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心理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学习思想浅析———以其人性思想为中心摘要:荀子的学习思想以其人性思想为根基。基于人的天性隐含善恶两端,具有可改造性,因而荀子十分重视学习。在学习方法上,荀子强调以礼为先,重视后天努力,重视环境的影响,这些都着眼于对后天人性的改造,力求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而在学习目标上,荀子的学习思想包含了不同的层次,而这些层次亦是人性向善的路向上的不同层次的体现。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亦是集春秋战国时期诸家之大成的总结性思想家。对其学习思想的探究,有利于对诸子学习思想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作为荀子思想体系基石之一的人性思想,无疑对其学习思想有着重要的决定意义。其学习思想的论述,从根本上是以其人性思想为中心展开的。儒家学派历来重视学习,从孔子开始就是如此,“好学”乃是孔子评价弟子及时人的最高标准之一。到《荀子》,更是在将学习贯彻全书的同时,复以《劝学》篇专论学习问题。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学习是唯一能够提高地位、提升智慧、获取财富的途径。不仅如此,在荀子看来,学习,既有学成(甚至为圣人)的可能性,也有通过学习来限制人性之中恶端的发展以达到改恶从善的必要。对人性的认识,是荀子整个人性思想与学习思想的基石。在荀子看来,人出生之后,天性是相人性本身虽然同时包含着善端与恶端,但恶端却是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使人性向善,就必须采取某种手段来限制恶端的发展。而这种手段就是礼义师法的教化,“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性恶》,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进行教化,人性就会变善。这种礼义师法的教化,无疑就是学习。无论是孔子,还是荀子,都十分强调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尤其是对《礼》的学习,礼论更是荀子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普通人可以限制恶端,从而使得人性在发展的两个潜在路向上选择善端,最终出现善的人性。可以看出,人性之中有善端,提供了人通过学习向善的可能性;人性之中更有恶端,只有通过学习来限制恶端的发展,才能达到人性向善。所谓“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正是如此。因此,对于改造(引导)人性而言,学习既提供了可能性,其本身也是一种必要性。普通人必须要通过学习才能提高人性修养,甚至有可能达到圣人的高度。但如何学习呢?荀子是赞成学习必须要讲究方法的。他指出:“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君子擅长学习,但更擅长利用条件,通过好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一)以礼为先礼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荀子》中亦有专篇《礼论》详加论述。自孔子以来,仁与礼可说是儒家两个最重要的核心观念,然而孔子之后,对仁与礼的认识与发挥却出现了分歧。简言之,孟子重仁,因而主张向内寻求修养的提高;荀子则隆礼,因而主张向外寻求教化。在荀子看来,面对以恶端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人性,礼恰好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化作用,引导善端,限制恶端的发展。礼首先是学习的重要内容。荀子指出:“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劝学》礼作为学习内容,不仅仅是学习的终点,更是整个学习过程的“纲纪”和基石。甚至,礼学成之后,可成圣人。其次,学礼还是学习的捷径。荀子认为,学习需要隆礼,而“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劝学》。因为,学礼与学诗书还是有差别的,在学习中,礼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礼“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而“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劝学》荀子不仅说明了学礼优于学诗书,更说明是否隆礼学礼,是法士与散儒之间的差别。再次,从学礼的目的来看,是否学礼,还是“无方之民”与“有方之士”的差别,因为,“绳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无方之民”与“有方之士”又有什么差别?荀子指出礼乃是“人

道之极”,又指出,圣人亦是“人道之极”,因而“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无方之民也”。《礼论》可见,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学礼的目的,也就是成为圣人,即“有方之士”,而圣人之外,恐怕就是“无方之民”了。在荀子的学习思想中,礼固然是重要的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但同时,学礼亦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从内容、方法,到目的,礼贯穿始终。这里特意强调荀子认为学礼乃是重要方法,是因为在荀子看来,学礼乃是一条成为圣人的捷径,而圣人,无疑是荀子人性改造的最完美、最理想的状态。不过,如此完美的状态,竟然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达到,岂不是太过于骇人听闻?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礼,人人可学,然而,成为圣人,却极少有人达到,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无人达到。原因不外乎三点:其一,太过难学。儒家所学之礼,的确纷繁复杂,甚至连孔子都有失礼之憾①。其二,少有人学。这一点与时代背景大有关系。春秋战国之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礼实际上已经过时,已经不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士人要为统治者所用,必然要学习适应统治者需要的东西,如此,礼便成为冷门之学。其三,目标不切实际。圣人固然是儒家的理想人格,然而能被儒家称为圣人的都生活在时代久远的过去。且不说达到那样的理想人格十分困难,即便是达到,恐怕也未必能够在当时的社会中有所作为。学礼难,并不是否定礼的作用。毕竟当社会进入封建时代之后,礼经过改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过程中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二)重视后天的努力荀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尤其重视后天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强调要坚持不懈。尽管学习总有碰到困难的时候,但只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断地积累,总能够有所突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劝学》“积”字,可说是《荀子》全篇的关键字之一。于学礼,荀子强调“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1 《]劝学》,强调师法教化对于人性改造的作用。荀子明言“: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1 《]儒效》这种“积”“,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不是天生的,不是人性本身所具有的,而在于后天的努力。于圣人,荀子也说:“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1 ] 《儒效》。《荀子》全篇多次提到“礼义积伪”,“伪”乃是人为,所积者,正是后天的努力,坚持不懈的,正是对人性不断的改造。其二,强调始终如一。认定一个目标,努力学习,自然有所成就,即所谓“君子结于一也”。荀子特意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这个道理:“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劝学》用心专一与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不过,荀子并不主张单纯的“壹”。在荀子看来,人所着重努力的应该是某一个不变的目标,但不代表人就不能同时具有其他的目标或想法。荀子在提出“虚壹而静”这一命题时说:“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1 ]《儒效》人生来是有认知能力的,这样一来,自然能见识到很多不同的东西,自然在心中也会有许多认识或追求。认定一个“一”作为努力的目标,其他的“一”不影响到“此一”,这才是荀子所说的“壹”。既坚持不懈,又目标专一,这是荀子强调的后天努力。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荀子如此强调后天的努力学习,难道人没有天赋的差别吗?难道人的天性毫无差别吗?从前文的论述以及《荀子》全篇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在荀子的认识中,人与人之间,普通人与圣人之间,在天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1 ] 《性恶》。既然人的天性并不相异,那么要培育儒家的理想人格,要在人性的发展过程中抑恶扬善,就只能从后天入手,就只能强调后天的努力。(三)重视环境的影响关于学习,荀子很重视环境的影响。荀子举例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 ]《劝学》为此,他特别强调,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要讲究环境,即:“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 ] 《劝学》。“择乡”就是要求选择好的自然环境,“就士”则是选择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