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

一、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代表。传大的艺术家。他的艺术世界浩瀚深邃,深刻地反映了从农奴制崩溃到第一次俄国革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古典现实主义的顶峰。同时也预示了新的小说艺术的诞生。

他是赢得作家的尊敬最多的一个作家。他的人格的伟大超越了自己的艺术,以至于睿智、聪明等词无法形容他。他是“伟大”的代名词。

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过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介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和民间故事。1913年和1917年先后有《复活》(易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易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被大量翻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解放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经翻译出版,不少有几种不同的版本。

二、生平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的雅斯纳雅.波良纳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先祖是彼得大帝的宠臣,获得伯爵封号。外祖父是叶卡特琳娜二世的侍从官,公爵,后晋升为少将。父亲参加过卫国战争,服役至中校,伯爵。波良纳是母亲的陪嫁,有三千多俄亩土地,一千五百名农奴。托尔斯泰兄弟姐妹五人,三个哥哥一个妹妹,他排行第四。母亲很有文化素养,聪慧善良,可惜在托尔斯泰两岁时即去世。九岁时父亲亡故,托尔斯泰由姑母和亲戚监护长大。托尔斯泰自幼酷爱文学,兴趣非常广泛,虽然接受了典型的贵族教育,但由于生活在农村,所以对俄国的自然风光、农村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很爱和农民的孩子一起玩耍。

1841年,13岁,因监护人变化,全家迁居喀山。托尔斯泰自幼接受的是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6岁考上喀山大学,攻读阿拉伯_土耳其语文,准备当外交官。当时托尔斯泰贪玩,又迷恋于社交活动,所以考试成绩常不及格。第二年转入法律系。托尔斯泰不喜欢形式主义的课程,但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有浓厚兴趣,拼命读卢梭、笛卡儿、斯宾诺莎的著作,喜爱卢梭的著作及为人,晚年他说:“从我15岁的时候起,卢梭就是我的老师。我一生受到两个重大有益的影响,一是卢梭的影响,一是《福音书》的影响。在大学时代,托尔斯泰已经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19岁的托尔斯泰以“健康不佳和家庭原因”自动申请退学。在这不久之前,他们兄弟析产,托尔斯泰分得了世袭领地波良纳和三百农奴。托尔斯泰回到家后,从事农业,一边着手改善农民的生活和习惯,一边为了准备硕士学位的考试而自学。这个时期是托尔斯泰人生探索、寻找自己的开始。他时而在

莫斯科,时而在图拉,时而在彼得堡,有时想进骑兵近卫军,有时想到外交部任职,有时又回到故乡搞音乐,为农民开办学校。后来,在图拉省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不久,又跟一个地主合伙租下了一个驿站。有时,他抛开这一切,沉浸在贵族的夜生活中,找吉普赛人,通宵达旦地玩牌,在大街上游逛、玩乐,嘻戏之余,一种虚度年华的悔恨之情又油然而起。逐渐地,贵族奢华糜费、腐朽寄生的生活,使托尔斯泰意识到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找不到崇高的生活意义。这时他开始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卢梭、席勒、狄更斯、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是他喜爱的作家。阅读唤起了托尔斯泰本人试笔的愿望,他选择的最初形式便是记日记。日记可以说是托尔斯泰一生中写作时间最长(•除几次短暂间断外,持续60年)、篇幅最大、容量最多、感情最真挚的伟大作品。•日记是托尔斯泰文艺创作的实验室,他严格观察自己的心态变化、认真分析四周发生的事件、扼要刻划身边的人物,特别可贵的是,他“通过自我去研究人类精神生活的奥秘”,几十年如一日地悉心自我观察和分析,使得托尔斯泰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心理描写巨匠。

1851年,托尔斯泰突然决定离开波良纳,乘船沿伏尔加河到达阿斯特拉罕,来到大哥尼古拉在高加索服役的地方。不久,他以志愿兵的身份参加袭击高加索山民的行动,次年通过考试获得士官生军衔,并被授予四等炮兵下士职务。在高加索部队中,他共服务了两年半,参加了多次攻击山民的战役,因表现优异,被提升为准尉。1854年,他离开高加索,不久被派往布加勒斯特,加入了多瑙河部队。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不久,又主动要求调到塞瓦斯托波尔,并在最危险的第四号堡垒里担任炮兵连长,积极参加了同土耳其、英法联军的战争。

到高加索是托尔斯泰一生的重要转折,他走出了狭小的生活圈子,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高加索瑰丽的自然风光、哥萨克豪爽尚武的民族性格,给托尔斯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参加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使托尔斯泰在生死考验中了解了俄国的军官、士兵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况。也正是这些新的生活经历,更深地触发了托尔斯泰的创作激情。可以说,高加索是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作家的诞生地。

1852年,托尔斯泰的处女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2)在《现代人》上发表了,这部书和以后的《少年》(1854)、《青年》(1857)构成了自传体三部曲,描写了贵族少爷尼古林卡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及种种内心感受,表现主人公既受贵族偏见影响,又不满贵族虚伪自私的道德,经常洗涤灵魂,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探索,从这部书起,开始了一个贯穿作家全部创作的道德自我完善的主题,也鲜明地显示了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特点。研究者证明,三部曲中的许多情节,与弗洛伊德的理论不谋而合,尽管弗洛伊德在时间上落后于托尔斯泰。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5-1856)•开始了托尔斯泰和统治阶级之间第一次公开的冲突。他歌颂了普通士兵的纯朴、勇敢和爱国精神,鞭挞了贵族军官虚假浮荡、追名逐利的本质,揭露了沙皇军队的腐败,同时也暴露出作者把一切战争都看作是血腥的相互屠杀的观点。

1855年,托尔斯泰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回到彼得堡,受到了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等人的欢迎,并逐

渐结识了冈察洛夫、奥斯特洛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作家、批评家。在这里,托尔斯泰以他独树一帜的性格、思想、趣味和谈吐,使人们感到惊愕,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他不同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见解,也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艺术,埋下与《现代人》决裂的种子。

1856年,他退役回到家乡,招集波良纳的农奴开会,宣布了解放农奴的计划:每户农奴可得12俄亩土地,其中半亩不收费,其余每亩交五卢布赎金,30年付清。但农奴对他的改革并不欢迎,他们希望无偿地获得土地。托尔斯泰把这一“农事改革”的经历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这就是1856年写成的中篇:《一个地主的早晨》,显示了地主与农民之间深刻的阶级对立,小说主人公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退学后回到自己的庄园,一天早晨,他走访了五户贫困农奴,打算扶危济贫、进行改革,但农奴对此并不理解,他们一直猜疑老爷的善行后掩盖着自私的目的和阴险的打算,因而没有接受聂赫留朵夫的恩惠。小说体现了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性,他一方面同情农奴,一方面又为贵族在精神上找不到出路而苦恼。从这篇作品起,作者开始了他创作的另一重要主题:探索如何解决地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

为了寻求“俄国向何处去”的答案,托尔斯泰出国考察。1857年,他访问了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历时一年半。在法国,他同屠格涅夫一起游览了巴黎圣母院,作家一方面看到了自由制度、文明社会,但在巴黎广场上遇见断头台上的一次行刑,又使他感到这个社会所自诩的平等自由的虚伪。他在瑞士卢塞恩时,目睹一场“文明人”欺负“下等人”的情景,也大为不满。

托尔斯泰自从在《现代人》上发表《童年》以来,他与这个杂志的编辑和撰稿人交往日益频繁。但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社会上围绕着农奴制问题展开剧烈的斗争,编辑部内部也出现了两派,自由派和革命民主派,托尔斯泰的态度充满矛盾,他反对农奴制,赞成解放农奴,但又对地主的所有权担忧,他反对以革命的方法消灭农奴制,而对自上而下改革的虚伪性质也有认识。同时,在艺术观念上,他因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有分歧。所以,他和屠格涅夫一道,在1859年同《现代人》决裂。

托尔斯泰一直未放弃“改良”工作,他认为教育能改变社会,于是在1859年在波良纳创办了免费的农民子弟学校,托尔斯泰亲自教授历史。为了搞好教育,托尔斯泰第二次出国考察,同时,也去看他在国外病危的哥哥,他考察了法英德意四国,历时九个月,在伦敦遇见了赫尔岑,双方都留下了良好印象。1860年哥哥尼古拉去世,加深了他的悲观情绪。在三年中几乎中断创作。回国后,他力图创办有俄国特色的教育,在波良纳他办了21所农民子弟学校,从莫斯科聘请了一些大学生任教,还创办了教育刊物《雅斯纳雅.波良纳》。在农奴制改革后,托尔斯泰担任了农村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农民和地主的矛盾时,经常同情农民,这使他招致地主的嫉恨。所有这些表现,都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注意,1862年,趁他外出时,宪兵连续两天搜查了他的家。此事使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震动,促进他更坚决地否定专制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