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特区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特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世界经济特区的起源和发展
经济特区在世界上存在的历史已经很久,早在1228年,法国南部马赛港的一群资产者就在港区内建立自由贸易区。
1547年,意大利在西北部热那亚湾宣布建立莱克亨自由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自由港,是后来的通行的自由港的雏形,也被认为是最早的经济特区。
17、18世纪,此类经济特区在欧洲一些著名城市先后出现。
而随着航海事业的进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地中海经波斯湾、印度洋到南亚地区,一系列被西方殖民者征服的重要港口,先后被开辟为自由贸易区。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全世界已经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70多个经济特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特区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不仅在数量上激增,而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新发展,发达国家继续设立经济特区,发展中国家则更加热情高涨,他们想发展民族经济,但苦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失业严重,因此吸取先行国家的经验,设立经济特区,以引进外资和技术成为常用的方法。
70年代和80年代期间,有60多个国家建立起大约200多个经济特区,主要是出口加工区。
根据俄罗斯经贸部的统计,目前世界上的经济特区已经达2000余个。
从经济特区的类型来看,主要有自由港、自由贸易区、
出口加工区、科技工业园区和综合性经济特区等。
世界各国的经济特区,区域范围大小不等,发展模式不同,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在特区内减免关税、所得税,以优惠办法和特殊手段,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本国(地区)经济发展。
任何一个经济特区,作为个体,从其产生之日起都必然带有一种过渡性质,这也决定了其有生有灭的必然归宿。
但利用经济特区来发展本国经济这一举措本身却历经数百年仍方兴未艾,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很值得人们关注的历史现象。
时至今日,建立经济特区,在特定区域内实施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经济政策不仅已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国际经济惯例,而且也被实践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建立不同类型经济特区对于促进贸易,吸引外资与先进技术具有相当优势,在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中都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特区经常成为超越社会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世界经济普遍现象。
无论是属于发达国家的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巴西、墨西哥、古巴、哥伦比亚、印度、伊朗,都辟有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
从社会政治制度看,也无论是美国、日本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中国、古巴、越南、朝鲜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已经或正在建立经济特区。
而且,建立经济特区的国家大都是WTO成员,也有的是正在申请成为WTO
成员的国家,如俄罗斯和伊朗等。
二、理解世界经济特区发展情况的意义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和成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成果,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大创举,不仅引起了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极大关注,而且在世界经济性特区发展史上也是一个新的贡献。
中国的经济特区从创办之初,就借鉴了国外经济特区的许多成功做法,主要表现在其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目的方面,也表现在吸引外国投资的手段和特区运作管理的很多方面。
但中国经济特区对世界经济特区发展作出的理论贡献,以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有益经验和启发,主要还是来源于中国经济特区的特定地位、作用及运作方式。
国外的经济特区一般来说功能单一,区域狭小,在本国的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多限于在吸引外资和出口创汇方面。
而我国的特区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不仅承担着吸引外资、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历史功能,而且更重要的,承担着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和示范的历史重任。
世界上成功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注意同外部世界的联系,注意掌握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注
意研究它们的动向和趋势。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区发展情况
除中国之外,巴西、墨西哥、古巴、哥伦比亚、印度、伊朗、越南、朝鲜、哈萨克斯坦、菲律宾、埃及等都已经或正在建立经济特区,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俄罗斯在这方面也可谓经验丰富。
以下以印度、拉美国家和俄罗斯为例来考察此类国家经济特区的发展情况。
1、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情况
2000年5月,印度商工部长马朗宣布将以中国经济特区为模式建设印度式经济特区。
印度政府像中国一样在经济特区内给予企业优厚待遇:区内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可达到100%,投资总额不封顶;关税和税收按“外国领地”对待,国内其他地区产品进入特区也享受“出国产品”的免税待遇,国外产品进入特区还免征关税。
在建立经济特区的地点方面,印度也模仿中国精心选择地处沿海的6个邦:古吉拉特、泰米尔纳德、奥里萨、马拉哈施特拉、西孟加拉和安德拉。
印度政府准备参考“广东模式”,通过设立出口加工特区,在制造业方面与东亚的大小“龙”们一较高下。
然而,几年过去,印度最初期望的特区促进出口和吸引外资的作用似乎并不明显。
例如,中国2002年吸引外来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印度只吸引到60亿美元。
印度人
开始意识到中国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印度。
尽管印度和中国在经济上有很大相似性,但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还要归功于一些特殊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背靠香港,香港不仅占中国内地所有外来投资60%以上,还是中国内陆商品的最大出口基地。
而印度的经济特区不仅面积小,而且缺少一个像香港那样能带动出口增长的引擎。
因此,单纯模仿中国经济特区模式在印度并不一定行得通。
于是,印度在寻找与中国差异和向中国学习的同时,也开始根据印度国情以及经济增长目标来重新规划经济特区建设。
其主要措施包括:(1)改变经济特区被限定在窄小地域以及沿海范围的做法,增加并扩大经济特区。
2003年,印度已把现存的出口加工区和工业园区全面升格为经济特区,不仅如此,政府也改变了以往那种只在经济发达地区建经济特区的思维定式,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印度甚至宣布将在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东北部地区兴建经济特区。
(2)印度试图在全国范围内就不同服务领域创建行业经济特区。
近年来印度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成为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窗口。
印度各地正在考虑在包括银行、医院以及其他公用事业等服务领域创建特别经济区。
(3)把发展制造业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明确与设立经济特区的目标相结合。
目前中国就业增长大部分出现在经济特区内,而受雇于正规制造业的印度人不足1000万。
随着印度制造业近年来的复兴,印度也希
望该领域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过去,印度设立经济特区的惟一目标就是吸引投资、促进出口,而印度官员近期的表态表明,政府对通过经济特区增加就业也寄予厚望。
(4)加强立法工作。
按照印度政府的说法,经济特区是一个特别设立的免税区,在贸易运作以及关税方面均可以视为外国领地。
目前,印度并不缺少涉及经济特区的相关领域立法,问题是如何把这些林林总总的所得税法、海关法、银行管理法等重新修改整合并通过完备的制度来保证经济特区真正“特”起来。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印度政府将会继续修改关税、消费税、出口促进等方面的多部法律法规,以符合经济特区法案。
2、拉美国家经济特区的发展情况
拉美最早的自由贸易区是1923年乌拉圭在拉普拉塔河东岸建立的科洛尼亚自由贸易区,占地面积102公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拉美的经济特区得到蓬勃发展,在许多重要口岸相继开设了各种形式的自由区,如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保税仓库和转口区等,还有一些拉美国家在边境地区设立了边境自由贸易区。
60年代中期,拉美经济特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不仅特区的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以发展自由贸易区为主转为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成为许多拉美国家吸引外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增加外汇收入和增加劳动就业的重要方式。
80年代以来,拉美出口
加工区的产业结构逐渐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过渡,部分出口加工区甚至出现了经营内容不断综合化、技术结构不断高级化的趋势。
由于各出口加工区注重发展电子工业、家用电器、仪器仪表、汽车制造和电视机装配等行业,经济特区在拉美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些小国甚至将发展经济特区作为促进国家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墨西哥和巴西等国则把发展加工出口区作为其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拉美地区共有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150多个,分布在27个国家和地区。
在拉美地区众多的自由贸易区中,巴拿马的科隆自由贸易区规模最大,发展最为迅速。
这个自由贸易区始建于1948年,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世界上仅次于香港,被誉为“西半球的香港”。
它位于国际主要航线巴拿马运河的咽喉,所以它既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佳通道,又是北美洲和中、南美洲的连接点,属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东西南北货物的集散中心。
它为东半球国家和地区产品架起了一座通往拉美各国市场的桥粱。
区内客户所批发转口的纺织品、手表、电器和首饰等商品大多来自亚洲,客户多数也是亚洲人,而采购客户则主要来自中、南美洲地区。
科隆自由贸易区主要从事转口贸易。
在科隆自由贸易区从事经营活动,可以有4种选择:(1)可以租用场地和仓库,开展经营活动。
(2)可以与自由贸易区管委会签订20年土地使用权转让协
议,经管委会批准后可以自己建造营业设施,开展经营活动。
(3)可以利用区内代理公司开展经营活动。
区内设有专门经营代理业务的公司。
这些代理公司可以为委托公司办理货物运输、收货发货、代办进出文件、为货物重新包装或简单商业性加工后再出口等。
委托公司仍享有货物的所有权。
从事这类委托和代理的业务,需经自由贸易区管委会批准,获得批准的条件是委托公司的货物60%以上用于出口。
(4)可以委托管委会主管的公共仓库管理系统代为储存货物或进行简单商业性加工等。
管委会按照存放货物的价值收取费用,同时提供公共仓库。
目前,科隆自由贸易区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巴西的马瑙斯自由贸易区是目前拉美惟一的综合型经济特区。
1957年巴西政府批准设立这个自由贸易区,1967年批准扩展为自由港,1968年将整个亚马孙地区划为自由贸易区。
这个自由贸易区由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管理局管理,直接受联邦政府领导,拥有独立的行政和财政自主权。
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由商业区、工业区和农牧业区等组成,并按行业、功能进行规划和建设。
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的旅游业也很发达,已成为世界旅游胜地之一。
3、俄罗斯经济特区的发展情况
俄罗斯建立自由经济区的创意可追溯到80年代初期的苏联时代。
80年代末,当时的苏联政府制定了《国家自由经
济区统一纲要》,该纲要后来未来得及实施。
到了1990年,俄11个地区向当时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提出申请,要求宣布这些地区为自由经济区。
这些地区是:列宁格勒、维堡、纳霍德卡、绿城(泽列诺格勒)等城市和克麦罗沃、诺夫哥罗德、加里宁格勒、萨哈林、赤塔等州以及阿尔泰边疆区、犹太自治州。
虽然申请均得到批准,但有关自由经济区的法规却一个没有。
结果在自由经济区的建立过程中,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处于混乱甚至是半非法状态。
对自由经济区概念本身的理解也非常混乱,常把自由经济区与免税区概念相混淆。
在这些自由经济区内,投资者的权益无任何保障。
其结果,吸引外资的成效也就不大。
继上述11个自由经济区之后,又出现了几十个(40余个)享有地区性免税功能的免税区和封闭式行政区域组织。
它们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低于自由经济区,仅能在联邦主体有管辖权的范围内给予某些优惠,结果这些区域逃税和资金外流现象严重。
1992年俄颁布了总统令,批准了给予外资企业及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但是,这个命令对吸引外资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1992年底出台了《自由经济区法》草案,草案规定可以建立两种类型的自由经济区-海关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
该草案在之后一些年内历经几次修改和审议,但由于杜马和政府间始终达不成一致,草案搁置至今。
1993年,给予自由经
济区的关税和税收优惠被取消。
至2000年底前,俄政府已将大部自由经济区、免税区和封闭式行政区域组织撤销。
目前仅存1991年建立的加里宁格勒自由经济区和1999年底建立的马加丹自由经济区,但运作情况均不理想。
俄罗斯境内目前发挥自由经济区功能的只有两个地区-加里宁格勒和远东的马加丹。
其他数不清的“自由经济区”-如阿尔泰、乌格里奇、印古什、卡尔梅克等由于税法第二部分的生效而失去特区功能。
1991年,当时的最高苏维埃宣布建立“扬塔里”(意为琥珀)自由经济区,该区建在加里宁格勒州,覆盖全州全部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94万。
该区基础条件良好,又属于飞地,交通运输网络密集,有不冻港、铁路、公路,拥有俄罗斯通往西方国家最为便捷的运输线路,矿藏丰富,拥有占世界储量90%的琥珀矿藏以及石油、石盐、泥炭等矿藏。
从条件上讲,该区具备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客观条件。
但是,1995年俄总统却发布了命令,废除了给予该区的海关优惠政策。
然而事过一年即1996年,俄总统又签署了俄联邦《加里宁格勒州特别经济区法》。
该法的颁布使加里宁格勒州从自由经济区演变成为经济特区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该法确定了在特区内实行特殊的关税制度:运进特区的货物、特区内生产的货物和运出特区的货物免征关税(海关规费除外)。
由于实施特殊的关税制度,导致进口商品从数量和品
种上的大幅增加,充实了消费市场。
同时还可免税进口原材料和散件。
例如,区内的约160家肉联厂均使用进口肉。
但是,该州80%的进口商品是对经济发展无促进作用的消费品。
一方面进口商品的大量涌入抑制了价格的上涨,但另一方面却加重了特区工农业生产的衰退。
因为特区的商品生产者无力与价格低廉的进口商品竞争。
用俄审计署审计师潘斯科夫的话来说,尽管加里宁格勒正在组装“宝马”汽车,但其农业并未得到发展,耕地闲置,长满野草。
从波兰进口的食品比区内生产的便宜。
琥珀生产停滞,民族工业没有得到发展。
统计数字显示,加里宁格勒州的大部分经济指标在90年代均低于俄罗斯平均水平。
1998年,加里宁格勒特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降幅最大。
与1990年相比,1998年的产品产量下降了72%。
当年俄罗斯平均降幅为54%。
其下降指标在所有俄罗斯联邦主体中是最高者之一。
经济指标下降幅度较大的特区部门有: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农业。
今天,海关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是帮助特区能够存活下来,特区非但对俄罗斯整个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贡献,反而使联邦预算的大量资金外流。
这些资金不仅能养活加里宁格勒本身的企业,还能养活特区以外与特区无关的许多企业。
国家给予特区的巨额贷款和优惠得不到补偿。
从1995年开始,特区外贸一直持续呈现逆差。
特区还成为向全俄输送走
私货物的通道。
无论加里宁格勒特区还是马加丹特区均没有达到建立特区的主要目的-吸引大量外资。
1999年加里宁格勒州人均固定资本投资在俄各地区中排第52位,并低于俄罗斯平均值近2倍。
1999年底伴随着俄联邦《马加丹州经济特区法》的颁布成立的马加丹经济特区情况也大同小异。
它在俄2001年投资吸引力排行表中名列第71位,1999年和2000年也只名列第69位。
四、发达国家经济特区发展情况
经济特区最初是起源于工业化国家,此后随着工业化国家的对外经济扩张使其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而发达国家自身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使得其主要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但进入已经。
但时至今日,经济特区在发达国家中,重新焕发了活力,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经济特区,而爱尔兰等小国也通过经济特区有效促进了本国经济特区的发展。
1、日本经济特区的起步和发展情况
日本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已持续衰退了十多年,迄今仍无法摆脱困局。
小泉纯一郎首相上任伊始,便提出了“结构改革”的计划,希望通过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但日本目前的经济结构和财政结构对体制创新形成了巨大
的阻力,既得利益集团对结构改革设下重重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小泉政府启动了建立日本版“经济特区”的计划。
日本有意设立的特区包括:日本国内首个实行24小时通关、检疫的“国际物流特区”;从小学到高中,除了日语和社会学外,其他学科均用英语进行教学的“外语教育特区”;政府、企业、学校联合起来进行科学研究的“知识特区”;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在医疗技术领域中建立研究开发企业集团的“尖端医疗产业特区”等等。
日本政府已经认识到要复苏经济,就必须改变现在的经济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新产业。
但由于中央各部门的现有权限和各业界的现有利益等利害关系交织在一起,在全国范围内放宽各种政策的限制非常困难。
而在特区这样限定的区域内适用特例,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则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因此,小泉的“日本版特区”的主要特点就是“放宽政策”,即根据各地区的特性和创意,在特定的区域内放宽有关政策的限制,一方面使培育地方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将特定的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内,提高产业竞争力,复苏地方经济,实现国内经济的复苏,并把获得成功的特区的经验推广到全国。
日本政府强调“特区”有三个要点:(1)不是国家进行的示范模式,而是通过地方政府、民营企业的智慧和努力去刺激经济复苏。
(2)不采取一贯的补助金和减税等政府援助
措施,而是由地方政府承担全部责任去实行。
(3)“特区”要结合地域特征实行,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改革仍由中央政府统一实行。
2、爱尔兰金融特区发展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爱尔兰的失业率曾经高达17%,人均GDP只有6790欧元,低于西班牙和葡萄牙。
因为收入低,很多人移居国外,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
爱尔兰政府于1987年利用港湾仓库用地设立了约15公顷的“国际金融服务中心(IFSC)”,把50%的法人税降低到10%,以吸引海外金融机构进驻。
现在,包括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集团、汇丰银行、柏克莱、德累斯顿银行、通用金融、ING集团、美林公司等欧美大型金融机构几乎都来到这里,创造了1万1千个直接就业机会。
爱尔兰的教育水准在欧洲比较高,而且使用英语,这使得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这里很容易适应,这也是“金融特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2002年,爱尔兰的人均GDP达到3万欧元,比1987年增加了4倍,金融特区的设立对其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五、发展趋势分析
六、借鉴世界各地经济性特区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