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增长与分配战略

合集下载

《企业战略管理》第12章 企业稳定型战略及紧缩型战略

《企业战略管理》第12章 企业稳定型战略及紧缩型战略

第十二章企业稳定型战略及紧缩型战略第一节企业稳定型战略一、企业稳定型战略的概念稳定型战略是指:在企业内外部环境约束下,企业基本保持目前的资源分配和经营业绩水平的战略。

按照稳定型战略,企业目前的经营方向、核心能力、产品及市场领域、企业规模及市场地位等都大致不变或以较小的幅度增长或减少。

从企业经营风险的角度来讲,稳定型战略的风险是比较小的;从企业发展速度上来讲,稳定型战略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甚至还会有萎缩;从企业的战略思想上来讲,稳定型战略追求的是与企业过去大体相同的业绩,是要保持在过去经营状况基础上的稳定。

二、企业选择稳定型战略的原因企业采用稳定型战略可能有五种原因:1.企业高层领导者对过去的经营业绩感到满意,希望保持和追求与过去大体相同的业绩和目标,希望在市场占有率、产销规模、总体利润等方面保持现状或略有增加,从而稳定和巩固企业现有的竞争地位。

2.企业不愿意冒改变现行战略而带来的风险,因为企业如果采用新的发展战略会使企业经营者感到对新的产品或新的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准备。

对于新上任不久的领导者来讲,采用稳定型战略使他感到更加保险。

’ 3.企业外部环境相对比较稳定,无论企业资源充足或资源相对比较紧缺,都应采用稳定战略,例如:企业宏观经济环境保持低速增长,或者行业发展速度较低,行业技术相对较成熟,技术进步速度较慢,消费者需求增长较慢,消费者偏好较为稳定,或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市场规模变化不大,因此,无论企业资源充足或企业资源相对比较紧缺,都应采用稳定型战略,当然,若企业资源充足可以在较宽的市场领域进行经营,若企业资源相对比较紧缺,可以在较窄的市场领域内经营。

4.根据企业内部实力状况决定采用稳定型战略,例如:当企业外部环境较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但企业实力不足,如企业资金不足、研发力量薄弱,企业素质及管理落后等原因无法采取发展型战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采用稳定型战略,使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自己最有优势的环节上去。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二、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 (一)产业政策 (二)投资政策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 (一)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二)区域合作政策
四、区域创新政策 (一)区域创新政策的作用领域 (二)区域创新政策的主要手段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地位
二、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 (一)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开发自然资源 (三)完善经济运行机制 (四)调节各种经济活动 (五)做好扶贫工作
(区域规划方案报告的写作,有多种多样的体例, 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写作为范例)
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政策
第一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和作用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 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置资源、公平分配收入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四)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
第二节 地区形象塑造
一、地区形象与地区形象塑造 (一)地区形象
(二)地区形象塑造
二、地区形象塑造的性质和内涵 (一)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客观反映 (二)地区形象塑造是地区形象的扩大和延伸 (三)地区形象塑造是区内与区外关系的集中反映 (四)地区形象塑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集中反映
三、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和地位 (一)地区形象塑造的功能 (二)地区形象塑造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中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
调节资源配置 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三、区域经济政策的适用地区 (一)重点发展区域
(二)“问题”区域
第二节 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
一、区域财政金融政策 (一)区域财政政策 (二)区域货币政策 (三)区域转移支付政策

发展经济学10套试题

发展经济学10套试题

发展经济学试题一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经济发展上的创新是由:A.马歇尔提出的B.托达罗提出的C.斯密提出的D.熊彼特提出的2.发展经济学是:A.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B.研究中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C.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D.研究后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3.经济发展是:A.工业化过程B.城市化过程C.农村化过程D.手工业发展过程4.隐蔽性失业是:A.失业B.有工作岗位但不愿意就业C.伪装失业D.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们愿意工作的时间5.制度构成包括:A.非正式约束B.正式约束C.制度实施机制D.人们的思想6.李嘉图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A.收支顺差说B.绝对利益学说C.剩余产品出路学说D.比较利益学说7.不可再生资源包括:A.粮食B.铁矿C.石油D.森林8.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A.家庭经营的农场形式最好B.集体经济经营方式最好C.大型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最好D.国营农场体制最好1二、辨析题(每题6分,共24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2、没有技术进步,劳动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

3、经济发展中人力投资的推动作用小于物质投资的推动作用。

4、“次生环境问题”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由原来的非主导地位而迅速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环境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分析说明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试述两缺口模型是如何论证利用外资的必要性的。

4、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是什么?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分析说明经济发展理论演进的两个阶段在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等方面的明显差别。

发展经济学试题一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 D 2C 3AB 4ACD 5ABC 6D 7BC 8A二、辨析题(每题6分,共24分。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答:错误。

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首要的物质条件。

《国际市场营销》第十二章国际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

《国际市场营销》第十二章国际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

《国际市场营销》第十二章国际市场营销计划组织与控制1.国际市场营销计划国际市场营销计划是一个组织在国际市场上实施市场营销活动的详细规划和实施步骤。

它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国际市场目标而制定的,包括市场分析、目标市场选择、市场营销策略和营销组合的制定等内容。

(1)市场分析:国际市场营销计划首先需要对目标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增长速度、竞争状况、消费者需求和习惯等因素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市场分析可以帮助组织了解目标市场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2)目标市场选择:在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组织需要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

目标市场的选择应考虑市场规模、增长潜力、竞争状况、消费者需求和习惯等因素,并与组织的能力和资源相匹配。

(3)市场营销策略:国际市场营销计划需要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包括市场定位、差异化竞争和市场细分。

市场定位是指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优势,并进行市场定位,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

差异化竞争是指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市场细分是指将整个市场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4)营销组合的制定:国际市场营销计划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营销组合,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渠道策略。

产品策略是指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确定产品的特点和属性。

价格策略是指根据目标市场的价格水平和竞争情况确定产品的价格。

促销策略是指通过广告、销售促销和公关等手段,将产品或服务推销给消费者。

渠道策略是指选择适合目标市场的渠道,将产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

2.国际市场营销组织国际市场营销组织是指一个组织为了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活动而建立的一套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

国际市场营销组织的建立应根据组织的国际市场目标和策略进行灵活调整。

(1)组织结构:国际市场营销组织的结构可以分为产品部门、地区部门和国际市场部门等。

产品部门负责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地区部门负责市场调研和销售活动,国际市场部门负责国际市场的开拓和管理。

14增长与分配战略 2

14增长与分配战略 2

东亚模式: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
东亚国家或地区,如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实行东 亚模式的发展战略,经济快速增长而收入分配差距并没有拉 大,实现了在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基础上的经济迅速增长。
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是把平等分配作为经济增长 的必要条件
理论依据:
(1)收入分配平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 (2)储蓄水平的提高是全体人民收人 水平提高的结果 (3)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 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增长
四、满足基本需要战略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是基于人们希望快速改善低收入阶层生活条件 的愿望制定出来的。它与边增长边分配战略的目标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边增长边分配战略试图通过政府投资转移政策和提高低 收入阶层购买力的办法实现这一目标。
而满足基本需要战略主张通过发展满足基本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如医院、学校、饮用水供给系统等向穷人提供一些基本生活品和服务, 包括食物、住房、自来水、初等教育、卫生保健等等,来使低收入阶层 摆脱贫困。 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强调穷人有获得基本需要的权利,政府应努 力保障穷人的这些权利。
第二节
增长与分配战略
德吉白玛(0706013)

一、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二、先分配后增长战略 三、边增长边分配战略 四、满足基本需要战略
一、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滴落效应” 可以实现先增长再分配的战略。
滴落效应:
认为,虽然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 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但是,富有阶层的 积累是克服贫穷的物质基础,富有阶层的 财富可借助于政府的调节实现重新分配。 这样,经济增长的果实就可以滴落给穷人。 所以,它们的口号是“先增长,后分配”。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与人力资本理论有着密 切联系。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与市场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与市场
2015年5月16日6时17分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
第四节 产业政策
(四)技术开发理论 它的基本内容是:技术是一种难以按一般市 场原则进行交易的知识财富,这 种知识财 富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技术本身常常具有公共财富的特征; 二是技术开 发伴随着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风 险; 三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学习过程和规模 经 济的特征。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
2015年5月16日6时17分
第三节 市场化改革与非政府组 织
二、发育和发展民间非政府组织
民间商会、协会和中介组织,实际是一国和一个成熟社 会政治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功能在于: (1)建立政权与人民之间的对话、协商和沟通机制,形成 党和国家与人民 之间的桥梁。 (2)成为社会自律和自治、相互制衡(比如会计、律师、 资产评 估、工程监理、资信评估等事务所,就是一种社 会性的监督机构)的社会团体, 将传统体制下政府的许 多事务转移给这些商会、协会和中介组织去从事。 (3)节省政治成本。

2015年5月16日6时17分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
第一节 市场失效与政府职能
一、市场缺陷的理论 所谓“市场失灵”,按照西方经济理论的 观点,是指完全竞争市场所假定的 条件得 不到满足,导致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不足, 缺乏效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 置过程中造 成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原则进行收入分 配而出现不公平现象。
第二节 政府缺陷与职能转变
一、政府缺陷 政府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功能泛化问题。 二是政府管理目标和行为偏离公共利益问题, 政府体制和管理产生“寻租” 设置和行为。 三是政府决策和调控的局限性。
2015年5月16日6时17分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

第十讲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第十讲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1、“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缪尔达尔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地理上的二 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在空 间上并存的二元结构。
2、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

形成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主要是地 区之间人均收入和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

发展初期,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大致相等。如果某些地区 受到外部因素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在累积因 果循环作用下,区域间的差距会不断加大。出现经济发达地 区和落后地区并存的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


尽管官方的研究认为近年来政府一直实施的经 济结构调整政策在客观上起到了弱化不平等现 象的作用,但他们也承认,地区经济差距的扩 大是不争的事实。 “十二五”期间还将坚持把缩小差距作为区域 战略和政策的着力点。
“十二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 展有以下七项重点任务: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大力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 ——积极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深化区域合作。 ——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城市化和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差异


农村工业化方面,中西部的发展程度远低于东部。 以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农村从业人数的比例衡量, 2000年东部平均为36.8%,中部24.2%,西部只有 18.9%. 西部地区城市化程度低。

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拉大,我国 政府意识到这种差距可能带来发展中的不平等, 并采取了许多有利的措施来弱化经济发展的不 平等,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老工业基地、逐 步取消特区优惠、中部崛起等,就是在经济发 展平等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三)倒U形理论

发展经济学经习题

发展经济学经习题

《发展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第一章导论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发展经济学是研究()问题的一门学科。

2、OECD组织的全称是(),常被称为()俱乐部,现有成员国()个。

3、发展中国家可以被划分为()、()、()、()四类。

4、全世界共有194个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总数占全球(),人口占全球(),土地占全球(),但经济总量仅占全球的()。

5、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以及社会三大结构()、()、()的升级,变迁。

因为只有这种引起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才能保障人民大众从中获得好处并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6、“经济发展观”经历了()、()、()三阶段。

7、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即人类自身发展。

人类自身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如()、()、()、()、()等能力。

8、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大卫-()博士于1975年提出。

这个指数是由()、()、()三项指标加权平均而得到。

二、问答题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中国是不是发展中国家?2、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3、“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的经济学教授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根源是能力不足而不是收入低下,收入低下只是贫困的表现。

”请结合第七个填空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第二章学科发展史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1、亚当-斯密认为生产率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是由于()()()。

2、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机制的基础建立在人的()本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性和公平竞争,所以配置资源的效率很高。

3、马尔萨斯的()需求思想一直未引起同代人的重视,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思想才被凯恩斯发扬光大。

4、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包括(),(),生产一种新产品,(),()。

5、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力是()和()。

增长和分配战略-文档资料

增长和分配战略-文档资料

第三节 增长与分配战略
一、 增长与分配理论 (一)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 2、对倒“U”理论的不同看法 库兹涅茨的倒“U” 型假说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一些学者通过统计实证分 析,证明了倒“U”型变化轨迹的存在。 例如,阿德尔曼和莫利斯1973年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一书 里,利用他们所收集的43个国家的资料,运用统计回归分析所得结果支持了倒 “U”型假说。分析说明,在极为落后的农业经济中,当通过规模很小的现代经 济部门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一般会大幅度增加,60%的 穷人的地位相对和绝对恶化,20%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也会下降,而只 有5%的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显著上升。
最后,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增长,这对于促 进经济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节 增长与分配战略
(三)边增长边分配战略
边增长边分配战略是不同于早期只强调增长忽视收入分配的另 一种发展战略。7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资助了一系列有关发展 中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方面的研究项目。 边增长边分配或“在增长中再分配” 战略是在钱纳里等人提供 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提出来的。
(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3)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4)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别持续扩大。
(5)是区域差距拉大。 (6)是基尼系数持续上升。
第三节 增长与分配战略
2、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1)自然和历史的因素。
(2)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 有着密切的关系。 (3)市场的作用。 (4)收入高低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5)行业垄断。 (6)生产要素占有状况不同。 (7)保险福利制度改革对收入差距扩大也有一定影响。

战略管理第11、12章--战略实施与组织精选全文完整版

战略管理第11、12章--战略实施与组织精选全文完整版

保持控制、受
程序性的
驱使,多疑
人尊重
内向、有修养
能 动 性
过分积极, 好动,自由
精力充沛,能对
弱信号作出反, 导向目标,稳 自由旅途,不得已 对情绪有较强的 重,遵守协议 才做,不主动
自制力
稳重冷静、按部 就班、等着瞧、 不逾距
续上表
战略方向 爆发性发展 积极地扩张 持续地发展 增加产量求发展 巩固现有经营
不希望过于努力工作 追求钱财没有意义(生外之物) 今生今世寻求与现实和谐相处,避
⒂有很强分析诊断技能,尤其是财务方面
⒃出色的经营战略家
⒄有很好的沟通技能
讨论: 企业家是天生的吗?
MBA只能培养职业经理人,不能 培养企业家?
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
价值观取向对应的管理理念
因素
特征
管理理念
人是性本恶的 1. 人的 本性
人是性本善的
用系统的规则和制度保证员工 纪律性
领导应独裁并要建立严密监控 公司信息要对下属保密 人事选拔要谨慎 要建立集权化组织
严肃,有条不 紊,深刻专一
墨守成规,事无巨 细,按惯例办事
严肃、遵从以往 观念联系以前情况
式 偏离常规
案例练习:
四大战略类型:1.收缩或转向;2.扩张型(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3.破产或分拆:4.一体化(后向、前向和横向)
请搭配以下五种管理者特征
⑴具有专业知识,“懂业务”。 ⑵ “无情”,铁面无私,果断,意志坚强,不怕做白脸。 ⑶勇于负责,强有力的领导者。
⑴职能

厂长
职能部门
职能部门
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
班班 组组 长长
班班 组组 长长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简介

第十二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简介

二、不平衡增长理论
赫尔曼
1958年《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平衡战略提出不平 衡发展战略。 失业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干预有效需求不 足→企业设备能力闲置 赫尔曼认为,应选择对经济贡献最大的项目投资, 因此,增长是个决策问题。所以关键在于缺乏不 断做出正确决策的政治机制。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是一种理想、善良的愿望,但“通往 地狱的路上,铺了善良的愿望。” 假想在一个最坏的可能下,谋求最好的结果, 对策指向是最好的结果,而把愿望直接变为行 为,往往是失败的。 不平衡增长是一种对抗性的发展,因而是好的。 平衡发展把目标当成过程,因此是现实中是很 难行的通。平衡只能是结果而不能是手段或过 程,过程始终是非平衡的。
返回
三、重工业优先发展及其论争
苏联为此曾有两派: 一派是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超工业化派; 一派是布哈林的协调发展派 争论焦点是:二元经济下 1、工业化积累如何取得 2、工业化的市场如何解决 3、经济增长用何种机制来解决
争论从1924年开始到1927年,但超工业派理论 被采用,代表人物则被清洗。 1928年,斯大林仍然采取了他们的理论。 1929年的五年计划即以此为依据。规定净投资 额提高到占国民经济收入的35%,其中3/4投资 于重工业。 1928年—1937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31% 上升到63%,轻工业由68%降到36%。而资本品 总投资增长率是13%,农民消费只有0.8%的增 长,问题遗留下来是消费品的严重萎缩。
返回
12.3
地区发展战略
一、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二、缪尔达尔“地理上的二元经济 结构"理论
返回
一、佩鲁的"发展极"理论
也 叫 增 长 极 , 或 叫 成 长 点 , development poles要说明,在发展中,在一定地理区域上 集中的企业、产业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作 用极为重大。增长从来不是在同一国家所有 地区的同样速率同时增长,往往是在某些地 区率先发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整个经济 发展表现为地区间的不平衡增长,这是一个 常态。

中国经济史第十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条件与战略

中国经济史第十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条件与战略




(二)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而采取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随着政权的更替,将其转化成为了新中 国国营经济的物质基础。 2.调控私营经济。宏观上加强了利用、限制、改造;微观 上重新确立了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 3.推动土地改革。通过强大的政府力量,采用经济上无偿 没收地主富农土地财产实现了高度平均的“耕者有其田”。 土改的负面影响在于铲除了农村中的现代经济成分,并且使 许多人不敢发家致富。 4.区别对待外资 (1)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共建合资企业。 (2)逐步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二、新民主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四个革命阶级长 期奋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结果。因此作为中 国新的经济建设纲领,它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 过程。 1949年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比较明确 的新中国经济纲领和政策,七届二中全会提出: (1)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 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 (2)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 这一部分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施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后,农村再度出现两极分化。为了巩固土地改革的 成果,最先采取了互助组的形式,并逐渐过渡到合作社,按 土地、生产资料、劳动力分红。再进一步将生产资料收归集 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的人民公社制度。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利用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 (三)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将小商小贩和城镇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 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生产资料公有制 占绝对统治地位。农业方面,全国有54000个人民公社,1.7 亿户,8亿人口,3亿劳动力,2093个国营农场。农村私营 经济基本绝迹。在工业方面:国营占81%,集体占19%,商 业方面,全民占90.5%,集体占7.4%,个体占0.1%。农民 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占2%。全民职工7451万人,占78.4%, 集体2048万人,占21.6%。

发展经济学考题

发展经济学考题

发展经济学习题库一、选择题1.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经济“起飞”所需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C )A.农业和工业中采取了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B.储蓄率不低于国民收入的10%C.人口增长率不高于3%D.经济中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工业部门,而且能带动辅助部门发展2.如果资本产出比是3,经济增长率为9%,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计算,储蓄率应为( D )A.3%B.6%C.12%D.27%3.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水平是( A )A.内生变量B.外生变量C.常数D.变量4.人口过渡理论认为,人口增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第三阶段,其特点是( C )A.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B.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C.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D.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5.根据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我们知道:在城乡收入差距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越多,则( C )A.城市的失业率越低B.农村的失业率越高C.城市的失业率越高D.城市和农村的失业率同步下降6.已知某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是15%,名义利率是8%,则实际利率为( B )A.-8%B.-7%C.7%D.23%7.绿色革命就是( B )A.对动物和森林实现彻底的保护,避免对野生动物乱捕乱杀,对森林乱砍乱伐B.推广和应用粮食优良品种C.农业生产广泛运用基因工程技术D.广泛播种和生产绿色食品8.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属于( B )A.极端的平衡增长理论B.温和的平衡增长理论C.完善的平衡增长理论D.不平衡增长理论9.熊彼特认为,正是由于企业家群体的创新,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活动不包括( D )A.引进一种新产品B.开辟一个新市场C.实现新的企业组织形式D.扩大生产规模10.环境污染对社会福利造成的损失是( D )A.人们的健康状况会受到损害B.社会生产效率下降C.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可能消失D.以上三项11.一个人的学历证书或培训证明是要解决( D )A.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B.教育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C.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D.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12.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来说,两类知识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战略增长规划》课件

《战略增长规划》课件
战略增长规划 PPT课件
战略增长规划旨在帮助企业实现久远的成功。通过明确的目标、优先级和实 施计划,我们可以创造战略增长的机会和解决挑战。
什么是战略增长规划?
定义
战略增长规划是一种长期的规划方法,旨在确定、实施和监控促进企业增长的战略决策。
关键特点
战略增长规划将客户需求与企业资源进行整合,以确保持续增长和市场竞争力。
建立执行计划
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包括时 间表、责任分配和关键里程碑。
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对 实施进展进行监控和反馈。
监控和更新计划
进行监控和调整
定期检查战略增长计划的执行 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更新战略计划
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更 新战略增长计划以保持适应性。
持续改进
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学习经 验教训,并将其应用于未来的 战略增长计划。
好处
通过制定战略增长规划,企业可以明确目标、提升绩效并优化资源分配,从而实现长期的成 功。
为什么需要战略增长规划?
1 目标导向
战略增长规划帮助企业明 确目标,并提供一个框架 来实现这些目标。
2 资源优化
3 市场竞争
通过战略增长规划,企业 可以合理管理和优化资源, 以确保高效的运营。
战略增长规划帮助企业在 快速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 争优势,并利用机会实现 增长。
战略增长规划的重要性
1 未来导向
战略增长规划帮助企业树立长远目标,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灵活性
战略增长规划使企业更具应变能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外部环境的挑战。
3 可持续增长
通过有效的规划和资源管理,战略增长规划帮助企业实现持续的成长和成功。
成功案例分析

十二章管理战略的变革

十二章管理战略的变革

• 管理战略变革的风格
• 教育和沟通 • 参与和投入 • 提供便利和支持 • 谈判和奖励 • 操纵和拉拢 • 强制
表13-1 管理战略变革的风格
方法 一般的应用条件
优点
缺点
教育和沟通 信息缺乏或资料及分析 人们一旦被说服,就往 如果涉及的人很多,
不精确
往会帮助实施变革
就会很费时间
参与和投入
变革的发起者所需的资 料不完整或者其他人的 反对力量强大
– 特别注意的是需要解冻过去的企业文化,必须
让员工意识的原有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已经 过时。
解冻 (打破原有的行为模式)
转变 (实施变革)
再次冷冻 (强化、支持新的行为模式)
图 13-2 实施变革
• 转变: 实施变革,首先要建立起有关公司发 展方向的远景,这种远景可以通过战略的, 结构的,文化的以及个人的变化来实现。
组织变革必须与时俱进 • 另一种观点,变革是一个阶段性的均衡过
程。
• 趋同变化是组织原有运作方式的适应性调 整, 是过去的继续和延伸。
• 革命性变革是组织战略, 结构, 体系和文化等 方面同时发生的, 是一种根本性改变的一种 变革。
• 连续变革模式的支持者认为, 随着时间的流 逝, 组织完全可以通过渐进式的变化, 以较小 的代价获得与革命性变革相同的效果。
• 1,柔性管理比起层级或者刚性管理会更有 效率。
• 2,一个好的领导者具有最重要的品质是: 知道并承认自己的弱点是什么
• 3,当你不在假装你是一个完美的人的时候 ,人们更愿意与你一起工作。
• 4, 下属或者员工更愿意尊重或者支持你的 工作, 当你让他们知道你也只是个有血有肉 的人
• 5, 你应该鼓励其他人分享观点, 认为企业的 命运是同每一个人联系起来的。

增长后分配 先分配后增长 边增长边分配

增长后分配 先分配后增长 边增长边分配

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倒“U”型假说先增长后分配先分配后增长边增长边分配二、问答1. 处理好增长与分配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2. 试比较不同的增长与分配战略的利弊。

3. 应该怎样看待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说?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倒“U”型假说:1955年3月,库兹涅茨在《美国经济评论》第45卷第1期上发表了《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一文。

其主要观点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扩大,再缩小,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型。

库兹涅茨认为,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使收入不平等扩大的因素。

其中一个因素是储蓄和积累在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集中。

经济增长随储蓄和积累的变化而变化。

当储蓄的绝大部分集中于少数最富裕阶层时,储蓄又成为他们获得更多收入的手段,导致下一个时期收入不平等的加剧。

如果没有抑制因素,收入分配将越来越不平等,个人之间收入差距将不断扩大。

另一个因素是经济发展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收入分配恶化,即农村与城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使经济中不平等的范围扩大。

库兹涅茨认为,随着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还会出现一些抑制因素,使收入分配不平等趋势逐步缓和。

这些因素是:(1)法律和行政干预。

随着人们对社会收入分配关注的加强,对收入不平等的不满情绪也会增强,由此对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产生压力,政府就会通过累进所得税、遗产税以及其他转移支付的方式来缓和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趋势。

这些干预措施使储蓄和积累集中的倾向受到抑制。

(2)人口变动因素。

高收入阶层的人口增长率存在下降趋势,但高收入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相对固定的,于是一些来自中等收人甚至较低收入阶层的人进入高收入阶层,以维持其固定的比例。

这样,导致高收入阶层整体收入水平下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

(3)产业结构调整因素。

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并高速增长,持有这些新兴产业资产的人,其收入增长速度必然快于那些旧产业资产持有者的收入增长速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增长与分配战略本章主要内容12.1 增长与分配理论12.2 增长与分配战略12.3 中国的增长与分配战略经济增长是提高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收入分配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而构成了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发展经济学家们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节 增长与分配理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收入分配尽可能地保持平等,这同经济增长目标同等重要。

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增长会引起收入分配状况的变化,而收入分配状况又会影响经济的短期运行和长期增长。

一、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1955年,库兹涅茨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分配差距倒“U”假说,描述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统计关系。

1、倒“U”型轨迹形成的原因库兹涅茨利用一些统计资料,考察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与收入水平的关系。

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

”收入分配恶化的原因库兹涅茨认为,使收入分配恶化的原因有:第一,增长的源泉在于储蓄,而储蓄集中在少数富有者手中。

第二,增长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密不可分,通常城市内部收入差距大于农村,因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导致整体收入分配状况恶化。

收入分配恶化的抑制因素第一,法律和行政干预。

第二,人口结构的变动。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

2、对倒“U”理论的不同看法倒“U”假说是库兹涅茨利用有限的统计数据,对经济现象所进行的描述,其理论解释不是很充分,因而引起了持久的争论。

一些学者利用大量的统计资料对这个假说进行了检验。

从检验方法上可以大致划分为两类:(1)横向国别分析60年代末70年代初,阿德尔曼和莫里斯使用4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支持了倒U假说;1973年,鲍克特将样本规模扩充到56个国家;1976年,阿鲁瓦利亚分析了60个国家的数据,都得出了与倒U假说一致的结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较为平等;在发展中国家内部,最贫穷的国家收入分配较为平等;收入分配最不平等的是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

”(2)纵向时序分析二战后,有学者对一些发达国家二战后收入差距的变动进行了研究,证明这些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确实有所改进。

但其他学者或者认为计算有问题,或者认为这种改进只是大萧条之后和战后的短期现象,而不是长期趋势。

7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时序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低水平上或发展的早期阶段,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是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的。

但亚洲“四小龙”,尤其是台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又使这项研究的结论受到了怀疑。

1985年,林德特和威廉姆森对一些欧洲国家和美国一百多年来的收入状况进行了研究。

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显著提高。

其他国家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只有考察此后的发展阶段,结论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一直在稳步降低。

二、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不均等库兹涅茨的横向研究表明,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比发达国家更不均等。

尽管这个结论还有待于验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结构方面的差异。

若干国家的个人收入分配资料国别/年份收入份额(%)最富的20%/最穷的60%60%最穷的人 20%最富的人印度(1949~1950)斯里兰卡(1950)波多黎各(1948)美国(1950)英国(1947) 283024343655505644451.961.672.331.291.25首先,虽然两类国家都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但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差异是很大的。

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的范围较大,而这部分人口几乎没有储蓄。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财富更为集中。

其次,发展中国家必须正确处理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象,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20世纪50、60年代,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重视经济增长速度,一些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同时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收入分配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特别是在拉美国家,如巴西和墨西哥。

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发展经济学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问题。

第二节 增长与分配战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这两个目标从长远看是一致的,但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则呈现替代关系。

收入分配战略实际上就是在这两者之间做出取舍。

收入分配战略不仅直接决定了收入分配状况,也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一、先增长后分配战略先增长后分配战略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经济学主流派的观点。

认为经济政策的选择应该把经济增长放在首要位置,在收入分配上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等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后,再来着手解决收入的平等分配问题。

实行“先增长,后分配”战略的依据第一,经济增长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而资本积累是制约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第二,经济增长最终会导致收入分配的改善。

第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也为这种分配战略提供了经验支持。

“先增长,后分配”战略的缺陷第一,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和投资活动不再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进行,而是受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强烈影响。

第二,由于缺乏互补性生产要素配合,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投资难以有效带动产出和就业的扩大。

第三,巨大的收入差距和大多数人的低收入不利于经济的增长。

二、先分配后增长战略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先分配后增长的分配战略,就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先解决分配问题。

实行“先分配,后增长”战略的依据第一,收入均等比收入高度不均更有利于增加储蓄。

第二,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增长,从而带动相关产业,以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收入分配平等给人们带来均等的机会,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

“先分配,后增长”战略的优缺点先分配后增长战略既保证了收入分配平等,又较好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采用这种战略要付出非常大的社会代价,只能在动荡的时期发生;而且,对政府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三、边增长边分配战略自60年代起,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70年代以来,世界银行资助了一系列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方面的研究项目。

世界银行在这一时期对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的态度,集中体现在钱纳里等人于1974年提出的“增长中的再分配战略”中。

边增长边分配理论试图把经济增长和分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钱纳里等人设计了一个复合指标,其公式为:G=w1g1+w2g2+…+wngn其中,g为社会各阶层收入增长率,w为权数。

这个指标的含义是:将全体居民按收入分成若干组,再把各组的收入增长率加权平均,得出反映分配状况的全社会的收入增长率。

钱纳里认为,应通过政府干预,使资源更多地向低收入阶层流动,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实现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

具体政策措施包括:(1)干预要素相对价格的形成,鼓励使用非熟练劳动力。

(2)增加政府对低收入阶层投资领域(如家庭农场和小型零售业)的财政支出。

(3)采用累进税制,缩小收入差距。

(4)加强教育和培训,促进低收入阶层的人力资本累积。

(5)增加公共消费品供给和转移支付。

(6)利用税收、补贴和数量限制措施对商品市场实施干预,为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帮助。

边增长边分配战略主张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实现。

但这将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往往会受到财力的限制。

四、满足基本需要战略一些激进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在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并非配置资源的有效手段。

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分享到50、60年代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果实。

真正的发展,应首先满足人类的食物、健康、居住和教育等基本需要。

“基本需要”1976年召开的世界就业大会上,国际劳工组织把“基本需要”定义为“首先,它包括一个家庭在个人消费上的基本最低要求,如充足的食物、居所、服装、家庭设施和服务。

其次,它包括由社会提供并使社会受益的基本服务,如安全饮用水、环境卫生、公共交通、健康与教育设施。

”满足基本需要的战略措施大会还提出了一些战略措施:第一,经济增长要加快。

第二,增加贫困者获得生产性资源的机会,为此须重视资产再分配等制度变革。

第三,人民参与决策过程和妇女在发展中的地位应得到加强。

第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主要通过公共服务部门来实施,为此必须有足够的财政支出。

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累进税制和增加公共服务投资十分困难。

再加上政府发展目标的变动和社会不安定因素,无法保证满足基本需要战略的长期实施。

第三节 中国的增长与分配战略收入分配政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之一。

改革前,我国平均主义的分配战略难以调动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后的个人收入分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远远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前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战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是在国家计划掌控之下的。

国家通过对农副产品的统购包销、“工农产品剪刀差”、对城市职工制定统一的工资标准等制度,政府牢牢地掌握了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权力。

传统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的弊端第一,分配方式单一,只有“按劳分配”一种形式。

第二,国家统得过多过死,工资总额、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工资制度、升级的具体办法、奖励方式等,都由国家统一规定。

第三,平均主义严惩,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这种分配制度严重地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造成了经济增长的低效率。

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在改革之后发生了变化。

农村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副产品收购制度的改革,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提高。

城市改革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给企业减税让利,以及工资制度改革,职工的工资收入也逐步提高。

这些分配制度的改革措施,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提高了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分配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政府逐渐放开对收入分配的计划掌控,收入分配方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居民收入中,既有劳动收入,又有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收入,又有非按劳分配收入。

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是:保护合法收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节过高收入,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对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的,要依法严厉制裁。

在增长与分配战略上,我们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改革开放之后的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因素,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出现了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

(1)基尼系数反映了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