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一、汉字负载的文化是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1. 汉字的历史的纵向的流通性居世界之首

在历史上,汉字作为一种自源文字体系,千百年来一脉相承,显示了对语言的巨大承载力。以甲骨卜辞、钟鼎铭文为发端,用汉字书写的古代文献,九牛充栋,举世无双。以史书而言,二十五史以如椽巨笔,不间断地、全面细致地记录了中华民族所走过的2000多年的历程。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史学著作。在汉字典籍中,有《尔雅》这样的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有《永乐大典》这样的世界上最大的丛书,有《孙子兵法》这样闻名世界的军事著作。此外汉字还记录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专著、医学专著、数学专著、地理学专著、天文学专著,还有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文学作品,以及丰富的哲学著作和宗教经典。直到17世纪中叶,汉字连同它所负载的科技文化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2. 汉字的现实的横向的流通性日益加强

汉字连同它所负载的科技文化曾经辉煌过,也曾经陨落到谷底。据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全世界的科技成果,在公元1500年以前中国所占比例是50﹪以上,以后直线下降,到19世纪已不足1﹪。

这种状况直到中国革命胜利才有可能改变。

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50年,全国出版图书12153种,总印数2.75亿册,全国年人均图书0.5册;到1965年,全国出版图书20143种,总印数21.71亿册,全国年人均图书3册,这17年间,图书品种增长了约一倍,而图书的社会供给量增加了7.8倍。

改革开放以后,图书出版日渐繁荣。1978年全国图书出版共14987种,其中新书11888种,重印率为20.7%,总印数为37.74亿册(张)。到1994年,全国图书出版达103836种,图书品种增长了592.8%,重印率增长了58.4%,总印数增长了59.2%。与此同时,出版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978年全国仅有出版社105家,到1994年发展到514家,增长了389%,形成了以中央部委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和大学出版社为主要力量的出版队伍。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据统计,2001年全国出版图书品种达154526种,比1997年增加28.7%;

图书馆总印张406亿印张,比1997年增加11.6%。2006年全国出版图书

23.4万种,比2002年的17.1万种增加36.86%;2006年我国向海外输出

版权2057项,比2002年输出的1297项增加58.6%。应该说,我国的出版业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全国图书、报纸、期刊年总印张超过2100亿印张,折合用纸量超过486万吨,总量不可谓不大。但是从出版资源人均占有量看,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人均新闻纸消费量2.4公斤,其它印刷书写用纸人均消费量8.04公斤,二者合计为

10.44公斤。远远低于美国(146公斤)、日本(118公斤)、英国(112公

斤)、德国(94公斤)、荷兰(93公斤)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仅表现为经济竞争力的增强,还体现为文化影响力的增强,汉字、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实用价值不断提升,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汉语热。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的2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近3000万人。汉语正日渐成为仅次于英语的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为了满足世界人民学习汉语的需要,中国决定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为推广汉语文化,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简称“汉办”。“汉办”承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中国孔子学院总部于2007年4月9日在北京成立,设在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孔子学院的建设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截至2007年9月,全球已启动孔子学院175所,分布在156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10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在世界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华民族要有所作为,不仅要具有经济的硬实力,而且要具有文化的软实力。在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同时,要让汉语、汉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在重新认识世界,世界也在重新认识中国。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二、汉字超越时空维护了华夏古今书面语的统一

汉字是自源文字,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可以完整地记录语言。汉字产生的确切年代,现在还不能确定。从地下出土资料来看,在至今四千五百年前的夏商之交,在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灰陶缸上,考古工作者发现有四个图画符号,同早期汉字属于同一体系,分别被释为“戉”(钺)、“斤”、“旦”、“dàn”(“旦”字的异体)。同是自源文字的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有中国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不间断地发展到今天。

汉字的性质从古到今没有变,这和汉语的性质有关。汉语是孤立语,没有屈折语、粘着语那样的形态变化。古汉字是言词文字,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字记录的是一个词,一个音节。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一个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一个音节。对于汉字来说,属于它的只有字形,音和义都是它所记录的语言转嫁给它的。所以汉字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今人可以按照现代的语音阅读古汉语的著作,各个方言也都可以分别按照自己的语音阅读汉语的著作。

这里要突出说明的是,尽管战国时代曾经“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但是仍然存在着民族共同语和为记录民族共同语而创造的文字。尤其是在秦始皇以小篆统一中国文字以后,汉字为记录秦朝以及先秦的民族共同语而存在。所谓的文言文是在先秦两汉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以及后代仿古的文章。文言文作为中国各朝各代的书面语一直延续到“五四”。唐宋以后,在当时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唐变文、宋话本、金诸宫调、元杂剧、明清小说等书面语被称作古白话。古白话可以视为非官方的、通行于民间的书面语,它是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源头。汉字作为文言文的书面载体而存在,也作为古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