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冲历史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冲侗寨历史概述
张子刚
增冲村位于从江县西北部,座落在高山间的河谷坝子上,地势平缓,植被完好,历史上鲜有地质灾害发生。
增冲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四面青山环抱,古树参天。发源于坨苗大山的增冲河从村落北、西、南三面环绕而去,东面还有一条水渠潺潺流过,使之四面青山绿水环抱。青山绿水,鼓楼花桥,戏楼民居,禾仓巷道,名木古树,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生态环境。这是侗族构建村寨所讲究“风水”的结晶。
一从江县的历史沿革
要了解增冲的历史概况,首先要知道从江县的历史沿革。因而首先要介绍从江建县前的基本情况。从江县设置仅有70多年历史。在历史上从江县地两汉时分属荆州武陵郡和交州郁林郡。宋始置福禄永从长官司,隶诚州。元增置曹滴洞(曹滴洞司辖今从江县信地、增冲、新民、谷坪、大融一带)、西山大洞军民长官司,境内其余地区分属古州、潭溪军民长官司,均隶思州宣慰司。明洪武十八年废,永乐元年复置。永乐十一年由思州宣慰司改隶黎平府。正统六年废福禄永从蛮夷长官司,置永从县。清顺治十七年废曹滴洞司,其地归黎平府经历司管辖。雍正五年废五
开卫、置开泰县,曹滴司地隶开泰县。康熙二十四年废西山阳洞司,其地划入永从县。雍正十年设永从县丞一员驻丙妹。乾隆四年以潭溪吏目移驻下江,三十六年置下江厅。三十七年,将潭溪司所辖12寨,古州厅所辖宰弄等117寨,永从县所辖巨洞等12寨及开泰县所辖苗岑等9寨划归下江厅。丙妹至传洞十三塘铺也拨归下江厅管辖。清末从江县地分属永从县、丙妹分县、下江厅、开泰县和潭溪司。其中隶属永从县的村寨有:潘里、宗里等48寨;隶属丙妹分县的村寨有:丙妹、平瑞等11寨;隶属下江厅的村寨有:蜡鹅、工纳等150寨;隶属开泰县的有:贡寨、曹滴洞等15寨;隶属潭溪司的有:高武、银潭等11寨。
民国元年沿袭清末建置,二年下江厅改为下江县,开泰县和潭溪司合并为黎平县。从江县地分属永从、下江、黎平三县。三年丙妹分县驻县佐一员。下江县治所驻下江,辖五区七镇五十九个乡。二十四年永从、下江两县隶贵州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隶第八行政督察区,同年撤销丙妹分县。三十年,下江县和永从县合并,置从江县。永从、下江两县各取一字,名为从江县,治所驻丙妹镇。从江建县后,重新划定从江、黎平两县辖地,将原永从县的顿洞、管团、下皮林、肇洞、登江、纪堂划入黎平县。将黎平县曹滴、往洞、高传、托苗、则里、会里、流架、平友、银潭、谷洞、大融、占里、帮土等划入从江县。从江县建置初辖七区二十六个乡镇,其中增冲区辖增冲、增盈、社架、大融、银
平5个乡,治所在增冲。
二增冲侗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
增冲属于汉语地名,侗语称为“通便棉”,意思是住在山冲内棉花平地上。这里土地肥沃,宽广,增产增收,人民生活富裕,因而取名“增通”,有的写成“正通”,后改为“增冲”。它有“通扫地方富足之地”的意思。据传增冲先民在此落寨已有700多年历史。
增冲共分为四个家族,传说“头共”由六洞的云洞(今从江庆云)迁居增冲,这一家族大,势力强居寨主地位;“头朝”由托苗寨的“五令”搬迁到增冲;“三十”由今黎平潭溪迁入。“三十”中又分为三个小家族,即“小三十”、“务办三十”、“九间三十”,统称“三十”家族;还有一个大家族是“三公”家族,是由三个直系兄弟繁衍而来。“正四百,甲六十”就是增冲分家族的原则,四百户的增冲以六十户为一个家族,后来的杂姓分编于各个家族之中。头共、头朝、三十和三公,又分别称为:头爪、二爪、三爪和四爪。还有个传说是,增冲居民是来自江西吉安府,先迁到传洞,再迁到高传,最后迁到增冲定居。这一支的后裔可能是上述“三公”,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据清光绪《黎平府志》和《开泰县志》等方志和散落在民间的历代碑刻记载,直到明清两代,汉文化才开始在侗族地区传播。增冲所在的九洞地区最早用汉字记述的碑刻是清康熙十一年七
月初二立的《万古传名》碑。康熙至乾隆年间处理高传和信地的田地纠纷结果,三次都用汉字勒石立碑。一是康熙五十六年三月由黎平府经历厅公断,高传、信地两寨头人所立;二是清乾隆二十一年古州理苗府勘明后立的《界碑》;三是争葱、曹滴、它苗、滚玉和盘羊五寨头人经过调解结果而立的。争葱的头人是香冈,曹滴的头人是扒盼。这些都是用汉字记述当地当时的历史文献。增冲开办私塾且有文字记载的是清道光初年。当时有黎平府城人黄朝德在增冲设馆办学,进行汉文化教育。增冲现存的清道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立的《名扬百代》碑及相关残碑就是塾师黄朝德先生撰写的。
侗族地区在历史上有以数字指代地区(或片区)的情况。如六洞、八洞、九洞、千三、六百、二千九之类。“洞”,又写作“硐”或“董”。“洞”有两个意思,一是封建王朝在侗族社会中所设立的组织,叫作溪洞或洞,它是介于县、土司和村寨之间的基层行政组织;另一个意思是村寨联盟,名曰“款”或“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敏文先生称之为“古代侗族社会民间地理志”。
增冲所在的九洞,在宋代属于容江巴王长官司地,元代改置曹滴洞蛮夷军民长官司,治所在今朝利村。元至元二十年设曹滴长官司,隶属于湖广行省思州宣慰司。明永乐十一年二月,以原思州宣慰司所领的潭溪、古州、八舟、洪州、泊里、福禄永从、
曹滴洞、西山阳洞七长官司地置黎平府,治所在今黎平。清顺治四年清军克黎平府,十七年平定曹滴司杨华如之乱,废司入府。康熙元年六月黎平府添经历一员,管辖曹滴司,雍正五年隶开泰县。民国二年,增冲隶黎平县第六区,治所在增冲。民国三十年设置从江县,黎平县的第六区曹滴、则会、平流、银谷、大融、坨苗、社架、往增、高信增盈等10个乡,660平方公里,二万余人拨归从江县管辖。
三增冲侗寨历史发展变化
由于侗族原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学艺术、民族历史、生产知识、伦理道德、念词款规等等,都是靠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因而给我们研究侗族村寨历史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增冲一带的侗族先民,是何时在这里定居的,因没有文字记载,仅靠歌谣和传说,很难得出准确的年代。从元代设置曹滴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和往洞1984年重修鼓楼写的“元朝至正一三到此创居乙未岁,当代中华修画甲子年”来推断,增冲先民定居这里,不应晚于元代。经过元朝和明朝数百年的繁衍发展,村寨已达到一定的规模。
地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与交通建设分不开的。清雍正年间,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边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开辟新疆六厅(即古州厅、清江厅、丹江厅、八寨厅、都江厅和台拱厅),继续实行“改土归流”。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