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三上册地理湘教版教案: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高三上册地理湘教版教案: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高三上册地理湘教版教案: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下面小编为您推荐高三上册地理湘教版教案: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一、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出形成自然灾害的两个必备条件。

2.运用景观图片,依据分类标准,将自然灾害进行分类。

3.运用资料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及危害。

4.运用课本阅读资料,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归纳出自然灾害的特点。

2、通过视频、图片及文字数据资源进行小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现实生活来分析自然灾害,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节使用的教材为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自然灾害是伴随地球演化过程的一种自然变异过程和现象,自然灾害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防灾、减灾是人类持之以恒的、艰巨的任务。

本节教材从培养公民的基本素养出发,紧扣课标要求,重点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特点和危害等最基本的地理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初中的学习和学生知识阅历的不断提高,近期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如2008年我国南方多个省区遭遇冰雪灾害、“5.12”汶川大地震等),不但引起社会、媒体、政府和中外各界人士的关注,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责任感。

因此,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灾害案例,借助多媒体技术,整合大量图片、视频、文本资料,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学会对各种自然灾害进行分类,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及危害,是本节学习的主要任务。

四、重点难点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1.运用资料,归纳自然灾害的特点过程4.1 教学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课时设计课堂实录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一学时教学。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

2. 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3. 自然灾害的特点:突发性、广泛性、严重性、复杂性。

4. 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稳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和自我保护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自然灾害的分类,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危害。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和自我保护方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并思考如何防范。

六、自然灾害的预警与应对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和预警系统。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自然灾害应对措施。

2. 教学内容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的种类和含义。

预警系统的组成和运作。

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措施:疏散、避难、救援等。

3. 教学重点与难点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的识别和理解。

预警系统的运作机制。

应对措施的执行和应用。

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预警信号的种类和含义,预警系统的组成和运作。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灾害预警和应对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应对方法。

模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应对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1. 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案

1. 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案

联系性

严重危害性

不可避免性
可减轻性
【展示提升】: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达标测评】<见练习册选择题)
【点击高考】
<2007年高考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受水灾的县域个数与总县域个数的比值)多年平均的月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双选)三个流域水灾受灾比的特点有<)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执笔:审核:
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高二<)姓名:小组:
课题: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
2.通过案例分析认识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预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1.具有广泛性与。①广泛性:自然灾害的很广;②区域性: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特征是由自然环境的决定的。
2.具有和不确定性。
3.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
4.具有联系性。①一方面是具有联系性;②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
5.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
6.具有和。
【图表导读】
教材图1-7“1963~1992年全世界重大灾害发生次数的增加趋势”
1.灾害的概念: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包括和。
2.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3.自然灾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地球各圈层的。
4.自然灾害的属性
①自然属性:自然的;②社会属性:自然变异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设计1

湘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设计1

湘教版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设计1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及其自然与社会的两种属性;并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基本形成机制和规律有一初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并能正确识别自然灾害与自然变异、人为灾害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特点【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案例分析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景导入】【图片展示】从2008年初的冰冻灾害到2008年5.12大地震、2009年的春旱,还有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故的图片,让无数人们为之震惊、悲痛和抗挣。

因为它们都威胁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重视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体现,从我们这一届开始,有关自然灾害和防治的知识将单独作为一本选修课程来学习。

本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即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展示板书】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展示板书】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教师讲解】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结合展示的图片判断最后一组是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请举例说明(或P2的思考活动)。

【点拨】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降,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或高温引起中暑等)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过渡】依据自然灾害的属性,我们可以界定哪些灾害是自然灾害,那自然灾害又有哪些特点呢?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4-8页,同时归纳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2、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3、通过图表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

【教学重点】1、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能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特点【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启发式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课时安排】 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授)创设情境,课间播放《创造奇迹》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课间的视频为抗震救灾歌曲《创造奇迹》,图像让我们触目惊心、悲痛万分,因为它危及到我们的生命、生产和生活。

灾害是人类的影子,与人类同存共在。

那么人类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实现可持续发展呢?唯一的途径就是关注自然灾害,研究自然灾害!本节课我们学习《自然灾害与防治》 导入新课:请大家观看视频《自然灾害》通过这段视频我们知道灾害有很多种,那么何为灾害,他们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继续走进第一章第一章 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第二章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师生互动,探索新知一、自然灾害的概念活动一 根据视频材料和预习情况判断该组图片中那一幅表示灾害,并简述灾害的概念(展示图片与视频资料:感受)学生回答: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 由图片可见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知道自然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概念2. 自然灾害的种类3. 自然灾害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2.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自然灾害案例来说明自然灾害的种类和特点。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自然灾害吗?能举个例子吗?b.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a. 教师给出自然灾害的定义。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复述概念。

3. 分析自然灾害的种类a. 教师列举主要的自然灾害种类。

b.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4. 探讨自然灾害的特点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的特点。

b.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5. 案例分析a. 教师展示自然灾害的案例视频或图片。

b. 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自然灾害种类及特点。

6. 小结a.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b. 学生复述,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a. 请学生课后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b. 完成相关练习题。

8. 板书设计a. 自然灾害的概念b. 自然灾害的种类c. 自然灾害的特点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口头表扬或鼓励。

2. 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明确的评价和反馈,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答方法。

初中地理说课自然灾害教案

初中地理说课自然灾害教案

初中地理说课自然灾害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识别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了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分类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教学准备:地图、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提问:你们对这些灾害有什么了解?这些灾害是如何形成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自然灾害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 请学生根据教材,总结自然灾害的概念。

2. 请学生根据教材,列举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

3. 请学生根据教材,分析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 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导致人类生命、财产和资源受到损害的现象。

2. 讲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3. 讲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台风等,形成原因主要是气候异常,特点是对人类社会影响较大,难以预测和防范。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运动,特点是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难以预测和防范。

生物灾害:如病虫害、草原火灾等,形成原因主要是生物异常繁殖或自然环境变化,特点是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区域性。

四、案例分析展示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灾害形成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请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防灾和减灾的措施。

五、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自然灾害的概念是什么?2. 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哪些?3.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是什么?4. 如何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六、课后作业请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撰写一篇短文。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自然灾害的分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自然灾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 准备教案、PPT和黑板。

第一章:自然灾害的概念1.1 自然灾害的定义1.2 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区别第二章:自然灾害的分类2.1 气象灾害2.2 地质灾害2.3 海洋灾害2.4 生物灾害2.5 人为灾害第三章: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3.1 突发性3.2 不可预测性3.3 破坏性3.4 周期性3.5 地域性第四章: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4.1 自然灾害预警4.2 自然灾害防范4.3 应急预案第五章:自然灾害的应对与救援5.1 自然灾害救援5.2 受灾群众安置5.3 灾后重建六、案例分析:典型自然灾害实例6.1 地震案例:如2011年日本东北地震和海啸6.2 台风案例:如2013年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6.3 洪水案例:如1998年中国长江洪水6.4 干旱案例:如2011年非洲之角干旱危机6.5 火山喷发案例:如2010年印尼卡鲁火山喷发七、自然灾害的连锁效应7.1 次生灾害的概念7.2 自然灾害的连锁反应7.3 灾害链的防范与应对八、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管理8.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8.2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策略8.3 案例分析: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实例九、全球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9.1 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9.2 气候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9.3 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10.1 自然灾害教育的重要性10.2 学生防范意识的培养10.3 未来自然灾害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自然灾害的分类2.2 地质灾害2.3 海洋灾害2.4 生物灾害2.5 人为灾害难点解析:自然灾害的分类是对自然灾害进行系统梳理和理解的基础。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2. 自然灾害的特点3. 自然灾害的影响4. 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并思考如何进行防范和应对。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和逃生路线。

2. 引导学生学习自然灾害应急自救知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自然灾害概念、特点和影响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自然灾害案例分析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防范、应对措施。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关于自然灾害的文本资料。

2. 影像资料:自然灾害发生时的视频、图片等。

3. 网络资源:有关自然灾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案例。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影响。

2. 第3-4课时: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

3. 第5-6课时: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4. 第7-8课时:讲解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和逃生路线,学习自然灾害应急自救知识。

2024年《认识自然灾害》教案

2024年《认识自然灾害》教案

2024年《认识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分类、特点和危害。

2.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3.提高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2.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危害3.面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4.环保意识与自然灾害的预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分类、特点与危害,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

(2)提问:你们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2.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1)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

(2)讲解自然灾害的分类,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

3.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危害(1)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危害。

4.面对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讲解面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如地震时的避震方法、洪水时的转移等。

(2)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5.环保意识与自然灾害的预防(1)讲解环保意识在自然灾害预防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案例分析(1)展示自然灾害案例,如四川汶川地震、江西洪水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自然灾害的特点、危害及应对措施。

3.小组讨论(1)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自然灾害。

(2)讨论如何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5.课堂小结(2)强调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列举五种自然灾害,分别说明它们的特点与危害。

2.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生活中预防自然灾害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2.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讲解自然灾害的分类时,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同学们,你们认为自然灾害可以分为哪几类?每一类有哪些典型的例子呢?”(2)在阐述特点与危害时,可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所了解的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它们各自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2.教学难点:(2)在情景模拟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假如我们现在正遭遇一场地震,大家想想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1.导入(1)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教学重点: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难点:1. 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相关自然灾害的图片和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灾害?你们听说过哪些自然灾害?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二、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突发事件。

2. 介绍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

三、自然灾害的特点(15分钟)1. 讲解自然灾害的特点: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广泛性、复杂性、持续性等。

2. 通过图片和案例展示自然灾害的特点。

四、自然灾害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社会稳定等。

2. 通过案例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灾害防范和应对(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总结灾害防范和应对的措施: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公众灾害防范意识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

六、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警(10分钟)1. 介绍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的重要性。

2. 讲解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监测方法和技术。

3. 探讨如何通过预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七、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管理(10分钟)1. 阐述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概念和方法。

2. 讨论如何通过风险管理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

3. 介绍风险评估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2)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观察和分析自然灾害的现象;(2)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总结自然灾害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培养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及特点。

2.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三、教学准备1. 图片、视频等资料;2. 教学PPT;3. 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自然灾害图片,如地震、洪水、台风等;(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被称为自然灾害?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自然灾害的成因;(2)分析自然灾害的特点,如突发性、破坏性、周期性等;(3)举例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防范自然灾害?(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内容;(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拓展1. 举例介绍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干旱、泥石流等;2. 分析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原因;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

七、案例分析1. 选取典型案例,如四川汶川地震、南方洪水等;2. 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自然灾害的特点、成因及应对措施;3. 教师点评,总结经验教训。

八、防范措施1. 讲解自然灾害的预警信号及应对方法;2. 引导学生了解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风险,掌握相应的防范措施;3. 组织学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如气象、地质、生物等)突然发生,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的灾害事件。

2. 自然灾害的分类:按照成因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其中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干旱、暴雨等;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生物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3. 自然灾害的特点: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破坏性、持续性、反复性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难点:自然灾害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了解灾害的实际情况。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自然灾害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汶川地震、南方洪水等。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并提出具体措施。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 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自然灾害概念、分类和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自然灾害相关教材,提供系统的学习材料。

2.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直观性。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自然灾害案例和新闻报道,作为教学辅助材料。

4. 教具:准备自然灾害地图、图片等教具,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导学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导学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能够准确辨别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2、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包括广泛性、区域性、频繁性、不可避免性、周期性和严重性等。

3、通过对自然灾害特点的学习,提高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及与人为灾害的区别。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

2、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的周期性特点。

(2)分析不同自然灾害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它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各种自然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无法完全控制和避免的。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例如,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但如果发生在无人区,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与人为灾害相比,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控性和自然性。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如交通事故、工业污染等。

而自然灾害则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虽然人类活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其发生。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自然灾害的发生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地球的各个角落。

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大气,都可能成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场所。

从高山到平原,从极地到赤道,从沙漠到雨林,都有可能遭受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侵袭。

例如,洪水可以发生在河流流域的广大地区,地震可以在板块交界处的广阔区域内发生。

2、区域性由于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往往会遭受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自然灾害。

例如,台风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干旱则在一些内陆地区较为常见。

这种区域性特点与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3、频繁性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发生频率较高。

有些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台风等,在某些地区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如气象、地质、生物等)造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等方面的严重损害。

2. 自然灾害的分类:按照成因可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3. 自然灾害的特点:突发性、季节性、区域性、连续性等。

4. 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自然灾害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典型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灾害的实际影响。

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自然灾害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自然灾害案例分析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提出的观点。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3. 思考如何提高自身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灾害模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地震、洪水等灾害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2. 观看纪录片:播放关于自然灾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震遗址、洪水治理工程等地,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七、教学资源准备:1. 灾害模拟体验器材:如地震模拟器、洪水模拟设备等。

2. 纪录片:收集关于自然灾害的纪录片素材。

3. 实地考察:联系相关单位,安排实地考察活动。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灾害模拟体验活动中,确保学生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在观看纪录片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自然灾害》教案(3篇)

《自然灾害》教案(3篇)

第1篇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其分布特点;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及其分布特点。

2. 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2. 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自然灾害相关案例资料3. 小组讨论记录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2. 提问: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类型?二、讲授新课1. 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界中发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事件。

2. 自然灾害的分类:(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3)生物灾害:病虫害、生物入侵等。

3. 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1)地域性:不同地区发生自然灾害的类型和频率不同。

(2)季节性:某些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洪水、台风等。

(3)连锁性: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另一种自然灾害。

三、小组讨论1. 分析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

2. 探讨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提问:如何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二、讲授新课1. 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地质构造、气候条件等。

(2)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2. 自然灾害的影响:(1)经济损失: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等。

(2)人员伤亡: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3)生态环境破坏:土壤侵蚀、水源污染等。

三、案例分析1. 以某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为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导学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导学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能准确区分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2、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包括复杂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等。

3、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与人为灾害的区别。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及表现。

2、难点(1)理解自然灾害多因性的形成机制。

(2)分析自然灾害群发性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三、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它是自然力量超越了人类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要准确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自然灾害的成因是自然异常变化。

这包括地球内部的地质活动、大气环流的异常、气候的突变、海洋的波动等自然过程。

例如,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的;飓风则是大气环流异常产生的。

其次,自然灾害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和资源破坏等后果。

比如,洪水可能会淹没农田和房屋,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干旱可能会使农作物歉收,影响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

最后,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类难以完全避免和控制的。

尽管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监测和预警,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复杂性自然灾害的复杂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成因复杂。

自然灾害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例如,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不仅与强降雨有关,还与地形、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二,影响复杂。

一次自然灾害可能会对多个领域产生影响,如经济、社会、环境等。

而且,这些影响之间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连锁反应。

2、突发性许多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即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让人猝不及防。

比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往往瞬间爆发,给人们留下的应对时间极短。

突发性灾害对预警和应急救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建立高效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

《自然灾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

3.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降低灾害风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分类、特点及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应对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灾害案例资料3.互动游戏道具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地理现象可能会引发自然灾害?第二环节:自然灾害的分类与特点1.老师通过课件展示自然灾害的分类,如: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特点。

第三环节: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老师以案例形式介绍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应对措施,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如何应对这些自然灾害。

第四环节:自救互救技能培训1.老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如: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

2.学生现场模拟操作,老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认。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

2.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针对性。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补充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学生甲:是因为地壳运动。

老师:很好,那地壳运动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学生乙:可能是板块的碰撞或者拉伸。

老师:正确。

那么,这种地壳的运动会导致地面震动,就是我们所说的地震。

而对于洪水,它通常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学生丙:连续的暴雨或者上游的冰雪融化。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

2. 让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包括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破坏性和持续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灾害的概念2. 自然灾害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2.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和持续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防范自然灾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自然灾害的定义,引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思考。

2. 讲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详细阐述自然灾害的定义,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

3. 分析自然灾害的特点:讲解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破坏性和持续性,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自然灾害案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分析案例中自然灾害的特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5. 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防范自然灾害,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总结自然灾害的特点和防范措施。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自然灾害的资料,加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2. 分析各类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如气象灾害中的洪水、干旱、台风等;地质灾害中的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生物灾害中的蝗虫、红火蚁、植物病虫害等。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

2.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为自己所在地区设计一份自然灾害防范预案。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自然灾害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的培养。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导学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导学案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能准确判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2、掌握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包括广泛性与区域性、频繁性与不确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联系性、危害严重性等。

3、能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特点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自然灾害的概念界定。

(2)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表现。

2、难点(1)对自然灾害概念中“自然变异”和“造成损失”的准确理解。

(2)如何运用自然灾害的特点分析具体的灾害事件。

三、知识梳理(一)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要素:1、自然变异自然变异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是由地球内部的活动(如地震、火山喷发)、大气环流(如台风、暴雨)、海洋运动(如海啸)、生物群落的变化(如病虫害的爆发)等引起的。

2、造成损失只有当自然变异导致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或资源破坏等不良后果时,才能称之为自然灾害。

如果自然变异没有对人类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灾害。

例如,闪电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如果闪电击中建筑物并引起火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就成为了自然灾害。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广泛性与区域性(1)广泛性自然灾害的发生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地球的各个角落。

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大气,都可能发生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

从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到干旱、台风、海啸等,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都可能遭受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袭击。

(2)区域性尽管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但某些类型的自然灾害在地理分布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例如,台风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沿海地区;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干旱则在一些气候干旱的地区更为常见。

这种区域性特点与地球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

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毁;东南亚及南亚各国连遭暴雨袭击,造成洪水大泛滥并引起山崩等。

1988年世界人民在惴惴不安中度过了灾难的一年。

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不测风云也就是大自然发怒、施暴,它会影响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所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

【板书】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一、自然灾害的概念【导入提问】什么是灾害?包括哪两大类?【学生看书后回答】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思考】读教材第2页图l-1“无人区的火山喷发”、图l-2“20XX年SARS病毒流行”、图l-3“某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图l-4“某村庄遭遇暴雪”,判断哪些属于灾害?【学生回答】具有灾害属性的是图1-2、图l-3、图l-4。

图l-1是自然现象,没有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不具有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问题】你能在举出一些灾害的事例吗?【学生回答】瘟疫、水灾、火灾等。

【思考】图l-2、图l-3、图1-4都是自然灾害吗?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析回答】图l-3、图1-4是由自然原因造成的灾害,因此属于自然灾害。

图1-2是人为原因形成的灾害,不具备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因此不属于自然灾害。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各种活动所引发的事故灾害。

一方面指纯人为灾害,如火灾及爆炸、交通事故、企业工伤事故、城市生命线系统事故、卫生类灾害、环境公害、高技术事故等;另一方面也包括人为型自然灾害,如水库地震、大量抽取地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或地陷、人为森林火灾、人为地质灾害等。

【随堂练习】判断下列现象哪些属于自然灾害?A.20XX年1月13日17时30分左右,位于长沙市岳麓区三叉矶地区的岳麓化工厂一车间突然发生爆炸。

爆炸摧毁了车间的厂房,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

B.20XX年1月8日13时45分左右,312国道陕西成阳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两客车相撞造成40人受伤,其中现场死亡l人,重伤l3人。

C.20XX年l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26日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

D.公元79年8月,位于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市东南l0千米的维苏威火山大爆发.把庞培、赫尔库纳姆、斯塔比奥三座城市全部淹没。

【点拨】答案:C、D【思考活动】下面这三个字代表三种不同的灾害,有的是天灾,有的是人祸。

你能根据字的形状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灾害吗?【点拨】第一个:天灾;第二、三个:人祸火灾。

【过渡】人类为了使自己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日益全面和深刻。

今天,人类已认识到自然灾害现象的某些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板书】二、自然灾害的特点【自主学习】快速阅读课本第4~8页正文部分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2)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哪些特点?(3)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有何特点?(4)各种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点:①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③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④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⑤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⑥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自然灾害特征。

材料一:世界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位于环太平洋带和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带。

这个地区的自然灾害占全球自然灾害的60%~70%。

材料二:一次台风登陆可引起近海区的风暴潮灾害,深入内陆可转化为暴雨。

暴雨在平原地区可引起洪涝,在山区可引起山洪暴发,诱发滑坡、泥石流而成灾。

材料三:根据历史资料分析,陕西地区从隋朝到北宋初年约400年间为大旱时期,从宋初到元朝末年的近400年为小旱时期,而从明初至清初的近300年又是一个大旱时期。

材料四:由于人口的增长,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工农业活动增多,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加剧。

【点拨】资料一突出的是区域性;资料二突出的是联系性;资料三突出的是周期性;资料四突出的是不可避免性和严重性。

【思考】为什么自然灾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启发学生回答】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阅读】阅读课本第4页材料“日本:地震频繁的国家”,并分析为什么日本多地质灾害?【点拨】日本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多火山地震。

日本地形多山地,频繁的地震使山石破碎,再加上日本降水较多,因而容易形成滑坡、泥石流。

【投影】孟加拉水灾图片、孟加拉地形图问题:孟加拉国水灾严重,请分析并归纳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

【启发提问】1.孟加拉国主要属于哪一类地形,这种地形对水灾的形成起什么作用?(位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河口三角洲,平均海拔l0米以下,地势低洼容易积水。

)2.孟加拉国属于什么气候类型,降水有什么特点?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迟,且势力强大时,对孟加拉国会有什么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达到2000—3000毫米,东北部地处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高达5000~6000毫米。

每年7—9月为雨季,降水丰沛,占全年降水量的80%。

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势力强大时,降水强度增大、历时时间增长,出现洪涝灾害。

)3.流经孟加拉国的最大河流是哪一条?孟加拉国位于这条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形成水灾有什么影响?(该国境内河流纵横,大小河流有230多条,河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l0%。

最大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经平原和三角洲,水量大,当降水过于集中时,泄洪不畅,河道泛滥,水深可达1~4米,易加重孟加拉国的水灾。

)4.有人说,孟加拉国水灾与海潮有一定关系。

你说对吗?(对。

孟加拉湾是世界上暴发风暴潮最频繁的地区。

风暴潮和海水的顶托,阻碍了河水入海,海水倒灌,加重了水灾灾情。

)5.孟加拉国水灾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地形、气候、河流、位置等。

)【承转】从自然灾害的时间角度来看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读图分析】读图1-7 1963--1992年全世界重大灾害发生次数的增加趋势图,分析说明:(1)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呈现什么趋势?(2)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1)近几十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还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2)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等具有不确定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讲述】材料三反映的自然灾害特点是周期性,人们常说的某种自然灾害“十年一遇”、“百年一遇”,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灾害周期性的一种通俗描述。

【阅读思考】课本第6页材料,明确“百年一遇”灾害的含义,并思考以下问题:1.某一地震带发生里氏6级以上地震的间隔时间为50年,是否意味着每隔50年就必定发生一次同样震级的灾害?为什么?2.查找资料,说一说1954年我国长江流域洪水是多少年一遇。

【点拨】1.不是。

一是灾害具有不重复性,二是“50年一遇”只是指一年内发生灾害的概率是2%。

2.1954年的洪水是百年一遇。

【讲述】材料二反映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特点,自然灾害的联系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区域之间具有联系性。

比如,南美洲西海岸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导致全球气候紊乱;美国排放的工业废气,常常在加拿大境内形成酸雨。

另一方面是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也就是说,某些自然灾害可以互为条件,形成灾害群或灾害链。

例如,火山活动就是一个灾害群或灾害链。

火山活动可以导致火山爆发、冰雪融化、泥石流、大气污染等一系列灾害。

【探究活动】1.根据有关研究结果,l480--1980年的500年中,我国的气候变化有两个干旱期:第一干旱期为l479—1691年,第二干旱期为l891年以后;气温变化有4个寒冷期:即l470--1520年、l620--1720年、l840--1890年、l945--1980年。

你认为我国的干旱期和寒冷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灾害链。

你还能举出灾害链的例子吗?【点拨】1.存在联系。

水汽少将导致气候变化激烈,吸收长波辐射的热量减少导致寒冷。

2.当一种灾害发生后,时常会直接导致一连串的其他灾害,这种情形称之为灾害链,也叫次生灾害。

如地震后导致的房屋倒塌、交通线中断、各种生命线系统损坏、火灾爆发、传染病等就是典型的灾害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