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城市绿线控制规划说明书1规划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西县城市绿线控制规划说明书
1 规划背景
1.1 城市概况
1.1.1 地理区位
肥西县位于安徽省中部,东连合肥市蜀山区;东南临巢湖、隔丰乐河与庐江、舒城两县相望;西同六安市金安区接壤;北与寿县、长丰毗连。
处于东经116°4.1´至117°22´,北纬31°30´至32°00´之间,全县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11266公顷),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7864.1公顷。
肥西县处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地带,与合肥滨湖新城、高新区、经开区、科学城和政务文化新区无缝对接,是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县域交通便捷,合九、宁西、合武铁路,合宁、合芜、合界、合叶高速和206、312国道穿境而过,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坐落肥西北部,建设中的1000吨级派河航道经巢湖可通江达海。
1.1.2 城市建设沿革
肥西历史悠久,商、周为“淮夷”之地,战国时为楚国地;汉属九江郡的合肥、成德二县地,东晋全属合肥县;隋唐以后属庐州府合肥县。
2013年,肥西县小庙镇整建制划归合肥市蜀山区管辖,高刘镇委托合肥经开区管理,全县辖8个镇、4个乡:上派镇、三河镇、桃花镇、花岗镇、官亭镇、山南镇、丰乐镇、紫蓬镇、高店乡、铭传乡、柿树岗乡、严店乡。
县域总人口86.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42人,人口密度由西至东逐渐增加,主要以县城及临近的乡镇人口分布较为集中。
1.1.3 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肥西县西北高、东南低,中北部属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自西向东北横穿而过,中西部有一系列低山,低山绵延25公里,大潜山海拔289米,为全县最高点。
全县地形起伏多变,岗冲相间,落差较大。
东南为巢湖盆地,湖河沿岸有狭长的冲积平原。
山区位于县中部,面积1120.17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6.1%。
自西向东,有一系列低山呈条带状分布,绵延25公里。
属大别山余脉。
一般高度100~200米,最高289米(大潜山)。
在山区外缘和县中北部江淮分水岭下游及其两侧,倾斜的岗地和冲洼相间的地形呈条带壮分布。
面积167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85.1%,为全县地貌的主体。
肥西县东南巢湖沿岸及派河、蒋口河、丰乐河中下游为圩区,面积173.3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8.8%。
该圩区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在15米以下。
西北面为岗区向湖盆倾斜的畈地,自15米渐降至
10米。
其下为沿河湖洼地,高度10~7米,最低6.4米(大兴圩)。
该区原为巢湖淹没区,因河流泥砂淤积,逐渐升出水面。
后作埂圩田,成为连片的圩区。
本区东侧巢湖中,有孤山突起,海拔82.4米,底周长约1.5公里。
肥西县地处江淮丘陵腹部,县境分为低山丘陵、岗区、湖河平原区三部分,西部多山丘,系大别山余脉,有紫蓬山(海拔189米)、元通山(海拔219米)、大潜山(海拔289米)等诸山峰凸起,占总面积的6.1%,中部和北部岗冲相间,占总面积的85.1%;东南一隅沿河(丰乐河、派河)、沿湖(巢湖)一带系冲积平原,占总面积的8.8%。
土壤主要有沙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岩土和水稻田土五大类。
成土母质下属系黄土在全县分布广泛。
2、气候特征
肥西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5°C,极端最高气温40.6°C,极端最低气温−15.7°C,年平均降水量为108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
(1)气温、降水量
1986~2005年间,历年平均气温15.8℃,特冷年(1989年)平均气温15.2℃,特暖年(1998年)16.6℃,冷暖年平均气温相差1.4℃。
全年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2.9℃,年极端最低气温−11.2℃(1998年1月19日)最热月7平均气温28.1℃,年极端最高气温39.6℃(2003年8月1日)。
肥西县气温日较差以春季4、5月和秋季10、11月最大,昼间
平均气温相差9℃。
6月至9月,气温日较差较小,在7.1℃~7.7℃之间。
大多数年份降水量为800~1200毫米,历年平均值为989.6毫米,自南向北递减,大于等于1000毫米等值线在莲花圩、苏小店、丰乐、柿树岗、河西、林场、官北、小柏、孔大、高店一线。
即肥西县西南部雨量较大,平均1000毫米左右,东北部平均雨量在900毫米左右。
悬殊不大,雨量基本适中。
年最大降水量1553.5毫米(1991年),年最小降水量565.9毫米(1995年)
(2)城区季风特征:肥西县属季风气候区,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
2月、3月和8月、9月、10月均以偏东风为主,但2月和9月风向紊乱,常出现3个不同风向。
(3)全县自然灾害概述:多为灾害性天气,主要是旱、涝、低温阴雨、冰雹、大风等,尤以旱涝为甚。
此外还有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
1.1.4 水文条件
肥西水系,分江淮两大流域,江淮分水岭南之水,经丰乐河、派河、蒋口河等流入巢湖,再入长江;岭北之水经王桥小河、天河、金河等汇东淝河入淮河。
长江流域面积1367平方公里,淮河流域603平方公里。
兴修大型淠河引水工程,恢复和发展塘坝、水库,加固圩堤,集中力量治理丰乐河、杭埠河。
全县有塘坝2万多座,中、
小型水库100多座。
这些水流组成水网,为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
肥西县地下水贫乏,深度均在10米以下。
近湖河区,地下水一般年份之作人畜饮用。
1、湖泊
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位于县东南,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水位海拔10米时,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湖岸线周长173公里,面积774平方公里,湖深一般为2~3米,最深处5米,本县有湖面100平方公里,湖岸线29.3公里。
巢湖水系是安徽境内长江流域的最大水系,入湖河流主要有派河、南淝河、柘皋河、兆河、杭埠河、丰乐河等,这些河流呈向心状分布。
巢湖水系流域面积 1.3万平方公里,接纳四周二市七县近40亿立方米的来水。
为了控制巢湖水位,在裕溪河两端,建有巢湖闸和裕溪闸。
据实测,巢湖多年平均水位为8.03米。
巢湖年平均最大值水位为9.62米(1954年);年平均最小水位:巢湖闸建成前为7.11米(1948年),建闸后为7.28米(1966年)。
巢湖最高水位为12.93米(1954年);最低水位:建闸前为6.03米(1958年),建闸后为6.33米(1978年)。
巢湖与长江相通,对长江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
巢湖还有蓄水、供水、灌溉、航运、水产、旅游之利。
巢湖最大蓄水量可达50亿立方米,为全县发展灌溉事业提供有利条件,也是肥西县工业、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巢湖水系有河流34条,港口14个,并
且湖江相连,航运四通八达。
巢湖水产资源丰富,银鱼、虾米驰名中外。
巢湖景色秀丽,是旅游胜地。
2、河流
丰乐河:位于县西南,为本县与六安、舒城县界河,又称桃溪水、界河等。
源于六安县横塘岗豪猪岭,经张家店至双河入本县境,始称丰乐河。
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2080平方公里,为巢湖第一大河。
本县境河堤长55.8公里(双河—三河),流域面积881.1平方公里,该河在本县有9条支流:
长堰河:源于金牛乡南,南流经洪桥乡入丰乐河。
长14公里,流域面积27平方公里,河底宽5~7米。
杨弯河:源于金牛乡北,南流经洪桥乡龙嘴入丰乐河。
长26.5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河底宽5~7米。
陈家堰河:源于沈店西,南流经黄堰坝入丰乐河。
长6公里,河底宽3米。
程老堰河:源于山南镇南,南流至袁店乡经黄堰坝入丰乐河。
河长6.5公里,河底宽3米。
龙潭河:为丰乐河在本县最大支流,源于官亭镇南,长32.4公里,流域面积206平方公里,底宽10~20米,上游建有全县最大的水库—磨墩水库。
二里半河:源于圆通山北。
长29.5公里,流域面积69平方公里,河底宽4~6米。
赵小河:源于芮店乡陀龙山,长24.3公里,河底宽4~6米。
肖小河:源于董岗乡北,长21公里,流域面积116平方公里,河底宽6~8米。
方桥河:源于花岗乡号塘稍,长17.1公里,底宽6~8米。
杭埠河:位于三河镇南,南岸为舒城、庐江县,古称龙舒水,源于岳西县同安寨西石关岭,东北流至舒城县龙河口,东流经杭埠镇,至三河镇汇丰乐河,合称新河,入巢湖。
长116公里,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
本县境河堤长11.5公里。
蒋口河:位于县东南,源于程店乡北,东流经严店、苏小、清平乡,至罗靳村入巢湖。
长28公里,流域面积99平方公里。
派河:位于县东南,源于周公山,东北流经焦婆、大柏店、小庙等乡镇,向南流至城西桥至长安乡三官庙,先后汇合李陵山、南三十岗、大蜀山南坡诸水,始称派河。
又南流至上派镇,为上游;又东南流至中派河镇,为中游;再东南流至刘河乡下派河口入巢湖,为下游。
派河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584.6平方公里。
派河经多次整修,上派镇以下可常年通航百吨位以上船只。
该河在本县有8条支流:
梳头河:源于李陵山,北流经农兴乡周夹衡折向东,至抹角郢入苦驴河。
长24.5公里,流域面积48.9平方公里,河底宽3~4米。
五老堰河:源于道士山,北流经烧脉岗南折向东,经蛟头陂折向东北,至三官庙入派河。
长15公里,流域面积53.5平方公里,河底宽3~4米。
倪大堰河:源于英山,东北流谢高塘,东流至上派镇北流入派
河。
长15公里,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河底宽3~4米。
滚子河:源于小蜀山西,南流下孙老堰,至城西桥入苦驴河。
长8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河底宽3米。
岳小河:源于小蜀山东北,南流经候店,至烧脉乡泗洲村入苦驴河,中纳王嘴小支流。
长17公里,流域面积51.5平方公里,河底宽4米。
斑鸠堰河:源于大署山西,西南流下柏堰湾,至长安乡三官庙入派河。
长13公里,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河底宽3米。
祁小河:源于长安乡北部,西南流至姚渡入派河,长6.5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河底宽3米。
古埂河:源于长安乡东,东流下古埂塘,至邹湾入派河,长11公里,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河底宽3米。
南淝河:即肥(淝)水,古称施水,源于县东北长岗店,南流至鸡鸣山,汇将军岭水,始称肥水,出县境至合肥郊区,绕合肥城北,东流至施口入巢湖。
长70公里。
县境内为南淝河下游,河床宽50~100米,水深2米左右。
南淝河水位随季节变化很大。
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水位较高;冬季,流域内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
南淝河洪、枯水位变幅4~6米,起落时间48小时。
汛期易受巢湖水位顶托,每遇暴雨常危及堤防和合肥市区安全。
解放后,国家对南淝河进行了治理。
在上游,兴建董铺、众兴、三十头、张桥、蔡塘、大官塘、泗水、梅冲等大中小型水库。
在中
游,建成防洪闸9座,排涝泵站13座,防洪堤6.1公里,防洪墙4.7公里,并多次疏浚河道。
现在,这些水利工程发挥了效益,大大削弱了洼区的水患,增强了岗区的抗旱能力,并为航运、养殖、供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由于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南淝河水质日趋恶化,下游尤甚,亟待治理。
东淝河:古称淝(肥)水,其源有三:东源,名王桥小河,源于肥西长岗店北,南流至将军岭西,又北流至高店乡唐新圩(旧志称“铁索润”附近)汇入天河,成为东淝河主源。
古代多以王桥小河之水作为淝水源头,认为其与施水(南淝河)同源于将军岭,而归异(一入淮,一入江),故有“出同归异曰肥”之说。
王桥小河全长21.5公里。
中源,名天河、天沟河,出肥西大潜山东西两侧,分别流至江夏汇成天河,再东北流至唐新圩(“铁索涧”)汇王桥小河水,成为东淝河正源,至寿县董铺汇金河后,形成东淝河主河道。
天河全长50公里。
西源,名金河,出六安龙穴山,北流至刘小圩入肥西境,称金河,西北流经金桥,至六安太平集,东北流至寿县董铺,汇天河水,成为东淝河主河道。
金河全长56公里。
清光绪《寿州志》等以龙穴山水为东淝河正源,不确。
流域面积东源191平方公里、中源761平方公里、西源174平方公里。
东淝河主河道自寿县董铺以下北流寿县城东,再北流入淮河。
中下游因淤积形成狭长湖泊,名瓦埠湖。
1.1.5 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肥西县植被属于北亚热带落叶和常绿阔叶林混交植被区。
由于人类的活动强烈,天然植被几乎荡然无存,以人工林为主。
人工林又以马尾松、火炬松、湿地松等树种构成的针叶林为主,天然次生阔叶乔木林和灌木林零星分布。
境内有维管束植物158科、616属、1268种,其中蕨类植物15科、16属、16种,裸子植物7科、16属、36种,被子植物136科、584属、1216种,仅肥西县建成区现有树种达61科、114属、236种。
肥西县县域内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菱。
肥西县药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据全县中药资源普查:药用植物105科,347种,主要品种如下:
根茎类:苍术、白薇、白蔹、藕节、百合、桔梗、沙参、徐长卿、威灵仙、丹参、百部南沙参、泽泻、贝母、土茯苓、白术、板蓝根、明堂参、白前、马细辛、天门冬、麦冬、玉竹、射干、龙胆草、青木香、天花粉、白茅、半夏、芦根、薤白头、寻骨风、土牛膝、香附、地榆、猫爪草、漏芦、苦参、糯稻根、金刚刺、何首乌、山药、茜草等148个品种。
果实、种子类:壳茨实、陈皮、莱腹子、决明子、薏苡仁、覆盆子、急性子、苦可仁、枸杞、女贞、枳壳、益母子、车前子、苍耳、浮小麦、山楂、柿蒂、甜石莲、土花椒、冬葵子、壳柏子、冬瓜子、菟丝子、青箱子、丝瓜络、桃仁、韭菜子、白扁豆、鹤虱、槐角等161个品种。
全草类:紫花地丁、蒲公英、白蕊草、柴胡、益母草、半支莲、茵陈、车前草、紫苏、刺芡、薄荷、半边莲、夏枯草、鸭跖草、透骨草、青蒿、马齿苋、扁蓄、旱莲草等110个品种。
花叶类:鸡冠花、松花粉、月季花、金银花、旋复花、莲须、玫瑰花、槐米、洋金花(曼陀罗花)、桑叶、杜仲叶、苏叶、红花、石南叶等154个品种。
树皮、藤木类:地骨皮、杜仲、忍冬藤、络石藤、椿根皮、苦楝皮、桑白皮等62个品种。
菌藻类:马勃、银耳、柳菌、草菇、蘑菇等7个品种。
2、动物资源
本县各地已知陆栖脊椎动物有75科243种,其中兽类4科5种,鸟类42科126种,两栖类动物2科5种,鱼类22科101种,爬行类动物5科7种。
现已知兽类兽类4科5种,分别为:东方田鼠、黄鼬、草兔等。
现已知两栖类2科5种,主要有:蛙、蟾蜍等;现已知爬行类5科7种,主要有:蛇、蜥蜴、壁虎、乌龟、蚯蚓等;底栖类10科17种,主要有:中国园田螺、纹沼螺、园顶珠蚌等。
肥西县域森林茂盛、水域面积较大,鸟类资源丰富,且分布范围逐年扩大,现已知本县鸟类有16目42科85属126种,如苍鹭、大白鹭、小白鹭、红嘴鸥、环颈雉等,按生活型可分为旅鸟、留鸟、夏候鸟、冬候鸟。
肥西县留鸟有小鸊鷉、苍鹭、斑嘴鸭、环颈雉、鹌鹑、黑水鸡、山斑鸠等,冬候鸟有东方白鹳、大白鹭、豆雁、赤麻鸭等,夏候鸟有池鹭、牛背鹭、白鹭、中白鹭、水雉、灰头麦鸡
等,旅鸟有苍鹰、乌鹃、小杜鹃、金腰燕、山鹡鸰等。
肥西县境内拥有丰乐河、杭埠河、蒋口河、派河、南淝河、东淝河、巢湖等一系列河流湖泊,以及董铺、众兴、张桥、蔡塘、大官塘、潭冲、泗水、梅冲等大小众多水库,鱼类资源丰富,现阶段统计有鱼类22科64属101种,如大银鱼、鲤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鲶鱼、花鱼骨、刀鲚、鲥鱼、太湖短吻银鱼、胭脂鱼、逆鱼等。
1.1.6 旅游资源
肥西县地处安徽中部,东临巢湖、西望大别山,境内有中国美食文化古镇——三河、国家自行车训练基地--紫蓬山、中部最大苗木花卉基地——三岗、中国农村包产到户发源地--小井庄、清朝台湾巡抚刘铭传故居——刘老圩等山水人文资源,素有“淮军故里、改革首县、花木之乡、巢湖明珠”的美誉。
近年来,肥西县依托丰富资源优势,按照“全球眼光、国内一流、肥西特色”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跟进、社会助推“三轮驱动”,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和民俗体验等为主要形式的城郊型乡村旅游,有效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实力连续3 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的重要支撑。
1.1.7 社会经济
2016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0亿元、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590亿元、增长
11%;财政收入73.5亿元、增长15.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5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增长15.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48元、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61元、增长9.6%。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两位数,总量全省领先。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百亿台阶,达580亿元。
财政收入由45.1亿元增加到73.5亿元,年均增长12.9%。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39亿元,年均增长18.7%。
规上工业增加值达255亿元,年均增长13.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6亿元,年均增长16.5%。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万元。
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15家,贷款余额超280亿元。
镇域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全市科学发展先进乡镇花开紫蓬、桃花等全县所有乡镇,入围总量居全市之首。
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第70位,五年提升19个位次,成功跻身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
1.2主要相关规划研究
1.2.1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由肥西县人民政府委托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
为应对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下肥西县新的发展需要,更好地指导城市各项建设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安徽省县城规划编制标准》,对《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进行修编,编制《肥西县城总体规
划(2015-2030年)》。
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合肥都市圈快速发展和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建设为依托,以紫蓬山风景名胜区资源和巢湖水资源保护利用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合理进行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城镇职能,彰显肥西特色,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升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新优势,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加强合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西南桥头堡建设,大幅提升与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相适应的载体功能,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努力将肥西建设成为合肥都市区西南副中心城市。
《肥西县城总体规划(2015-2030)》主要内容:
1、规划范围
(1)县域
肥西县所辖行政辖区范围,共包括8个镇4个乡,辖区总面积为1700平方公里。
(2)规划区
主要包括上派镇行政边界、绕城货运专线以东、派河以南的范围,面积约141.89平方公里。
(3)城区
建设用地面积约44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期限为2015年至2030年。
其中:
近期:2015-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3、城市性质
合肥主城西南综合性城区,现代产业基地。
4、城市人口规模
肥西县县域总人口近期(2020年)为8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2%;远期(2030年)为9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0%。
肥西城区城市人口近期(2020年)为30万人,远期(2030年)为40万人。
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近期(2020年):3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4平方米/人;
远期(2030年):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平方米/人。
6、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现状县城城市用地呈带状分布,以县城为中心,沿合安公路向南扩展。
综合县城周边的现状条件:
(1)向东:地势平坦,派河港的规划建设对肥西县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吸引作用,向东是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2)向西:地形起伏较大,现状基本为农业用地,开发成本较小,并且具有一定腹地。
(3)向南:地势平坦,用地充足,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用地,向南发展成为首选。
(4)向北:受行政界限的影响,建设用地已基本饱和,北向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应加强区域合作。
7、城市布局结构
城区河流水系与外围紫蓬山山体生态枢纽的联系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廊道对城区进行了有机分割,符合肥西本底山水机理。
组团内城市用地功能宜适当集中,避免功能混杂,组团间通过以生态绿环为骨架的生态枢纽进行联动,既能给城市带来中心紧凑感,还能美化环境,有利于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与效能的提高,形成现代化的城市风貌,使城市生长在青山绿水之间。
城区形成“绿楔嵌城、两轴、三带、多板块”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1)绿楔嵌城——严格限制规划区西部的城市建设,建立西翼紫蓬山生态屏障,将紫蓬山生态绿楔引入城区。
紫蓬山生态屏障不仅不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限制性要素,而成为了重要的生态景观资源,作为县城核心的开敞空间,是城市的生态中枢,构建起城市与自然山水之间的联系,对于提升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品质具有重大意义。
(2)两轴:合安路城市发展轴和蓬莱路城市发展轴;
合安公路发展轴,自东北向西南纵贯整个县城,是联系合肥市区与县城的重要交通通道,沿线串联新港工业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
蓬莱路城市发展轴,自北向南串联合肥市区、新港区、上派镇区、新港南区,南至三河镇,是县城南北向拓展的主要轴线。
这两条城市发展轴是县城以及规划区内城镇的主要空间拓展方
向和区域联系通道。
(3)三带:分别为潭冲河、派河和光明大堰形成的三条生态滨河带;
(4)多板块:规划在两轴线、三带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多个功能板块,包括老城生活板块、城北产业区、滨河生活区、城南生活板块、新港产业板块以及产城融板块。
1.2.2 《肥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
2015年,肥西县人民政府委托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肥西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15-2030)》,主要规划成果内容如下: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为县域和主城肥西片区。
县域:即肥西县行政辖区,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
主城肥西片区范围:包括上派镇及桃花镇、紫蓬镇、花岗镇、丰乐镇、严店乡等部分用地,东至肥西县界,北至沪蓉高铁,南至西绕城高速、合安高速,西至西绕城高速,规划面积约为264平方公里。
其中:城区范围建设用地约44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2015-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3、规划目标
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目标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据生态优先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有效的实施手段,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国家园林县城”为目标,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将肥西城区打造成自然、人文环境高度融合,富有绿色魅力、生态宜居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规划目标在近期与远期有不同的诠释,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近期目标
加快县域重要生态廊道及生态斑块的建设,构筑起县域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实施基本生态控制区刚性管理。
主城肥西片区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重点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地率。
园林绿化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领先水平。
二、远期目标
进一步完善县域生态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在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基础上强化休闲游憩功能。
进一步优化主城肥西片区城市绿地建设,增强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的美化度、舒适度,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宜居。
园林绿化基本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4、规划指标
表1-1主城肥西片区规划城市绿地一览表
序号 绿地名称 面积(hm2)
占城市绿地
比例(%)
1 公园绿地 977.46 28.2
2 生产绿地 2325.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