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实践与研究1. 引言1.1 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情绪失控,幼儿可能会因为受挫或不满意的情况而大声哭闹或发脾气,甚至出现打人、踢人等行为。
其次是自我中心,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只顾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考虑他人感受的行为,比如抢夺玩具、不愿意分享等。
幼儿任性行为还包括冲动行为,幼儿可能会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出不理智的举动,比如突然扔掉玩具或推倒物品。
幼儿可能表现出固执己见和不服从的行为,拒绝接受成人的规则和指导,甚至表现出挑战性和顽固性。
幼儿任性行为的表现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幼儿在情绪控制、社会交往和规则遵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干预和引导。
1.2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重要性矫正幼儿任性行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情商。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任性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和引导,可能会演变成持续性的问题行为,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矫正幼儿任性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任性行为的存在不仅会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困扰,更会对幼儿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矫正幼儿任性行为不仅是对幼儿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对整个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需要。
只有及时、有效地矫正幼儿任性行为,才能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成长阶段,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未来社会栋梁。
2. 正文2.1 心理学理论与幼儿任性行为心理学理论对幼儿任性行为的解释和矫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任性行为是由外部环境条件所引发的,通过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可以有效地改变幼儿的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和调控,通过奖励积极行为和惩罚消极行为,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任性行为是由于认知能力不足而导致的,幼儿在认知发展的某一阶段容易表现出任性行为。
幼儿问题行为的纠正及实施策略
幼儿问题行为的纠正及实施策略幼儿的问题行为看似细小,但是如果不施以教育,加以纠正,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知道,行为纠正是有严格的程序的,但是在幼儿园,作为一位普通的老师,很难规范操作,原因在于幼儿园现状不允许。
现在幼儿园的现状是:两位老师面对30~40个孩子,不可能有精力;再则,很多老师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训,很难把握纠正法的真正内涵。
于是,老师们需要简便的、易操作的、效果理想的方法。
因此,我们将在运用纠正法的同时,将纠正法加以简化,并运用于日常的教育中。
一、巧妙运用语言的魅力,春风化雨般地纠正偶发性问题行为只有4岁的嫣嫣不知从哪儿学了一首“儿歌”:“XX的头,像皮球,……”这不,她正得意地朝一小朋友念呢。
这小朋友很聪明,马上就听懂了她的意思。
就跑来告诉我:“老师,嫣嫣骂我。
”“哦,她骂你什么呀?”“她骂我的头,像皮球……”等他念完儿歌,我对他说:“真能干,这么长的儿歌你听一遍就学会了。
”他愣了一下,但马上笑了。
我对嫣嫣说:“嫣嫣,你觉得他的头像皮球吗?好象还是你的头比较圆,更像皮球。
还有谁的头很圆,像个大皮球呀?”原本等着挨批评的嫣嫣也放松了紧张的表情,大笑起来,好多孩子也被我们开心的笑声吸引过来,一起寻找像皮球的头了。
分析:如果老师因此批评了嫣嫣,就等于无意中强化了两种问题行为:一是骂人,二是斤斤计较。
也许嫣嫣只是因为好玩才念的,不妨就当作是玩笑话。
换了角度来评析事情,既可轻松化解原本可能产生的问题行为,也能启发孩子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何乐而不为呢!二、巧妙运用强化物,明确纠正已形成的问题行为强化物是该幼儿所喜好的,能满足他的需要的,能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率的一种刺激。
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当幼儿的一种行为出现后,即得到强化物,那么,下次在同种情况下,这种行为出现的机率就会升高,这就是正强化的原理。
强化物的运用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奖励。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效果显著的方法。
1.运用自然强化物,在物质的满足中纠正幼儿问题行为自然强化物包括,一是消费性强化物:糖果。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幼儿期是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在这个时期,一些幼儿可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打人、咬人、踢人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他人造成伤害,也会影响幼儿的社交能力和情绪发展。
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一、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要想有效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需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可能来自于孩子的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幼儿处于自我主张阶段,因表达能力不足而选择使用攻击行为;或者受到其他儿童攻击的影响而模仿他人的行为。
因此,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应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建立积极的行为规范设立积极的行为规范有助于引导幼儿正确行为的树立。
以积极的语气和方式告知幼儿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鼓励他们使用言语去解决问题而非使用攻击手段。
同时,可以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如“不打人”、“不咬人”等,并通过正面激励的方式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进行奖励和表扬,以增强他们正确行为的意识和习惯。
三、教授冲突解决技巧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解决冲突,家长和教师应教授他们一些冲突解决技巧。
比如,教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同时,通过角色扮演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将问题进行讨论、倾听对方意见、寻求妥协的重要性。
四、提供替代行为选择幼儿攻击性行为往往源于他们无法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因此,在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时,提供替代行为选择非常关键。
例如,教导幼儿在感到愤怒或受到挫折时,可以选择撤离现场、寻求成人帮助或通过言语进行沟通。
五、与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幼儿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对于矫正攻击性行为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教师应保持密切的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和解决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问题。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支持将有助于形成一致的矫正方法和态度,提供一致的行为规范。
六、提供安全的环境为了避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至关重要。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
1. 家庭教育观念的误区: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任性、依赖性强等。
2. 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导致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容易影响到幼儿,使他们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 幼儿园教育不足:部分幼儿园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不足,如忽视德育教育、过分追求学术成绩等。
对策:
1. 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既要关爱孩子,又要教育孩子,使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加强道德建设,营造一个有
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4. 加强幼儿园德育教育:幼儿园要加强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5. 家校合作:家长和幼儿园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6. 增强幼儿自我约束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如游戏、故事等,培养幼儿自我约束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班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及矫正研究
中班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及矫正研究幼儿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育阶段之一,儿童的饮食习惯对于他们的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中班幼儿阶段,很多幼儿存在饮食行为问题,这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班幼儿饮食行为问题及其矫正研究。
一、中班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表现中班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挑食。
挑食是中班幼儿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之一。
他们对于某些食物有偏好或反感,常常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而拒绝尝试新的食物。
这种挑食行为导致了他们对于综合营养的缺乏,影响了身体健康。
2.偏食。
偏食是中班幼儿另一个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
他们只吃某几种食物,而排斥其他食物。
这可能是由于口味的偏好、家庭风格的影响或心理上的抵触。
偏食行为可能导致孩子的营养摄入不均衡,从而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免疫力。
3.过量进食。
与挑食和偏食相反,有些中班幼儿会表现出过量进食的行为。
这可能是因为孩子对于某种食物有特别的喜好,或者是因为情绪不稳定或缺乏控制力。
过量进食不仅导致孩子的体重增加和身体素质下降,还容易引发一系列相关健康问题。
4.厌食。
在某些情况下,中班幼儿可能出现厌食的表现。
厌食可能是由于孩子对于某种食物有负面情绪或体验,也可能是因为生理或心理原因导致的食欲不佳。
长期的厌食行为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
二、中班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中班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存在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营养缺乏。
挑食、偏食和厌食等饮食行为问题会导致中班幼儿的营养摄入不均衡,从而造成各种营养缺乏。
营养缺乏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和免疫力,并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如贫血、免疫力低下等。
2.心理问题。
中班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挑食、偏食和厌食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有关。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稳定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3.社交问题。
中班幼儿的饮食行为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在团体生活中面临一些社交问题。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
什么是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也称行为困扰,不良行为等,主要是指儿童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1攻击性行为(如:打踢抢)2嫉妒性行为3退缩性行为4破坏性行为5残忍性行为6说谎行为7睡眠问题8饮食问题9排泄行为10多动行为11抽动行为12咬指甲行为13依赖性为
1多动症矫正:(原因)遗传因素,脑部轻微创伤,社会心理因素,(方法)培养和发展其自制力,注意力,通过鼓励奖赏将某种行为持续,代币法通过次数统计给幼儿一定奖励,
2偏食挑食矫正(原因)家庭因素父母偏食,不良饮食习惯,(方法)
3过分依恋行为的矫正(原因)遗传因素,父母教育方式过分溺爱,(方法)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要过分溺爱。
4手指行为的矫正(原因)母亲喂养方式不当,母乳不足,缺乏关爱,对幼儿园环境不适应(方法)要耐心不要恐吓,满足幼儿生理心理要求,从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5攻击性行为矫正(原因)遗传家庭溺爱社会(方法)奖励法
6遗尿行为的矫正(原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性格自卑胆子小
7语言障碍行为(原因)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脑缺氧大脑发育不良(方法)
8手淫行为矫正(原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电视家庭心里因素孤独(方法)催眠疗法。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的诊断与辅导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的诊断与辅导
第5页
主要表现
注意障碍, 注意力涣散, 易分心, 做事有始无 终;活动过多, 在需要平静场所下过分活动, 小动作多, 不能恪守集体活动秩序和纪律, 扰乱他人;任性冲动, 自控力不足, 易激惹, 情绪不稳, 做事冲动, 不顾后果;学习困难。
其中以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分为主要症状
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
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如跑步、打球、爬 山、跳远等, 如有条件, 应安排他们做一 些室外内活动, 使他们过多精力能释放出 来。不过, 在安排他们进行活动时, 应注 意安全, 防止危险。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的诊断与辅导
第15页
3.加强集中注意力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 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习惯。能够从看图 书、听故事做起, 逐步延长其集中注意力时 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第一排座位上, 方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监督和指导。 假如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 应及 时表彰、勉励, 以利于强化。
第8页
孩子多动行为原因分析
多动与儿童本身气质类型相关 有一部分儿童是因为家庭原因使之产生情感
障碍, 表现为多动 好动是儿童天性使然 多动也与儿童社会学习环境相关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的诊断与辅导
第9页
孩子多动行为辅导
◆正确认识儿童气质先天差异; ◆要学会观赏孩子, 维护孩子自信, 树立榜样; ◆应努力营造民主、友好教育气氛; ◆父母应改变教养方式, 培养儿童对外界正确认知; ◆正确认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 及时引导儿童行
身心唤醒性
幼儿常见问题行为的诊断与辅导
受害者厌恶性
第24页
(二)攻击分类及表现
劳伦茨: 情感性攻击、工具性攻击
外显攻击(身体伤害)
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及矫正方案
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及矫正方案一、咬手指行为案例:小明是一位5岁的男孩,经常咬自己的手指甲。
有时候甚至咬到手指出血,这使得他的父母非常担忧。
矫正方案: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咬手指行为可能是由于焦虑、无聊或者模仿他人所致。
为了纠正这一行为,可以尝试以下策略:1.建立奖励机制:例如,如果小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咬手指,父母可以给予一些小的奖励或者称赞,帮助他树立起自我满足感和自信心。
2.提供替代品:咬手指的行为可以用其他行为来替代,例如捏橡皮泥、咬水果等。
3.关注心理需求:父母和老师应该关注小明的情绪状态,了解他是否感到焦虑或者无聊,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二、攻击性行为案例:小红是一个3岁的女孩,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打人、踢人等。
矫正方案:对于攻击性行为,首先父母和老师应该理解,这种行为可能是由于情绪不稳定、模仿他人或者为了获得注意而导致的。
以下是矫正方案:1.树立榜样:父母和老师应该以身作则,展示出友善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加强沟通:父母和老师应该与幼儿多沟通,了解她内心的需求和情绪状态,避免使用惩罚手段。
3.建立冲突解决技巧:例如,教幼儿如何用语言表达情绪,或者寻找成年人寻求帮助。
三、胆小害羞案例:小丽是一个5岁的孩子,胆小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
矫正方案:胆小害羞可能是由于缺乏自信或者陌生环境所致。
以下是一些矫正方案:1.增加自信:给小丽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如表演、演讲等,以增强她的自信心。
2.接受挑战:鼓励小丽接受一些适当的挑战,如参加夏令营、参加体育活动等,帮助她逐渐克服害羞心理。
3.社交技能培训:教小丽如何与人交往,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与人聊天等。
四、偏食行为案例:小刚是一个7岁的男孩,有严重的偏食行为,只吃少数几种食物。
矫正方案:偏食行为可能是由于缺乏营养知识、不良饮食习惯或者心理因素所致。
以下是一些矫正方案:1.培养兴趣:父母可以尝试将食物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或者讲述关于这些食物的故事,以增加小刚对食物的兴趣。
幼儿行为问题的识别与矫正技巧
幼儿行为问题的识别与矫正技巧幼儿时期是孩子人格形成和价值观建立的关键期,家长对幼儿行为问题的认知和处理方式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有责任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行为矫正建议,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行为问题的识别行为问题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攻击性、逃避性、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等多方面表现。
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要客观认识孩子的行为特点,区分什么是正常发展阶段的暂时性表现,什么才是持续性的问题行为。
例如,3-4岁的孩子喜欢”我不要”、“我自己来”等言行,这些通常是自我意识增强的反映,并非问题行为;但如果孩子长期表现出故意破坏他人物品、反复对父母怀有敌意等,则需要及时干预。
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造成幼儿行为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生理因素:如大脑神经功能异常、感官缺陷、营养不良等。
家庭环境:家庭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长自身问题等。
社会文化:同伴关系问题、接受的价值观引导等。
心理因素: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差、自我认知偏差等。
针对不同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矫正措施非常重要,简单一刀切是行不通的。
幼儿行为问题的矫正技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表达关爱和理解,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
运用积极的引导、合理的奖惩,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会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的习惯。
营造有益的环境氛围。
家庭、幼儿园、社区应该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孩子提供适宜的行为模式。
必要时寻求专业辅导。
如果问题持续严重,可以请教心理咨询师或医生等专业人士,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家长要以耐心、同理心的态度,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方位、全方位的矫正措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预防日后更严重的行为问题。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
行为矫正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分析与矫治三篇任性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给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
行为矫正是一种针对幼儿任性行为的干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任性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愿,缺乏合作精神和自制力。
这些行为包括拒绝服从,经常发脾气,对规则和约束不敏感等。
造成这种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以及自身的个性特点等。
针对幼儿的任性行为,行为矫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干预:一是建立积极的肯定性关系。
父母或教师应该与孩子建立起积极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注重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努力和积极表现,以增强孩子们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二是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
制定明确的家规和班规,告知幼儿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行为,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遵守规则。
三是提供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其积极性和动力。
对不当行为要适当惩罚,让孩子明白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并引导他们担当责任。
四是培养社交能力。
提醒幼儿注意他人感受,培养友善和合作的意识,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互动。
鼓励幼儿主动分享和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
对于有任性行为的幼儿,行为矫正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干预方式。
通过建立积极的肯定性关系、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提供合理的奖惩制度和培养社交能力,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范。
这将有助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增强自控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 设立明确的目标:明确目标,例如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培养合作精神,提高遵守规则的意识等。
2. 建立良好的关系:与幼儿建立亲密的关系,增加亲子或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加相互理解和信任,为干预创造有利条件。
4. 打造激励机制:提出明确而具体的奖励措施,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适时赞扬和奖励他的行为,并给予一些实质性的奖励,如游戏时间、小礼物等。
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
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矫正解决方法幼儿期是儿童成长中重要的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内开始建立个性和了解社会规则。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幼儿可能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能够帮助父母纠正幼儿行为问题的具体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是解决幼儿行为问题的基础。
父母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支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互动。
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和问题,理解他们的感受,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回应。
通过与孩子的沟通,父母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有效地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
二、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幼儿常常因为缺乏自控力而表现出行为问题。
为了纠正这些问题,父母需要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规则应当简明扼要,并且与孩子年龄相适应。
父母应当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重要性,并且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解释和示范。
此外,父母还应当对孩子遵守规则而展现出的积极行为给予赞扬和奖励。
三、培养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行为问题的矫正不仅仅局限于惩罚和限制,更应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些适当的责任和自主权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同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种培养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行为问题,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四、提供积极的替代行为和活动对于一些幼儿常见的行为问题,比如攻击性行为或者情绪失控等,父母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替代行为和活动来帮助孩子纠正这些问题。
例如,当孩子感到愤怒或者沮丧时,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一些放松和冷静下来的活动,比如玩游戏、听音乐或者进行一些体力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得到缓解并且逐渐学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五、与专业人士合作如果孩子的行为问题严重到无法通过家庭纠正,父母应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与合作。
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咨询师或者幼儿园老师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可以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幼儿园幼儿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幼儿园幼儿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一、问题清单:
1.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部分幼儿在日常生活习惯上存在问题,如不能独立上厕所、不能整理个人物品等。
2. 幼儿社交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问题,如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分享意识等。
3. 幼儿注意力不集中:部分幼儿在课堂活动中容易分散注意力,无法专注地完成学习任务。
4. 幼儿自信心不足:部分幼儿在面对新事物时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5. 幼儿卫生习惯需要加强:部分幼儿在个人卫生方面存在问题,如不勤洗手、不按时刷牙等。
二、整改措施:
1. 加强生活自理能力培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引导幼儿学会独立上厕所、整理个人物品等基本生活技能。
2. 促进幼儿社交能力提升:组织丰富的集体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培养其
分享、合作等社交能力。
3.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其专注学习的习惯。
4. 增强幼儿自信心:鼓励幼儿勇敢尝试新事物,肯定其表现和进步,逐步提升其自信心。
5. 加强卫生习惯教育: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按时刷牙等。
幼儿问题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治疗与干预 在对口吃儿童提供咨询帮助时,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采用“中性忽视”疗法:当孩子出现言语不流利或者轻度
口吃时,应采用“中性忽视”疗法。 2. 要有好的讲话习惯和氛围:不模仿口吃者讲话,不催促儿
• 沉默的童童:
第一节 幼儿问题行为概述
一、 问题行为的概念
• 问题行为是相对于幼儿的正常行为而言的, 两者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
一、 问题行为的概念
• (1) 行为必须与年龄相符 • (2) 幼儿的行为必须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 (4)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够逐步学会遵守
纪律,懂得奖与罚的意义,并能遵守有关的法则。 • (5) 能正确处理同伴关系以及与同伴之间发生
“良性口吃”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模仿行为 (2)精神创伤 (3)大脑功能单侧化异常
慢性口吃: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而不能自行痊愈的一类口 吃。
慢性口吃的发病多数与遗传因素有关, 得出这一结论是基于两种现象:
1. 口吃儿童家族中,患口吃的人数要比一般人群多。 2. 通过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单卵双胎两人同时患口吃的
的冲突 • (6) 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表现与环
境相一致
二、 问题行为的表现
• 第一,行为不足。 • 第二,行为过度。 • 第三,不适当行为。
三、 问题行为的分类
• (一) 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 • (二) 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 • (三) 心理性问题行为 • (四) 品德性问题行为
四、 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 就攻击行为的频率而言,学前阶段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频繁,随着年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一、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1.1 问题的定义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在学前阶段,儿童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如打人、骂人、抢东西、不听话等。
这些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认识和矫正是非常重要的。
1.2 问题行为的原因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原因:学前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育过程中,他们的大脑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自我控制和情绪管理的能力较弱。
这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而表现出问题行为。
(2)社会环境因素:学前儿童所处的家庭、幼儿园或学校环境对他们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这些环境充满了冲突、紧张和负面情绪,那么学前儿童就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严厉或者忽视孩子的需求,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行为。
1.3 问题行为的危害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人际关系: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容易引起其他儿童的排斥和反感,导致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
(2)损害自尊心: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问题行为往往会导致他们在同伴中失去尊重,从而损害他们的自尊心。
(3)影响学习能力: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降低学习效果。
问题行为还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挫败感,进一步影响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措施2.1 加强沟通与理解家长和老师要学会与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家长和老师还要关注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行为并进行干预。
2.2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需求,关爱和支持他们的成长。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
简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看法及矫正措施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说到这个,可能有些家长会一脸苦涩,真是孩子们的小“闹剧”总是让人哭笑不得。
其实,这些行为往往是他们在探索世界的一部分,当然,也有些行为是需要纠正的。
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梳理一下这些问题,顺便聊聊怎么帮助小朋友们走出“迷途”。
2.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2.1 常见问题行为首先,咱们得先了解这些小家伙常干的“坏事”。
有时候,孩子们就像小火箭一样,冲来冲去,精力旺盛得不行。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课堂上总是坐不住,老是想跟小伙伴聊天,甚至打打闹闹。
你要是说他,他可能还觉得委屈:“我就不想听那个大人的话!” 还有一些孩子,可能在遇到不喜欢的事情时,会大哭大闹,真是让人感到无奈。
再者,有些小朋友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自私,比如玩具只想自己玩,别人靠近了就开始“抗议”。
哎,这种行为可不太好,要让他们知道分享的乐趣,不然长大后怎么跟人相处呢?2.2 行为背后的原因说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可不少。
首先,孩子们的语言能力还在发展,很多时候他们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就通过哭闹来引起注意。
其次,孩子们的情绪管理能力也还不成熟,遇到挫折就容易发脾气。
这就像是汽车没加油一样,动力不足嘛!再者,模仿也是个关键,看到大人或小伙伴怎么做,他们就想学,也许不一定是对的。
3. 矫正措施3.1 亲子互动的重要性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首先,亲子互动是个好办法!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玩,聊聊天,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他们会觉得“哎,爸爸妈妈都喜欢我,我也要努力做个好孩子!”比如,晚上可以一起看书,或是做一些简单的手工,这样不仅能增进感情,也能教他们一些新的东西。
3.2 设定规则和奖励机制再来,设定一些简单的规则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课堂上要安静”,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图画或者符号来帮助他们理解。
别忘了,规则要简单明了,像个“游戏规则”一样,让他们觉得有趣。
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幼儿问题行为矫正案例题目:解析:一、问题行为可能的原因。
1. 生理因素。
中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本身相对较短,一般在10 15分钟左右。
如果集体活动时间过长,超出了小明的注意力极限,他就可能坐不住。
小明可能存在过剩的精力,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身体活动机会,就会通过在不合适的时候离开座位、打扰他人来释放能量。
2. 心理因素。
寻求关注。
小明可能发现当他离开座位去打扰其他小朋友时,老师会给予关注(即使是批评的关注),他可能是为了获得这种关注而重复该行为。
对活动缺乏兴趣。
如果集体活动的内容或形式不能吸引小明,他就容易分心,进而出现坐不住和打扰他人的行为。
3. 环境因素。
座位安排可能不合理。
如果周围有比较调皮或者容易引起他兴趣的小朋友,他可能更容易受到干扰而离开座位。
活动空间的设置,如果活动空间过于拥挤或者缺乏明确的区域划分,也可能导致小明行为失控。
二、矫正方法。
1. 调整活动。
根据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调整集体活动时长,将较长的活动分解成几个较短的小活动,中间适当穿插休息时间。
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增加趣味性。
例如,如果是故事讲述活动,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如让小朋友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动作等。
2. 正面引导与强化。
当小明在座位上表现出安静、专注的行为时,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贴纸、口头表扬等。
强化他的正面行为,让他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被认可的。
设立明确的行为规则,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告诉小明,例如“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听老师讲话是好孩子的表现”,并且在每次活动开始前提醒他。
3. 合理安排环境。
重新安排座位,将小明安排在比较安静、自律性强的小朋友旁边,同时避免周围有过多干扰因素。
优化活动空间,确保每个小朋友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且明确划分不同的活动区域,如听讲区、操作区等。
4. 增加身体活动机会。
在集体活动之前或之后,安排足够的体育活动时间,如早操、户外游戏等,让小明有机会释放过剩的精力,这样在集体活动时他可能会更容易安静下来。
幼儿问题行为处理的常用方法
幼儿问题行为处理的常用方法
幼儿问题行为处理的常用方法包括:
1. 强化法:适用于矫正儿童偏食、多动、遗尿等,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孩子建立正常行为。
2. 惩罚法:适用于矫正儿童逆反性、攻击性等行为,可以适当地给予表情或者轻微的惩罚,使孩子意识到错误行为。
3. 负强化法:适用于矫正吮吸手指、咬指甲等儿童,可以通过负面的厌恶刺激进行矫正。
4. 消退法:停止对某不良行为的强化,使该行为逐渐消退。
5. 模仿法:通过模仿学习,儿童可以习得适当的行为方式。
6. 系统脱敏法:逐步暴露,帮助孩子面对恐惧,建立正常行为。
7. 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孩子理解合理情绪,建立积极的心态。
8. 渐进式放松训练:通过渐进式的肌肉放松训练,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建立正常行为。
9. 自我控制法:通过自我指导,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0. 行为塑造法:通过逐步强化,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1. 代币制:通过代币的积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强化,促使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孩子问题行为及其解决方法
幼儿问题行为及其解决方法一、外向型儿童问题行为表现:多动症、攻击性、任性爱哭、注意力不集中、爱发脾气等1.多动症:①饮食疗法:多动症的主要诱因是由于孩子体内血铅含量过高..平时多吃含锌、硒丰富的食品;如鱼、瘦肉、花生、芝麻、奶制品、蘑菇、鸡蛋、大蒜等可以达到有效补锌排铅..②精神疗法:在家庭和学校..家长对孩子做事要多注意、多关心和指导;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他善始善终做好每一件事;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到底而不半途而废..老师、同学都应该给予多动症儿童理解、同情、温暖、爱护、耐心和关爱③行为治疗:A、把过多的精力引导发挥出来..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进行活动时;应注意安全;避免危险..B、发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从事感兴趣的安静进行的活动;如看画册、听故事..可有意识地让他下棋、等;锻炼注意的集中性、持久性..但是;要求孩子学习做事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疲劳..2、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打、踢、咬、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①注重榜样的作用..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但是他们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缺乏判断正误的能力..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杜绝体罚..在幼儿园树立同伴榜样;礼让游戏;知道如何做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②注重角色的替换..小班幼儿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替换法;让问题儿童扮演其他小朋友;从中了解到别人的心情;体验到别人的不舒服..教给他们一些事宜的交流方式;提高发生矛盾后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掉攻击性行为..③注重环境的刺激..教师在设置环境时;空间应宽敞;材料应充足;防止幼儿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对待幼儿应该和蔼可亲;尽量避免给幼儿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④注重合理的宣泄..3.任性爱哭:表现为稍不顺心就哭闹;哭到达到目的为止①哭闹时候不要表现在意;暂时晾在一边不去理会他;让他知道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②转移注意力;让他平静下来后讲道理;告知爸妈爱他单不喜欢他不讲道理;③在孩子要求物质的时候不要百依百顺;不要让孩子轻易得到想要的东西;要让他明白需要付出才会得到..4、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别人讲话;非常容易受环境的干扰分心;做事有始无终;想方设法找理由开脱等①提高兴趣: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所作之事并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所致;此时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让他自发的想要去学;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②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孩子都会把父母当做自己的榜样;如果你做事情都不能专心;不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又怎么能要求孩子专心呢;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相信不久孩子也会变得很专心..③安静的环境:周围的环境对孩子的注意力同样有影响;当孩子在集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旁边出现噪音或者玩具;都会使孩子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因此;在孩子专心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安静的环境..④倾听孩子说话:在孩子说话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断;让他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这样不但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培养他的注意力..⑤给孩子空间:任何人都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遇到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或者事物的时候不要打断他;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这样可以避免他分心;从而提高做事的注意力..⑥给予鼓励:人都是听觉动物;听到好听的话就会很高兴;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专心的做完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一些鼓励;久而久之;他便会形成了一种惯性思维;只要专心把事情做好;就能得到鼓励;间接的培养了注意力..⑦注重作息的规律孩子一天的生活节奏和活动时间都会影响到他的注意力..要有规律有科学的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作息时间;让幼儿的生活有张有弛;动静交替..不同性质活动之间的转换要平和;给幼儿一个过渡的准备..⑧注重自我约束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控能较差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有新异刺激出现时;成人可以约束自己不去关注它;而幼儿却往往不能..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情景逐渐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将持久注意的要求变为游戏角色本身的行为准则..5、爱发脾气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大发脾气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等①树立好的行为榜样给孩子营造一个和睦的家庭气氛..平等、民主、充满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愉悦的心情;使其开朗平静..多关心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需要;遇事多和孩子商量;诸如:“依你看怎么样”“能不能等一等”使孩子从小学会用语言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幼儿克服暴跌的情绪;减少哭闹、耍赖的行为;制止其乱发脾气..②帮助宝宝释放脾气宝宝在感到沮丧时就会发脾气;沮丧的感觉是当孩子想要做什么却因为自己能力的局限无法达到目的比如;孩子想要把搭成一座宝塔;但搭不成;或者我们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不符合她行为方式的限制时比如;孩子想要摸插座;但出于危险的考虑我们必须限制;然而;孩子不会抑制与生俱来的通过触摸学习的愿望时必然发生的情绪故障;这个故障得到通过发脾气这种发泄方式得到修复;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禁止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沮丧情绪则会累积起来;或者遇到类似的情景不再有学习的欲望;或者将累积的负面情绪变成更大的炸药桶..③对于孩子的发脾气要赏罚分明在大家都心平气和时制定规则:大家发脾气都得不到奖励;并会失去某一次机会如:看喜欢的电视、购物等..如果重犯错误;要重罚..总之;要让孩子感到发脾气带来的后果简直糟透了;以后再也不能这样做了..千万不要因为孩子耍赖;而迁就他的不合理要求;这样;只会助长他发脾气的坏毛病..第三;当孩子为有道理而无法实行的事发火时;这时应该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慢慢地安静下来..父母这时一定要冷静;不要用简单粗暴的行为加以制止..如:孩子为去不了动物园而生气时;你可以打开电视机或放上一段孩子喜欢的音乐;活动的画面易吸引他的注意力..事后;再向他说明不能去动物园的理由..当然;孩子为没道理的事而耍赖时;这时你尽可能走开;或把他领到自己的房间里去……目的是不要让他的耍赖得逞..④公共场合对宝宝脾气不妥协对于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家长语气要强硬;使孩子不敢再利用这些机会提不合理要求..如:商场、超市或家里来了客人时;家长在这些场合往往态度易于温和、妥协;使孩子有可乘之机如:前面提到的强强..这时;如果孩子提出的是合理要求;就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间接答复他;如告诉他回家再说;或对他表示等客人走了再说等等..孩子都是活泼、可爱的;发脾气、耍赖不是童年的必需行为;只要你控制得当;孩子的、坏脾气会有大的改变..二、内向型儿童问题行为表现:抑郁、焦虑、缺乏自信、社交退缩、依赖性强等..1、抑郁表现为心境抑郁、悲观失望、兴趣丧失、精力减退和行动迟缓;其中心境抑郁是最核心的症状药物治疗:儿童抑郁症药物一般10~12岁以上方可使用..对学龄前儿童一般推荐用抗药;对减轻焦虑紧张恐惧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有较好的镇静、睡眠作用;主要药物包括阿普唑仑、氯硝西泮、氟西泮等..抗焦虑药副反应较轻;但需要经常反复使用者最好不要长期单一用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儿童抑郁症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使用较普遍;治疗前要熟知患儿的情况;并建立起信任的关系;对患儿所表现的困惑、疑虑、恐惧不安、发脾气、冲动和痛苦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同情他们;在此基础上劝导、鼓励、反复保证以减轻患儿的怀疑、恐怖、焦虑紧张和不安..行为疗法以“刺激一反应”的学习过程来解释行为;并可使行为朝预期的方向转变或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行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joraltherapy;CBT对轻中度抑郁症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安慰剂;且疗效持久..家庭治疗是患儿和家庭成员共同作为治疗的对象..情绪与行为模式既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是后天获得;儿童既接受父母或祖辈的遗传素质;若在后天仍然受到他们行为模式的影响;那么只是依靠一时的药物治疗是难以痊愈的..另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养育的态度及家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能成为影响治疗的因素..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各科医生应学会认真倾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儿对医生的信任;就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2、焦虑紧张、烦躁不安;常诉说头痛、呼吸急促、咽喉堵塞或胃肠不适以综合治疗为原则;以为主;辅以药物治疗..首先了解并消除引起焦虑症的原因;改善家庭与学校环境;创造有利于患儿的适应过程与环境;减轻患儿压力;增强自信..对于10岁以上的患儿予认知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松弛治疗可使生理性警醒水平降低;以减轻紧张、焦虑情绪;但年幼儿对此治疗理解与自我调节有困难;不易进行;而游戏和音乐疗法可取得一定疗效..对于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帮助他们认识到本身的个性弱点对患儿产生的不利影响;他们必须同时接受治疗..对于严重的焦虑症患儿;应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如应用丁螺环酮、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阿普唑仑以及抗抑郁药如多虑平、西酞普兰、舍曲林等..13、缺乏自信①让宝宝自己解决问题②现今家长包办一切的现象普遍存在;父母包办不利于培养自信心;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③陪宝宝玩耍④在玩耍也能建立自信;父母陪孩子玩时;让孩子带领你玩耍他感兴趣的东西..⑤为孩子树立榜样⑥父母应率先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不要碰到小挫折就垂头丧气..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能够慢慢建立起自信心..⑦接纳孩子的失败⑧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要给予表扬;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不要总给他斥责或处罚;唯有你的接纳;孩子才有机会从中获得信心;甚至建立自尊..⑨赞美⑩赞美必须具有选择性;切忌事事奖赏、处处鼓励;如此才能真正具有效用;否则必将流于形式..11 避免过度保护12 要使孩子成为有自信心的人;在孩子儿时应加以培养..溺爱孩子会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显得力不从心..13 帮助孩子发挥个性中积极的方面14 让他成为有个性的人..孩子是急性子;就锻炼他做事的速度;是慢性子;就锻炼他的条理性..强迫他改变秉性会让你对他失去信心;更让他失去自信..4、社交退缩表现为特别胆小、害怕、不愿与朋友交往①、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借助孩子的与生俱来的力量和能力;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甩开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仗”;独立行走..②、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③、对孩子不要溺爱;以免养成过分的依赖性;也不可粗暴;以免使孩子恐惧不安;害怕与人接触..要鼓励孩子从小热爱集体;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培养开朗的性格..家长和教师的亲切和信心;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④、家长应对儿童在社交中出现的合群现象;给予奖励;逐渐增加他们的社会活动;克服退缩行为;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可成为性格开朗的人..⑤、对于经过上述治疗而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孩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忧郁剂;如氯丙咪嗪、麦普替林等;也可服用精神振奋剂;如利他林等..6、依赖性强①注意转移法..对不喜欢上的孩子;家长可以早点把他们送去;不要立即离开;先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陪孩子做游戏;孩子很快就被他喜欢的事物吸引了;家长这时再离开;孩子就不会哭闹了..长此以往;他们对妈妈的依赖自然就减退了..②习惯培养法..父母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两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常会把事情办糟..这时;父母千万不要严厉批评;甚至自己去做而剥夺孩子做事的权利;要多鼓励他们;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失败感;以后会更加依赖父母..③疏离法..父母应有意识地疏远孩子;给他们一个自己活动的空间不要孩子一哭闹;就赶紧抚慰..更不要在他们刚学走路的时候;不断地大呼小叫“当心;别摔了”..这会让孩子习惯于有一双眼睛总不离他的左右;一旦没有;他就会不适应而觉得不安全..④认知领悟法..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渐理解“独立”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可以让孩子多观察小动物;引导他们思考:要是小鸡总关在蛋壳里怎么办让他们明白长大了就要学着离开父母..⑤社交法..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尽早形成社会化功能..如今;城市的孩子大多住在高楼里;平时除了去幼儿园很少和同龄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他们长大后很可能胆怯、孤僻、不善交往..父母可以邀请邻居或亲友的孩子来家里做客;满足孩子的交友需求..父母也可以多带孩子旅游、看展览;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这些都会分散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帮助他们形成完善人格..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一刻也离不开妈妈;只要见不到就大哭大闹;甚至睡觉时也必须和妈妈同床同被;否则就不肯入睡..比如有的孩子每当要离开妈妈;像去幼儿园或去爷爷奶奶家;她总要哭闹一场;而妈妈一回来;她就破涕为笑;紧紧地依偎在妈妈身边..有些家长觉得这是因为孩子太小;长大自然就好了;其实孩子这种对妈妈的极度依赖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应该引起家长的警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法是一种程序,用来形成某个人目前还没有的行为,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 个新行为的过程。 实施时应遵循的程序和原则: 1、确定具体的目标行为 2、选择适当强化物 3、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行为 4、设计塑造步骤 5、正确进行操作 模仿疗法 就是通过观察别人做某些事,看到这些行为的结果,从而产生共鸣,导致本身行为改变, 即通过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模仿疗法有四种基本类型: 1、电影、电视或录像模仿疗法 2、现场模仿疗法 3、参与模仿疗法 4、想象模仿疗法 系统脱敏法 是指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安排儿童逐渐地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的提高儿 童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儿童对于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实施时应遵循的程序: 1、教师要对幼儿建立焦虑(恐惧)等级表。 2、要教幼儿学会肌肉的深度放松能力。 3、进入系统脱敏矫治
催眠疗法 是应用催眠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以暗示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确定矫正对象
如何鉴别有问题的儿童,即评定儿童有问题行为的依据是什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来考虑: 1、从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看 2、从各种行为障碍出现的频率看、 3、从行为表现得严重程度看 4、从持续的时间来看
制定矫正方案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方案,一般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问题行为及所用矫正方法的名称 2、问题行为的定义及心理矫正方法的基本概念 3、矫正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 4、幼儿问题行为的基线测定原则 5、矫正方法的具体操作要求、步骤 6、结合心理治疗提出相关教育要求及措施 7、效果分析与追踪处理 8、矫正注意事项
矫Hale Waihona Puke 研究设计一般有三种研究设计模式: 1、倒返设计 2、多项基线设计 3、逐变标准设计
选择教育材料
创编和选择教材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教材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园或班级实际 2、教材应具有趣味性 3、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为幼儿树立起良好的正面形象,使幼儿学有榜样,激发幼 儿克服问题行为的勇气和信心。 4、应注意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有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不便于向全体幼儿公 开或说明,则以个别教育方式对其进行教育。
矫正幼儿偏食、进食障碍行为的教育材料 矫正幼儿多动行为的教育材料 矫正幼儿发脾气行为的教育材料
矫正幼儿缄默行为的教育材料
矫正幼儿语言不清的教育材料 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材料
开展地区性幼儿问题行为矫正工作的必要性
以一个地区为单位启动为最佳的理由 1、在我国这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既没有现成可以引用的教育资料, 又无 直接可供借鉴的经验。 2、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有一定心理 学专业基础的教师来操作。 3、问题行为矫正工作是一项十分严格、繁复的工作。 4、幼儿问题行为矫正工作又是一项需要一定财力、物力投入的工作
代币制疗法 指一种用代币作强化物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 运用时应遵循的程序和原则: 1、明确目标行为 2、建立基线 3、确定代币 4、选定支持强化物 5、拟定代币交换系统 6、严格具体操作 7、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去
认知行为疗法 是通过纠正不合理的信念来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方法。 其种类有很多,适应儿童的有如下两种: 1、贝克的认知疗法 2、迈克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法
采用消退法矫正幼儿进食障碍的实施案例 采用间歇强化法矫正幼儿多动行为的实施案例
矫正幼儿咬指甲、允吸手指行为的教育材料
1、生活活动 (1)木偶表演 (2)故事之一----小手指的话 (3)故事之二---豆豆的手 (4)谈话-------蛔虫的来历 (5)情景表演----“肚子为什么会痛”
2、教育活动 (1)故事之一-----圆圆和圈圈 (2)儿歌------爱护手指要牢记 (3)看图讲述-----从小讲卫生 (4)故事之二-----小熊咪咪 (5)故事之三-----奇奇的指甲 3、游戏活动 (1)角色游戏 (2)智力游戏:看显微镜 (3)音乐游戏:爱清洁 (4)体育游戏:消灭细菌 (5)自由活动:比比谁的小手美
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深刻
1、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 2、父母双职工 3、儿童活动空间小 4、核心家庭逐年上升 5、儿童生活“电视化”
父母教育存在不良的倾向
1、过高期望 2、过多保护 3、过度教育
学校教育不当
1、教育思想陈旧 2、教育方法欠妥 3、家园教育不一致
幼儿问题行为应尽早矫正
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像测量人的各种生理指标那样客观和具体,在健康的与 不健康的心理之间难以划出十分明确的界限,尤其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身心正 处於迅速发育的过程中,可变性与波动性都很大。 幼儿发育过程中的行为偏异并不是无关紧要的。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 并不是无缘无故突然产生的,其根源大多在儿童时期,尤其是在儿童的早期阶段。 因此,幼儿的问题行为不仅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 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人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
目前幼儿园教育的不足
1、在尊重幼儿的特点上 2、在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上 3、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上 4、在发展幼儿的自我表现上 5、在培养幼儿的合作性上 6、在增强幼儿的兴趣上 7、在引导幼儿的行为上
积极开展预防与矫正工作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组织教育 (1)按照幼儿身体发育特点组织教育 (2)按照幼儿社会交往特点组织教育 (3)按照幼儿的情绪特点组织教育 (4)按照幼儿的认知特点组织教育 2、指导幼儿家长把握家庭教育的原则 (1)父母应有的观念和态度 a、父母间应友爱合作,共同创造和睦、温暖的美满家庭。 b、父母对子女不可溺爱,必须采取“爱护但不姑息,严格而不苛刻”的态度 c、父母对子女多用鼓励、暗示、,少用责备和命令,不可大骂,应注意诱导。 d、父母多和子女一起游戏、一同活动,以了解儿童的心理,及时施教。 e、父母对待子女要公正,管教子女态度要一致。 f、父母对子女不能期望过高,督促过分。 g、父母不可欺骗幼儿 (2)父母应给子女充分的爱 (3)父母应关心子女的全部生活行为和学习效果 (4)父母应不让孩子感到生活单调 (5)父母教育子女应有耐心 (6)父母教育应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
1、持久性的困难 3、不理会显 2、不受普通方法控制的行为 4、客观困难的存在
问题行为的表现
1、行为不足 2、行为过度 3、不适当行为
问题行为的分类
1、心理性问题行为 (1)由于矛盾心理原因引起的神经性行为。如:强迫性行为、歇斯底里行为等 (2)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如:过度焦虑引起的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害怕等 (3)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如:性格显著偏执、爱发脾气、粗暴、性情反复无常等 (4)学习(智力活动)方面的问题行为。如:厌学、弃学、逃学等 (5)活动过度的问题行为。如:注意障碍、冲动、综合多动症等 (6)习惯性方面的问题行为。如:厌食、儿童遗尿症、允吸手指、睡眠失调等 2、品德性问题行为 如:说谎、讲脏话、独占玩具、 不遵守游戏规则、打人等
建立个人档案
被矫正幼儿档案一般应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内容: 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父母等) 2、问题行为资料 幼儿问题行为起始形式,急、亚急或缓 行为症状 发生日期及过程 可能的病因或诱因 过去的诊断及治疗情况 3、成长发育史 4、家庭教育 5、其它
行为观察记录
在矫正过程中,一般包括单个观察记录阶段: 1、基线阶段 2、处理或矫正阶段 记录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次数记录法 3、质量评定法 2、时间记录法 4、百分比记录法 3、跟踪阶段
采用正强化法矫正幼儿偏食行为的方案
矫正方案:
1、明确目标行为 2、定出目标行为的基线 3、选择正强化物 4、确定合作人选 5、决定具体的实施程序 矫正开始时把计划告诉被矫正幼儿 适时、适度地施加正强化 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6、加强认识教育 7、做好观察、记录和评定工作 8、注意事项 要防止生厌 要防止正强化误用 要防止急躁
采用消退法矫正幼儿发脾气行为的方案 采用间歇强化法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案 采用行为塑造法矫正幼儿语言障碍行为的方案 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方案
采用代币制疗法矫正幼儿多动行为的方案
采用负强化法矫正幼儿咬指甲和允吸手指行为 的方案
采用正强化法矫正幼儿允吸手指行为的实施案例
一、被矫正幼儿的情况分析 1、幼儿一般情况 2、问题行为的表现 3、可能的原因 二、矫治前准备 1、选择正强化物调查表 2、设计教育内容 3、争取家长配合 三、矫正过程 第一周:引导幼儿进入角色 第二周:寻找合适机会进行强化刺激 第三、四周:创设情景吧矫治工作推向高潮 第五、六周:巩固、发展矫治成果 第七周:帮助幼儿获得最高奖励 四、治疗结果
当前几项重点工作
1、更新观念,把幼儿 问题行为矫正工作放到一定的议事日程 2、健全组织,建立幼儿问题行为矫正的工作系统 3、培训师资,提高幼儿问题行为矫正的质量 4、提供服务,改善幼儿问题行为矫正工作
正强化法 也称阳性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它是指当一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后,即时得到 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这一特 定的操作性行为的出现几率会升高。 强化物一般可以分化五类: 1、消费性强化物(糖果、饼干等一次性消费物品) 2、活动性强化物(看电影、电视,过生日、郊游等活动) 3、操作性强化物(玩球、涂颜色、绘画、跳绳等) 4、拥有性强化物(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拥有享受的东西) 5、社会性强化物(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 其操作程序和操作原则: 1、正确选择要强化的行为 2、正确选择正强化物 3、正确实施正强化 4、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惩罚法 是指儿童在一定情景或刺激下产生某一不良行为后,即时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又称惩罚物)或 损失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也就是讲儿童的不良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 多次重复配对出现,使儿童以后在类似情景或刺激下该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甚至消除。 惩罚的三种类型: 1、体罚 2、谴责 3、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