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骨骼肌
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生理
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
球蛋白掩盖;原肌球蛋白:静息
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肌钙蛋白:
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
位移,暴露出结合位点。
ppt课件完整
11
(二) 骨骼肌的肌膜系统
横管系统: T管(肌膜内凹而成。肌膜
AP沿T管传导)。 纵管系统:
L管(也称肌浆网。肌节两 端的L管称终池,富含Ca2+)。
ppt课件完整
23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ppt课件完整
24
ppt课件完整
25
(三) 肌长-肌张力关系
肌肉遇到的负荷有两种:
前负荷:使肌肉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后负荷: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但能阻止肌肉的缩短
只有在具有一定后负荷的条件下进行等张收缩, 肌肉收缩才能有效做功
肌钙蛋白的构型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 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ppt课件完整
按任意键 飞入横桥摆动动画
14
横桥周期:
结 合
解 离
摆 动
ppt课件完整
15
肌丝滑行几点说明: 1)肌细胞收缩时肌原纤维的缩短,并不是肌丝本身 缩短,而是细肌丝向肌节中央(粗肌丝内)滑行。因①相 邻Z线靠近,即肌节缩短;②暗带长度不变,即粗肌丝长 度不变;③从Z线到H带边缘的距离不变,即细肌丝长 度不变; ④明带和H带变窄。
ppt课件完整
3
第一节 骨骼肌生理
骨骼肌是机体最大的组织,接受神经纤维的 支配,因而能将神经信号转变为肌细胞的收 缩。过程涉及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 号间的转换,最后表现为骨骼肌收缩。
ppt课件完整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册生物第5单元第15章第2节(第2课时骨骼、骨骼肌、躯体运动的形成)
A.肌腹
B.肌腱
C.血管
D.肌细胞
知识点三 躯体运动的形成
7.屈肘和伸肘运动的形成 (1)屈肘运动时肱二头肌 收缩 ,使肘关节弯曲,前臂上 提,此时肱三头肌呈 舒张 状态;
(2)伸肘运动时肱三头肌 收缩
,使肘关节伸直,前臂下
垂,此时肱二头呈 舒张 状态。这两组肌肉协调伸缩,牵
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臂的骨绕着肘关节产生运动。
(1)图1是运动员利用低位拉力器锻炼上肢肌肉的示意图。此 时,运动员的肱二头肌处于 收缩 状态,肱三头肌处于
舒张 状态。
(2)运动员掷冰壶时,身体下蹲,以跪式向前滑行,同时手持 冰壶从本垒圆心推壶向前,至前卫线时,放开冰壶使其滑向营 垒中心(如图2)。上述动作的完成,包括以下步骤:①相应的 骨受到牵引,②骨绕着关节转动,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 奋,④骨骼肌收缩。这些步骤发生的正确顺序是 ③④①② (选填序号)。
A.图乙中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是②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 白色的部分是①肌腱 B.甲图中示意产生伸肘动作,此时肱三头肌处收缩状态 C.与骨相连的骨骼肌至少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 D.屈肘和伸肘都是简单反射,不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D
22.(2018 东城区期末)(读图理解题)2018 年 11 月 18 日,北京市 第一届冬季运动会冰壶比赛落下帷幕,本次比赛共有 19 支球队、 91 名青少年选手参加。冰壶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需要在日常练习中锻炼机体核心肌群的力量和机体协调能力。
20.(2019广州模拟)游泳是锻炼身体的很好方式。在下列相关 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游泳时,只有神经调节起作用 B.游泳过程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 C.游泳过程中是由消化系统直接提供能量的 D.人一旦学会游泳就会终生不忘,可见游泳是人的一种本能
正常人体解剖学-第三节-骨骼肌1
盆膈和尿生殖膈 骨盆下口两膈封 肌肉一块膜两层
盆膈在后夹提肛 尿膈在前夹深横
(三) 上肢肌
分部:上肢带肌 臂肌 前臂肌 手肌
1
肩肌
1
(1) 三角肌 (deltoid)
三角肌
锁骨的外侧段、肩峰 起点: 和肩胛冈。 止点: 肱骨的三角肌粗隆 作用:外展肩关节到90
三角肌的起点恰 是斜方肌的止点
。
后面
臀中、小肌 后群 梨状肌 闭孔内肌
闭孔外肌 股方肌
(1)前群 1.)髂腰肌 (iliopsoas) 1
组成
腰大肌: 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髂肌: 起自髂窝 结合 腰大肌
止点: 股骨小转子
髂肌
屈髋(主要肌肉),使其旋外 作用:
2)阔筋膜张肌
(2)后群 1) 臀大肌 (gluteus maximus) 臀大肌 起点: 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作用:伸髋,使髋关节旋外
肌的分类构造辅助结构 长短扁肌轮匝肌 肌腹肌腱两相依 筋膜腱鞘滑膜囊 辅助减少摩擦力
二头肌
半羽肌
羽肌
腹直肌
扁肌
轮匝肌
肌的命名
按其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作用
等来命名。 eg:三角肌
胸大肌 腹外斜肌
按其形状
按其位置和大小 按其位置和纤维方向
1、胸锁乳突肌 2、肱二头肌
构造 肌腹 belly 腱 tendon
二 各论
根据部位可分为: 头颈肌
躯干肌
四肢肌
(一) 躯干肌
• 分部: 1背肌 2胸肌 3膈 4腹肌
1 背肌——浅群肌肉
(1) 斜方肌trapezius
1
为项背部三角形扁肌,作用于肩胛骨。 全部肌收缩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最新版人体解剖图解
2.肋:共十二对。
(1)形态分部 前部为肋软骨,后部为肋骨,末端有肋头, 内面下缘处有肋沟. (2)肋的连结 1)肋的后端连结:肋的后端连于胸椎。 2)肋的前端连结:肋的前端连结不尽相同。 ①第一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柄。 ②第二肋借肋软骨连于胸骨角。 ③第3~7肋借肋软骨与胸骨体相连。 ④第8~10肋借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 ⑤第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肌之中,称浮肋。
在我国,人体解剖学的分科方法很多,巨视解剖学,微视解剖学,系统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外科解剖学,表面解剖学,X线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运动解剖学。
一、人体的组成 (一)细胞 细胞是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组织 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而构成。 (三)器官 几种不同的组织相互结合成具有一定的形态、完成一定功能的器官。 (四)系统 功能相关的器官按顺序连在一起构成系统。人体有九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 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统、神经系统、内分 泌系统。
最新版人体解剖图解
共十二章
第一章 绪论
一、人体的组成 二、常用解剖术语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及骨连结 第二节 骨骼肌
第三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消化管
第二节 消化腺
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 第二节 肺 第三节 胸膜和纵隔
第五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第二节 输尿管
第三节 膀胱 第四节 尿道
第六章 男性生殖系统
2)胸椎特点: ①胸椎体上和横突上有与肋相连结的肋凹。 ②棘突向后下斜伸呈叠瓦状。
3)腰椎特点: ①椎体大。 ②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
解剖学基础第四章《运动系统—肌肉》PPT课件
(一)背肌
1.斜方肌
斜方肌
背阔肌
呈三角形,位于项部和 背部浅层,使肩胛骨向 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 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 使肩胛骨下降
瘫痪时,产生“塌肩”
2.背阔肌
斜方肌
背阔肌
面积最大的扁肌,呈三角形,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 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3.竖脊肌 :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
竖 脊 肌
维持身体直立,使脊柱后伸和头后仰
`
(二)胸肌
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 ,肋间外肌,肋间内肌
胸小肌
胸大肌
前锯肌 肋间肌
(1)胸大肌
起于锁骨内侧半、胸骨和上 6 位肋软骨,止于肱骨的大结 节嵴,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屈,也可提躯干和提肋助呼吸
胸
胸
小
大
肌
肌
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2)胸小肌
(三)肌的起止点、配布及作用
固定骨上的附着点--- 起点(定点) 拮抗肌 --------作用相反的肌 协同肌 --------功能相同的肌
移动骨上的附着点--- 止点(动点)
肌的命名法
形状:斜方肌,三角肌 位置:冈上肌,骨间肌 形态结构和部位:肱三头肌 大小和位置:腰大肌 起止点: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 作用:旋后肌,大收肌 位置和方向:腹外斜肌,腹横肌
(四)肌的辅助结构
1.筋膜—浅筋膜和深筋膜
股骨
皮肤 浅筋膜
深筋膜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血管、神经走行
深筋膜(固有筋膜)
肌间隔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形成肌间隔、腺体被膜和血管神经鞘
2.滑膜囊:多位于关节周围的肌腱和骨面之间
关节面 (关节软骨)
01骨骼肌与运动
1、兴奋-收缩耦联:
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
三联体兴奋引
起Ca2+释放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解除位阻效应,横桥 与肌动蛋白结合。
2、横桥运动 ——肌丝滑行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球蛋白位移, 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 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
3、肌肉的神经调节发生改变,使肌肉发生痉挛而致疼。
二、防治
1、锻炼安排要合理。 2、局部热敷和涂擦药物。 3、牵伸肌肉、按摩、运动可减轻酸疼 4、做好锻炼时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5、适当服用维持肌肉结构的蛋白类营养补剂: 维生素E、C β-胡萝卜素、支链氨基酸、 谷氨酰胺、铜、锌、锰 等。
运动性肌肉痉挛
3、肌肉的舒张
肌膜电位复极化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凝蛋白复盖 横桥结合位点
骨骼肌舒张
第二节
肌肉收缩的形式及力学分析
一、肌肉的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
等动收缩
拉长收缩
(一)缩短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
大于外加阻力时,其长度缩短的收缩。
(二)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结构
接头前膜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
2、传递过程
1.运动神经未稍去极化,膜对Ca++的通透性增高
2.Ca++进入接头前膜内,引起前膜释放N递质
3.N递质与终板膜结合,产生肌膜终板电位,然后 肌膜(接头后膜)兴奋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源自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第二节骨骼肌
1.背肌: 浅群:斜方肌和背阔肌; 深群:骶棘肌等 2.胸肌: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内外肌 3.膈肌 4.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四)四肢肌 1.上肢肌 (1)上肢带肌:三角肌 (2)上臂肌 前群:肱二头肌、肱肌; 后群:肱三头肌 (3)前臂肌:分前后两群 (4)手肌:位于手掌侧
(三)肌辅助装置
1.筋膜:分 皮下筋膜—浅筋膜(由疏松 结缔组织构成)位于真皮下
固有筋膜—深筋膜(由纤维 结缔组织构成)位于肌表面
2.滑液囊:肌腱与骨接触处 形成的密闭小囊
3.腱鞘:是套在肌腱外的双层 鞘管
(四)肌的命名
二、全身骨骼肌的配布概况
(一)头肌:
分表情肌和咀嚼肌
(二)颈肌:
分颈浅肌群(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舌骨上下 肌群和颈深肌群。
当特杯饮水时,肘关节之所以能够屈到一特定的程度, 有赖于屈肌的适当收缩和伸肌的适应放松,它们在神 经系统支配调节下,彼此协调,相辅相成完这样准确 的动作.
身体各部肌群配布的多少与该部关节运动轴的多少 密切相关
如双轴的烧腕关节周围配布着屈,伸、收、展四组 肌;
三轴以上的关节除屈、伸、收、展肌外,还有排列 在垂直轴相对侧的旋内和旋外两组肌。与这些关节 有关的肌往往和两个以上的轴发生关系,能作两个 以上的动作,如前臂前内侧的尺侧腕屈肌能屈挠腕 关节,也能使挠腕关节内收,所以当屈腕时,它属 于屈肌组;当腕内收时,又属于收肌组。
(二)肌的起止点、配布和作用
骨骼肌一般附着于邻近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中 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使两骨彼此位置移动 而产生关节的运动。
肌在运动中比较固定的一端称起点,活动较大的一端 称止点。但是起止点是相对的,随着运动情况的变化 往往可以相互转化。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第二章骨骼肌
骨间肌
36
(二) 下肢肌
阔筋膜张肌
髋肌、大腿肌、小腿 肌、足肌
1、髋 肌
(1)前群:3块肌
髂腰肌 腰大肌 髂肌 作用:使髋关节屈和旋外。
腰大肌 腰小肌 髂肌
37
(2)后群 臀肌,有7块
1.臀大肌 (肌注部位) 肌质丰厚,无重要血管、神 经经过,是临床肌注的常用 部位。(外上部位) 作用:使髋关节伸和旋外。 2.臀中肌 3.臀小肌 作用:二肌作用相同,使髋 关节外展和髋关节旋内。 4.梨状肌 (臀中肌下方) 作用:使髋关节外展和旋外。
两个口 腹股沟管深(腹)环 腹股沟管浅(皮下)环[腹外斜肌腱膜]
四个壁 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通行结构 男性 —精索 女性 —子宫圆韧带
腹股沟管深(腹)环
27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股沟 韧带 腹股沟 管浅(皮 下)环 腹横筋膜
参与吞咽运动
12
2、深群
前斜角肌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斜角肌间隙 前、中斜角
肌与第1肋之间 的空隙,有锁骨 下动脉和臂丛通 过。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13
臂丛
前斜角肌 锁骨下动脉
三、躯干肌
背、胸、膈、腹、会阴肌
(一)背肌
1 .浅群
(1)斜方肌 位置: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 形态:一侧三角形,两侧斜方形 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
·肋间内肌
作用:降肋助呼气。
19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三) 膈 为向上膨隆的扁肌,位于胸腹腔之间,是两者的分界
中央部为腱膜称中心腱
《解剖学基础》运动系统 ppt课件
(二)自由上肢骨
肱骨、桡骨、 尺骨、腕骨、 掌骨、指骨。
1.肱骨humerus
大结节
肱骨头 小结节
外科颈
大结 解节剖颈
肱骨 体
桡神 经沟
上端:肱骨头、解剖颈、
大结节、小结节、
外科颈。
外上髁
干:桡神经沟、三角肌粗隆 肱骨小
冠突 窝 内上髁
鹰嘴窝 外上髁
下端: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头 内上髁、外上髁、
肱骨滑车 尺神经沟 肱骨滑 车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
椎骨
椎弓根
椎弓 椎弓板
椎体
椎弓根 椎上切迹
椎下切迹 上关节突(2) 下关节突(2) 横突(2) 棘突(1)
椎弓板
椎孔
椎孔 上关节突
横突
棘突
椎体 椎弓根
椎弓板
2.各部椎骨的特征 (1)颈椎:有横突孔,棘突短末端分叉 横突孔
棘突
椎体
上关节突 椎孔
寰椎:无椎体和棘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 枢椎:有齿突
腹股沟(海氏)三角
腹直肌外 侧缘,腹股沟韧 带和腹壁下动脉 围成的三角区。
腹股沟韧 带
腹股沟管深 环
弓状线
腹直肌 腹壁下动脉
股动脉 股静脉 腹股沟(海氏)三角
精索
输精 管
如腹腔内容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皮下环 突出,构成腹股沟斜疝。而从海氏三角处膨出,则为腹股沟 13 直疝。
(五)会阴肌 肛门外括约肌
肌
` (二)胸肌
胸大肌
胸小肌
前锯肌 肋间肌
前 锯 肌
翼状肩
肋间肌
• 肋间外肌:位于各肋 间隙的浅层,能提肋 助吸气。
• 肋间内肌:位于肋 间外肌的深面,可 降肋助呼气。
解剖学基础骨骼肌_图文
短 肌 短 小 , 分 布 在躯干深层。
扁肌肌腹扁薄宽 大,腱膜扁宽。 多分布在胸、腹 壁和背部浅层。
轮匝肌环行分布孔、裂周围,关闭孔、裂。
(二)肌的起止和配布
1、起点:骨骼肌在运动中相对固 定的一端称起点。
2、止点:骨骼肌活动较大的一端 称止点。
起、止点是相对的,随着运动情 况的变化往往可以变换。
主要作用:使腱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且在肌 活动中减少与骨面摩擦
(四)肌的命名
1、根据形状:如三角肌,斜方肌; 2、根据功能:如屈肌、伸肌; 3、根据肌束方向:如斜肌、横肌、直肌; 4、根据肌构造特点:如半腱肌、半膜肌; 5、根据肌位置:如胫骨前肌、肋间肌; 6、根据肌的起止点:如胸锁乳突肌、肱桡肌;
2)深筋膜
即固有筋膜 是覆盖肌表面的纤维结缔组 织膜。并深入各肌之间,形成鞘状结构, 包裹肌、肌群和神经、血管。四肢的深筋 膜特别发达。
2.滑膜囊
在肌腱与骨面交接 处,常形成密闭的 结缔组织小囊,内 有滑液,可减少它 们之间的磨擦。
3.腱鞘
包围在肌腱外面的结缔组织鞘管,分为外层 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鞘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中专部 Kunm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解剖学基础
解剖生理教研室 刘永思
第二节 骨骼肌
一、概述 二、头肌 三、颈肌 四、躯干肌 五、四肢肌肉
学习目标
1.掌握肌组织分类、形态、构造、及分部 2.熟悉肌的起止及配布 3.了解肌的辅助装置 4.熟悉头肌的组成 5.熟悉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点、作用 6.掌握膈肌的形态、位置、三个裂孔及作用 7.熟悉躯干肌、四肢肌名称、位置
2、腹肌后群
运动生理学2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 (1)一、肌原我纤维和肌小节 (1)二、肌管系统 (1)三、肌丝的分子组成 (1)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一、静息电位 (1)二、动作电位 (1)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1)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1)五、肌电 (1)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 (1)一、肌丝滑行学说 (1)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 (1)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 (1)第四节;骨骼肌特性 (1)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1)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 (2)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2)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2)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2)三、运动单位的动员 (2)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 (2)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 (2)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 (2)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 (2)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 (2)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2)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2)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2)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 (2)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 (2)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 (2)第二章;血液 (2)第一节;概述 (3)一、血液的组成 (3)二、内环境 (3)三、血液的功能 (3)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3)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3)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3)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3)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3)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3)一、血红蛋白的功能 (3)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3)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一、血液凝固和纤溶 (3)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3)第三章;循环机能 (3)第一节;心脏的机能 (3)一、心脏的一般结构 (4)二、心脏的生理特性 (4)三、心脏的泵血功能 (4)四、心电图 (4)第二节;血管生理 (4)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4)二、血压 (4)三、动脉脉搏 (4)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 (4)五、微循环 (4)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一、神经调节 (4)二、体液调节 (4)三、局部血流调节 (4)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4)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4)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4)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 (5)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 (5)第四章;呼吸机能 (5)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 (5)一、肺通气的动力学 (5)二、肺通气技能 (5)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 (5)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 (5)一、气体交换 (5)二、气体运输 (5)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 (5)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 (5)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 (5)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5)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 (5)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 (5)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 (5)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 (6)四、运动时合理呼吸 (6)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6)第一节;物质代谢 (6)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6)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6)第二节;能量代谢 (6)一、基础代谢 (6)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6)第三节;体温 (6)一、正常人体温度 (6)二、体温调节 (6)第六章;肾脏机能 (6)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 (6)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 (6)二、肾脏的血液循环 (6)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 (7)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7)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7)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7)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 (7)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7)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7)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 (7)一、尿量 (7)二、运动向蛋白尿 (7)三、运动性血尿 (7)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7)第一节;内分泌概念 (7)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 (7)二、激素 (7)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7)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 (8)一、下丘脑与垂体 (8)二、甲状腺 (8)三、肾上腺 (8)四、胰岛 (8)五、甲状旁腺 (8)六、性腺 (8)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 (8)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 (8)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 (8)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8)兴奋剂(参考内容) (8)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8)第一节;感觉器官 (8)二、视觉器官 (8)三、听觉与位觉 (8)四、本体感觉 (9)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一、神经系统概述 (9)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9)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 (9)四、脑的高级功能 (9)五、睡眠 (9)第九章;运动技能 (10)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 (10)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 (10)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10)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10)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 (10)一、泛化过程 (10)二、分化过程 (10)三、巩固过程 (10)四、动作自动化 (10)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 (10)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0)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 (10)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 (10)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10)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 (10)第一节;概述 (11)一、需氧量和摄氧量 (11)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11)氧债(参考内容) (11)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 (11)一、最大摄氧量 (11)二、乳酸阈 (11)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 (11)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11)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11)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11)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11)第一节;力量素质 (11)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1)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 (11)三、功能性肌肉肥大 (11)五、力量训练要素 (12)第二节;速度素质 (12)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12)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12)第三节;耐力素质 (12)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12)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12)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 (12)一、灵敏素质 (12)二、柔韧素质 (12)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 (12)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2)一、赛前状态 (12)二、准备活动 (12)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12)一、进入工作状态 (12)二、稳定工作状态 (13)第三节;运动性疲劳 (13)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 (13)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3)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 (13)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3)第四节;恢复过程 (13)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3)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13)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13)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13)第一节;概述 (13)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 (13)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13)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 (13)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 (13)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3)二、生理学分析 (14)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 (14)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 (14)一、基本概念及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 (14)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 (14)一、基本概念与意义 (14)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 (14)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14)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 (14)一、高原应激 (14)二、高原服习 (14)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 (14)四、高原训练的要素 (15)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热应激与适应 (15)二、热病及其预防 (15)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冷应激与运动 (15)二、冷服习 (15)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 (15)二、对水环境的适应 (15)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5)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15)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5)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15)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15)二、遗传因素 (15)三、年龄和性别差异 (16)四、生物节律因素 (16)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 (16)一、横向比较 (16)二、纵向比较 (16)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 (16)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16)一、身体形态学指标 (16)二、生理学评定指标 (16)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 (16)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16)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16)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16)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 (16)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 (16)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16)一、基本概念 (16)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 (17)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7)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 (17)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17)一、骨骼 (17)二、关节 (17)三、肌肉 (17)四、血液循环 (17)五、呼吸系统 (17)六、神经系统 (17)七、内分泌系统 (17)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17)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 (17)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7)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 (17)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 (17)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 (17)二、生理特点 (18)三、运动能力特点 (18)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 (18)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 (18)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 (18)三、妊娠期运动能力 (18)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18)第一节;概述 (18)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 (18)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18)三、衰老的机制 (18)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 (18)一、神经系统 (18)二、运动系统 (18)三、心血管系统 (18)四、呼吸系统 (18)五、血液系统 (18)六、免疫系统 (19)七、抗氧化系统 (19)八、体成分和体重 (19)九、血脂代谢 (19)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 (19)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 (19)二、循序渐进原则 (19)三、经常性原则 (19)四、个别对待原则 (19)五、自我监督原则 (19)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 (19)第一节;概述 (19)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 (19)二、运动类型 (19)三、运动强度 (19)四、运动时间 (19)五、运动的时间带 (20)六、运动频度 (20)七、注意事项 (20)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 (20)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20)二、运动处方的制定 (20)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 (20)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 (20)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 (20)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 (20)一、健身跑 (20)二、健身跑运动处方 (20)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20)第一节;概述 (20)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 (20)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 (20)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 (20)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 (21)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 (21)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21)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 (21)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 (21)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 (21)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 (21)二、调整方法 (21)三、标志节律 (21)四、时差调整 (21)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 (21)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 (21)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 (21)三、注意事项 (21)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第一节;概述 (22)一、基本概念 (22)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 (22)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 (22)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22)二、监测的基本内容 (22)三、监测的方法 (22)四、实时调控的方法 (22)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22)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 (22)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2)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 (22)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 (22)一、免疫的概念 (22)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23)三、免疫反应 (23)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 (23)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 (23)二、运动性免疫模式 (23)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 (23)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 (23)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 (23)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23)第一章第一章;骨骼肌机能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原纤维和肌小节二、肌管系统三、肌丝的分子组成第二节;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二、动作电位三、动作电位的传导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五、肌电第三节;肌纤维的收缩过程一、肌丝滑行学说二、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藕连第四节;骨骼肌特性一、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二、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兴奋条件第五节;骨骼肌收缩;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三、运动单位的动员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收缩能力一、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三、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四、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第七节;肌电的研究与应用一、利用肌电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二、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三、利用肌电评价肌力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第二章;血液第一节;概述一、血液的组成二、内环境三、血液的功能第二节;运动对血量的影响第三节;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一、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二、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第四节;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一、血红蛋白的功能二、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第五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一、血液凝固和纤溶二、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第一节;心脏的机能一、心脏的一般结构二、心脏的生理特性三、心脏的泵血功能四、心电图第二节;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二、血压三、动脉脉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血量五、微循环第三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体液调节三、局部血流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三、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意义四、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第四章;呼吸机能第一节;呼吸运动与肺通气机能一、肺通气的动力学二、肺通气技能三、肺通气机能的指标第二节;气体交换与运输一、气体交换二、气体运输第三节;呼吸运动的调节一、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二、呼吸运动的发射性调节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第四节;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一、运动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二、运动时肺换气机能的变化三、运动时呼吸的调节四、运动时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第一节;物质代谢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第二节;能量代谢一、基础代谢二、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第三节;体温一、正常人体温度二、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第一节;肾脏的基本结构一、肾单位的基本结构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第二节;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四、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第三节;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一、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二、肾脏在保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第四节;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一、尿量二、运动性蛋白尿三、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第一节;内分泌概念一、内分泌与内分泌腺二、激素三、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节;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作用一、下丘脑与垂体二、甲状腺三、肾上腺四、胰岛五、甲状旁腺六、性腺第三节;激素分泌的调控一、激素分泌的内反馈调控二、激素分泌的调控功能轴内分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兴奋剂(参考内容)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第一节;感觉器官一、概述二、视觉器官三、听觉与位觉四、本体感觉第二节;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一、神经系统概述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三、神经系统的运动整合作用四、脑的高级功能五、睡眠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二、运动技能的分类三、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第二节;形成运动技能过程及其发展一、泛化过程二、分化过程三、巩固过程四、动作自动化第三节;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因素一、动机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二、反馈在运动技能形成及教学训练中的作用三、训练水平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四、大脑皮质机能状态在运动技能形成中作用五、感觉机能在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机能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和摄氧量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氧债(参考内容)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二、乳酸阈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三节;无氧工作能力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二、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第十一章;身体素质第一节;力量素质一、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二、肌肉力量的可训练因素三、功能性肌肉肥大四、力量训练原则五、力量训练要素第二节;速度素质一、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二、速度素质的训练第三节;耐力素质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一、灵敏素质二、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一、赛前状态二、准备活动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二、稳定工作状态第三节;运动性疲劳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部位及其特征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第四节;恢复过程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二、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三、促进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运动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第一节;概述一、运动训练学的生理学本质二、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三、运动负荷与训练效果的关系第二节;超负荷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超负荷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三节;恢复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三、恢复原则在训练中的应用第四节;周期性原则生理分析一、基本概念及意义二、生理学分析第五节;个体化原则生理学分析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二、生理学分析及应用第十四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第一节;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应激二、高原服习三、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四、高原训练的要素第二节;热环境与运动能力一、热应激与适应二、热病及其预防第三节;冷环境与运动能力一、冷应激与运动二、冷服习第四节;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一、水环境与运动能力二、对水环境的适应第十五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第一节;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第二节;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二、遗传因素三、年龄和性别差异四、生物节律因素第三节;人体机能的评定方式一、横向比较二、纵向比较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技能水平比较第四节;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一、身体形态学指标二、生理学评定指标三、其他技能评定指标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第五节;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一、生理指标的检查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与教育学观察第十六章;少年儿童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功第一节;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基本概念二、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班规律三、影响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四、生长发育年龄阶段的划分与青春发育期第二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一、骨骼二、关节三、肌肉四、血液循环五、呼吸系统六、神经系统七、内分泌系统第三节;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一、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二、儿童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特点第十七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第一节;女性生理特点一、女性生理阶段划分二、生理特点三、运动能力特点第二节;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能力一、月经周期及其调节二、月经周期中运动能力的变化三、妊娠期运动能力第十八章;老年人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第一节;概述一、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三、衰老的机制第二节;老年人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一、神经系统二、运动系统三、心血管系统四、呼吸系统五、血液系统六、免疫系统七、抗氧化系统八、体成分和体重九、血脂代谢第三节;老年人健身运动原则一、适宜运动项目原则二、循序渐进原则三、经常性原则四、个别对待原则五、自我监督原则第十九章;运动处方的生理学基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运动处方的基本要素一、运动目的二、运动类型三、运动强度四、运动时间五、运动的时间带六、运动频度七、注意事项第三节;运动处方的制定一、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二、运动处方的制定第四节;运动处方的实施一、实施过程的阶段性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第五节;健身运动处方示例一、健身跑二、健身跑运动处方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第一节;概述一、生物时间结构的基本成分二、生物时间结构的分类三、生物节律特殊研究方法第二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特征一、血气指标和心肺功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二、人体体能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三、激素水平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四、体温近似昼夜节律特征第三节;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一、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建立的主要步骤二、运动员生物节律模型的应用第四节;人体生物节律的调整一、调整的方向和跨度二、调整方法三、标志节律四、时差调整第五节;激素变化节律与运动员选材一、某些激素的昼夜变化特点二、用激素调节选材的主要指标三、注意事项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二、运动生理负荷的基本要素三、运动生理负荷的决定因素第二节;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一、监测的基本原则二、监测的基本内容三、监测的方法四、实时调控的方法第三节;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一、实时分析的概念和基本要求二、实时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一、免疫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反应第二节;运动性免疫机能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二、运动性免疫模式第三节;运动性免疫抑制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三、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健身训练生理骨骼肌
五、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一)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 萨尔庭(Saltin)发现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 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二)酶活性改变
第四节 力量素质
身体素质:
• 概念:人体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 。 • 影响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的因素: 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三)专门性原则 • 概念: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习应与相应的运 动项目相适应。
• 分类:身体部位的专门性和练习动作的专门性。
• 机制:不同肌群甚至同一肌群的不同运动单位 之间应具有一定的神经肌肉协调性。 • 意义:有利于神经系统的协调调节能力,以及 肌肉内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和生化变化。
(四)负荷顺序原则
力2/3以上)或达到甚至
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
最大负荷。
(二)渐增负荷原则 • 概念: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 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 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 最大负荷→适应→新最大负荷→适应 •福克斯(Fox): “负荷到8,训练到12” •实践:“负荷到10,训练到15” “负荷到15,训练20” “负荷到1,训练到5”
二、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 1.肌纤维的横断 面积 • ①肌力与肌肉横 断面积 成正比。 • ②实验: 力量训练100天, 上臂肌横面积 ↑23%,肌力 ↑92%
屈肌力量与肌横断面积的关系 (依猪饲和福永,1968)
2.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
• 肌纤维类型与肌力关系:快肌纤维%越高肌力越大
3.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
男(69)
男(23) 男(10) 男(14) 女(4) 女(4)
股直肌
股外肌 股外肌 股外肌 三角肌 三角肌
医考复习--人体解剖学知识点总结
医考复习--人体解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2、形态:可将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3、基本结构: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4、骨髓大部分都有造血机能,呈红色叫红骨髓5、关节的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6、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和半月板等辅助结构7、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8、成人的脊椎有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借椎间盘和复杂的韧带关节连结而成9、椎骨的形态:每一块椎骨都是由椎体、椎弓、及椎弓上发出的突起共同组成10、第七颈椎又称隆、棘突较长不分叉在体表容易摸到、是计数椎骨的重要标志11、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颈曲凸向前、胸曲凸向后、腰曲凸向前、骶曲凸向后12、脊柱的功能:除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外、还能作屈伸、侧屈和旋转等运动13、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连结而成14、颅骨:颅骨共有23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15、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由8块颅骨构成、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顶骨、颞骨各2块,它们共同围成颅腔,支持和保护脑。
颅骨的顶叫颅盖、底叫颅底16、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由15块颅骨构成、包括梨骨、下颌骨、舌骨各1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骨、腭骨各2块17、额、顶、颞、蝶4块骨的相连接部叫翼点18、只有下颌骨由于咀嚼运动的发展与颞骨组成颞下颌关节19、上肢骨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及手骨20、肩胛骨外侧角有一浅窝叫关节盂、内侧角平第二肋、下角平第七肋21、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肩关节的特点是肱骨头大、关节盂小、关节囊松而薄,因此肩关节运动较灵活、能作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运动22、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囊的上、前、后壁都有肌和腱加强、前下部比较薄弱、所以肩关节前下部脱位比较常见23、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桡骨的上端构成24、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25、髋骨:由骸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26、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连结而成27、骨盆由界线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5单元 第15章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第2课时 骨骼肌与动物运动的形成)教案
骨骼肌与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骼的基本组成;
2.描述人体躯体运动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骨骼肌结构图、屈肘伸肘模型的观察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教学主备
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收集有关的图片、录像、电影等资料、检测题
板书设计:
一、骨骼肌
1.结构: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
肌腹:主要由肌细胞构成
2.特性:遇到刺激产生收缩
二、运动的形成:
在神经系统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动骨围绕关节产生活动。
(骨骼肌——动力;骨——杠杆;关节——支点)
三、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肌肉——大学课件
舒张期:是肌肉收缩的恢复期。图8-9
30
89 31
3.强直收缩 骨骼肌的绝对不应期约为1ms,可以接受较高频率的 刺激而连续兴奋。 在前一次单收缩没有完成之前就接受又一次冲动刺激而发 生再一次收缩。当冲动或刺激的频率增加到一定数值时, 可使许多单收缩融合在一起,肌肉持续处于收缩状态,称 为强直收缩。 正常机体内骨骼肌的收缩都是不同程度的强直收缩。
10
肌球蛋白 (myosin)
杆状部(rod portion)
球状部(heads)
图8-3 粗肌丝示意图 11
2.细肌丝 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组成。
肌动蛋白:大分子球形蛋白质,构成细肌丝的 主体。
原肌球蛋白:每6—7个肌动蛋白分子表面结合有一条原肌 球蛋白索,其位置在肌动蛋白与横桥之间, 阻碍二者的结合
38
肌肉的增大称“肥大”,缩小则称为“萎缩”。 肥大的途径 (1)肌细胞内增加新的肌原纤维,生理直径和力量都增大。 (2)长度增加,牵拉训练可使肌纤维两端增加肌节而变长;
同样也可迅速消失肌节而缩短,表现肌肉的重塑性。 增生
骨骼肌通过肥大的肌纤维纵向分裂实现。增生的比例很小, 罕见。
39
8 - 10
(3)随着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终板电位↑ → 邻近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 动作电位 → 肌细胞
19
(4)终板膜上的胆碱脂酶迅速水解乙酰胆碱生成乙酸和胆 碱而失去作用。
乙酰胆碱大约在1-2ms内被胆碱脂酶所破坏。因此,每一 神经冲动传到神经纤维末梢,只能引起肌细胞兴奋一次, 产生一次收缩。见图8—7
32
第三节 骨骼肌的类型和生长发育
解剖学 运动系统-骨骼肌
拇短屈肌 拇短展肌 拇收肌
屈肌支持带
小指短屈肌
小指展肌 蚓状肌
骨间背侧肌
小指对掌肌
骨间掌侧肌
拇对掌肌
下肢肌
1、髋肌
腰大肌 髂腰肌
屈、旋外髋
1)前群
髂肌 阔筋膜张肌 屈髋并紧张阔筋膜
72
2)后群 臀大肌 起于: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
止于: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作用:髋关节伸、旋外
臀中肌:位于臀大肌深面
(2)肋间内肌:居肋间隙肋间外肌的深面,起于下位肋骨上缘,止于上位 肋骨下缘,肌纤维走行方向与肋间外肌垂直,降肋助呼气;肋角内侧的肋间 隙内为肋间内膜。
内
呼 吸
41
外
3、 膈 Diaphrgam
呈穹隆状的阔肌,位于胸腹腔之间,分隔胸、腹腔 ,成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顶,以肌性部起于胸廓下口, 止于其中间的中心腱。分胸骨部、肋部和腰部3部分。 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 肋部:起自下6对肋 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上2~3腰椎前面
胸骨柄 锁骨胸骨端 下腹:肩胛骨上缘 上腹:舌骨 胸骨柄 第一肋软骨 甲状软骨
运动舌骨和喉
3、颈深肌群: (一)外侧群:均起自颈 椎横突 前斜角肌 中斜角肌 后斜角肌 止于第1肋 止于第2肋 前斜角肌 锁骨
后斜角肌 中斜角肌
斜角肌间隙 第1肋
作用:一侧收缩,颈侧屈;两侧收缩,上提第1、2肋助深呼吸
作用:髋关节外展、前部旋内、后部旋外
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面 作用:髋关节外展、旋内
梨状肌 起点:骨盆内骶前孔外侧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髋关节旋外 临床:梨状肌下孔有坐骨神经
通过,若有占位性病变,易压迫 坐骨神经
5.闭孔肌 闭孔内肌起自闭孔膜内面及其周 围骨面,止于转子窝。 闭孔外肌起自闭孔膜外面及其周 围骨面,止于转子间窝。 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1-骨骼肌2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兴奋传递 失活
兴奋冲动经过运动终板传递过程示意图
兴奋由神经传送给肌肉(神经肌肉传递)
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 Ca2+进入末梢 神经膜通透性改变 突触小泡破裂 Ach释放 产生EPP(终板电位) 发放动作电位 Ach扩散至终膜 终膜去极化 兴奋收缩耦联 R-Ach形成 肌纤维收缩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的传导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 三、动作电位的传导
四、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 电
细胞间兴奋传递
神经与神经之间的兴奋传递
五、肌电
• 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 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用 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 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 轻度用力时用针电极 从20个不同部位记录 到的正常人肱二头肌 的运动单位电位
不同程度收缩时骨骼肌肌电 图(表面电极引导)
• 很早就发现,肌肉做退 让工作时容易引起肌肉 酸疼和损伤。近来研究 表明,大负荷肌肉离心 收缩比向心收缩更容易 引起肌肉酸疼和肌纤维 超微结构以及收缩蛋白 代谢的变化 。
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和向心收缩后 的肌肉酸疼之比较 离心收缩导致的肌肉酸疼最明显, 向心收缩导致的肌肉酸疼最不明显
二、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 (一)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 绝对肌力: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肌肉 的绝对肌力和肌肉的横断面大小有关,肌肉的横断面越大, 其绝对肌力越大。 • 相对肌力:肌肉单位横断面积(一般为l平方厘米肌肉横断 面积)所具有的肌力。 • 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 在一般情况下,体重越大绝对力量越大。 • 相对力量:如果将某人的绝对力量除以他的体重,即每公 斤体重的肌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