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相结合
目前,语文教学往往把作文教学与讲读课文的教学割开来,讲读课文就单纯讲析,教写作就单纯教写作,认为作文教学纯粹是写的问题,与讲读无关,其实并非如此。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其中“写”更重要。
从高考方面来说,作文要“写”,占的分数多;从将来方面来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写工作计划、报告、总结、论文等等,“写”也是基本的工作能力。
鉴于这种情况,课文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讲读,要在讲读的同时,还必须紧密结合作文教学,使两者高度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更全面的教学效果。
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怎样才能结合起来呢?课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才能提高,才能写出好文章。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本解读来促进写作。
否则,是写不好文章的。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课文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作者分析问题和写文章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具体方法如下。
一、课文教学渗透作文教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学习写作技巧,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过去我在教学中,单讲作文,作文和课文分开讲,这样往往事倍功半。
一讲作文就是什么写景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给学生谈了许多理论。
可是这些理论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示例,学生学起来觉得很枯燥,也很难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课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出并强调学习课文中的有关写法,这对学生的作文有着很大的影响。
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单单分析理解课文,而没有指出或没有强调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学生就不一定能灵活地运用这些好的写法。
比如,《故乡的榕树》一文,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抒发了思乡的深情。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点出文章运用的抒情技巧。
首先是触景生情。
作者住所附近的两颗榕树,引起作者回忆故乡的两颗老榕树,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
其次是绘景传情。
作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用概括列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榕树的四周景色,不仅写出了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同情,也表达了对老榕树的感激之情。
再次是忆事抒情。
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通过“忆事”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最后是直吐深情。
作者在回忆故乡景物和故乡趣事时,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采取直接倾吐的的方法说出来,情感逼人。
这样通过教师精心讲读课文的同时指出并强调了本文作者抒情技巧。
课文教学一举两得,学生既领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学到了本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将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
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二、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课文教学中,根据教材题材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精心选择写之“点”。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是根据文章的体裁来编排的,题材是丰富的。
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立意的角度,教会学生应该怎样选择题材进行写作。
但我们选择课文做作文示范要慎重,不能随便挑。
换句话说,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
找准和把握写作之“点”。
这写之“点”,就是范文中作者的思想,文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将被写作的素材。
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写之“点”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也很多。
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
比如,选择积极的、健康的内容,不选消极的、不健康的内容。
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写作角度要适合学生的思想水平,立意不能过浅,更不能过深,找准写之“点”,才能使课文教学为学生写作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三、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
”教材中的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文。
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
如果能在教学中把课文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进行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教学中我得出这样的经验:仿写,能够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从而迈出新的重要的一步。
仿写是知识迁移最直接的途径,仿写的过程是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妙处的过程。
模仿什么呢?模仿范文的构思、谋篇、布局。
但不能生搬硬套。
模仿哪些“特点”,怎样模仿等,都需要教师细细指点。
比如,从课文中找出比较有特色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仿写。
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
但应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文准确把握并精心选择它的“特点”。
仿写时,同时告诉学生这种片断在写法上的规律,使学生有规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凭这个例子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
”
四、结论: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应齐头并进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一般来说都是一些“典范文章”。
既然是“典范文章”,那么,它就必须起到“典范”的作用。
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平时的作文还不是一种创作,它往往是一个摹仿的过程,因此,这些课文无疑是他们摹仿写作的最好的范文。
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贯穿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齐头并进。
如果做到这一点,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然,丰富的写作营养就遗憾的流失了。
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将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请看教学案例。
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发挥教材的典范作用,在课文教学中要渗透作文指导,把课文教学作为习作教学的主阵地,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只有从课文教学入手,做到读写的
密切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中学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的结合也许还有多种形式,这需要我们广大师生共同探究。
作文教学与语文课堂二者完全可以有机结合在一起,作文教学绝不是孤立的,我们不需要大量纯粹的作文课,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
倡导作文教学与课堂课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学案例
教学中,我努力尝试将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在《荔枝蜜》一文中文章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即写“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在讲到“我”讨厌蜜蜂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就说自己‘不大喜欢’蜜蜂?其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经过预习的学生们基本上能认识到,“不大喜欢”是为后面的“喜欢”作铺垫,为文章制造了悬念,提供了线索,并定下了反面的感情基调,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等同学们都明白了这一点,我就进一步强调说:“我们写文章也不妨学学作者的这种写法,欲扬先抑,欲褒先贬。
”
后来,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爸爸,他先写了爸爸的“吝啬”。
文中写道:有一天,妈妈值中午班,在单位吃午饭,“我”建议同爸爸一块到饭馆吃饭,免得下厨,但却遭到了爸爸的拒绝,并且对“我”进行了一番“勤俭节约”的革命传统教育,而“我”却认为爸爸太“吝啬”了。
但是,有一件事又使“我”觉得爸爸非常“大方”,即为了“我”的学习,爸爸毫不犹豫地给“我”买回许多的学习用品和复习资料。
到这里,前面的“吝啬”和后面的“大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这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可见,课文教学结合作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浅谈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相结合
吉林朝中
徐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