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
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的异同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呈现矛盾冲突和互补融合之势,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各自特色。
一.首先,对比看待两种文化,可知其各自独特及长短之处。
1.起源发展:希伯来文化中,摩西和耶酥是希伯来人的先知,他们为全人类创造了唯一神信仰的宗教和神学,创造了《圣经》的《旧约》和《新约》。
希伯来人的祖先为全人类提供了神学,唯一神论的宗教和圣经。
简而言之,摩西和耶酥创造了属于希伯来文化的神学和宗教,“十诫”和“基督”也是希伯来律法的开始,他们的文化大都就表现在宗教伦理思想方面。
希腊最早的文化则大概是诺索斯文化,在爱琴海最南部的克里特岛上逐渐发展起来,后来亚历山大国王大面积扩张土地,随着战争,希腊文化开始传播到印度河以西的广大亚洲和北非等地区。
其表现主要是以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为首的神学以及以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为首的哲学。
希腊在哲学这一层面的理论水平相当先进,其关于国家的建立、管理、立法等方面也对今天的西方颇有影响。
2.内容差异:希伯来文化则注重行,关心实践;正确的行为是希伯来人终极关切的事。
希伯来文化理想的人是有信仰的人。
是个作为整体的具体的有信仰的人。
希伯来文化并不仰望普遍的和抽象的事物,它始终盯着具体的、特殊的、个体的人;希伯来文化的重点是献身,是人对自己有死的存在(同时是肉和灵),对他的子孙后代、家庭、种族和上帝的热情介入;永恒在希伯来人看来是模糊的,除非在不可知的上帝身上;希伯来人认为理性和逻辑并没有触及生活得终极问题,这些问题发生在语言无法企及的深处,即信仰的至深处;希伯来人不把美和善等同起来,罪感乃是由于他的不完满性而达到的对他的彻底有限性的意识,善有时必须戴上丑的面具,恰如美对他可能是罪感和腐败的假面。
希腊文化注重知,关心知识;正确的思想是希腊人终极关切的事。
希腊文化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是作为对所有时间和存在的旁观者必定超越哲学的哲学家,是历史上第一批思想家。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是西方美学与艺术的两个最重要的源头。
西方文学与文化在很多程度上都是“双希精神”的副产品。
“双希精神”深刻地塑造了西方文化的面貌。
美国美学家巴雷特在《非理性社会》中称,希腊人缔造了西方人的理性和科学,而希伯来人则创立了西方人的道德与信仰。
而英国学者阿诺德在其《文化和无政府状态》中则明确指出:“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照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
……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的力量和希腊精神的力量。
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
世界应在两极之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
”阿诺德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的共识,现在人们普遍把希腊文化的精神和希伯来文化的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两大相辅相成的互补基因。
谈到希腊精神,我们就离不开谈及美,希腊文化中美无处不在。
在希腊文化中,美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观念。
蓝色文明的源头爱情海、米洛的维纳斯、帕台农神庙、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喜剧中无不是美的诠释。
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认为:现在广泛流传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腊的天空下形成的。
他在其作品《希腊人的艺术》中也高度赞扬了希腊文化,他说: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像希腊人那样使没享受如此的荣誉。
因此,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蔽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在希腊人那里,凡是可以提高美的东西没有一点被隐藏起来,艺术家天天耳闻目见,美甚至成为一种功勋。
”在希腊人中的这种美主要是一种优美,但这种优美又与知识、智慧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并不是简单的只是事物外在形态的和谐、尺寸和比例。
从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对美的层次划分和对诗人的驱逐、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所是”与“美”的符合的界定以及“净化”的规定等都可以看出。
浅论希伯来精神
浅论希伯来精神
龚成红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7)005
【摘要】从文化学的视野看,西方文化植根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
因此,理性主义和希伯来精神是西方文化的两种基本精神,从而理性与上帝构成了西方人的两大精神支柱,成为西方文化的象征。
本文拟从西方文化精神支柱之一的希伯来精神出发,探讨这一文化精神对塑造犹太民族,形成西方世界"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中的巨大作用并以此作为启示,探讨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具备何种主导性的文化精神,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总页数】6页(P93-98)
【作者】龚成红
【作者单位】甘肃联合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4
【相关文献】
1.重读《无名的裘德》——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之冲突 [J], 蒋显璟
2.希伯来法精神——犹太教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贡献 [J], 何小莲
3.感性否定中的崇高——论希伯来民族悲剧精神的呈现方式 [J], 李俊
4.浅论愚公移山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J], 李树陈
5.希伯来民族精神中的非悲剧性 [J], 邱紫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双希精神交错互动, 构成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 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 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 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征。
米诺的维纳斯
在希腊深刻地意味。他 将审美修炼过程分为五步。
柏拉图关于美的不同层次
的说法,道出了希腊人关 于美的重要观念,即理性 观念在希腊人关于美的观 念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
希伯来人:渡过河而来的人
在西方美学中,除了美之外, 还有诸多其他同样重要的美学范 畴,崇高,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 和希伯来精神更契合。
双希精神究竟有哪些具体的差异呢? 它们如何塑造乐西方美学地风景呢?
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 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 “人被拯救” 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 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 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 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 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 “良知的严格性”。
假如我们把双希精神视 为西方文明的源头,显然,西 方美学的源起当然和双希精神 密切相关。不很严格的说,希 腊精神与西方美学中美的观念 关系更为密切,而希伯来精神 则和崇高的范畴有更深刻的联 系。 在希腊文化中,美是一 个至高无上的观念。仪态万方 的维纳斯、气宇轩昂的帕台农 神庙、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和 喜剧等无不是美的诠释
希伯来,译自英语Hebrew。 在犹太人的语言里,这个词 意为“渡过”。希伯来人在 漫长艰难的历史中,形成了 一种特殊的文化。
*
哥特式教堂作为一种建筑形 式,最典型地代表了与希伯来精神相关的 这种崇高,它尤其呈现为对上帝的敬畏和 顺从。 中世纪以前,哥特式建筑, 浪满主义运动,往往都带有明显的对崇高 精神的崇拜和礼赞性质。
从《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看阿诺德的平衡观
摘要: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中阐述了关于社会发展的平衡观,他提倡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重视文化的作用;既充分发挥希伯来精神中“行”的作用,又能使希腊精神中的“知”得到应有的关注,在个人发展和整体发展中寻求平衡点,实现由普通自我向优秀自我的转变。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平衡观普通自我优秀自我作为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巨匠,马修?阿诺德在《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以下简称《文化》)中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文化理论,并对那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失衡状况提出了批评。
在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社会上日益盛行的物质至上主义使文化渐离公众的视线,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导致了物质与文化的脱节。
作为世界运转的两大支柱,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也在社会发展中出现不平衡的状况,人们更多地关注了希伯来精神的“行”,却忽略了希腊精神的“知”,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由于个人的发展难以突破普通的自我,向优秀自我的转变也就无从谈起。
阿诺德的文化观不仅全方位地审视了上述种种问题,还提倡整个社会在诸元素之间实现平衡发展。
一、物质与文化追求的平衡阿诺德虽然批评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物质至上主义,但并不否认物质生产的重要性。
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成果一举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领头羊。
随着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英国海外贸易日趋活跃并逐渐实现了对海外贸易市场的垄断。
在国内,人们对物质生产的热忱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英伦三岛上空弥漫着物质崇拜与拜金主义的气息。
阿诺德对这一时期的物质崇拜症予以严厉的抨击,指出英国社会尤其是中产阶级只顾追逐物质的短视行径;同时,他还批评了社会上流行的物质至上主义,虽然那一时期的人们难以接受阿诺德的冷嘲热讽。
他虽然对物质至上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并不否认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在他看来,“文化承认财富,言过其实的工业主义运动有其必要性,也很乐于认可未来从社会中获益的提法”①。
文化对财富的承认意味着它并不是脱离物质的纯粹的精神追求,认为工业主义运动有其必要性,这也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工业运动的发展使整个社会都能从中获益,这些都是文化认可的范畴。
两希文化异同及在文学中表现
论文标题:两希文化异同及在文学中表现对真理的渴求、明晰的头脑、敏锐的洞察、深刻的判断------这就是希腊文化。
希伯来精神则追求公正、要求道德完善、坚持需求人们的行动准则。
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民主与罗马法制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精华,也是近代民主和法制的起源,所以可以划分为一大西方文明传统即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希伯来文明诞生于今天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这块地方称为迦南。
希伯来人是当今犹太人的祖先。
约在公元前1200至400年间,希伯来人创立了一种宗教――犹太教,犹太教对于早期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
人们把希伯来文明作为西欧文明的来源之一。
“两希”文化之间联系紧密,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而发展。
众所周知,古希腊早期哲学的理性精神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世界确定性、世界秩序的探索上,是人的知性力量的推动使之然。
因之,古希腊哲学总是力图通过询问世界之本原,给人们描述世界的规律和秩序,为人们提供一个有确定意义的世界。
其实,基督教同样有这种理性特征,而且直接受益于古希腊哲学的理性禀赋。
而且,正是基督教文化中这种直接传承于古希腊哲学的对世界探究的知识性冲动和理性精神,培植了中世纪和近代西方人的科学理性精神和追求科学的理性精神。
古希腊—罗马文化相对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原欲型的,但是,它在哲学文化中体现的理性精神,却沿着希伯来—基督教的传统得以流传。
双希文化的文学呈现—《荷马史诗》和《圣经》,保存了双希文化最古老的记忆和想象,也是两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本资料。
然而,学界在论证这两种文化的异质性以及互补性时,引用更多的是两部著作提及的神话、历史等典故,而对两个重要意象—贯穿了《伊里亚特》全诗并在《奥德赛》中也有隐性出现的“战场”意象以及在《圣经》中反复出现的“园”意象的比较研究甚少。
《荷马史诗》的“战场”意象和《圣经》的“园”意象在文本中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双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下来的成长体验和民族心理的折射,体现了两种文化传统不同的审美旨趣和性格。
浅析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救世”思想
浅析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救世”思想作者:李灿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年第03期作为英国文学批评奠基人——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开创了文化批评之先河。
里昂纳尔·特里林称其为:“我们的时代中人文主义传统在英国和美国的伟大继续者和传播者”。
阿诺德一生可明显的分为两个时代——50年代的诗歌时代和60年代及以后的文学和文化批评时代,然而他扬名后世并不是因为他是诗人,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伟大的批评家。
当然他的批评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领域内,而是扩展到文化、社会、艺术、宗教及历史等等方面。
一、维多利亚时代下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一般认为是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在位的统治时期(1836-1901),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
经过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物质财富极其丰富,信仰科学进步并对工业化、机械化、技术化时代充满了乐观和信心。
英国只注重物质文化的积累,却忽略精神文化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传统的社会秩序瓦解了,千百年来的宗教信仰正在崩溃。
一切旧的秩序、旧的传统在一个变化巨大的社会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社会问题,并力求化解这些危机的办法。
阿诺德无疑成为了其中最突出的一位。
在《多佛海滩》中以精炼的语言概括的步入工业时代后英国的繁华以及繁华背后存在的危机:“这个如此多彩、美丽而新鲜的世界其实并没有欢乐、光明和爱,也没有确信、安宁和对苦难的拯救;我们在世,犹如在一片昏暗的荒原,纷争和溃逃的惊恐在荒原上交织,愚昧的军队于昏暗中在荒原上争斗。
”阿诺德对自我完善的追求促使他最终从文学创作走向文化批评之路。
二、阿诺德的完美文化观在新旧秩序的转换中,如何才能遏制混乱?阿诺德认为只有通过文化才能构建正确的秩序,指导正确的行动,重建精神信仰,实现社会的成功转型及和谐的发展。
马修·阿诺德的文化观及其实现途径
作者: 张文瑜 杜亚冰
作者机构: 新疆工程学院基础部;北京语言大学;新疆工程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新疆社科论坛
页码: 51-5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阿诺德 文化观 完美 批评 宗教 国家教育
摘要:阿诺德追求的文化是希伯来精神(宗教)和希腊精神(人文主义)的和谐统一,而不是一味提倡希腊人文精神而否定或贬低宗教;阿诺德所提倡的文化更是历史的、基于语境的、发展变化的和整体的。
虽然阿诺德的文化观带有乌托邦色彩,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但他所提出的文化观实现途径——批评、宗教和国家教育却是文化建设离不开的。
浅谈两希文化
浅谈两希文化西方人经常将“两希文化”看作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而又是在“希伯来文化”土壤中萌芽了基督教。
这两大文明,毫无疑问,主宰了西方世界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
马修·阿诺德在一个世纪前就曾指出:“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我们的世界就在这两极之间运动”。
马修·阿诺德把希腊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如其实际地观看事物”,把希伯来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品行与服从”。
希腊文化是对真理的渴求、明晰的头脑、敏锐的洞察、深刻的判断。
而希伯来精神则追求公正、要求道德完善、坚持需求人们的行动准则,强调人的信仰。
这两种文化在历经数个世纪的漫长积淀之后,形成了现代西方文明,“航海大发现”以来,西方文化一直居于全球文化的主要地位。
希腊文化是优雅的。
如果你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也许你并不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基督文化的神圣。
但即使你不是一个希腊人,你也无法不赞同希腊文化的自由与优雅。
说起希腊文化,不得不提的两部著作就是《荷马史诗》和《神谱》。
希腊的神话故事远不止具有简单的文本研究价值,透过对文本表象的研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隐蕴其中的希腊文化精神。
希腊的神话中弥漫着自由与进取的人文精神。
希腊神话不仅是“神”的传说,更是一群有着健美体魄的“人”的故事。
希腊的众神不仅拥有至高的能力,更加个性鲜明,爱憎分明,追求自由,释放自我。
对于美神的外遇与丈夫的惩罚,众神并非以道德加以谴责和唾弃,而是采取嘲笑和看热闹的心态,因为,释放本性即使违反道德也具有正当性。
酒神不常在奥林匹斯神位,反而常入人间对人们进行戏耍和指导。
然而对于酒神放荡自由的崇拜后来竟然发展成为“酒神祭祀”,这是希腊最自由的一天,包括妇女在内所有人均可开怀畅饮不受约束,一年的辛勤劳动换来一天的放纵自由,著名的希腊戏剧也是在这一庆典中产生的。
与自由并称的是拼搏进取的精神,希腊英雄不惧困难、百折不挠,他们乐于与命运抗争,展现了希腊文化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完整版)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地影响
两希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摘要:两希文化指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与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希腊与希伯来两大文化体系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产生着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希腊文化中的自然与理性,希伯来文化中的宗教意识,千百年来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领域之中,为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两希文化西方文化一、希腊罗马文化文化起源:希腊罗马文化的发源是爱琴文明,从历史渊源上来看,西方文明最初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位于爱琴海南端入口处的克里特岛。
文化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克里特文明以及后来出现的迈锡尼文明一起统称为爱琴文明。
克里特的居民热衷于航海业和商业。
灿烂辉煌的克里特文明本身是埃及、西亚、小亚细亚以及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等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氤氲化生的结果。
爱琴文明至少存在了1300 多年的时间。
到了公元前15 世纪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得灿烂的米诺斯王国迅速衰亡。
就在克里特文明衰落的同时(或者稍早一些时候),在希腊本土上出现了另一个新兴的文明形态——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由一支来自北方的印欧语系游牧民族――阿卡亚人所建,实际上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克里特文明相融合的结果。
而那些自称为阿卡亚人的游牧征服者,就是最初的希腊人。
到了公元前12 世纪末期,一种来自北方的更野蛮的印欧语系游牧入侵者多利亚人冲入了希腊半岛,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并且使爱琴海地区陷入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的“黑暗时代”。
在经历了300 多年的“阵痛”之后,从公元前8 世纪开始,一个崭新的希腊城邦文明崛起于爱琴海世界。
希腊神话的起源:早在希腊入侵者到来之前,爱琴海上克里特文明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有的随着克里特文明的毁灭而消失了,另一些则在迈锡尼时期与阿卡亚人的神话传说相融合。
有的神话内容,显然是与埃及和地中海世界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公元前二千纪初叶或中叶,当野蛮的印欧语游牧者从亚欧大陆进入希腊半岛时,他们带到希腊来的仅仅是一些非常简单而零散的神祇。
(完整word)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英国学者阿诺德写道:“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亦即我们强有力和值得赞誉特征是活力而非智力.……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这两种力量视作敌对力量,亦即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来划分这个世界帝国.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Hebraism)的力量和希腊精神(Hellenism)的力量。
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世界应在两极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在阿诺德看来,“活力”与“智力”的对立,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格局,它们实际上就是希伯来和希腊精神地化身。
两种文明的基本精神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彼此对立互补的。
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完满”,而希伯来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人被拯救”;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来人则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来人却强调“良知的严格性”。
阿诺德关于双希精神的概括把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命脉和逻辑,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很有启发性。
希伯来精神与希腊精神同为西方文化的渊源。
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美文学的发展。
这两大思潮是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重视现世本位、人本位、肉的倾向、自然生活、自律、自立、理智等。
希伯来精神重视本位、神本位、灵的倾向、理想生活、他律、服从、空想等。
希腊精神用理性思考事物的本来面目,激励人们探求真理,它代表了科学与理性;而希伯来精神则在思考生命的终极价值,关心“人如何被拯救",它代表了道德与信仰。
1。
希伯来文化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
社会工作价值理论
一、选择题( 10 道×2 分)1.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和希伯来-基督教宗教观念中的博爱精神并称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三大思想源头。
2.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保密原则”指的是(相对保密)3.以下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操守原则中注重为服务对象保密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 CA.未经服务对象同意或允许,社会工作者不得向第三方透露涉及服务对象个人身份资料B.未经服务对象同意或允许,社会工作者不得向第三方透露危害服务对象权益的隐私信息C .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 ,社会工作者可向第三方公开服务对象的所有信息D.在特别情况下必须透露有关信息时,社会工作者应向机构或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服务对象有限度公开隐私信息的必要性及采取相关保护措施4. 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是社会工作者对 ( 同事) 的伦理责任。
5..我国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组织机构不包括(社区医院) 。
6.在社会工作中,不可以有限度打破保密原则的情形有 (C)A.服务对象向你透露他可能自杀B.你的服务对象向你透露他和朋友将参加械斗,但他希望你保密C.同事跟你聊天时打听你的服务对象的隐私资料D.服务对象向你透露受到性伤害,但他不让你说出去7.某街道选调了三位社会工作者进入一个城乡结合部社区开展社区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发挥自助互助精神,共同解决社区面对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在准备阶段的工作重点是(与社区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与居民建立信任关系)8.小组工作中关于保密原则论述不正确的是 CA .组员不能同亲朋好友讨论小组中的内容B .社会工作者不能将组员的信息告诉亲朋好友C .社会工作者不能将小组内容与督导讨论D .小组内容不得随意用于研究和教学未完待续。
二、名词解释( 5 道×5 分)1.利他: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是超越个人利益的,从服务对象身上不直接预求经济回报。
2.知情同意:指工作者向服务对象告知有关服务的各方面情况,服务对象在确切知情的前提下自愿同意参加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中西文化对比------中国的血亲情理与西方的契约理念
中国的血亲情理
• 所谓“血亲情理”精神,是指把建立在血 缘关系基础上的血亲情感看成是人们从事 各种行为活动的本原根据,并且由此出发 论证人的行为活动的正当合理。
血亲情理精神的先导----儒家
• 儒家伦理以人的特殊性血缘亲情作为道德 规范体系的至上性为根本基础,主张伦理 原则内存于情感活动之中,因而是一种特 殊主义的血亲情理。 • 孔子的血亲情理精神认为血缘亲情是支配 人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因素,将情感置于知 识之上,主张道德实践之“理” 存在于血 亲情感之中,知识必须遵循和服从这种情 理之“理”。
西方的契约理念
• 西方的契约文化蕴含着平等,独立,自由, 人权诚信等一系列人文精神。西方的人际 关系,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的。这里的 契约,并不是狭义上法律的契约,而更类 似一种“不成文”的“潜规则”。
• 在西方各种艺术形式中,随处可见这种契约的精 神。比如各类神话故事里的被封印在瓶子里的妖 怪,出来后明明可以无法无天的反悔,却心甘情 愿的做凡人的奴仆。
• 在现代社会,这种契约精神的表现,也比比皆是。 比如和西方国家的人做生意,只要签订好纸面契 约(合同),或口头契约(承诺),基本上就是 板上钉钉的事了。哪怕之前再尔虞我诈,讨价还 价的再激烈,只要做了契约,即使是亏本生意也 认了。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看似绕口令 的八个字,就是中国的人际关系的灵魂。意思 是说: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 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衍生了三纲五常,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 信。
希伯莱的宗教
• 深远的希伯来文化:在这一阶段,中东作 为人类文明的中心,还产生了一个公元后 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犹太教。犹 太教的基础是希伯莱文化。关于希伯莱早 期的历史,我们唯一的凭籍是《旧约全书》 在这部犹太人的经典中,许多未经证实的 传说和史实交织混杂,其体裁带有神话和 寓言的色彩。
美学原理最终版
1.优美:也常被人称之为“纤丽美、典雅美、阴柔美、秀美”等,是与崇高相对应的最常见的美学范畴,也是人们一般所理解的狭义的美的概念。
从形式上看,优美呈现着美的自由的形式,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和谐统一的静态成果。
一般说来,优美的感性形式上都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秀丽、淡雅、舒缓、圆润、光滑、微妙、渐次、活泼、曲线的流动变化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优美展示着美的形式的自由本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矛盾对立,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的统一,而是交融无间、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统一过程痕迹的统一。
科恩把优美看成是“那种完全消失了矛盾”的特殊形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
就其整体而言,优美对象的基本特征是内外关系的和谐;从性质上看,优美是直接地、单纯地表现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本质。
与单纯表现客观现实对主体实践直接否定的丑是相对立而存在的。
优美本身排斥了丑,又在自身之外与丑相比较而存在。
2.壮美:常与优美相对。
凡事物能使人有崇高、严肃、雄壮之感者谓“壮美”。
壮美是有空间形态上巨大、在时间中运转迅速、力量显得强大、质态显得粗犷的对象所构成。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这是壮美,运动的物体急速下滑,给人以紧张感和压迫感。
3.模仿:“模仿”亦作“摹仿”。
我们可以解释为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的过程。
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
尤其在儿童方面,儿童的动作、语言、技能以及行为习惯、品质等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模仿。
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外部模仿和内部模仿等多种类型。
4.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画或模拟。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所谓的“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5.崇高:审美范畴之一,与优美相对。
外国文学整理
外国⽂学整理《外国⽂学》重点列举(3个,10分)名词(4个,20分)简答(4个,40分)主观(1个,30分)第⼀章:概论⼀、欧美⽂学史思潮与流派线索:希腊精神——古罗马⽂学——中世纪⽂学——⽂艺复习⽂学——古典主义——启蒙⽂学希伯来精神后现代派——现代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欧美⽂学史思潮与流派线索:两⼤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艺理论中世纪的基督教⽂学及⽂化理论七⼤思潮:⽂艺复兴时期的⼈⽂主义⽂学思潮17世纪新古典主义⽂学思潮法国⼤⾰命前后的启蒙主义⽂学思潮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学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学思潮20世纪⽆产阶级⽂学思潮20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三、两⼤源头:⼆希(⼀)古希腊-罗马⽂学:世俗⼈本意识1.古希腊的⽂化精神:民主、法制和政治公开全⾯的⼈的观念崇尚⽐例和均衡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个体本位的⽂化价值崇尚⾝体的健美(奥林匹克运动会、雕塑)格⾔:“认识你⾃⼰”2.古罗马:秩序、⼒量、理性(“反哺”)(⼆)希伯来-基督教⽂学:宗教⼈本意识《旧约圣经》最好的意义:教义神圣、守护⼼灵最坏的意义:狂热四、艺术的——智慧古希腊——罗马⽂学实⽤的——⼒量“三位⼀体”⼆希希伯来——基督教⽂学⼼灵的——仁爱第⼆章希腊神话⼀、什么是神话?1、社会学⾓度:神话是加⼯的⾃然和社会形态本⾝。
“任何神话都是⽤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然⼒,⽀配⾃然⼒,把⾃然⼒加以形象化;因⽽,随着这些⾃然⼒之实际上被⽀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2、⽂化学⾓度:神话起源巫术宗教礼仪。
3、哲学⾓度:泛灵论4、⼼理学:神话是想象⼒的结晶⼆、希腊神话1、产⽣时间及地理位置(1)远古- 公元前12世纪左右(2)地理位置:爱琴海周围地区(克⾥特-迈锡尼⽂化)2、⼝头创作,经长期流传,⽀系庞杂,并不完全⼀致,但主⼲线索明晰,不容置疑。
3、内容:神的故事、英雄传说新辈神谱(看课件)4、希腊神话的特质(1)神⼈同形同性(2)“酒神”与“爱神”的重要地位,表明古希腊⼈对⾷⾊两⼤情欲的崇拜。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与希伯来精神据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
普罗米修斯不但赋予人类生命,还教人类知识和生存本领。
但是,众神之王宙斯拒绝把火给人类。
为了让人类用上火,普罗米修斯就去盗火。
他随身携带一根长长的茴香枝来到天上。
太阳神乘着烈火熊熊的太阳车来了,普罗米修斯赶紧把茴香枝伸向太阳车。
茴香枝点燃了。
普罗米修斯举着点燃的茴香枝迅速返回地球,把火带给人类。
火,让人类创造了更高的文明。
但是,普罗米修斯却为了让人类得到火而受到宙斯的严酷惩罚。
古希腊人感激普罗米修斯。
为了纪念他不惜牺牲自己为人类盗火的壮举,古希腊人在举行奥运竞技比赛的时候,聚集在宙斯神庙前,举行隆重仪式,在圣坛上点燃火炬,并将火炬传递到希腊各城邦。
火炬手手擎火炬,边跑边喊:停止战争,参加运动会!国际奥委会于1928年规定,每届奥运会都要在主会场点燃火炬,火种必须采自奥林匹亚,火炬由运动员以接力跑形式传递到奥运会主会场。
从奥运会开幕到闭幕,圣火昼夜不熄、照耀运动场上空,以祝愿人类和平与友谊。
古奥运会火炬传递为休战。
现代奥运会进行火炬传递,是为传播“团结、友谊、和平、正义”的精神,向全世界呼号和平。
今古奥林匹克精神一脉相承,都追求和平,世界的完满。
奥运源于雅典,奥林匹克精神源于古希腊。
西方文明与希腊精神密切相关,而与希腊精神相对的则是希伯来精神。
英国学者阿诺德曾有一段论述:“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的......亦即我们强有力和值得赞誉特征是活力而非智力……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这两种力量视作敌对力量,但不是因其本身性质的必然性而对立,而是在人类及其历史中展现为敌对力量,亦即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来划分这个世界帝国。
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来精神(Hebraism)的力量和希腊精神(Hellenism)的力量。
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
古希腊文学和古希伯莱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
近代欧美文学是一种多源文学,它主要有两大源头,亦可简称为“两希”渊源。
古希腊文学内容丰富深刻,体裁多样,表现了希腊先民天马行般的想象力和他们的创造精神,开拓精神,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形式方面,希腊文学都对后世文学起着范本作用,影响深刻久远。
1、思想内容上的深刻性,蕴涵着可贵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和现世幸福,重视人的个性权利和人格尊严,肯定和歌颂人性之美。
2、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开创性,希腊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创造力开拓了几乎所有的文学体裁,如神话、史诗、悲剧、戏剧、小说、寓言、诗歌、散文等。
并且在各类体裁中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遗产。
3、在哲学背景上形成的发达的文艺思想,杰出的文艺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使古希腊文艺理论在对文学现象概括的广度上和创作理论研究的深度上和系统化的逻辑力量上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
早起的基督教由犹太教脱胎而来,犹太教的经典,即希伯来民族的文化经典,被基督教所接受,编为《旧约全书》,代表早起基督教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新约全书》,合成《圣经》,在哲学思想、社会思想和伦理观念各方面对后世欧美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从文学角度看,《圣经》中有诗歌、戏剧、小说等体裁。
早期的基督教文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碰撞的结果,既受到希腊文学的影响,又是欧美文学的一个源头。
①思想上、艺术上的首创性质;②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各种艺术体裁;③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④巨大的文化哲学影响。
美学导论
我们为何对美视而不见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4' 33''》是音乐家()的作品。
A、B、C、D、我的答案:A得分:分2【单选题】“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在《红楼梦》中形容的是谁()A、B、C、D、我的答案:B得分:分3【判断题】对“审美现象”的麻木,对“审美对象”的非关注就是属于“审美麻木化”。
()我的答案:√审美需求与高峰体验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人的需求层次的“金字塔”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2【单选题】()中说“事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
A、B、C、D、我的答案:A得分:分3【判断题】画家莫奈有一幅著名的作品叫《向日葵》。
()我的答案:×得分:分4【判断题】审美需求属于“存在需求”,即B需求。
()我的答案:×得分:分从养眼,养心到养神已完成成绩:分1【多选题】以下哪些电影是张艺谋的作品()A、B、C、D、我的答案:ABC得分:分2【多选题】以下不属于审美当中最高的境界是什么( )A、B、C、D、我的答案:ABC得分:分3【判断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集是《美学散步》。
()我的答案:√得分:分【判断题】审美不是人类心理的高峰感受。
()我的答案:×得分:分食的味觉享受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不属于美的日常用语分类的是下面哪一项()A、B、C、D、我的答案:D得分:分2【单选题】下面不属于世界三大菜系之一的是哪一项()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3【判断题】《美食家》是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笔下的小说。
()我的答案:√得分:分美德的道德品鉴已完成成绩:分1【单选题】玉龙是()文化的遗物。
A、B、C、D、我的答案:C得分:分【判断题】梅、兰、荷、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
()我的答案:×得分:分3【判断题】帛书《五行篇》有云:“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不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腊精神和希伯莱精神英国学者阿诺德写道:“我们作为一个民族,是依靠自己所拥有的最佳准则才显现出我们值得赞美的活力和毅力。
”即我们强有力和值得赞誉特征是活力而非智力。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把这两种力量视作敌对力量,亦即在这两种力量之间来划分这个世界帝国。
假如我们要用两个卓越而又辉煌地体现这些力量的民族来命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希伯莱精神的力量和希腊精神的力量。
我们的世界正是在希伯莱精神和希腊精神这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某个时刻世界感到了其中一极更有力的吸引,另一时刻则感受到另一极的吸引力。
世界应在两极间完美和谐地实现平衡,尽管这从未实现过。
在阿诺德看来,“活力”与“智力”的对立,构成了西方文明的基本精神格局,它们实际上就是希伯莱和希腊精神地化身。
两种文明的基本精神尽管有相通之处,但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彼此对立互补的。
首先,希腊精神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的完满”,而希伯莱精神的最终目的则是“人被拯救”;其次,希腊精神的最高观念是“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而希伯莱人则认为,“训诫和服从”高于一切;最后,希腊人的支配性观念乃是“人的意识的自发性”,而希伯莱人却强调“良知的严格性”。
阿诺德关于“双希”精神的概括把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命脉和逻辑,希伯莱精神与希腊精神同为西方文化的渊源,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文化的特征和历史演变很有启发性。
欧洲历史上有两大思潮影响着欧洲历史和欧洲文学的发展,这两大思潮是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希腊精神重视现世本位、人本位、肉的倾向、自然生活、自律、自立、理智等。
希伯莱精神重视神本位、灵的倾向、理想生活、他律、服从、空想等。
希腊精神用理性思考事物的本来面目,激励人们探求真理,它代表了科学与理性;而希伯莱精神则在思考生命的终极价值,关心“人如何被拯救”,它代表了道德与信仰。
希伯来精神的理想的人是信仰的人。
希伯莱精神并不放眼普遍的人、抽象的人;希伯来文化强调的是献身性,是人充满热情地投入他终有一死的存在(既包括肉体也包括精神),以及他的子孙、家庭、部落和上帝。
就希腊文化来说,信仰的人是完整的具体的人,它所看到的总是具体、特定、个体的人。
至少在它的两个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表达中,理想的人是理性的人。
另一方面,希腊人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思想家,他们发现了一般的、抽象的和没有时间性的本质、形式和理念。
对于希腊人,由此产生了作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踏上的通往智慧之路的超然性的理想。
对于犹太人来说,永生除了体现不可知和可怕的上帝以外,是一个相当可疑的概念。
而对希腊人来说,永生则是人能够通过其智力可以随时达到的东西。
希腊人发明了逻辑。
希腊人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是逻辑的动物;按更本原的含义则是人是有语言的动物。
在希伯莱人看来,智力的状态是最典型地反映在约伯的朋友们愚蠢而又狂妄的唠叨之中,他们的议论从未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生活的终极问题发生于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深处,也就是信仰的最深处。
希腊人把美和善作为等同的东西或者至少是永远一致的东西来追求。
事实上希腊人用一个单名“美的即善的东西”来表达美和善。
阿诺德简洁地提及的希伯来莱的罪孽感,是甚至人类存在的痛苦而又难以驾驭的一面,从而不能允许轻易地把善与美等同起来。
希伯莱传统中形成了追求绝对一神的精神,即具有“至高一神”的观念。
其神灵观念最早乃从古希伯来人的“雨神”崇拜演变而来,在沙漠地带对于游牧民族而言,“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雨神”曾被尊为古希伯来人的民族神。
他们将自己视为“神”的“选民”,认为会得到特殊的“神宠”,这一至高“上帝”的观念,作为古希伯来信仰精神的重要遗产不仅被犹太民族所持守,而且也被基督宗教所继承。
希伯莱传统发展出了一种罪感意识和谦卑精神。
希伯莱人对人类“受苦”及对上帝“正义”意义的理解,正因为“义人”约伯“无辜受苦”,故有约伯的委屈和诘问。
但希伯莱信仰传统中却产生了一种更深层的灵性或宗教性理解。
在此,“正义”乃政治层面的,即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正义”,而在上帝那儿却根本没有这种世人所熟悉、所要求、并且习以为常的“正义”,因而“德性不再许诺幸福”。
所谓上帝的“公义”、“智慧”和“仁慈”乃另一维度,具有奥秘性和神圣性,世人对之不可测度。
因此,希伯莱传统中的这种罪感意识和谦卑精神就是让人彻底放弃“自以为义,不以上帝为义”之举及其思维进路,而认识到人自身的“有限”和“卑贱”。
希伯莱传统中具有一种契约精神。
这种精神首先表述在“神人立约”的意义上。
在希伯来《圣经》中,对于犹太初民与上帝的契约关系,至少有三次“立约”之记载。
基督宗教形成之后,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立约”之说。
基督徒认为救主耶稣降生即上帝与人重新立了“新约”,因而将以往上帝通过立法而与犹太人所立之约称为“旧约”。
这种契约精神经犹太教、基督宗教的传承和弘扬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
从神人之间的神圣契约演化出一种以平等为原则的社会契约、人际契约,而近代清教徒在移居北美时更是将这一“契约”作为其立国、立教的基础和原则。
在承认上帝的唯一性、绝对性权威这一共识下,这种契约观意指教会与国家得以共构的基础乃是其参与者的平等、自愿,人们按照契约来将其权利委托教会或国家的执掌者来行使,但执掌者若失职,渎职或滥用权力,参与契约者则可以收回其权利,重新考虑这种公共权力的执掌者。
因此,契约精神乃以一种神圣维度和平等共构的法治原则来保证其立国、立教所应有的民主制度得以实施和维系。
希伯来传统还孕育了一种救赎精神,追求其宗教境界中的神圣拯救。
古代犹太教中有着“救世主”的观念,它从“受膏者”意义上演化、发展而成,由此形成人们对其复国救主“弥赛亚”(Messiah)的期盼。
本来,“受膏者”指其民族传统中国王或部族领袖涂油受膏,有着临危授命、肩负其拯救民族的重任之意,亦象征其授任者被神祝福、赋予神圣权威。
这种“救赎”精神蕴涵着一种危机感、危难感和悲剧意识,象征着一种挺身而出、自我牺牲。
其意趣后在基督宗教所信奉的救主耶稣基督之形象及作为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因此,“救赎”不仅意味着其救赎对象的希望和喜乐,而更突出其救赎者本身的奉献、牺牲。
希伯来传统亦体现出一种先知精神,显示出其对现世的警醒和对未来的洞观。
“先知”代表着一种批判意识和激励精神,是“启示者”和“预言家”,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前面,因而会有其孤寂和悲壮。
在古希伯来文献中,“先知文学”与“启示文学”有机交织,预示着一种前瞻、展望,更意味着一种变迁、变革。
这种先知精神在西方文化发展中亦促成了其社会和人生之维中“神性推动”与“自强不息”的交汇及共构。
概而论之,古希伯来精神为基督教哲学突出其启示观奠定了牢固基础。
在西方精神中,古希腊精神乃其历史的重要渊源和起点,它作为西方古代精神的主体而代表着西方精神发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总体而言,西方精神之库中的自然精神、浪漫精神、自由精神、神秘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和思辨精神等,都可以在古希腊精神中找到其雏形和根源。
因此,古希腊精神也为西方宗教精神提供了丰富而重要的资源,为基督教哲学的形成埋下了意义深远的精神伏笔。
首先,古希腊贤哲对“物”自体和“物”之上(或“物”之后)的反思及其推理逻辑,构成了西方宗教精神中的“理性”传统,铸就其特有的“宗教理性”。
这种“理性”对此后形成的基督教哲学至关重要。
西方宗教中的神学之思亦直接源自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以“智慧”和“思辨”为特色,体现出追寻“物”之“源”的深度和领悟“形”而“上”的高度。
这种“自然之探”和“超然追求”使西方传统中的哲学与神学得以打通,其“现实”与“永恒”、“此在”与“终极”之关切及其意趣最终在基督教哲学上达到整合和统一。
再次,通过对“物”对“己”的认知,以及体会到这种认知的有限,柏拉图进而在其世界观和认识论上创立了其“理念观”。
柏拉图对个别与整体、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无限、现实与永恒、此在与彼岸等关系有过深入思考,他基于人的存在和认知的有限性而指出“理念”乃为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神秘实体,这种“理念”作为永恒不变的绝对存在而是个别事物的“模式”和“范型”,有限存在的个别事物乃为完善“理念”之不完善的“影子”和“摹本”。
在柏拉图看来,人们存在的这个现实世界乃是不真、不全、虚幻多变的,而世人不可希冀的“理念”世界却是真实、完美、绝对不变的。
柏拉图依其“理念观”而将世界加以绝对与相对、彼岸与此岸、完美与破碎的二元分割,但在二者之间却构设了一种信仰意义上的关联,倡导一种对绝对实在的间接感知或认识。
最后,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亦为西方宗教精神提供了丰富资源和灵性积淀。
正如中国古代文化的楚、汉之分,南、北之别那样,古希腊宗教神话中亦有奥林匹斯诸神与狄奥尼索斯的区别,构成其日神与酒神精神的鲜明对照和各自的独特个性。
在以宙斯为主神的奥林匹斯众神谱系中,日神阿波罗为古希腊宗教文化主流精神的象征。
恰如中国文化的源起十分复杂一样,西方文化的源头也非常庞杂。
但是,这并不是说各种源头因素都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同样重大的影响。
比较而言,希腊和希伯来文化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源头,就像儒家和道家对中国的影响那样。
“双希”精神像一个巨大的钟摆,深刻地塑造乐西方文化的面貌。
希伯莱及其承续者犹太民族被视为“谜一般的民族”,在其数千年的经历中一直是以“孤独流浪者”的悲剧形象出现在世界历史舞台。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这一民族及其文化精神最突出的特色即“多涉信仰教诫”。
这些精神遗产通过犹太教而对早期基督宗教产生影响,其观念多被西方宗教精神所吸纳,由此达至西方宗教与哲学的多元重叠。
机械与工程学院09级热能与动力工程班邓文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