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渡》说课稿华东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度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从1919年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已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措施;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则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建国初面临国内外形势继续完成的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其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化”和“三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涉及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一化三改”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处理好了既有利政权巩固,也为社会主义的完成,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4.一五计划的特点。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5.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历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二)说目标、重、难点(A)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了解“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建设成就。
2、知道“三大改造”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说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习
(B)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讨论交流
(C)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一五计划”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其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明白:“万丈高楼从地起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2、“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生产力、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度发生了变化。标志着: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的结束,和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重点: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难点:本课涉及到当时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制度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
二、教法:
1、多媒体、问题、结合师生经验讨论交流交流
2、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纽带串联起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二者都是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重大举措。且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都统一于总路线之中。
三、说过程:
四、导入新课: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必不可少的客观过程。我国在开国大典后是否
立即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现在还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我国是何时进入这一阶段的呢?
一、新课探究:
1、过渡时期,中共中央当时的领导人是如何领导中国完成过渡任务的?
2、过渡时期指什么时期?其基本内容是什么?主体是什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
系?
3、“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基本任务呢?
4、P19毛泽东的话反映出我国建国初的啥信息?(即就是:为什么会优先发展中
工业?)
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取得哪些成就?
6、三大改造有哪三个改造对象?是通过什么形式实现这三大改造的?改造前后经
济结构和所有制形式(即生产关系)有什么变化?
7、从结果上看,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改造完成有什么意义?
二、小结: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及主体
2、一五计划-----基本任务、重点、成就、意义
3、三大改造----内容、方式、完成时间、意义
三、检测:成长资源P 选6---8题
四、作业:
1、假如你是过渡时期的国家领导人,你会采取领导国家如何过渡?
2、成长资源P 17、18
教学反思:忘了板书、情感升华不到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给的时间少,引导体现的不够。
反思:无板书、情感教育没引导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体现的不够。
该注意的相关知识
四、一般掌握的内容
1.新中国成立的条件、标志和意义──注意国际背景、国际意义。
2.建国初期的形势和相应的措施──注意彼此间的因果关系、重要措施的性质。
3.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控制的资本主义,是对私人工商业的“赎买”政策的具体体现。
4.互助组、合作社、公私合营──注意其中的社会主义性质。
5.一五计划期间的主要成就──既包括各项建设指标的完成情况,也包括三大改造的成果。注意主要建设项目的分布特点。
6.对民族地区的改革──少数民族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具体步骤。
五、6.1953──1956年间的各种变化: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目标。
②实行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进行工业化建设──为工业化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
④外交政策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的国际关系准则。
⑤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实行社会主义的民族区域自治。
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形成。
7.几个时间界标: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彻底解放和完全统一。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标志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标志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历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二、典型试题剖析
(一)选择题
1.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
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