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论精读与略读
叶圣陶略读思想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启示
叶圣陶略读思想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启示叶圣陶是中国现代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教育理念和方法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其著作《叶圣陶略读思想》是一部经典之作,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角度出发,探讨叶圣陶略读思想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启示。
一、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叶圣陶认为,读书要有所略,即要善于选择读物,略读重点,阅读速度要快。
对于中学生来说,课业繁重,时间宝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课外阅读,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叶圣陶提出的“略读”思想,可以帮助中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培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进行略读和重点阅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二、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叶圣陶强调阅读要有方法,要学会略读、概略、详略、精略,善于找重点。
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注重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
他们可以通过略读、扫读、精读等多种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学会总结归纳、提出问题、展开探究等阅读技巧,使课外阅读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成为一种愉悦的心灵享受。
三、注重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叶圣陶提倡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认为真正有意义的读书,必定是情感上的体验。
对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来说,除了学习知识外,还应该注重阅读体验和情感体验,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和启迪。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名著、文学作品等享受情感上的陶冶和精神上的升华,培养自己的情感和品味,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四、注重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叶圣陶主张,在阅读中要有选择,提倡多元化的阅读,不拘一格,广纳众家之言。
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也要注重多元化的选择,不局限于学科书籍,还应该涉猎文学、历史、地理、艺术等各个领域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叶圣陶认为,读书是为了改变人的现状,要与现实生活结合,注重实践。
如何教好略读课文
如何教好略读课文一、略读课文的地位和作用。
领会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篇排意图。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教材中略读课文安排在每个单元的后面,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运用到略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能独立运用知识阅读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误区把握不好略读课文的上法,要么是像上述例子一样把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要么把略读课文泛读化,对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蜻蜒点水,学生对阅读的内容不求甚解,从而出现了“教而不教,读而未读”的低效结果;要么把略读课文自读化。
“信马由缰,开放无度”这是眼下略读课文教学的又一尴尬现状。
表面上看,课堂似乎成了学生的天下,教室书声琅琅,学生议论纷纷,教学也似乎更加民主与开放,其实这是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效果的自读。
三、应对策略略读课文如何学习才会高效呢?我认为教者首先要熟悉单元训练重点,把目标简化,还要依据阅读提示设计大问题,把教学环节粗化,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前面精读课文习得的方法进行阅读。
课堂上可以分一下四步走。
导读和预习。
略读课文因为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理解上的“感知大意”与“抓住重点精读”,所以比精读课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与“浏览”能力。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在每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设置了“阅读提示”,除了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外,还着重对课文的主旨和阅读方法、学习的重难点、语文实践的拓展点给予提纲挈领性的导向。
这也为我们引导学生通过预习独立地整体感知的同时尽可能地把注意力导向精读内容。
自读和自学。
让学生运用有关的学习方法自学相关的语段,从而训练与提高学习能力,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而学习语段的精确、学法意识的明确、学习过程的真实,都从最大程度上决定着略读课文的教学成效,决定着这类课文角色的准确发挥。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浅谈
略读课文教学策略浅谈关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①叶老还进一步说:“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
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却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无论教师与学生都须认清楚这个意思,在实践方面又须各如其分,做得到家,略读一事才会收到它预期的效果。
”②这就是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做到“提纲挈领”而“粗知文章大意”即可,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实现师生之间的“各如其分”,实现学生的“自得”。
这就告诉我们,略读课文的教学,在策略上,教师必须关注一个“略”字。
下面,我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略读课文《彩色的非洲》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粗浅认识。
一、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设计教学,突出单元阅读主题与训练重点。
作为精读课文的补充,基于训练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的需要,略读课文的篇幅往往越来越长,而内容则略微浅显一些。
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时间安排上的限制(一般是一课时),文本感悟条分缕析不可取,能力训练面面俱到也不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所取舍,紧紧围绕单元主题来设计教学,突出单元阅读主题与训练重点。
以《彩色的非洲》为例,本文属于“异域风情”专题单元,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其训练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事务、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怎样上好略读课文?
怎样上好略读课文?怎样上好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却不能很好地去体现这一思想。
观摩了我校付景景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一课,对怎样上好略读课文有了一些思考。
1、目标合理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付老师把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全面认识父母之爱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字词教学、感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有感情朗读、积累语言等略处理。
例如检查预习,老师以考一考的方式检查了学生是否把和宜昌方言差别较大的词读正确,对词语的理解仅仅是对忐忑不安、按图索骥进行了检查。
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情况,也为学习课文扫除障碍,更有实效性。
2、方法开放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并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付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学生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学生学的更自主,更开放。
如学生品读这样的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学生抓关键词读懂了母亲的心,此时,老师引导学生从看似平实的语句中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意味儿。
学生在老师话语的引导下联系上下文,并且对比儿子的回答体会到了看似残忍的决定包含的是母亲的良苦用心。
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学生品读文中的母亲喋喋不休地指教那段话时,学生想到了生活中自己的母亲是怎样嘱咐的情景,并且还留意了文中的省略号。
学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既留心文章的标点的读书方法,体会到了母亲无尽的担心。
在本节课上,老师的点拨语、评价语无不是对学生进行方法的盘点和渗透,如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留心标点、联系生活中的经历、对比文中人物的语言、提示语中的描写神态的词等,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文本,达成目标,并且得到了发展。
3、适当向课外拓展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
略读课文的“略教”之法
略读课文是统编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圣陶先生认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课文的价值不容小觑,略读课文应该怎么教,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从略读课文本身的特点及定位来说,作为“补充”与“应用”,略读课文不宜字字落实地精读,也不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而要“略教”,做到目标简明、过程简约、延展简要,从而给予学生更多“学”的空间。
一、把准阅读提示,做到目标简明略读课文教学一般只安排一课时,但教材中的略读课文文质兼美,不少出自名家之手,教学目标往往难以取舍。
若是文本中的各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精讲细教,不仅会拉长课时,也会混淆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界线,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
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宜简不宜繁,要聚焦核心目标,用“精、少、活”的主目标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达到“略教”而“丰学”的效果。
教师要紧扣“略”字,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让教学目标更为简明、精准,而其抓手便是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链接单元语文要素,具有明确的提示功能,教师可借此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避免边缘性教学内容的干扰。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繁星》一文的阅读提示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
你也看过夜晚的繁星吧?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这一阅读提示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紧密关联。
阅读提示前半部分指向阅读,重在应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技能,后半部分指向表达,重在描述自己见过的夜晚繁星。
由此,就可确定本课的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领略繁星魅力”的活动,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感受作者对略读课文的“略教”之法张佳美略读课文定位为“补充”与“应用”。
教学时,要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采用“略教”之法:把准阅读提示,做到目标简明;指向实践运用,做到过程简约;适度拓展延伸,做到训练精简。
借助“略教”之法,可以最大化发挥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
叶圣陶曾经说过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
”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而且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
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略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所学阅读知识,进行独立阅读、理解的良好范例,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自己阅读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与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当然,也要很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略读课文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教学得法,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比精读课文教学的作用小,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容轻视。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
三、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因此,“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是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阅读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在安排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四、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说起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我们不禁会联想起,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类课文教学所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
《精读与略读》的课文原文
《精读与略读》的课文原文《精读与略读》的课文原文叶圣陶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把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他认为精读和略读起着不同的作用,应相互补充发挥作用。
精读是对文章进行推敲,而略读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
交叉恰当好处地使用精读和略读,就既能读得深,又能读得多。
《精读与略读》的课文原文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
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
这就是精读。
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须要精读。
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对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
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要学会略读。
略读就大略的读。
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
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
略读又是精读的基础。
通过泛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需要精读。
怎样进行泛读呢?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和应用范围。
对于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
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为了提高读书速度,略读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
当然,泛读也并不是读完了事,每次泛读完毕,也应想一下所读的东西,最好用简炼的语言概括一个读物内容。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拓展精读与略读的区别速读,作为一种现象,古今中外,均已有之。
我国古代,《北齐书》曾记载王孝瑜“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看杂志,往往是“几页几页地翻”。
经科学地速读训练,其读速更大得惊人:日本加古德次先生精心训练的速读能手长江美子,最快可达每分钟读20万字。
论叶圣陶的略读理论在初中语文略读教学中的应用
论叶圣陶的略读理论在初中语文略读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毛燕妮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06期摘要:叶圣陶提出的略读理论对于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正确采用略读的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旨在探究略读理论在初中语文略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略读理论;初中语文教学;应用方法一、略读的含义略读是相对于精读来说的,是叶圣陶的阅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精读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一字一句进行细致的钻研和琢磨,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指导工作,例如预习、朗诵等等。
而略读则是需要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之后,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要点即可。
但略读并不意味着粗略地读,应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思考、认真体会,把握作者的思想精髓。
同时,略读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略读,能够在略读的过程中不必深入思考却能把握精髓,在节省阅读时间的同时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二、在初中语文略读教学中应用叶圣陶略读理论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更好地利用语文教材初中语文具有丰富多样的阅读学习教材,课本、自读课本以及课外书籍都是学生进行阅读的重要材料。
而在这些阅读材料中,文章的阅读方法和需要是不同的。
有些文章需要学生进行精度,细细揣摩;有些文章则需要学生通过略读的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教材中的重点课文是需要学生精读的,但自读课本中的文章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初中生应当选择与自己年龄段和阅读能力相符合的课外书籍进行阅读的补充。
因此,略读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自读课本和课外书籍中的文章往往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因此,学生应当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把握精读和略读的平衡,保证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
因此,运用叶圣陶略读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略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各种语文阅读教材。
2.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自主性初中生处于一个较为特殊的学习阶段,一方面,经过了小学语文的学习,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逐渐显现出自己在阅读中的个性化差异,因此处于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的重要阶段。
如何探寻略读课文的教学点
如何探寻略读课文的教学点如何探寻略读课文的教学点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叶老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一)解读教材编排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这样的安排目的很明确:它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的实践机会,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工具,既如此,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
”我们要求略读课文将目标精简,力求“一课一得”。
(二)解读要求目标——“提领而顿”百毛顺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在第三学段提出有关略读的要求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2.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1)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
(2)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略读课文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
(3)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三)解读专家视点——“它山之石”可攻玉正当茫然困惑之际,翻看到一篇题为《略读课文,今天该怎么教》的文章,几位当今小语界举足轻重的专家阐述了他们对略读课文的见解。
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二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决不能求全求深,抓住一点,一课一得。
全国小语教学专家沈大安: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可以叫粗读,教学步骤可分为三步:初读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再读选一两个点重点学一学;三读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阅读,重在运用阅读技能,享受阅读乐趣。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要给学生留出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
正确理解略读课文教学的“精”与“略”的尺度-精选教育文档
正确理解略读课文教学的“精”与“略”的尺度、正确认识略读教学的“略”(一)略读教学不等同于略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明确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 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的略是粗略,粗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脉络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略,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解释的:“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所以是略;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 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 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意应变,所以叫略。
”而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整个过程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习略读方法,逐渐形成略读能力的过程。
略读教学有一定的组织,不仅让学生在略读过程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略读的方法,掌握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
(二)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虽然少了品词析句、重重感悟等许多严格细致的环节,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随便便,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肤浅的表面,不加反思和咀嚼, 学过的东西便会一晃而过。
其实,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是比较集中的,教学重难点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拒绝品读,文章的浓墨重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回味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
(三)独立阅读不等同于自学。
略读课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和空间,所有的教学活动,应力求成为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和练习的活动。
当然,这里所指的独立,应是教师适度指导下的独立,而不是所谓的完全自读、自我思考以及自练。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为学生设计独立阅读的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独立阅读是教师指导学生养成独立阅读能力的一种策略。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略处理(一)整体感知粗略整体感知粗略就是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主张学生自己充分地读书,多角度、多方位地感知文章大意,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比较浅显的整体的认识。
略读与精读的区别
略读与精读的区别观察我们的课堂,有两点突出的问题。
1、略读与精读不分。
有两节课讲的是略读课文,四上《火烧云》和六上《中华少年》。
《火烧云》成了精读的浓缩版;《中华少年》则需要两课时,彻底的精读教学。
虽然,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尽量还是要尊重教材编者的意图,精读是精读,略读是略读。
把略读上成精读,真正的原因,我想,还是不明白二者的区别。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
……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何以需提纲挈领?惟恐学生对于当前的书籍文章摸不到门径,辨不清路向,马马虎虎读下去,结果所得很少。
何以不必纤屑不遗?因为这一套功夫在精读方面已经训练过了,照理说,该能应用于任何时候的阅读;现在让学生在略读时候应用,正是练习的好机会。
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起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
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
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惟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汪潮教授也有个形象的比喻:“精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例题,略读课文相当于数学的习题。
”崔峦先生也在很多场合说过略读课文的教法:略读课文,要粗知大意。
学生要独立阅读,自读自得,整体把握。
可采用几遍读的方式:一读解决字词,互相交流;二读明白。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可见,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是应该在略读课中得到训练和提高的。
何谓学以致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
精读课是为学,略读课是为了用。
老师平时在精读课加强指导,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孩子才能在自主读书中训练和运用读文能力,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悟的目的。
教授学生阅读略读课文:(一)教学目标更简明略读课文教学,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元,不同的课文,既有共性的保底目标,又有个性化的发展目标。
1.保底目标要落实共性的保底目标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不管是略读教学还是精读教学都是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就要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保底目标。
二是把握文章大意,因为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是评价略读效果的重要依据。
2.发展性目标要凸显个性个性化的发展性目标的确定要通盘考虑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文人文内涵与语言表达上的特色,从终观到中观到微观来确定。
以五上年级《学会看病》一文为例。
第三学段,阅读能力培养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文章的阅读。
《学会看病》是五上年级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这单元的主题是“父母之爱”,其他三篇课文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中《慈母情深》也是略读课文。
升上高年级,单元导语的导学功能增强,这单元导语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说的:“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这是整个单元的阅读训练点,而《学会看病》这篇课文前的连接语是这样写的:“阅读课文,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建议
叶圣陶: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建议目前,在语文学习中“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关注。
读整本书并非当代人的创意,20世纪前期,就有学者提出,要读整部书,甚至用整部书做教材。
叶圣陶、朱自清曾写过一本《略读指导举隅》(1943年出版),所谓略读,主要指的就是整本书阅读。
就教学而言,课内精读是主体,课外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此书《前言》专门概述略读指导方法,适用于一切整部书阅读,对指导孩子课外整本书阅读是再恰当不过的。
只是关于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叶老阐述的不厌其烦,篇幅较长,难免繁琐,现特摘其精要,供大家参考学习。
序目指导读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
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然无头绪。
属于作者的序文,若是说明本书的作意、取材、组织等项的,那无异于“编辑大意”“编辑例言”,借此可以知道本书的规模,自属非常重要。
有些作者在本文之前作一篇较长的序文,其内容并不是本文的提要,却是阅读本文的准备知识,犹如津梁或门径,必须通过这一关才可以涉及本文,那就是“导言”的性质,重要程度也高。
属于编订者或作者师友所作的序文,若是说明编订的方法,抉出全书的要旨,评论全书的得失的,都与了解全书直接有关,重要也不在上面所说的作者自序之下。
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
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
参考书籍指导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
一般学生读书,往往连字典词典也懒得翻,更不用说跑进图书室去查阅有关书籍了。
这种“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平时未尝不可马虎过去;但是这就成了终身的病根,将不能从阅读方面得到多大益处;若做专门研究工作,更难有满意的成就。
所以,利用参考书籍的习惯,必须在学习国文的时候养成。
精读方面要多多参考,略读方面还是要多多参考。
国文课内指导参考书籍,当然不能如专家做研究工作一样,搜罗务求广博,凡有一语—条用得到的材料都舍不得放弃,开列个很长的书目。
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一(一)略读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参:先由学生参照提示语独立阅读、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还可以用指名朗读的方式,检查读书的效果。
崔峦:“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基本模式。
解读:(1)“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指的是初读课文时,学习生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指的是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阅读提示语中的问题(若提示语中没有感知课文内容的问题,教师可自主设计感知课文内容的问题)再读课文,独立思考后,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三读,交流收获,积累语言”指的是在学生粗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提示语中的问题,或者是课文的重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先自学,接着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方面的——交流顺序是:先内容,后写法)。
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展开语文实践活动,或读书或写作等。
(二)一节好的略读教学的标准1、全面。
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全面——根据课文编排的目的、教学目标、课文重难点、学生实际确立教学教学目标)2、简洁。
教学内容应简洁——学习课文(三读课文)时,围绕提示语中的问题,课文的重难点,课文的编排目的组织学生先自学,后讨论、交流。
——说明:提示语中的问题不便于教学,可根据教参提示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3、自悟。
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让学生独立完成——(1)自主识字,自主感知课文内容,自主理解重点词句、课文内容等。
(2)学习课文时,应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明:学习课文时是否需要“合作”学习,可根据问题难易度确定。
——说明:插图的使用……插图的目的……学文前《想别人没想到的》……学文后《充气雨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略读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略读的方法
朋友,你问我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略读的方法呀。
我觉得呢,这就像是一场轻松的漫步,而不是那种仔细到每一寸土地都要探究的考古。
当我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会一上来就去抠字眼。
我会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快速地浏览一遍全文。
就像和叶圣陶先生初步打个照面,了解个大概的轮廓。
在这一遍浏览里,我心里就在想啊,这文章大概是在说些什么事儿呢,是讲叶先生的为人,还是他的文学成就呢?这时候我就像一个在远处观望的人,先看个整体的风貌。
然后呀,我就开始找那些特别显眼的部分。
比如说标题提到的“二三事”,那我就专门去看那些描述具体事例的地方。
我读的时候就在心里跟自己对话,“嘿,这个事例能体现叶先生什么特点呢?”可能是他的宽厚,或者是他对文字的严谨态度。
我会特别留意那些直接描写叶先生行为或者语言的句子,就好像从这些句子里能听到叶先生说话,看到他做事儿一样。
再接着,我会在心里总结一下。
我想啊,这些事例合起来给我呈现出了一个怎样的叶圣陶先生呢?是一个德高望重、和蔼可亲的长者,还是一个有点古板但很有原则的文人呢?这时候我的感觉就越来越清晰了。
而且啊,在略读的过程中,我还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进去。
我会想,如果我在叶先生的那个环境里,我能不能做到像他那样。
这样一来,我对文章的理解就不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有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我读着读着就觉得,叶先生就像是我生活中遇到过的那些令人尊敬的长辈,他的那些品质在我的心里就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朋友,你按照我的这个方法去试试,也能很好地略读这篇
文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先生论精读与略读
●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
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
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
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需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但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的应用。
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
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
只做得一半。
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导,而致无所措手。
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
必须改正的。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
一串过程。
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
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
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
……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期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
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
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
着一样的需要当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
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为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
自由阅读。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9-20页
●选定一些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都希望学生从此学得方法,养成习惯,自己去“以三隅反”;故数量虽少,并不妨事。
学生如果在略读教材之外,更就兴趣选读旁的书籍,那自然是值得奖励的;并且希望能够普遍地这么做。
或许有人要说,略读同一的教材,似乎不能顾到全班学生的能力与兴趣。
其实这不成问题。
精读可以用同一的教材,为什么
略读就不能?班级制度的一切办法,总之以中材为标准;凡
是忠于职务,深知学生的教师,必能选取适合于中材的教材,供学生略读;这就没有能力够不够的问题。
同时,所取教材必能不但适应学生的一般兴趣,并且切合教育的中心意义;这
就没有兴趣合不合的问题。
所以,略读同一的教材是无弊的,
只要教师能够忠于职务,能够深知学生。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1页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
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
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
没有一点含糊。
也惟
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9页
●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什么,这
是个好办法。
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
这个办法可以使自己经常清楚,并且容易记住。
回想的时候,最好自己多多设问。
文中讲的若是道理,
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
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有些国文读本在课文后面提出这一类的问题,就是帮助读者回想的。
一般的书籍报刊当然没有这一类的问题,惟有读者自己来提出。
读一遍……大多是不够的,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
读过几遍之后,若还有若干地方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翻查参考的功夫……。
……
总之,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
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
必须做到这一步,才可以进一步加以批评,说他说得对不对,合情理不合情理,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
在阅读的时候,标记全篇或者全书的主要部分,有力不分,表现最好的部分,这可以帮助了解,值得采用。
标记或画铅笔线,或做别种符号,都一样。
随后依据这些符号,可以总结全部的要旨,可以认清全部的警句,可以辨明值得反复玩味的部分。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4页
●但是无论什么书,都不能让眼光像跑马似地溜过就算,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书上。
这是第一。
第二,一口气直往下读,不如每读一段,稍稍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些什么。
一口气往下读往往不能消化,好像囫囵吞枣一个样;停下来想一想就像咀嚼一个样,才能辨出真的滋味来。
……第三,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起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有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写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
读书笔记
或者采用列表的形式或者采用杂记的形式,可以根据所读的书的性质而定。
讲述读书方法的书和文章,都应该看,懂得了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大多数书的前头都有序文,序文有的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有的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有的指导这本书的
读法。
在读本文之前,先读一遍序文,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怎样阅读课外读物》,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180—181页
●但是阅读的时候必须认真,不能放过一个词的涵义,
一句话语的真义,决不能采取不求甚解的马虎态度,以致造
成曲解和误解。
——《怎样阅读课外读物》,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179页
●因为文学和其他艺术制作一样,内容和形式分不开来,要了解它就得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会有所得;如果不面对它本身,而只凭“提要”“释义”的方法来了解它,那就无论如何隔膜一层,得不到真正的了解。
——《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5页
●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
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
再说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增进写作的能力,固然是事实,但是一目数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要在写作上的益处,非慢慢咬嚼不可。
一般人的阅读大概都是只观大意,并且往往随读随忘;虽然读得很快,却是毫无用处。
随读随忘,不但不能帮助写作,恐怕连增进知识和经验的效果也不会有。
所以课外阅读决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
不过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划,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才能与合乎课程标准的效率。
——《教材、教法和教学效率》,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136页
●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整饬思想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事项。
——《认识国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90页 ●所谓方法,指什么的呢?先就阅读说,“不求甚解”不是方法,反过来,“求甚解”便是方法。
要做到“求甚解”,第一步,自然从逐词逐句的了解入手。
仅仅翻了字典,知道这一词这一句什么意思,还不能算彻底了解,必须更进一步,知道这一词这一句在某种场合才可以用,那才是尤其到家的方法。
总之,对于一个词儿,一种句式,一句习语或成语,第一须明白它的意义。
第二须取许多例子,同样的与近似而实际
不同的,相互比勘,来看出它的用法。
同这样的方法得来的,才是彻底了解。
语言文字的学习好比积钱,辛辛苦苦工作,积一个是一个。
积钱还可以用不正当的手段,或是投机,或是舞弊,突然之间到手十万八万。
语言文字的学习可不然,除了辛苦工作,日积月累以外,没有简便的方法。
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自也不能一律。
多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
若在学校国文课里,这些方法便是共同讨论的主要材料,或由教师指导,学生再来深求,或由学生提出,教师加以纠正或补充。
若是独立自学,这些方法也得充量发见,充量应用。
在练习的时候,使用方法去对付文字,意念中有方法存在。
到后来纯熟了,遇见文字自然能用最精到的眼光去看它,意念中不再存什么方法不方法,那便终身受用不尽了。
——《阅读要“求甚解”》,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8、169、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