同逻辑实证主义一样,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原则。
但是这种原则根本不符合科学实际的发展历史,也脱离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和权力关系。
由此可见,近代以来,科学知识理性知识的典范,知识与权力剥离,权力外在于知识而存在,知识的组成和权力的构成在原则上彼此独立。
知识与权力的剥离,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
与古典时期的知识权力观相比,传统的知识对权力的影响直接减弱,权力对知识的干预也导致了激烈的对抗,由此形成了知识与权力相互分离的历史样式。
三、现代知识权力观:知识与权力相互蕴含在当代社会中,受人文主义的影响,学者们对逻辑实证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认为知识和权力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内在的“共生”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库恩、福柯和利奥塔等。
1、库恩:历史发展背景下的新科学观提到现代科学哲学史,不得不说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 1922-1996),他提出的新科学观在 20 世纪最后 30 年是最具影响力的。
库恩以科学史、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取代了科学逻辑,补充了传统逻辑主义的不足,引发了对于知识权力观的重新思考。
库恩认为,将“发现的情景”与“辩护的情景”分离开是不恰当的,科学研究都应该在对应的具体情景中进行,脱离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做法已经过时了,这样的思想引发了当时哲学界的巨大变革,在他的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有所记载。
库恩把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纳入科学活动之中,关注人的动机、价值、潜能、心理对科学理论形成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图试验”是库恩范式理论的理论基础,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是以范式为背景的人为安排,范式转化就是科学共同体心理上的信念的转化。
库恩的科学观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把科学看做一种纯粹的认识过程,将科学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
在他之后,社会历史、心理、语言的因素被引入科学观,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活动被纳入到人文历史语境之中。
由此,科学哲学加深了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渗透和转向。
库恩的科学观改变了长久以来对科学理性的迷信,并进而影响到了他生活时代的其他哲学流派,尤其对科学历史主义学派、后现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