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连翘.(qiào)巉.岩(chán)晦.暗(huì)楔.形文字(xiē)
B.蓦.然(mù)斡.旋(wò)羁.绊(jī)挟.而不服(xié)
C.冗.杂(rǒng)闭塞.(sè)幽悄(qiāo)强.词夺理(qiǎng)
D.糜.子(méi)龟.裂(jūn)襁.褓(qiǎng)白雪皑.皑(ái)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冥思遐想抑扬顿挫一代天娇气势磅礴
B.高屋建瓴敝帚自珍诚惶诚恐油然而生
C.铸剑为犁周而覆始日薄西山五彩斑斓
D.惟妙惟肖迥然不同莫明其妙一反既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愿意在相向而行
....的前提下增加自美进口贸易量,推动中美经济的共同发展。
B.晚会上,梧州市粤剧名家潘楚华将成名作《女驸马》唱得字正腔圆,令观众
刮目相看
....。
C.《厉害了,我的国》展示了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举世瞩目
....的发展成就,备受国人追捧。
D.梧州市市树六旺树,树形美观,四季常绿,它的大量栽种,将使市容市貌焕.
然一新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坚持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就是要达到“教育一个青少年儿童,影响一个社区,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目的。
B.无论外界环境和参赛条件都极端恶劣,“好声音”的歌手们总能够面带微笑、充满信心地完成所有的比赛项目。
C.从各国对黄灯的规定来看,设置黄灯的目的在于为驾驶员在红灯和绿灯之间提供一个“缓冲时段”,提醒驾驶员判断是过去还是停下。
D.这不可能是真的,我这样想,汽车不会跑这么远,差不多有三十公里左右呢。
5、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的一项是( )
A.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B.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D.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6、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他们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不仅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是社会道德的践行者。
②更是我们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草根大众。
③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物典型,不同时代的人物典型有着属于特定时代的鲜明特征。
④他们成为了我们前进路上的榜样和明灯。
⑤近两年各大媒体推出的人物典型,完全不同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老典型”。
A.③⑤②①④B.③①②⑤④C.③⑤①②④D.⑤①④②③
7、默写填空。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2)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流水不语,却传情启智。
孔子立于川上,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乘舟远渡津门的李白在低头的一瞬间被流水触发了乡思,“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面对一江流水思接千载,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咏叹。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详细的描写。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
B.上下一白/强饮三大白而别
C.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____和游湖人的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B.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赞,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C.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议论。
D.文章叙事时的情绪变化是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景象,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晚乘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描绘出一幅水墨湖山夜雪图。
B.甲文在写景之后,笔锋一转,继写湖心亭的奇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写对方的惊讶实际就是写自己的惊讶。
C.甲文写景,虽寥寥数语,即写出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乙文写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晚春时节西湖的神韵之美。
D.甲乙两文语言都很简省,甲文中的主人公既有遇人之乐,也蕴藏着淡淡的怅惘与哀愁,而乙文中的主人公则完全陶醉在西湖美景之中。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最近读书,偶然翻到一段记述,颇令人感慨。
宋代诗人石曼卿做海州通判时,发现县衙对面“山岭高峻,人路不通,了无花卉点缀映照”。
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叫人用黄泥裹着桃核做成弹丸,闲暇时便一颗颗往山岭上投。
几年下来,竟然“花发满山”。
后来,苏轼游历此地,赋诗赞曰:“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
”
空山收获繁花似锦,表面上看得益于诗人的奇思妙想和闲雅情趣,本质上则源自日复一日的坚持。
数年之间,没人记得清都有谁参加过投掷游戏,也无法计算究竟有多少颗桃核最终落脚山坡。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重复播种、静谧无言的守望等待,定然不会迎来满山芳华的惊喜。
其实,为学立志、干事创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
”诚如诗人所言,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
在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挥洒36年时光,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恒心,最终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缺水的命运。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更没有从天而降的“伟力”;那些不急不躁、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的人,才能在日积月累中抵达梦想的彼岸。
磨不有初,鲜克有终。
“坚持”二字,谈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做一阵子不难,做一辈子很难。
苏格拉底曾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要求大家每天甩手上百下。
结果,第一天所有学生都能完成,但一个月后尚能坚持者仅剩一半,一年后还在坚持的就只有柏拉图一人了。
现实中,不少人在干事创业之初也都意气风发,但在漫长而艰辛的跋涉路途中,逐渐褪去了干劲与激情。
殊不知,即使慢,即便遭遇挫折,只要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终能遇到美好风景。
坚持,可说是梦想的生动注脚。
当然,坚持不是不辨方向、不顾实际地盲目前进。
方向正确,步履再慢也终将抵达;目标缺失,行动再快也难偿所愿。
今天,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职业版图”被快速刷新,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更快的生活节奏。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认为积累和坚持已经落伍,下苦功夫没有前途。
于是,他们以最快的脚步追求速成,开网店赚钱就去做店主,“网红”吃香了又匆忙去直播……在浮躁中,一步步陷入了低效忙乱的怪圈。
对个体来说,不省思自身方位、不注重过程积累,就难免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
河北塞罕坝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面,如今绿树葱茏、天净水清,这样的绿色奇迹,映照着塞罕坝人超越半个世纪的坚守。
“万事从来贵有恒”。
日拱一卒的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作者:宋威。
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4.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享福与吃苦
①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
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
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
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
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
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支持的。
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
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
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
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
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伙夫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
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
”清朝末年,京城里旗
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
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
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
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
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
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
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
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
“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
”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选文有删改)1.请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
2.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3.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4.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种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一个装满书籍的家,一个在外省乡村度过的童年,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导师。
——选自英国著名诗人奥登《染匠之手》亲爱的同学,毕业在即,回眸往事,令你充满感激的记忆又是什么呢?请用你的生花妙笔,书写出来吧。
请以“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
D
B
B
C
B
C
(1)云归而岩穴暝(2)曲径通幽处(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二
1.D
2.奇景雅趣
3.C
4.(1)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与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5.C
三
1.最快的脚步是坚持。
(或坚持,永远是打开梦想之门的金钥匙)
2.①讲述宋代诗人石曼卿叫人用黄泥裹着核桃做成弹丸往山岭上投,使得“花发满山”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论题“坚持”;②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③故事鲜活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首先引用诗人的话,指出“生活之路迢遥,比拼的并非一时一地的速度”,然后举黄大发用36年的时间凿通水渠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坚持,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4.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举苏格拉底给学生布置“每天甩手300下”的作业的例子,并将柏拉图与其他学生进行对比,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坚持不易”的观点,
并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
或答:(1)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
(2)我们要崇尚吃苦精神
2.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
再分析吃苦的意义。
接着论证吃苦的好处和不吃苦危害。
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
3.(1)举例论证。
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
(2)道理(引用)论证。
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
(3)对比论证。
通过正(第四段)反(第五段)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4.示例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凭借勤学苦练,终成一代大书法家。
示例二: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贫,借书后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坚持抄录。
正是吃得苦中苦,终学有所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言之有理即可)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