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于漪作文讲评实录
老师作文之于漪老师讲作文
于漪老师讲作文【篇一:于漪作文教学思想】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其中有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的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
也有以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为代表的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还有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以及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众多的流派各自都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与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作文教学的发展。
然而在诸多的流派中,我最推崇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而于漪老师的作文教学思想无疑在这个流派又极具代表性。
系统开放性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语文教学系统的外部开放意味着作文教学要建立在生活这片沃土上。
于漪老师认为: “文章不应该是硬写出来的 ,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清泉来自何方 ? 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 ,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 ,笔下的文章就会生意流长。
”相反 ,如果“忽视生活活水 ,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 ,那无疑是沙上建塔 ,底气极差 ,虽煞费若心 ,但终难见效。
”她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为学生提供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机会。
她说:“要有意识地组织课外活动。
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访问的机会 ,有意识地组织捕捉生活材料交流会 ,生活中捕捉的形象愈具体愈生动愈细致,下笔时就能用语言把它们呼唤出来,有时能做到纤毫毕露,须眉皆现。
”生活就在我们的周围,但是写作却在我们的心里,如何让生活进入我们的心里,这就需要通过观察来实现。
观察又分为有意观察与无意观察,作文的训练需要我们有意思的去体味与感受,,避免熟视无睹现象的产生,所以作文写作需要有意观察的支持。
于漪老师反复强调不仅要身入生活 ,还要心入生活。
她说“生活中的材料像空气中的水珠一样,似乎看不见,但经过雨后斜阳的照射就会显出美丽的彩虹。
学于漪精神读书征文
学于漪精神读书征文朋友!今天咱就聊聊那学于漪精神。
哇,一提到这学于漪精神,我这心里就热乎乎的,仿佛一下子被暖流包围了。
我记得我第一次真正了解到学于漪老师,那是在我高中的语文课上。
咱班的语文老师,老王头,可是学于漪老师的铁杆粉丝。
他那书架上满满当当全是学于漪老师的著作。
当时我就想,这学于漪老师咋就这么厉害呢?嗯…仿佛是那知识的化身,举手投足间都充满了智慧。
你知道吗?学于漪精神那种专注和奉献,真是让人敬佩。
记得有次老王头课堂上讲起学于漪老师的教学方法,那神情,就像是在讲一件圣物。
他说:“学于漪老师啊,不仅教书育人,她还用心去和学生对话。
”我当时那个感动啊,心想要是有机会见见学于漪老师该多好。
学于漪老师那种对教育的执着,真是没得说。
每次她的故事一讲,老王头就像打了鸡血似的,越讲越起劲。
他说,学于漪老师的课堂,就像是知识的海洋,学生们真是受益匪浅。
我那时就想,要是能有机会亲身体验一下她的课堂,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学于漪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一次老王头讲到,她如何通过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当时我简直就傻眼了,这不就是我们平时头疼的哲学问题吗?她能通过一篇普通的课文,让学生对人生有更深的理解,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咱们现在这个社会啊,流行那种快餐式教育,什么补习班啊,各种资料啊,恨不得把学生塞成知识的机器。
可学于漪老师不一样,她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她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我觉得呀,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理念,就像享受一颗原汁原味的水蜜桃,不用花里胡哨。
我还听说啊,学于漪老师退休之后,还一直坚持著书立说,讲学育人。
老王头就说,这种精神真是难得,退休了仍旧心系教育事业。
现在的年轻老师啊,真该好好学习一下这种精神。
朋友,你知道吗?学于漪精神就像是那生活中的小确幸。
不管世界怎么变,只要一想到她,那专注、那热爱,就能让人心里暖暖的。
嗯…这篇文章我也不知道写得咋样,反正就是把我对学于漪精神的感受都倒出来了。
作文范文之作文评讲课实录
作文评讲课实录【篇一:对作文评讲课教学实录的评价】对作文评讲课教学实录的评价看了作文评讲课的教学实录,我感慨良深。
一开始教师就把本节课的重点说了出来,这给评价活动提供了相关依据。
有了标准和目的,老师和学生才能更好的上好这节课。
可见这节课这点做得很好。
他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把学生作为评讲的重点,放手让易权铭同学来评讲杜胜的作文《走进早春的怀抱》。
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学生评讲作文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提高的过程。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服务性。
学生出现问题后,教师不是回避或视而不见,这位老师及时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体现了评价的及时性特点。
授课结束时,老师还及时地指出学生点评的优缺点,指出学生未来作文努力的方向,真是令我等学习多多,受益多多。
最后来说学生的评价。
学生积极评价的热情还是蛮高的,特别是易权铭同学,这样的学生互相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共同成长。
教学中教师评价多样化,针对性和指导性很强。
教师表扬了班级修改得较好的同学,这样的表扬,能使学生更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实际授课中,老师做到边听边即时点评,在评价中,老师敢于放权,不搞一言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们的信心。
【篇二:作文讲评课课堂实录五】具体展现真情实感——《那一次,我真_____》作文讲评课课堂实录内乡县赤眉一初中辛颂义师:我们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就是要选取典型的事件,通过具体叙事,表达真情实感。
那么,今天我们要通过这节讲评课知道如何具体地表达真情实感,通过评改习作,我们要学会具体、真实地表达情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师:这次作文,大部分同学都写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得是情深意切,感受也各不相同。
老师统计了一下:共写了25 种不同的感受,其中,以写《那一次,我真快乐》、《那一次,我真后悔》、《那一次,我真伤心》和《那一次,我真尴尬》的最多。
还有一些感受,写的人比较少,但很有特色,让人很受启发,我们来看看“眼前一亮”。
老师作文之于漪老师教作文pdf
于漪老师教作文pdf【篇一: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于漪老师先进事迹于漪,女,汉族, 87岁,中共党员,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2岁开始她的教育生涯,六十多年来,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
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先后荣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校长、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教育督导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四次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五次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学研究会会长等。
历任第七、八、九届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在半个世纪多的教育生涯、艰苦探索中,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
她一直扎根在上海基础教育的最前沿,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身体力行,始终不渝,以高尚的师德修养、精湛的育人艺术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光辉的人民教师形象。
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教育部原副部长、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对于漪老师的评价,概括了她平凡而又杰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师德风范,成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教书育人,以人为本。
于漪认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 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教师的责任不仅在授业,首先是“传道”。
于漪教学实录《拿来主义》
于漪教学实录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时间:1979年12月8日(星期六,上午第一、二节课)任课老师:杨浦中学于漪班级:初二(1)班第一课时[预备铃后,师、生齐背:《扬子江》《示儿》《枫桥夜泊》《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
][上课]师:我们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
半个学期以来,我初步统计一下:全班同学看的杂志种类,多达67种,科技的作品不说,就是中外文学作品,也有270多本,也就是说,这个学期平均每个同学已看了课外书籍5本左右。
有一个同学看得非常多,连杂志带书籍共四十几本。
书的种类也是很多,譬如说:有唐宋诗词,有《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还有同学看“西厢”,[学生笑声]《西厢记》,我曾借了看一看,是“王西厢”。
还有同学看明清笔记小说,是选译的。
外国文学作品呢,也看了不少。
有的看列?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听到过吗?[生(集体):听到过。
]还有看雨果的《悲惨世界》等等。
总而言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对古代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对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看的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①,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
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选自什么地方?请一个同学讲讲看——是从什么地方选来的?X X。
[指定学生]生(1):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
师:请坐。
对不对?[生(部分):对。
]对?我说这里头有几个字要注意,啊。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实际上是“租界亭”——《且(租)介(界)亭杂文》。
[边讲边板书:租界]租界。
有段时候,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边讲边板书: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在板书“租界”之前,板书:半]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取“租界”二字的一半,表示愤慨之情。
于漪教你写作文(一)——上下求索,神游八荒
于漪教你写作文(一)——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让思想插上双翅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千千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
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根据近代脑生理的研究,人的大脑可分为四个功能部位,即感受部位、判断部位、储存部位和想象部位。
就多数人而言,前三个部位注意开发,想象部位比较忽视。
据研究测试,一般人只用了自身想象力的15%,潜力很大。
学写作,就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
人们说,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如果人们不幻想能像鸟一样飞,像鱼一样游,哪来今日的飞机、潜艇?写文章也一样,发挥想象力,让思想插上双翅飞翔,就能上下求索,神游八荒,获得十分丰富的写作材料。
文心絮语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古人曾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如陆机《文赋》中“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意思是:开始写文章,往往是集中视线,不听其他,深入思考,广泛采集,心神可以飞驰在八方最远之处,遨游到极高极高的地方。
运用想象于一瞬间就能观察到古今,奔驰于四海。
又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是说写文章要开展想象,想得很远很远,静静地专心思考,就会联想到千年的人与事;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时,思路已扩展到万里以外了。
从两段引述的文字中,我们可清楚地体会到想象的巨大功能。
人坐在屋内握笔,心神可在天地之间任意遨游,贯通古今,横越四海,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开辟了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也开发了无穷无尽的新鲜乃至奇特的写作材料。
开展想象应选择不定向的、跳跃式的、自由自在的方式,也就是浮想联翩,不受限制地思考。
一般地说,人们思考问题常常是按一定的常规、一定的角度进行,思维的范围比较窄,而想象却不是按部就班地思考,是不受任何拘束放开来想,思维充分发散。
于漪老师讲座观后感
于漪老师讲座观后感看了于漪老师的讲座,就像被一阵超级智慧的风吹了一下,整个人都通透了不少呢!于漪老师一站在那儿,就有一种让人忍不住安静下来听她讲话的魔力。
她一开口,那话语就像涓涓细流,缓缓地淌进心里。
她讲教育,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满满的故事和自己实实在在的经验。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她对教育的那份热爱,就像是燃烧的火焰,而且是那种怎么吹都吹不灭的火焰。
在她眼里,每个学生都像是一颗独一无二的星星,都有着自己闪闪发光的地方。
这让我想到我上学的时候,有时候就觉得自己像是班级里的小透明,要是当时我的老师也能像于漪老师这么想就好了。
于漪老师讲的关于语文教学的部分也特别有趣。
她把语文讲得不再是那些枯燥的生字、课文,而是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无数个奇妙世界的大门。
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拿分,更是为了能让人去感受美、表达美、传承文化。
她说到要让学生在语文里找到民族的根,这就很厉害。
我以前觉得语文嘛,就是会写字、能看懂文章就行了,现在才知道那简直是大错特错。
她在讲座里还提到了做老师的责任,那责任重得就像扛着一座山,但于漪老师扛得稳稳当当的。
她的一言一行都在告诉我们,当老师可不只是一份工作,那是塑造灵魂的大事。
这让我对老师们又多了几分敬意。
而且她讲的时候特别有感染力,就像我也跟着她经历了那些教育生涯中的酸甜苦辣。
有时候我听着听着都忍不住想,我要是也能成为像她这样的老师,那该多酷啊!或者哪怕不是老师,能像她那样充满热情地对待自己的工作,那生活肯定也会变得超级有意义。
总之呢,于漪老师的讲座就像是给我脑袋里塞了一堆宝藏,这些宝藏得让我慢慢消化,然后希望自己也能在生活中做点像她那样闪闪发光的事。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6篇)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提及于漪老师,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内,她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
今日,我有幸观看了关于于漪老师先进事迹的录像,全程以崇敬之情观看,几度感动得热泪盈眶。
于漪老师一生所铸就的传奇,深深地触动了我,并将永远激励着我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称于漪老师的一生为不朽传奇,实至名归。
她自____岁起投身教育事业,至今已逾半个多世纪。
即便步入____岁高龄,她仍坚守在教育一线,累计开设的公开课数量更是惊人地达到了一万多节,这是绝大多数教师难以企及的成就。
昔日,于漪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吸引着媒体与同行专家的关注,有时甚至听课者众于学生,每日置身于同行审视与媒体聚光灯下,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正是这样的环境,促使于漪老师的课程日臻完善,她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坚信“每一节课都将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作为党员教师,我被于漪老师崇高的党性所深深震撼。
她将党的教育事业视为生命般重要,致力于让学生踩着自己的肩膀,一步步攀登知识的高峰。
于漪老师强调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自信力,而我认为,数学教师同样需要这份自信,以牵引学生思绪,触动学生心灵。
因此,我们必须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确保自己有“长流水”以给予学生“一碗水”。
我们还应善于思考与总结,在反思中寻求进步,点滴积累教学经验,无论是教学后记还是课堂上的小插曲,都可能成为下一次教学的灵感来源。
而学生的精彩发言,亦能引发我们的深思,这种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对师生的共同成长大有裨益。
于漪老师作为老党员,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作为青年党员教师,我仰望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决心学习她坚韧不拔的事业追求、深刻丰厚的教育思想、对学生润物无声的细腻关怀以及她那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
于老师的学生遍布天下,她的弟子也数不胜数,他们无不感念于老师的教诲之恩,不仅在学业上受益匪浅,更在于老师那里学会了受用终身的做人道理。
于漪背影课堂实录
于漪背影课堂实录于漪背影课堂实录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于漪背影课堂实录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导入新课:(师:有一篇题为《儿子眼中的父亲》的文章,我颇为欣赏,我们一起来看看。
)儿子眼中的父亲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了。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师:看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触吗?)生1:儿子对爸爸的看法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是他思想逐渐成熟的历程。
生2:我明白了有些东西,失去了才懂得它的珍贵。
(师:确实如此,虽亲近如父子,但有些东西,只有时过境迁以后,才看得更明白,懂得更深刻。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感情的聚焦点,来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
)讲授新课:一、感知课文(欣赏多媒体朗读视频《背影》,对课文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师: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几十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二篇)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例学校组织了对全国教育典范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的学习。
于漪老师,身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的名誉校长及语文特级教师,已在教育领域辛勤耕耘了整整数十年。
尽管已届高龄,历经近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和近数十年的退休时光,她始终未曾停止追求理想教育的步伐,持续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教育、教师和学生。
于漪老师曾言:“仅是传授知识,你仅是教书匠、信息的传递者。
切勿忘记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这是核心目标。
”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成就,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我将深受这些先进教师事迹的启发和激励,坚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竭力提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身为教师的责任感。
我们应效仿于漪老师,秉持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先的精神。
对待工作,需具备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教师需具备足够的耐心和责任感,不仅要规范学生行为,更要洞察学生思想,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时刻关注学生,理解他们,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解决。
从自身做起,要求他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始终以“爱心、耐心、细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的职责,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崇高使命。
既要爱护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这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学习于老师的经历,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尊重、理解、信任和激励学生是教育的基石。
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尊重他们的个性,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理解和信任他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多与他们交流,多给予肯定和赞扬,尊重他们,宽容他们的失误,用激励和赞美来培养他们,使他们在学校中感受到比家中更多的幸福,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快乐和满足。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塑造新一代,自身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成长。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传授丰富的科学知识,又要以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
我的先生于漪
封面人物30EDUCATOR我的先生于漪王厥轩 /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教授和我融为一体的境界。
如此,老师把我们引领到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
在这美妙的世界里,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胸中升腾起对理想、信仰和对未来不倦的追求。
说出来有人会不相信,50多年前学的经典课文,我们至今印象深刻。
《过秦论》的争论,钱建中怎么讲,于培明和陆鑫华的观点是什么,于老师又是怎样阐述,至今还能复述出来。
同样的《海燕》,讲高尔基的《海燕》,激昂高亢,催人整装待发;讲郑振铎的《海燕》,低回吟唱,乡思乡愁,缭绕不绝。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指南录>后序》,于老师告诉我们,文天祥是南宋头名状元,豪华宰相,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他面向南宋小朝廷,“朝南再拜,遂死”,慷慨献身。
其夫人收尸时,在他的衣带里发现一纸条,上书:“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求学读书,就是为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
文天祥以身许国,面不改色。
这就是我们历代志士仁人以生命创建的民族精神,感天动地。
于老师讲到此处,十分动情,声音有点颤抖,我们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于老师教课,教的是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她把知识、能力、人格、修养,都融进了语言文字的教学之中。
点点滴滴,镌刻在学生心中。
于老师的作文讲评课,我们最是喜欢。
当于老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言读学生范文时,被读学生的脸会涨得通红。
整个课堂气氛肃静,所有学生屏气凝神。
有的学生写作有困难,老师懂得激励,会读他的开头、结尾或某个片断,并剖析文章好在何处。
那位学生,在座位上,会把头扭过来扭过去,好像在说,我的文章,老师也读了。
有件事,我们班级同学都难忘。
有一次,老师一口气不断地读一位学生的作文,当老师读得喘不过气,脸涨得通红时,班级同学直嚷:“老师,老师,停停呀!”于老师说:“我要忠实于作者呀!”那位写作句读不分的同学,从此受到震动,以后自己改掉不断句的陋习。
关于于漪的作文
关于于漪的作文
今天,老师讲了于漪老师。
我以前从未见过于漪老师,但她就像个魔法师,把课堂变得十分神奇。
老师说于漪老师每天上课都特别有趣,不光喜欢和同学们玩游戏,还会讲好多故事。
于漪老师的课就像一个宝盒,里面藏着许多秘密,如果你认真听讲,就能突然发现它们的惊喜。
于漪老师会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有趣,就像在玩一场奇妙的探险游戏。
我还听说,于漪老师不仅爱学生,还喜欢和他们聊天,珍惜美好时光,主动地听他们说自己的想法。
她就像一位温柔的妈妈,用温暖的爱包容着每一个学生,让孩子们在她的课堂上快乐成长。
于漪老师是一个很棒的老师,她让我对如何自学充满了期待,也让我渴望像她一样,成为一名充满爱和智慧的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点燃孩子们童年的梦想。
我想,于漪老师一定拥有一根魔法棒,才能让课堂变得如此精彩!我也想拥有一根魔法棒,让我的课堂充满快乐和收获!。
《于漪教你写作文》讲义
于漪教你写作文之一:源头活水,生意长流——从生活中取材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
写文章同样道理。
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
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文心絮语“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
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
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身入生活,心人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
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
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人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
“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鲁迅先生《社戏》中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于漪
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于漪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我心目中的优秀教师-----于漪2012年9月我作为陕西省第九批后备特级教师,在上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于漪老师的《一辈子学做教师》,令我难忘。
于漪老师的讲座从教师的人格力量、榜样激励自己追求高尚人格、“两把尺子”追求人格的完美、教师人格的自我塑造、“师风可学”与“学风可师”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于教师的人格力量,于老师指出,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老师的。
做人的老师,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
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
因为做人师不是做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育力量,它只能是从教师的活的人格当中来,这是特殊的教育力量!不管教育行政机关有多么精细的周密的规章制度,但是都不及教师人格的力量、人格的作用!所以,要做人师,首先是要完善自己的人格。
于老师认为每一位老师应该树立自己的榜样,用榜样激励自己追求高尚人格。
于漪老师例举自己一直追求的光辉榜样鲁迅先生、闻一多先生、苏步青老先生、谢希德先生等。
她特别详细的讲述了闻一多在西南联大讲学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在一个破饭厅改造的教室里,在炮火烽烟中忘我地上课,吸引了每一位学生,源于老师人格高尚,源于老师忧国忧民情怀,源于老师一辈子考虑的是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他们是把自己所从事的教人的事业、育人的事业,和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她说,就是这些榜样,这样人格的魅力,在激励着她一辈子不断地追求,从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教的老师不断地修养自己的结果,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并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追求的是完美的人格,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两把尺子”追求人格的完美。
第一个方面是清醒地认识自己,用好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
首先,量别人的长处,就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别人的长处。
2019高考作文素材改革先锋于漪做老师要走进学生心里
2019高考作文素材改革先锋于漪做老师要走进学生心里素材提示:学为人师,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作为成人,虽然身体长成了,但是精神要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
精神成长了,你的课,你的专业发展就会进入新的高度。
这是从教一辈子的语文特级老师于漪对所有从教者的忠告。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王沪宁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
决定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于漪,是100人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于漪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时隔四个月,在冬日微雨的早晨再次走进于漪的家。
书柜前放着一张简易书桌,打开的笔记本上记着培养青年教师的心得体会。
面对改革开放、理想、育人这些话题,于漪兴致盎然,不知疲倦。
“困难的时候想到‘一切为民族’的校训,个人的挫折痛苦都可以不在乎了。
我的理想就是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于漪是谁?在基础教育领域,她的名字无人不知,并非因为轰轰烈烈,更多源于踏踏实实——她写下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2000节的公开课,她的名字和语文和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获得了来自政府和业界的所有荣誉,她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尊敬,她的一生都在三尺讲台坚守,胸中却怀有江河世界,她是一名真正的老师,我们甚至可以说她是整个中国教师群体心中的偶像。
于漪的少年时代在艰难中度过。
日本侵略中国,她亲眼看到邻居的房子被炸毁,人也因此殒命,哀哀无告。
她往乡下逃难中不慎一脚跌倒,下巴磕出血,留下终身的疤痕。
抗战胜利后,于漪在镇江中学读高中,宿舍是以前的养马场,简易的木板当床,点的是油灯。
尽管条件艰苦,她的心中已埋下理想的种子。
在后来的日子里,于漪遇到过许多挫折,“一切为民族”的理想却不曾动摇。
动乱年代,于漪被陌生初中学生打伤腿,两年才好。
她亲眼看到学生拿皮带抽老师,还破坏门窗、烧地板。
十年“文革”中,于漪却没有趴下,她心里想的是,一定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彰显善良的人性,驱赶内心的兽性。
于涟师德报告记录实录
于涟师德报告记录实录案例一:11月11日下午,我有幸听了于漪老师的报告,81岁的高龄,确是丝毫不含糊的语言。
作为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听着于老师的报告,真的是深受启发。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是我读书时候的校训,我想这句话用在于老师身上丝毫不为过。
学高为师,在于老师的侃侃而谈中,我们很清楚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学习。
于老师说教师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使“一桶水”不断的净化,变成源头活水,使学生喝的都是甘露。
一位名师,高龄81,但依然把学习当成是生命中的主旋律。
依然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让我感到惭愧。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才要不断学习,在教学中不断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同时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
身正为范,如果说不断学习是主线,那么“你选择了教师,就选择的高尚。
”这句话就是另一条主线。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要发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
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人民教师,始终牢记教师的神圣职责。
于漪老师的报告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震撼。
我愿意以于漪老师为榜样,跟于漪老师学做教师。
让于漪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时时激励着我,鞭策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努力,不断反省,不断前行。
上好每一节课,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把爱心奉献给学生。
案例二:“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就是榜样,就是模范。
老师是非常特殊的职业,做老师,你的智慧就要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
听了于漪老师走进福山的讲座,使我们再次受到了心灵的洗涤。
于漪做了一辈子的教师,她自19xx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她是个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且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
做教师,身教远远重于言教,做教师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清醒地认识自己,发现真正的自己。
须知,学历水平并不等于岗位水平,学历水平只能说明职前的接受教育程度,岗位上要有的是综合素质,综合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作文讲评实录【篇一:于漪《春》教学实录】于漪《春》教学实录【教学目的】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学生背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学生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又是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春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
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三、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在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应和酝酿晕第一节迎接春天。
(第一段)第二至七节描绘春天。
(第二段)第八至十节歌颂春天。
(第三段)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
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
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做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
(1)齐读总写的第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了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
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
“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
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语特别用得好?“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
“??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里钻出来,盼望春天。
草好,人快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
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致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段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
怎么写的?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馥郁,鸟的呼朋引伴,牧童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清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
两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沐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
“逼”是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
“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
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第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
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
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
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
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
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
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机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1.背诵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
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总写一切山、水、太阳的脸(远)草:钻、嫩、绿、满、软绵绵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绘春分写风:抚摸、酝酿雨:细、密人:赶趟儿颂春生机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教学后记】2.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馥郁”“大地回春”“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词语。
4.比较“买”“卖”“胀”“涨”。
5.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又记: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容只做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不及前次。
第一次抓住细笔描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的进了一大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
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
又记:第三次教《春》时,又做了较大的更动。
一是加强了单元教学,把《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和《济南的冬天》结合起来考虑,除抓住重点,比较异同外,引入课文也重新作了设计。
设计是这样的: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
然而,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组合。
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美姿。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散文。
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彩的写法和表现的情景美。
二是加强思维与语言的训练。
先给学生做样子,就春草的描绘进行分析,明确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个词或哪些词用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运用哪些方法。
然后帮助学生自读课文,有条理地进行分析。
学生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效果比较好。
【篇二:于漪老师教你写作文之一】于漪老师教你写作文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无论怎样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是做不出饭的。
写文章同样道理。
没有充分、生动和质地优良的材料,只在技巧上兜圈子,翻花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内容干瘪,面目可憎。
文章不应当是“做”出来的,而应该像汩汩的清泉从心坎里流出来。
心坎里的清泉来自何方?来自五光十色的生活,来自从生活中汲取材料的本领。
须懂得:生活中源头活水流淌,笔下的文章就生意长流。
◆文心絮语“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这是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的一句名言。
确实如此,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认真下功夫,关心,了解,发现,寻觅,感受。
大脑中采集的自然与社会的信息越多,写作的素材越丰富。
要身入生活,心人生活,才会了解周围的人和事,景与物,才会有所发现。
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之中,可从生活中获得的认识与感受却大相径庭。
有的人目光敏锐,善于观察,不仅像摄像机一样能把客观的物像摄人自己的眼帘,印入自己的脑海,而且能在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新鲜东西,生动的,带着生活露水的;而有的人身在见,听而不闻,虽然也用眼睛,但浮光掠影,至多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
二者比较,关键在是不是“身入”、“心入”。
“身入”而“心”不“入”,生活中大量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材料,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至于“身”不“入”,不认真生活,不认真实践,那就更谈不上从生活中取材了。
怎样才能身入、心入呢?要对接触到的人和事有浓厚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耳朵,用鼻子,不仅用感觉器官,更重要的是用“心”,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
鲁迅先生《社戏》中月下行舟的几段文字就是身入生活、心入生活,从生活汲取生动材料的典范。
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地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稍加分析,我们就可从这几段文字中获得以下启示:一、调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认真观察,材料就入目、入耳、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