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超声检查常用切面及检查方法

胎儿超声检查常用切面及检查方法
胎儿超声检查常用切面及检查方法

双顶径标准切面:

测量双顶径、头围的标准切面,也称丘脑平面。

国内外文献,包括超声教材、专著,对于双顶径的测量标准,多是这样规定的:在头颅横向切面,从近场颅骨外缘至远场颅骨内缘的距离。

吴乃森、接连立、范斯萍主编的《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图谱》中双顶径的测量标准:“测量颅骨外缘到对侧颅骨外缘的距离即为双顶径,胎头软组织不包括在内”。

测量双顶径,尽量避免颅内中线结构与探头声束平行(入盆后),容易因侧壁声影影响测量结果。

该切面通过侧脑室前角、测脑室后角、透明隔、丘脑。

从前到后的结构:侧脑室前角靠近中线,成八字形无回声区;透明隔成长条状无回声区,边缘在中线两侧成平行条状高回声;丘脑靠近中线,成放倒的“吊钟”样或“蘑菇”低回声;后角远离中线分开,可看到脉络丛高回声。

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即为透明隔腔,正常时不超过10mm。

有必要把脑室率这个概念在这里阐述一下,因为这个测量有重要意义,并且可能容易发生测量错误(参考):

脑室率是在双顶径切面略向上平行移动的切面(测量侧脑室的标准平面),脑中线至侧脑室侧壁距离/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

妊20周以后,脑室率大于1/3区可考虑脑积水。但这个标准诊断脑积水容易有假阳性,可以“提示”或“注意”但不应该“诊断”脑积水。还应该参考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胎龄、脑中线移位及漂浮、头围明显大于腹围等情况。个人认为,采用脑室率大于50%比较可靠,被多数的超声医生沿用。可以简单地用目测估计:两侧侧脑室外缘的距离超过双顶径的一半就应该考虑有脑积水了。

胎儿小脑切面:

在双顶径测量切面基础上,略旋转探头并向颅底移动,显示小脑及颅后窝,使切面经过侧脑室前角、透明隔、小脑、小脑延髓池。

小脑横径在20-24周时,其数值(mm)与妊娠周数数值相当,以后逐渐大于妊娠周数。

小脑延髓池的深度是测量小脑蚓部至颅骨内缘的最大距离,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称为颅后窝池更合适。小脑延髓池的深度其正常测值为5±3mm,最大不超过10mm。扩大的小脑延髓池可见于小脑半球发育不良、交通性脑积水及正常变异。

胎儿嘴唇的检查方法为:首先显示胎儿双顶径标准切面,探头略向足侧平移,显示胎儿双侧眼球,以双眼球连线为轴,十字交叉后及显示胎儿面部冠状面。略调整探头位置及方向,浅面可显示胎儿鼻尖、双侧鼻孔、胎儿上唇、下唇。深面也可显示眼眶、鼻中隔、颏部、舌尖。

妊娠20周后胎儿面部多可显示,正常上唇呈弓形,嘴唇的前缘强回声边缘线完整、连续,人中沟、唇结节可显示。鼻中隔居中。

面部显示受下列因素影响显示不满意:

(1)胎儿俯卧位。

(2)颏先露。

(3)羊水少。

(4)胎儿肢体遮挡。

(5)颜面部贴近羊膜面或胎盘。

左半图为面部正中矢状面,可显示前额、鼻子、上唇、下唇;眼眶横径与内眦间距大致相等。右半图为双眶横切面,可显示眼眶及晶状体回声。这个位置是观察泪囊膨出、眼球病变的最佳位置。

心脏方面懂得很少,只讲一讲心率吧。

胎心博动出现(最早期应该称作原始心管波动),最早在6周左右出现,在75——95次/分,以后胎心率快速上升,在9周达到高峰,约160——195次/分,以后逐渐下降,12周后降至160次/分以下,以后成缓慢下降趋势,在120——160次/分之间。(此段属自己根据相关资料总结,有待推敲、整理,具体内容正在查阅相关资料,希望有战友提供详实资料)。

膈肌:

左半图,左侧膈肌;右半图,右侧膈肌。

绿箭头,膈肌;PU,肺; H ,心脏; ST胃; L ,肝; BL ,膀胱。

该切面可以显示先天性膈疝,肺外型肺隔离症。

结肠:

多数资料说明:正常小肠内径不超过,结肠不超过。

胃(st)与肠管(红箭头)。

正常胃泡孕15周后可显示,横径小于,。正常大小的胃泡可以排除食管闭锁(孕20周无胃泡显示)、十二指肠闭锁(双泡征)及下消化道梗阻(梗阻部位以上肠管及胃泡扩张)。

肛管和直肠壶腹:

肛管可以看到线条状高回声粘膜;直肠壶腹略粗,内有低回声或高回声胎便,二者成瓶颈状交接。

肛管、肛门:

可以观察是否有直肠肛门闭锁的情况。

肾脏:

长径不超过48mm,厚径不超过21mm。肾窦液性暗区不超过10mm。

晚孕胎儿肾积水宽度≤1.5cm者应视为可复性;积水宽度≥2.0cm为不可复性肾积水。

双侧胎儿肾脏横切面,头端缓慢平移至肾上极,在脊柱两侧可见长椭圆形或条形的肾上腺,中央髓质为线条状强回声,周围皮质为低回声。左侧紧邻腹主动脉,右侧紧邻下腔静脉,两侧肾上腺大小及切面形态无显著差异。

胎儿躯干一侧朝向母体前方时最容易显示双侧肾上腺,由于受脊柱影干扰远场侧肾上腺显示欠清晰。

胎儿肾上腺在胎龄18周时可显示,26周后一般都可清晰显示。足月胎儿肾上腺平均大小**。

应该动态追踪观察,以免把膈肌脚误为肾上腺回声。

上肢带骨不太重要,本身的疾病较少(如先天性高肩胛症),但有时在某些特定部位根据它们找肱骨,追逐寻找上肢骨。

锁骨,探头从颈后部上份横切,向足侧倾斜可看到双侧锁骨,成对称的“S”形;直接在上位胸椎横切,可以看到肩胛骨。

NT测量平面:

NT即胎儿颈后透明带,其形成机制: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颈部淋巴管与颈静脉窦在10-1 4W左右相通,相通之前,少量的淋巴液暂时积聚在颈后积聚,在超声下形成胎儿颈后透明带。

所以10-14W的正常胎儿颈部可出现宽度小于mm的透明带,到14W后消退。测值大于时诊断为颈项透明层增厚。有关资料显示:NT厚度>3mm,10%的胎儿有畸形,NT厚度>6mm,90%的胎儿有畸形,可以作为间接诊断胎儿异常的一个标记,可以用于胎儿筛选。

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前4条比较重要):

1. 头臀长45-84mm(相当于11—14周)。

2. 正中矢状切面(也有学者强调声束必须自前向后的正中矢状面)。

3. 由皮肤的内缘测量到颈项软组织的外缘。

4. 胎儿处于自然伸展姿势。

5. 颈部膜状强回声线清晰、连续。

6. 分清羊膜腔与胚外体腔。

7. 测量最大的透明层厚。

8. 足够的图像放大。

髂骨:

股骨长度测量切面、脊柱纵切面。

测量股骨注意事项:

1. 使用线阵探头,使股骨长轴与声束垂直,测量股骨干外侧缘两端之间距离,可以减少误差。

2. 不包括股骨颈和骨骺。

3. 双侧股骨并行,远场侧股骨内侧及股骨颈显示时,股骨弯曲明显,不适合做股骨长度测量,并且注意不要轻易诊断畸形。

参考 &id=8482125&tpg=1&ppg=1&sty=1&age=0#8482125

吴乃森、接连立、范斯萍主编的《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图谱》,阐述的胎儿腹围测量标准切面:横切,脐部水平与脊柱垂直扫查,腹围呈圆形或椭圆形,应显示脊柱、胃泡、肝、脐静脉四个结构。

周永昌、郭万学的《超声医学》中是选择胎心尾侧与胎肾头侧的横切为标准切面,没有强调胃泡显示。

钱蕴秋教授主张使用脐静脉的横切面。

严英榴等主编的《产前超声诊断学》对腹围的测量平面是这样规定的:取胎体横切面,腹围

呈圆形或椭圆形,左侧显示胃泡,前方中央见左支门静脉和右支门静脉的汇合,背部为脊柱横切面。

曾经看到过一个CDFI考试选择题是这样的:

测量胎儿腹围的标准切面是

A.肾水平横切面

B.有心脏暗区的横切面

C.胃泡及静脉导管的横切面

D.脐静脉入前腹壁的切面

E.膀胱水平切面

标准答案是C。

上肢:

晚孕时,四肢往往不容易全面观察。适合采用追踪法观察。

观察上肢,可以在胸上部找到肱骨,沿肱骨找到肘关节,再通过旋转探头等手法,显示前臂、手。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从手追踪到肩,避免将单侧上肢重复检查,误认为是双侧上肢。尺骨较桡骨略长,下端较细;桡骨上端附着于尺骨上段,下端略膨大,略低于尺骨,在拇指侧。尺桡骨可平行,亦可呈交叉状。

下肢:

胫骨粗大;腓骨细小,两端略低于胫骨上端。二骨间隙上宽下窄,并且对应关系固定。

足底长度与股骨长度相当,尤其是在20周左右时。胎龄越大,足底长度相对于股骨越长。胎盘正常厚度为2~4cm,一般不超过5cm。

胎盘成熟度:超声检查以绒毛膜、胎盘实质及,基底层回声变化来判断胎盘成熟度分级标准度:

0 级:绒毛膜板平直光滑线状回声,胎盘实质呈均匀分布的点状回声,基底层无增强回声。Ⅰ级:绒毛膜板稍有波浪样线状回声,胎盘实质散在分布的点状回声,基底层无增强回声。Ⅱ级:绒毛膜板明显波浪状,胎盘实质切迹伸入胎盘实质但未达基底层,基底层散在不均匀点状强回声、线状强回声。

Ⅲ级:绒毛膜板显著切迹伸入胎盘实质,胎盘实质达基底层环状强回声,基底层散在无回声区大而融合的强回声。

胎盘静脉窦为胎盘与肌层之间的类囊状无回声区;胎盘静脉池为胎盘实质内的无回声区,偶尔可显示缓慢的血液流动,呈丝线状、旋涡状;胎盘静脉丛为胎盘与子宫肌层之间的蚓团状、管道状无回声区。

胎盘0级、1级时,应注意与肌层收缩鉴别( &id=&tpg=1&ppg=1&sty=1&age=0# ),勿误诊为胎盘早剥、副胎盘。

胎儿脐带绕颈,是非常常见的疾病。在晚孕时对胎儿影响较大,显得特别重要。

由此可能引发官司:

&id=&tpg=1&ppg=1&sty=1&age=0#

我的观点:虽然黑白超没有彩超的优势,但对于脐带绕颈,黑白超的诊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还是比较可靠的。

脐带绕颈的圈数、松紧程度、脐带本身的长短、胎位、脐带血流情况、产次、产程长短、是否合并其它异常,等等,对胎儿的影响程度会有所不同。

脐带绕颈很容易发生变化,我们只能对当时的检查情况负责。应该注意留图,防止纠纷。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我记忆犹新(在这里说出来可能有些卖弄)。我的一个熟人,5年前,一个37岁的某县城的个体户孕妇,属珍贵儿。我用落后的便携式Akola210机器给孕妇做过几次超声孕检,最后检查时已经临产,发现脐带绕颈2周以上,没有发现其它异常。我给他出具了“脐带绕颈”的报告,口头告诉她,这种情况一般需要到大医院做剖腹产。随后,她到本市最大的三级医院就诊(不在县医院就是图个“安全”),超声检查没有诊断异常。所以经阴道分娩,产程中才发现脐带绕颈,由于产程中缺氧,导致新生儿缺氧性脑病,住院治疗7天后死亡。根据我自己的猜测,这可能与超声医生疏漏有关。因为事后我详细询问过孕妇的丈夫,当时他是带着我写的报告去检查的。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在检查中应该对该病有个客观认识,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信息。

对于有的脐带,只是从颈后或颈肩部穿行的,我们可以提示“脐带颈后穿行”、“绕行”、“搭袢”等描述性诊断,尽量不直接下“脐带绕颈”诊断,尤其是在基层的战友。这样可以保证以后与上级医院超声检查一致:上级医院诊断了“脐带绕颈”,我们的提示是正确的;如果诊断没有异常,说明已经松脱了。这叫“进可攻,退可守”。

有时颈后羊水缺乏或与胎盘、肢体相贴,不易观察,可以利用体位,使羊水流入该区,脐带脐带情况多可显示。胎头入盆或胎位限制时,可以手法推动抬头,以利显示。实在显示不清,可以在描述中说明,以免纠纷。

有CDFI就更清楚了,如果能参考脐带血流俺就“好得没法说了”。

前面讲座中,还有一个重要部分不能漏掉:脐环处脐带进入情况一定要观察。脐膨出、内脏外翻是比较常见的腹部畸形。

前些日子,在另外一个超声网站,就发布了一个前几次没有异常,晚孕时发现腹裂的病例。

在脐部跟踪脐静脉向上扫查,在脐静脉的右侧可以看到长茄型的胆囊结构(白色箭头):

看到有人求教, &id=&tpg=1&ppg=1&sty=1#

再发另外一例,在下面进行标示,红箭头是胆囊,绿箭头是脐静脉,黄箭头是胃泡:

超声能显示胎儿骨骼的骨化部分,还可显示软骨部分。由于骺软骨为透明软骨,基质中水分及粘蛋白含量高,超声下呈低回声。骺呈高回声。

正常妊娠32周后在胎儿的骨骺软骨内陆续出现了二次骨化中心,不同部位的次级骨化中心出现的孕周不同,据此可帮助评估胎儿的孕周和成熟度。

这两个是最早出现的二次骨化中心:股骨远端骨化中心出现在孕32-33周(解剖学资料说明在36周);胫骨近端骨化中心出现在出生前后。

红箭头:股骨远端骨骺;绿箭头:胫骨近端骨骺。两个骨骺之间的不规则略高回声是前后交叉韧带。

颈部毳毛粘附胎脂,容易与脐带绕颈混淆,尤其颈部有皱褶或切迹时更容易混淆,需要仔细观察。

鉴别要点:胎脂与胎发延续,与头皮水肿相似;多切面观察,其立体形态如盔甲状,非管状、绳索状,纵横切面都是条状。

这是今天特意选择了一例容易与脐带绕颈混淆的图片:

对于胎儿面部检查,要充分利用孕妇腹部的球面,进行90度立体弧形变换位置。

在正中矢状面,以鼻根为中心,利用十字交叉法进转换探头,可以观察眼球、眶间距等内容。

胎儿呃逆样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样运动类型,呃逆有阵发性及节律性,胎儿头上抬,下颌微张,胎胸下部及上腹内收,频率约30次/分,发生率为66.7%。有学者认为呃逆样运动是胎儿早期的呼吸运动,有助于胎儿肺血管发育。

M超纪录的胸腹部运动波形,为较高的波形,因升、降突然,呈断层样改变。间隔较长,呈直线。

一般的呼吸样运动的胸腹部运动波形表现为缓起缓落的波浪状波形是有区别的。(个人理解较多,术语表达可能不正确)

胎儿的运动:

1.头、躯干与四肢的运动自妊娠7周起超声观察可发现胚胎的微弱运动,为一种上下浮沉较短促的运动;第lO~12孕周可有肢体、头、躯干的伸展及旋转运动;第18孕周以后胎儿发育迅速,羊水相对比例减少,特别在妊娠32周以后,整体运动空间减少,局部运动明显。胎动次数个体差异很大,孕妇自觉胎动次数与胎儿监护或超声观察下的胎动数相差较大,胎动的观察是胎儿监护及生物物理评分的重要项目。

2.呼吸样运动胎儿在14周后即有呼吸样运动,16周后逐渐明显。胎儿的呼吸样运动呈间歇性,呼吸时胸部、腹部向外扩展和回缩,横膈上下运动。

妊娠中期开始观察胎儿呼吸样运动,以腹部的扩展、回缩为主,频率及幅度不规则。妊娠3 0~34周后呼吸样运动较典型,往往是一次或数次吸或呼的动作后停顿一段时间,然后又一次吸或呼的动作,没有规则的节律。妊娠36周后呼吸样运动次数更多更有力。

胎儿呃逆样运动是一种特殊的呼吸样运动类型,呃逆有阵发性及节律性,胎儿头上抬,下颌微张,胎胸下部及上腹内收,频率约30次/分,发生率为66.7%。有学者认为呃逆样运动是胎儿早期的呼吸运动,有助于胎儿肺血管发育。

3.胎儿吞咽动作超声观察胎儿吞咽动作最早是妊娠1 O周5天,明显的吞咽动作需在16~20孕周见到,包括吞、咽的动作。吞咽是间断发生的,频率及间歇无一定规律。吞咽时会出现胎儿的吮吸动作,会把手指或手的其它部分放到唇部作吮吸动作,有时可观察到胎儿反吐羊水动作。胎儿的吞咽动作促进了消化道的生长发育。

4.胎儿哈欠样运动妊娠晚期常可观察到胎儿在宫内的哈欠样运动,冠状面扫查时可见胎儿张大嘴,见图4—2—27,持续数秒后关闭。胎儿的哈欠样运动也促进了肺的成熟。

以上为搜集整理的资料,以下是自己的观察和总结(参考 &id=&tpg=1&ppg=1&sty=1&age=0 # ):

呼吸时间百分比:即胎儿被观察到有呼吸样运动的时间与总观察时间的百分比。有资料统计正常胎儿呼吸样式运动时间百分比为30-50%。个人体会,与妊娠月份密切相关,并且个体差别很大。

还有资料统计,胎儿发生缺氧(如脐带绕颈、打结)时,FBM频率减少或消失。

有学者统计,30分钟内无FBM者,半数胎儿出生后婴儿评分小于7。

胎儿儿呼吸样运动(FBM)是阵发性胎儿腹腹壁的扩缩状的运动,往往伴有膈肌的上下移动。呼吸样运动的类型有以下三种:

1.规则的胎儿呼吸样运动。儿呼吸样运动是规则,幅度、频率较为一致。多见于34孕周后的正常胎儿,通常发生在胎儿安静时。

2.不规则呼吸样运动,频率快并且不规则,幅度较规则的大。

3.喘吸样的胎儿呼吸样运动,频率较低,幅度略大。

下图说明:图片上显示的“心率118次”就是纪录的运动频率,测量标准是取两个波的间隔,我纪录的是一个间隔,故实际运动频率应该是59次。

这是一个典型的、规律的胎儿呼吸样运动,在同一截图测量了胎儿呼吸样运动和胎儿心率:

产前超声检查分级

(一)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 适应证适合所有孕妇,主要适合于有以下适应证的孕妇: 估测孕周、评估胎儿大小、确定胎方位、怀疑异位妊娠、胎动消失、怀疑羊水量异常、胎头倒转术前、胎膜早破、胎盘位置及胎盘成熟度评估。 检查内容 (1)胎儿数目。 (2)胎方位。 (3)观察并测量胎心率。 (4)胎儿生物学测量: 双顶径、头围、股骨xx、腹围。 (5)胎儿附属物: ①胎盘: 观察胎盘位置、测量厚度、评估胎盘成熟度;②羊水量: 测量羊水最大xx。 建议存留以下超声图像丘脑水平横切面、上腹部横切面(腹围测量切面)、股骨长轴切面、测量胎心率图(多普勒或M 型)。 注意事项 (1)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主要进行胎儿主要生长参数的检查,不进行胎儿解剖结构的检查,不进行胎儿畸形的筛查。 (2)若检查医师发现胎儿异常,超声报告需做出具体说明,并转诊或建议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 (二)常规产前超声检查(Ⅱ级)

按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卫基妇发[2002]307号)规定,初步筛查六大类畸形: 无脑儿、严重脑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伴内脏外翻、单腔心、致死性软骨发育不良。 适应证适合所有孕妇,除一般产前超声检查(Ⅰ级)适应证以外,还适用于有以下适应证: 孕妇阴道出血、孕妇下腹痛等。 检查内容 (1)胎儿数目。 (2)胎方位。 (3)观察并测量胎心率。 (4)胎儿生物学测量: 双顶径、头围、股骨xx、腹围。 (5)胎儿解剖结构检查: ①胎儿头颅: 观察颅骨强回声环,观察颅内重要结构,包括大脑半球、脑中线、侧脑室、颅后窝池;②胎儿心脏: 显示并观察四腔心切面,怀疑胎儿心脏畸形者应建议进行系统产前超声检查(Ⅲ级)或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Ⅳ级);③胎儿脊柱: 通过脊柱矢状切面观察脊柱,必要时可加做脊柱冠状切面及横切面扫查; ④胎儿腹部: 观察腹壁、肝、胃、双肾、膀胱、脐带腹壁入口;⑤胎儿四肢: 显示一侧股骨并测量股骨xx。

胎儿超声检查常用切面及检查方法(购买的)

双顶径标准切面: 测量双顶径、头围的标准切面,也称丘脑平面。 国内外文献,包括超声教材、专著,对于双顶径的测量标准,多是这样规定的:在头颅横向切面,从近场颅骨外缘至远场颅骨内缘的距离。 吴乃森、接连立、范斯萍主编的《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图谱》中双顶径的测量标准:“测量颅骨外缘到对侧颅骨外缘的距离即为双顶径,胎头软组织不包括在内”。 测量双顶径,尽量避免颅内中线结构和探头声束平行(入盆后),容易因侧壁声影影响测量结果。 该切面通过侧脑室前角、测脑室后角、透明隔、丘脑。 从前到后的结构:侧脑室前角靠近中线,成八字形无回声区;透明隔成长条状无回声区,边缘在中线两侧成平行条状高回声;丘脑靠近中线,成放倒的“吊钟”样或“蘑菇”低回声;后角远离中线分开,可看到脉络丛高回声。 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即为透明隔腔,正常时不超过10mm。 有必要把脑室率这个概念在这里阐述一下,因为这个测量有重要意义,并且可能容易发生测量错误(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7c12392438.html,/bbs/actions/archive/post/6135091_1.html ): 脑室率是在双顶径切面略向上平行移动的切面(测量侧脑室的标准平面),脑中线至侧脑室侧壁距离/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 妊20周以后,脑室率大于1/3区可考虑脑积水。但这个标准诊断脑积水容易有假阳性,可以“提示”或“注意”但不应该“诊断”脑积水。还应该参考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胎龄、脑中线移位及漂浮、头围明显大于腹围等情况。个人认为,采用脑室率大于50%比较可靠,被多数的超声医生沿用。可以简单地用目测估计:两侧侧脑室外缘的距离超过双顶径的一半就应该考虑有脑积水了。

胎儿超声标准切面

双顶径标准切面:? 测量双顶径、头围得标准切面,也称丘脑平面。 国内外文献,包括超声教材、专著,对于双顶径得测量标准,多就是这样规定得:在头颅横向切面,从近场颅骨外缘至远场颅骨内缘得距离、 吴乃森、接连立、范斯萍主编得《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图谱》中双顶径得测量标准:“测量颅骨外缘到对侧颅骨外缘得距离即为双顶径,胎头软组织不包括在内"。 ?测量双顶径,尽量避免颅内中线结构与探头声束平行(入盆后),容易因侧壁声影影响测量结果。?该切面通过侧脑室前角、测脑室后角、透明隔、丘脑。 ?从前到后得结构:侧脑室前角靠近中线,成八字形无回声区;透明隔成长条状无回声区,边缘在中线两侧成平行条状高回声;丘脑靠近中线,成放倒得“吊钟"样或“蘑菇"低回声;后角远离中线分开,可瞧到脉络丛高回声。 两侧透明隔之间得腔隙即为透明隔腔,正常时不超过10mm。??有必要把脑室率这个概念在这里阐述一下,因为这个测量有重要意义,并且可能容易发生测量错误(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7c12392438.html,/bbs/actions/archive/post/6135091_1。html ): 脑室率就是在双顶径切面略向上平行移动得切面(测量侧脑室得标准平面),脑中线至侧脑室侧壁距离/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 妊20周以后,脑室率大于1/3区可考虑脑积水。但这个标准诊断脑积水容易有假阳性,可以“提示”或“注意”但不应该“诊断”脑积水。还应该参考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胎龄、脑中线移位及漂浮、头围明显大于腹围等情况。个人认为,采用脑室率大于50%比较可靠,被多数得超声医生沿用。可以简单地用目测估计:两侧侧脑室外缘得距离超过双顶径得一半就应该考虑有脑积水了、

双手加压多切面多角度超声检查手法联合药品法和常规超声检查法在输尿管结石中检查中的比较观察

双手加压多切面多角度超声检查手法联合药品法和常规超声检查法在输尿管结石中检查中的比较观察 摘要:目的:超声检查手法在超声诊断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药物可改善输尿管 结石检查条件,探讨输尿管结石的超声快迅诊断方法和技巧,为电磁波体外冲击 波碎石等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结果:本院超声科利用双手加压多切面多角度 超声检查手法联合药品和常规超声检查输尿管患者1480例,双手加压多切面多 角度超声检查手法联合药品检查结石检出例数1394,结石检出率为94.2%,常规 超声检查结石例数为1230,结石检出检出率为83.1%,两种方法经医学统计分析,X2=90.1,p<0.05,两种检查方法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双手加压多切面多 角度超声检查手法联合药品法在检查输尿管结石中优于常规超声检查法。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双手加压多切面多角度超声检查手法;常规超声检查法; 药品 现回顾我院2009年12月~2015年1月期间开展电磁波体外碎石来1480例输尿管结石 运用双手加压多切面多角度超声检查手法联合药品法和常规超声检查法在输尿管结石中检查 中的比较观察,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检查方法 1.1一般资料:输尿管结石在我国较常见,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常由肾结石移动进入输 尿管发展而来。患者就诊时一般都有腰腹痛;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症状。本院1480 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男807例,女673例,年龄18岁~83岁,平均年龄37岁,患者均有一 侧或双侧腰部阵发性剧痛和血尿.。 1.2 检查流程和方法 1.2.1设备:OPEN-480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 1.2.2方法:患者先进行常规超声检查立法,再进行双手加压多切面多角度超声检查手法 和药物联合疗法扫查方式,两者进行对比,以观察两种方法的结石检出率,进行医学统计分析,如果两种方法均未检出结石,进行DR检查。 1.2.3双手加压多切面多角度超声检查手法操作方法:左手掌部握住右侧腕关节上方桡侧 或尺侧,左手小指距腕关节或左手拇指约2cm处向下加压,右手腕关节做前后屈腕伸腕运动 和内收外展运动,肘关节做屈肘伸肘运动和前壁旋前运动,肩关节做上臂外展内收前屈后伸 旋外运动,从而达到双手加压多角度多切面超声检查方法。 1.2.4检查流程:立即短时间内进行超声检查,有肾积水和肾窦回声分离者立即肌注20- 40mg速尿注射液,疼痛剧烈无法进行超声检查者马上肌注双氯酚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一支 和黄体酮注射液20mg,马上进行输尿管第一狭窄狭窄处检查, 2.结果 本院超声科利用双手加压多切面多角度超声检查手法联合药品和常规超声检查输尿管患 者无1480例,148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807例,女673例,年龄18岁~83岁,平均年龄 37岁。双手加压多切面多角度超声检查手法联合药品检查结石检出例数1394,结石检出率 为94.2%,常规超声检查检出结石例数为1230,结石检出检出率为83.1%,两种方法经医学 统计分析,X2=90.1,p<0.05,两种检查方法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3.讨论 输尿管结石患者大多数由肾结石移动到输尿管所引起,临床以剧烈腰腹痛伴恶心和呕吐 和尿频尿急,属外科急诊病之一,超声快迅诊断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显得优为重要,但输尿 管结石因输尿管长约26-32cm,内径平均0.3-0.7 cm,平常输尿管不显示。输尿管结石患者引 起肾积水、肾窦回声分离和输尿管扩张者,输尿管扩张约为0.7-1.8 cm,但大多数患者因发 病时间短和结石小,输尿管扩张不明显,内径仅为0.7-1.0 cm,甚至输尿管不扩张,难以通 过扩张的输尿管追踪到结石。输尿管结石患者因剧烈疼痛无法配合检查,同时患者因恶心呕

胎儿超声心动图切面扫查技巧

胎儿超声心动图切面扫查技巧 (一) 目前,胎儿先心病超声筛查在国内正处于普及发展阶段,超声无创、直观的评价心脏结构和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是诊断胎儿先心病唯一含金量较高的技术;无创、无痛、价廉能被孕妇所接受;能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十余万先心病患儿出生;全球活产儿中先心病发病率为8‰;胎儿期筛查出复杂先心病是超声医学者对人类的贡献 一、胎儿心脏超声筛查指征 1.年龄大于30岁的高龄初产妇 2.有流产、胚胎停止发育、过期流产及胎死宫内的妊娠史 3.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苯丙酮尿病、感染性疾病、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4.孕期接受某些药物治疗者 5.慢性酒精中毒者 6.孕妇本身有畸形 7.畸形家族史 胎儿超声心动图切面扫查技巧 (二) 二、胎儿心脏超声筛查最佳时间 14xx至23xx可以进行心脏筛查。 24xx至28xx筛查与诊断的最佳时间。 29周至35周胎位适宜下可进行筛查与诊断。 36xx至40xx检测胎心难度加大。

三、胎儿心脏超声筛查的最佳体位 常见的胎位归纳: ?仰卧头位仰卧臀位 ?俯卧头位俯卧臀位 ?xx头位xx臀位 ?右卧头位右卧臀位 ?仰卧头位胎盘位于子宫后壁,羊水适量,为显示各切面的最佳体位。?仰卧臀位与小儿体表心脏检测体位一致,也是最佳体位。 l俯卧头位、俯卧臀位较以上二种体位切面显示效果差 胎儿超声心动图切面扫查技巧 (3) 四、胎儿心脏超声筛查七步法 1)胎心位置形态 (2)左右房室的定位 (3)静脉与心房的连接 (4)动脉与心室的连接 (5)瓣膜的定位和特征 (6)心室流入道及流出道的血流 (7)动脉导管血流等情况。 l心脏外形近似前后略扁倒立的圆锥体 l心底部朝向右后上方,由出入心脏的大血管和左、右心房构成

超声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 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胎儿超声检查常用切面及检查方法

双顶径标准切面:测量双顶径、头围的标准切面,也称丘脑平面。 国内外文献,包括超声教材、专著,对于双顶径的测量标准,多是这样规定的:在头颅横向切面,从近场颅骨外缘至远场颅骨内缘的距离。 吴乃森、接连立、范斯萍主编的《胎儿畸形超声诊断图谱》中双顶径的测量标准:“测量颅 骨外缘到对侧颅骨外缘的距离即为双顶径,胎头软组织不包括在内”。 测量双顶径,尽量避免颅内中线结构与探头声束平行(入盆后),容易因侧壁声影影响测量结果。 该切面通过侧脑室前角、测脑室后角、透明隔、丘脑。 从前到后的结构:侧脑室前角靠近中线,成八字形无回声区;透明隔成长条状无回声区,边缘在中线两侧成平行条状高回声;丘脑靠近中线,成放倒的“吊钟”样或“蘑菇”低回声;后角远离中线分开,可看到脉络丛高回声。 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即为透明隔腔,正常时不超过10mm。 有必要把脑室率这个概念在这里阐述一下,因为这个测量有重要意义,并且可能容易发生测量错误(参考): 脑室率是在双顶径切面略向上平行移动的切面(测量侧脑室的标准平面),脑中线至侧脑室侧壁距离/ 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 妊20 周以后,脑室率大于1/3 区可考虑脑积水。但这个标准诊断脑积水容易有假阳性,可以“提示”或“注意”但不应该“诊断”脑积水。还应该参考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胎龄、脑中线移位及漂浮、头围明显大于腹围等情况。个人认为,采用脑室率大于50%比较可靠,被 多数的超声医生沿用。可以简单地用目测估计:两侧侧脑室外缘的距离超过双顶径的一半就应该考虑有脑积水了。 胎儿小脑切面: 在双顶径测量切面基础上,略旋转探头并向颅底移动,显示小脑及颅后窝,使切面经过侧脑室前角、透明隔、小脑、小脑延髓池。 小脑横径在20-24周时,其数值(mm与妊娠周数数值相当,以后逐渐大于妊娠周数。 小脑延髓池的深度是测量小脑蚓部至颅骨内缘的最大距离,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称为颅后窝池更合适。小脑延髓池的深度其正常测值为5±3mm最大不超过10mm扩大的小脑延髓池可见于小脑半球发育不良、交通性脑积水及正常变异。 胎儿嘴唇的检查方法为:首先显示胎儿双顶径标准切面,探头略向足侧平移,显示胎儿双侧眼球,以双眼球连线为轴,十字交叉后及显示胎儿面部冠状面。略调整探头位置及方向,浅面可显示胎儿鼻尖、双侧鼻孔、胎儿上唇、下唇。深面也可显示眼眶、鼻中隔、颏部、舌尖。妊娠20 周后胎儿面部多可显示,正常上唇呈弓形,嘴唇的前缘强回声边缘线完整、连续,人中沟、唇结节可显示。鼻中隔居中。 面部显示受下列因素影响显示不满意: (1)胎儿俯卧位。

产科超声检查标准与指南

产科超声检查标准与指南 第一节正常妊娠 一、适应证: 1、诊断早、中、晚孕 2、筛查胎儿解剖结构异常、确定胎位 3、引导进行羊水穿刺或绒毛膜活检 4、产前判断孕龄,以综合制定处理方案 5、分娩过程中判断胎位和胎先露 二、检查内容: 1、早孕: (1)孕囊的位置、大小,孕囊内有无胚胎,以及胎芽的长度或胚胎的头臀长。 胎龄判断:孕龄(d)=孕囊平均直径MSD(d)+30。之后判断在孕囊内有无胚胎,如果有,应测量胎芽的长度或胚胎的头臀长,头臀长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孕龄,孕龄(d)=CRL(mm)+42。如果在孕囊内没有见到胚胎,则应注意孕囊内有无卵黄囊,以帮助判断是否为真孕囊。(2)胎心搏动: 经腹部超声检查胎芽长>9mm时(经阴道超声胎芽长>5mm)应该观察到胎心胎动,如果没有观察到,应复查以了解胚胎是否存活。 (3)胚胎的数目: (4)子宫、附件区和陶氏腔: 子解子宫有无肌瘤和附件区肿物,及其位置、大小;陶氏腔有无积液,如果有积液,应同时检查有无腹腔积液。有时,早孕时区分正常和异常妊娠是非常困难的,常需要结合血HCG的结果综合考虑。 2、中、晚孕: (1)胚胎的数目、胚胎是否存活、胎位和胎先露 (2)测量BPD、FL、HC、AC (3)筛查胎儿畸形:侧脑室、后颅凹(包括小脑半球和小脑延髓池)、唇、四腔心(包括与胸腔的相对位置)、脊柱、胃泡、肾脏、膀胱、脐带腹壁入口处、前腹壁完整性。 (4)羊水量: 测量方法:孕妇平卧,探头尽量垂直于水平面,垂直测量羊水的深度。测量时探头不能加压,并避开脐带和胎儿肢体。 最大深度:4—8cm

羊水指数AFI:8—18cm (5)胎盘的位置、形态、与宫颈内口的关系;脐带 孕妇膀胱过度充盈或子宫下段收缩可能造成胎盘前置的假象。 (6)子宫、附件区结构 了解有无子宫肌瘤和附件区肿物,及其位置、大小;中晚孕时孕妇的卵巢往往不易显示。胎儿头位时经腹可能看不清宫颈,经会阴检查可能判断胎盘与宫颈内口的关系。 第二节异常妊娠 一、适应征: 1、妊娠期间阴道出血 2、疑有滋养细胞肿瘤 3、宫高、腹围与停经时间不符 4、评价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5、既往有胎儿先天畸形妊娠史或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6、血清筛查指标异常(AFP升高、风疹等病毒抗体滴度升高等) 7、发现胎儿解剖结构异常后随访 8、疑有胎盘早剥 9、疑有死胎 10、疑有羊水过多或过少 11、多胎妊娠 二、检查内容: 标准检查与针对性检查:在正常妊娠时,产科超声的目的是判断胎儿的数目、孕龄、胎儿生长情况、胎盘的位置、羊水量、筛查胎儿主要的显著的解剖结构异常,称为标准检查。在高危妊娠时,要对胎儿进行详细的检查,称为针对性检查。 ●时间窗的重要性: 三、常见疾病: (一)早期流产: 阴道出血是早孕期间的常见症状。常见病因有:(1)受精卵着床时底蜕膜出血:阴道出血常常短暂,而且是自限性的。超声检查结果正常。(2)早期流产。(3)异位妊娠。(4)滋养细胞疾病。 1、临床表现: 先兆流产:子宫颈口未开,妊娠物未排出,仍有可能继续妊娠。难免流产:阴道流血增多,腹痛加重,宫颈口已扩张,临床诊断并无困难,超声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妊娠物是否排出完全。胚胎停育指胚胎已死亡但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

超声基础(操作手法、体位、标准切面、测量位置、及参考值) 一.操作手法 1.体位 (1)平卧位:最常用。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3)右侧卧位:显示左外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 2.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二.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12-14cm。 三.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8-10cm。 四.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

五.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1.0~1.2cm,胆总管宽度(内径)0.4~0.6cm。六.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七.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第二节胆系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长径应为各段的和。正常值:小于8cm。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3.5cm。 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2.5mm。

超声标准切面

超声标准切面-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超声标准切面 (2009-06-28 11:27:59) 转载▼ 分类:超声医学 标签: 超声 b超 标准切面 正常 医学 肝 胆 脾 胰 杂谈 肝、脾 一.肝脏右叶最大斜径 1.测量标准切面:以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右肋缘下肝脏斜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 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12- 14cm。 二.肝脏右叶前后径 1.测量标准切面:第五或第六肋间肝脏右叶的最大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2.测量位置: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右叶前、后缘之肝包膜处,测量其最大垂直距离。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 8-10cm。 三.肝脏左叶厚度和长度经线 1.测量标准切面:以通过腹主动脉的肝左叶矢状纵切面为标准测量切面,向上尽可能显示隔肌。 2.测量位置:左叶厚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前后缘最宽处的肝包膜(包括尾状叶),测量其最大前后距离,左时长度测量点分别置于肝左叶的上下缘包膜处与人体中线平行。 3.正常参考值(cm):肝左叶厚径不超过6cm,肝左叶长径不超过9cm。四.门静脉及胆总管的宽度

1.测量标准切面:以右助缘下第一肝门纵断面为标准测量切面,胆总管要求尽量显示其全长至胰头后方。 2.测量位置:门静脉测量要求在距第一肝门1-2c m处测量其宽径,胆总管测量要求在其全长之最宽处测量。 3,正常参考值(cm):门静脉主干宽度(内径)~,胆总管宽度(内径)~。 五.脾脏厚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肋间脾脏斜切面,要求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门边缘至脾对侧缘之垂直距离测量。 3.正常成年人不超过4cm。 六.脾脏长度 1.测量标准切面:左助间脾脏斜切面。尽量显示脾的全长,同时显示脾静脉出脾门部图像。 2.测量位置:测量点选在脾上下极的包膜处。 3.正常参考值(cm):正常成年人不超过12cm。 胆系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胆囊测量 1.胆囊长径。胆囊颈部到底部的长度。在胆囊有折叠的时候,应分段测量,长径应为各段的和。正常值:小于8cm。 2.胆囊横径:为胆囊体的最宽径。正常值:通常小于。 3.胆囊壁厚径:正常值:小于。 二.胆管测量 1.肝外胆管:上段与门静脉腹侧伴行,其内径小于同水平门静脉内径的l/3;下段与胰头后方(胰腺段)、下腔静脉前方下行,其内径小于。正常胆总管内径随年龄增加,老年人可达10mm。 2.肝内胆管:位于门静脉左、右支腹侧,其内径多小于2mm。 胰腺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一.胰头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头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下腔静脉的前方测量,测量一般不包括钩突 3.正常参考值(成人):≤ 二.胰体 !.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体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腹主动脉的前方垂直线进行测量。 3.正常参考值(成人):≤ 三.胰尾 1.选择切面:胰腺长轴切面,将胰尾部显示清楚: 2测量部位:在腹主动脉的左缘或脊柱左缘进行测量; 3.正常参考值(成人):≤ 妇科超声检查测量方法与正常值

胎儿标准测量切面

附件3:标准胎儿切面及测量 早孕 ●头臀长 测量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体自然屈曲,头顶及骶尾部清晰显示,躯干部显示脊柱矢状面全长。 放大倍数:放大至胎儿躯体占据屏幕的2/3~3/4。 测量方法:光标置于胎儿头顶皮肤外缘至骶尾部皮肤外缘 测量次数:2次测量需全部完成 注意事项:入组胎儿首先测量头臀长,如头臀长<45mm,其它项均不需再测量或观察,同时应根据头臀长所对应的超声孕周预约11+0~13+6周的超声检查。如第一次检查时头臀长>84mm,该病例不入组。 ………………………………………………………………………………………………………●颈项透明层(NT) 测量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体自然屈曲。胎儿面向探头时应显示胎儿鼻骨回声。声束应垂直于颈背部皮肤,使颈后部显示皮下组织、皮肤、羊膜形成的三条强回声带。 放大倍数:放大至胎头及胎胸占据屏幕的2/3~3/4。 测量方法:光标置于胎儿颈部或上胸部皮肤层内缘及皮下组织层外缘,测量其间无回声带的最宽处。 测量次数:2次 注意事项:在胎儿头臀长45~84mm时进行测量。胎儿若面向探头,最好选择胎动之后测量,以便分清羊膜和胎儿皮肤层。光标放置应严格遵守下图所示的方法。应避免在胎儿过度仰伸

或屈曲时测量。 ……………………………………………………………………………………………………… ●颅脑横断面 标准切面:在不同水平胎儿颅脑横切面上,正常时显示完整的颅骨光环、完整的脑中线、蝴蝶形脉络丛、双侧丘脑和小脑。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儿头部占屏幕的1/3以上。 ………………………………………………………………………………………………………●颜面正中矢状切面 标准切面:胎儿正中矢状切面,胎儿面向探头,正常时应显示胎儿前额、鼻尖、鼻骨及鼻部皮肤、上下颌等结构。检查时应放大至胎头及胎胸占据屏幕的1/2以上。

超声胎儿标准切面

超声胎儿标准切面图文详解 妊娠中期对于胎儿的超声检查最突出的问题是检查的内容多、耗时长、风险大,所以能够掌握好胎儿的标准切面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超声检查,成为避免漏诊的关键。 1 双顶径标准切面 测量双顶径、头围的标准切面,也称丘脑平面。测量颅骨外缘到对侧颅骨外缘的距离即为双顶径,胎头软组织不包括在内。 该切面通过侧脑室前角、侧脑室后角、透明隔、丘脑。 ●从前到后的结构:侧脑室前角靠近中线,成八字形无回声区;透明隔成长条状无回声区,边缘在中线两侧成平行条状高回声;丘脑靠近中线,成放倒的“吊钟”样或“蘑菇”低回声;后角远离中线分开,可看到脉络丛高回声。 两侧透明隔之间的腔隙即为透明隔腔,正常时不超过10mm。 ●脑室率:在双顶径切面略向上平行移动的切面(测量侧脑室的标准平面),脑中线至侧脑室侧壁距离/脑中线至颅骨内缘距离。 妊20周以后,脑室率大于1/3区可考虑脑积水。但这个标准诊断脑积水容易有假阳性,可以“提示”或“注意”但不应该“诊断”脑积水。还应该参考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胎龄、脑中线移位及漂浮、头围明显大于腹围等情况。个人认为,采用脑室率大于50%比较可靠,被多数的超声医生沿用。 可以简单地用目测估计:两侧侧脑室外缘的距离超过双顶径的一半就应该考虑有脑积水了。

2 胎儿嘴唇的检查方法 首先显示胎儿双顶径标准切面,探头略向足侧平移,显示胎儿双侧眼球,以双眼球连线为轴,十字交叉后及显示胎儿面部冠状面。略调整探头位置及方向,浅面可显示胎儿鼻尖、双侧鼻孔、胎儿上唇、下唇。深面也可显示眼眶、鼻中隔、颏部、舌尖。 妊娠20周后胎儿面部多可显示,正常上唇呈弓形,嘴唇的前缘强回声边缘线完整、连续,人中沟、唇结节可显示。鼻中隔居中。 面部显示受下列因素影响显示不满意 ●胎儿俯卧位。 ●颏先露 ●羊水少 ●胎儿肢体遮挡 ●颜面部贴近羊膜面或胎盘。 左半图为面部正中矢状面,可显示前额、鼻子、上唇、下唇;眼眶横径与内眦间距大致相等。右半图为双眶横切面,可显示眼眶及晶状体回声。这个位置是观察泪囊膨出、眼球病变的最佳位置。 3 膈肌 左半图,左侧膈肌;右半图,右侧膈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