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文言实词

合集下载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文字、词、文翻译)12学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文字、词、文翻译)12学案

(古文字、词、文翻译)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箠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伺...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重点字词】①狙:猴子②实:果实③自奉:奉养自己④不给:交不足⑤树:这里是动词,栽、种⑥与:同“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⑦假于彼:假,借助;彼,指狙公⑧既:完了⑨寤:同“悟”,11柙:关野兽的笼子。

是醒悟、觉悟⑩相与:互相一起○【译文】楚国有一个靠养猴子为生的人,当地人都叫他“狙公”。

每天旱晨,他都在院子中给群猴分派任务,让老猴子率领群猴到山中去采摘草木的果实,从中征收十分之一,用来养活自己。

有谁交的不够数,就拿鞭子抽打。

群猴又怕又恨,谁也不敢违抗。

一天,有个小猴对群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的吗了”群猴答道:“不是,是天生的。

”小猴又问:“不经狙公同意就不能摘取吗?”群猴答道:“不是,是谁都可以摘取的。

”小猴又说:“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着他而受他的使唤呢?”他的话还没说完,群猴就都醒悟过来了。

那天晚上,群猴一起暗中察看狙公睡下了,就毁坏了栅栏和笼子,取出狙公的积蓄,互相拉着手逃到山林中去,再不回来了。

狙公最后也就饿死了。

8.4复习学案古文商於子驾豕.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②先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

最新2019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1.1文言实词基础知识_含解析

最新2019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1.1文言实词基础知识_含解析

文言实词基础知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从而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

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四、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指“异”,“不同”)(2)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指“作”,“劳作”)(3)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指“去”,“离开”)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公姥:偏指“姥”,“婆婆”)(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指“兄”,“兄长”)又如某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

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1讲文言文实词精讲课件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第1讲文言文实词精讲课件

典题精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翻译划线句子。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
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 内侯。
划线句子考查点:“大蝗”是词类活用,“出现蝗灾”;“辄” 是“就”;“岁屡”指“连年”;“年”指“收成”。“侵入平原界辄 死”前省略主语“蝗虫”。
这段话翻译:于是赵憙推荐有义行的人,除掉坏蛋。后来青州出 现蝗灾,这些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平原境内连年丰收,百姓都歌 颂赵憙。
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归还物品说奉还。 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自己住家说寒舍。 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谅解说包涵。 言行不妥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 宾客来到说光临,等候别人说恭候,没能迎接说失迎。 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 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 初次见面说幸会,等候别人说恭候,请人帮忙说烦请。
划线句子的考查点:偏义复词“恩仇”“生死”及“复”“临 事”等词的翻译。
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宪宗即位,调他当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 掌管杂事。后又调出京城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頔听说了他的名声, 和他谈话,认为他是奇才,上表让他担任自己的副手。武元衡、李吉 甫都和他很要好,因此招请他任吏部郎中。武元衡当权,推荐他代替 自己任中丞。窦群推荐吕温、羊士谔任御史,李吉甫认为这两个人急 躁不正派,没有批准。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 虑死的危险。
典题精讲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划线句子。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
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 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 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11-20)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11-20)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11-20)11、曾【词义推导】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

虚化为“曾经”(念céng)。

【词义例释】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如:曾祖父、曾祖母(2)动词,通“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或表语气增强,与“不”连用,译为“连……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得不开窍,连个寡妇、孤儿都比不上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

【成语助记】曾几何时: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

才有多少时候。

指时间没过多久。

曾经沧海:曾经:以前经历过。

比喻世事变迁之巨及经历之多,眼界非常开阔,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里。

后用来比喻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人很难看得上一般的人或事物。

其他如:似曾相识曾母投杼曾参杀人【迁移练习】愚公自曾()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

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齐议移山。

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云,笑之。

愚公笑曰:“何曾()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

”【练习答案】愚公自曾(指自己相隔现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

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

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 ppt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 ppt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
考点精讲
一、词的古今异义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 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
例1:金就砺则利 金 古义:金属
今义:金子,黄金 例2:其臭如兰
“臭”古代指各种气味,今天专指与“香”相 反的气味。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
考点精讲
一、词的古今异义
例1: 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走:古义为“跑、逃跑” 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例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
古义: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
考点精讲
一、词的古今异义
3.词义的转移
闻 古义:耳朵听见
今义:鼻子闻到

古义:处境困难(穷且益坚)
今义:经济贫穷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
考点精讲
一、词的古今异义
5.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 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 语表示了。
如: “目”现已换成“眼睛” “寡”现已换用“少” “足”现已换用“脚”了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
考点精讲
一、词的古今异义
【对点训练】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从而 (跟从、来;因果连词) 小学 (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不必 (不一定;不需要) 经营 (搜集、保存;筹划、组织) 智力 (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于是 (由这种情况;连词) 空中 (中间是空的;天空)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
教材中古今义的整理
行为 (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 私人 (心腹之人;非公家的) 痛心 (痛恨;极端伤心) 首领 (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颜色 (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 浩荡 (荒唐;水势浩大) 可怜 (可爱、可惜;值得怜惜)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实词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实词课件

(一)字形推断法
• 想一想: •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中“籴”“粜”的含义。
• 籴是买入食粮的意思,粜是卖出食粮的意思,推断根据 是:“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 意字,跟“食粮”有关,意思是买进食粮、卖出食粮。
• 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 • 钅(金)、木、氵(水)、灬(火)、土:与五行有关。 •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 • 马、牛、羊、犭、鸟、虫、隹:与动物有关。 • 讠(言)、辶、忄(心)、彳(行):与行为有关。 • 纟:与丝麻有关。贝:与金钱有关。 • 尸:与身体有关。女:与妇人有关。 • 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 • 求:与毛皮有关。旨:与美味有关。 • 页:与首有关。目:与眼有关。 • 皿:与器具有关。宀、户:与房舍有关。 • 攴:与敲击有关。辛:与刑具有关。 • 歹:与死亡有关。片:与文书、文件有关。
• 2.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形容词带宾语后,具有了动词的性 质,它和宾语的关系是动宾关系。
•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善:与……交好。
• 3.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绿:使……变绿。
•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 • 耻: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文言文实词
突破文言基础知识 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高考对 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会到翻译 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情势,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 的基础地位。
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是翻译题,考查 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 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一、5类文言实词分类突破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5 扫除障碍(一)文言实词译得准透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7.5 扫除障碍(一)文言实词译得准透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认为……奇怪
K12教育课件
7
类型
典型例句
词义解释
作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
秦论》)
一:一体、整体

词 活
作动词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
阳楼记》)

万千:千变万化
作形 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劝学》)
一:专一
K12教育课件
8
三、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现象。主要类型如下:
偏义分析
异同:偏义复词,偏在“异” 上,意思是“不同”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并序》)
作息:偏义复词,偏在“作” 上,意思是“劳作”
K12教育课件
16
【二级训练·通关】
【一级通关·整合提升】
1.下列对“患”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忧虑,担心)
K12教育课件
32
知道有权势,不知道有君父啊。”皇帝看后,很受感 动。
K12教育课件
33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注意题目中加点实词)。(10分)
郭永,大名府元城人。 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 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 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 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①,永力争不
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指品质恶劣,贬义词
K12教育课件
12
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文言文中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主要类型如
下:
K12教育课件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_文言实词_教案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_文言实词_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5.掌握文言固定结构6.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复习过程:教学内容:如何推断实词的词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下面提供的八种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考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1.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2.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91-100)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91-100)

高考文言文一轮复习——文言实词(91-100)91、相【词义推导】“相”的基本义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

【词义例释】读音一:xiàng(1)名词①相貌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孔雀东南飞》)——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福相,幸而能得到这样的媳妇。

②扶助盲人的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护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么为什么要用扶助他的人呢?③古代主持礼仪的官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遇到祭祀,或者诸侯会盟,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④官名,指宰相、丞相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鸿门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宰相。

(2)动词①观察,审察胜不敢复相士。

(《毛遂自荐》)——我不敢再审查鉴别人才了。

②辅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如果没有外物来帮助,也还是不能到达。

读音二:xiāng副词①表彼此,互相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以为,老百姓之间交往尚且不会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可根据情况分别译为“你”“我”“他”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孔雀东南飞》)——(现在)就可以去告诉婆婆,趁早把我打发回家吧。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我已经和她恩断义绝,绝对不会答应你。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希望你细心的奉养老母,好好地服侍她老人家。

【成语助记】相濡以沫:相:相互。

濡:沾湿;沫:唾沫。

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

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大相径庭: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

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作谓语,形容事物区别明显。

相得益彰:相得: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

江西省2019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1.1文言实词基础知识 含解析

江西省2019年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2.1.1文言实词基础知识 含解析

文言实词基础知识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现象,从而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通假的具体情况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情况.如: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偏指“异”,“不同”)(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指“作”,“劳作”)(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指“去”,“离开”)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偏指“姥”,“婆婆”)(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兄长”)又如某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日:每天)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上、下:向上、向下)⑤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间:从小路)⑥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依据秦的法律)(2)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用法.如:①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称王)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3)名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①生死而肉骨.(《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让……称王)(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①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把……当作宾客)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鉴:以……为鉴)2.动词的活用(1)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入:产出、收入)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得:收获、心得)(2)动词的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命)②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斗:让……争斗)(3)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哀:为……哀叹)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①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固的铠甲;锐:锐利的兵器)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固:险要的地势)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绿:绿叶;红:红花)(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有时候形容词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①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穷:走到尽头)②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白居易《卖炭翁》)(高:升高)③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白居易《与元九书》)(多:推崇,赞许)(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使……变绿)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弱:使……削弱)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愚:使……愚笨)(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①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认为……小)②予怪而问之.(刘基《卖柑者言》)(怪:认为……怪)③患志之不立.(徐斡《中论·治学》)(患:以……为忧患)4.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用来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1)数词用作动词.如:①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贰:从属二主)③二三其德.(《诗经·氓》)(二三:不专一,不忠诚)(2)数词用作形容词.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一:全、满)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劝学》)(一:专一)《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一组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师说》)(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过秦论》)(3)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________(《陈涉世家》)(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六国论》)(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爱莲说》)答案(1)疼爱(2)吝惜(3)爱护(4)爱惜,珍惜(5)爱慕,欣赏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________(《五人墓碑记》)(3)然后得一夕安寝________(《六国论》)(4)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赤壁赋》)(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________(《曹刿论战》)(7)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论语》)答案(1)安稳(2)怎么(3)安逸(4)安定(5)哪里(6)养生(7)使……安3.被(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________(《琵琶行》)(2)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_(《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屈原列传》)(4)闻妻一言,如被冰雪________(《促织》)(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荆轲刺秦王》)(6)虽万被戮,岂有悔哉________(《报任安书》)答案(1)表示被动(2)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通“披”,披散(4)覆盖(5)遭受(6)遭受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答案(1)通“背”,背叛,违背(2)越发、更加5.本(1)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________(《琵琶行》)(2)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鱼我所欲也》)(3)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________(《孔雀东南飞》)(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归园田居》)(5)盖亦反其本矣________(《齐桓晋文之事》)(6)今存其本不忍废,________(《〈指南录〉后序》)答案(1)本来,原来(2)原本的(3)原本(4)本质(5)根本,基础(6)版本,底稿6.鄙(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出师表》)(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曹刿论战》)答案(1)庸俗,浅陋,鄙俗(2)身份低微(3)把……当作边邑(4)浅陋7.兵(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六国论》)(4)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六国论》)(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_______(《过秦论》)答案(1)兵器,军械(2)士兵,军队(3)军队(4)用兵策略,战略(5)兵器8.病(1)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________(《苏武传》)(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登高》)(4)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________(《项脊轩志》)答案(1)患疾病(2)生病(3)疾病(4)疾病9.察(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_______(《童趣》)(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________(《陈情表》)(3)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曹刿论战》)(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________(《离骚》)(5)咨诹善道,察纳雅言________(《出师表》)(6)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答案(1)仔细看,观察(2)察举(3)了解,弄清楚(4)体察(5)辨别清楚(6)考察10.朝(1)朝服衣冠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_______(《项脊轩志》)(4)强国请服,弱国入朝________(《过秦论》)(5)逮奉圣朝,沐浴清化________(《陈情表》)(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________(《秋词》)答案(1)朝(zhāo),早晨(2)上朝(3)上朝(4)朝拜(5)朝代(6)时光二组11.曾(1)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愚公移山》)(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1)竟然(2)曾经(3)通“增”,增加12.乘(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_______(《过秦论》)(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诗经·氓》)(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__(《黄鹤楼》)(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________(《游山西村》)(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________(《水调歌头》)(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________(《行路难》)答案(1)趁着,凭借(2)登上(3)乘坐(4)趁着(5)坐,驾(6)乘坐13.诚(1)诚知其如此……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祭十二郎文》)(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________(《六国论》)(3)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陈涉世家》)(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出师表》)答案(1)如果(2)实在,的确(3)果真,如果(4)如果(5)实在,确实14.除(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_______(《出师表》)(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荆轲刺秦王》)(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陈情表》)(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________(《苏武传》)(5)服孝将除了也________(《窦娥冤》)(6)除了外百事不知________(《窦娥冤》)答案(1)铲除,消灭(2)消除(3)拜官授职(4)台阶(5)解除,脱下(6)副词,除外15.辞(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________(《荆轲刺秦王》)(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_______(《鸿门宴》)(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________(《孔雀东南飞》)(5)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鸿门宴》)(6)臣等不肖,请辞去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8)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________(《苏武传》)答案(1)辞别,告别(2)推托,推辞(3)推辞(4)告别(5)讲究,计较(6)辞别(7)辞谢,婉言道歉(8)审讯16.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鸿门宴》)(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________(《师说》)(4)樊哙从良坐________(《鸿门宴》)(5)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________(《鸿门宴》)(6)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琵琶行》)(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过秦论》)答案(1)使……跟随,使……随从(2)听从,顺从(3)向……学习(4)依傍(5)由,自(6)投身(7)通“纵”,合纵之策17.殆(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________(《孙子兵法》)(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六国论》)(3)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_______(《项脊轩志》)(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论语》)答案(1)危险(2)近于,几乎(3)大概,恐怕(4)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8.当(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蜀道难》)(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_______(《孔雀东南飞》)(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鸿门宴》)(4)当是时也,商君佐之________(《过秦论》)(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________(《窦娥冤》)(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7)有狼当道,人立而啼________(《狼》)(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蜀道难》)(9)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项脊轩志》)答案(1)对着(2)必然,一定(3)对等,比得上(4)值,正在(5)承担(6)应当,应该(7)阻,拦(8)占据,把守(9)挡住,屏蔽19.道(1)怀其璧,从径道亡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鸿门宴》)(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师说》)(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_______(《六国论》)(5)伐无道,诛暴秦________(《陈涉世家》)(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7)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阿房宫赋》)(8)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过秦论》)答案(1)路,道路(2)取道(3)道理,规律(4)原因(5)道义(6)说,谈论(7)廊道(8)主张,思想,学说20.得(1)此言得之________(《六国论》)(2)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鸿门宴》)(3)吾得兄事之________(《鸿门宴》)(4)所识穷乏者得我欤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5)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游褒禅山记》)(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劝学》)答案(1)心得,收获(2)能够(3)要,必须(4)通“德”,感激(5)收获(6)具备三组21.度(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隆中对》)(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鸿门宴》)(3)猿猱欲度愁攀援________(《蜀道难》)(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_______(《过秦论》)(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________(《离骚》)(6)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荆轲刺秦王》)(7)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________(《滕王阁诗》)(8)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琵琶行》)答案(1)揣度,衡量(2)推测,估计(3)翻越,越过(4)量,计算(5)法度(6)常态(7)量词,次、回(8)度过22.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劝学》)(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六国论》)(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师说》)(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鸿门宴》)(5)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归去来兮辞》)(6)举世非之而不加沮________(《逍遥游》)答案(1)不,没有(2)不是(3)不是(4)非常:意外的变故(5)不对的,错误的(6)非难,诋毁,毁谤23.复(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阿房宫赋》)(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师说》)(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游山西村》)(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阿房宫赋》)(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_______(《出师表》)答案(1)又(2)恢复(3)再,又(4)往复(5)复叠,重复(6)复兴24.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秦贪,负其强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六国论》)(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阿房宫赋》)(8)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9)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_______(《逍遥游》)答案(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承载,支撑(8)背着(9)承载25.盖(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今已亭亭如盖矣________(《项脊轩志》)(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游褒禅山记》)(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六国论》)(5)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________(《出师表》)答案(1)大概(2)车盖(3)大概,大约(4)表示原因,原来是(5)发语词,兼表原因26.故(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劝学》)(2)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琵琶行》)(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________(《滕王阁序》)(4)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鸿门宴》)(5)故遣将守关者________(《鸿门宴》)(6)故臣复取璧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7)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六国论》)答案(1)因此,所以(2)衰老(3)以前;原来的(4)老朋友,引申为交情(5)故意,特意(6)所以,因此(7)以往的27.固(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赤壁赋》)(2)固请,召有司案图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_(《阿房宫赋》)(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_______(《六国论》)(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师说》)(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过秦论》)(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________(《鸿门宴》)(8)君臣固守以窥周室________(《过秦论》)答案(1)本来(2)坚持,坚决(3)顽固,固执(4)本来,原来(5)本来(6)牢固,险要(7)当然,固然(8)牢牢地28.顾(1)赢得仓皇北顾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出师表》)(3)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________(《荆轲刺秦王》)(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鸿门宴》)(5)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6)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________(《项脊轩志》)答案(1)回头看,引申为逃跑(2)探问,拜访(3)只是,表轻微转折(4)考虑(5)只是,表示轻微转折(6)四处看29.国(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________(《春望》)(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六国论》)(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岳阳楼记》)(4)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陈涉世家》)答案(1)国都,京城(2)诸侯国(3)国都,京城(4)国事30.过(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________(《阿房宫赋》)(2)以其境过清________(《小石潭记》)(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劝学》)(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________(《鸿门宴》)(5)一日,大母过余曰________(《项脊轩志》)(6)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________(《鸿门宴》)答案(1)经过,通过(2)过分,过于(3)错误,过失(4)追究过错,责备(5)到,到来(6)超过四组31.何(1)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________(《观沧海》)(5)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1)哪里,代词(2)什么,代词(3)怎么办,对……怎么办(4)多么(5)怎么32.恨(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出师表》)(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琵琶行》)(3)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________(《孔雀东南飞》)(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水调歌头》)答案(1)遗憾,不满意(2)怨恨(3)恨恨:惆怅,悲伤(4)仇怨33.胡(1)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_______(《蜀道难》)(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_______(《过秦论》)(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________(《塞翁失马》)答案(1)为什么(2)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3)胡人居住的地方34.患(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________(《六国论》)(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________(《论语》)(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________(《鱼我所欲也》)答案(1)动词,忧虑,担心(2)名词,忧虑,忧患(3)担心(4)威胁(5)灾祸,灾难35.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六国论》)(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游褒禅山记》)(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________(《项脊轩志》)(4)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________(《蜀道难》)(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6)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六国论》)(7)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________(《兰亭集序》)(8)或命巾车,或棹孤舟________(《归去来兮辞》)答案(1)有的人(2)有(某)人(3)有时,偶或(4)也许,或许(5)有的人(6)或许,也许(7)有的(8)有时36.疾(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劝学》)(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________(《观猎》)(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陈情表》)(5)尝问天下所疾恶者________(《张衡传》)答案(1)痛恨(2)强,猛烈(3)锐利(4)病,疾病(5)痛恨37.及(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________(《兰亭集序》)(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过秦论》)(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荆轲刺秦王》)(5)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________(《荆轲刺秦王》)(6)方急时,不及召下兵________(《荆轲刺秦王》)(7)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_(《师说》)(8)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________(《离骚》)(9)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________(《孔雀东南飞》)(10)传以示美人及左右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11)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________《马嵬(二)》]答案(1)达到(2)等到(3)到了(4)和(5)等到(6)不及:来不及(7)比得上(8)趁着(9)及时:不耽搁(10)和,以及(11)不及:不如38.即(1)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________(《苏武传》)(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鸿门宴》)(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________(《鸿门宴》)(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陈涉世家》)(5)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________(《滕王阁序》)(6)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7)匪来贸丝,来即我谋________(《诗经》)答案(1)登上(帝位)(2)立即,马上(3)当,当时(4)相当于“就”的意思(5)依照,就(6)却(7)就39.既(1)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________(《六国论》)(2)将军既帝室之胄________(《隆中对》)(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________(《五人墓碑记》)(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_______(《赤壁赋》)(5)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论语》)(6)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离骚》)(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已经(2)既然(3)不久(4)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5)既然(6)连词,表并列(7)连词,表并列40.假(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劝学》)(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____(《狼》)(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________(《报任安书》)(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劝学》)答案(1)借(2)凭借,借助(3)假装(4)如果,假如(5)借助,利用五组41.间(1)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出师表》)(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徘徊于斗牛之间________(《赤壁赋》)(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曹刿论战》)(5)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琵琶行》)(6)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鸿门宴》)(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1)中间,期间(2)量词,房屋的间数(3)区间,两者或几者之间的地方(4)参与(5)间关:形容鸟声婉转(6)表时间,有时,偶然(7)从小路(8)其间,同时42.见(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劝学》)(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鸿门宴》)(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__(《游褒禅山记》)(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师说》)(7)有不见者,三十六年________(《阿房宫赋》)(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9)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________(《滕王阁序》)答案(1)看见(2)拜见,会见(3)召见,接见(4)看见的东西(5)叩见,朝见(6)看得出(7)见面,相见(8)(自己)被……(9)观察43.解(1)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________(《满井游记》)(2)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________(《公输》)(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师说》)(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师说》)(5)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________(《隆中对》)(6)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五柳先生传》)(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答案(1)融解,融化(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3)解答(4)理解,懂得(5)解析(6)理解(7)解开(衣服)44.就(1)金就砺则利________(《劝学》)(2)连辟公府不就________(《张衡传》)(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轲自知事不就________(《荆轲刺秦王》)(5)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_(《荆轲刺秦王》)(6)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________(《隆中对》)(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____(《过故人庄》)(8)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________(《陈情表》)答案(1)靠近,引申为“磨”(2)赴任,就职(3)靠近,接受(4)完成,达到目的,成功(5)登上,走上(6)前往(7)欣赏(8)接受职位,上任45.举(1)举类迩而见义远________(《屈原列传》)(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________(《陈涉世家》)(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________(《张衡传》)(4)举疾首蹙安页而相告曰________(《庄暴见孟子》)(5)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鸿门宴》)(6)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________(《孔雀东南飞》)(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______(《过秦论》)(8)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阿房宫赋》)答案(1)举出,提出(2)发动,举行(3)推荐,推举(4)全,皆(5)尽(6)发言(7)并吞(8)被攻占,被占领46.绝(1)而绝秦、赵之欢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桃花源记》)(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劝学》)(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赤壁赋》)(6)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公输》)(7)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________(《口技》)(8)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蜀道难》)(9)口占一绝,为君送行________(《长亭送别》)(10)绝云气,负青天________(《逍遥游》)(11)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________(《口技》)答案(1)断绝(2)消除(3)隔绝,阻绝(4)横渡(5)断,消失(6)穷尽(7)消失(8)翻越,跨越(9)绝句,格律诗的一种体式(10)直上穿过(11)极点47.堪(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雨霖铃》)(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蜀相》)(4)众不能堪,抶而仆之________(《五人墓碑记》)(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________(《虞美人》)(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________(《声声慢》)答案(1)经得起,忍受(2)能够,可以(3)能够,可以(4)忍受(5)经得起,承受(6)能够,可以48.克(1)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________(《祭十二郎文》)(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论语》)(3)彼竭我盈,故克之________(《曹刿论战》)(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________(《隆中对》)答案(1)能够(2)克制(3)战胜(4)战胜49.类(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兰亭集序》)(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________(《项脊轩志》)(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公输》)(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________(《核舟记》)答案(1)种类(2)像(3)类推(4)像50.怜(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阿房宫赋》)(2)小姐之意差,张珙更敢怜谁________(《长亭送别》)(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________(《渡荆门送别》)(4)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________(《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创意编排·使用解读]为做到夯实文言基础,研透高考题型,循序渐进,步步登高,针对本专题,本书首创3步复习方案。

见《练出高分绿皮书》分册第1讲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考试大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实词意义与用法的能力。

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其中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练中悟道]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7·全国卷Ⅱ,改编)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1)之。

乃挟.(2)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3),无相距.(4)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5)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6)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7)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8),数遗书切.(9)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10),即穷诘.(11)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12)帅,余党当坐.(13)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14)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15)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16)边事,思为久长规.(17)。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判断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常思报.之 报:报答( ) 提示:采用语法成分推断法分析词语所在的位置,看是否有活用现象。

答案:× 报: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报仇。

(2)乃挟.兵结客 挟:用胳膊夹着,引申为带着( ) 提示: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式特点推断,“挟兵结客”是个对举句。

答案:√(3) 而仇家皆疾病..疾病:泛指病( ) 提示:采用语法成分推断法分析词语所处的位置,看是否有活用现象。

答案:× 疾病:名词活用作动词,生病。

(4)无相距.者 距:抵达( ) 提示:结合语境可从通假的角度推断。

答案:× 距:通“拒”,抵抗。

(5) 顾.谓仇曰 顾:回头看( ) 提示:联系成语“相顾一笑”推断。

答案:√(6)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相:互相( ) 提示:联系教材“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推断。

答案:× 相:动作偏指一方,偏指“我”。

(7) 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 行:实行( ) 提示:结合语境,把“实行”的解释代入句子验证,看是否合适。

答案:× 行:代理官职。

(8)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善:友善、交好()提示:通过语法分析及代入解释可判断,也可以联系教材《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理解。

答案:√(9)数遗书切.责之切:恳切()提示:结合语境分析,把“恳切”的解释代入句子,推断词语意思。

答案:×切:严厉地。

(10)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发觉:发现、察觉()提示:采用语境推断法,根据前后语境以及本句中“闻”来推断。

答案:×发觉:被查出。

(11)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诘:追问、追查()提示:分析“诘”字为“言”旁,一定和言语有关,结合语境,联想词语“诘责”推断。

答案:√(12)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渠:大()提示:分析语法结构,“渠”修饰后面的名词“帅”,推断解释是否合适。

答案:√(13)余党当坐.者数千人坐:牵连()提示:联系教材“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苏武传》)进行推断。

答案:×坐:定罪、判罪。

(14) 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恶:罪恶()提示:通过语法分析,确定“恶”的词性,并推断解释是否正确。

答案:×恶:惩罚。

(15)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举:举荐()提示:分析句子结构,文言语句中多把同义词连用,并联想教材“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进行推断。

答案:√(16)帝令憙典.边事典:主管()提示:结合语境并分析语法结构,“典”后有宾语“边事”,推断解释是否合适。

答案:√(17)思为久长规.规:法度、准则()提示:结合语境,并把“法度、准则”代入解释可判断。

答案:×规:规划、打算。

[技法归纳]文言实词“推断7法”1.语境代入推断法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要的推断方法。

如上面题目中“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的“发觉”借助语境(句内语境)可推断为“被查出”的意思。

根据原文语境,李子春强取豪夺,人们都很怕他,他的两个孙子杀人,赵憙到任听说(“闻”)此事可知,赵憙已经听说,不可能是未被发现、察觉,只能是未被查出、处罚。

2.成语联想推断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如上面题目中“顾谓仇曰”的“顾”,联系成语“相顾一笑”可推断为“回头看”。

3.联系教材推断法很多实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词的含义,推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

如上面题目中“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的“举”,联系教材《陈情表》中的“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推断其意义为“举荐”。

4.语法成分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如上面题目中“帝令憙典边事”的“典”在句中作谓语,应为动词,意思是“主管”。

5.句式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

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如上面题目中“乃挟兵结客”的“挟”和“结”后均为名词,此二者均为动词,意思相近。

6.字形分析推断法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

如“樯橹”一词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构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7.通假猜想推断法当遇到一个句子中某词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的角度考虑。

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如上面题目中“无相距者”的“距”,通“拒”,意思是“抵抗”。

[拓展训练]2017·全国卷Ⅱ真题尝试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解析:选A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

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

如“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憙”即“赵憙”,从意思上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解析:选B结合文意和积累的文化常识来解题,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常识解读不准确之处。

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考”通“拷”,是“拷问”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解析:选C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以发现不对应的地方。

C项,根据原文中“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可知,将盗贼余党迁往异地的不是赵憙,而是皇上,选项张冠李戴;“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原文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选项无中生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