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氢键超分子聚合物
学术干货|快速了解超分子聚合物的前世今生
学术干货|快速了解超分子聚合物的前世今生1、引言2、背景1990年Lehn报道了基于三重氢键作用构筑的具有液晶性质的超分子聚合物,该作者因其杰出的研究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由于三重氢键的作用不够强,因此在溶液中很难得到高分子量的超分子聚合物。
此后,荷兰Meijer等发展了结合常数达到107 (mol/L)?1的自配对四重氢键体系,实现了有机溶剂中高分子量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并展现了超分子聚合物在可降解和可逆材料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3、超分子聚合的驱动力超分子聚合的驱动力来自于不同非共价键的作用,包括:多重氢键作用、金属配位健、π-π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等。
图1 超分子聚合物的不同驱动力其中,主客体相互作用是最常用来驱动溶液中超分子聚合的作用力之一。
常用的大环主体化合物有冠醚、环糊精、杯芳烃、柱芳烃、葫芦脲等。
为了得到高分子量的超分子聚合物,需要增强超分子聚合的驱动力,清华大学的张希等人利用葫芦脲介导的主客体复合的焓驱动的过程代替了与水溶液中经典的熵驱动过程,从而提高了反应的结合常数,并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在低浓度的溶液中成功制备了高分子量的超分子聚合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汪峰等人利用镊形主体分子与稠环芳烃之间的多重相互作用的协同效应能,在溶液中构筑了响应性的超分子聚合物,这为驱动超分子聚合提供了新的方法。
超分子聚合物不仅可以由某一种非共价作用力驱动形成,还可以由几种作用力共同驱动形成,这几种作用力互不干扰,从而产生“正交”的作用。
多种作用力共同驱动超分子聚合物的形成会为超分子聚合物带来多种性质,也为多级自组装制备高级有序的超分子组装结构提供了便利条件。
4、超分子聚合物的拓扑结构超分子聚合物按拓扑结构分类可分为线形、支化、交联三大类。
其中线形超分子聚合物是最常见的拓扑结构;支化超分子聚合物可细分为星形、侧链、超支化等结构;交联超分子聚合物按规整程度可分为无规交联和超分子有机框架。
图2 超分子聚合物的拓扑结构(1)线形超分子聚合物又称主链型超分子聚合物,由非共价键作用连接双官能度的单体构成聚合物主链。
超分子聚合物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齐士成,员荣平等.氢键型超分子聚合物的自愈合行为[J].新型工业化,2014,(1):90-95.
[2] 唐黎明.多重氢键超分子聚合物[J].高分子通报,2011,(4):126-135. [3] 吕亚非.超分子聚合物科学与工程[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1(2):4751.DOI:10.3321/j.issn:1000-7555.2005.02.011. [4] 倪一萍,陈建定.超分子聚合物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8,25(5):7377.DOI:10.3969/j.issn.1002-1396.2008.05.020. [5]物的
特点
超分子 聚合物
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基于分子间弱的 相互作用(如非共价键)形成的分子聚集体。非共 价键主要包括氢键、静电作用、范德华力和疏 水效应。作为超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结力.虽 然强度远不如共价键,但对温度、溶剂等外部 条件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响应性能,使材料的各 种可逆性能变为可能。 正是这种可逆性能使超分子材料在分子器 件、传感器、药物缓释、细胞识别、膜传递等 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人们认为,超分子聚合物 是一种新材料,它不仅具有各种可逆特征(如 下图),更重要的是组装的灵活性。各个结构 片段的数量和组织形式可通过引入合适的官能 团而真正实现自下而上的组装。
超分子聚合物的
发展
未来
超分子聚合物由于其非共价键结合,为材料引入 了种种可逆性能.伴随着高度的类聚合物性质.使超 分子聚合物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近几年的研究 中.越来越多不同种类不同成分的超分子聚合物被制 备出来。由于在制备过程中,产物的提纯进一步降低 了本来就不高的产率,科学家逐渐把精力集中于用更 简便的步骤.更高的产率制备产物。随着合成手段的 优化,超分子聚合物将更适应于分子器件、分子组装 方面的应用,并将切实地投入到生产中。
超分子聚合物推荐PPT资料
【menu】
1 introduction 2 classification 3 prospection
2 Copyright © Andy Guo. All rights reserved。
在此录入图片主题
单击添加说明文本单击添加说明文 本单击添加说明文本单击添加说明 文本 单击添加说明文本单击添加说明文 本单击添加说明文本单击添加说明 文本添加说明文本
Copyright © An图dy1Gu构o. 筑All模righ块ts中rese用rve共d。价和非共价键的聚合物结构
3
【氢键特点】
氢键作用相当强而且有方向性,同时还是可逆。从实用观点说,氢 键用于构筑超分子聚合物是很理想的。它有利于含有相当长度和规整的, 热力学可调控的主体结构的聚合物的组装。同时,因为氢键的可逆的本 质,产生的聚合物的长度和性质高度依赖于溶剂,浓度,温度,pH和添 加剂。超分子氢键聚合物代表了一类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将若干个氢 键组合在一个功能性单元上是增强器相互作用强度的有效方法,对氢键 点采用特定的排列可以加强它的特效性。所以设计氢键超分子聚合物我 们先要了解不同氢键(包括强度,数量,排列方式的)差别。
需要考虑问题。 一般常见多重氢键分子(如UPY)会有多种异构体或多种构象。
16 Copyright © Andy Guo. All rights reserved。
4 Copyright © Andy Guo. All rights reserved。
【氢键特点】
氢键作用对环境改变能快速反应,通过改变合成条件容易控制其强度 与选择性。
氢键容易构造成多元系统(二三四重氢键)(6,8) 氢键具有方向性,构造成阵列时,给体和受体功能基团产生选择性。 由于氢键可逆的本质,产生的聚合物的长度和性质高度依赖于溶剂,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摘要: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是能够自动地修复破损、恢复材料原有性质的一类材料.自修复高分子材料仿照 生物损伤愈合原理,可以自行发现裂纹并借助某一原理愈合,目前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随着技术 的不断发展,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在涂层涂料、可穿戴电子设备、医用自修复水凝胶、电池电解池等方面备受关注。
本文对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原理以及基于这种材料产生的新技术以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自修复材料;研究进展文章编号:2096-4137 ( 2019 ) 21-084-04 DOI: 10. 13535/j. cnki. 10-1507/n. 2019. 21. 02■文/梁淑淇修宾高升子iFil 料的册穽逬展及应用0引言高分子材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材料之一,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黏剂和高分子基复 合材料。
高分子材料凭借分子量 高、质量轻、易加工、绝缘性能好等优异性能,成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相比于传统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存在强度不 高、加工使用过程中易受机械损伤和老化等问题。
日常生活中所使用 的各种材料一旦出现破损几乎再难以恢复如初,并且这种破损会逐渐扩大以致最终无法使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分子材料的 性能要求也随之提高。
近几年来, 开发具有良好机械性能的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引起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 关注。
自修复又称自愈合,是生物的重要特征之一。
高分子材料的自修 复指使材料能够自然地自动修复破 损、恢复正常功能的性质。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主要的优点有:①自动发生,无须监测,节省人力;②降低材料运营期间的维修养护成本; ③延长了材料的使用年限;④满足 社会环境友好的需求,减少了外加添加剂对环境的污染。
1自修复高分子材料作用机理1.1外源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外源型可分为微胶囊型和微 脉管网络型2类。
2001年,White 等提出累微胶囊自修复体系:将环氧树脂作为基底,用麻醛树脂作为外 壳并在其中包裹修复单体戊二烯二 聚体(治愈剂)的微胶囊,将这种 微胶囊和Grubbs 催化剂分散于环氧树脂基体中。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
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王怡颖【摘要】高分子自修复材料自发明至今一直是智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相对于其他无机杂化等材料,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高分子自修复材料的性能,其中从作用机理出发,着重阐述了本体型自修复材料的相关内容,并对自修复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化工中间体》【年(卷),期】2019(000)005【总页数】3页(P53-55)【关键词】自修复高分子材料;机理;动态可逆【作者】王怡颖【作者单位】龙口第一中学山东 2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前言自修复性能又名自愈合性能,是指材料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作用情况下,自身能够对缺陷进行自我辨识、管控并复原的能力。
自修复机理来源于仿生学中,生物体具有的自动感知、自动响应和自愈合损伤的特性。
在高分子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材料内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裂纹,而这些微裂纹是宏观裂缝出现的根本原因,它会破坏高分子材料的整体性且不易探测,从而影响材料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具有自诊断、自修复功能的智能自修复材料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新材料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与传统高分子材料相比,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方位相对固定,由裂纹引起进一步反应,在破裂处进行修复,针对性相对较强。
(2)具有自主运行性,不需要人为采用感官和设备对其进行观察,监测过程中人力资源耗损量有所降低。
(3)能够排除材料内部破损隐患,在高精端设备中保持优良性能和提高安全性。
(4)可以延长材料的使用年限,降低材料运营期间的维修与养护成本,满足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
目前,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可以基本分为两大类:外援植入型和本征型。
1.外援植入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外援植入型自修复高分子材料的作用机理主要是由于在材料的加工制造过程中,人们会在材料内部填充或复合进修复剂。
当材料受到损伤时,修复剂便被激发或释放。
目前比较成功的有两种:微胶囊型和纤维血管型。
高分子英语报告-超分子聚合物
Stable
By physical entanglements, low efficiency Various and tunab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Easily degraded
By noncovalent binding, high efficiency
The development of supramolecular polymer 超分子聚合物的发展:低分子量到高分子量
三重氢键 低分子量 Triply hydrogen bonds Low molecular weight
四重氢键 高分子量 Quadruply hydrogen bonds High molecular weight
Yang L, Tan X, Wang Z, Zhang X. Chem Rev, 2015, 115(15): 7196 − 7239 Dong S, Zheng B, Wang F, Huang F. Acc Chem Res, 2014, 47(7): 1982 − 1994
Several Typical Host Molecul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Guest Molecules 环糊精 葫芦脲 杯芳烃
linear SOF(supramolecular organic frameworks)
Bai Y, Fan X, Tian W, Liu T, Yao H, Yang Z, Zhang H, Zhang W. Polym Chem, 2015, 6(5): 732 − 737 Ge Z, Hu J, Huang F, Liu S.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10): 1798 − 1802 Zhang K D, Tian J, Sue A C H, Zhou T Y, Zhang L, Zhao X, Liu Y, Li Z T. J Am Chem Soc, 2013,135(47): 17913 − 17918 Li H, Fan X, Tian W, Zhang H, Zhang W, Yang Z. Chem Commun, 2014, 50(93): 14666 − 14669 Li S L, Xiao T, Hu B, Zhang Y, Zhao F, Ji Y, Yu Y, Lin C, Wang L. Chem Commun, 2011, 47(38): 10755 − 10757
6超分子聚合物_204705216
超分子聚合物领域的重要事件(milestone)
1990年法国科学家Lehn等首次提出超分子聚合物的 概念,并利用两种相互识别单体的自组装制备了液 晶超分子聚合物。
1997年,荷兰科学家Meijer发现超分子聚 合物可形成高粘度的稀溶液,获得类似传 统聚合物的流变性能,首次证明单体单元 基于非共价作用自组装形成聚合物。
超分子化学是分子水平以上的化学
分子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对应关系
生物体中的超分子体系
第一,通过分子识别完 成信息或物质的存储与 传递。 DNA分子的氢键识别 作用决定了遗传信息的 传递与表达; 血红蛋白对氧的识别决 定了氧在血液中的传输。
Molecular recognition
DNA Double helix
Oxygen delivery in blood
第二,通过自组装形成 纳米体系
Self-assembly of nano-structures
例如双亲性的磷脂分 子自组装成细胞膜, 因此形成生命的基本 结构。
Cell membrane: self-assembly of double layer phospholipid molecules
与传统高分子的区别
合成:不同于传统聚合物的“聚合方式”,更多新颖 的单体单元可以通过非共价键作用简单快捷地实现 “单体聚合” 。 功能:这些非共价键的动态可逆性 (dynamic),使相连 的单体可以在外界刺激下可逆的断裂,引起聚合物性 质间的转换,从而使超分子聚合物成为一类新型的具 有智能响应功能的材料 (smart responsive materials), 能够随着外界刺激的变化,可逆地调节聚合物的结构 及性能,进而赋予材料许多新的性能,例如易于加工、 自修复和刺激相应性等。
多重氢键超分子聚合物
Fig ure 7 F or mation o f co mb shaped supr amolecular po ly mer
Weck 等合成了两端分别带有汉密尔顿楔形受体和 2, 7 二氨基 1, 8 萘啶 DAAD 型四重氢键单元的 遥爪 聚 ( 降 冰 片 烯 酰 亚 胺 ) PB 、 一 端 带 有 三 聚 氰 酸 基 的 单 爪 聚 合 物 PA、 一端 带有 脲基 鸟苷 ( ureidog uanosine) ADDA 型四重氢键单元的单爪聚合物 PC [ 20] , 由于 PB 两端可分别与 PA 和 PC 的一端 形成强的异识别氢键作用, 这些遥爪预聚物可以以逐步方式或一锅方式自组装形成 ABC 三嵌段共聚物 ( 见图 8) 。
2
基于多重氢键组装形成复杂聚合物构造
近期不少文献涉及到以多重氢键识别基元改性聚合物的合成, 采用特殊的聚合方法或采用功能化的
引发剂, 可以保证每个分子链上都带有这样的基元, 利用氢键的自识别或异识别相互作用, 可使功能化聚 合物进一步组装成复杂分子构造 , 例如梳形聚合物、 星形聚合物、 嵌段共聚物等 , 为不同结构聚合物的合 成提供了新的途径。 Scherman 等以自识别四重氢键 U py 功能化的引发剂进行 每条链的一端都带有一个 Upy 基团的聚己内酯 ( 见图 6)
128
高
分
子
通
报
2011 年 4 月
图 4 采用 U py 功能化的溴代异丁酸酯合成单官能度 ( M PS) 和遥爪聚合物 ( T PS) Figure 4 For matio n o f monofunctional ( M PS) and telechelic ( T PS) po ly mers by using a U Py functionalized bromo isobutyr ate initiato r
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
主客体相互作用是超分子聚 合物的构筑中研究较多且非常重要 的一种。主客体作用不是一种具体 的弱相互作用,而是多种作用的综 合,包括焓效应、范德华力、氢 键、静电引力、构型互补等。主体 分子通常为大环化合物,如冠醚、 葫芦脲、环糊精、杯芳烃等;客体 分子主要是一些金属离子、中性分
超分子聚合物(Supramolecular Polymers)是指单体间通过非共价 键作用相互结合形成的聚合物,并 在体相中表现出聚合物的性质。与 传统聚合物相比,超分子聚合物的 形成依靠有方向性和一定强度的弱 相互作用驱动,或者依靠这些弱相 互作用的协同作用和多重作用共同 驱动。单体间的作用方式是可逆 的,因此,超分子聚合物表现出与 传统聚合物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 在生物医药、智能材料等诸多领域 表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
R 研发设计
research design
摘要:超分子聚合物是超分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的交叉方向。与传统聚合物相比,超分子聚合物是单体间 通过非共价弱相互作用结合形成的。常用的弱相互作用有主客体相互作用、多重氢键、配位作用等。弱相 互作用的动态可逆性给超分子聚合物带来了热响应性、可逆形成与降解、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等特性,为其 在智能材料、化学传感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文章对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驱动力、拓扑结构、功能与应 用及可控聚合等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超分子聚合物;非共价相互作用;驱动力;功能;可控聚合 文章编号:2096-4137(2018)21-079-03 DOI:10.13535/ki.10-1507/n.2018.21.14
子或阴离子等。主体分子可以将客 体小分子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下纳入空 腔形成一定比例的主客体复合物。
超分子氢键自组装-单重、双重、三重、多重氢键
KAADD-DDAA >KADAD-DADA
Meijer 等人在2-酰脲基-4-嘧啶 酮基础上设计了这种AADDDDAA 缔合形式的分子。
酰脲基嘧啶酮存在三种不同的形 式: 3a 是最稳定的。
3b 的二聚体具有期望的AADDDDA A 缔合形式,
基于二重氢键的超分子体系
二重氢键超分子缔合
分 二重氢键线性超分子 类
二重氢键网络
A:质子受体 D:质子给体
二重氢键超分子缔合
根据AD排布不同有两种缔合方式:
AD-DA :Steinke 等利用2-氨基吡啶和丙烯酰氯为初始材料 设计并合成了2-丙烯酰胺吡啶。 在CDCl3 中,300K 时缔合常数为K = 13. 4M-1
氢键的两种作用
• 单独氢键作用 • 氢键与其他非共价键协同作用
单纯氢键作用及氢键聚集体
根据氢键 多重性
单重 二重 三重 四重 多重
基于单重氢键的超分子体系
氢键侧链
分 氢键主链 类
氢键网络
氢键侧链
• 将液晶基元通过氢键连接于高分子主链上 • 优点:制备方便, 通过改变二元组成的配比可实现复合物液晶性的可
超分子氢键自组装
主客体化 学先驱者
1987年, 诺贝尔化学奖
发现冠醚 化合物
发现穴醚化
合物、提出 超分子化学
Donald James Cram Charles J Pedersen Jean-Marie Lehn
超分子化学:研究两种以上的化学物种通过分子间相 互作用缔合而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超分子体系的 科学。即是研究各个分子通过非共价键作用而形成的 功能体系的科学。
一种新型四重氢键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一种新型四重氢键超分子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陈玉洁;宋林郁;张禄冲;陈中强;吴唯【摘要】Monomer of SCMHBMA with 2-ureido-4 [1 H ]-pyrimidone (UPy)group and monomer of A6ACA with alkyl group were synthesized.Novel quadruple hydrogen-bonding supramolecular network polymer was polymerized from the two monomers.The structures of monomers and polymer were characterized by infrared spectrum (IR),hydroge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 H-NMR)and mass spectrum.Therm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 (DSC),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It was proved that the product has low melting point and moderate thermal stability.The product behaves like elastomer with good toughnes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分别合成了带有2-脲-4[1 H]-嘧啶酮(UPy)基团的单体 SCMHBMA 和带有烷基侧链的烯类单体A6ACA,两种单体聚合最终得到分子链间通过四重氢键联接的新型网状聚合物。
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质谱表征了单体及最终产物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A)对合成产物热性能进行了表征,表明产物熔点低,热稳定性略低;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和拉伸测试表明产物呈现良好的柔韧性、力学性能良好的弹性体性质。
基于氢键作用结合的超分子聚合物
收稿:2005年1月,收修改稿:2005年6月 3通讯联系人 e 2mail :tanglm @基于氢键作用结合的超分子聚合物王毓江 唐黎明3(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研究所 北京100084)摘 要 非共价键结合的超分子聚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及性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在介绍超分子化学、氢键及超分子聚合物的基础上,主要综述了以氢键为结合力的多重氢键作用、羧基(D )与吡啶基(A )作用以及氢键与其它非共价键协同作用形成的超分子聚合物体系,并对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前景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 超分子聚合物 氢键 合成 超分子化学中图分类号:O631;O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81X (2006)02Π320308209Supramolecular Polymers Formed Through H ydrogen 2BondedN oncovalent I nteractionsWang Yujiang Tang Liming3(Institute of P olymer Research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Supram olecular polymers formed through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have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recently due to their special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The supram olecular chemistry ,hydrogen bond and supram olecular polymers are introduced.Supram olecular polymers formed by different hydrogen 2bonded systems ,including multiple 2hydrogen 2bonded interactions ,hydrogen bond formed from carboxylic acids and pyridines ,and multiple interactions including hydrogen bond and other noncovalent bond ,are reviewed in detail.The research status quo and the perspective of supram olecular polymers are discussed.K ey w ords supram olecular polymers ;hydrogen bond ;synthesis ;supram olecular chemistry1 引 言 1967年,美国科学家Pedersen 首先发表了关于冠醚的合成和选择性络合碱金属的报告,揭示了分子和分子聚集体的形态对化学反应的选择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重氢键键合的超分子聚酯的同质多晶和立构复合结晶
多重氢键键合的超分子聚酯的同质多晶和立构复合结晶超分子聚合物是一类独特的材料,其特殊功能来源于动态非共价键相互作用。
由于高度选择性、方向性和外部敏感性等特点,多重氢键被广泛地用作超分子聚合物的构筑单元。
其中,2-脲基-4[1H]-嘧啶酮(UPy)可通过二聚形成自身互补的四重氢键,具有较高的结合常数,易于合成与功能化。
将其引至小分子单体或低聚物的末端,通过氢键的自组装可形成超分子聚合物。
与传统的共价键相连的聚合物相比,基于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的结晶行为更加复杂,具有“受限”和“动态”的特点。
立构复合(SC)结晶是相反构象或手性聚合物之间独特的共结晶形式。
与具有相似化学结构的同质(HC)结晶材料相比,SC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熔融温度,较好的耐热性,较高的强度和模量,以及更好的耐化学性和耐水解性。
互补对映体聚合物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是影响其SC结晶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互补异构链的末端引入含自身互补四重氢键的UPy基团,可促进其SC结晶。
首先,选择UPy键合的聚左旋乳酸(PLLA)体系为模型,研究超分子PLLA 的结晶动力学、多晶结构和相转变行为。
以1,6己二醇和三羟甲基丙烷为引发剂,引发L-丙交酯的开环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量的两臂及三臂羟基封端的PLLA前驱体。
通过在PLLA前驱体末端引入可形成四重氢键的UPy基团,制备了多重氢键键合的超分子PLLA。
UPy封端的PLLA的FTIR结果证实,在加热到~90℃时,UPy-UPy氢键部分被破坏,并且UPy二聚体部分熔融。
与共价键键合PLLA相比,在非等温和等温结晶过程中,超分子PLLA的结晶速率和结晶度显著降低。
超分子PLLA的结晶结构受结晶温度(Tc)影响。
在较低的Tc(75~95 ℃)下,超分子PLLA形成了新的亚稳态的β晶型,而较高的Tc(100~130 ℃)有利于α(或α’)晶的形成。
这种β晶在升温过程中可转变为更为稳定的α晶。
我们提出超分子PLLA中β晶优先形成的原因是UPy单元的“硬”受限效应,其在结晶过程中对PLLA链段施加了取向或者拉伸效应。
双光子激发的超分子聚合物纳米颗粒生物成像研究
双光子激发的超分子聚合物纳米颗粒生物成像研究刘晓琴;黄媛媛;高建峰;陈玉哲;佟振合;吴骊珠【摘要】将具有双-2-脲基-4[1H]-嘧啶酮(bisUPy)的β-二羰基氟硼类衍生物(BF2-bisUPy)及卟啉衍生物(Por(Pt)-bisUPy)通过四重氢键作用组装成超分子聚合物,通过微乳液法制备成在水中均匀分散的超分子聚合物纳米颗粒(SPNP).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表征表明获得的纳米颗粒粒径约为60 n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及寿命衰减实验均证明纳米颗粒内BF2-bisUPy与Por(Pt)-bisUPy可发生高效的能量传递.具有双光子吸收的BF2-bisUPy作为能量供体,可通过荧光共振能量传递(FRET)增强双光子激发下Por(Pt)-bisUPy的发光.双光子激发荧光强度与激光功率测试表明所制备的超分子聚合物纳米颗粒具有强烈的双光子激发下的荧光及磷光双发射,这种纳米材料可进入细胞,具有优秀的生物相容性,并在双光子激发时表现出强烈的荧光和磷光双发射生物成像.【期刊名称】《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年(卷),期】2019(037)002【总页数】10页(P136-145)【关键词】超分子聚合物;四重氢键;荧光共振能量传递;双光子;双发射生物成像【作者】刘晓琴;黄媛媛;高建峰;陈玉哲;佟振合;吴骊珠【作者单位】中北大学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51;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北大学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51;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北大学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51;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化学转换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0【正文语种】中文多色发光纳米颗粒因其在生物成像[1]、比率式光学传感[2]和发光二极管[3]等光电器件[4]中的应用而备受关注,但多色发光材料的构筑并不简单,涉及多个发光组分的组成和调控。
upy氢键自聚合超分子
UPy体系是一种超分子聚合物,其具有特殊的结构性质和性能。
这种聚合物容易进行结构修饰,可以通过简单化学反应引入某些特殊的官能团,例如共轭低聚物、碳纳米管、金属或无机材料表面和足球烯等,从而形成具有特殊性质的超分子聚合物。
UPy体系中的氢键自聚合超分子聚合物是一种基于氢键作用的超分子聚合物。
这种聚合物的特点是具有质子供体即X-H,质子受体即含孤对电子的Y,以及多个氢
键(2个或更多)的组合基元。
由于含有多个氢键,这种超
分子聚合物的抗蠕变性能较好,可以作为稳定的弹性体材料使用。
此外,UPy体系还具有热稳定性高、可加工性能好的优点。
在UPy体系中,脲基嘧啶酮(UPy)之间的四重氢键在氯仿中的结合常数高达107M−1,这使得在有机溶剂中能够
构筑高分子量的超分子聚合物。
这种聚合物在稀溶液中表现出类似传统聚合物的性质,并且可以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易于分离和回收。
在制备这种超分子聚合物时,可以采用多种策略,例如使用简单的化学反应引入官能团、利用氢键自聚合作用等。
这些策略能够为设计超韧超分子聚合物以及高分子材料提供一定的指导。
同时,UPy体系还可以作为超分子扩链剂应用于其他材料的增韧,表明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UPy体系的氢键自聚合超分子聚合物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超分子聚合物,在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重氢键超分子聚合物
作者:唐黎明, TANG Li-mi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化工系,北京,100084
刊名:
高分子通报
英文刊名:CHINESE POLYMER BULLETIN
年,卷(期):2011(4)
1.Fouquey C;Lehn J L;Levelut A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0(05)
2.Sijbesma R P;Belier F H;Brunsveld L;Folmer B J B Hirschberg J H K K Lange R F M Lowe J K L Meijer
E W查看详情 1997
3.Brunsveld L;Folmer B J B;Meijer E W;Sijbesma R P Supramolecular Polymers[外文期刊] 2001(12)
4.Justin D F;Stuart J R查看详情 2009
5.Wilson A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7
6.Harada A;Takashima Y;Yamaguchi H Polymeric Rotaxanes[外文期刊] 2009(11)
7.Binder W H;Zirbs R查看详情 2007
8.Rieth S;Baddeley C;Badjic J D Prospects in controlling morphology, dynamics and responsiveness of supramolecular polymers[外文期刊] 2007(2)
9.De Greef T F A;Smulders M M J;Wolffs M;Schenning A P H J Sijbesma R P Meijer E W查看详情 2009
10.王毓江;唐黎明查看详情 2006(2/3)
11.王宇;唐黎明氢键识别超分子聚合物的新进展[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2007(05)
12.Kuo S W;Hsu C H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10
13.Kuo S W;Tsai H T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Gold Nanoparticles with Polyhedral Oligomeric Silsesquioxane and Incorporation within Polymer Matrices[外文期刊] 2009(8)
14.Cheng C C;Yen Y C;Ye Y S;Chang F C查看详情 2009
15.Cheng C C;Huang C F;Ye Y S;Chang F C查看详情 2008
16.Wrue M H;McUmber A C;Anthamatten M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End-Functionalized Hydrogen-Bonding Polymers and Resulting Polymer Miscibility[外文期刊] 2009(23)
17.李勃天;唐黎明;邱义鹏;王宇具有四重氢键识别基元超支化聚合物的特殊流变行为[期刊论文]-高分子学报2009(06)
18.Feldman K E;Kade M J;Meijer E W;Hawker C J Kramer E J查看详情 2010
19.Sandrine P;Nicolas N;Audrey G;Costantino C Fran?ois B Laurent B查看详情 2010(05)
20.Yang S K;Ambade A;Weck M Supramolecular ABC Triblock Copolymers via One-Pot, Orthogonal Self-Assembly[外文期刊] 2010(05)
21.Amhade A V;Yang S K;Weck M查看详情 2009
22.Bernard J;Lortie F;Fenet B Design of Heterocomplementary H-Bonding RAFT Agents - Towards the Generation of Supramolecular Star Polymers[外文期刊] 2009(2)
23.Foster E J;Berda E B;Meijer E W Metastable Supramolecular Polymer Nanoparticles via IntramolecularCollapse of Single Polymer Chains[外文期刊] 2009(20)
24.Uzun O;Sanyal A;Jeong Y;Rotello V M查看详情 2010
25.Du P;Wang G T;Zhao X;Li G Y Jiang X K Li Z T查看详情 2010
26.Cao Y;Wang Y;Li B T;Wang Y Tang L M查看详情 2008
27.Wang Y;Cao Y;Qiu Y P;Tang L M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8
28.Jeon L S;Kim S Y;Kim S J;Lee Y J Kang M S Kang S O Supramolecular electrolytes with multiple hydrogen bonds for solid state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外文期刊] 2010(2/3)
29.Nair K P;Breedveld V;Weck M Complementary hydrogen-bonded thermoreversible polymer networks with tunable properties[外文期刊] 2008(10)
30.Luo J;Lei T;Wang L;Ma Y G Cao Y Wang J Pei J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09
31.Courtois J;Baroudi I;Nouvel N;Degrandi E Pensee S Ducouret G Chane'ac C Bouteiller L Creton C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2010
32.邱义鹏;唐黎明;王宇查看详情 2007(11)
33.Qiu Y P;Tang L M;Wang Y;Guan S Y查看详情 2008
34.唐黎明;王宇;邱义鹏;关士友以四重氢键结合的超支化聚合物及其涂层材料[期刊论文]-高分子学报 2009(01)
1.袁金颖.闫强.YUAN Jin-ying.YAN Qiang运用连接子化学合成特定结构功能聚合物[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2011(4)
2.熊曦.李强.弋峰.陆建巍.郭朝霞.于建.XIONG Xi.LI Qiang.YI Feng.LU Jian-wei.GUO Zhao-xia.YU Jian鸡蛋壳膜蛋白在生物相容性材料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2011(4)
3.白炳莲.欧海峰.冉霞.张艳.王海涛.李敏.Bai Binglian.Ou Haifeng.Ran Xia.Zhang Yan.Wang Haitao.Li Min 基于C=O…HN分子间氢键的超分子液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有机化学2011,31(3)
4.张孟钧.王满意.李学燕.阚成友.ZHANG Meng-jun.WANG Man-yi.LI Xue-yan.KAN Cheng-you单组分室温交联聚合物乳液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2011(4)
5.燕立唐.谢续明.YAN Li-Tang.XIE Xu-Ming界面诱导相分离和特殊相结构的生成[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
2011(4)
6.叶钢.王晓工.YE Gang.WANG Xiao-gong偶氮聚合物表面起伏光栅研究进展:光刻写、软印刷复制及应用[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2011(4)
7.孙亚伟.刘冬生.SUN Ya-wei.LIU Dong-sheng核酸/高分子复合体系的制备与性能[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2011(4)
8.杨睿.刘颖.于建.YANG Rui.LIU Ying.YU Jian聚烯烃复合材料的老化行为及机理研究[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2011(4)
9.罗培辉.石高全.LUO Pei-hui.SHI Gao-quan石墨型碳氮聚合物纳米结构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2011(4)
10.王毓江.唐黎明.Wang Yujiang.Tang Liming基于氢键作用结合的超分子聚合物[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2006,18(2)
引用本文格式:唐黎明.TANG Li-ming多重氢键超分子聚合物[期刊论文]-高分子通报 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