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合集下载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实现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本协同作用的产业体系。

以下是从战略层面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1.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 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1.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2.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未来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发展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1.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筑牢实体产业基础。

2. 加强链主企业引领,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3. 支持链主企业通过投资、合资、交易等多种方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形成重点支柱产业链。

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1.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2. 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领军企业。

3. 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结构。

2.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深化改革开放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 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3.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七、推进绿色低碳转型1.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发展清洁能源,降低能源消耗。

2. 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片区建设工作总结范文(3篇)

片区建设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在片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各地纷纷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本总结旨在回顾和总结片区建设工作的经验与成果,为今后片区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二、工作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为缩小区域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片区建设工作。

片区建设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三、工作成果1. 产业转型升级片区建设以来,各地围绕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2.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在片区建设中,各地加大了对交通、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

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如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电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条件。

3. 民生福祉改善片区建设注重民生保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

新建、改扩建了一批学校、医院、文化设施,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通过扶贫攻坚、就业创业等举措,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改善了民生福祉。

4. 生态环境保护片区建设强调绿色发展,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各地加强环境治理,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5. 体制机制创新片区建设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通过优化政府职能、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提高了片区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四、工作经验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生福祉放在首位。

2. 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3. 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5. 强化法治建设,确保片区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片区建设工作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企三年内工作总结范文(3篇)

国企三年内工作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国某国有企业已走过三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三年里,我们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深化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现将我单位三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工作回顾(一)经营业绩稳步提升1. 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三年来,我单位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5%,累计实现营业收入XX亿元。

2. 利润水平稳步提高: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0%,累计实现利润总额XX亿元。

3. 资产规模稳步扩大:总资产年均增长率为8%,累计达到XX亿元。

(二)深化改革创新1. 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责,增强企业活力。

2. 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全员绩效考核,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员工素质,激发员工潜能。

3. 科技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产业布局优化1. 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

2. 市场拓展: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提高市场占有率。

3. 品牌建设: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

(四)社会责任履行1. 安全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生产安全,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

2. 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加大环保投入,减少污染物排放。

3. 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三、工作亮点(一)创新驱动发展1. 技术研发:成功研发了XX项新产品,申请了XX项专利。

2. 技术改造:投资XX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生产效率。

(二)人才培养1. 内部培训: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外部引进: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三)企业文化建设1. 企业精神:弘扬“团结、创新、务实、奉献”的企业精神。

2. 企业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诚信经营、追求卓越”的企业价值观。

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重点难点与战略举措

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重点难点与战略举措

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重点难点与战略举措【摘要】本文围绕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通过引言部分对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

在分析了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内涵,探讨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了分析。

对战略举措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施路径的思考。

在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归纳,展望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本文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推动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要求、重点、难点、战略举措、实施路径、总结、展望、建议、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雄安新区新兴的国家级新区,是国家面向未来、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战略举措。

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将对北京市区域布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整治、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对雄安新区的定位、规划以及发展现状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新区的发展目标、发展规划以及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还需要对雄安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挑战进行分析,揭示其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背景介绍还需要探讨雄安新区建设的背景和动因,解释为什么要选择雄安作为新区建设的重点,以及雄安新区建设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治理首都梦的意义。

通过充分分析背景介绍,可以为后续的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难点分析、战略举措探讨和实施路径思考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雄安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雄安新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区,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新区的产业发展将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雄安新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研究新区产业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可以更好地指导新区产业布局、规划和政策制定,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优质的生活服务。

2024年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改革

2024年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改革

2024年引领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改革一、引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

要适应这种新常态,必须把握新机遇,积极应对挑战。

这包括加强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转型,才能适应新常态,抓住新的发展机遇。

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

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高端化。

因此,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这包括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深化改革,优化供给结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要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供给侧改革落地生效。

这包括加强产权保护,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

促进创新,提升供给能力创新是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要促进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优化服务,提高供给品质供给侧改革不仅要优化供给结构,还要提高供给品质。

要优化服务,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扩大开放,增强供给活力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增强供给活力。

同时,要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结论引领经济新常态和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推进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优化服务和扩大开放,推动供给侧改革落地生效。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已刻不容缓。

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培育和壮大六个新的增长点,打造辽宁经济升级版,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主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中度稳步提高,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但也要看到,2014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全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出现了需求动力明显不足,财政趋紧风险加大等一系列严峻复杂情况。

这些问题和矛盾,表面上看是外部需求不足、投资拉动减弱所致,实质上是一些未根本解决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爆发,是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的集中体现。

全省要把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改变传统支柱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不高,产出效益不理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部分重大技术装备及零部件严重依靠进口;初级、中级产品多,高级产品少;工业类产品多,生活类产品少;高消耗低效益产品多,小商品大市场低投入高效益的产品少;销售收入超千亿的企业少的现状。

二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较小,龙头骨干企业较少,产业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的状况。

2014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4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0.58个百分点。

三是提高服务业比重。

加快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并改变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服务业发展与重化工业发展不匹配的状况。

徐州经开区 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做法

徐州经开区 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做法

徐州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做法徐州经开区作为江苏省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其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徐州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做法。

一、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徐州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注重政府职能转变,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简化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徐州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力度,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引导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徐州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注重培育企业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创新创业支持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四、完善市场机制徐州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中致力于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加强法治建设徐州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注重加强法治建设,强化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执行机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徐州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注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人才来徐州经开区创新创业,推动经济发展。

七、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徐州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中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合作,通过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吸引外资和外国企业进入徐州经开区,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总结起来,徐州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经验做法主要包括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完善市场机制、加强法治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等方面。

这些做法为徐州经开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其他地区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哪里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哪里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哪里东北地区曾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那么,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呢?首先,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较为固化的思维模式和发展观念。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必须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政府和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业布局和产品生产。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驱动力。

东北地区在科技研发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科研的投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优化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部分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

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明确各地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

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格局。

培育新兴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东北地区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支撑。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东北地区面临着人才外流的问题,要通过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待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

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和策略: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 加强基础研究。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为产业升级提供源头活水。

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针对国家战略需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二、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我们必须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产业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提升传统产业。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

3. 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2.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市场机制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 促进企业兼并重组。

推动企业优化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

我们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1. 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监测预警。

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法规类别】体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石政发[2016]44号【发布部门】石家庄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09.22【实施日期】2016.09.2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石政发〔2016〕4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正定新区、循环化工园区和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冀政发〔2015〕27号)精神,推动我市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增强人民体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目标,深化体育体制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着力扩大体育服务和产业供给,着力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形成主体多元、有效竞争、充满活力的体育产品市场格局,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为打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极”做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符合省会城市定位的体育产业体系,打造环城自行车赛、正定马拉松、社区运动会、健步行4项高级别体育品牌赛事,培育多个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基本形成涵盖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传媒与信息服务、体育产品制造及销售等门类的体育产业体系。

人均体育场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40%,市民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消费支出明显提高,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体市民。

三、主要任务(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简政放权,全面清理阻碍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向社会资本开放力度。

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活动审批,公开年度体育赛事举办目录。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一、绪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旨在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智能化改造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是指通过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能力。

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注重创新驱动,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加快智能化改造,提高产业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本研究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总体思路包括:明确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智能化改造,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重点任务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优化政策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本研究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具体探讨,在组织结构上,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产业体系;在政策支持上,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在技术应用上,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在人才培养上,要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路径研究旨在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12.26•【字号】湘政办发〔2018〕84号•【施行日期】2018.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18〕84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根据中央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为基本路径,坚持以粮食安全、绿色供给、农民增收为基本任务,坚持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坚持以农民主体、市场主导、政府依法监管为基本遵循,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956万亩,耕地质量逐年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4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农膜回收率达到8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9%以上,湿地面积(不含水稻田)不低于1530万亩;粮食产能进一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农业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建立。

到2030年,全省耕地质量明显改善,化肥、农药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进一步改善,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方案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方案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 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地区经济 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03
实施策略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发展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产业格局。
淘汰落后产能
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推动 东北地区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 业集群和产业链条。
对社会就业的促进效应
增加就业岗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从而增 加就业岗位,缓解当地就业压力。
提高就业质量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和工资水平,提升 就业质量。
促进人才流动与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东北地区就业和创业,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为解决东北地区面临的问题,国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 地的战略,旨在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深化体 制改革等措施,推动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目的和意义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 。
通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结构调 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东北地区 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东北地区与其他 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全国经济的协同发展。
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 的沟通协调,争取政 策支持和资金倾斜。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 分工,确保各项工作 有序推进。
强化政策协调与落实
01
梳理现有政策,完善相关政策体系,确保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 可操作性。

进一步推进浙江体制机制创新

进一步推进浙江体制机制创新

流动 , 达到有效资 源的重新组合 和优化配 置 。在此 经济 并
高 度 融 合 的背 景 下 , 业 链 的 分 工 形 成 了 产 业 之 间 、 业 产 产 内 部 和 产 品形 成 的 多 层 次 分 丁格 局 , 国对 于产 业 链 的竞 各 争 1 激烈 , 3益 以抢 占高 端 地 位 。对 于 现 代 产 业 集 群 , 开 始 也 对 比 国 内外 经 济 社 会 形 势 的深 刻 变 化 ,不 难 发 现 , 现 行 的体 制 机 制 主 要 是 与 ] 业 化 初 期 粗 放 型 经 济 发 展 模 式 _
体 化 发 展 以 及 城 镇 化 过 程 中 的 产 业 支 撑 等 也 将 进 入 国
全 面 协 凋 可 持 续 发展 问题 。浙 江 正 朝 全 面建 成 小 康社
家 发 展 战 略 视 野 ,成 为 下 一 轮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 的 重 要 环
节。
会迈进 , 其经济 总量 、 均收入水 平等均居 全 国前列 , 人 但要 实现全 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 , 还存 在许 多“ 板” 弱项” 短 和“ 需
经济运行的十预 。建立和完善跨部 门统一互联 的电子政
务 平 , 极 推 行 网上 办公 。 完 善行 政 监 督 制 度 , 进 区 积 推
域 电子监察系统 网络建设 。 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 , 推进 政府信息公开 与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对 济社
会 活 动 和 人 民群 众 生 产 生 活 服 务 的引 导 作 片 。强 化 行 政 j
1 5
展; 加快传统产 业改 造提升 , 保持产 业持续稳 定发展 ; 加快
I i t i 点 nsgh 视
Z E ANG ECO NOM Y20 225 H JI 110

科技创新技改实施方案

科技创新技改实施方案

科技创新技改实施方案推进科技创新技改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以下就科技创新技改实施方案进行阐述,以推动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1. 增加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优化经费使用结构,提高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力度。

2. 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注重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研发,鼓励企业参与科研项目。

3. 支持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1. 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3.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参与技术转移与产业化。

三、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应用1. 鼓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2.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

3. 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市场化程度。

四、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1. 改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鼓励科研机构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2. 改革科技评审制度,建立公正、透明的科技评审体系,激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创新。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

五、加强国际合作,拓展科技创新渠道1. 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科技和创新成果。

2.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合作,推进对外科技合作项目,吸引国际优秀创新人才。

3.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和跨国科技创新合作。

六、加强对科技创新技改实施的跟踪评估1. 建立科技创新技改实施的跟踪评估体系,及时掌握实施情况和效果。

2. 针对评估结果提出调整措施,优化技改实施方案,促进科技创新技改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通过以上的科技创新技改实施方案,有望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功能布局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功能布局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日益紧迫。

当前,我国面临着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亟需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解决。

因此,必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功能布局。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

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环境压力大等问题,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竞争力。

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领域,要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只有通过加快转型升级,才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因此,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

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保障。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优化功能布局。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

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协调发展。

要加快培育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特殊经济区域,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同时,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能力,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最后,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推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要素。

因此,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吸引和固定一批高层次人才。

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国企在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工作总结

国企在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工作总结

国企在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工作总结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紧紧围绕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这一核心任务,持续推进改革,优化布局结构,强化创新驱动,深化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从五个方面总结我国国企在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方面的工作成果。

一、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企业体制机制近年来,我国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一方面,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断优化,权责清晰、管理科学、监督有力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持续推进,商业类国有企业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完善,公益类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显著增强。

此外,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步伐加快,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国有资本布局更加优化。

二、加强国有资本战略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国有企业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加强国有资本战略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一方面,国有企业积极投身国家战略项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投入;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退出过剩产能,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此外,国有企业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国有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注重管理创新,推行精益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同时,国有企业还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互联网发展,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国有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一方面,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海外业务,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携手创新,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国有企业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2024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

2024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
突出实绩实效
注重考核评估实绩实效,重点关注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 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成效。
实行分类考核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村庄制定差异化考核评估标准,提高考核评 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严格责任追究
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不力的,要严肃追责问责,确保各项 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建立奖惩机制
02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 长
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包括发展乡村产业、扩大农村就业 、深化农村改革等,确保农民共享现 代化成果。
03
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 设
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 党组织建设,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水 平,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坚定信心推进乡村振兴
01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 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通过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现阶段发展成果及挑战
• 发展成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 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0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背景
01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
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
作的重中之重。
02
城乡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农
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制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上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上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上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8.31•【字号】沪府办发〔2015〕38号•【施行日期】2015.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技术开发区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上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5〕38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经市政府同意,现就促进上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努力打造以开放型经济为特征的国家级经开区升级版,推动国家级经开区在体制机制改革、利用外资、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使其在上海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推动国家级经开区率先实现转型发展,将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绿色生态发展的示范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装备产业“走出去”的重要基地和标准引领的质量高地。

提升国家级经开区的品牌影响力,形成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开发区。

大力推进综合实力强、产业集群优、发展质量高的市级开发区申请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推动国家级经开区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一)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办区模式和管理方式,精简整合和科学设置国家级经开区管理机构,加强发展规划、市场监督、环境保护、安全监管等综合管理职能,完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

产改知识问答

产改知识问答

产改知识问答1. 什么是产改?产改是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简称。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调整经济发展中各个产业的比重和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 为什么需要产改?产改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适应力,促进经济的创新和升级,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3. 产改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产改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市场化程度,完善法治化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的国际化。

4. 产改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产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改革:通过改革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金融改革: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市场化改革: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国际化改革:通过加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推动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5. 产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产改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可以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适应力,促进经济的创新和升级,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产改还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 产改的难点和挑战是什么?产改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利益调整:产改涉及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调整和分配,需要解决好各方的利益关系问题;- 体制机制改革:产改需要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这需要解决一系列体制机制问题;- 技术创新:产改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这需要解决技术创新的问题;- 国际竞争:产改需要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需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日报/2011年/1月/10日/第010版区域经济回眸与展望・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推进①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武汉城市圈绘就区域协调发展新蓝图本报记者魏劲松本报实习生柳洁编者按“十一五”期间,综合配套改革在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推进试点,一系列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并逐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稳步推进,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转变。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接的时间节点上,回顾“十一五”期间各重点区域在创新体制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优化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进展,展望“十二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组织了这套“回眸与展望”系列报道,分“综合配套改革向纵深推进”和“区域规划全面实施”两个部分,敬请垂注。

核心提示2007年12月14日,武汉城市圈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3年来,武汉城市圈紧扣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产业格局和经济结构正在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化”目标调整,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

目前,武汉城市圈总人口约3000万,占湖北省总人口近一半;区域面积580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约8000亿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二。

2010年12月23日上午,咸宁市咸安区农民陈少居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痊愈出院。

他惊喜地在该医院结账处领到了新农合“直补”报销费3275.97元。

而以前,这笔费用得等他回到咸宁后再到当地农合办报销。

和陈少居一样,到2011年2月底前,1881万持武汉城市圈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的参合农民在武汉21家定点医院就医时可享受即时结报。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正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的成果。

体制机制创新破题“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试验权,我们要在科学发展上先试先行。

”湖北省常务副省长李宪生说,“围绕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和城市圈自身的特点,‘撤藩篱,破壁垒’,一系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正在武汉城市圈内形成。

”城市圈发展要融合、互补、一体化。

身在其中,人们已经感受到一系列变化:电话资费标准同城化试点展开,城市圈联结铁路建设开工,武汉两大开发区与咸宁、仙桃等地的“飞地经济”试验启动,武汉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转移互动加快,圈域内快速联结通道建设如火如荼。

各项改革探索陆续在武汉城市圈展开。

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正式启动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标志着湖北开辟了用市场化的办法推进污染减排的新途径。

政府部门利用财政资金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来5支创业投资基金加盟,实现了资本的放大效应。

人民银行、工行、农行等纷纷在武汉设立或筹建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开业,汉口银行顺利获批更名并在鄂州市设立分行,湖北银行获批筹建,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初见雏形。

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梁亚莉认为,有关部委一系列改革试点在武汉城市圈展开,切实推进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使政策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2010年,是武汉城市圈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

3年来,武汉城市圈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和行政管理等九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38项改革试验中成效显著。

通过对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等5大类28项统计监测指标数据进行综合加权测算,2009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总指数为89.56,比湖北省平均水平高2.35个百分点,2009年武汉城市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6.14%,空气优良率、湖泊水质达到了近年来最高水平。

重点项目承载梦想在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武汉城市圈拿出了一个包含177个项目、投资总规模1.3万亿元的重大项目清单。

武汉城市圈的美好愿景,正是依托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实施而逐步变成现实。

2008年,湖北举办了一场特殊的项目招标会。

武汉城市圈9市各拿出一个项目参与角逐,选出3个项目,每位中标者将获得1亿元的项目经费。

投标项目的基本门槛就是: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原则,贯彻科学发展理念。

而投标准备的过程,正是让项目准备更成熟,思路更明晰。

这种项目选拔的新机制,无疑更有利于好项目早上快上。

“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的项目建设引导到‘两型社会’建设上,把经济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武汉城市圈综改办副主任王培锦告诉记者,用招投标的形式决定“政府的钱往哪儿投”,这还是第一回。

如此3年,9亿元的政府投资,锁定了孝感市“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武汉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鄂州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工程等9个项目。

“无论是支撑产业发展的项目,还是改善民生的项目,投下去的钱,除了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收获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王培锦说。

这9个项目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除武汉市外,其余8个项目吸引了大型国企和民间资本110.2亿元;而武汉市则按照优先支持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好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项目的原则,在有关项目评估验收后,按照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贴息、奖励。

投融资体制、方式的创新,让一批支撑项目在短短的时间里相继启动:2008年底,武汉新港项目开工,建设目标为“亿吨大港、千万标箱”,到2025年,一座吞吐量逾1.636亿吨的新港将在长江中上游崛起;2009年3月,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圈内8市的“半小时铁路网”拉开建设序幕;2009年7月,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正式启动,截污治理、“六湖连通”、水网构建、水质修复提升……此外,“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花山生态新城等一个个项目纷纷开工或进入规划设计阶段。

“两型”产业强健筋骨“与以往城市行政区经济不同,城市圈资源如何合理配置、产业怎样统一布局、产业调整中谁起主导作用等,都需要慎重考虑、科学推进。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许克振说。

许克振认为,建设武汉城市圈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核心是改革创新,切入点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

武汉城市圈以“两型社会”为发展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将成为湖北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器。

湖北省委财经办副主任梁亚莉告诉记者,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循环经济、低碳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两型化”。

武钢集团总部所在的青山区,是武汉市两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区之一。

近年来,武钢投资65亿元节能减排,重点建设了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烟气脱硫、水污染治理等工程。

2009年武钢青山本部钢产量比2005年增长31.8%,但一年少排二氧化硫3986吨。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个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采用集约型和循环经济方式发展的新型制造业体系正在武汉城市圈内形成。

黄石市黄金山低碳示范新区曾将20多亿元的非环保项目挡在门外,如今,装备制造、保健食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相继布局,已构成低碳产业集群的大模样,今年可实现低碳产值百亿元;咸宁市启动打造金桂湖低碳经济示范园,总投资114亿元,规划面积31平方公里。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武汉城市圈新的支柱产业。

武汉光谷实现第一个千亿元产值用了18年,而站在“两型社会”的高地,实现第二个千亿元,仅仅用了不到3年。

在武汉光谷“光速”成长的背后,是以光电子、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聚集式发展。

与此同时,武汉城市圈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为原则,通过市场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优化组合。

2008年以来,武汉市与周边8市之间在钢铁、光电子、装备制造等产业建立了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武汉丰富的智力资源,又成为8市科技企业和科研成果推广的孵化器。

随着产业发展日益“两型化”,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

增强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魏劲松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考验的已不仅是一两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而是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从深圳特区到浦东新区,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区域”的概念越来越清晰,一个个增长极带动中国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武汉城市圈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2006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武汉城市圈位列中部地区四个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首;2007年12月批准的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又将武汉城市圈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应当说,武汉城市圈重任在肩。

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来看,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有利于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中部地区是连接东部和西部的桥梁与纽带,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促进中部崛起,既可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腹地,又可促进西部开发,呼应东部的津沪和西部的成渝地区,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来看,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有利于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向内陆辐射的交会点上形成强大支撑。

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般制造业在加快向中国内陆转移,而东部地区受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条件约束,相关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

中部地区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在承接大规模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日益显现,成为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地。

武汉城市圈开展“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也使湖北的产业选择新的发展路径。

从带动湖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来看,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将使之成为更有力的“发动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权利将推动区域内各城市加速一体化。

与其他城市群比较,武汉城市圈中,武汉的辐射能力巨大。

武汉通过产业对接和辐射,把周边城市连接起来,并逐步把这种辐射从1+8城市圈扩大到湖北全省,通过与宜昌、襄樊两大省域副中心携手,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雁阵”格局。

这也是湖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机制求创新规划谋一体本报记者魏劲松通讯员胡水兵武汉城市圈2007年底获批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大力推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圈域一体化进程,从而探索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九大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环境保护领域,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开工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8%;完成了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补偿和梁子湖流域生态补偿办法。

资源节约领域,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显雏形。

创新科技体制领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在建设企业信用体系、市场主体准入、鼓励创业投资、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实施高级人才个人所得税奖励、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方面,出台了16项政策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