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机制及药物分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心律失常药

抗心律失常药机制及药物分类

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电活动异常而导致心脏冲动频率、节律、

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兴奋次序的异常。

分类:

治疗:

本章重点介绍

•HR 快慢: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快速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

•发生部位:室上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

室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缓慢型:常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

•快速型:发病机制和治疗都较复杂,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冲动形成障碍

•正常自律机制改变:是指参与心脏正常舒张期自动去极化的起搏电流动力学改变而引起的自律性变化。

•异常自律机制产生:

非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异常自律性;

如工作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也会出现自律性。

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触发活动:指由后除极所引起的异常冲动的发放,从而诱发心律失常如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

✓后除极:是指某种情况下,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产生一个提前的除极化。•

早后除极(EAD ):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见于2、3相复极中

药物\低血钾致内向电流增大或外向电流减弱

迟后除极(DAD ):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除极,

常见于AP 的4相期

Ca 2+超载诱发短暂Na +内流增大如强心苷中毒

EADs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冲动传导障碍•

折返激动: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而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A 传导系统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正常

B C 逆向传导

D 折返激动

E 单向传导阻滞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降低自律性:

降低AP4相去极化斜率(β-受体阻断药)

提高AP的发生阈值(钠通道或钙通道阻滞药)

增大RMP绝对值(腺苷和乙酰胆碱)

延长APD(钾通道阻滞药)

减少后除极:钠通道或钙通道阻滞药可减少DAD(如奎尼

丁或维拉帕米),缩短APD药可减少EAD

消除折返激动:通过抑制或加速传导或延长ERP消除折返

激动。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又分Ia、Ib、Ic三个亚类Ia类适度阻钠: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Ib类轻度阻钠: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Ic类重度阻钠:氟卡尼、普罗帕酮Ⅱ类: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Ⅲ类:延长APD的药物-胺碘酮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