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什曼原虫病

合集下载

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leishmaniasis,CL)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皮肤损伤。

这种疾病是利什曼引起的一种原虫性疾病,幼犬感染率高于成年犬。

它发生在中国、印度、地中海沿岸、小亚细亚和阿拉伯。

皮肤利什曼原虫病的病原体是热带利什曼原虫,没有特殊形特殊。

在中国新疆发现了一些病例。

感染源为患者和带虫动物(鼠),通过白人传播,也可通过直接种植传播,儿童常见,病后免疫力持久。

潜伏期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皮肤利什曼病在中青年男性中更为常见,大多数农民,大多数患者有明确的黑热病史,侵犯皮肤和粘膜,无全身症状,皮肤损伤主要是红斑、斑块和结节,也可表现为色素斑、浅斑或溃疡,往往没有任何意识症状,对称分布,面部常见,但其他部位也可以累及,严重的面部损伤类似于肿瘤麻风"狮面",病程极慢。

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从溃疡病变周围或基底划伤组织或从病变结节抽出组织液染色镜。

原虫也可以通过培养鞭毛来诊断。

由于本病血液骨髓淋巴结无原虫,贫血白细胞减少,其他黑热病诊断方法不适用于本病诊断。

皮肤利什曼病比黑热病更难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有:1.锑剂首选葡萄糖酸锑钠溶液(斯锑黑克)ml(相当于5价锑6000mg)静注或肌注,1次/d,一疗程连续8天.一般成人需3~4个疗程,总量5~6g。

疗程间隔约2周。

使用药物前,口服10%碘化钾溶液,每次10ml,3次/d,连续服用7~10天可以提高疗效。

有肝、肾、心脏损伤或出血性疾病的人应谨慎使用。

如发热、咳嗽、恶心、鼻出血或腿痛,应中断治疗,反应消失后使用。

2.喷他胺(戊烷胺)如果锑剂治疗无效或反应严重,可以选择药物。

该药疗效高,效果好,一般只需1个疗程。

用蒸馏水配4%~10%溶液,肌肉注射或添加2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静脉注射。

药物配置后应立即注射,以避免水解和毒性。

局部注射出现暂时的肿胀和疼痛,但很快就会消失,所以你可以继续服药。

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是一种小的原虫,体长2-4毫米,生活在土壤、水源和植物的体表、寄主器官和皮下。

主要分布在美洲及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如美国东南部的德克萨斯州、墨西哥、巴西等地。

它是一种可引起人类霍乱(Hope)并在各种寄生中引起霍乱流行的寄生虫。

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常被误诊为败血症或其他疾病。

利什曼原虫对人畜危害极大,主要是通过病媒昆虫传播。

一、病原利什曼原虫是一种具有高度亲缘关系的寄生原虫。

利什曼原虫以寄生在多种动物(包括猪、牛、羊、鼠等)的皮肤或消化道粘膜上为主要宿主。

利什曼原虫不会产生免疫原性,但由于个体大小不同,对多种细菌、病毒的亲和力也不相同。

其种类及在自然界的分布都有明显差异。

利什曼原虫的寄生部位均为皮肤。

感染的病原经呼吸道飞沫传入人体后,首先在皮肤上产生小丘疹后形成直径1-2 mm的溃疡,随后经胃进入小肠与其他细菌发生相互作用而生成圆形溃疡面,继而引起肠炎,并可由多种细菌传播给人体危害健康;此外利什曼原虫还可引起其它的寄生虫病;其中一些寄生虫的感染率和病死率较高。

1、形态特征利什曼原虫由两个短头大的小虫产生。

头大而扁平,后成圆柱形,中间稍凹,两端略尖。

身体两端均有小孔,孔小且宽。

虫体呈褐色,长度较短。

每个雌虫体长约1 mm,长约25-35 mm。

2、寄生部位利什曼原虫是一种高度亲缘关系的寄生原虫,它是宿主中唯一有特异性抗体的原虫,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免疫原性。

利什曼原虫虽是寄生于不同的宿主动物而不生长在同一宿主中,但其在自然界分布上有明显差异。

现已知在哺乳动物体内的利什曼原虫约有30种之多,绝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温带地区;仅少数种类分布于热带地区,少数种类生活于温带。

已发现的寄生原蚊、蜱、螨类、蜱类及其它小动物体内能生存数百年至数万年;自然界分布最广泛的是牛利什曼原虫,其寄主不仅包括牛鼠等偶蹄类动物还包括猫等许多鸟类。

3、发病机制本原虫属原生动物,其中部分种类有多种生物形式。

黑热病名词解释

黑热病名词解释

黑热病名词解释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原虫)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传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癞皮狗),通过白蛉传播。

每年5~8月为白蛉活动季节,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时,原虫便进入白蛉体内,发育繁殖成鞭毛体,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体时,将鞭毛体注入,即可引起感染。

原虫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

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可伴随盗汗、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头晕目眩、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贫血和营养不良等表现;病程晚期,病人可表现出精神不振、心悸、面色萎黄、浮肿和皮肤粗糙,皮肤颜色变深,故称黑热病。

病人及病犬为主要传染源,以白蛉叮咬传播为主,部分可经过口腔粘膜、破损皮肤、胎盘及输血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长期的免疫。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医学专题二利氏曼原虫病应用

医学专题二利氏曼原虫病应用

中间宿主——白蛉
2、生活史
哺乳动物→白蛉→哺乳动物。
3、流行特点
1)传播媒介:中华不白蛉,在分布许多地区都有 分布。
2)犬是利什曼原虫的天然宿主,是人感染热带利
什曼原虫(Leishmania tropica)和杜氏利什曼 原虫(L. donovani) 的感染来源。

4、症状
犬常在感染利什曼原虫数月后才出现临床症状。 症状表现很不一致,皮肤型利什曼原虫病的病变常
病原:Leishmania donovani
宿主:人、犬。 寄生部位:肝、脾、淋巴结的网状内皮细胞中
以及皮肤的巨噬细胞内。 中间宿主(媒介):白蛉。 分布:广;目前我国已经基本消灭。
1、形态特点
在哺乳动物体内,Gimesa染色片中,虫体近 圆形,淡兰色,核深红色;
在白蛉体内,鞭毛形虫体,柳叶状,无波动 膜。
局限在唇和眼睑部的浅层溃疡,一般能够自愈; 内脏型利什曼原虫病更为常见,开始由于眼圈周围
脱毛形成特殊的“眼镜”,然后体毛大量脱落,并 形成湿疹,利什曼原虫大量存在于皮肤中。 其它症状:中度体温升高、贫血、恶病质和淋巴组 织增生也是常见的。死后剖检可见脾和淋巴结肿胀。
5、诊断
临床症状; 病原检查:在皮肤病变处的涂片或刮片中或
通过淋巴结、骨髓穿刺可检出无鞭毛型的利 什曼原虫进行确诊, 。
6、治疗
锑制剂可用于治疗。 本病为人畜共患,且已经基本消灭,因
此一旦发现新病犬,以扑杀为宜。

利士曼原虫病的概述、形态和生活史

利士曼原虫病的概述、形态和生活史

皮肤发黑伴有全身不 规则发热,故称黑热 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病主要流行于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 家。2010年WHO报告利什曼病在非洲、亚洲、欧洲和 美洲的88个国家,共有1200多万人被感染。目前全球 有3.5亿人面临着感染的威胁,每年新增感染人数达 150万至200万人。迅速致命的内脏利什曼病是该病最 严重的形式,正形成令人担忧的全球流行趋势。
黑热病传播媒介:白蛉
(二)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 人为脊椎动物宿主;白蛉为非脊椎动 物宿主;狗为保虫宿主;
2.感染期及途径 前鞭毛体,经皮肤; 3.寄生部位 巨噬细胞(骨髓、脾、淋巴结、肝)。
我国仅有杜氏利什曼原虫一种流行。1949年 前后我国有病人及感染者53万余人,1958年本病 被消灭。目前我国每年新生病例约300例。
一、形态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分无鞭毛体(amastigote)和前鞭毛体 (promastigote)二个时期。
(一)无概述
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是一类导致利什曼原 虫病的病原体,这类原虫是由节肢动物白蛉所传播的,侵 入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以及人体后,寄生于巨噬细胞内, 在巨噬细胞内生长发育,大量破坏巨噬细胞,从而引发利 什曼原虫病。患者临床表现有不规则发烧、皮肤上有大量 黑色素沉着。故又称本病为黑热病。
1.外形 虫体卵圆形或圆形; 2.大小 为(2.9~5.7)×(1.8~4.0)µm; 3.虫体结构 虫体细胞质呈淡蓝色或深蓝色,核圆形,呈红色或淡紫色。细 杆状的动基体位于核旁,深紫色。
(二)前鞭毛体又称鞭毛体, 寄生于白蛉消化道内。 1.外形 成熟虫体呈梭形; 2.大小 (14.3~20)×(1.5~ 1.8)µm; 3.虫体结构 核位于虫体中 部,动基体在其前部。动基 体之前有一基体,由基体发 出一根鞭毛游离于虫体外。

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黑热病又称利什曼病,是全球最被忽视的传染病之一。

全球估计每年有150万到200万新发病例,死亡7万例,3.5亿人受到利什曼原虫感染的危险。

利什曼病主要流行于印度次大陆、东非和南美洲等经济卫生条件极端落后地区。

尽管过去10多年来,在利什曼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已有较大进展,利什曼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有增长趋势。

病原及生活史利什曼原虫归类于原生动物亚界,动体目,锥虫科,利什曼属。

基于多座位同工酶电泳分型,分为利什曼亚属和维纳尼亚亚属两大类,进一步又可分为30种利什曼原虫,其中约20种能致病,利什曼亚属的有杜氏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硕大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等,维纳尼亚利什曼亚属有巴西利什曼原虫、巴拿马利什曼原虫、秘鲁利什曼原虫等。

关于利什曼原虫种类的划分,仍存在较大争议,迄今为止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已认识到部分利什曼亚种并不单独存在。

如巴拿马利什曼原虫无法区别圭亚那利什曼原虫,夏科氏利什曼原虫无法区别婴儿利什曼原虫。

当白蛉在叮咬人体时,前鞭毛体从白蛉消化道释出并反流至人体血液循环。

前鞭毛体随即入侵巨噬细胞,形成无鞭毛体后在细胞内复制。

然后通过某种尚待阐明的机制,无鞭毛体不断入侵新的巨噬细胞。

白蛉吸食受感染者的血液时,无鞭毛体进入白蛉体内,转变为迅速分裂的前鞭毛体,如此周而复始。

流行病学传染源利什曼原虫能感染多种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犬科、贫齿类、有袋动物、原始有蹄类和灵长类等。

这些哺乳动物都理论上都可作为储存宿主而存在。

一般认为,白蛉叮咬人的机会较少,故人不作为主要储存宿主。

但近期研究发现,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可能是南亚内脏利什曼病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雌性白蛉(phlebotomine sand fly)叮咬传播。

双翅目毛蠓科白蛉亚科的小型昆虫统称为白蛉,全世界共有500多种,但其中只有31种被明确证明能传播利什曼原虫病,均来源于6个属中的白蛉属(Phlebotomus)和罗蛉属(Lutzomyia),另有43种为可能的传播载体。

利什曼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利什曼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利什曼病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利什曼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同疾病,可引起人类皮肤和内脏黑热。

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肿大、贫血、减肥、白细胞计数减少和血清球蛋白增加。

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在疾病1~两年内死于并发其他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国家、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皮肤利什曼病是最常见的。

杜大陆利什曼病原体是杜氏利什曼病原体(Leishmania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新大陆是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

虽然这三种利什曼原虫在形态上没有区别,但根据原虫的基因类型和同工酶地图分析,杜利什曼和婴儿利什曼可以区分,而恰利什曼的酶地图与婴儿利什曼相似。

在流行病学中,由杜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利什曼病主要发生在大儿童和中青年,而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和恰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利什曼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儿和儿童。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婴儿利什曼和恰利什曼应该属于同一种。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利什曼病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杜利什曼、婴儿利什曼和恰利什曼可以被视为不同的物种,并将这三种物种组合成杜利什曼复合体(L.donovanicomplexes)。

利什曼原虫是二态原生动物,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两个不同的宿主相互交替。

在白飞中,原虫的形状是前鞭毛(promastigote),在人、犬科动物或啮齿动物中,没有鞭毛(amastigote)。

当媒体刺伤病人、病狗和其他宿主时,血液或皮肤中的无鞭毛被吸入白飞的胃,变成前鞭毛,在白飞的胃中分裂繁殖,直到吸血6-7天后,前鞭毛体可以到达苍蝇的咽部或喙部。

此时,苍蝇的胃血已经消化。

如果再次吸血,前鞭毛体会侵入宿主体,如人或狗。

吸血时分泌的唾液也会增加前鞭毛体对宿主的感染力。

入侵人或动物宿主体的前鞭毛体部分可溶解或被多核白细胞吞噬,部分可被毛细血管或淋巴管中的巨噬细胞吞噬。

前鞭毛体入侵巨噬细胞进入无鞭毛体的过程是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犬猫的寄生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宠物医生课件

犬猫的寄生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宠物医生课件
利什曼原虫病死亡犬解剖可见脾肿大,许多器官有肉芽肿,在内 皮细胞(尤其是骨髓、肝和脾脏的内皮细胞)中可找到利什曼虫。
【治疗】
葡萄糖酸镑钠150mg/kg体重(总量不超过5g)配成10%注射液, 分成6份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量应增加1/6。使用该药常出现发 热、呕吐、咳嗽、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会自行消失,不需处理。 也可使用新锐波芬、二眯替和其他芳香双豚类药物。
利什曼原虫病
利什曼原虫病又名黑热病,是由 杜氏利什曼原虫寄生于内脏引起 的人畜共患慢性寄生虫病,白蛉 为其传播媒介。根据传染源不同, 我国利什曼原虫病分为三种类型, 有人源型、犬源型、野生动物型。
【病原】
杜氏利什曼原虫有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两种形态。无鞭毛体很小, 呈圆形,直径2.4~5.2|xm,有的呈椭圆形,大小为 2.9~5.7jjLmxl.8~4.0|xni,用瑞氏液染色后,胞质呈浅蓝色,圆形胞 核呈红色,常偏于虫体一端。无鞭毛体见于哺乳动物体内及37龙 组织培养物中。
【预防】
在有该病流行地区,应加强对犬的管理,经常进行检査,及时发 现及时处理,尤其对有皮肤病变者应重点检査,对无价值的病犬 应予以捕杀。同时用5%滴滴涕消灭环境中的白蛉,并用菊酯类 等杀虫药定期喷洒犬舍及犬体。本病可传染给人,接触时要特别 注意。
感谢观看
病的晚期,病犬出现食欲不振,甚至拒食,逐渐消瘦,贫血,精 神萎靡,咳嗽,呕吐,腹泻,排黑黄色便。眼部的皮肤损害可引 起眼缘发炎,有的还出现体温中度升高、眼角炎和结膜炎,有的 出现足关节肿胀和强直。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患犬吠叫声变得 嘶哑甚至困难,最后因恶病质而死亡。猫一般为亚临床感染。
【诊断】
取病犬皮肤未破结节的内容物,或抽取骨髓或肿胀的外周淋巴结 穿刺物等进行涂片,瑞氏液染色后镜检,发现虫体就可确诊。也 可用福尔马林凝胶试验诊断,方法是在1ml被检血清中加1滴福尔 马林,在几分钟内血液凝固,并很快变为不透明的鸡蛋白的为阳 性,但此方法特异性不强。还可釆血进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等血清学诊断。

黏膜皮肤利什曼病的治疗及护理

黏膜皮肤利什曼病的治疗及护理
03
02
适当进行体育 锻炼,如跑步、 游泳、瑜伽等
04
避免接触传染源, 如避免与患者密 切接触、注意个 人卫生等
定期体检
01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疾病
02
关注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异常变化
03
保持良避免接触传染源,减少感染风险
谢谢
黏膜皮肤利什曼病的治 疗及护理
x
Part One
利什曼病的概 述
Part Two
利什曼病的治 疗方法
Part Three
利什曼病的护 理措施
Part Four
利什曼病的预 防措施
利什曼病的概述
病因及症状
病因:由利什曼原虫 引起的疾病,主要通 过白蛉叮咬传播
01
潜伏期:感染后潜伏 期一般为3-6个月,最 长可达1年
免疫调节药物:如干扰 素、白细胞介素等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 炎药、糖皮质激素等
抗感染药物:如抗生素、 抗真菌药物等
辅助治疗药物:如维生 素、矿物质等
药物联合治疗:根据病情 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
药物组合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切 除病灶,减轻 症状
01
手术风险:手 术可能导致感 染、出血等并 发症
03
02
04
症状:皮肤出现红斑、 丘疹、水疱、溃疡等, 严重时可导致皮肤溃烂、 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易感人群:儿童、老 年人、免疫力低下人 群等
发病机制
01
病原体:利什曼原虫
03
感染部位:皮肤、黏膜等
02
传播途径:通过白蛉叮咬 传播
04
发病过程:原虫进入人体后, 在皮肤、黏膜等部位繁殖, 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传染病防治:利什曼原虫病

传染病防治:利什曼原虫病

传染病防治:利什曼原虫病为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由白蛉传播。

临床表现随虫种的不同而异。

一般有三种:内脏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和黏膜皮肤利什曼病。

利什曼原虫有两个寄主,即脊椎动物寄主如人、犬、鼠等和无脊椎动物寄主白蛉。

当白蛉叮咬人或其他动物贮存寄主时进行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

黑热病一词来自印度语,意为黑色的发热,因严重感染患者在发热后出现皮肤色素沉着。

由多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潜伏期为3—5个月,起病缓慢,临床上有发冷、发热、盗汗、疲乏、无力、肝脏和脾脏肿大。

双峰热(24小时内体温出现两次高峰)是本病的特征。

脾脏肿大明显。

诊断主要依据在骨髓涂片中找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脾脏穿刺检查虫体的阳性率比骨髓穿刺高。

皮肤利什曼病表现为原发性皮肤溃疡,一般不产生内脏病变。

其病原体为热带利什曼原虫和硕大利什曼原虫。

无合并症者可在2—12个月内愈合,遗留一个下陷的瘢痕。

在溃疡边缘硬结区穿刺,抽出物作涂片染色检查,若在单核细胞内找到虫体,即可确诊。

黏膜皮肤利什曼病又称鼻咽黏膜利什曼病,其病原体为巴西利什曼原虫。

体表暴露部位皮肤出现与皮肤利什曼病近似的原发病灶,部分病例在1—2年后出现鼻腔、口腔和咽部黏膜的转移性病灶,病灶逐步破溃,并广泛地破坏软组织和软骨,产生变形和毁容。

早期在病灶边缘刮片检查,可找到大量虫体,后期则不易找到虫体。

五价睇剂(如葡萄糖酸睇钠)为治疗的主要药物。

对皮肤或黏膜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则应延长疗程。

抗睇患者可应用戊烷眯或两性霉素B。

预防主要是消除传染源,如治疗病人和消灭动物贮存寄主犬,每年定期喷洒杀虫剂以消除媒介白蛉等。

利什曼病的诊断及防治

利什曼病的诊断及防治

利什曼病的诊断及防治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节肢动物及哺乳动物之间传播。

利什曼原虫是细胞内寄生原虫,属于锥虫科动基体目。

该属中许多种均可感染哺乳动物。

利什曼原虫分类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作同工酶免疫电泳。

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利什曼病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防治。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节肢动物及哺乳动物之间传播。

利什曼原虫是细胞内寄生原虫,属于锥虫科动基体目。

该属中许多种均可感染哺乳动物。

利什曼原虫分类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作同工酶免疫电泳。

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利什曼病的病因、症状、诊断以及防治。

1、病原学利什曼原虫,属锥体科利什曼属。

目前已报道有16个种和亚种具有致病性,犬利什曼病多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

利什曼按其生活史的共同特点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鞭毛体呈柳叶形,体形狭长,大小为15~20微米×1.5~3.5微米。

虫体内有一较大的圆胞核和棒状动基体,动基体在核的前端,并由此伸出一条鞭毛作为运动器官,见于传播者白蛉的消化道内。

无鞭毛体呈卵圆形或圆形,大小为1.5~3微米×2.5~6.5微米。

无鞭毛体多见于感染动物的巨噬细胞内,且常因巨噬细胞破裂而游离于细胞外,有时可散落于细胞上。

2、流行病学本病的流行发生与气候环境关系密切。

利什曼原虫初感染野生动物,尤其是啮齿类。

内脏型利什曼原虫贮藏在家犬体内。

再由犬类传给人类,成为人畜(兽)共患寄生虫病。

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是白蛉属(东半球)和罗蛉属(西半球)的吸血昆虫。

3、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5个月或更长时间。

犬内脏利什曼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晚期主要表现为脱毛、皮脂外溢的鳞屑脱落、结节和溃疡,以头部尤其是耳、鼻、脸面和眼睛周围为显著。

并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嗓音嘶哑、消瘦等症状,后死亡。

有些病犬出现鼻出血、眼炎和慢性肾功能不良的症状。

4、病理变化内脏利什曼病可见动物体严重消瘦,脾、肝和淋巴结肿胀和广泛性的溃烂性皮炎,各种黏膜和浆膜苍白并出现出血性淤斑。

内脏利什曼病的护理措施

内脏利什曼病的护理措施

主要传播途径: 通过白蛉叮咬 传播
主要症状:发 热、皮疹、淋 巴结肿大等
主要危害:可 导致内脏器官 损伤,严重时 可危及生命
发病机制
01
02
03
04
病原体:利什曼原虫
传播途径:通过白蛉 叮咬传播
感染部位:皮肤、黏 膜、淋巴结等
临床表现:发热、皮 疹、淋巴结肿大等
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发热:持续高热, 可达39-40℃
03
02
手术治疗:对于内脏利 什曼病引起的严重并发 症,如肠梗阻、肠穿孔 等,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04
预防感染:患者需要预 防感染,如保持清洁卫 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预后与康复
01
预后: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
02
康复:积极治疗,注意休息和营养,避免劳累和感染
03
预防:避免接触病原体,加强个人卫生,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 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勤换 衣服。
02
避免接触感染 源,如避免接 触野生动物、 避免食用生肉 等。
03
保持室内空气 流通,避免长 时间待在密闭 的空间内。
04
加强营养,多 吃富含维生素 和蛋白质的食 物,增强免疫 力。
内脏利什曼病
的诊断与治疗
3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 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 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4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 众对内脏利什曼病的认 识和预防意识
健康管理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内 脏利什曼病
运动管理: 适当运动, 增强免疫力
01
03
02
饮食管理:保 持营养均衡, 避免高脂肪、 高糖食物

简易识别利什曼

简易识别利什曼

简易识别利什曼
船尾一把小雨伞,
打开合笼较频繁,
雨伞颜色比较深,
简易鉴别利什曼。

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它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血液寄生虫病。

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于病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细胞或称组织细胞)里,由昆虫白蛉为传播媒介。

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发热、脾脏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和血清球蛋白的增加,如不予合适的治疗,患者大都在得病后1-2年内因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黑热病的最简易的诊断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找病原体,找到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即利杜体为诊断依据。

由于利什曼原虫的利杜体外形与马尔尼菲青霉菌比较相似,临床是容易误诊。

但是认真仔细观察还是能区分的,本人总结出简易的区分办法就是:马尔尼菲青霉菌形态特点是“一河二岸,斗鸡眼”(前面已发表过解释文章),而利杜体形态特点是“船尾一把小雨伞”,意思是:利杜体呈船形(椭圆状)核稍大近中间,呈浅紫红色,除核外,还有一条细小的杆状小体称动基体,位于虫体的一远端,由于动基体颜色特别深(比核深得多),像似一把合笼的小黑伞横放在船尾上,有时在显微镜下虫体的位置不同,看动基体是竖着的,跟核呈T字形态,又像打形的小雨伞,个别在位置不好时也看不见动基体。

掌握这些形态特点,几秒钟就可以简易识别出来了。

利什曼原虫ppt课件

利什曼原虫ppt课件

▪ 利什曼皮内试验:病人痊愈后呈阳性,不作为现 症病人的诊断方法.
2019
-
13
黑热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主要流行于中国、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
2019
-
14
新疆、内蒙、甘肃、四川、山西、陕西
2019
-
15
▪ 传染源:病人、病犬和某些野生动物 ▪ 传播途径:白蛉吸血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黑热病患者治愈后, 利什曼皮内试验阳性反应可保 持50余年。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2019
-
3
2019
-
4
前鞭毛体
2019
-
5
二、生活史
2019
-
6
三、致病
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杜氏利什曼原虫.
▪ 长期不规则发热。
▪ 由于无鞭毛体不断繁殖而使大量巨噬细胞破裂,使 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并刺激巨噬细胞大量增生。脾、 肝、淋巴结肿大,尤以脾肿大最为常见 。
▪ 皮肤活组织检查:无菌条件下,手术方法切刮 取皮肤组织作病理检查或刮组织液作涂片,染 色、镜检。
2019
-
12
2.免疫诊断
▪ 检测血清抗体: IHA、ELISA、IFA等。阳性 率较高,但有交叉反应出现。
▪ 检测血清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 验(McAb-AST)用以诊断黑热病.敏感性高, 特异性强,未见假阳性。
▪ 地点: 伊拉克 ▪ 症状:皮肤溃疡 结节
▪ 病原:热带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tropic)
▪ 传播媒介: 巴氏白蛉(P.papatasi) 司氏白蛉 (P.sergenti)

利曼原虫病的护理案例

利曼原虫病的护理案例
心理护理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 关心和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药物治疗护理配合
用药前准备
正确给药
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遵医嘱进行药物 过敏试验,确保用药安全。
按照医嘱给予抗利什曼原虫药物,如葡萄 糖酸锑钠等,注意药物的剂量、浓度和给 药时间,确保治疗效果。
观察药物反应
输液护理
患者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高热 ,体温可达39-40℃,且热型 不规则。
消瘦、贫血
由于寄生虫在体内不断繁殖, 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导致患者 逐渐消瘦,并出现贫血症状。
肝、脾、淋巴结肿大
寄生虫侵犯肝脏、脾脏和淋巴 结,导致这些器官肿大,可在 腹部触摸到肿大的肝脾。
皮肤和黏膜病变
部分患者皮肤和黏膜出现肥厚 、溃疡等病变,影响外观和舒 适度。
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恶心 、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及时报告医生 进行处理。
对于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加强巡视观察, 确保输液通畅,防止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 生。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预防感染
加强病房消毒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 作原则,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预防出血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鼻出 血、牙龈出血等,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并报告医生处理。
治疗效果。
护理记录内容要求
准确记录生命体征监测 结果及病情变化观察要 点。
详细记录护理措施执行 情况,如药物治疗、皮 肤护理、营养支持等。
及时记录患者主诉及异 常反应,以便医生调整 治疗方案。
定期对护理记录进行总 结和分析,提出改进意 见和建议。
05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患者心理问题分析
80%
焦虑与恐惧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

皮肤利什曼病

皮肤利什曼病

食物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腻、生冷
适量饮水:保持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饮食卫生:注意餐具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生活习惯调整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
避免与病患接触,防止交叉感染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境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x
皮肤利什曼病[皮肤型黑热病]的诊治及护理
01.
皮肤利什曼病的认识
02.
03.
目录
皮肤利什曼病的治疗
皮肤利什曼病的护理
1
皮肤利什曼病的认识
病因及传播途径
病因:利什曼原虫感染
01
感染人群:主要感染儿童和青少年
03
诊断:通过皮肤活检、血清学检查等方法确诊
05
传播途径:通过白蛉叮咬传播
02
症状: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结节等,严重者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等症状
心理护理及支持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
提供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应对压力和焦虑
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提供有关皮肤利什曼病的知识,帮助患者了解病情
倾听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给予关心和支持
D
C
B
A
E
谢谢
04
治疗: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如葡萄糖酸锑钠、戊烷脒等
06
症状及诊断方法
症状:皮肤出现红斑、丘疹、结节等,伴有发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
鉴别诊断:需与皮肤结核、麻风病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诊断方法:皮肤活检、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黏膜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治及护理

黏膜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治及护理

06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 虑和紧张情绪
心理护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
倾听患者心声,了解其心 理需求
02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 建立信心
03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 减轻心理压力
04
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和康复 过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05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 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
利什曼病的预防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传染源:避免与 患者密切接触,避免接触
术后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 0 4 染,定期复查,注意饮食和休息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及时 治疗
定期复查,调整 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药物与 非药物疗法相结合
注重护理,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病因,选择合 适的药物和剂量
利什曼病的护理
饮食护理
01
饮食原则:清 淡、易消化、
营养丰富
02
食物选择:高 蛋白、高维生
黏膜皮肤利什曼病 的诊治及护理
x
目录
01. 利什曼病的认识 02. 利什曼病的治疗 03. 利什曼病的护理 04. 利什曼病的预防
利什曼病的认识
病因及传播途径
01
病因: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 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03
感染症状:皮肤出现红斑、丘疹、 结节等,黏膜出现溃疡、出血等症 状
02
传播途径:通过白蛉叮咬传播,白 蛉叮咬携带利什曼原虫的人或动物, 再将原虫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
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保护皮肤:避免皮肤破 损,防止蚊虫叮咬
预防感染:避免接触被 污染的水源、食物等,
防止感染
及时就医:出现疑似症 状,及时就医,并告知
医生相关接触史

内脏利什曼病的治疗及护理

内脏利什曼病的治疗及护理

手术治疗
01 手术目的:切除病变组织,减 轻症状
02 手术方式:根据病变部位和程 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03 手术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04 术后护理:包括伤口护理、饮 食调整、药物治疗等
辅助治疗
01
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
02
心理辅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01
02
病原体:利什 曼原虫
2020
03
04
易感人群:免 疫力低下的人

2022
临床表现
1 发热:体温升高,持续时间较长 2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 3 肝脾肿大:肝脏和脾脏肿大,可能伴有疼痛 4 皮肤病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6 呼吸系统症状: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症状

提供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调整 心态,适应治
疗过程
谢谢
生活护理
1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规律作 息、饮食均衡等
2
3
4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洗澡、
刷牙等
避免接触传染源, 如避免与患者密
切接触等
定期进行健康检 查,及时发现并
治疗疾病
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的心 声,了解他们
的心理需求
提供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克服
心理障碍
鼓励患者参与 治疗,增强他 们的信心和勇
03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04
家庭护理:家属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内脏利什曼病的护理 措施
饮食护理
01
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什曼病根据其分布的地理范围,可以将利什曼病 大体分为旧大陆型和新大陆型。
中华白蛉
内脏型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白蛉在我国主要是 中华白蛉(Phlebotomus chinensis)、吴氏白蛉 (P. wui)、长管白蛉(P. longiductus)和亚历山 大白蛉(P. alexandri)。
多数品种的犬对利什曼原虫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 因此只有10%左右的被感染犬会出现内脏型症状。 犬表现无精打采,出现运动障碍,伴随贫血症状和 体重逐渐降低。因此犬的利什曼病主要是一种消耗 性疾病。
病犬还可能出现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 眼部病变、慢性腹泻和爪变形也可能出现。更多情况 下,犬表现出皮肤型利什曼病。病变部位通常出现在 头部,尤其是耳廓周围和口吻部。病变处皮肤脱毛、 干枯但无瘙痒。
诊断
弛张热、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体重减轻及脾肿大等 支持诊断为该病。
病原体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穿刺检查和皮肤活组织检
查,前者包括对穿刺物进行直接涂片镜检以及进行实 验室培养或者易感动物接种实验。
穿刺脾脏的虫体检出率最高(达98%),但存在的风 险较大。采用培养或动物接种方法进行检查的检出率 高,但所需时间较长。
对于流行地区的犬来说,给其带含有溴氰菊酯 (deltamethrin)的项圈能有效预防白蛉的叮咬。
由于犬的治疗极为困难,对于确诊的犬只则采取扑杀。
第八节 利什曼原虫病
病原学
• 利什曼原虫属于锥体科(Trypanosomatidae)利什 曼属(Leishmania)。目前已确认的感染人的利什 曼原虫有15种,其中人兽共患的有13种。
• 利什曼原虫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在哺乳动物体 内寄生时为无鞭毛体(amastigote),而在白蛉体内发 育时为前鞭毛体(promastigote)。
间接免疫荧光(IFA)和ELISA方法是诊断利什曼病最常 用的方法。
治疗
对于利什曼病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
内脏型利什曼病的特效药为葡萄糖酸锑剂。国产制品商 品名为斯锑黑克,可采用6日疗法或3周疗法进行肌注或 静脉滴注治疗。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需严格遵 守医嘱。
两性霉素B可应用于葡萄糖酸锑剂耐药病人的治疗。巴 龙霉素在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作为治疗的指定药物。
• 大约1周后,具有感染力的前鞭毛体大量聚集在口腔及 喙。当白蛉叮咬下一个宿主时即可传播利什曼原虫。
• 前鞭毛体进入宿主体内后,入侵巨噬细胞,转化为无 鞭毛体并进行分裂而大量繁殖,最终致使感染细胞破 裂。游离于细胞外的虫体在重复上述入侵与繁殖的过 程。
依据感染部位,利什曼病可分为三大类:一种是内 脏型利什曼病,其威胁身体的中枢器官而出现严重 后果;另一种是皮肤型利什曼病,其最为常见;第 三种是粘膜皮肤型,其通常呈地方性流行。
无鞭毛体
前鞭毛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活史
• 利什曼原虫的发育需要两个宿主,即白蛉和人或者哺 乳动物。
• 白蛉叮咬时,宿主血液中含无鞭毛体的巨噬细胞被吸 入白蛉消化道,无鞭毛体在胃内经24小时发育为前鞭 毛体,后者进一步的发育过程中逐步由卵圆形变为宽 梭形,鞭毛也逐渐变长。前鞭毛体通过纵二分裂的形 式进行大量繁殖,同时虫体逐渐移向白蛉的前胃,直 至食道和咽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