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技能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三、教学法指导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讲述: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这堂课就来看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2、黄花岗起义(1)学生讲述黄花岗起义的概况(2)出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3)出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人教版.doc

《辛亥革命》教案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较大的反清革命斗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因而成为辛亥革命的一次重大预演。

安庆绍兴起义区别于同时代的革命起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皖浙两省的联合起义。

广西起义的指挥机关设在越南河内。

)(徐锡麟,浙江绍兴人,光复会会员,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

秋瑾,革命党人,曾在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她与革命党人徐锡麟约定,分头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起义反清,1907年因起义事泄露被捕,秋瑾从容就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9《辛亥革命》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

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革命志士的奋斗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时间
地点
意义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2.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3.认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精讲点拨
导入: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武昌起义》的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归纳起义
时间
领导者
起义名称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绍兴起义
↓↓↓
萍浏醴起义武汉三镇光复推翻帝制
安庆、绍兴起义全国响应民主共和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课后反思
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如此武汉作为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地,留下许多革命的遗迹,应从这些革命的遗迹切入,这样做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伟人就在我们身边,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
2.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发动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教师展示《湖北军政府》和黎元洪图片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总结巩固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他对于封建统治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更新都是空前的。
板书设计
第九课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历史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教材和历史资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性质以及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框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通过问题驱动法,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研究成果。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PPT教学课件带内容

中国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PPT教学课件带内容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答:进一步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它与武昌首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知识点
辛亥革命前,中国同盟会发动的影响最大的起义是 ( C )。
A.镇南关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A.使民众广泛接受了《人权宣言》 B.建立了美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民主共和国 C.从本质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研读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
志 士
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

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此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B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成变法 D.黄花岗起义
2.课外阅读一些关于革命党人事迹的书籍,讲述一个革命党人为革命不惜抛头颅、洒热


血的故事。
答:方声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口才极好。虽生于
富商家庭,但他真诚坦率、崇尚气节、吃苦耐劳。青年时代,他就怀有挽救民族危亡、为革
秋瑾(1875-1907)
知识点
在绍兴秋瑾故居,可以看到1979年8月宋庆龄为秋瑾纪念 馆所题的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 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在辛亥革 命中,秋瑾与徐锡麟一起领导了哪次武装起义? ( B)。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和主要人物,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人物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史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等。

4.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败、民众的疾苦等,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查找史料、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革命主张和组织形式以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3. 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孙中山及其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辛亥革命的演变过程;
2. 孙中山及其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以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讲解(35分钟)
1. 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 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
3. 讲解孙中山的思想及其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3. 活动(20分钟)
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进程、主要参与人物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深化对该历史事件
的认识和理解。

4. 小结(5分钟)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深刻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
布置查阅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撰写一份500字左右的研究笔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较为严谨,内容详尽,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实施时,活动设计可以更精彩多样,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

下一次上课需要再注重这一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的第9课《辛亥革命》。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衰落和革命的兴起。

他们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对于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问题探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贡献,培养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问题探究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同步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和插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衰落和革命兴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地呈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图片、文字和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八年级资料)第9课 《辛亥革命》

(八年级资料)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力、过程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学会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面对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孙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否取得了成功?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第9课《辛亥革命》。

二、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第42-43页《革命志士的奋斗》一节,完成以下表格:义的时间、地点、主力、过程和影响。

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地点: 武昌;主力:新军革命党人;过程:夺取楚望台军械库-翻开城门迎接炮兵--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汉阳、汉口响应--成立 军政府。

三、读图讲解〔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 交界的、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结果失败。

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萍浏醴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 失 败 同盟会声望大振 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 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起义1907 孙、黄兴 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黄花岗起义 1911 黄兴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发动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1907年,孙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镇南关起义,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3.1911年,黄兴领导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感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4.插入林觉民《与妻书》朗读视频片段,感受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不怕牺牲的英勇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 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