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1 1 —1 4
基 金项 目: 2 0 1 1年 度 广 东 省 高 等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项 目“ 教 师教 育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改革 与 实践 ” ( B K WT 2 0 1 1 0 1 1 ) 。 作者 简 介 : 张 伟坤 ( 1 9 8 0 一) , 男, 广东 梅州 人 , 华 南 师范 大学 教务 处助 理研 究员 , 中 山大 学 2 0 1 1级 博 士 研 究 生 。 研 究 方向 : 教 育管 理原 理 、 高等 教育 管理 。
善 。 近 十 年 来 理 论 研 究 者 在 区域 高 等 教 育 结 构 调 整 与 区 域 互 动 、 区 域 高 校 管 理 体 制 、区域 高 校 布 局 结 构、 区域 高 等 教 育 发展 模 式 、 高校 与 区域 服 务 等领 域 取 得 了一定 成 就 。 但 未 来 仍 然 需 要 在 理 论 体 系 架

我 国 区 域 高 等 教 育 结 构
二、 近 十 年 我 国 区 域 高 等 教 育
结 构 调 整 的 研 究 述 评
目 前 。关 于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的 研 究 有 不 少 专
基 本 现 状 及 存 在 问 题
在 过 去 的 十 多 年 时 间 里 。 我 国 加 快 了 经 济 结 构 的调 整 , 促 进 了经 济 的 持 续 平 稳 较 快 发 展 , 有 效 应 对 国 际 金 融 危 机 :综 合 国 力 得 到 较 大 幅 度提升 , 市 场 进 一 步 开 放 并 逐 渐 与 国 际接 轨 , 逐
著 ,但 大 部 分 是 从 经 济 学 或 空 间地 理 学 的 视 角 进 行 探 讨 .专 门 研 究 区 域 高 等 教 育 协 调 发 展 或 结 构 优 化 的 论 著 较 为 少 见 ,相 近 的 研 究 散 见 于 论文 . 主要 从 社 会 学 和教 育 学 的 角度 进 行 探 讨 。 本 研 究 参 考 的 资 料 主 要 来 源 于 “中 国 期 刊 网 ” “ 中 国知 网 ” 等 全 文 阅 读 数 据 库 。以 “ 区 域 高 等 教 育” “ 教育结构调整 ” 为搜 索词 , 选 择符合条件 的 论文共 1 8 5篇 。 综 观 已 有 的 研 究 , “ 区 域 高 校 布

总结概述类论文范文

总结概述类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旨在总结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回顾,本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从政策、教育体系、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引言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总结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1. 政策支持: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已从单一学科体系向多学科、多层次的综合性体系转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

3. 师资力量不断提升:通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我国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得到显著提升,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4.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

5.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三、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存在的问题1. 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影响了改革发展的效果。

2.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区、学校之间的配置不均衡,影响了教育公平。

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部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例偏低。

4.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5. 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四、对策与建议1. 加强政策落实:完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2.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结构文献综述

高等教育结构文献综述
S in e& Teh oo yVi o c c e cn lg s n i
21 年 0 02 2月第 O 4期
科 技 视 界
高校科技
高等教育结构文献综述
麻 丽娟
( 山西 大学教 育 科学 学院 山西
【 摘
太原
0 00 ) 3 0 6
要】 本文主要 对我 国高等教育结构的 内涵、 影响 因素、 究意 义以及国外高等教 育结构的研究等几个方面做 了详 细全 研
联系方 式和比例关系 。这一概念是 目前众 多研究者 比较认可
4 科技视界 S INC 8l CE E&T C N O Y VS N E H OL G I O I
J f
S in e& T c n l g s n ce c e h oo yVi o i
2 高 等教 育结构 影 响 因素 的研 究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 的影响 因素 , 研究者们认 识一致 的程
度是相当高的。他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作为社会 的子结构之

《 论大众化进程 中的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一兼 谈我国大学生结 构性 失业 问题 》 闫卫华 、 文伯 的《 、 蔡 构建优化 高等教 育结构
经济发展 的需要 , 也阻碍 了高等教育 自身的发展 。因此 , 研究 美 国的高等教 育结构状况及其如何适 应就业市场 的需 求 , 对
于我 国高等教育 的进一步 改革 , 优化 我国高等教育结 构 , 促 进 其与市场 经济相适应 , 而促 进大学生 就业 , 有十分 重 进 具
为. 高等教育结构是 指高 等教育 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 间的
面的总结 , 并结合笔者 自己的认识 , 旨在进一步研 究我国高等教育结构 , 断完善和调整我国高等教 育的结构。 不

在反思与觉醒中寻求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理想模式

在反思与觉醒中寻求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理想模式

在反思与觉醒中寻求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理想模式作者:王肖,李群来源:《成功·教育》2013年第03期【摘要】本论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及其形式,接下来以我国的浙江大学为例,分析并讨论了浙江大学在三个历史分期内的组织结构形式,最后又结合浙江大学组织结构的改革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组织结构的理想模式进行了讨论与思考。

【关键词】组织结构;矩形;学部制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采用不同的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形式,对于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究竟有没有一种高效、理想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可以更好的促进学术自由和教授治学,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及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形式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是指高等学校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及其配合方式,或者说是高校组织结构的构成、排列与组合状态。

它通常是由两个方面的多种层次的部门相互交叉而构成:纵向上是学校——学院——学系(所、室、中心)等行政性部门,横向上是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等学术性部门,这些纵向的层次和横向的部类在整体上相互交织构成矩阵网络体系。

就我国高等学校来说,组织结构一般有以下五种形式:直线制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学院制组织结构和“矩阵组织”结构。

二、浙江大学组织结构调整的历史沿革1.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

建国初期浙江大学院系调整前采用“校——院——系、所”模式,调整及学习苏联经验后采用“校一系一专业、教研组”模式。

这一组织结构的改变,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才需求量不大的情形下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但到后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种组织结构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显现出涵盖面少等问题,大学的结构及教育内容显得过于单一。

特别是,这一时期的模仿苏联的组织结构改革,导致了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我国各高校的行政化现象非常严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阻碍了研究创新的进行。

2.八十年代末期的综合改革。

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

高等教育强国视域下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
构 伴 随着 大众 化 时代 的到来 发 生 了较 大 的变 化 , 目 前 基本 上 形成 了多形 式 、 学 科 教育 办 学格 局 。但 是 ,我们 也 要 看 到高 等教 育 结构 中还 有 一些 与经 济 社会 发展 不 相 适应 的 问题 。高等 教育 层 次 结构 中 ,虽然 已经 形
重庆高教
21年 l 01 2月第 2 4卷第 4期

高等教育强 国建设 ・
高等教育 强 国视域下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

【 摘

要 】高等 教育结构优化是建设高 等教育强国的首要前提 ,这不仅是提 升我国国际竞争力 的客观要求 ,还是我 国高
等教育发展 现状 的客观要求 。高等教育结构 中存在 的不同层次与科类人才培养质量 低下 、 结构趋 同以及 高等教 育资源分配不
国建 设 的客 观要 求
各 类 高等 教育 在校 生规 模达 到 10 60万人 , 比 19 98 年 增加 约 8 0万 人 【;高等 教育 的毛 入学 率 由 19 2 2 j 98 年 的 98 .%增 加 到 2 0 02年 的 1%,这 意味 着我 国高 5 等 教育 发 展 已经进 入 了大众 化 发展 阶段 ,这 比预 期 实现 高等 教育 大众 化 发展 阶段 的 时间提 前 了 3年 。 2 0 年 全 国共 有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和 成 人 高 等 学 校 09 28 6 9所 ,其 中,普 通 高等 学校 2 0 35所 ,全 国共有 培 养研 究 生单位 7 6个 ,其 中高 等学 校 4 1 。全 9 8个 国各类 高等 教育 总 规模 达到 2 7 人 , 等教育 毛 99万 高
“ 才 强 国” 略 目标 相适 应 的 高等 教育 结 构与 体 系 人 战 问题 ,是对 “ 怎样 建 设 高等 教 育 强 国” 的真 正 回答 。 同 时 ,在 国际优 质 教育 资源 涌 入和 高 等教 育 国际 化 的大 背景 下 , 高等 教育 结构 优 化这 一研 究 也是 提 升 我 国高等 教育 国际竞 争力 的现 实而 迫切 的任 务 。 在 高 等 教育 强 国背 景下 促进 高 等教 育 结构优 化 更 是 我 国高 等 教 育 发展 的现 实 要 求 。我 国在 19 99 年实 施 了高 等教 育 扩招 政策 ,高等 教育 实现 了跨 越 式发 展 。 招政 策 启动 后 ,19.0 1 高等 教育 连 扩 9 92 0 年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研究

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研究

校 长梅贻琦 先生 曾说 :大学 者 ,非谓 有大楼 之谓也 , 弱 , 而久之 , 必导致 教 师 队伍 的年 龄结 构不 能正 “ 久 势
教 师队伍 的结 构是指教 师 的整体 构成 的素质 。 教
职称 结构 是指 教 师 队伍 内部 各级 职称 的 比例关
职称结构是衡量教师 队伍 素质 的重要标准之一 , 对 师 队伍 结构 主要包 括 年龄结 构 、 职称 结 构 、 学历 结构 系 ,
第2 8卷 第 4期 2 1 年 7月 01
辽宁教育行政 学院学报
J un lo io igEd c t n mi itainI si t o r a fLa n n u ai a Ad nsrt n tu e ol o t
V0. 8 No 4 1 2 .
J l 01 uy2 1
建设 好一个 大学 , 高学校 的竞争 能力 ?清华 大学 老 师 占大 多数 ,而 中年 以上 教师 的人 数却 显 得较 为薄 提
有 大师之谓 也 。可见 , ” 大学 发展 的关键 是加 强教 师队 常地交 替 , 利于学 校 的长远 发展 。 不 伍 建设 。
( ) 称结 构 二 职

级教师流动性又大 , 留在本校 的高级教师较少 。 导致 因 教 师 队伍 结构的 问题分析 不 同类 型 、 同性质 的高校教 师队伍 的结构建设 此 , 不 一些 高校 陆续 出现 了后 备 教师 力量 不 足 , 乏 高 缺

应 符合各 种类型学 校的需要 , 建立起 符合 自己本校 的 水平 的学科 带头人 , 使得教 师 队伍 中的学术 梯 队难 以 教 师 队伍 结构 。只有建立 相对合理 的教师 队伍结构 , 形成 或质量不 高 , 师队伍 结构面 临严 峻的形势 。 教 才 能形成 良好 的学 术梯 队 , 发挥教 师群体 队伍 的整 体 作 用 , 学 校有 长足 的发 展 , 能 在竞 争 的环境 下 占 使 才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课题研究涉及多个方面,这些研究不仅关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还深入探讨其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功能拓展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新课题研究方向: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提升1.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研究如何建立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监控、学生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探讨如何通过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与国际化研究: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异同,探讨如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如何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国际化,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结构优化1.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结构优化研究: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层次(如专科、本科、研究生)和类型(如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结构特点。

研究如何优化高等教育层次与类型结构,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促进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2.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优化研究:考察不同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分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研究如何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等方式,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功能拓展1.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研究:分析高等教育在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研究如何拓展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社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研究如何在国际化进程中保持高等教育的本土化特色,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1.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适应性研究:分析当前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探讨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课程结构论文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课程结构论文

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专业课程结构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应当建构与跨学科综合教育相配套,有助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管理制度,合理搭配教学团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完善实践实习体系,以进一步提高这一培养方式的整体效果。

0 引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和载体,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其水平和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影响到高等学校能否很好的完成自身使命。

而作为普通高校,一般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深受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

同时,市场也是检验普通高校教学效果的最终裁判。

虽然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其自己相对知识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但这种完整性和独立性应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

专业方向,课程设置要与市场需求接轨。

因为对于普通高校来说,教学课程结构安排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具有决定性影响,课程结构的优化必将直接决定学生及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优化,直接关系到教学系统功能的最终体现——毕业生为社会服务功能和作用的强弱,即毕业生社会价值的大小。

本文引借价值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就普通高校社科专业课程结构如何改进和优化进行探讨,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1 单一专业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传统专业培养方式限制是学生知识单一化。

目前,高校大多是根据一定的专业设置规范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

这一方式一般是按不同的专业来开展教学的。

这里的所谓专业,就是高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业领域。

大体根据社会职业、学科、科技文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分为不同内容的课程组。

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求学生沿着一定专业方向所构成的课程组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业,以此形成一定的知识能力,获得专业毕业证书。

这种培养方式沿袭了计划体制时期的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是高校学生的专业是按一定学科标准划分的不同领域,这些领域及知识成为学生学习和选择职业的主要应用工具和载体;其次,专业安排一般是依托于某个学科知识领域的分类所形成不同的课程,并由此构成专业课程组;其三,各个专业一般均具有相对稳定的科学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中,学生课程的教学计划也是按着一定专业及课程组而定名。

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我国公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公立大学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存在许多问题,如权力分配不合理、决策效率低下、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

因此,研究我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如何优化公立大学的管理和治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公立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探讨其优化机制,以促进公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具体研究目标包括以下几点:1. 分析我国公立大学的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2. 探讨公立大学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

3. 探讨公立大学内涵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公立大学对外开放程度。

4. 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方案。

本研究对于我国公立大学的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我国公立大学的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现状,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2. 探讨公立大学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

3. 探讨公立大学内涵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对外开放程度。

4. 提出具有可行性的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方案。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案例研究、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了解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国内外公立大学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的比较及优化措施;通过专家访谈,了解公立大学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的具体情况及可行的改革方案。

四、论文结构安排本研究共分为六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主要介绍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目的,阐述本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二章:管理和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分析。

结构优化设计结课论文

结构优化设计结课论文

结构优化设计结课论文摘要:通过这学期课程的学习。

我基本对结构优化设计有了一个概念,知道了什么是优化设计,一些最基本的优化方法。

虽然可是有限,有些地方老师并没有具体讲,但是我已经知道了一些最基本的优化设计方法,比如一阶优化法、牛顿法等。

同时也可以在和我们专业接近的问题中小试牛刀。

关键词:结构优化设计、起落架结构正文:结构优化设计是指一项工程设计总是要求在一定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取得一个技术经济指标为最佳的设计方案。

结构优化设计中,其首要的问题是把一个工程结构的设计问题描述成数学表达式,及建立数学模型。

结构最优化设计的数学描述:1.设计变量:一个结构的设计方案是由若干个数量来描述的,这些数量可以是构件的截面尺寸,如面积、惯性矩等几何参数,也可以是结构的形状布置几何参数.如高度、跨度等,还可以是结构材料的力学或物理特性参数。

这些参数中的~部分是按照某些具体要求事先给定的,它们在最优化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称为预定参数。

另外一部分参数在虽优化设计过程中是可以变化的量,即为设计变量。

设计变量的个数,即所需求解最优化问题的维数。

2.目标函数:判别设计优劣标准的数学表达式称为目标函数,它是设计变量的函数,代表某个最重要的特征或指标。

优化设计就是从许多的可行设计中,以目标函数为标准,找出这个函数的极值(极小或极大),从而选出最优设计方案。

设计变量的个数,确定了目标函数的维数,设计变量的幂及函数的性态,确定了目标函数的性质。

3.约束条件求目标函数极值时的某些限制条件,称为约束条件。

它反映了有关设计规范、计算规程、运输、安装、施工、构造等各方面的要求,有的约束条件还反映了优化设计工作者的设计意图。

约束条件包括常量约束与约束方程两类。

常量约束亦称界限约束,它表明设计变量的允许取值范围,一般是设计规范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的数值,如板的最小厚度,圆杆的最小直径等。

约束方程是以所选定的设计变量为自变量,以要求加以限制的设计参数为因变量,按一定关系(如应力,应变关系,几何关系等)建立起来的函数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明显表达式的称为显约束;有些结构比较复杂,结构的应力、位移、自振频率、临界荷载等约束,必须通过较精确的计算方法才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隐含表达式,称为隐约束。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一、内容概要本文以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很多方面已不能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我国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有必要对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更加科学、系统、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2.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旨在深化专业知识、拓宽学术视野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河南实证

民办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河南实证
第 1 3卷 第 5期
2 0 1 3年 9 月
浙 江树 人 大 学 学报
J O URNAL OF Z HE J I ANG S HURE N UNI VE RS I T Y
Vo 1 . 1 3. NO . 5 S e p.201 3
民办 高 等教 育 结 构 优化 研 究 : 河南 实 证
的重要力 量 。优化 民办 高等教 育结 构是 民办 高等 教 育 内涵式 发展 的 重要 支 撑 点 , 合 理 的 民办高 等 教 育结 构 , 能有效 整合 和利用 教育 资源 , 有效 提 升
学 校整 体办 学实力 , 提 高 民办高等 教育 质量 , 推 动 民办 高等教 育 内涵 式 发 展 , 为 人 力资 源 的开 发 与
理论 问题 , 更 是一 个严 峻 的现实 问题 。
据( 2 0 1 2年 全 国 高 等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统 计 公 报》 统 计 显示 : 全 国共 有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2 4 4 2所 ,
其 中 民办 高 校 7 0 7所 ( 含独 立学 院 3 0 3所 ) , 占
化高 等教 育结 构 , 提升 高等教 育质 量 , 实现高 等教
育从 “ 补偿 性增 长 ” 向“ 适 应性 增长 ” 并逐 步 向“ 战
略性 增 长 ” 的方 向转 变 , 不 仅 是 一 个 亟 需 解 决 的
区域经 济建 设作 出更 大 的贡献 。河南 作为 我 国的
人 口与教育 大省 , 具有 代表 性 , 能 在 一定程 度 上反 映全 国 民办高等 教育 的整 体情况 。笔者通 过对 河 南 民办高 等教育 结 构 现 状 的分 析 , 提 出结 构 优 化
的战略原 则与 思路 , 以期 为我 国 民办 高等 教 育 整 体结 构优 化与 内涵式 发展 的推 进尽 微薄之 力 。

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的优化研究

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的优化研究

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的优化研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存在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问题;讨论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标签:高等学校师资结构学科建设优化策略一、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1.年龄结构比例失调,学科梯队出现断层合理的师资队伍年龄构成,应有合理的老中青年龄梯队,均衡的年龄分布,特别是40~50岁为最佳年龄期,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是师资队伍的主体,是师资队伍承上启下的连接带,是师资队伍科学发展的动力[1]。

然而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以1:16的师生比为合格标准的要求,使得不少高校迅速补充人力资源,青年教师的比重急速扩大,导致师资队伍普遍年轻化,40~50岁的中坚力量数量偏少。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40~50岁专任教师比例为27.73%,而35岁以下教师比重达到了44.06%。

假设今后青年教师比重基本不变,学校规模基本不变,教师在法定年龄退休,显然当前阶段的青年教师几乎“同时”退休,这必将造成学科梯队的“断层”。

同时,由于高校非常重视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加之老年教师向外流动较少,主要靠自然减员和退休,教师队伍老化现象突显。

因此从年龄结构上看,教师队伍年轻化和老化并存现象比较严重,高层次人才年龄偏大,老中青比例失调,存在着同步老化的不合理状态。

2.学历层次不高、职称结构不合理高校在扩招时,也会随之增加教师的数量,青年教师占据了相当大的人才引进比例,由于青年教师职称普遍不高,高级职称的比例没有得到强化反而有所下降,缺乏专业思想牢固、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教师队伍的局面仍然严重。

校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相对较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不利,专职科研队伍总体实力依然薄弱,跨学科、综合性人才几乎没有[2]。

分析教育部2012年高等教育(机构)教职工情况统计结果,普通高校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为169423人,占高校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1.76%;副高级教师为412692人,占28.65%;中级教师为576013人,比例接近于40%。

高等教育与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联动优化研究

高等教育与安徽产业结构调整的联动优化研究


其 次 , 安 徽三 次产 业 的就 业情 况来 看。长 期 以来安 徽第 一 从 0 0 1
2 0 02
2 0 0 3
20 04
Z 0 O 0
2 0 05
21 ( 07
图 1 安徽 宙三 次产 业产 值 变化 趋 势( 位 : 元 ) 单 亿
经 济 理 论
瑚。 《 陡譬 们 院 瓠  ̄0 0年 第 2期 21
高等教 育 与安徽产业 结构 调整 的联 动优化 研 究
谢责 勇
( 徽 财 经 大 学 ,安 徽 安 蚌埠 2 34 ) 3 0 1
摘 要 :区域 经 济 的 协 调 发 展 很 大 程 度 上 依 赖 于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的 调 整 、 级 : 业 结 构 的 升 级 加 速 了劳 动 力 在 各 次 产 业 之 间 升 产
数 据 来 源 : 徽 统 计 年 鉴 (0 0-0 9 。 安 2 0 - 0 ) 2
可 以看 出 , 这十年 间安 徽 的第 一 产业 产 值 大体 保持 在 一 个平
产业 的从 业人 员 一直 占有很 高 的 比重 , 二 和第 三产业 的 比重 明 第 显偏 低 , 也反 映 了安 徽 工业 化 进程 以及 第 三产业 发 展落 后 的产 这 业 结 构 现状 。下 图 4列 出 了 2 0 - 0 8年 安徽 省三 次 产业 就业 0 0- 0 . 2 人 员 构成 的统 计 。
全 国 的经济 增 长 水平 相 比较 , 徽还 是 处于 落 后 的位 置 , 约 安 安 制 徽 经济 发展 的一 个重 要原 因就 是 产业 结 构 的不 合理 , 因此逐 步 改 善 和调 整产业 结 构 , 推动 安徽 的经济 发 展 尤其 重 要。 而 随着 社 对 会 和经 济 的发 展 ,科 技和 人 才 已经成 为影 响产 业 结 构 变化 最 活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5000字: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相关论文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5000字: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相关论文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5000字: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相关论文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资源和国家财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是国家教育体系建设和引领国家创新发展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1. 数量的增加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层次的教育。

2. 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

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不断加强等都是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表现。

3. 国际化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不仅有更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走向世界,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和实践。

同时,学院与国际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也更加紧密。

二、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1. 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尽管高等教育已经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在资源分配方面,在广大农村地区和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的师资力量、教科书、教具配备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2. 学科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在一些学科即学科门类和学科专业上过多地开展,涵盖面非常广,尽管有一定的推广和实践的意义,但是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也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

3. 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当前,在高等教育中,随着新生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复杂化,也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问题,使得一部分毕业生陷入了就业危机残酷的竞争中。

工程结构拓扑优化的理论研究及应用_满宏亮

工程结构拓扑优化的理论研究及应用_满宏亮

提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拓扑优化技术的研究发展现状,讨论了拓扑优化的原理、方法以及各种拓扑优化算法。

其次,着重研究了SIMP 材料插值方法,建立了基于SIMP 理论的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模型,选取准则优化法对其密度迭代格式进行了推导;并且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有效地进行了平面结构的分析和拓扑优化设计。

然后,分析了拓扑优化中的数值计算不稳定性现象,研究了能够有效消除拓扑优化中的数值计算不稳定性现象的各种解决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

最后,利用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求解理论和算法,使用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works 对具体工程结构部件进行了拓扑优化设计研究,成功地应用到了实际工程问题中,算例结果表明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关键词:有限元拓扑优化材料插值模型数值计算不稳定性优化求解算法Key words: FEA Topology optimization Material InterpolationModel Numerical Calculation Instabilities Optimization Solution Algorithm-i-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 前言 (1)1.2 国内外拓扑优化研究概况 (3)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9)第二章现代结构拓扑优化理论 (11)2.1 拓扑的概念 (11)2.1.1 拓扑学的由来 (11)2.1.2 拓扑学及拓扑性质 (13)2.2 结构拓扑优化原理和方法 (16)2.2.1 拓扑优化的基本原理 (17)2.2.2 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17)2.2.3 拓扑优化设计方法比较 (21)2.3 拓扑优化设计的优化算法概述 (22)2.3.1 优化算法分类 (22)2.3.2 拓扑优化常用算法 (24)第三章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的模型建立与求解算法 (27)3.1 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模型描述 (29)3.2 数学模型的有限元离散 (34)3.2.1 单元应变和应力.........................................34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ii-3.2.2 单元平衡方程 (35)3.2.3 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的有限元离散形式 (38)3.3 基于SIMP 理论的优化准则法 (39)第四章结构拓扑优化程序实现 (45)4.1 基于SIMP 理论的优化准则法迭代分析流程 (45)4.2 优化过程的MA TLAB 编程实现 (47)4.3 计算实例 (48)4.3.1 单一工况简支梁算例 (48)4.3.2 单一工况悬臂梁算例 (49)4.3.3 多工况简支梁算例 (50)第五章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中数值不稳定问题的研究 (51)5.1 多孔材料问题 (52)5.2 棋盘格式问题 (52)5.2.1 棋盘格现象 (52)5.2.2 棋盘格式产生的原因 (53)5.2.3 棋盘格解决方法 (53)5.3 网格依赖性问题 (56)5.3.1 网格依赖性现象 (56)5.3.2 网格依赖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57)5.3.3 网格依赖性解决方法 (57)5.4 局部极值问题 (59)5.5 克服数值不稳定现象几种主要方法的比较.......................60目录-iii-第六章拓扑优化技术的应用 (61)6.1 拓扑优化分析软件介绍 (61)6.2 拓扑优化技术的应用举例 (65)6.3 拓扑优化技术应用算例 (67)6.3.1 算例一某型轿车车门内板的拓扑优化 (67)6.3.2 算例二某型轿车控制臂的拓扑优化 (71)第七章全文总结与展望 (75)7.1 全文总结 (75)7.2 研究展望 (76)参考文献 (77)摘要 (I)Abstract (I)致谢.......................................................... I-1-第一章绪论1.1 前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方法的快速发展,工程中许多大型复杂结构问题都可以采用离散化的数值计算方法并借助计算机得到解决。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是指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更好的方式和方法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

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学科专业的需求和趋势。

通过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和行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各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各学科专业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合理的结构安排,确保学科专业的有效对接与服务社会经济需求的匹配。

其次,需要关注学科专业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对学科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和方法进行系统的评估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科专业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要关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科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再次,要注重学科发展的结构调整和调优。

通过对学科体系中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可以调整和优化学科的结构组合,为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机会和平台。

同时,要关注学科间的协同创新,形成优势互补的学科群和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

此外,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设立的可行性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高校资源、教师队伍、科研实力、实验条件等方面的因素,确保学科专业的设立和发展具备可行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注重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学科专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还要注重与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紧密对接。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学科专业的优化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总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和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

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范文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论文已经成为评价学术能力和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分析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帮助学者和研究生更好地撰写论文。

关键词:论文,问题,解决措施一、引言论文是科研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撰写一篇好的论文对于学术研究者和研究生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然而,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于论文撰写过程中,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到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和学术价值。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以便更好地进行论文撰写。

二、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1.研究目的不明确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者往往在研究目的方面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

研究目的的不明确将导致论文在整体结构和论证方面存在问题,影响到论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2.文献综述不充分文献综述是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沿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研究者在文献综述中存在着语焉不详,泛泛而谈的问题。

这将影响读者对论文的阅读和理解,降低论文的学术价值。

3.数据分析不准确数据分析是论文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它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研究者在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和方法层面的问题,导致数据分析结果不准确或无法支撑论文的结论。

4.论文结构混乱一篇好的论文应该具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性,但是一些研究者在论文撰写时存在着结构混乱的问题。

论文结构混乱不仅使读者难以理解论文的主旨和论证,还影响到读者对论文的整体评价。

三、解决措施1.明确研究目的研究者在论文撰写前应该明确研究目的,并在论文中明确表达出来。

研究目的的明确将有助于论文的整体结构和逻辑性,使论文更具有说服力。

2.加强文献综述在撰写文献综述时,研究者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学术资源,对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和分析。

同时,研究者需要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选择高质量的文献进行引用和分析,以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论文2019-01-11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国内有关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逐年增加,但目前国内的研究未能摆脱大众化追求数量的弊端,以绝对数量、比例关系衡量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仍然占据很大的比例。

因此,本文意图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借鉴其优点,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结构优化;研究述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相对稳定,研究者开始将目光从关注数量的增长转向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关于高等教育结构的研究也随之增多。

近年来国内有关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并没有摆脱大众化追求规模和速度效益的阴影,表现为以绝对数据和比例关系为结构优化的目标,将高等教育大众化视为结构优化。

一、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现状1、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理论探讨高等教育何以必须调整结构,又该如何调整结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赖于我们分析和比较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所依据的理论。

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人力资本理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

人力资本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高等教育看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

如李锦奇认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高等教育的内容、结构、类型、专业设置等都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因此,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一个与之相配合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如国内学者肖玮萍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三个特征出发,指出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存在比例不合理、衔接性差及定位不清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耗散结构理论指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李锦奇认为高等教育系统也具有系统自组织理论中提到的远离平衡态、开放性、非线性、涨落发生四个条件,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动力机制分为外部动力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两个部分。

2、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研究高等教育层次结构,通常是按学历层次划分的,一般分为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学士)、研究生(硕土、博士)等。

冯向东认为,高等教育为“发展生计”,在层次结构上普遍表现出“专升本,中专升大专”的“趋同”、“攀高”、“升格”现象。

邱家洪、周航、王硕旺等则以“金字塔”为合理的层次结构类型,指出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研究生比重偏小、本科生比重较大、专科层次比重较小等问题。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亦可称为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它包括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学校类型、学习形式等各种类型和样式结构。

杨一心对江苏省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江苏省虽然形成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以夜大、函大、电大、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为辅的多渠道的高等教育形式,但成人高等教育的分布则存在布局失衡的现象。

康宏从国内外对比的角度指出,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发展远程教育和综合性大学。

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表示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同学科领域的构成情况,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横断面。

齐亮祖和刘敬发的研究发现,受历史传统的影响,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

杨一心等研究者通过对专业招生数位列前10的本专科专业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江苏省高等教育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过细、口径过窄、专业分布重复等问题。

3、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原因探析关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表现,国内学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对于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则研究较少。

已有的研究中,冯向东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的原因归结为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的不合理,因而导致高校与政府间为争取资源而进行博弈,高校与高校之间为争夺资源而恶性竞争,其直接后果就是,高校为政府而非为人民办学。

韩梦洁、张德祥等人从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问题,并提出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高等教育的调节机制和推动作用。

二、我国在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1、视均衡为优化,结构优化定位不清何谓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优化的高等教育是怎样的?这是高等教育内、外部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其各自的社会状况、经济需求、政治因素、文化背景不同,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也不同。

然而,目前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地域的独特性。

研究主要以国外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结构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应当努力的方向而未能考虑本土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现状。

在层次结构上,以“金字塔”型的层次结构为目标,追求专科、本科、硕士生比例的均衡。

在地区分布上,追求高校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均衡。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和已有条件进行结构调整,盲目追求全、多、平均。

2、宏观研究居多,微观研究不足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其结构的优化取决于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相互组织和平衡,仅仅从宏观角度如层次、科类、形式、布局、管理结构等方面,只能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大致的努力范围,而不能从质量上真正提高高校的水平。

如有研究者为解决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均的问题提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建高校的建议,若从质量方面考虑,新建一所高校,并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在于师资力量的加强。

因此,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既要有宏观的、全局的目标设定,但也要从微观的、内部的各要素着眼,逐渐改善。

三、改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的几点建议1、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驾齐驱高等教育结构是一个整体,它指高校与其外部关系以及高校内部间各个要素的构成状态和相互作用,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必须首先遵循系统论及结构理论。

一方面,高校必须具有开放性,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协调配合,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具有动态性,根据需要对其内部各个要素进行优化和重新组合,从而发挥高等教育整体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开展实证研究,从而使得理论指导更有实践性。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更重要的是满足地区的发展,发挥地区的特色,从地区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当前具备的条件综合考虑,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齐亮祖、刘敬发在其《高等教育结构学》一书中,将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划分为基础结构、队伍结构、组织结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

微观结构的优化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然而国内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以及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多以宏观研究即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类型结构、地区分布结构为主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微观结构的研究,致使研究所得出的结果千篇一律,并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如就基础结构来说,需根据一地区或者一个学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合理的用地规划、设备的购买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从而用最少的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不是盲目扩大学校规模,造成人、财、物力的严重浪费。

3、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研究同步进行科类结构是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是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专业结构可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中观结构,三者是从上至下,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不同的科类结构还有自身不同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专业结构等。

如师范教育属科类结构中的一个要素,而学前教育、教育学、天文学、图书馆学等属于其专业结构,思想政治课、外国语课、专业课等属于课程结构。

因此,科类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首先要考虑的即是科类结构,根据所涉及的科类数目,分为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

专业结构是科类结构的核心,开设何种专业,取决于科类设置。

专业结构是学生选择一所学校的根本依据,也是与学生就业紧密结合的因素,因此,科类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研究必须同时进行。

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应该是帮助高校正确定位,如创办单科性的大学虽然会在发展规模上受到限制,但却更容易集中优势资源,办出特色。

而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而言,需要剖析影响专业设置的深层次原因,并从专业设置上提出解决专业设置过细、口径过窄、专业设置陈旧的措施和方法。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目标就是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因而,我们在研究之前就需跳出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视数量增长和比例平均的思维模式,跳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怪圈里自圆其说的惯性思维,从高等教育的微观结构领域切入,将教育问题与实际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历史传统、政治因素综合为一个系统来研究。

参考文献:[1]齐亮祖,刘敬发主编.高等教育结构学[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2]何晓芳.大众化进程中的中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3]李锦奇.区域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0(2)[4]迟景明,何晓芳,程文,朱艳,李霞.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0(1)[5]冯向东.高等教育结构:博弈中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5)[6]杨一心,刘标,钟错.江苏省高等教育结构及其优化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7]韩梦洁,张德祥.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市场机制[J].教育研究,2014(1)[8]周航.浙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4)[9]肖玮萍.系统论视野下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探析[J].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1(2)[10]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