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构成。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
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摘要:
1.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2.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3.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正文:
一、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
生产力方面,奴隶社会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如耕种、纺织等。
生产关系方面,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和剥削为特点。
奴隶主拥有生产资料,奴隶则负责生产,生产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二、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上,奴隶主阶级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维护其统治地位。
法律上,奴隶制法律主要用于维护奴隶主的权益,对奴隶进行严格管制。
思想上,奴隶社会盛行迷信和宗教信仰,奴隶主阶级通过宗教思想控制奴隶的精神生活。
文化上,奴隶社会的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音乐、舞蹈、绘画等。
三、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在奴隶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决定了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而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巩固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思考题思考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思考2:(2008·江苏单科,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答案 B解析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属于经济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正确但材料未体现;C、D项错误。
二、知识突破(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什么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
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
第二、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第三、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2、什么是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的分配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地位如何)等三个方面组成。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中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的核心要素,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的矛盾运动规律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利用一定条件下的劳动,通过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合理组织,创造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者与非所有者的关系、雇佣与劳动的关系等。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基础的演进。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
而上层建筑则是指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哲学和艺术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上层建筑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形成复杂的矛盾运动规律。
3.矛盾运动规律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是以科技创新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特征。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往往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会出现矛盾,上层建筑的观念和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导致社会出现了种种矛盾和冲突。
4.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规律。
只有深刻理解这些规律,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总结与回顾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我们分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矛盾运动规律的表现,并共享了个人观点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探讨和分析,相信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社会规律。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以及规律的变迁。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关系,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二,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决定着每一社会的性质,决定和支配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本质的联系。
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引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交互作用,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的,新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与生产力是基本适合的,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便出现了与生产力发展的不相适应。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ppt课件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注意: 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发生,它必 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在阶级社会中, 是通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进行的 革命斗争而实现的。
.
16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起反作用
( 1 )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相适合时,它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 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18
1958年到60年代大跃进:1958年5月,中共八
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
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
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
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
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
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轻率地发动了“大
二、上层建筑 简单得说,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等有关的就 属于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与经济基
础相适应。
.
23
产业工人
生 产 工 具
石锄 加工 铁犁
拖拉机
劳 动 对 象
土地
.
6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石器
铜器
铁器
机器
.
7
各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1)、河姆渡出土的石斧
(2)、殷代早期青铜斧
原始社会 石器
(3)、战国时期铁农具
奴隶社会 青铜器工具
(4)、18世纪初的蒸汽机
封建社会 铁制工具
资本主义社会 大机器生产
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
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什么意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什么意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强调了经济对于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意思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
1. 概念解析经济基础指的是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资料和技术手段,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指经济基础的发展水平和性质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和性质。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方式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形式。
不同的经济基础将需要相应的上层建筑来维持和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上层建筑的发展。
虽然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关系,但是经济基础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冲突,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而上层建筑则是为了维护和发展生产力而存在的。
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关系,不同的经济基础将需要相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来维护和表达。
4. 实际应用和启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不能脱离经济基础来考察社会问题。
其次,它提醒我们要重视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改革,因为它们对于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它使我们意识到上层建筑的变革和发展要从经济基础入手,为经济基础的改革提供有力的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的保障。
总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指出了经济对于社会的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范围会不断扩大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应
1、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就能大大提高劳 动生产率; 2、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具, 就能生产出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 3、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劳动对象可不 断扩大。
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 的生产关系,二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仍以原始社会为例: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生 产 关 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 系 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 的 特 点
产品如何分配
生产关系三要素
生产资料集体公有原始社原始的互助合作
会
的
生
产
关 平均分配消费品 系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 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至不能 继续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 关系就不得不进行部分的变革以继续维持它的存在; 而当这种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生产力继续发 展的客观要求时,就必须进行全面的变革。所以, 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新生产关系的创立,都是客观 的必然。
极其简陋, 主要是石制生产工具
非常有限, 主要是果实根茎及小动物
原始社 会的生 产力水 平极端 低下
那么,“生产关系”这一概念有什么意义呢?
生产关系指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关系: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 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就是生产 关系。它包括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 面的关系。(最简单的说,生产关系就是指在生产 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业工人
生 产 工 具
石锄 加工 铁犁 拖拉机
劳 动 对 象
文科两对关系解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关系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重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这几个概念的含义和关系课时:1课时导入新课:设问导入:说说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制度。
学生讨论回答:封建社会:存在着阶级,其中两大对立的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地主剥削农民,封建专制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家剥削工人,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制度。
为什么不同的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制度方面会有这么大的不同?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一)生产力1含义:物质生产的能力2三要素:⑴商品生产者⑵生产对象⑶生产手段商品生产者:这里的商品生产者是指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技能。
如果社会普遍的生产者都拥有较高的生产知识和技能,代表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高举例:比较普通农民和科技人才,哪个生产的能力的更高?生产对象:也就是你说的“劳动对象”,不是无中生有的,是需要寻找、探测和挖掘等的。
举例:普通石头、煤炭、金银,普通石头比较好找,但煤炭、金银等,却不是一般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搞到的,因此劳动对象也代表了相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生产手段:人们利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
举例:比较古代农民的曲辕犁和现代的耕地机器,哪个效率更高?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水平?(二)生产关系1含义: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三要素:⑴生产资料归谁所有⑵产品如何分配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和地位如何3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举例1: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从生产力的三要素来分析:生产者:普通农民;劳动对象:土地;生产工具:铁犁牛耕。
)——人们主要的生产和生存资料是土地(也就是说人们依赖土地来进行生产和生存):谁的土地多,谁就是老大;土地多的叫地主,少的叫农民;土地最多的大地主——皇帝就是全国的老大……刚才我们说了,封建社会人们赖以生产生存的东西是土地,那么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受雇于地主或租用地主的土地进行生产,这就决定了农民必然会遭受到地主的剥削。
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并举例说明。
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并举例说明。
譬如,奴隶主假若具有电子手拷脚镣(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少养猎狗,就会允许奴隶在更大范围上活动,而对待奴隶也可能减少了打骂关押。
譬如,假若粮食亩产从80斤提高到了800斤,则奴隶主可能允许奴隶吃饱喝足了,而奴隶也降低了逃跑、暴力冲突等事情,进而发展下去,奴隶可能在较大原野上自由活动。
生产力内部,包含人际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互相地历史地决定,统一于人类社会生活。
其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主要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的人际关系,互相的地位、作用,互相的交往态势。
其中,整体上而非个体上看来的阶级,阶级关系,阶级围绕社会财富在分配的地位,是主要内容。
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就是各种生产关系及其附属,及其衍生。
这同样不是指物,不是指财富。
上层建筑,就是人们的政治生活。
其中,包括政治制度,包括人们如何对待使用政治制度,等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人们的经济生活决定政治生活,人们在经济当中的地位作用习惯势力,决定在政治当中的地位、作用、习惯、势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引言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构成社会形态的三个重要要素。
生产力是驱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分工和协作关系,而上层建筑则是指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
一、生产力的概念与特点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一切物质、技术和劳动力的总和,是社会劳动力的物质体现。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生产力分为生产力的实体和生产力的能力两个层面:实体生产力是指生产工具、技术设备和物质资源,能力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实体生产力进行生产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生产力发展是一种历史的、渐进的过程,通过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逐渐改善生产工具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生产力发展是一种相互促进的过程,物质媒介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为物质媒介的进步提供了条件。
最后,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过程,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二、生产关系的内涵与作用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分工合作的模式。
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赖和互利共赢的关系。
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生产力的基础上,并通过不断适应和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分为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两个层面。
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归属的关系,包括个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公有制。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具有不同的生产关系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
分配关系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收益的分配方式,包括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和等价交换。
生产关系的作用在于调节分配关系,保障资源效率和社会公平。
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财富创造和社会稳定。
三、经济基础的构成与作用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体系。
经济基础由两个组成要素构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基本概念和关系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基本概念和关系1、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3、生产资料,也称作生产手段。
定义为: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
一般可包括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原料等等。
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是企业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的范围很广,品种规格十分复杂,涉及许多部门,分类的方法也很多。
按购买者的不同,可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两大类。
4、经济基础即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
5、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思想、观点体系或意识形态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某些管理科学无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6、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40年来,中国共产党无惧风高浪急,无畏艰难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卯足干劲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因此在我看来,谈起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经济建设是绕不开的一个大方向。
01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增量规模显著扩大。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了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转变。
02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发展的40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40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40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
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
区域结构优化重塑,地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
03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40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提速,工业生产能力快速发展,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四通八达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邮电、能源等方面也都有了长足发展。
04贸易规模稳步扩张,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
贸易结构调整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
进出口商品不断向“优进优出”转变。
外商投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ppt课件
18
1958年到60年代大跃进:1958年5月,中共八 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 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 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 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 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 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轻率地发动了“大 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 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选要择求什工么农样业的主生要产产关品系的,产不量是成人倍们、随几心倍所、欲甚的至 结国业几 地 倾 严果 初 较十 泛 冒 重, 期 低倍 滥 进 的而人的地。导经是民生增从致济由公产长了困19生社力。 国 难58产 制 水高 民 。年力 的 平指 经“发 较 是标 济大展 高 不、 比跃水 的 相瞎 例进平 生 适指 的”决 产 应挥 大开定 关 的、 失始的系。浮调的。形由夸,三式此我风并年同可国全造“农见建面成左” 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
二、上层建筑 简单得说,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等有关的就 属于上层建筑。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与经济基
础相适应。
23
8
劳动者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范围会不断扩大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应
9
1、劳动者掌握了科学技术就能大大提高劳 动生产率; 2、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具, 就能生产出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 3、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劳动对象可不 断扩大。
极其简陋, 主要是石制生产工具
非常有限, 主要是果实根茎及小动物
原始社 会的生 产力水 平极端 低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以及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以及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用于分析社会的结构和变革。
经济基础指的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指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文化等非物质的社会现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组织方式。
例如,在农业社会中,主要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这决定了社会存在着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决定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
然而,上层建筑并非简单地被经济基础决定,它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权力、法律制度、教育制度、文化等。
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可以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
相反,经济基础的变化也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例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带来了不断变化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对个人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总的来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范围,同时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运行和发展。
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
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其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便由新变旧,走向自己的反面。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高一政治教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doc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3)二者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权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二者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
②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时,会巩固经济基础,反之会削弱经济基础。
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比较区别:(1)联合的性质不同。
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联合劳动为基础,实行资本联合,资本从属于劳动。
入股职工既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又是劳动者。
股份制则是资本的联合,劳动从属于资本。
入股者未必是劳动者,本企业的职工也未必都是股东。
(2)所有制实现形式不同。
股份合作制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制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后所有制性质不变。
股份制不具有基本制度属性,不能笼统地说它姓“公”还是姓“私”。
关键是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
如果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控股,它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从而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股权设置不同。
股份合作制企业设集体股、职工合作股等,不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股份制企业设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社会募集型还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基本理论之一,指的是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思想文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理论中,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共同构成社会的内部结构。
一、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入解读1.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包括所有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和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是指人们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工具、设备和原材料。
生产力是指人类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和发展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
在理论中,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不同的经济基础所对应的上层建筑也是不同的,这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2. 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受制于它的一切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等,以及这些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各种制度和行为准则。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存在的,它反映了经济基础的性质和特点,是经济基础的延伸和表现。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理论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最基本的社会基本特征之一。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不同的经济基础所对应的上层建筑也是不同的,这说明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尽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可以调节和维护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特征,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内部结构。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社会就像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机器,而生产力就像是这个机器的动力源。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要素。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使用简陋的石器工具,主要依靠集体狩猎和采集为生。
劳动者的能力有限,劳动对象也很单一,这时候的生产力就像一个小火苗,只能勉强维持人们的生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学会了制造更先进的工具,比如青铜器、铁器,生产力就像小火苗逐渐变成了小火堆,人们开始有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生产关系则像是机器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在原始社会,生产关系是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公有制关系,就像一群小伙伴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然后平分收获。
这种生产关系与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是相适应的。
可是,随着生产力这个小火堆越烧越旺,原来的生产关系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就好比小火堆变成了大火炉,以前平分收获的方式可能就不适合了,于是私有制开始出现,社会逐渐分化出不同的阶级。
经济基础就像是机器的基座,它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这就是当时的经济基础。
而封建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等上层建筑,就像是建在这个基座上的房子。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随之变革。
就像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的生产力要求新的生产关系,原来封建的上层建筑就像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开始阻碍社会的发展,于是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到很多这样的实例。
例如,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
大量的工厂建立起来,工人阶级不断壮大,这时候原来封建的上层建筑,如封建贵族的统治、封建的法律制度等,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者改革,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包括民主的政治制度、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等。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名词解释篇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这词儿啊,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可实际上呢,就像咱日常生活里的那些事儿一样好懂。
咱就说啊,社会主义社会就像一辆大汽车,这大汽车要往前跑呢,就会有各种零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基本矛盾啊,就好比汽车发动机和车架之间的关系。
发动机想带着车跑得更快,车架呢,有时候可能觉得自己承受的压力太大啦。
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有点像这发动机和车架。
生产力就像是那发动机,它总是想发展得更猛一些,想有更多新的发明创造,让整个社会能生产出更多的东西。
比如说以前咱们种地,全靠人力,一天也种不了多少地,现在有了各种大型机械,那效率可就高多了。
这就是生产力在发展。
可生产关系呢,就像是车架,它得能支撑得住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还有产品分配的方式。
要是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就像车架太脆弱,发动机再好也跑不快。
就好比啊,要是一个工厂发明了特别先进的生产技术,可工人的待遇特别差,工资低,工作环境还不好,那工人就没什么积极性,这先进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最大的作用。
再说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吧。
这经济基础呢,就像是房子的地基,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呢,就像是房子盖在地基上的部分,像政治、法律制度,还有社会的思想、文化、艺术这些东西。
地基要是不稳,房子就会摇摇晃晃。
经济基础要是出了问题,上层建筑也得跟着调整。
比如说,要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向变了,从以农业为主变成以工业为主了,那上层建筑里的法律可能就得调整,以前关于农业土地的一些法律可能就不适用了,得制定一些适合工业发展的法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那种会让社会停步不前的矛盾,而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就像人走路,有时候左脚迈得快一点,右脚就得跟上,然后左脚再调整步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是这样互相调整、互相适应的过程。
它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这社会啊,就像那大汽车,一直稳稳地向着更好的方向开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思考题思考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这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发展的观点思考2:(2008·江苏单科,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这说明()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答案 B解析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属于经济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正确但材料未体现;C、D项错误。
二、知识突破(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什么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
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力的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力具有人的属性。
第二、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第三、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2、什么是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产品的分配关系(产品如何分配)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地位如何)等三个方面组成。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例题:材料一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决定了我国除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除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还应该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材料二、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哲理?(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什么是经济基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它不包括旧的生产关系的残留和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
(2)什么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例题: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BCDGH )A 生产资料公有制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国家政权D 社会意识形态E 按劳分配制度F 大机器生产G 人民代表制度H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I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例题: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政治上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我国原有政府管理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200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职权,更好地发挥了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理?【答案提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服务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归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三、针对训练1.(2008·广东单科,34,多选)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3月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门”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
这表明()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C.机构臃肿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D.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答案 ABCD解析为适应经济发展,我国进行机构改革,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精简机构有利于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2(2011高考山东卷24)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
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本题答案选C.其它项不符合题意。
3(2011高考浙江卷29)2011年初以来,社会动荡席卷中东、北非众多阿拉伯国家,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政权更迭和内战。
其原因有失业率居高不下、财富分配不公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等,这表明①经济状况影响社会的政治制度和设施②意识形态对社会变化起重要作用③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A【解析】政权更迭、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政治制度与上层建筑范畴,失业率、财富分配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作答本题首先排除④选项,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另外题干强调的是探究政权更迭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探究社会经济萧条、滑坡的原因,故排除③,①②符合题意,答案为A。
4、(2011高考江苏卷32)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
这就要求在阶段尤其要注重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B、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D、变革上册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其核心是社会阶层结构。
结合题意,D符合,AB不符,C观点错误。
5、(09安徽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A)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
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
这是因为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7.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这表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D.我国文化产业结构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8.《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这里的“时务”喻指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规律 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C.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段斗争规律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这是因为A.上层建筑的变化推动着社会的进步B.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10、(2011·西城模拟)目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材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B)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B.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C. 主观与客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1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发展农业生产力就要( A )A. 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B. 把农业发展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C. 对现有生产关系进行彻底变革D.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旧的观点和客观规律的束缚12、(2011·东北五校联考)1955年以来,我国农村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主要经营管理①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的状况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唯一动力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④D. ②③13. 材料一Z省经济以出口型、加工型中小企业为主,很多小企业靠低价竞争、模仿复制生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寒潮”,Z省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出台并落实了加大财政投入、信贷帮扶企业等一系列保增长政策,到2009年底实现了Z省经济的“V型”大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