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发散思维是指能够从一个点向不同的方向进行联想和推断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需要创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可以定期设置小组讨论或者班级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不同的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尊重每个人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发散思维,促进他们思维的扩展和深入。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和运用。
在教学一个数学问题的解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是否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范围,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表和图形进行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关联。
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游戏和竞赛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促使他们不断思考新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逻辑推理的游戏或者数学竞赛,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组合和运用,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及通过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学科,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散性思维是指放弃传统的固有思维模式,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探讨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二、发散性思维的提出与重要性发散性思维是由著名心理学家金普顿(Guilford)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创造性思维是由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相结合而成的。
发散性思维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迅速地产生出多个不同的想法和解决途径,寻求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而不拘泥于传统、固有的思维模式。
在数学学习中,发散性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他们创造性和创新性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现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一是教学内容重视基础知识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更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教师直接传授知识,学生 passively接受,而缺乏启发学生思考的策略。
三是评价方式不够灵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策略研究,以期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改进。
1.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
教学内容应该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深度展开,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积极思考。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灵活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去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将他们的想法和方法进行分享和讨论。
小学生数学思维全面培养技巧
小学生数学思维全面培养技巧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计算技巧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全面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技巧。
一、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是数学思维的基础,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通过想象和想象,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例如,可以使用拼图游戏、几何模型等视觉化工具,让孩子观察和想象不同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物体,并通过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一些逻辑思维游戏、谜题和数学推理题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让孩子解决一些“狼、羊、菜”等类似的过河问题,引导他们通过逻辑推理找到解决方案。
此外,也可以让孩子参与数学竞赛,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技巧。
三、培养抽象思维和数学符号的运用抽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高级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抽象思维需要分阶段进行。
开始阶段,可以通过实物、图形和图表等具体的物质进行数学概念的引入和建立;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逐渐引入数学符号和公式的运用。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逐渐从具体认识过渡到抽象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
可以通过给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提出自己的独特解决方案。
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数学探究,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规律和关系,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培养需要注重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抽象思维和数学符号的运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同时,家长也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创造有利于孩子数学思维培养的环境,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
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下面具体谈谈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最重要的一点是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
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
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我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
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提高,从中进一步理解、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
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我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数学作为一门抽象严密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指能够从一个问题或情境出发,产生多种可能性、推断和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
它不仅对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影响,还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设计课堂活动、引导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兴趣和鼓励合作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设计课堂活动1.创设开放性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散思考。
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有5根铅笔,你有3根铅笔,我们一共有多少根铅笔?此时,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思路,如将两个数进行相加(5+3=8),或者将其中一个数加另一个数的倍数(3+3+2=8),甚至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运算符或方法进行解答。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造性。
2.美丽的错误。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犯错误,引导他们从错误中发现新的思维方式。
当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可以耐心引导他们思考错误的原因,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乘法概念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一道较为复杂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尝试解答,即使答案错误也要给予肯定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从错误中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二、引导问题提出1.激发好奇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数列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小明每天的存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他存了一周,一共存了多少钱?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多元化问题。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出平行线?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体验到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1.质疑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或把命题适当变化后,让学生探讨有什么结论出现,这会有利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
转换课堂角色,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思维活动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教学模式。
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开发。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发散学生思维为根本,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
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思维能力。
如:一个服装厂要做720套衣服,2天做了120套。
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衣服还需要多少天才能做完?先让学生思考:要求“工作时间”得先求出“2天的工作效率”。
即“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已用时间”或者是“剩下的工作量÷工作效率”,这样就可以有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720÷(120÷2)-2=10(天),解法二:(720-120)÷(120÷2)=10(天)。
还可以进一步提醒学生,从1套衣服用的时间来思考得出:解法三:2÷120×720-2=10(天),解法四:2÷120×(720-120)=10(天),还可以从求倍比的思路进行思考得:解法五:2×(720÷120)-2=10(天)。
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在培养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方面,有许多方法和技巧可以使用。
本文将列出一些有用的策略,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1. 让孩子思考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小学生只是机械地应用算法来解决问题,而没有真正的思考。
为了帮助他们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思考上。
一些值得尝试的技巧包括:- 提出问题, 帮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瓶颈,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
- 提供足够的思考时间,尤其是对更困难的问题,不要让孩子轻易放弃。
- 鼓励孩子讲述他们的想法和思考过程,这将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并发展思维能力。
2. 采用教学量身定制的方法在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方面,良好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
试着使用符合孩子思维发展规律的方法,如:- 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让他们代表自己解释问题,从而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 集体合作学习提供机会,孩子有机会与他人协同合作,互相学习。
正如“两人团结,胜过一个人的劳动; 三股齐劲,胜过孤军奋斗” 这句话所说的那样,合作学习可以让孩子学会相互合作和学会利用同伴的优势。
- 利用技术手段,如互动式电子白板、在线教学等教学法,可以使教学变得有趣和引人入胜。
3. 通过游戏和问题来发展思维策略尽管传统的教学和工作表结构可以促进序列思维,但是问题解决思维通常需要更深层次的处理。
游戏和问题解决情景的功能性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判断能力,培养小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例如:- 使用谜题、悬念故事、解密等游戏帮助孩子锻炼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 利用数学问题来引发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 利用实际情景,为孩子策划问题,培养他们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高效策略和思维路径,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总之,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需要创造性的方法和策略。
在教育工作中,让孩子思考问题、修改教学方法,并通过游戏和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具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发散性思维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小学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
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习惯于机械式的记忆和死记硬背,缺乏灵活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通过深入分析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和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提出适合小学数学课堂的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评价,旨在为教师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制定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培养策略。
通过实践验证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和激发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和工具。
通过对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的评价,检验其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未来的数学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最终,本研究旨在总结对小学数学“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的经验和教训,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同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1.3 意义提高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发散性思维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针对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助于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认为,发散性思维是指“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
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下面是笔者的浅见。
一、通过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因为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使思维受到某种固定“模式”的束缚,久久不能解脱,教师在进行逆向、变题、变式等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类比和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能将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联系和比较,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将各种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思路越来越开阔,方法越来越灵活,以致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有这么一道数学题:“淤泥中心一小兴趣小组共有学生50人,女生占全组人数的男、女生各多少人?”这时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们寻找出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即“女生占全组人数的”来指引学生尝试在不改变它们的数量关系,而改变一下表达方式。
其实这个条件,用所学“百分数”的形式来表达时,可以改为:“女生占全组人数的40%”;用“比例”的形式来表达又可以改为“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2:3”;假如把条件中的标准量改变一下转个弯,则又可以改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倍”;或者“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再如果能用比较复杂且灵活运用“分数比”关系表达,则又可以将标准量改为“女生人数的相当于男生人数的”或者“男生人数的相当于女生人数的”等等,诸如此类“发散思维”的问题。
如果当学生在做习题时具备了上述这些灵活运用发散思维,并能通过“举一”就能“反三”的转化能力。
那么就充分说明学生对数学概念掌握得很牢固,对题中的问题要求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学生们的思路就开阔了,解题时的办法也就多了,解题速度也就提高了。
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发散性思维的五种方法
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发散性思维的五种方法数学是一门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学科,在小学一年级,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对于他们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一个问题或者一个点出发,能够产生多个不同的解决方法或者思路。
本文将介绍五种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一、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比如,在解决加法问题时,可以鼓励他们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拆分法、调整法、逆运算法等。
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例如通过图形、图表、故事情节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解答。
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探究活动是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通过组织一些有趣且富含探究性质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发散思考问题,寻找和探究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
三、启发性问题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
通过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果园里,有10个苹果树,每个苹果树上都结了5个苹果,那么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加法、乘法或者其他方法来解答。
通过启发性问题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数学创造性活动数学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创造性活动,可以让他们自由地展示和运用他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比如,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数学游戏,或者编写一篇有趣的数学故事。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发散思考问题,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除了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 见人 之 未 见 . 人 之未 言 , 言 思人 之 未 思 . 人 之 为行 。” 就 行 这 是孕 育 一 切创 新 的 源 头 : 异思 维 。现 代 心理 学 家 告 诉 我们 ~ 个 求 道理 : 造 力 = 识 力量 + 散思 维 能 力 , 们 不 能 只给 学 生 量 , 创 知 发 我 而 忽视 学生 创 造 力 的培 养 。发散 思 维是 提 高 思维 灵 活性 和 敏 捷性 的 必 要 手段 。因此 . 教学 中 , 构建 学 生思 维 活 动赖 以存 在 的活 动 在 要 空 间 , 活思 维 . 力鼓 励 学 生 多方 面 、 角 度 地 思 考 问题 , 于 激 竭 多 敢 冲破 “ 规 旧矩 ” 陈 的束 缚 去 寻 求 变异 , 大力 培养 学 生 人 人敢 想 敢 说 的 良好风 气 和学 习习 惯 。 么 在 小学 数 学 教学 中怎 么培 养 学生 的 那 发 散 思维 呢? 注 重学 生 思维 独 创 性的 培 养 独特 性是 指对 事 物 有新 奇 的独 特 见解 , 能用 新 角 度 新 观 点 认 识 新 事物 , 映事 物 , 求 异 思 维 的核 心 。因 此 , 特性 有 更 重 要 反 是 独 的意 义 , 要培 养 学 生思 维 的独 特 性 。可 以设 “ ” “ ” 学 起 于 疑 创 难 。“ 思 , 源 于疑 ” 学 贵 知 疑 , 疑贝 小进 , 思 。“ 小 0 大疑 则 大进 ” 。疑 能使 心 理 上感 到 困惑 , 生 认 知 冲突 , 而拨 动 其 思 维之 弦 。 产 进 要使 学 生 生 “ ”教 师 就 要 不 失 时 机地 激 “ ”可 激 “ ” 疑 , 疑 , 疑 比较 好 的 办 法 就 是 设“ ” 疑 。如 在 教 学 “ 、 、 时 , 师 可 先 出 示题 : 明 今 年 1 年 月 日” 教 小 2 岁 。 只过 了 3 生 日, 知 道这 是 怎 么 回事 吗 ? 时 学生 情 绪 高 他 个 你 这 涨 。 问题 产 生 了 “ ”心 理 产生 了悬念 。 种 疑制 成 悬念 激 发 了 对 疑 , 这 学 生 强 烈 的求 知 欲 望 和 学 习兴 趣 , 样 从 学 习 一 开 始 , 把学 生 这 就 推 到 了主 动探 索 的 主体 地 位上 。 创“ ” 难 可在 某 堂 课 或 某段 知 识 前抛 出 , 学生 看 到 所 学 知识 使 最 高点 , 常保 持 一 种学 习的 未完 成 感 。这样 , 生 求 知与 教 学 内 经 学 容之 问 形 成一 种 “ 协 调 ” 好奇 与强 烈 的 求 知欲 望 使 学 生 的注 意 不 , 力集 中指 向 困惑 之处 。 二、 创设 情 景 。 发 求知 欲 激 现代 教 学 理 论认 为 : 建 “ 构 问题 情 境 一 建 立模 型一 解 释 应 用 ” 的基 本 教 学模 式 是 小 学课 堂教 学 的 主要 形 式 ,根 据这 个 理 论 , 在 小学 数 学 教学 中教 师 的 首要 任 务 就 是创 设 情 境 , 设 情 境 大致 有 创 以下 几种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类比、求同、求异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活动机会,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和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思维活动的参与才是最本质的参与。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谈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设疑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利用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演示、动静结合等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我在教学《体积的意义》一课时,创设“乌鸦喝水”的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自觉生疑:“往瓶子里丢石子,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顿时产生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水面上升与石子的长度有关,有的说水面上升与石子的宽度有关,还有的说水面上升应该和石子的厚度和面积有关……学生的思维此刻被激活,有话可说。
水面上升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我瞅准时机,适时引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一看谁能在学习新知后,正确地解释这种现象。
通过“设疑激趣”,学生一下子充满热情,积极地投入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交流总结,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解决问题。
二、新旧联系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学生学习一般是从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出发,通过迁移获取新知。
也就是说旧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桥梁。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旧知识和已学习的探究方法,充分利用旧知搭桥铺路,在主动探究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重要阶段,发散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而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心思。
本文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1.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发散思维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而发散思维正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培养发散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培养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发育心智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培养发散思维,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持续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2.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考3.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鼓励他们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4. 注重实践与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培养探究精神、注重实践与应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为未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一、引言数学是一门既严谨又富有创造力的学科,要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数学思维,就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
数学的发散思维是指通过创造性地思考、解决问题,开拓思维,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从数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探讨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培养1.从课题中引导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和归纳总结。
例如,给定一条长度为10厘米的线段,如何找到一个方法将它分成三段,使得其中两段相等?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思考,并找到多种解决方法。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造型、拼图等活动,设计自己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规律并解决问题。
例如,让学生利用纸片和剪刀制作各种形状,自己发现规律,并询问同学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课外活动中的培养1.数学游戏的开展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游戏,如数独、猜数字等,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师可以精选一些趣味性强的数学题目,将学生分成小组比赛,鼓励他们在竞争中互相学习、辩论和探究。
2.数学实际应用的拓展通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数学变得有趣和实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数学与几何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室内或室外的寻宝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尽情发挥,从而锻炼学生的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家庭教育中的培养1.家庭数学游戏互动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玩一些数学游戏,如棋类、扑克牌、数学拼图等,让孩子在游戏中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此外,家长还可以抽空陪孩子参观科技馆、数学展览等,让孩子亲身感受数学的魅力和实际应用,激发他们的兴趣。
2.家庭实际应用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超市购物清单、设计家庭装饰、制作美食等,帮助孩子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让孩子逐渐发现数学的无处不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学生不敢也不会大胆想象,那些大胆的猜想往往被认为是无理取闹或者是不正规的错误答案。
可想而知,小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之路怎能拥有良好的思维发散能力呢?于是,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狠力去除这个弊端,力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每个学科都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数学更能从逻辑思路和紧密性方面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条件。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三点看法。
一、引导想象力培养发散性思维想象力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想象往往是大胆的,没有太多约束的。
然而,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延伸和发散。
于是,想象力丰富的人遇事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
他们懂得摆脱眼前亦真亦假的现实,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将事物或者事件完整体现。
虽说想象出来的东西常常脱离现实,但是它们往往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小学生的思维缺乏很多诸如严谨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等等素质,但是他们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如能正确引导他们的想象力,那么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将成为他们思维的最坚固的基石。
例如,最近网上传的很火的一道小学奥数题,如图。
题目是问如何画一条直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能的,要用一条直线把一个五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怎么可能做得到!于是,我拿到班里问问我的学生。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有人回答说:“这怎么可能啊,我们都知道五边形可以被两条直线分成三个三角形,一条直线只能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啊。
”从基础和常理来说,这样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只是,缺乏想象力很难发现其中的关键点,也不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
于是,我慢慢道出问题的关键,“其实这道题并不难,如果你们把那条直线想象成可以随意变细变粗的金箍棒,盖住其中不相邻的三个角那就成了。
”话音刚落,下面是学生恍然大悟的唏嘘声。
我接着说,“我们平时是很有想象力的,这道题是告诉我们要大胆的把想象力运用到学习当中,让它为学习服务。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 、 开 主 题 班 会 ,做 好 学 生 思 想 动 员 工 作 ,让 学 生 明 白 自 己 英语 现 状 , 理解这一活动 的宗 旨及益处,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参 与此项活 三、 由英语科代表将学生分组 ,每 组七到八人 , 共八组 ,选 正副组长两名 。
四、具体做法 : 1 、学生读 记:要求学生每 天读记 1 5个单词词组 ,时间集 中在早 自习前 1 5 分钟和下午活动课,其中下午活动课为 自由记忆 时间 。 ( 高中所学内容都放 在课上前 5 — 1 0分钟背诵巩 固) 2 、教师指导:在学生读记过程 中,如遇到较难 识记 的单词,我给予及时 的指 导 。 如,1 ) 按读音 规则: e d u c a t i o n 建议读 [ e d j u : k e i n ] 不读 [ e d s u k e 们]
3 ). 其他巧妙记忆法: a r r o w 狭窄 的 ( 难入 )
这就给 我校所有英语老师出了一道极大的难题,即使老师们使尽浑身解数也无 法 使英语这一科 成绩有大 的提 高,有所突破 ,每次考试 年级均分都在 6 0 分左 右徘徊 。由于学生基础 太差,试题 难易程度似 乎对均分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面对 这个多年来一直 困扰 我校英语教学工作 的难题 ,经 校领导提议, 这学年 我校全 面开展了 “ 英语单词达标”活动, 目的就是 以最简单的词汇入手,从最 基础抓 起,让学生们在英语这科上有所进步。在实施过程中,我感觉我班取得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摘要: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数学教师活动训练思维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
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
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课堂上发散思维的培养
心设 计 有层 次 、 有坡度 , 要 求 明确 、 题 型 多变 的练 习题 。 要 让 学
生 通 过 训 练 不断 探 索解 题 的捷 径 , 使 思 维 的 广 阔性 得 到 不 断 发
展 。 要 通 过 多 次 的 渐进 式 的拓 展 训 练 , 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 的
佳境。
这 样 有 利于 思维 活 动 的 积 极 开 展 与深 入 探 寻 。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 , 其 重要 的 一 点是 要 能 改 变 已 习 惯 了 的思维定向 , 而从 多方 位 多 角度 ~ — 即 从 新 的 思维 角度 去 思 考
步 归 纳 出 解 题 的 方 法 。 更 重要 的是 , 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 目
的 设 置 上 进 行 正 逆 向 的 变 式 训练 。如 : 进 行 浯言 叙 述 的 变 式 训 练, 即 让 学 生依 据 一 句话 改 变 叙 述 形 式 为 几 句 话 。逆 向 思 维 的 变 式 训 练 则 更 为 重 要 。教 学 的 实 践 告 诉 我们 , 从 低 年 级 开 始 就 重 视 正 逆 向思 维 的 对 比 训 练 , 将 有 利 于 学 生 不 囿 于 已 有 的 思 维
和 思 考 。例 如 : 在一年级《 乘法初步认识》 ~课 中 , 教 师可 先 出 示
几 道 连 加 算 式 让 学 生 改 写 为 乘 法 算 式 。 由 于 有 乘 法 意 义 的 依 托, 虽然是一 年级小学 生 , 仍 能 较 顺 畅 地 完 成 了 上述 练 习 。而
后, 教 师 又 出示 3 + 3 + 3 + 3 + 2 , 让学生思考 、 讨 论 能 否 改 写成 ~ 道 含 有 乘 法 的 算 式 呢 ?经 过 学 生 的讨 论 与 教 师 及 时 予以 点 拨 . 学 生列出了 3 + 3 + 3 + 3 + 2 = 3 x 5 - 1 = 3 × 4 + 2 = 2 × 7 …… 虽 然 课 堂 费 时
小学生数学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 可引导学生分析此题各数
量 关 系后 ,归纳 几 大 解 题 思 路 :
点拨 ,学生列 出 了 3 3 3 3 2 3 + + ++ = ×
5 13 4 2 2 7 … 虽 然 课 堂 费 时 —=  ̄+= x …
1 教 室的表 面积 一 . 不用贴 瓷片
的面 积 ( 下两个 面 + 于 1 上 高 . 5米 的 四周 面 积+ 门窗 ). 2 教 室 四周 的 面积 ( . 即左 右 及 前 后 相 对 的 几 个 面 )一 用 贴 瓷 片 不
师道 ・ 教研 21 0 0年 第 4期
孤立 、 静止看 问题 , 使所学 知识有所
升华 ,从 中进一步理解 与掌握 了数
学 知 识 之 间 的 内在 联 系 , 又进 行 了
这样学生便能 比较各解题思路 并进行选择 ,列出相应 的式子.
求异性思维训练 . 在教学 中, 我们还
练 思维 的广 阔 l 生
障碍 ,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
的克星 . 以 ,培 养思 维 的积极性 所 是 培养 发散 思 维 的极 其重 要 的基 础. 在教学 中 , 教师要 十分注意激起 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和对知识 的渴
思维 的广 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
一
新 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 ,以求得
看作 19里包含几个 7 问题就迎刃 8 ,
而 解 了 . 样 的训 练 , 防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了片 面 、 这 既
积加起来 ( 6米 、宽 5米 、高 为 长
1 . 的 四周 面积 )一 5米 门窗 面 积
断地解决 知与不 知的矛盾 过程 中 , 还要善于引导他们 一环接一环地发 现问题 、思 考 问题 、解 决 问题. 例 如 ,在学习 “ 角”的认识时 ,学生 列举了生 活中见过 的角 ,当提到墙 角时 出现 了不 同的看法 . 到底如 何 认识呢 ?我让学生 带着这 个 “ ” 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发散思维的培养
伊旗伊金霍洛蒙古族小学格根图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是发散思维的特性,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
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是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
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
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拔,学生列出了3+3+3+3+3+2=3×5-1=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
“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角”
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讨。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
---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
所以要培养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
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
加、减乘,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
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
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
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
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
教学的实践
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
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
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
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四、转化思想,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散发思维的显著标志。
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
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
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即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
“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