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导学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导学案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主备教师:李丽科组长审核:年级组审核:

学案小主人:班级:组次:

课题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学习目标

1.掌握“濒临、栖息、灰烬、摄取、刀耕火种、滥砍滥伐、意味深长、休戚相关”等词语。

2.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并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3.掌握文章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4.品味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认识“雨林”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与难点1 掌学习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并从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2 把握文章运用的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检测反馈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字词积累

1字音濒临栖息白垩摄取地壳

2 字义连锁反应

刀耕火种

意味深长

3 作家作品

二 1 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雨林”的知识。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人们揭示了怎样的事理

三速读全文

1、目前雨林的现状是怎么样的?目前,雨林正遭受人类的滥砍滥伐,它已经成为破坏最严重的生态区。文章第一段告诉我们:“雨林以没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每年有一个纽约洲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

2、雨林的消失,将会给人类带来怎么样的灾难?

雨林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样性生物大家园。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们将永远丧失一大批物种;意味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将遭受严重的破坏,它会加剧全球变暖的趋势;雨林的消失还将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

很可能会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

3把课文分四部分,找出各部分的中心句,然后概述内容提要。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

一,(1段) 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

遭到彻底毁灭.

果二,(2-5段)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果三,(6-10段)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果四,(11-13段)如雨林完全毁坏,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可能经历第6大规模灭绝.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文章中还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你找出这些句子并加以分析。

“刘易斯.斯科特的《雨林》一书列出的数字表明”——引资料

“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相当与40多个足球场)”

——列数字、作比较

“每年有一个纽约州大小的雨林永远消失”——举例子、做比较

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事理,即使陆地上最多

的绿色植物和海洋中最丰富的海藻,在给人类提供事物和氧气

的同时,还能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

预设问题二:说明文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请找出一些语句进行分析。

品味语言:

下列各句中横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

不能。“至少”说明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中最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在生长。实际数量会比2500种多。借此说明热带雨林中的植物是人类获取更多食物的宝贵资源。

2.最严重的那次大约发生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

不能。“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去掉之后,就失去了说明的准确性。

3我们已经永远失去了舌头长20多厘米、可从特殊品种的兰花中摄取液汁的达尔文

不能。“永远”,说明这一物种已经灭绝,同时暗含了作者对物种灭绝的惋惜和无奈。

预设问题三文章首尾引用了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的话,其用意何在呢?

采用说明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更能突显主旨,引人关注。

达标检测

阅读《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第4、5段

1、人们摧毁如此珍贵的资源的原因是什么?

伐木销售;砍掉树木、兴建牧场

2、“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l00克汉堡包”这句话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什么?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作比较,说明毁林兴建牧场的做法效率极低

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热带雨林的资源?请说出你的两点建议。

4、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雨林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列数字)

(2)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菜;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分类别、举例子)

(3)食物是一种既能构成躯体又能供应能量的物质。(下定义)

学习过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是一种体验。本设计注重以读激情,以读感悟,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仇恨、对清政府的憎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过程中,紧扣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这一问题,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五自然段,讨论归纳原因,激发学生的恨”。再让学生朗读文中描写圆明园辉煌过去的段落,激发学生的爱”。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

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 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 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2课时。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第七讲 我国毒品犯罪的综合治理防控战略

第七讲我国毒品犯罪的综合治理防控战略 美国犯罪学家雷克利斯认为,犯罪是个人内在的控制能力和社会中存在的外部控制因素缺乏的结果,当一个社会的控制力量减弱时,这种情况本身就是诱发犯罪的一个直接社会因素。毒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毒品犯罪的社会防控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毒品犯罪产生原因及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毒品犯罪不能仅依靠打击,而更应依靠社会力量。因此,采取综合治理的社会防控对策,将打击和预防相结合,强化毒品犯罪的社会防控力度,对于有效遏制毒品犯罪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本章力求在科学的社会防控战略指导下,择其要点论述如下。 一、落实联合国的禁毒战略 毒品问题作为全球性的灾难之一,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为了有效打击和控制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联合国分别于1990年和1998年召开了两次禁毒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 1990年联合国特别会议以“国际合作取缔麻醉品和精神药物非法生产、供应、需要、贩运和分销问题的联大特别会议”为题,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会上各国代表和国际观察员就禁毒工作进展情况和禁毒经验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审议了全球面临的禁毒任务,并通过了关于禁毒的《政治宣言》和《全球行动纲领》,宣布1991年至2000年为联合国禁毒十年。会议认为,全球毒品之所以如此泛滥,一方面是大量不法分子从事毒品的非法生产和贩卖,从中攫取非法利益;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吸毒人群的存在,这些瘾君子滥用各种毒品,为毒品贩卖提供了广泛的消费市场。正如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政策分析和公共事务部主任绍拉所说:“永久性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回到解决毒品控制的首要原则上来,那就是本着保护公众健康的原则把毒品控制起来。”基于此,在此次会议上确立了“减少毒品非法供应”和“降低毒品非法需求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21 圆明园的毁灭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去写,题眼是毁灭,文章的重点却写辉煌,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根据课程标准的三个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我力求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日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学习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就能激发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 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观和使命感。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应噶侵略者的 野蛮行为。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珑、剔”等10个生字,正确书写“损、皇、剔、统”等14个生字,重点指导“剔、统”两个字的书写。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玲珑剔透、举世闻名、 不可估量、众星拱月”等词语。 3.运用图示方法理清课文的叙事顺序和课文结构,并能借助图示把握课文主要 内容。 4.通过画出课文的重点词句,感受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对侵 略者的憎恨之情,增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包括教师) 5.通过教师范读、试读、挑战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 热爱之情以及民族自豪感,背诵三、四自然段。 6.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但作者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领运用反衬手法,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特点。

毒品的危害性

毒品的危害性 一、吸毒对身心的危害 (1) 吸毒对身体的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中毒主要特征有: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 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和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许多吸毒者在没有经济来源购毒、吸毒的情况下,或死于严重的身体戒断反应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或由于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戒断反应也是吸毒者戒断难的重要原因。 (3) 精神障碍与变态: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他们的行为特点围绕毒品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合并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形肝炎,及令人担忧的艾滋病问题。此外,还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 二、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2) 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 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 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 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 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 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二、无论用什么方式吸毒,对人体的肌体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一、静脉注射毒品 (1)静脉注射阿片类毒品的危害最大,后果严重而且是多方面的:不洁注射导致感染各种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破伤风、败血病、横断性脊髓炎,并极易传染乙肝、丙肝等血清型肝炎。不洁注射是传播艾滋病毒的重要途径。 (2)注射阿片类毒品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直接和全面的损害。静脉注射毒品,最容易引发吸毒过量死亡,国内外大量的统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肌肉或皮下注射毒品 注射部位的皮肤可能出现脓肿、感染、色素沉着、疤痕硬结等症状。 三、通过呼吸道途径吸食毒品 是指毒品加温后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吸食方式。长期吸食对呼吸道系统造成恶性刺激,轻者易患气管炎,重者导致肺炎、肺气肿和肺癌。

从控制毒品运输谈打击毒品犯罪

从控制毒品运输谈打击毒品犯罪【摘要】毒品犯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严重危害着社会安全,是各种暴力犯罪的罪魁祸首,而毒品运输是毒品犯罪的咽喉,控制了毒品运输也就基本上控制了毒品犯罪。 关键词:控制;毒品犯罪;毒品运输 一、毒品犯罪历史以及现状 毒品以及毒品犯罪在全世界范围内早已蔓延已久,是各国政府重点打击的最严重的犯罪之一。然而,从毒品犯罪打击的效果来看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毒品的非法生产、加工、制造、走私以及运输的规模越来越大和数量上升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毒品像瘟疫一样从原产地蔓延到世界各地,毁坏了数千万个家庭的和谐,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由此引发日益严峻的治安问题和广泛的社会问题。 毒品和毒品犯罪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是其他犯罪无法取代的。鸦片战争导致的丧权辱国的历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抹去不了的阴霾,正是因为这种历史情节,导致毒品犯罪让人“谈毒色变”,所以在对付毒品犯罪时尽管国家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惩治力度,但是还是跟预期的目的相差甚远,毒品犯罪对社会的威胁依然巨大。放眼全世界,毒品之危害几乎已经蔓延到每一个国家,毒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历史毒品的长期影响,再加上被打倒的反革命分子的捣乱和破坏,制毒、贩毒问题仍然相当严重。据统计,1949年全国吸食毒品的人数高达200万之多,制造、贩卖毒品的也有30万之众,罂粟种植面积达100万公顷①。毒品犯罪的泛滥,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安定和刚刚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为了不重蹈覆辙,在中央政府的引导下在全国范围内风风火火的展开了一系列禁烟运动,从周恩来总理面对外国记者的提问时毫不犹豫的说道毒品在中国大陆已经彻底根除,从这些话中就可以反应出禁烟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自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世界毒潮的泛滥以及我过改革开放的开展,毒品——这一犯罪的代理人又一次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之中,我国的毒品犯罪问题再一次死灰复燃,而且愈演愈烈,走私、贩卖、种植毒品案件时有发生。90年代初,在我国海洛因等毒品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冰毒、摇头丸又开始泛滥,导致我国毒品犯罪情势更加复杂和严峻。进入21世纪后,各种新型犯罪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让缉毒人员应接不暇,措手不及,而且大有向内地蔓延的趋势。虽然全国各级公安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破获了一系列毒品犯罪案件,抓获了大批毒品犯罪分子,搅和了为数不少的各类毒品,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国的毒品犯罪形式依然十分严峻,毒品犯罪活动呈现居高不下的特点并且持续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惩治与防范毒品犯罪的任务十分艰巨。 2012年上半年恩施州组织开展了禁毒严打、社会面扫毒、破案攻坚“三大”行动,破获各类毒品罪案245起,比上年同期上升380.39%,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283名,比上年同期上升356.45%,缴获各类毒品9911.42克(其中,海洛因4299.6,冰毒4199.67克,冰毒片剂1140.39克,吗啡145.76克,氯胺酮126克),破案数、缴毒数较上年均有大幅增长。成功破获我州建国以来制贩毒品第一大案--“利川7.7制贩毒案件”,此外,、还组织破获了“恩施4.2运输贩卖毒品”、“巴东6.4种毒案”、“恩施5.17跨省贩卖运输毒品团伙案”和“建始6.4蜗居贩毒案”等大要案件②。从数据上看,这些数据从正面反应了恩施州打击毒品犯罪所取得的成绩,对毒品犯罪防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数据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毒品犯罪情势是相当严峻的。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西南边境,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然而就是在这一被群山环绕的中国内陆腹地,其毒品犯罪情势确实如此严峻,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让学生了解雨林对于维护世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理清文章结构安排的逻辑顺序,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增强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选用 说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第三步:读课文,说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讨论公益广告: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但人类不能没有地球。 明确:从生态平衡的角度看,没有人类的地球仍可以生计盎然,但人类不重视环境保护,就可能失去我们唯一的安居之所。 在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里,有个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地方,也是生物学家的摇篮――热带雨林

第一步:读课文,说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 3、按下面的句式说话: 第---段:说明-------------- 。 学生说话: 第10段: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2—5段: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6—10段: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4、读课文,说说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珍贵植物物种濒临灭绝:水果品种,蔬菜品种,植物药源……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猩猩类昆虫植物药源……雨林毁 灭 破坏大气:冰川融解气候变化…… 水土流失:全球气温升高新一轮雨林毁灭洪水泛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设疑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雨林毁灭的惊人速度,也知道了雨林毁灭的可怕后果。那么文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强化说明效果的呢? 第二步:读课文,说句子 1,课课文,看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16花样1 5月25日交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16花样1 孔卓涵说起毒品,人们常常会想到砒霜、农药等能够致人死亡的毒性物质,而我们常说的毒品有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等。据联合国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毒品交易额达几千亿美元以上,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展到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全世界吸食各种毒品的人数已高达2亿多,其中17~35周岁的青壮年占78%!多少人因为贪恋毒品而丧失自己的青春、幸福和家庭甚至生命! 人们常说“烟枪一杆,未闻炮声震响,打得妻离子散;锡纸半张,不见烟火冲天,烧尽田地房屋。”这是无数吸毒者的真实写照。有一建筑包工头,几年前由于抓住了机会,积累了几百万的身家,家里有了豪华轿车,盖起了豪华小洋楼,还有温柔贤惠的妻子,听话懂事的孩子,为亲朋好友所羡慕。但他被毒友拉拢竟吸上了海洛因!被这白色恶魔缠上以后,他很快花光了家中的存款,接着卖掉了汽车,最后卖掉了小洋楼。老婆只好同他离婚,带着小孩离他而去。等他从白色烟雾中醒来时,他的家毁了,身体垮了,他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唉!真是“贪图一时痛快,毁掉一家幸福”呀! 毒品是全球性的灾难,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遏制、减少直至最终消除毒品犯罪,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缉毒部门与外国禁毒部门执法合作,成功破获了一大批跨国、跨区域毒品大案,摧毁一大批制贩毒集团和网络,有力打击了毒品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作为一名中专生,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今天做起,提高防毒意识,远离毒品,垒筑一道防毒屏障,让毒品失去成活的土壤。同时,学习和大力宣传有关禁毒知识。不要因为毒品的诱惑而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放弃温馨和睦的家庭,放弃自己远大的理想。 “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更像是一口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坚决抵制毒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教学方案)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教学方案)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 导学案(教学方案) 【温馨寄语】:热爱祖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 【学习目标】 1.复习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估量、销毁、瑰宝、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奇珍异宝”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圆明园宏伟建筑的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

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学法指导】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法反复地朗读、细细地品味 【知识链接】 第3自然段第二个分句“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这句中的“象征”是用具体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封建帝王为了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特造了一座“舍卫城”(即买卖街)和“北村山村”。一旦皇帝兴致来了,要逛街,就得马上把买卖街

毒品犯罪死刑限制适用问题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 I 引言. (1) 1毒品犯罪死刑适用各国刑罚考察 (3) 1.1中国毒品犯罪刑罚历史演变 (3) 1.2世界各国毒品犯罪刑罚考察 (3) 2国内立法与司法对毒品犯罪重刑化的体现 (5) 2.1毒品犯罪重刑化在立法中的体现 (5) 2.2毒品犯罪重刑化在司法中的体现 (5) 3 我国毒品犯罪死刑限制适用理由 (7) 3.1不符合死刑适用条件 (7) 3.2死刑的威慑作用有限 (8) 3.3顺应国际废除死刑浪潮 (9) 4 毒品犯罪死刑限制适用路径设想 (10) 4.1消除“唯数额论”对死刑的影响 (10) 4.2将纯度纳入定罪量刑考量范围 (10) 4.3扩大毒品犯罪中死缓的适用 (10) 4.4加大财产刑适用力度 (11) 4.5秉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11)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摘要 国际范围内毒品犯罪态势愈加猖獗,与毒品相关犯罪的死刑适用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对毒品犯罪从始至终都是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立法上看,对待毒品犯罪,从制作毒品原材料、培育、运送至吸食者手中,各个环节都严格细致地在我国刑法上被规定为犯罪,法网庞大缜密,罪名全面,因对毒品犯罪的敏感关注和治理,我国对待毒品犯罪始终重刑规制甚至动用死刑。在实践中,我国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率一直过高,仅次于严重暴力性犯罪故意杀人罪,与我国严宽相济政策相背离。现阶段越来越多人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内刑法、社会政策均日益成熟完善,对待毒品犯罪的相关制裁法律也从未减弱过,可为何毒品犯罪数量仍旧日益高升,毒品犯罪分子仍然不顾一切奔向亡命之路,由此观之,想要切实有效地治理毒品犯罪,并非是重刑打击即可控制的,而是需要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在短时间内,我国想废除死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可以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限制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这是目前来说最现实可行的做法。 关键词:毒品犯罪;刑罚适用;限制死刑;量刑情节;宽严相济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雨林,分析雨林毁灭的原因及造成的巨大灾难; 2、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默读,精读了解文章内容,把握重点;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品析,讨论法。 学法指导:自主圈点勾画、作批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身边的环境问题引出热带雨林,并展示热带雨林图片及介绍其特点。二、板书课题,解题。 “毁灭”是什么意思?“世界性”修饰“灾难”说明什么?破折号有何作用? 三、整体感知,梳理顺序。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雨林的现状是怎样? 2、雨林的毁灭将给人类带来怎样的灾难?(要求:学生先边读边自主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等形式找出答案,然后与同桌交流,再发言交流学习成果)(师生共同探究,课件展示板书) 3、雨林的毁灭将给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课件展示板书) 四、品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我们知道了雨林毁灭的速度,也知道了雨林毁灭的严重后果,但是,作者为了使说明的事理更加明白透彻,文章中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强化这种效果? 1、学生回忆已经学过那些说明方法,说出来。 2、学生找出说明方法,并讨论其作用。 (学法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自主找出相关语句,在旁边标上说明方法及作用,与同桌交流,然后发言交流学习成果。) 回答格式:我认为第段中的(哪句话)采用了的说明方法,作用是说明了或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五、品析说明语言。 分析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然而昆虫共有1000万种乃至一亿种,而且大部分在热带雨林生活。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稿三篇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演讲稿三篇 尊敬的老师们,友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目前,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毒品的泛滥直 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威胁。 依据联合国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每年毒品交易额高达5000亿 美元以上,毒品蔓延范围已扩展到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 全世界吸食毒品的人数已高达2亿多人,其中17—35周岁的青年占78%!这么多惊人的数字展现在你的眼前,你是否也感到一种前所未有 的恐惧呢? 不仅仅平常人吸食毒品,有些明星也吸毒。如成龙的儿子房祖名 与好友柯震东在北京某豪宅内吸毒被警察抓获,由此可见“法网无情”啊。只要你触犯法律,就必定会受到相对应的惩罚,看他们辉煌的人 生就这样被毒品侵蚀了。 毒品危害大,我们要远离它,即使它再怎么诱惑,我们都不能动摇,我们青少年要以身作则,不要参与毒品违法活动。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大家,不管你有多少的钱财、多大的权利或者 多高的荣誉,都不应该抱着侥幸心理去接触毒品,只要你沾上了他, 既害人又害己。 “关爱生命、远离毒品”对每个人而言,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 口号。无论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被动,有些路永久不能走,有的错 永久都不能犯! 篇二 尊敬的老师们,友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毒品乃万恶之源!毒品,是人间的祸根,一旦染上毒瘾,就如恶 魔缠身。 前一段时间,老师给我们看了禁毒影片《青春劫》。影片主要讲 姜霖因不听父母的话,走上了吸毒的道路,最后被警察逮捕,令人惨 不忍睹。 姜霖本来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可他经常看一些没教育意 义的书,英语成绩下落了。他的爸爸妈妈帮他寻到了一个英语补习班。有一天放学后,他去了网吧,在那里碰见了初中的朋友——波仔。在 波仔的盅惑下,他误吃了毒品。后来姜霖打电话问波仔这些东西有害 处吗,波仔却骗他没害。后来姜霖慢慢上瘾,并跟波仔去k粉。直到 毒瘾缠身时,他开始骗妈妈、同学的钱买毒品。他吸毒,成绩也随着 下落,由前十名落到最后一名。最后,波仔被警察逮捕了,姜霖也被 捉了。姜霖进了戒毒所…… 我看完《青春劫》后知道:吸毒是不好的,有些人也想戒毒,可 沾染容易戒时难啊,只要毒瘾一来,假如没有在吸毒品,那种痛苦将 生不如死,痛不欲生,多少意志坚强的人都忍受不了。我在各种禁毒 宣传画上也看到,甚至有的人用各种方法来分散注意力,有用刀割自 己的,有用头撞墙的,有把牙刷望鼻孔里塞的等等。难道他们不痛吗?他们也是没方法的,有的人就索性不去忍受,去向父母或亲戚骗钱。 骗不到了就去偷、抢、去杀人。有些人吸毒不是故意的而是在毒品贩 子的煽风点火下,或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你就试一下而已,再说你 意志力不是很强吗?没事的。”这样就会有人也这么想结果就去试一试。就是因为这么一试出大事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祖国的希望,为了我们健全的体魄、 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将来,让我们杜绝毒品,一起向毒品说不!为此,我们要在心中筑起一道心理防线,不要为了逞能或好奇去接触毒品。 确保自己不受毒品之害,不要让自己逐渐走向深渊,不要把自己推向 人生的尽头。我们还年轻,请好好珍惜我们的青春,莫让青春年华虚

圆明园的毁灭 作业 人教版

21.圆明园的毁灭 一、读拼音写词语。 xiàng zhēng yì shù xiāo huǐ qīn luè ting t ái lóu gé ()()()() () jīn bì huī huáng sǔn shī líng lóng tī tòu zhòng xīng gǒng yuè ()()() () 二、根据拼音填字,组词。 hóng ()伟()扬()水()星 lóng 玲()葱()灯()()飞凤舞 tì()牙代()()泪警() 三、形近字组词。 销()杭()瑰()损 () 稍()坑()魄()陨 () 哨()炕()槐() 侵()珑()誉()剔 () 浸()笼()誊()惕 () 四、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风景名胜.() ①超过;②优美的(景物、境界等)③能够承受或承担。 2.举世闻.名()

①听见②听见的事情,消息;③有名望的。 3.武陵春色.() ①情景,景象;②种类;③脸上表现出来的神情,神色。 五、在括号里天上恰当的关联词。 1.()昔日的中国曾经蒙受过耻辱,()我们不可否认今日中国的强大。 2.圆明园()建筑宏伟,()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历史 文物。 3.()我们忘记了屈辱的历史,噩梦()会重演。 4.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由、和 组成,所以也叫。此外,还有许多,分布在圆明园、、三面,般的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饱览着;流连其间,仿佛。 七、阅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 línɡ lónɡ tī tòu ( )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 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 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 hónɡ wěi ( ),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 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藏”字是()结构,部首是(),除部首外有()笔,在文中,它应该取读音()。(2分)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案集6篇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教学目标: 1、透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 2、透过组织观看禁毒教育电影及青少年禁毒宣传片,教育和引导学生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这天我们来讨论一下青少年禁毒的问题 出示课题: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教师:毒品损害健康,残害生命,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防线薄弱,好奇心强、决定是非潜力差,容易成为毒品侵袭的人群。 据调查,在我国的吸毒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80%以上。而且,近年来中小学生群体吸毒现象有所增加。个性是随着“摇头丸”的出现,青少年吸毒人数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吸毒年龄也更加“年轻化”。如果把毒品比做猛兽,那么它最容易下口的对象就是青少年;如果把毒品比做瘟疫,最容易感染的也是青少年。青少年一旦“染毒”,其身心健康受到的损害,远大于成人。 二、什么是毒品及毒品的种类。 1.谈话:同学们必须都听说过毒品,那什么是毒品呢?毒品都有那些呢?谁能说一说呢?(指名回答) 2.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构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常见和最主要的毒品有:(让学生看图片)鸦片、

吗啡、海洛因、冰毒、摇头丸、可卡因、止咳水、大麻等。这些毒品长期吸食都会成瘾,对人体产生危害,而且易感染疾病。如果服用过量,则可导致死亡。 3.组织观看禁毒教育电影及青少年禁毒宣传片,问: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谈话。) 三、介绍毒品的危害。(结合图片) 问:毒品有那些危害呢? 1.毒品毁人毁健康。 (1)毒品摧毁人的消化功能。 (2)摧毁人的神经系统。 (3)摧毁人的呼吸及循环系统。 (4)传染性病及“爱滋病(AIDS)”。 2.毒品令家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1)丧失工作潜力。 (2)倾家荡产。 (3)给家人带来无尽的折磨。 3.吸毒导致堕落、犯罪。 4.吸毒危害社会,成为世界公害。 四、给学生读有关吸毒者的故事,使学生受到教育。 五、讨论,交流体会。 1.了解了有关毒品的知识以及危害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由发言。 六、让学生了解防毒的方法。 1.问:当有人向带给毒品时,你会怎样做?(学生发言。) 2.防毒有五种措施: 一是直接拒绝; 二是找借口溜走;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教学设计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课前准备:调查生活中以木材为原料的日用品有哪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像竹子那样长到100英尺高的草,像苹果树那么大的雏菊和紫罗兰,像145英尺的树那么大的玫瑰吗?这些奇特的植物并非属于神奇--的科幻世界,它们就生长在地球上,在赤道南北两边的热带雨林中。请看:2.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风光图片及其奇异的动植物图片,并随风光图片配合以下文字介绍: 在地球赤道的南北两边,有几片终年湿润的土地。那里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条件。在这些地区,茂密的森林终年长绿,宛如环绕地球的一条翡翠项链,这就是热带雨林。其实热带雨林不仅美丽,而且也很神秘,因为那里的环境气候会让人很不舒服,一般人很难光顾,所以大多仍处于原始状态。但最重要的是,热带雨林作为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重要角色,它不仅养育着数量庞大的动物种群,其本身在生长过程中,还向大气中源源不断地供给着生命赖以生存的氧气。因此,热带雨林有了一个别称:地球之肺。 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很少一部分的热带雨林,是我们人类乃至整个生物界生存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如果它不复存在,地球的环境气候将产生重大变化。 近几十年,由于人们的破坏性砍伐,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锐减,由此所造

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千万年自然创造的生态环境系统一旦破坏殆尽,地球面临的将会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三)默读课文。 五分钟内读完全文,了解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读准字词:濒临栖息灰烬摄取海藻白垩纪 (四)梳理信息。 1.文中说了哪几层意思?你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体现各层中心意思的句子?(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参考如下: 第一(1段):说明雨林正以每分钟27万平方米的速度遭到彻底毁灭。 第(25段):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丧失一大批物种。 第三(610段):说明地球上生命多样性毁灭意味着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 第四(1113段):警告人们:如果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叶,地球很可能经历第6次大规模灭绝。 2.请说说雨林的毁灭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教师先引导:比如雨林毁灭,使珍贵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等,请说说还有哪些。 鼓励学生顺着思路探究,学生一边发言,教师一边板书,画出树形图。注意启发学生认识:。这是一张画不完的图。参考如下: 雨林毁灭 动物物种濒临灭绝 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日志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日志 毒品是什么?一时的沉迷,带来一生的痛苦。 多少人因此葬送了自己原本宝贵的生命以及美满的家庭,难道这些“迷途羔羊”还不能醒悟吗?曾经的旧中国,我们早已背上了“东亚病夫”的包袱,难道我们还要重演那场走向深渊的悲剧吗? 吸毒者多数短命,一般不超过四十岁。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不仅使家庭破碎,还会给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威胁。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吸毒的人数高达两亿,吸食毒品的交易额高达5000亿美元以上,毒品蔓延范围扩展到五大洲的两百个国家地区,而且全世界的吸毒者仍不断增加。毒品已成为困扰社会最大的隐患。“拒绝毒品”不止是一句口头的承诺,也是我们身为中国人应当承担的一份责任。 自1987年以后,各国在每年的6月26号都要集中展开大规模的禁毒活动。200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履行禁毒职责或者义务” 毒品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灾难。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如果再不遏制,将会严重泛滥,败坏社会风气。有一句话曾让我深深的感动“生命只有一次,同样的选择权也只有一次”。是啊,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要不回来了。这句话我送给那些吸毒者,以及“旁观者”。 禁毒已不是一个人的责任,也是全世界13亿人的责任。我们应当守望相助,我们的祖国应当走向安定繁荣,而不要因为“毒”而沉沦。为了自己,为了家庭,我们都携手共创明天! 150年前的英吉利人,带着贪婪的欲望,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既而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一页。有

导学案圆明园的毁灭

导学案圆明园的毁灭 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导学案使用时间___月____日 【温馨寄语】:热爱祖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美德。 【学习目标】 1.复习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准确读写、理解“估量、销毁、瑰宝、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奇珍异宝”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描写圆明园宏伟建筑的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学法指导】 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法反复地朗读、细细地品味 【知识链接】

第3自然段第二个分句“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这句中的“象征”是用具体东西表现事物的某种意义。封建帝王为了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特造了一座“舍卫城”(即买卖街)和“北村山村”。一旦皇帝兴致来了,要逛街,就得马上把买卖街布置起来:宫监人等立即扮成商人、手工艺人、游人,各处响起叫卖声,做各种交易,很像个热闹的街市。 【自主学习】 1、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众( )( )月诗()画()奇()异()天南()() 举()闻()玲珑()()金碧()() 二寻找意思相近的词语,是理解新词的一种好方法。请写出下列新词的近义词。 估量()举世闻名()瑰宝()销毁()境界() 三看拼音,写汉字 líng lóng tītòu gūliang hóng wěi huījìn ( ) ( )( ) ( ) 【合作探究】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毁灭”和“毁坏”一样吗?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不可估量”的损失就是不可计算的损失,无法统计的损失。我们发现这个

毒品犯罪的现状和对策研究概要

毒品犯罪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关键词:毒品,刑法,相应对策 摘要:本文以毒品犯罪的现状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以国外刑事法律、国际公约为借鉴,对毒品犯罪这一国际性问题进行了简述。本文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为五部分。一、毒品的含义及其特征,首先简述了刑法学界对毒品的定义,分类,制作,并分析了毒品的特征。并且简述我国和国际社会对精神药品和麻醉药品的管理规定。二、毒品犯罪的立法演进。在此部分对我国对毒品问题立法演进进行介绍。三、毒品犯罪的概念、刑罚。在此部分,通过对毒品犯罪的论述,尤其是对刑事责任的阐述,突出其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区别。四、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介绍我国毒品犯罪的历史和现状。透视毒品犯罪的成因。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探求毒品犯罪的成因,接着从现实的角度探求毒品犯罪的成因。五、毒品犯罪的防治与对策。阐明我国如何防治毒品犯罪。前言:毒品自从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便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毒品犯罪已经成为全球共同的难题,世界各国都进行了极其艰苦而而持久的斗争,而毒品犯罪并未就此消亡,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将就毒品犯罪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以求达到对打击毒品方面做出贡献。 正文:毒品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刑法学界对毒品的几种定义。 我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二、毒品的分类。 品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 从毒品的来源看,可分为天然毒品、半合成毒品和合成毒品三大类。天然毒品是直接从毒品原植物中提取的毒品,如鸦片。半合成毒品是由天然毒品与化学物质合成而得,如海洛因。合成毒品是完全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造,如冰毒。 ● 从毒品对人中枢神经的作用看,可分为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等。抑制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和放松作用,如鸦片类。兴奋剂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如苯丙胺类。致幻剂能使人产生幻觉,导致自我歪曲和思维分裂,如麦司卡林。 ● 从毒品的自然属性看,可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品,如鸦片类。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如苯丙胺类。 ● 从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看,可分为传统毒品和新型毒品。传统毒品一般指鸦片、海洛因等阿片类流行较早的毒品。新型毒品是相对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冰毒、摇头丸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在我国主要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在歌舞娱乐场所中流行。 三、毒品的制作。 易制毒化学品是指用于非法生产、制造或合成毒品的原料、配剂等化学物品,包括用以制造毒品的原料前体、试剂、溶剂及稀释剂、添加剂等。 毒品制造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常使用一些化学药品、化学试剂。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本身不是毒品,但由于其在毒品生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生产合成毒品的重要辅助原料,因而,经常被毒品犯罪分子用来生产毒品。 四、毒品的特征。 依赖性:毒品的依赖性又称为成瘾性,分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两个方面。生理依赖性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4 圆明园的毁灭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的15个会写字,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识字和理解。“金碧辉煌”这个词可结合文中句子以及相关图片来理解;注意区分同音字“臂”“壁”“璧”的不同用法。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境”与“镜”的区别,“陵”与“凌”的区别。 2.阅读理解。 本课讲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一段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困难,但是通过语言文字,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中呈现了两幅画面,“不可估量”呈现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的景观;“化为灰烬”展现的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惨景。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两幅画面呈现的不同意境、不同的感情,这样就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了。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用词的准确,以及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能用相似的表达来说一说看到名胜古迹时自己的感受,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1.预习提纲 (1)读通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2)初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3)再读课文,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4)三读课文,走出圆明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殿、珑”等10个会认字,会写“毁、估”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23个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第1、3、4自然段,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圆明园断垣残壁的幻灯片。 师:孩子们,请静静地观赏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两名学生作答。 师:从1860年开始,这些断壁残垣就默默地伫立在北京西北郊圆明园遗址,历经150余年岿然不倒,它们,是在诉说一段历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2.师生齐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释题:“圆”是“圆融完美”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毁”字书写时应注意“工”的最后一笔变成提,“几”的最后一笔变成竖弯。“毁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