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

诗歌写作
诗歌写作

诗歌写作

第一讲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

具体要求有四: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

主要有: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第三讲诗歌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

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棵法国梧桐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第四讲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五讲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

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空气

好一会屏息静气,

我多想听到你!

可你安然静谧,

你有怎样的话语?

伸出颤栗的手指,

我多想抚摸你!

可你无影无踪,

你有怎样的形体?

睁大渴望的双眸,

我多想看到你!

可你透明无色,

你有怎样的美丽?

可是我清清楚楚,

我一刻也离不开你!

我的生命里有你,

你随着我的一呼一吸……

在这首小诗中,空气成为结构中心的象征意象。安然静谧、透明无光、无影无踪的空气,却蕴含了作者的无尽心意——既是纯真高尚的爱情又是无限的人生追求,那样真切地支配着作者的生命,又那样缈远,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

第六讲诗歌模式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第七讲诗歌讲座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第八讲诗歌模式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如前面所引述的E·Cummings《太阳下山》。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又如:

中秋月

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滴泪水

落下来

湿了人间。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好)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二) 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一、古诗词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高考中经常涉及的主要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象征、比兴、互文、用典、倒装、渲染和烘托等。) (1)抒情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 (2)描写类:动静,声寂,虚实,细节描写,白描,侧面烘托,对比,抑扬,衬托(正、反衬)、联想,比兴等。 2.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二、表现手法 1.典型表现手法: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用典、对写法、反衬、白描、细节描写、起兴、绘形绘色等。 例: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观祈雨李约)对比(种田人焦虑万分地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乞雨,而富人却在一旁看热闹,还唯恐天气阴下来乐器发出的声音不悦耳。 该诗将久旱祈雨的情景与朱门的处处歌舞升平相对举,深刻揭露出统治阶级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社会现实) (2)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后池上刘攽bān)动静结合 (3)江城子苏轼(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虚实相生 (4)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抑扬结合(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3、才调:才气。【韵译】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评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5)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以小见大(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

诗歌鉴赏写作手法详解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诗词鉴赏须知的术语及其运用

诗歌鉴赏中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表达技巧的运用。只要我们掌握了每一个分类中的具体手法,构建起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考点自然就明了,考试中的表达技巧题型就迎刃而解。 描写手法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欢迎访问美丽语文网。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中华诗词之美答案(网络课程)

1 《诗经·十五国风》的作品大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写作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杜甫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中的“致”是个及物动词,意思为: A、到 B、使 C、上书 D、盼望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3 “诗言志”最早出自以下哪一本书?() A、《论语》 B、《诗经》 C、《易经》 D、《尚书》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古代社会,各种职业的统称为()。 A、工行 B、百工 C、数工 D、千行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5 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 A、《孟子》 B、《中庸》 C、《大学》 D、《礼记》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 儒家经典《周礼》是西周时周公旦所著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以下哪项不是形成宴乐的音乐形式? A、法曲 B、胡乐 C、雅乐 D、清乐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

《书经》(《尚书》)的英文翻译是? 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Change D、Book of Documents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4 词和诗经一样,都能配合音乐来歌唱,都是先有显意的歌词作品,再配上音乐歌唱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5 《华严经》属于()的经典。 A、基督教 B、天主教 C、道教 D、佛教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 赵崇祚是()时期后蜀人。 A、春秋 B、战国 C、隋唐 D、五代十国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2 《花间词序》中,将《花间词》中的词作者们称为()。 A、英哲 B、文士 C、雅贤 D、圣士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3 著名汉学家()曾写过一本前为佛经后为流行歌曲的敦煌曲子。陈寅恪、饶宗颐、王国维、赵元任 A、陈寅恪 B、饶宗颐 C、王国维 D、赵元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敦煌曲子中记载的是当时哪种音乐的歌词? A、清乐 B、雅乐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诗词创作》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判断题】(20分) 诗歌,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用最凝练、形象地的语言反映生活,富于想象,构思精巧,有一定的节奏、韵律,常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A. 对 B. 错 2 【判断题】(20分) 节奏是由于语音排列的次序不同而形成的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A. 对 B. 错 3 【判断题】(20分)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特别有“诗言志”的说法。志,是指诗人的精神境界、理想情操,是说感情要和思想结合,诗人不但要有丰富的感情,还要有远大的抱负,深刻的思想。 A. 对 B. 错 4 【判断题】(20分) 诗歌的语言要求是大众化的接近口语和散文语言,要开门见山和富有激情。 A. 对 B. 错 5 【判断题】(20分) 乐府原指秦汉朝廷所设置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一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歌制成曲谱,制作、演奏新的歌舞;二是采集民间歌谣,配乐演唱;三是训练演奏人员和歌手,以供郊祀、饮宴、游观娱乐的需要。后来,把乐府机构所采集、创作的歌辞,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A. 对 B. 错 第二章测试 1 【判断题】(20分) 永明体是南朝齐永明(483-493)年间出现的一种讲求平仄、音韵的新诗体。 A. 错 B. 对 2 【判断题】(20分) 永明体诗。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十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四句、五言八句的。 A. 错 B. 对

3 【判断题】(20分) 永明体讲求声律。押平声韵者居多,不能出韵,也不能通韵。 A. 错 B. 对 4 【判断题】(20分) 永明体规则说: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 A. 对 B. 错 5 【判断题】(20分) 永明体诗一联之中每个字都不能用同韵字,这叫“大韵”。

《现代诗歌写作的10个技巧》

现代诗歌写作的10个技巧 (供稿:梨花泪—章贵全)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有着不可言说的重要作用和魅力。一首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和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 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 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在此,我们足以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带来的巨大魅力。 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新文化运动后,在早期的现代诗歌里,诗人们对韵律的把握非常周到而细致。在早期现代诗歌作品里,我们经常能读到那些韵律和节奏把握都很巧妙的好作品,这些好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阅读轻快,优美,抑扬顿挫,也或干练,大气,醇厚,回味悠长。这些韵律和节奏的佳作,同时也是最好的朗诵作品。 那么我们再回过来,带着节奏与韵律的品味,来欣赏先哲现代诗人的佳作。 再别康桥(节选)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资料讲解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 作手法

一、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

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三、常见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 (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 (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 【答案】(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是河床很浅的意思。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⑵“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⑶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⑷写得好。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把握的方面:掌握诗歌特点: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和谐的音乐性;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展开想象:诗歌的跳跃性要借助想象补充;推敲词句:用

诗歌写作教案

《诗歌写作》教案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家都喜欢诗,但真正认识诗的同学就少,知道怎样写诗的同学则少之又少,所以要将诗歌仿写教学设计得通俗易懂,可触可摸可感,在品位诗歌时领悟方法,从而掌握仿写诗歌的基本方法(品—悟—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二、教学目标 1、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我们正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三、导入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我国诗歌著称于世,自《诗经》以来,作品浩若烟海,博大精深,透出了我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炽烈的情感和杰出的智慧,遨游于诗海,其乐无穷。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学会仿写诗歌。 四、教学过程 1、营造诗的氛围,感受诗的魅力。欣赏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选这一首,一者熟悉,二者这首诗的意象之优美、情感之浓郁、节奏旋律之美妙,可谓诗中上品。通过朗诵,一种氛围自然形成,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诗歌上。 2、品味诗歌、领悟方法,学会仿写。 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 总结写诗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要有浓烈的感情和鲜明的节奏:情感美音乐美 二、要有鲜明的形象,做到情景交融:意像美意境美 三、要有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像:构思美想像美 写法归纳: (1)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或诗句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 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第5章诗歌写作答案

诗歌写作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B 6,A 7,D 8,D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ABC 3,ABCD 4,DE 5,ABCDE 6,ABCD 7,ABCDE 8,BCDE 9,BCD 10,ABCD 三、名词解释: 1,诗歌:诗歌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人主体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赞的文学体裁。 2、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语句精练,它是诗人站在内视点(“以我观物”)的思维角度,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化”和“心象化”的艺术处理,来书写和表现世界的一种诗歌形式。 3、自由诗:表达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在语词和诗句组构中不受格律的影响和制约的诗歌。 4、现代诗:现代诗也被称作新诗,它是指使用现代汉语作为诗歌表达的语言系统,在二十世纪才出现在中国诗歌的历史舞台上的诗歌样式。 5、散文诗:是在近、现代才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特点的文学样式。 6、意象:意象,就是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渗透着诗人主观感受的客观事物的影像。 7、灵感:诗歌在诗歌创作过程中,由于长期积累而偶然得到的一种激情迸射、活力无限的写作状态。 8、远比:所谓“远比”,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性不明显,二者跨度很大,读者粗看起来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比喻陌生化效果强烈。 9、通感:通感是诗人的艺术思维被调动起来后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这个时候,诗人的各种感官都沟通了,它们互相挪移、借用,把奇妙的心象描摹出来。 10、悖谬:悖谬就是将相反或相对的语词并排在一起,使诗歌出现一种语义含混和打破常规的审美效果。 四、论述题: 1、简述中国古诗的发展历程。 从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从四言诗到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

《现代诗歌创作技巧》(转)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一) 诗的结构寻根谈 诗从语言结构的观点来剖析,是寺中的言。即庙里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这种语言不是我们通常所用的语言,它是一种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惯性思维所表达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另一个世界里,用它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语言。这另一个世界就是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封闭性。只有进入了这个封闭的庙里的人,他们才可以通过使用这种语言来相互交流。所以,过去有句话说:“诗向会人吟。” 诗,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及其特殊。因为从表相上看,它是依附于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但它的实质却是通过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暗示,这种暗示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里形成一层不对外封闭的特性。于是古人便得出这样的结论:“诗,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诗,虽然是个独立的个体。但这个独立个体要将所表达的内质传递给受者,又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而语言文字这种传播符号从诞生之日起首先就带着一层大众传媒普及性。而诗恰恰又是小众的,“不能言传”的,这就使诗在形式表达上和传播中形成了内在矛盾。即小众的,有别于大众语言表达传播的诗,却要通过大众传媒语言方式来传递。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诗还必须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和生存。 于是,人们惶惑了。但却从惶惑中发现。语言文字作为诗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只是诗传播过程中的一种媒介,语言文字本身并不是诗。

而诗是什么呢?诗实际上是生存在语言之中的另一种语言。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的贵族性,注定了它的非普及性,注定了它的封闭性,注定了它是一种为少数人服务的艺术。 诗是庙里的语言,这个庙实际上很多时候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相互交流的一种途径就是诗。过去古人们总结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是说诗是我们说出来的“心志。”而这种说出来的“心志”,在阅读过程中已超出了我们过去阅读的经验范围,它不是通过语言的直接传递,而是通过语言之外的暗示,来传递一种依附于语言之外的弦外之音。于是,对于诗的阅读古人便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诗是客观存在的,但诗在形式表达上的难述描性,又的确在很多时候让我们手脚无措。我们说诗是主观到客观,再由客观到主观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诗在传递过程中的不停转换,实际上也就肯定了诗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的弹性、张力、暗示……常常就会因为读者的不同,对所传递表达出来的意旨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产生歧义。 诗是一种文学贵族的文字游戏,这就是说诗对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都是有条件的。 现代诗创作观念与技巧之一(续二)

古诗文写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分享

又到了我们周末分享的时间啦… 根据学姐上周的调查,很多小可爱们对古诗文的写作手法摸不到头脑,有的甚至一问就蒙,综合以上现象,学姐这里查阅了资料,做了些写作手法的总结,大家可以一起学习一下哦~ 现在活动开始了哦~ 根据大家的学习和积累,小可爱们能不能说出一些写作手法呢?大家踊跃发言,看看谁知道的最多,学姐在这里准备好给你们一批彩虹屁了~ 大家说的都很好,学姐在这里给你做了一个总结 写作方法就是写作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可分为如下几种: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了解了写作手法的分类,大家也想知道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会出现在卷子中,那我们怎么区别这些写作手法呢?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比兴、比喻、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烘托、衬托、渲染、铺垫、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远近结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用典 看完这些常见的手法,那我们也想揭开它们的面纱~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们具体都是什么~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与它相对应的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即间接抒情) 2、工笔(细节描写):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4、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5、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6、象征通过某一具体事物,由此联想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思想感情(它有一个由具体——抽象的过程) 7、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从中寄寓(传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抱负或志趣。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思想。 8、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评论现实 以上是写作方法的全部内容,光知道写作方法是很片面的,那大家如何更加深入的了解古诗词呢?肯定首先离不开古诗词的结构即叙事方式~接下来学姐给大家准备的扩展资料,这些在我们有次分享中也提到过,今天再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 扩展资料: 古诗的叙事方式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而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 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附答案 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②侵晓:破晓 (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 (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1)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1)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① 唐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①本诗作于公元849年,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请把首联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 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 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 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词中有景,景中寓境。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观夜潮 (清)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

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和手法 一、语言和意境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现代诗歌有三个明显而具体的要素,它们是:语言,意境和韵律由此可见语言和意境对一首现代诗歌有多么关键的作用如果要鉴赏一部现代诗歌的好坏,这两个因素是首先的,必不可少,也是不能忽略的 语言来自于生活,我们都知道,但任何体裁文章使用的语言,都不是真正在生活里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其实这指的也就是任何文学体裁的语言来源于生活,但也“必将高于生活” 作为一种诗意化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这方面,就更有着不可言说重要作用和魅力了一部现代诗歌里,如果语言优雅而别致,就必定有一些嚼头和看头;而如果语言使用不当,就会败坏整个作品的氛围和格调至于意境,我个人认为也就是能渲染作品和氛围的一些东西,可以是一幅幅打开的画面,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也可是一种感触或哲思,禅意也就是说意境的划分大致两类:有形和无形,能看得见的物体和画面,就是有形的意境;还有一种意境是无形的,因为并没有那种画面合物体,这种意境存在的只是一种思想,或感悟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作品,来领略一下语言和意境的魅力首先我们来阅读诗人何三坡的诗歌作品《麻雀》麻雀 雪在大山下降落 房屋蹲在雪地里

屋顶上蹲着炊烟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 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 短短数语,诗人却已利用优雅的语言和意境,向我们敞开了一幅优美的画面“雪在大山下降落/房屋蹲在雪地里/屋顶上蹲着炊烟”,在这三句简单诗句里,我们能体会到一种很美的意境,这是一种有形意境,“洁白的雪花,房屋,雪地,炊烟”,几个朴实的物象,在不经意间,已起落有致呈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已营造了一种特别雅致的意境和氛围,源自大自然的宁静与圣洁,引人入胜,又令读者浮想联翩而“从树杈上落下来 /又顷刻间 /回到树上去”,实际上也算是一种有形兼无形的意境了,在这种无形的意境里,我们不仅看到了麻雀,叶子,树木,还有一种视觉和思想的辽阔,有着不少感悟和思考,严寒下动物们乐观生存,努力向上,对于人类,实际上又是一种多大的鼓励和感恩 “麻雀们打扮成 /秋天的叶子/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在这里我们还能领略到诗人语句和叙说的优雅,“麻雀们打扮成/秋天的叶子”,几乎没 “从树杈上落下来/又顷刻间回到树上去”,有过多的修饰,而带给读者的却是无比干净和明朗, 在安静的画面里,突然峰回路转,可爱的麻雀向上飞起,带领读者的视线上升,上升,在不经意间,宁静的画面在动,向上飞翔和超越短短的诗歌作品也由此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此,我们足够领悟到了语言和意境给作品和读者带来的巨大魅力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试题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 梁·徐勉 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术:道路。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动作描写,如此良辰美景,岂可在匆匆奔驰中览赏?诗人因此赶紧“揽辔”,任车马在此缓节徐行。意外间又发现,此刻已身在江岸,可以俯视清丽的江水,在晨色这安谧地畅流。正面衬托,置身在这样的如画美境,诗人能不逸兴遄飞?倘若这美境只是诗人孤身独游,自然显得几分冷清。但读者须知,与徐勉同游的,还有心意相印的诗人谢朓。他可是位“灵心秀口”、“风华映人”的一世之杰呢。两人年岁相若,携手共游,当着意兴之发,又可歌诗相和,该有何等乐趣?“气物宛如斯”两句,所抒写的正是诗人的此种心境。“心期”而又加之以“重”,说明诗人之畅快,不仅在“气物”的览观之美,更在于与友人的相期相许之乐。直抒胸臆,“游行”即

诗歌创作技巧

诗词创作技巧 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凡是有成就的诗人,吐纳珠玉,舒卷云风,无不在创作技巧上下功夫。现就常用的几种技巧介绍如下: (一)赋。 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陈事,二是直言。所谓陈事,就是叙事、状物,通过事与物 来言志抒情。所谓直言,就是照实描写,是通过鲜明的形象来直说其事。 如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以上的直言、陈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慈母形象。(二)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常说的打比喻。 一是明比。 如《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雪比作梨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二是暗比。 如:《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这是苏轼表面上写花的影子被日收月送的自然现象,实际上是写诗人被谪贬而感怀不满的情绪。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先说他物,由于他物的触动,引起感情的抒发,一般放在诗的开头。 如《喜外弟卢纶见寄》: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看到风雨之中残衰的黄叶老树,引发起对自己年老力、生活无计的痛苦的感受。(四)夸张。 有时强烈的感情,费尽笔力也写不出来,一用夸张便可得之。 如李白的《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是夸张,之所以极度夸张白发,是言愁多也。 (五)问答。 问答可以突出表现思想感情,增加情趣。有的问而有答,有的问而无答。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问答艺术很多,可增加诗的感化力,一句啃着主题。 (六)拟人。 把自然界中的无知之物赋予生命或情感,使之为自己的创意图服务,也叫“人格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春江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