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人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南人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俗,既有汉民族纯朴善良的本色,又有晋南人急公好义的地方特异色彩,勤劳节俭、崇文尚礼、尊老爱幼、敷本儒雅、乐于农商,助人和谐是晋南人倍受推崇的道德文明。他们的这种文化底蕴也反映在晋南人传统的婚、嫁、丧、葬、生、辰、奉、礼等各方面的人情礼仪上。

丁村民俗博物馆是反映清末民初晋南汉民族风俗习惯的生动展示厅。展厅的第二部分展出的是民间说媒定亲、婚姻嫁娶、迎亲拜堂的礼仪。如定亲就说媒、换帖纳彩、喜宴酬客、成亲拜堂、洞房花烛等五个展室,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下男女婚宴的全过程。通过展览,既使人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奥,又明白了造成封建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三部分是展出生育、侍奉、丧葬、寿礼等习俗。其中有接生、满月、祝寿、丧葬等习俗。第一室贴着“弄璋之喜”、“弄瓦之喜”两幅短联,旁边贴着一张正在洗澡的男孩,产妇含笑仰卧在炕上,接生婆忙着为婴儿洗澡裹衣,欢乐之情,溢于脸上。对面贴着一张“命名表”,表明已往婴儿满月时有按字序排辈命名的礼俗。第二室挂着“侍疾图”、“二十四孝图”、反映古代人重视汤药、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特别是祝寿的场面,在金台朱烛、紫香银炉交相辉映的寿厅里,八仙桌前寿公苍发短鬓,头戴礼帽,衣穿玄色缎长袍,外套青蓝绸马褂,足蹬白底黑缎面寿鞋;寿婆盘结玉坠,头饰发帽,身着花边大襟袄和褐色百折裙,双方坐上位。厅上高悬“蓬壶永寿”金字匾。两旁分悬八仙祝寿条屏,子孙晚辈,亲戚朋友揖跪拜寿,虔诚嘱咐。那种鼓乐齐鸣,萧管齐奏的热闹情景,体现了欢乐无穷的场面。而在寿厅两侧悬挂的“全家福”画屏以及配置的“似松柏寿人寿年寿千秋,犹是兰旅天旅地旅万年”寿联,画妙而字工。从展出中既可看到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文明的根深蒂固,但也看到旧社会崇神迷信奢侈享乐的一面,这是需要深刻警觉防范的。

在晋南这块传统文化底蕴浓厚的风水宝地上,一直流传着“崇礼尚文”的古风,激励着人们讲人情、讲仁义、讲礼节。礼节虽有繁有简,有亲有疏,然而都看成是待人接物、处世处事的规矩、为人做事的规范,凡婚丧寿辰,逢年过节,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中,都有很多需要讲究和懂得忌讳的。亲朋邻居有事要互相帮助,路上熟人相遇要相互问候,久别重逢要互问乡情;来客要敬烟敬茶请入座;客走要陪送门外,招呼“再来”和“慢走”。与长者同桌吃饭要坐下首,长者动筷子始动筷,馍要掰开吃,菜忌乱搅动,长者离席始离席;吃饭、饮水、谈话忌给人脊背;打喷嚏、呵欠忌与人对面;参加喜庆宴忌穿孝服和说不吉利的话:客人未走忌打扫房间。婚嫁时新娘上下轿忌孕、产妇和重孝男女以及属相相克的人迎送:花轿过水井、天池、大石、庙宇要用红布或红纸遮挡:两位新娘忌路途相遇;亡人归葬应请风水先生选坟划穴,忌乱葬乱埋,棺木经过两旁住户,各在门前点火或撤灰辟邪;死于外地,尸棺忌进村;守丧人家第一个新年初五前忌出门拜年贴对联,第二年贴黄色对联;建房忌遇太岁日,必择黄道吉日动工;已嫁女儿忌在娘家过年;已婚女儿不准与丈夫在娘家同宿一床;药锅能借不能还,谁用谁去取;借用水桶忌空桶送回,如送要挑一只提一只等。以上风俗虽带有迷信色彩,但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日常生活习惯。

晋南人崇尚尊老,遵循儒雅,在家庭和亲戚关系的称谓上也很讲究。如父亲称“爸”,母亲称“妈”或“奶”,祖父称“爷”祖母称“娘”;近房伯父按排次称“大爸”、“二爸”,伯叔母依排次称“大妈”、“二妈”;远

房伯、叔父称“伯父”、“叔叔”,伯叔母称“大大”、“佳佳”、“伯儿”、“婶婶”;外公称“姥爷”、外婆称为“老娘”;舅父称“舅舅”,舅母称“妗妗”;姑姑、姨姨、老姑、老姨称谓不变。邻里长两辈称“爷”、“娘”,长一辈的称“伯伯”、“叔叔”、“大大”、“伯儿”、“婶婶”。在新绛北部接临襄汾赵康、丰盆一带的人,有称母亲为“佳”。

旧社会把吹鼓手叫“乐人”、“打鼓的”、“鼓手”;唱戏的叫“戏子”、理发叫“剃头”、脚医叫“修脚的”等。其他如衣饰、饮食、住房、行走以至生日、丧葬等晋南人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风尚。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六大以来,晋南人民大力革新陋俗,改革旧风,开创新风尚,建立新的民情风俗,把旧社会残存的旧封建迷信、旧陋俗陈风、旧社会习惯一扫而光,建立起新的进步文化风尚,树立起新的革命传统文明,涌现出许许多多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都代表着晋南人民淳朴、纯直、勤劳、俭省、淳正、善良、敬老、爱幼、崇文、尚公的民性,也反映了晋南人民爱家乡、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体现了晋南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奔小康的决心,和为振兴中华民族而贡献力量的决心。晋南人民必将和全省、全国人民一道,在党的领导下,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康庄大道,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晋南民俗大体上说的是山西南部的平阳蒲州一带的民情风俗,也就是现在的临汾、运城一带所辖的地区,古称河东。其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大体都是一样。但是,自来“十里风俗不相同”,在晋南这样一个广袤的大地上,各地风俗习性、待人接物的礼尚规矩,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是必然的现象。就连日常说话的口语、各地也有很大差别。就日常吃的面条,有的地方叫“捞剂子”,有的叫“剂子”,有的叫“干饭”等。“隔村风情不一样”,风俗习惯各地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没有绝对相同和相异的。然而,各地风情风尚都是晋南人民健康向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劳动成果的热爱、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

礼仪、节日中的山西面食文化

古人曰:“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众多的饮食文化中,面食文化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饮食文化不单单是一个“吃”的文化,我们的祖先自古就把饮食文化同社会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饮食文化(当然包括面食文化)具有多了种社会价值:生存、礼仪、祭祀、享用、交易等。

民俗礼仪和节日活动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并极具个性,沿袭久远,便成了民俗符号。在生活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民俗符号交流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共享着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和生活情调。

山西以面食为主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在民间的流传发展中,加人了许多民俗心态,寄寓了民间的吉祥、希望与祝福,唐刘禹锡《赠进士张盥》诗云:“举著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曰:“立秋无食煮饼及水溲饼”。古人的这些心态,今天我们难以度其准确含意。不过,山西人对面真是情深意切,当然这种偏爱中也融入了面的可塑性和山西人的睿智。

山西民间民俗活动中主要有诞生礼俗、寿庆礼俗、结婚礼俗、丧葬礼俗与四季节日礼俗,这些礼俗通过一系列民俗表现体现传递着复杂的文化信息,表达着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一伴随生命历程的礼仪面食文化

就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而言,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长命百岁是人们对生命追求的最高境界。造成这种习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以农业为主,聚族定居是主要的生活方式,整个国家、社会由无数个聚族定居的家族构成,国家、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依赖于家族及家族中的人口数量和个人的长寿。儒家在政治上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孟子》),说明了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的密切关系。只有个人长寿,才可能人丁兴旺、家族繁盛,也才可能有社会的繁荣,进而从个人到家族乃至国家才能得到幸福。于是,中国人常常将福与寿相连,视长寿为幸福。因而在其祝颂语中,最常见的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而在过去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医疗和科技水平的不足,再加上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又是相对艰难的。儿童夭亡,老人早逝,甚至“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因而,平安、健康、长寿就成了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人们必然会把这种追求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中,寄予自己的希望和祝福。中国人把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多的融入到饮食当中,《尚书·洪范》称“食为八政之首。”将饮食文化与治国安邦紧密联系,加之人之寿命更需要饮食作保证,因此中国人非常看重饮食,在人生礼俗中更多地表现为以饮食成礼,而山西人则把这种价值取向融入到面食文化当中。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其民俗具有相似性,但由于各地自然资源不同,又稍有不同,晋南、晋中、晋北三大区以馍、面(面条类)、糕体现了各地的不同风俗和相同的价值取向。

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庆贺仪式。新生命降临人世,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在山西,常见的庆贺仪式有过满月、过百岁、玩十三。晋南、晋中,儿童婴儿闹满月或百岁(一百天),姥姥家要制作“囫囵”,“囫囵”也叫“套颈馍”,(各地又有不同的名称,晋南叫牛曲连、晋中、晋北叫窟栏)意为囫囫囵囵套住。“囫囵”呈圆形,直径一尺五寸左右,上面满是面捏的花,染有各种鲜艳颜色,精巧质朴,形象生动。农家妇女都会捏自己喜爱的花样,风格各不相同,但大致有三种:龙、凤和各种花朵枝叶。龙虎分别寓意“龙凤呈祥”和“猛虎驱邪”,祝愿婴儿健康成长,成龙成凤。花朵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