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发展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
建设负责人:吴兴灿
一、需求论证
绍兴县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也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绍兴县辖的中国轻纺城是全国最大的轻纺产品专业市场和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2010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群年交易额达800多亿元。经过多年发展,绍兴县辐射全国的交通运输物流体系已基本形成,由此带动了汽车维修产业的发展。
据绍兴县道路运输管理所提供的数据,截止2009年年底,全县共有329家汽车维修企业,其中一类维修企业9家,二类维修企业53家,三类维修企业267家,从业人员近1.4万人。一个以城市为依托,一类企业为骨干,二类企业为基础,三类业户为补充,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为质量保证,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汽车维修网络和市场格局已基本形成,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营运车辆和社会车辆的维修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另据交警部门统计,至2010年11月30日,绍兴县的汽车保有量为86336辆。近年来,绍兴的汽车维修量以年增近20%的速度提升,汽车维修从业人员严重短缺。而目前我县仅我校开办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培养中级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年招生近250人,而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三年内我县汽车行业各类维修、服务、管理人员需求达3000人。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家庭消费已成为趋势,汽车营销、汽车性能检测、二手车评估、汽车保险等专业的从业人员同样存在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相关人才匮乏也会成为制约汽车后市场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一个人才需求量大的长线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契机,以培养学生“德、技、力”三位一体的核心能力和促进学生就业为落脚点,与汽车领域知名品牌企业紧密合作,加强校企联动,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理念, 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使技术、设备、师资得以进一步提升,力争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三到五年内打造出一个在全市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专业。
(二)具体目标
1.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订单”的需求实施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经为期两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顶岗实习,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满足汽车维修企业对不同岗位人才的需要。
2.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改革
通过在汽车维修企业对人才需求、工作岗位核心能力等方面的调研,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车身修复与涂装等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开发3-4门课程作为优质项目课程来建设,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努力达到“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通过学校培养与企业引进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现有教师经出国培训、高校进修、下企业交流实习、职业资格考证以及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经过2年时间建设,使专业教师人数达到20人,其中专职教师高级职称达2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100%。
4.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通过与企业建立“互为基地”的合作模式,使企业作为学校的学生实习基地、教师锻炼基地,学校作为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和合作制度建设,推进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思路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建设,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探索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联合制定岗位职业标准入手,构建理论、实践、素质相结合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实施“企业进校、校进企业”工程,构建“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的教学新模式;引进专家和企业优秀人才,派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培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重点做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教学团队,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为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订单”的需求实施工学结合、德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职业导向、应用导向、行动导向”的原则,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依托“新世纪汽修教学工厂”和各项目教学实训室,把生产性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校门对接厂门”、“课堂对接车间”,形成“企业用人、学校育人、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企业对毕业生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要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与能力培养的特点,以“一条主线(能力主线)、两元结合(学校、企业两元)、三个平台(学习领域平台、校内实训平台、校外顶岗平台)、四种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为特色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实现“会诊断、精维修、懂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达成企业认可的并与企业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
(1)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完善项目式教学的专业课程改革
根据汽车维修职业能力阶次递进培养的需要,遵循课程开发的原则,在汽车专业建设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和“学习领域型”课程的开发步骤,在职业岗位和和典型工作任务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工作任务出现的频率,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形成“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课程结构,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性教学方案与课程标准,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车身修复与涂装等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课程体系,开设《汽车发动机结构认识与拆装》、《汽车底盘结构认识与拆装》、《汽车电气》、《汽车二级维护》、《电控发动机排故》、《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涂装技术》等项目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体现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凸显实用性。
(2)突出以培养学生“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①在“汽车发动机拆装项目实训室”、“汽车底盘拆装项目实训室”、“汽车电气项目实训室”、“汽车二级维护项目实训室”等一系列项目实训室中,采用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使学生掌握汽车维修的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②教学过程实施项目教学法。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程序与传统教学法逆向,采用“实践----理论---实践”教学程序。即先让学生对零部件进行拆装操作,熟悉零部件的结构,然后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理解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最后在故障诊断和排除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③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汽修仿真教学手段,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共享优质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